1958年3月2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波浪式前进
吴滤
有人给跃进“算命”,结论是“命”苦得很:“怀疑各个战线上搞跃进是否又是一阵子风,不久之后就会烟消云散”(见“中国青年”第五期读者林波的来信)。这“不久之后就会烟消云散”的“克己命”是怎样算出来的呢?据说是根据“我们有些工作就像扭秧歌似的前进,一阵子反保守,又一阵子反冒进”的“规律”算出来的。
关于这些,我不想多谈。跃进不是冒进,将来也不会反冒进,这些已有许多人谈过了。倒是林波给跃进“算命”的事,引起我的一点兴趣,也想来展望一下跃进的前景。依我看来,跃进的前景是波浪式前进。
波浪式前进,这“命”好不好呢?好得很,可说是“上上签”。若问这“命”是怎样算出来的?道理也很简单。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发展的。有矛必有盾,有生必有死,有战争必有和平,有开会必有散会,有“开步走”必有“立停”。跃进也不例外。什么叫跃进?打个也许是不十分恰当的比方,十步台阶,一步一步走上去,这是普通的前进;两步并着一步走,由一而三、而五、而七,这就是跃进。但跃进尽管跃进,当跨到第三级正举步向第五级迈去而还没有迈的时候,这算什么呢?毫无疑问,这叫做停;那怕只一刹那的功夫,也叫做停。跃后必停,停后再跃,这就是波浪式前进,也就是对立面的统一。
请看,生活里的跃进不正是这样的吗?重庆钢铁公司试验双槽出钢成功,这是钢铁工业的一跃,但试验成功的时候,是跃上来的时候也是停下来的时候。太原钢铁厂试验三槽出钢成功,这又是钢铁工业的一跃,但试验成功的时候,同样也是跃上来的时候又是停下来的时候。将来还跃不跃呢?还跃,例如用转炉炼钢代替平炉炼钢等,这不是波浪式前进吗?
也许,在有些人听来,这“波浪式前进”五个字,总不似“笔直前进”、“直线上升”等等来得入耳。然而,“命中注定”,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它一定是波浪式前进的,又有什么办法呢?而且,世上一切“笔直前进”、“直线上升”的事情,用辩证法看来,实际上也无一不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有这种忧虑的同志,大概也是好心。他们唯恐波浪式前进的字眼容易使人想到一起一伏,“起”是跃进,那“伏”不成了后退吗?其实,这也是不懂得辩证法。起和伏正是组成波浪的两个对立成份。有起有伏,才有波浪。谁曾见过只起不伏或只伏不起的波浪?担保谁也没有见过。但波浪尽管有起有伏,总是滚滚向前的,它从不停留在原来的地方,更不后退。各个战线上的跃进也是这样。双槽出钢是一个波浪,三槽出钢又是一个波浪,将来转炉炼钢也是一个波浪。这波浪一起一伏,但此伏非彼伏,一回总比一回伏在更高的水平上,钢铁工业就这样奔腾跃进了。
“算命”云云,不过是笑谈。但掌握运动的发展规律来指导运动前进,却是一个重要的领导方法。跃进既然是波浪式前进,那么,该紧的时候就要紧一紧,该松的时候也要松一松;该急的事情应该快一点,可缓的事情也可以慢一慢;需要组织百万大军连夜上阵的时候,应该挥戈前进,需要休整的时候,也应该把队伍开到营房里坐下来。只紧不松,只急不缓,只打仗不休整,是行不通的。打过仗的人都知道,再强的钢铁劲旅,天天打仗,未必仗仗都漂亮,休整一次却一定打一个漂亮仗。


第3版()
专栏:

冲开了保守的铁门
本报记者 张竞 越峨
从3月3日十八时开始,上海到南京的客货列车全程运行时间,缩短了一小时零九分,消息传来,谁不为之欢腾鼓舞!
在这个鼓舞人心的消息后面,也曾经有过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这场斗争发生在南京工务段俞乃新同志的身上,他是上海铁路管理局南京工务段的段长。
在这里先要交代一件事:缩短列车运行时间,提高车辆行驶速度的关键在于提高列车经过道岔的速度。关于过岔速度,铁道部曾有严格规定:直向不能超过七十公里,侧向不能超过三十公里。早在1952年和1956年已经有工人提出修改这个规章、提高过岔速度的要求,但没有人理睬。工区的工人和工务段的同志也曾为此展开过争论,结果先进的运行指标仍不得不受这个规定的限制。
今年反浪费、反保守的第一把烈火,就烧到了过岔速度的问题上来。司机们决心多拉、快跑,要求工务段赶快决定提高过岔速度。许多工区的大字报都猛攻工务段为什么没有动静。道岔工区的工人表示坚决要把过岔速度直向由七十公里提高到八十公里,侧向由三十公里提高到四十公里。有人还提出了九十公里与四十五公里的指标。
尽管群众的呼声这样高,可是工务段段长俞乃新却以4517型十二号道岔侧向速度为例,认为最高速度只允许跑三十二点三公里。苏联虽也有达到八十、四十公里的,但人家是五十公斤的锰钢道岔,尖轨是特别设计的,怎么能比?而国内最高的指标也只是七十、三十公里。既然国际上没有先例,理论上又找不到根据,怎么能轻举盲动,拿着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去冒险呢?这时,十几年前在学校里经常听到的许多可怕的事故,又一幕一幕在脑子里闪过:英国伦敦有一座大桥为什么突然垮了呢?日本一位著名的工程师设计的一个水塔为什么倒塌了呢?一想到这里,俞乃新身上就直冒冷汗,他决定:任凭你们吆喝,反正我心中有数。于是,他不论是在会议上,或者是与别人个别交谈时,总是振振有词地谈论着那套早已陈旧了的理论根据,而且常常以此来反问工人:“你们提出的跃进指标有什么理论根据呢?”
可是,工人群众大跃进的积极性已经再也按耐不下去了。有些司机说:“不管怎么样,过岔速度实际上早已超过了,我们就得考虑打破常规!”养路工人也提出:“一部分道岔的侧向过岔速度早已达到四十公里以上,有些道岔甚至闭着眼睛开车也能超速。”工人们虽然没有办法找什么理论根据,可是他们是尊重事实的,因此他们也反问俞乃新:“对于实际上早已超过了理论公式所规定的限速,对这种情况,你在理论上又作何解释呢?”
摆在面前的事实,和愈逼愈紧的群众要求,使俞乃新不得不重新思考了。在党的总支委员会和全工务段的干部扩大会议上,多数同志也认为八十、四十这个指标没有问题,俞乃新这才在大家鼓舞下表示了同意。可是当事后他了解到其他工段提的指标都没有这样高的时候,他又有些懊悔了。他想:四十公里的速度毕竟是个别现象,理论毕竟是理论。心里又七上八下地不安起来。
几天之后,俞乃新怀着沉重的困惑的心情,到上海去参加铁路局的干部扩大会。在火车上,脑子里还始终盘旋着两个问号,究竟是我保守,还是群众冒进?
这时,他看到了和他同行的铁路局南京区的分党委书记季松岭。俞乃新一见季松岭来,就把话题拉到过岔速度上来了。
“说实话,我现在心里还是玄的很,过岔速度的规定,是总结了前人多少次的经验,估计了各种不同的偶然因素才定下来的,我们这次一个保证就把它否定了,总觉得放不下心来。”俞乃新很坦率地向党委书记透露了自己这种犹豫不安的情绪。
“你对这问题的慎重态度我并不反对,现在的问题是群众已经在自己的实践中超过了理论上的规定,我们怎么办?是相信群众呢?还是迷信理论?”季松岭这句话一下子就触到了问题的关键,他这个观点,恰恰就是俞乃新在这些日子里百思而不解的疑团。
“你说对了,眼前使我困惑的正就是这个问题,我既不能用理论去进一步证明群众的实践,更加没有理由去驳倒群众的实践,我既不甘心落后,又没有足够的根据去打破旧的陈规。”俞乃新接着说。
“也许促进派和促退派的分歧就在这里吧。对于我们技术人员来说,促进派的任务是随时帮助群众把他们的实践经验总结起来,并且用它去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指导群众的实践;而促退派恰恰相反,他们有意无意地用过时的理论去限制群众的实践,自己束缚了群众的手脚,却还在说别人冒进。老俞,你说是不是?”………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句谈得很投机,不觉列车已到了常州站,季松岭有事下车去了。俞乃新回味着他们谈的那些话,这才开始觉察到自己已经不自觉地做了陈规旧章的俘虏。因为过于迷信旧的理论,却忽视了群众的活生生的实践,甚至也在有意无意地用理论去限制实践。在这种情况下,平时一贯强调的慎重负责也变成了保守落后的护身符。想到这里,俞乃新的思想才豁然开朗了起来。
列车继续前进,俞乃新这时的心情感到轻松多了,可是无论如何平静不下来。在他脑子里又活跃起一个新的问题:跃进的保证提出去了,应该采取什么办法去实现呢?他又去找同路的老养路工人王呈祥商量。他说:“老王,我们都是共产党员,你看这次提高过岔速度的保证有没有把握实现?你年纪大经历得多,你说说看,你心里有底不?”
王呈祥是经历得多了,可从来也不说疯话。这次却很有把握地说:“依我看要实现直向八十,侧向四十的指标没有问题。记得日本鬼子在的时候,我那时在关外,开车的就没有什么限度,爱开多快就多快,有一次一列机车的风管坏了,车了刹不住,看着它一个下坡闯下去,侧向速度起码有七八十公里,车轮子都飞起来了,车上的东西晃得满地,可是车子还没有翻,那一次可真是危险啦!”王呈祥说得活龙活现的,简直把俞乃新都听呆了。接着王呈祥又说:“当然,那一次是险车,不能拿它为例。可是,现在我们提的侧向速度不过是四十公里,平时像这样的速度也是常有的事。”
俞乃新平时是很相信这个老工人的,他工作认真负责,从来不做没有把握的事,如今听他这么一说,俞乃新心里更亮堂了。原来被旧的理论困守着的保守之门,现在总算打开了。
从上海回来后,俞乃新踢开了保守思想,立即组织了十多人的包括老工人、技术人员参加的道岔速度研究小组,着手进行细致的实地调查和理论探讨工作。
春节之前,在镇江、浦口、尧化门等地的六组道岔上,研究组的工作人员日夜守候在道岔的两端,进行了一百六十多次过岔速度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不仅有七十次以上的过岔速度都超过了直向八十公里、侧向四十公里这个跃进了的指标,而且还出现了侧达到四十五公里、直向九十公里的过岔高速度。这些资料就是提高过岔速度的根据,还有什么理论根据能比这些实际资料更有力更充分呢?
自然,要提高过岔速度,还有一系列的技术问题。一天,俞乃新抱着向工人请教的态度,一个人到工区去了。一路之上,他和遇到的扳道工、巡路工、养路工共同商量一个问题:过岔速度提高之后,道岔零件会不会磨损太严重,维修能不能跟上去?
“速度提高了,道岔磨损自然相对地加大了。但是,提高速度绝对不是零件磨损更换的主要原因。在线路上,道岔养护得好,使用一年多不坏;有些道岔养护得不好,三个月就要更换一个”。接着,他在现场检查了一些道岔的磨损情况,证实了工人们所说的这些道理,更加放心了。
经过十天的实地调查、访问和测定,俞乃新的保守思想被彻底粉碎了。测定的资料又帮助俞乃新和工务段的工程技术人员们进一步探讨了过岔速度的理论问题。经过这一番探讨,他勇敢地提出了要在五一节前达到侧向四十五公里,直向九十公里的跃进指标。
经过这一场斗争,俞乃新才体会到理论来自实践,又回过头来指导实践的真理。他说:“我离开学校十二年了,像这样来探讨理论还是第一次。”


第3版()
专栏:

技术工作走群众路线
大冶钢厂优质钢质量跃居全国首位
中共湖北省委召开现场会议推广经验
本报武汉27日电 记者曹葆铭报道:大冶钢厂电炉车间在解决优质钢的质量问题中,对怎样在生产技术上贯彻群众路线,积累了比较完整的经验,使优质钢的合格率由1955年的91.66%,跃进到1957年的99.54%,和大连钢厂同居全国第一,今年1、2月又继续上升到99.86%和99.79%。中共湖北省委最近在这个厂召集全省的市委书记开现场会议,着重研究和推广他们这项经验。
他们的具体作法是:将技术干部和群众组织起来,针对当前的生产问题进行全面的技术分析,找出关键,组织试验研究,成功后即全面推广,并修订技术规程,以后又再分析,再试验,再推广,再充实规程,反复循环,不断提高。这样就使政治和技术、科学管理和发动群众、重点试验和普遍推广结合起来。
大冶钢厂过去生产的优质钢质量很坏,有个时期还将这些不合格的钢放出了工厂,给许多订货单位造成祸害。
优质钢的废品主要出在电炉车间。但是,1955年上半年,他们着手解决质量问题的时候,他们只是组织技术干部临时下现场检查一番,便根据书上的解释,拟出一套一套的技术措施加以贯彻,结果闹了几个月,因为没有找出最根本的问题,优质钢仍然整炉整炉报废。直到年底,苏联专家朱也夫来工厂,剖开钢锭检查,才发现他们的问题主要是钢中含的氢太高,使钢锭内部产生一个个窟窿似的“气泡”。他立即提出了“吹氧去氢”等项建议,并亲自炼了三炉钢,都是光堂堂的,没有一个气泡。
“为什么苏联专家一来就找出问题,而自己长期找不到呢?为什么苏联专家一来就要剖开钢锭检查,而自己闹了几个月也不剖开一根看看呢?”他们从这里受到启发:不仅要学专家的技术,还必须学他的科学研究精神。他们决定在贯彻专家建议中,进一步组织试验研究,具体找出氢在哪几个主要工序上增加的,加以控制。
他们以出“气泡”最多的二号炉为重点,将技术干部派去跟着工人三班倒,从原料、冶炼、铸锭到精整各工序,都全面纪录分析,找出关键,再和工人一起研究办法,组织试验。他们一共试验了五十多天,一百多炉(完整纪录的是四十四炉),终于找到了产生“氢”的原因,并且和工人一起找到了克服毛病的办法。
在这个期间,大冶钢厂还改变了政治工作中“批评多、帮助少”的作法,深入到质量最差的牟琳班去工作,帮助这个班加强团结,组织他们学习已经成功的经验,使这个班的产品质量在三个月后跃进为全车间第一。他们又以这个班为典型,在全车间进行教育,增加群众搞好质量的信心。1956年中共“八大”前后,车间总支又组织全体干部学习毛主席的“整顿党的作风”、“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等四篇著作和“八大”文献,使干部进一步认识任何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和走群众路线。他们还在这次学习中总结了前一段工作,明确继续前进的关键是在把试验成功的经验真正变为群众的经常活动——即发动群众来修改技术规程,再用技术规程来统一群众的操作。在修改规程的时候,他们改变了过去由技术干部拟出一大套规程往下贯的作法,而由技术干部先根据已有的技术经验,将规程加以修改,拟出草稿,再发动群众讨论和修改规程,使规程更加切合实际。
因为新的规程是从群众中来的,工人在学习规程中都非常认真,做到了“三会”:会背条文,会讲道理,会按规程操作。工人们还按照规程制订小组任务书(干什么)、岗位操作法(怎么干)和班后技术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使技术管理成为群众的日常活动,为继续提高质量打下了基础。1956年年底,车间总支委员会继续组织群众展开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同时,组织技术干部跟班试验,每炉都取八个样子化验分析,找出了氢在炼钢中的变化规律和“吹氧去氢”的科学数字依据。他们立即绘成曲线图表,向工人讲解。工人们对这个问题了解的更具体、更深刻,也就更多地创造出各种控制氢的办法。他们又将群众创造的先进经验纳入技术规程。因此,他们去年炼的优质钢虽由1955年的一百二十七种增加到一百九十六种,但其合格率却跃进为99.54%,超过国家指标1.04%,并全面超额完成产量、成本计划。今年1、2月里,他们又根据群众的建议进行试验,使全国尚未解决的高铝钢表面质量问题得到解决。全车间十六个班,1月份有十四个班的质量百分之百,2月份有十五个班百分之百。
在全省的市委书记现场会议上,中共湖北省委指示他们:“坚持群众路线,深入整风运动,实行技术革命,赶上和超过英国。”这个厂在反浪费反保守运动中,订出全年的生产跃进计划,要继续试验和推广“混合炼钢法”和“真空处理”等新技术,试制二十多种新钢种,做到全年的合格率为99.7%,产量增加70%,成本降低一百万元。


第3版()
专栏:

二十四亿买土产八亿收废品
第二商业部决定大收大销
据新华社26日讯 第二商业部决定今年大量采购土产品和废品,支援工农业生产,满足群众需要。
第二商业部最近召开了全国土产、废品采购工作会议,确定今年土产品采购总额二十四点六亿元,比1957年增加84.9%,其中野生淀粉原料一百四十万吨,野生油料三十万吨,分别比1957年增加十倍、八倍。争取在三年到五年内,工业用油全部由野生油料所制的油代替。初步规划今年废品采购总额八亿零八百万元,比1957年增加110.4%。计划收购的废品废料,80%以上是工业、手工业原料。其中仅杂铜、废钢铁、杂骨、废橡胶、废棉、破布、废杂毛等主要品种的数量,即达二百一十多万吨,相当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废品回收利用总量的一半。
这次会议通过鸣放和讨论,检查了过去工作中缺乏政治观点、生产观点和群众观点的缺点,确定经营土产的业务必须贯彻执行“千方百计地组织生产,挖掘土产资源,大收大销,扩大利用”的方针;并且提出要继续向山区大进军,组织干部上山,资金上山,技术上山,加工上山,大力支援开发山区经济,充分利用山区资源。


第3版()
专栏:

云南有色局地质勘探公司邪气烧掉
政治生活活跃 资金节约不少
本报昆明27日电 云南有色金属管理局地质勘探公司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五股邪气,经2月17日人民日报提出批评以后,两个月来经过反浪费反保守运动的洗刷,已经基本克服。目前,这个公司的民主生活空前活跃,政治思想工作大为加强,干部的干劲高涨。他们重新审定了地质勘查设计和今年的跃进计划,比初步设计节约了一千二百多万元资金。他们还要在减少投资的情况下,额外勘探八十多万吨各种有色金属矿和铁矿。
在双反运动中,这个公司发现所有的普查队和一部分勘探队,由于公司过去政治思想工作薄弱,以及普查队员长年累月在深山密林中工作,理论学习很差,非政治倾向十分严重。如不尊重地方党委的领导;有人主张技术高于一切等等。公司领导方面在不久以前,集中了五个普查队的全部人员在昆明进行大鸣大放,就是否应该尊重地方党委的统一领导、红与专等问题进行专题辩论,在思想提高的基础上制定了所有勘探队和普查队一律由地方党委和公司党委双重领导的制度。公司还选派得力干部到普查队作党的工作,加强政治学习,建立正常的政治工作制度。个别一贯违法乱纪的领导干部已经撤职。普查队员们的觉悟水平普遍提高。


第3版()
专栏:东鳞西爪

协作试制水田拖拉机
南昌各机械厂最近召开协作会议,决定立即开始试制第一批适合水田耕作的拖拉机。这是江西省为实现农业机械化规划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会议根据几年来试验和改装拖拉机耕作水田的经验,对于要试制的拖拉机的技术设计和效能、成本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会议确定,在试制过程中各厂进行全面协作,有一分力量出一分力量。
(据新华社讯)


第3版()
专栏:东鳞西爪

十万吨混合饲料
甘肃省地方工业今年准备加工制造十万吨以上的混合饲料,帮助农村进行牲畜饲料的大改革。
制造混合饲料的原料很多,有荞麦皮、玉米芯、稻皮、草木樨、沙米、棉籽壳、橡子、米糠等数十种。甘肃省现在采用的混合饲料,是把几种不同的饲料,根据不同牲畜的需要,配合后用机器粉碎,用筛筛过,并掺入豆饼,酒糟和矿物质。经过试验,喂混合饲料的牲畜要比喂单一饲料壮实,疫病也减少,牛、骡、驴、猪都爱吃。
(据新华社讯)


第3版()
专栏:东鳞西爪

浆纱的新原料
四川省三台县公私合营工农化工厂,最近试制成功一种可以代替面粉浆纱的硅酸钠。这种硅酸钠已经在三台县城区和遂宁县城区手工纺织业中普遍使用。遂宁专署工业局决定在全区手工纺织业中普遍采用。初步估计:仅三台、遂宁、中江、射洪四个县今年采用硅酸钠浆纱,就可节省面粉四十五万斤。


第3版()
专栏:

砖砌煤气发生炉价廉物美
第一机械工业部建议各地大力推广
据新华社26日讯 第一机械工业部要求各地大力推广天津专区工人和农民共同创造的用砖砌或缸制的煤气发生炉。
煤气机是我国今年供应农业排水灌溉用的动力机械之一,生产数量很大。第一机械工业部认为,大力推广砖砌或缸制的煤气发生炉有三大好处:首先,可以节约大量钢材。据初步计算,1958年生产的煤气机如大部采用砖砌或缸制的炉子,就能节约钢材约近一万吨。其次,这种炉子可以就地取材,制造方便,并且由于减少了工厂生产大量煤气发生炉的负担,就可以使煤气机的供应更为迅速。第三,制造成本低,一个砖砌或缸制的炉子约需成本三十元左右,而一个同等能力的钢材发生炉价值却达二百元左右,同时由于煤气机出厂时不带发生炉,还可减少部分运输费用。
天津专区工人和农民创造的这种煤气发生炉,是由第一机械工业部指定拖拉机研究所试验鉴定的,并且作了部分改进,使每马力小时的耗煤量从二公斤降低到零点七五公斤。现在拖拉机研究所已作出标准设计,准备供各地区推广使用。(附图片)
上图左边是铁制的煤气发生炉,右边是缸制的煤气发生炉。
新华社记者 杜修贤摄


第3版()
专栏:新产品

新型煤气机
一台1105型七点五马力的煤气机,25日在天津市汽车修配厂试制成功。这种煤气机重二百八十多公斤,比这个厂去年生产的大马力煤气机体重减轻将近一半,每分钟转数比大马力煤气机多九百转。
(据新华社讯)


第3版()
专栏:

上海新产品百花齐放
据新华社上海26日电 上海工业部门在试制新产品方面目前出现了一个比一个快、一个比一个好的“百花齐放”局面;很多新产品的质量已经赶上了英国、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
争夺世界最先进水平的竞赛,这几天在印刷工业中进行得十分激烈。在胶版上做出的网线越细密,印出的画片就越清晰。素享盛名的西德爱根厂的网线密度,曾高达三百线(每平方时有九万个点子),我国过去一般只有一百到二百线。3月18日、19日两天,三一印刷厂和新新印刷厂同时用三百线的胶版印出了第一批精美的画片,赶上了西德爱根厂。紧接着,上海烟草工业印刷厂在24日达到三百五十线的更高水平,上海市印刷一厂在25日上午,制出一套密度达到四百线的胶版。
以英国“兰苓”牌自行车作为追赶对象的上海自行车厂,在24日试制出第一辆高级自行车。经过试车证明,这辆车子在灵活性、车速等许多方面,都赶上了“兰苓”的水平。它集中了我国和各国自行车的优点。
此外,还有多种新近试制成功的日用品,也在质量上赶上了资本主义国家。中国铅笔一厂出产的两种“一○一号”绘图铅笔,已赶上美国“维纳斯”铅笔。关勒铭金笔厂试制成功的“八一号”高级金笔,质量已胜过日本的“派洛脱”金笔。五洲皂厂制成的“扇牌”高级洗衣皂,质量已赶上英国的“日光”皂。


第3版()
专栏:

立窑水泥厂
建筑工程部最近根据各地生产建设中对水泥的需要,制定了中央、省、专区、县、乡、农业社六级生产水泥的计划。为了帮助各专区迅速建立小型水泥厂,这个部已经赶制了一个小型普通立窑水泥厂的标准设计。
这种立窑水泥厂有许多优点:投资少,建厂时间短,占地面积少,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原料可以就地取材,使用钢材木材少。一般专区,甚至县都有条件自行筹建。按照标准设计,这种小型水泥厂的年产量为三万二千吨,质量大部分是三百号(每一平方公分耐压强度为三百公斤),少数可以达到四百号,同大型水泥厂生产的同标号水泥质量相等。全部投资,包括六百一十五瓩的供电设备在内,只要一百一十九万元。如以每个专区一百二十万人口计算,每人只要出一元钱就可以把厂子建起来。这种厂子生产的水泥销售价格很低。由于就地供应,避免了长途运输,在每吨成本费二十五元三角三的基础上,只需要加少量运费。按照内地一般情况,使用这种水泥比远距离用大型水泥厂的水泥便宜三分之二以上。这种厂的建厂时间只要六到八个月。占地六亩一分多。这种小型水泥厂所需要的原料是取之不尽的石灰石、粘土等。有小型炼铁厂的地方,还可以用炼铁的废渣——高炉矿渣来代替粘土,这样既可提高质量,产量也可以提高51%左右。这种水泥厂操作比较简单,经过三个月左右训练的工人就可以掌握操作技术。
这种小型水泥厂需要的设备比较简单,原料磨、水泥磨以及电气设备都选用了第一机械工业部的标准产品。这些设备,除一机部所属工厂可以制造外,各省、市的机器工厂、铁工厂也可以自己制造。(附图片)


第3版()
专栏:

简易水泥窑
河南省偃师县诸葛乡试验成功一种制造水泥的简易方法。
诸葛乡生产水泥的主要设备就是一座直立炉。直立炉的形状是内圆外方。炉高十二公尺,炉内直径一点三公尺,上半部较小于下半部。炉的下部用四寸头的坚砖砌高一公尺,厚八公寸,对侧各留出灰门一个,灰门的另一侧留风道眼一个,口径大小依据鼓风机吐风口的径度确定。炉内壁由出灰门顶至添料门顶一段,都用耐火砖砌成,高九公尺。炉的上部在一侧开添料门一个,高一点五公尺,宽一公尺。添料门内底铺上铁板,门上挂上一个铁盖。炉的顶端用青砖砌一个十公尺高的烟囱。烟囱顶端安装上避雷针一个。在炉旁另设鼓风机一台,并在鼓风筒上加调剂板一块。将鼓风筒伸入所留的风道眼内使用。
一座这样的直立炉,每天可以生产水泥四吨。
配制水泥的原料:白垩土(白石灰或青石粉都行)五十公斤,无烟煤七点五公斤,红粘土三公斤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加水十五公斤左右和成泥糊,制成四至五市两(干后的重量)重的球形体,即为成料。成料制成晒干后,置于炉内加热,炼成的半成品,然后取出,每百斤加一点五公斤石膏研成细粉,就是成品——水泥。
(李学刚、胡静波)(附图片)


第3版()
专栏:

建筑工程部抽调技术人员下乡
帮助地方生产低标号水泥
本报讯 建筑工程部抽调技术人员下乡,帮助地方生产低标号水泥,支援农民兴修农田水利。
在农业大跃进和工业建设高潮中,水泥的供应日趋紧张。根据国家经济委员会今年第一季的水泥分配计划,比实际需要相差四十七万吨。去年全年用于兴修农田水利的水泥,约为六十万吨;而今年第一季度即需用将近一百万吨。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建筑工程部召开了紧急会议,除发动现有企业大量增产水泥之外,决定迅速推广地方性低标号水泥的生产,立即抽调了七名工程师和二十六名技术员进行了短期专门学习后,分赴河北、河南、山东、甘肃、湖北、浙江、安徽、广东八个地区,等取得经验后,即普遍推广。


第3版()
专栏:

绿化首都
不怕你刮大风,不怕沙土迷人眼睛,东唐洗泊街小学的红领巾在崇文区植树。
天坛苗圃的树秧移走了,十一中学的同学们又在空地种上新苗。种一株长一株,九十中学的同学挑水灌溉树木。
本报记者 高粮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