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2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持久的热情
陈笑雨
3月14日人民日报消息:苏联国家足球队总教练卡察林同志公正地指出:“中国运动员速度不慢、且较灵活,弹跳也好,但耐力差。以北京队为例,他们技术不错,但由于耐力不够,下半场就无法坚持,速度因此减低。其他球队也有类似情况。”
这个耐力不够的“耐”字,真是耐人寻味。
足球场上的“耐”、持久、韧性如何,多半决定于体力的强弱。当然,就是体力,也是可以在持久的训练中获得的。
在其他许多方面,特别是在向文化进军、向科学进军方面,这个“耐”、韧性、持久,则决定于一个人决心和毅力。有了这个决心和毅力,文化的堡垒、科学的堡垒是可以攻得破的。
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学会一种外国文难不难呢?又难又不难。说难,学外国文像长途赛跑那样,往往不少人,没有跑完,中途停下来了,于是连他所跑过的一段路程,一并作废。说不难,决心跑到底,虽然也可以有人跑快,有人跑慢,但是,迟早是可以跑出结果来的。
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大理论家、大文学家,他们的辉煌的成就,往往是和他们韧性、耐、毅力分不开的。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盖世的经典之作,它正是建筑在持久不懈的探索、研究、追求真理的基础之上的。“举个例来说,为了写‘资本论’中关于英国劳工法的二十多页文章,他曾把整个图书馆里载有英国与苏格兰调查委员会和工厂视察员报告的蓝皮书都研究过。那些铅笔记号表示他曾从头至尾地通读了这些书”。“他从不满足于间接得来的材料,总要找原著寻根究底,不管这样做有多麻烦。即令是为了证实一个不重要的事实,他也要特意到大英博物馆去一趟。”(见“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一书77页78页)
曹雪芹的红楼梦,乃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登峰之巨著,那是经过作者“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来的。可说是用尽心血。
在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毛主席教导我们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精神?是革命的韧性,革命的持久力,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干劲。
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了。要在十五年或更多一点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要在十年之内完成和超额完成农业生产发展纲要(草案)四十条。要顺利完成上述两大任务,文化、科学十分重要。但是,既然我们能够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我们同样可以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攻破文化堡垒和科学堡垒!
我们需要大跃进,需要大大把工作推进一步的如火的热情。我想加一句:持久的热情;连续的跃进!


第8版()
专栏:跃进之歌

人迹板桥霜
程造之
我们“虹光”一社的第九,第十两个生产队,担任陆家河中段的挖泥任务。现在,两个队都还只差二百多土方没有完成了。
晚上,我们点起保险灯,吃罢晚饭就开夜工。刮了一天的老北风,此时逐渐息了。在日中一度开冻的河水,黄昏不到就结起冰来。河床的泥土已经冻得铁硬。烂泥上再不需要摆“草垫”,脚就可以踏上去。
“你们下放干部吃得消吗?”
九点多钟收工的时候,我们的十队队长周根虎,撑着锹,走到用完了火油的保险灯旁边,抬起那张冻红了的脸,在问大家。
“跟社员们一样,我们谁也没有说吃不消!”我们中间的马瑞龙同志说。他的话是可以代表我们全体下放干部的意见的。
“不错,我们一定要争取提早完成,让红旗有始有终的插在我们工地上!”
我们十队和其他队的挖河泥竞赛是十天前开始的。十天前,乡里布置给我们这个社(十个队)一万八千个土方的任务。乡支书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指着放在桌上的一叠红、黑旗说:“提早和超额完成的插红旗,完不成的插黑旗!”
陆家河中段有一座小桥。我们十队和九队展开了竞赛;十队在桥的东边,往西挖去,九队的终点也是桥,往东挖。两个队的劳动力差不多。十天下来,我们队快要和九队会师了。
“你们怎么样?”
立在岸上问话的,是九队队长朱杏清。他这句话是带有挑战的意思在内。
我们收拾好工具,上了岸,我们的队长周根虎反问了一句:
“九队还有多少方?”
“两百带零!我就是担心它明天完不成!”朱杏清忧愁地说:“开夜工也来不及,我估计,起得早些,也好干它个三二十方哩!”
“十队打算明天起个早!”周根虎说。
“好,我们再来比一个赛!”
“比吧!”周根虎的声气叫人听着简直像打赌。“你说什么时候?”
“七点钟?”
周根虎连咳带呛笑了起来:“我们又不像他们干部上办公,七点钟天已大亮了呀!”
“那么六点?!”
“五点半!”
九队和我们约定了,明天早晨五点半开工。“梳头吃饭当一工”,起早落夜多干一些,也就是在时间上争取早点完成任务哩。
回家的路上,老周同大家约定:“明天五点起床,我们要跑在九队前头!”
下半夜,我被冻醒了。我的已经甩了十天河泥的两条臂膀,酸痛到无处可放,翻来复去睡不着。
我披着棉袄出去小解,看见半轮月亮斜升在东南方天上。场院里下了一层白霜,脚踏上去吱吱吱的。
我睡下了。我用手电照着手表。准备到五点钟就去唤醒老周。
但是,五点还不到,我听见老周在庭心里在咳嗽。他在窗格上用手掌拍了一下。
“你快起来!”
“四点才敲过?!”
“傻瓜,有你这样的人,……你看,月亮多么好,到天明还有几个钟头,这比晚上点了保险灯来干还出色!”
我一面穿衣,一面和周根虎分头去唤叫社员和干部们起来。
月光下,冷冻了的土地上,盖了一层白茫茫的浓霜。我们十八个人像奔赴前线一样,登登登地走过了板桥。我们才走到工地,只听见那里传来一片唧唧喳喳的人声。周根虎呻吟起来:
“起早还遇着隔夜人呀!”
只见,被月亮照得通明的河床边,九队的人们已经先我们一步,在那里争取做吃早饭以前的“小半工”了。
“老朱你们早!”
“你还来得及追!”朱杏清略停了一下手内的生活,分明懂得这声“早”的意义,笑着说。
我们是来得及追的。我们撑着锹,滑槽,都下到河床上去了。我们的心内是火热的。踏到盖着白霜的封冻的河泥上,谁也不觉得冷。
半轮月亮才到天心。


第8版()
专栏:

新山歌积肥没有鬼,全靠粪和水。积肥如积金,蓄水如蓄银。(河南开封)


第8版()
专栏:

再寄小读者
冰心
通讯二亲爱的小朋友:
今年1月,我刚从埃及归来,趁我记忆犹新,来对小朋友说一些埃及的印象。
我们到埃及去,走的是北路,就是从北京坐飞机,经过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最后到达埃及的首都开罗——在这里我插一句话,世界局势发展得多快,在我回来后不到三个星期,埃及和叙利亚,已经联合组成一个横跨亚非两洲的新国家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了!这是中东阿拉伯人民,在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上,进一步的团结;这也是世界和平力量进一步进展的里程碑!
我们一路上从机窗下望,都是冰天雪地莹白照眼,可是一到达开罗的上空,就是晴天万里,下面是长长的河道、支流四出,两旁是整齐翠绿的田野,一簇簇的密集的淡灰色的农舍,田陇上排列着一行一行的高大的棗柳树。但是在这河畔地区以外,就是茫茫无际的黄沙,浓绿淡黄,成一个鲜明的对照!
这一条长长的河道,就是世界闻名的尼罗河,是埃及境内的唯一的天然河流。埃及在非洲的东北角,在北纬22度至32度,东经24至37度之间,气候炎热,雨量极少,所以尼罗河也是他们唯一的灌溉泉源。埃及人民亲切地称尼罗河为“尼罗河爸爸”,就是这个原故。
这使我想起二十几年前,我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的梵蒂冈——教皇城——的博物馆里,看见了一座尼罗河的雕像。在这里,尼罗河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右臂斜倚着人面狮身像,侧卧在地上,旁边堆着一垛高高的麦穗和葡萄。最生动的是他的身上,身边,爬满围满了许多活泼嬉笑的,赤裸的小孩子!有的站在他的肩上,有的骑在他的臂上,有的坐在他身旁的麦堆上,有的三三两两地和他身边河水里的鳄鱼,撩拨嬉戏。这雕像给我的印象很深,但我决没有意识到,埃及的沙漠地区,占到全国境的96%,也不知道埃及的雨量少到:简单的农舍,不用盖屋顶,只用高粱秆遮遮就行。当我看到听到这些现象的时候,我对于尼罗河,也不自禁地起了热爱了!
我们在埃及境内,曾作过短期的旅行,就是坐火车往南走,一路沿着尼罗河,溯流而上。眼前旋转过去的,是润湿的田地,茂盛的庄稼,和裹着头巾穿着长袍的男男女女,锄地的,车水的,放羊的,赶驴的……同时也看见了道旁的农舍,屋子都像我们南方的“天井”一样,有窗有门,却没有屋顶。那时正是冬天,白日阳光满室,夜里顶着月亮和星星睡觉,空气清新,一定是十分舒畅的。
这在我是极其新鲜的事,但心里还转不过弯来,我问同行的埃及朋友:“夏天在屋顶盖上高粱秆,当然可以挡住炎热的太阳,但是恐怕挡不住大雨和久雨;万一,万一地要下大雨,下久雨呢?”她笑了,说:“你过虑了,我们这里除了沿地中海一带,雨量较多之外,就是一万个,一万个地不下大雨和久雨!”
聪明勇敢的埃及人民,知道除了倚靠他们的“尼罗河爸爸”之外,还得不断地和气候土壤作艰苦的斗争,向大自然索取粮食。现在他们的兴修水利,开发沙漠的工作,正在广泛地展开。祝福他们吧,可爱的尼罗河的优秀的儿女!
别的下信再谈,祝你们三好!
你的朋友 冰 心
1958、3、15、北京


第8版()
专栏:

“我”字扩张太危险!
——为陈沂画像
魏传统当面编谎言,娓娓婉婉:“个人主义,哪个没一点……”满口礼义廉,一心拉拍骗;得伸手时且伸手,有了空子就要钻。为名为利,纵横开合机巧变;捧自己,反领导,一篇又一篇。死猪不怕开水烫,拒绝批评改造难;自由主义援助他,还有“王国”小圈圈……割脓疮,肌体健,明镜应高悬;什么是教训?“我”字扩张太危险!


第8版()
专栏:

劳动前白面书生 劳动后红脸关公 王里作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春余话甘蔗
邓宗禹
近来北京的水果铺里紫皮和绿皮甘蔗,很引人注目。我想起川、粤、闽、浙等产蔗地区,有一种吃蔗法,是把甘蔗放在压蔗机里榨蔗汁喝。那里的街头,都有出售蔗汁的摊子或担子,当场把甘蔗放在压榨机的压板底下,旋紧上边的螺丝杆,蔗汁就沿着压榨机的沟槽源源流入玻璃杯。那颜色,元朝诗人洪希文曾用“春余甘蔗榨为浆,色弄鹅儿浅浅黄”的诗句来描写。不过我们吃甘蔗,一般都是利用“天然压榨机”,即放在嘴里咬嚼,饮其汁而吐其渣。李时珍就很欣赏这种吃法,他说:“凡蔗榨浆饮固佳,又不若咀嚼之味隽永也。”
一般种植甘蔗都不用种子,只把甘蔗茎切成六七寸长有两个节的小段,埋在土里就可以发芽生长。它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亚洲的我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美洲的古巴都是著名的产区。
我国栽培甘蔗的历史已很悠久。楚辞“招魂”篇里就有这样一句:“臑鼈炮羔,有柘浆些”。柘,就是甘蔗;柘浆也就是蔗浆。可见,远在二千三百年前,我国的湖南湖北地区,就已经用甘蔗作食品。我国栽种甘蔗最多的省份是台湾、广东、四川、广西和福建,这五省的产量共占全国总产量的95%。
甘蔗除了含有很丰富的糖分以外,还有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丙种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所以很有营养价值。除了当作饮料,一向还认为可以解酒。后汉的郊祀歌就说:“柘浆析朝酲”;晋代嵇含所著南方草木状里也说“甘蔗可消酒”;唐代诗人元稹诗“甘蔗销残醉,醍醐醒早眠”;唐代另一诗人韩翃的诗里也有“加餐共爱鲈鱼肥,醒酒仍怜甘蔗热”的句子。
甘蔗入药,也已有很长的历史。陶弘景的名医别录里把甘蔗列为中品,认为它有“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阳”的作用;李时珍并说它能“止呕哕反胃,宽胸膈”。用甘蔗医病,南唐书曾记载了一段故事:卢绛得了痁病,梦见一个白衣妇人告诉他:“你的病吃甘蔗就可以好。”第二天他吃了甘蔗,病果然就好了。痁就是慢性疟疾,故事里说的梦见白衣妇人显然是个神话,不足凭信,但甘蔗能治痁疟,在本草纲目里是有记载的,这一点我认为还值得今日医家在临床上试一试。


第8版()
专栏:

儿歌小石磨,咕噜噜早早起来磨豆腐豆腐香,豆腐甜我是勤劳的“小社员”小粪缸,四方方拣了粪来往里装一粪筐,两粪筐十天就满一大缸家家粪缸满社里谷满仓
·董佐·


第8版()
专栏:时事小谈

攻无不克
解放初期,许多人曾以等着看笑话的心情怀疑共产党能不能搞好经济建设,事实终于使他们改变了看法。共产党里并没有天生的经济建设人才,然而我们能学,虚心地学,认真地学,把不会的都学会它。这就保证我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攻破科学技术堡垒这件事,对许多领导干部来说,比领导建设就更困难了。然而事到如今,不攻破它,我们的事业就不能前进。
从云南传来了好消息:省委开讲大课,让领导干部系统地学科学技术知识,效果良好。当然谁也并不认为那些同志都已经学会了,这还只是个开始,也可算作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吧。这消息之所以是好消息,因为它使我们预见到一大批一大批领导干部,都将逐渐成为又红又专的政治家;由此也就可以预见到即将到来的技术革命的捷报。


第8版()
专栏:

新人新作
马克
看过第三届全国版画展览的人,都会产生一种“新”的感觉。的确,这次展览中除了老作者和近年来成长起的作者如赵宗藻、李唤民、庄元、吴燃、莫测、梁栋等,又出现了陈天然、赵瑞椿、晓岗、羊争等一百二十多位新人,特别值得兴奋的是其中还有蒙古族、苗族和布依族的作者。他们都带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成品,走进了版画家的队伍。这是新的一面,但更重要的一面是版画家们在作品中所反映的新的生活,与在艺术上那种新的、独创的探求。
如何反映工农业生产建设事业,是版画家们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次展览中有关歌颂工业建设的作品,创作的水平比上届展览也有所提高。例如赵瑞椿的“合力”,用特写式的构图,明快的黑白对比和有力的线条,表现了炼钢工人在紧张劳动中团结一致的精神,显示了劳动者的威力,给人的印象深刻。郑震在“在佛子岭人造湖上”,努力揭示了自然经过人力改造后的美。画面上,前景垂直的树木与平行的水坝相交叉;后景起伏连绵的山头与平静的湖水相对衬;来往安全行驶的船只与水库的联系,种种匠心的安排和描绘,能使人产生一种和平、宁静的感觉。其他像“最后一根钢梁”、“湛江的黎明”、“狮子滩工地”和“热电厂建设”等,也都是比较成功的作品。这不只是说明作者对于祖国劳动建设的激情,而且也表明我国新兴版画继承了与现实斗争紧密结合的革命传统。
艺术创作产生于充沛的感情,诉之于生动的形象,而通过形象再去感染别人,这是许多成功的作品一再证明了的。记得我读苏联小说“士敏土”,就是先是书中的木刻插图引起的。版画家梅斐尔德对工业建设的激情吸引了我。特别是“波浪”那一幅,画面上以粗壮奔放的刀法,表现了苏联工业自恢复而盛大的情景,给人以豪迈、强大的感觉。这种是表现而不是叙述生活的特点,也为前面所提到的一些版画所具有。但是,目前仍有不少反映工业建设题材的作品(也不只是版画),对劳动建设是缺乏激情的。作者往往只是漠不关心地把一些工地和劳动场面搬进画面,不善于看到最重要的东西,也不善于概括所要表现的对象,更谈不上去发掘劳动创造当中的美。因此,描绘劳动生产的表达不出工人自觉劳动的精神面貌;描绘工业风景的表达不出动人的诗意。展览中也有这种作品。
最近,有一位深入工厂劳动的朋友谈起他在劳动中思想情感的变化,他说亲身参加劳动之后,才发现过去在表现工业题材时,为什么总是缺乏感染力的原因。过去创作只是感到“需要”和“应该”,而没有真正走进自己所表现的生活中去体会、孕育和创造。这种缺乏热情的作品,自然不能感人。
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丰功伟绩,和他们丰富的精神与文化生活,是艺术创作无穷无尽的宝藏。已经鼓起革命干劲的画家们,深入这个宝藏吧!


第8版()
专栏:

对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关怀
德永直逝世前向中国读者推荐日本工人作家
日本著名作家德永直去年年底因病进医院治疗,作了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手术,在手术时,发现了肝硬变的重病,于2月15日逝世于东京寓所。在逝世前,德永直曾由人代笔写信给周扬同志谈到他对开展中日文化交流的愿望,还介绍了一些工人出身的作家,他们创作了不少描写工农生活的作品,并且对中国文学抱着强烈的希望和憧憬,这些作家是:渡边顺三、桥本英吉、热田五郎、松田解子、小泽清、春川铁男、足柄定之。
其中渡边顺三是木工出身,三十年来从事于无产阶级短歌的创作,是日本工农群众最喜爱的歌人之一。
桥本英吉是矿工出身,热田五郎是玻璃工出身,小泽清是磨研工出身,他们的一些长、短篇小说作品在日本文坛上很著名。


第8版()
专栏:智力测验

谁最聪明?
一位父亲有三个儿子,他们的学习成绩全都很好。他想了解一下其中谁是最聪明的,于是举行了以下的测验。
他拿来五顶帽子,当着孩子们的面把其中三顶钉上红星,两顶钉上白星。然后他蒙住孩子们的眼睛,在他们每人头上戴了一顶帽子,而把其余的两顶帽子拿开。以后就把蒙眼布去掉,并且问他们帽子上的星是什么颜色,红的呢还是白的呢?
考虑了一会儿以后,一个孩子说出了他帽子上的星的颜色,并且很正确地解释了回答的理由。
现在问读者:这个孩子帽上的星是什么颜色,他怎么知道的,另外两个孩子帽上的星又是什么颜色呢? (庞加裕)


第8版()
专栏:

得来全不费工夫
上海的一家报纸为了批评托儿所的“阔气”和“娇气”,派记者找来找去,找到了一个机器厂的托儿所,公家每月要给每个孩子补助三十一元。但回到报社一了解,才发现自己社的托儿所每个孩子每月要公家补贴五十二元,于是这个批评只好不发表。
这件事能说明的问题也许很多,但重要的还是说明了对自己的不了解。许许多多大字报所揭发的,其实何止本单位以外的人是闻所未闻的,对本单位同志来说又何尝不是见所未见的呢!自己单位的问题总是有的,虽然这问题在同类单位中并不一定是最严重的,但挖一挖,也会大吃一惊的。吃惊之后,也就会找出解决的办法来。(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