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把心交给党
叶圣陶把心交给党叶圣陶把心交给党,把心交给党。我们六万万人,最伟大的交响乐队,我们演奏社会主义进行曲,全神贯注地心向乐队指挥。把心交给党,把心交给党。脉搏,心灵,跟乐队指挥息息相通,吹,弹,敲,打,应着他手里的指挥棒。号角,喇叭,管,笛,锣,鼓,钢琴,竖琴,小提琴,大提琴……全要丝丝入扣,发出最美妙的声音,还要彼此和谐,表现全部乐章的精神。这几件悠扬宛转,那几件激越奔腾,一会儿独响,一会儿齐声,这就叫“百家争鸣”。如果拿花儿来比各种乐音,色彩和姿态全不一样,听呀听呀仿佛看见万紫千红,这就叫“百花齐放”。但是“百家争鸣”为了演奏全部乐章,好比“百花齐放”为了组成一片春阳。把心交给党,把心交给党。


第8版()
专栏:

柱顶红(国画) 于非闇


第8版()
专栏:

谈影片“五更寒”
宁干
影片“五更寒”的许多人物都给人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他们,有的使你敬慕而引为榜样,有的使你痛恨而引为鉴戒。当这些人物和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在你脑子中交织起来时,当时——1946年,新四军撤出大别山根据地之后的艰苦复杂的斗争情景,便出现在你的眼前;当你重温那些情景时,你就愈加感到今天的可爱,你就会更好地勉励和鞭策自己。
故事一开头,主人公老刘就处在矛盾相当尖锐的境地:蒋军在中原发起内战序幕,数十万大军包围了我大别山根据地。新四军五师突破包围撤到黄河以北去了。县委书记老刘和县委组织部长莫文阶、指挥长施品春三个人奉命留下来领导一支小小的游击队和敌人斗争。就在这艰难的时候,莫文阶又叛变投敌了。而且由于敌人血腥的屠杀,积极分子和群众也都不敢接近我们。天变了,人也变了,没有群众的支持,连饭都吃不上,怎么坚持斗争呢?影片映到这里,矛盾的焦点集中在老刘身上,观众都焦灼地期待着看老刘怎么办。
故事发展下去,仍是一连串的惊心动魄的斗争,但是希望也随着展现出来。终于老刘第二次进村后,受到积极分子王太热情的接待和支持,后来老刘又用计逼使敌团长黄胖子放出了一部分被捕的党员和革命群众,使斗争的烈火重新燃烧了起来。这些情节虽然所占篇幅不多,但是却充分表明了老刘的机智英勇,以及群众对他的爱戴。
对于另一叛徒莫大新的处理,再次表现出老刘的精明干练。当老刘得到莫大新当了敌人情报员的确凿证据后,去到莫大新家中,莫大新正守着老婆孩子吃鸡喝酒。看到老刘满脸杀气地推门而入,知道自己的事发了。他哀求老刘看在老婆孩子分上宽恕了他。这真是个难以处理的场面,谁不痛恨叛徒呢!该怎么对付呢?刘书记严厉地斥责了莫大新,随后又提出要他立功赎罪。这是一个富有戏剧性的突然变化,也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变化。这里,看来好像是刘书记因为莫大新的老婆孩子而宽恕了他。其实不然,所以宽恕,一来是莫大新一开始就低头认罪,而更主要的是他过去在我军当班长时,老诚忠实,现在又是在叛徒莫文阶威逼之下叛党事敌,还没有造成什么血债。当时,在大别山那种艰苦复杂的情况下,对这样的人,是杀了作用大,还是利用他对敌进行斗争作用大呢?这里不仅写出了刘书记的成熟稳重,也写出了斗争的复杂性。不熟悉当时斗争生活,没有相当的政策修养,单凭艺术技巧,是写不出这样动人的戏剧场面来的。
这种动人的戏剧场面,不仅出现在老刘身上,还出现在穆英、劳良才、巧凤等人身上。就说女共产党员穆英的丈夫开小差回来那场戏吧,写的就非常好。穆英是那样倔强,在监狱内受尽各种酷刑,未曾低过头。当丈夫说出她从敌人监狱中出来之后,游击队对她不信任了时,她痛心极了,手中的杯子落在地上。……可是后来她又劝起丈夫来:“……你还是回去吧,他们不信任我就不信任吧,我凭我的良心办事,我们活着就得当个正派人。”这一场戏层次分明,而且富有人情味,穆英那种温柔善良的性格、正直忘我的品质完全表现出来了。
影片的优点是不少的,但是在某些矛盾的构成和发展上,在某些人物性格的处理上,还缺乏严密逻辑。例如:刘书记决定把各村的敌人耳目拔掉这一场戏,就未免把这位富有斗争经验的领导者的精神面貌简单化了。从影片中表现的情况看来,当时游击队的力量很单薄,一夜之间能不能拔掉各村的耳目是个问题;尽管老刘说要召集人一起来干,可是群众都在躲避我们的时候,又能召集起多少人来?因之,第二天黄胖子叫骂老刘一夜杀了他各村耳目时,观众就感到不真实了。再例如巧凤这个人物,她拿到了叛徒莫大新送给敌人的情报时,本来应毫不迟延的交给刘书记他们,可是她没有这样作,因为他的心上人、游击队员罗文川还未同她和好。这个情节,说明了巧凤是没有政治觉悟的。她所以同情并支持革命,是为了和罗文川的爱情。可是当她看见刘书记向地头蛇莫保长说:“我想见见黄团长”时,以为老刘他们也动摇了,竟冷笑的说:“哟,刘书记,我以为你是个硬汉子,谁知道才挨了个嘴巴就软了。”这又表明她是个政治觉悟很高的人。这显然与她的性格不符,形成前后矛盾。
尽管“五更寒”存在着这些缺点,但从它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看,无疑地是一部好影片。


第8版()
专栏:

新山歌走了一岭又一岭,岭岭尽是一片青,不是今年春到早,山山种起新绿林。
(江西宜黄)咬紧牙关,苦战三年,把盐碱地变稻田,把沙地变果园,把河南变成江南。
(河南开封)


第8版()
专栏:

迎志愿军二首
吴研因
参加中国人民代表团,随陈叔通、王维舟、邵力子诸老,自京至安东,欢迎志愿军胜利归国,即赋。旌旗招展鼓喧阗,八万前锋奏凯旋。诸老年多逾七十,漫长路欲及三千;软风鸭绿迎春燕,热血猩红献杜鹃。
〔注〕最可爱人亲慰问,歌声壮气荡山川。
〔注〕安东多杜鹃,向志愿军所献花,以红杜鹃为最多。倾城老幼尽相迎,拥抱讴歌无限情。万世史书褒战绩,五洲民意属和平。岂徒东国期安枕?那怕西戎不撤兵!顽敌敢逾停战线,三军进击我随行。
三月十六日,安东。


第8版()
专栏:书林偶拾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龚自珍(1792—1842)字定庵,浙江杭州人,他不只是清朝中期的大文学家,同时也是先进思想家,他和主张学习西洋科学技术的魏源,在当时并称为天下奇才。林则徐也是他的好朋友。
他本来在北京工作,当鸦片战争前夕,他看到统治阶级的腐朽,时局的严重,决计南归。他说“人心惯于泰侈,风俗习于游荡,京师其尤甚者。各省大局,皆不可支。”这时林则徐已到南方,认为南方在帝国主义者的侵略下,更为危险,来信劝他不必回去,信中说:“阁下有南游之意,弟非敢阻止,而事势有难言者。……”他于1839年的夏天离开北京,回到江南,次年便发生了鸦片战争。
他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他出京后,感情颇为激动,他的“己亥杂诗三百十五首”,便是写他由北京起程在沿途所见,其中有怀念朋友的,有描写各地情景的。我们整个读完他这一卷杂诗,诚如卷末程金凤所说:“其声情沉烈,如万玉哀鸣。”因为他的感情太丰富,感染力太大了。
其中有一首是在镇江看玉皇会写的,原文是:“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他这首诗是完全针对当时的时事,意思是说在大地上,总得经常地有像风雷一样的激动力,才能惊醒朦昧,推动一切,使万物生气勃勃,否则暮气沉沉,如同打了败仗的兵马一样,那是最可悲哀的。他又希望多出现一些英雄豪杰来整顿乾坤。不拘一格,就是包括各种各样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也就是说不是采取很简单极少数的几个规格来要求人才、来衡量人才。但是右派分子施蛰存在他写的“才与德”一文里,为了要反对党德才并重的干部政策,竟妄自改定庵的诗为“不拘一格用人才”,还说什么:“任人以德,现在恐怕不很妥当……”。他不只是荒谬地反对党的政策,同时也歪曲了定庵诗的原意。
(知 非)


第8版()
专栏:

写大字报的好处
马前卒
写大字报大有好处,说来可真是妙用无穷。
据说,在上海,大字报特别多。出版界三千多人,已贴出六十五万张大字报。各个机关单位,大部分人都写了很多,比如说,五十、一百、二百或三百。写大字报的经过,大致有这么三个阶段。开始写,提出一些一般性意见。写呀写的,写上十五、六张,也就写完了。假定数量指标是五十张,那就大差其远。于是东西观看,前后回想,各方搜罗,又写上十八、九张。这一来质量就高,不同于前。已经能够上下左右,四方八面,提出尖锐批评。但写呀写的,又写完了。可是还是要写。这就得左思右想,开动脑筋,内观外察,由人及己。不仅从旁批评,还感到自己也有责任。于是又写上十几二十张。质量也就更高了。据说这就是上海各界倡议书的由来。
这情况,说来确有道理。写大字报,首先要面对现实,才能有所欲言,这就促进你关心集体。而写大字报又在社会主义大跃进之际,这就逼着你不能不眼观四方,耳听八面。以四方之眼,看当前现实,以八面之风,谈切身之事;这就会感到休戚相关,痛痒与俱。于是乎,集体为我,我为集体,而达到个人与集体的一致了。惟其期望于集体革新者切,也就痛感到自己须改造者深。上海知识界保证,几年内做到红透专深、更红更专的倡议书,正是写大字报精神的继续。
何况当你写大字报时,不能不运用思考。思考总是以自己所见所闻、所作所为为依据。像我们这样的人,虽然不能算是思想上的懒汉,然而平日所见所闻,易成过眼烟云,未必放在心里。平日所作所为,大都依样葫芦,未必自有所见。于是处于被动,流于经验,而很少创举。只有当你运用思考,逼着你非写点出来不可的时候,那你才能明辨所见所闻中的是非,所作所为中的好坏,忽然清醒过来。这样,你就从被动转为主动,化经验为智慧,而自己也有所提高,有所改造了。
这样看来,写大字报不仅可以改进工作,革新集体,改造领导,还可以改造自己。而且工作之余,人人动笔,个个运思;群情焕发,胸襟舒畅。由此看来,写大字报的作用确实大得很。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托马诗选”
亚历山大·托马是罗马尼亚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一生写了许多诗歌,也翻译了世界著名诗人的许多作品。他的最有力的作品收在诗集“山头的火焰”中。这些诗作是在法西斯主义与安东尼斯古希特勒恐怖的年代(1940—1944)中写成的。其中喊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也喊出了人类的新的希望。罗马尼亚解放以后,托马写出了许多新的作品,鼓舞了人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为和平而斗争。
“托马诗选”是他的作品第一次的中译本,包括他的抒情诗中的大部分优秀作品,能够表现他的创作的特色。 (向)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第二期的“收获”
1958年第二期的“收获”上刊载的长篇小说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是以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为题材的。作家在作品中塑造的几个资本家的形象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方青的中篇小说“泉”,通过一个记者写访问日记的形式,反映了我们新的一代的精神面貌,写出了他们要做新中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的伟大气魄。徐昌霖的“陌上春暖”,是一个写科学家和工农结合的较好的剧本。
这一期“收获”还登载了四篇短篇小说、三篇散文及姚文元的“莎菲女士们的自由王国——丁玲部分早期作品批判,并论丁玲创作思想和创作倾向发展的一个线索”。
巴金的“谈‘春’”,是作者继“谈‘家’”后所写的又一篇创作谈。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从小要爱护名誉”
“从小要爱护名誉”是苏联作家毕尔文采夫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之一。这个长篇小说是献给苏联共青团员和英勇的苏联青年的。它描写是库班一个村子中一些青年在农业集体化时期和卫国战争中的生活和斗争。在三十年代初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中,这些青年还是些十来岁的小孩子,但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他们也不知不觉地参加了反对富农破坏和暗害的斗争。到卫国战争爆发,他们就都响应祖国的号召,投入反法西斯战争,有的在前线,有的打游击,有的做地下工作,战火的锻炼使他们坚强地成长起来。
(宁)


第8版()
专栏:

孩子的哭
王重
做父母的,没有听到孩子们的嚎哭而不心烦意乱的。但是,大人应该怎样对待爱哭的孩子呢?
孩子刚生下来的头几个月,哇哇的哭声,是他们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大人帮助的一种手段。这哭,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如果孩子长大了,还经常用眼泪来达到某种要求,任性和要挟父母,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性了。这种习性常常是由父母自己造成的。
孩子一哭,大人就心痛起来了,“好孩子,别哭了,哭病了怎么办?妈妈给你买糖,带你去公园,买……”他们不择手段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甜言蜜语地哄个不止。这种过分迁就和溺爱的做法,使孩子娇生惯养起来,以后孩子就学会了用哭来达到自己的要求。
妈妈带着玲玲上街买东西。不小心,玲玲摔了一跤,哭起来了。妈妈把孩子的裤子拉开一看,碰伤了一点皮,并没有流血。但是,妈妈还是匆匆忙忙地把孩子拉进附近的联合诊所,请求医生擦了一点红药水才放心下来。玲玲看了妈妈紧张忙迫的神色,也吓得脸色发白,更哭个不休。
小良的妈妈对待孩子哭的态度就不同了。小良跌倒了,哭起来,妈妈立刻扶起他来,用十分坚定的口气说:“不要紧,自己跌倒的,不会痛。”立刻就把话题转到别的地方去了。“小良!你看,那天上飞过一群白鸽子呢!多好看呀!”小良抬起头来看着天空中飞翔的一群白鸽子。“痛苦”也随着鸽子的振翼高飞而飞到天外去了。
孩子们遇到某些意外的事故而哭泣起来,做父母的应该镇静,细心的观察。大惊小怪或者小题大做都会使孩子变得怯懦起来。
孩子们跌倒的时候,也有的父母亲抱起孩子以后立刻对孩子说:“这门槛使你跌倒的,来,踢它三下!”这样做虽然能做到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然而,这种做法容易使孩子们的思想上产生狭隘的报复心理。这种感情带到集体中去,往往会发生这种事:别的孩子无意把自己碰倒了,也要打他一下才满足。这样,集体的团结友爱气氛就被破坏了。
有些父母为了制止孩子的哭,用神鬼妖怪等可怕的话恐吓孩子。“再哭,大灰狼来了”……这些话,可能会使孩子忽然停止了哭声,但紧接着是受惊后更大的哭喊。这样做的结果也会使孩子变得怯懦。
哭,往往是孩子们内心痛苦或肉体痛苦的一种信号。孩子们摔倒了自然会哭;孩子们饿了也往往会哭;室内空气不流通,也常常引起儿童心烦;孩子们有病了,当然会啼哭起来。这些情况,大人们都应当耐心处理。把引起痛苦的原因找出来。
有许多场合,孩子们的哭并不是因为痛苦,而是为了打动软心的父母。这种哭是小题大做,故意撒娇。
蓉蓉的祖母是位有经验的家庭教育家。她遇到孙女儿闹情绪时,往往不去理睬,孩子已经哭起来了,开始用眼泪来要挟大人,那就让他哭一阵子。过一会儿,祖母再去关照孙女儿,只要随便说几句话,就把孩子的情绪安定下来了。这里的关键便是不要再提起刚才啼哭的事。不要随便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第8版()
专栏:小常识

冬虫夏草
也许会使你发生疑惑:地面上竟有一种上部是植物、下部是动物合而成为一个体积的生物。
原来是这样:在冬季,某些鳞翅类昆虫的幼虫蛰居在土壤里,有一种真菌类植物很快寄生在幼虫体内,逐步吸取虫体的养分,把整个虫体化为了菌丝。到夏天,这菌发育萌生孢子,长出在泥土上面,成一种草。而这草的下部却是冬天入土的虫,看起来仍像一条僵死的蚕虫。这种新的生物名叫“冬虫夏草”,又叫“冬草虫”。
冬虫夏草产于我国四川、云南、西康、西藏等省,一般适生在森林下面潮湿的杂草丛中。菌座(草的部分)黄褐色、单生,也有二、三枝生的,苗生于虫的头部,长约数寸,上部稍膨大,成圆筒状。人们去掉菌座后,虫的部分对医疗上有很大的贡献,能够补精益髓,防治肺结核,又适用于慢性咳嗽、气喘和吐血等症,对神经衰弱、贫血及胃病等也有良好的效果,是一种强壮兼收敛的药品。此外还可以佐燉鸭吃,既美味而又滋补。但在选择的时候,以菌草外皮黄润,虫身肥胖、丰硕的为优良。 (于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