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我们的锣鼓
黄钢
“为什么电影这样沉寂?”
“难道电影已经没有问题了?”
——这是右派“影评人”锺惦棐在他的反党檄文“电影的锣鼓”中劈头所提的两个问题。时间只不过相隔了一年零三个月,如果有谁在看了今年的开始的新片展览以后,再把那篇“电影的锣鼓”翻一翻,就会发现,对于那些怀疑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人们,历史对他的嘲笑是这样的无情。
还在“电影的锣鼓”发表的前后,右派分子们对于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的电影事业攻击得不遗余力,他们兴风作浪,以虚代实,以假渗真,把局部的缺点夸大成为整体,说什么反映工农兵生活的电影“观众却如此不景气”,说什么这些年来是“关起门来搞电影”,以及凭空地指责说中国电影的传统没有得到尊重,夸大其词地说演员“白白地浪费掉自己的青春”,这等等罪名都一古脑儿加在社会主义体制与党对电影事业的领导上面,锺惦棐还由此扬言道:“因之我们很希望这讨论还能继续深入下去,真正为我国电影事业打开一个新的局面。”确实,右派分子的这些挑战都得到了应有的回答。我国电影事业确也因此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只是这一切首先是由于战胜了文学艺术界与电影界修正主义思潮的影响而得来的:历史列车是朝着右派分子所反对的方向前进,而这前进的超速度却又不是一般人们按照常规所能估计的。
我们电影事业跃进的战鼓已经敲击得如此的响亮:谬论邪说已被打倒;生产指标已经大大上升;如果说我们今年艺术片产量仅达到八十部,那就会把呈现出危机的法国电影年产数字(七十部)甩在后边;如果说不久以后我们艺术片年产量增长到一百部左右,那么,从数量上也就会超过近几年来摇摆在年产量六十部——九十部左右的英国电影了;至于在国内观众人次方面,我们今年将可超过美国国内的观众人次(二十四亿左右)。这里所说的不过是一个数字的指标。文学艺术工作的优劣与价值,有些是不能用数字来比的;因此,更令我们信心倍增的是:我国优秀的电影艺术家,已经在革命实践中要求进一步掌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而深入群众,全面锻炼的统一安排,则成了艺术家改造自己思想与提高作品水平的根本保证。而从这次新片展览中的一些好的影片中,无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提高或风格的多样化这些方面,都能听到我国电影工作者向前迈进的脚步声。
现在,谁还能用诬蔑性的口吻说:电影战线是这样的沉寂呢?谁还能够说:中国进步电影的优良传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扬?谁还能说电影工作不是受到我国群众与文学艺术界广泛的支援?谁还有理由会去相信这样一种歪曲的看法:我国社会主义电影事业中的问题惶惶不可终日,而资本主义电影事业经营是百般地值得留恋呢?
右派分子以反党的锣鼓作为他们的纲领与集合他们力量的信号,左派分子与电影界的广泛从业员则以我们这一场反浪费反保守比先进的全面大跃进的锣鼓,来作为我们向社会主义进军的纲领与号角。这真是阵势分明,代表着群众的意志,反映出历史的规律:反对社会主义的锣鼓最终是以促进了人们对于捍卫与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而告终。这个大跃进的形势,使我们的锣鼓具有了强大的威力,使这场锣鼓形成了向社会主义行进的壮丽交响乐。


第8版()
专栏:

谁说人间无凤凰?
——评影片“凤凰之歌”
马少波
“凤凰之歌”是一部富有生活内容的影片。它的第一个镜头,就很有传奇性的魅力:深山飞瀑,参差烟树,一个牧羊的老人坐在山上一棵古松下面,高声唱着山歌。接着,就在这座山下,出现了一个童养媳翻身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农村的新面貌,歌颂了党的正确和伟大。
影片创作者从一开始就把这个叫作金凤的姑娘,放在紧张的斗争中去磨炼,放在重大冲突的情节中去表现。虽然着笔是由淡而浓,由浅而深;但总是把这个女主人公放在每个矛盾斗争的焦点,使人物的形象鲜明生动,发生感动人的力量。一个女孩子,从小就离开了自己的父母,给人家当童养媳,受苦;带有浓厚封建思想的公婆,不把她当人看待;未婚的丈夫又把她“遗弃”了,她的前途是什么?她的归宿又在那里呢?她几乎面临着像“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一样悲惨的命运;但是时代变了,共产党来了,党从苦海里拯救了她,帮助她学习,扶持她斗争,使她挺身站起来走上自由幸福的道路。而且不只金凤一个人是这样,一切善良的农民都在变化着,前进着;一切恶势力、传统的旧意识都在趋于破灭!
影片的生活色彩是丰富的,鲜明的。李庄和吴庄的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终于消解了世世辈辈为争水种下的仇隙,共同走上合作化的道路。作者既通过这样重要的线索,反映了农村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尖锐斗争。同时,也相当注重于必要的细节描写和语言的运用,细致地刻画了人物。例如女干部王琦和金凤最初见面时的对话,淡淡几笔,就把一个童养媳的自卑心理和畏缩惶惑的生活状态表现了出来。再如:金凤在河边洗衣服,王琦也去帮她洗这一场戏,对话也像诗一样的精萃、含蓄、传神、有感染力量;加以演员张瑞芳、李明、康泰等同志优秀的表演,就更增强了艺术的魅力。特别是张瑞芳,看得出来她是以刻苦的努力塑造了金凤这个朴实温良而又坚强勇敢的妇女形象的。
影片也有一些明显的弱点:
一、在反映政治斗争中,表现出一种使人压抑不快的右倾情绪。例如李远民、李小毛这些坏分子、破坏分子,在农村中横行霸道,已经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为什么不早一些进行镇压?金凤已经成为生产队长了,为甚么三番两次地遭到坏分子的暴力侮辱,居然可以忍气吞声,任其胡作非为?这一点不但对金凤这一形象有所损伤;而且也削弱了党的领导作用和群众的力量。
二、金凤的婆家是什么成份看不清楚。影片说明是工人和农民的家庭,可是她的公婆的思想行为,却很像破落地主。对于有的农民某些传统的旧意识,当然是可以加以针砭的,但从效果看起来,未免过分了。这在某些作品中几乎是一种通病,为了衬托主人公的“艰苦奋斗”,而把某些客观困难在表现上作了不恰当的夸张。
三、把金凤的未婚夫安排成工人成份,似乎是不必要的。童养媳,虽是出于“父母之命”,但是或离或合,不能作抽象的理解。从影片看,金凤还是相当真挚地爱她的丈夫的;另方面,假如真是像金凤这样美好的女性,她的丈夫也会喜欢她,那末为什么两者有可以结合的生活基础,却非离开不可呢?在影片里这位没有出过场的工人,实在有点冤枉。我想,假如把她的未婚夫处理成地主或是富农的儿子,甚至索性处理成死了,并不影响剧情的发展,反而更合理,更深刻些。
这些弱点,对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是有影响的,却没有掩盖了它的光彩。因为,它总是向人们发出了雄辩的声音:“谁说人间无凤凰”!凤凰终于飞出来了,这种鼓舞人们向上的力量,是应该充分估计的。


第8版()
专栏:

电影“群英会”看后感
张真
“群英会”这一段故事,是三国演义中最热闹的一段,是我国军事题材文学的杰作。电影“群英会”,集中了京剧一些著名演员,把这一个有名的京剧传统剧目拍摄下来,是很有意义的。特别是将年已八十岁的萧长华先生扮演的蒋干的身段动作全纪录下来了,更可以使许多后辈观摩学习。这个戏蒋干一上场就有很丰富的内心表演,他是怀着鬼胎来周瑜这里的。不料一见面心事就被周瑜说破。他慌急想溜,又被周瑜拦住吃酒。他捻着小胡,惊疑不定。当周瑜解下佩剑交给太史慈:“有人提起孙曹军旅之事者,即席斩之!”蒋干更吓得发呆。这里电影先拍太史慈持剑冷笑,然后拍蒋干扶桌发楞,再拍周瑜暗笑,唤蒋干,蒋干没听见,直到黄盖把他一碰,这才醒悟过来。这一个小情节,是原戏导演上精彩的地方,在电影里更强调了。还有蒋干盗书时,偷书到手后猛然一歪身蹲在桌侧,然后慢慢从桌腿处探头看周瑜的动静,都比舞台显得更清楚。萧长华的蒋干,没有多余的、琐碎的动作,他的动作洗炼而准确。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用了几种不同的步法,活活地把蒋干的性格,他胆怯时的心情和得意时的心情都烘托出来了。有个老演员曾对我讲:性格化最难的是脚步,能够用脚步把人的性格、心理刻划出来,演技才算到家。萧长华的蒋干,使我想起了这几句话。
这部片子很忠实地尽了纪录片的责任。所谓忠实,并不是把镜头直对了舞台来拍,而是在每一单元中,着重地拍摄了观众注意的焦点。观众看戏,并不是把眼睛看着全台的,他们有时看这个人,有时看那个人,有时看眼神,有时看手势,电影的编导需要用镜头追随他们的眼光把这些部分拍下来,才会使观众有着与看舞台剧一致的印象。这部片子这一点作的就不坏。像周瑜叫孔明三天造十万支狼牙箭,鲁肃怕孔明立军令状,几次要拦,周瑜用袖子一打,一递眼神,影片都用近景拍下来,使动作放大了。这正是观众看戏所注意的地方。
这部片子声音很好,锣鼓不觉吵的慌,场面和歌声都音量适中而悦耳,周瑜的西皮原板,鲁肃、孔明在舟中饮酒的摇板,和曹操、黄盖的唱词,有的唱虽不多,但经这些著名演员唱来,使观众感到很“过瘾”。
影片用简单的布景:单色的“守旧”,宽大的屏风,没有花纹的毯子……等,衬托出了戏曲服装的色彩华美,比舞台似乎更好看一些。戏曲是把一切美全集中在演员身上的,简单的布景正足以把演员突出到观众的眼睛前面来。
这部片子忠实地纪录了几位名演员的演技,在纪录片中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有些地方在不损伤原来演法的原则下,如能适应电影特点,稍加一两个镜头,当会更好(现在已有一些,像蔡瑁、张允的信皮就有特写镜头,我想还可以有一些)。像在蒋干念信时如拍摄信纸:“荆襄降将蔡瑁张允拜上都督……”,然后再拍蒋干闪在桌后,就会使观众立刻了解他为什么怕周瑜看见,比光听他念一句给人印象清楚。借箭时也可以拍几个箭射中草人的特写,再转到曹操大叫放箭的镜头,就更有讽刺意味了。
此外,唱词如果能够印在画面上,不熟悉京剧的观众就可以听清了。我想这在以后的纪录片上可以试一试,像电影里的主题歌那样印出字来,我看也不大损害画面的。


第8版()
专栏:

苦中有乐
——放映员生活点滴
万县专署电影组 申悦
虽然已经是春天了,但在这拔海二千公尺的大山上,仍然感到寒风凛然砭骨。我们几个人穿着大棉袄,戴着护耳棉帽,背着沉甸甸的背包,在泥泞的道路上跋涉。我们的目的地是大巴山区的一个小城——城口。
天上下着牛毛细雨,我们的脸上、身上都流成了一道道的小河沟。虽然脚下早加了防滑设备——铁脚马,但没有一个人没有摔过跤。
这一天从早到晚只走了四十五里路。第二天路好走了些,但不巧小李的虐疾又发了;而且这天走六十里路程有四十里路没有人烟。老彭照顾着机器,我帮小李背着背包,扶着他走。肚子饿了紧紧皮带,渴了含几片青草在口中。我们鼓足了劲往前走,争取早些到达城口,争取早些把银幕挂到大巴山区中。
谁能想到,城口的人们像接待贵宾一样地夹道欢迎我们。看着那一张张热情的、笑容满面的脸孔,我心中默默地想着:绝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
在城里三天,放了六场,场场无事故。接着就下乡去。在乡下我们遇到更热烈的接待。一个老农民,一家三口,带着干粮,从一百多里以外赶来看电影。每次放电影时,人们都是又激动又兴奋。特别是看到纪录片中毛主席和中央的负责同志在银幕上出现时,大家更是欢欣鼓舞。电影放完了,场上响起了春雷一样的掌声。人们要求着:“同志,再给我们放一遍,我们还要看看毛主席!”
一个半月里,我们放了四十六场电影,观众九万多。东奔西跑,虽然是够苦够疲劳的,但是能使山区的人民从银幕上受到教育并且带给他们欢愉,这不就是我们电影放映队员最大的快乐和欣慰吗?


第8版()
专栏:

银幕新人
当银幕上出现了一张生疏的面孔,观众都以关注的目光盯住他。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里,我们对几个银幕新人,作些点滴的介绍。
杨威
看过“五更寒”的人,都觉得他扮演的刘书记是比较得体的。他出身农民家庭。1938年参加革命,经历过出生入死的艰苦斗争,为他扮演刘书记这个角色提供了生活基础。他在银幕上是新人,在舞台上却是老将。二十年来,他没有间断过舞台演出,他扮演过四十七个大小剧目中的主要角色,创造过不少生动的艺术形象。在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时,他曾获得演员二等奖。现在他是山西话剧团的团长。
刘季云
他一向演反派,但在“五更寒”中,他却塑造了一个动人的正面形象。劳良才老态龙锺的外貌和对党无限忠诚的内心激情,都鲜明地展示了出来。更为凑巧的是,他装着一口假牙,拍戏的时候将假牙取掉,嘴瘪了,这就跟劳良才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人的外貌更加吻合了。他是军委总政治部话剧团的演员,已经拍过三部电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五更寒”和“阳关大道”。
王云霞
她本来是东北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1955年才参加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的,在影片“春风吹到诺敏河”、“探亲记”等中露过面。在舞台上,她是以串演二流子、小寡妇等反面人物称著的,这次在影片“洞箫横吹”中,她却饰演了一个正面人物——主角杨依兰。虽然一反她过去的戏路,但她对这个可爱的姑娘的性格还是比较能够掌握,演得还是得体的。
黄音
就她热爱的艺术事业、努力钻研的精神说来,她有点像她在“乘风破浪”中扮演的角色——梁缨。她是1949年由泰国归来的华侨学生,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过舞蹈,但这满足不了她要做一个话剧演员的要求,国语不好、她练,体会不到、她钻;不放松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终于,她成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几年来,她扮演过“布里乔夫”中的舒拉、“这样的时代”里的女秘书艾拉,以及最近“青春之歌”中的小夜莺邹丽娟等。
陶玉玲
她很年青,但对于创作却并不苟且。影片“柳堡的故事”在苏北拍外景时,她曾和当地农民一道劳动,为自己扮演的脚色——二妹子的形象创造增添了生活基础,演来真实感人。现在她已经回到她原来所属的话剧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话剧团去了。不久前,该团演出的舞台剧“百丑图”和“病者”中,都有她扮演的角色。


第8版()
专栏:

向内地观众介绍西藏
“珠穆朗玛之歌”导演 刘德源
“珠穆朗玛之歌”是为了向内地人民介绍西藏的情况而拍摄的。它反映了那里的人情风俗、宗教信仰、历史古迹、地理风光及藏族兄弟新的生活面貌。
西藏高原是富饶多产的。重山深谷里蕴藏着多种矿产;农产品也非常丰富。西藏的山南地区生长的青稞很茁壮,产量每亩都在千斤以上;西藏的“江南”——珞渝地区,一年可种三季,盛产水旱稻子,还产亚热带水果,如香蕉、柑子等等。解放后移植到高原的洋白菜、西瓜、西红柿等,在这里不仅长得好而且产量还比内地高。这些有趣的情景,我们都把它摄入了镜头。
藏族兄弟有着悠久的历史,汉族藏族之间曾经有过亲密而广泛的交往,这不能不作为影片主要内容之一。我们着重拍摄了唐代文成公主由内地带到西藏的遗物。如拉萨大昭寺内的释迦牟尼铜像,寺前的唐柳、唐碑,以及存在甘丹寺内的二十四幅唐绣等。我们还拍到了历代皇帝封赐藏王的金、玉印、诏书和宫廷的汉文扁额,以及在藏族居住的房屋、帐篷里看到的一些和汉族相同的装饰。
在西藏,我们深深感到人们有着充分宗教信仰的自由。家家户户都有佛堂,家家房顶上或帐篷上都立有长杆,杆上挂有各色的布质经幡。帝国主义者造谣说,我们限制了这里人去当喇嘛,在这里,我们在拉萨哲蚌寺拍到了一个孩子出家当喇嘛的过程。让事实去击回帝国主义者的谎言。
我们也介绍了一些西藏的文化艺术宝藏。例如寺院的建筑和多彩的民间歌舞,使观众能够领略一些祖国的艺术宝库中这一部分珍品。另外,我们在藏北的深山野谷里,还拍到了成群的野生的动物,如野驴、野羊等,这些在内地也是很少见到的。
西藏解放以后,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一座新型的人民医院在布达拉宫下面建立起来了;西藏历史上第一座中学——拉萨中学,从去年春天开课了。这个学校的诞生,是藏族兄弟走向新文化建设的桥梁之一。而藏文的西藏日报在高原上的出现,更是藏族新文化生活的前声。我们把这些新事情都拍摄了下来,介绍给观众。


第8版()
专栏:图片说明

①海魂 ②边寨烽火 ③五更寒 ④凤凰之歌 ⑤牧人之子 ⑥羊城暗哨 ⑦洞箫横吹 ⑧乘风破浪 ⑨群英会 ⑩珠穆朗玛之歌 ?一个新足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