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在北京机场上欢迎雅罗谢维奇同志
陈毅副总理的讲话亲爱的部长会议副主席同志,亲爱的波兰政府代表团全体同志,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能够在北京迎接以波兰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副主席雅罗谢维奇为首的波兰政府代表团,感到非常高兴。请允许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远道而来的贵宾们表示衷心的、热烈的欢迎。
中国人民同兄弟的波兰人民有着深厚的友谊。我们两国虽然隔着千山万水,但是共同的奋斗目标却把我们两国人民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近年来,我们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地获得巩固和发展。我们高兴地看到波兰人民正在以紧张的劳动为进一步提高生产而努力。我们两国国民经济的共同高潮无疑地将给我们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我深信,你们这次的友好访问必将进一步加强中波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从而促进我们两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请允许我再一次向你们表示欢迎,并且预祝你们的访问获得圆满的成功。
中波两国人民牢不可破的兄弟友谊万岁!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之间的团结和合作万岁!
世界和平万岁!


第4版()
专栏:

雅罗谢维奇的讲话陈毅副总理、亲爱的同志们:
我代表我们的代表团感谢副总理同志这种热情的欢迎。首先让我们向欢迎我们的同志们并通过你们向中国首都全体市民和全中国人民,转达兄弟的友谊的波兰人民共和国的衷心的社会主义祝贺。当我们要表达我们的深深感受的时候,我们就感到语言常常是贫乏的。我们在这里很难用几句话来表达波兰工人阶级、农民和知识分子对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那种友好和兄弟般的伟大感情。
我们对中国人民在为人民和社会解放斗争中的有历史意义的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日常劳动,和在为世界和平斗争中的贡献,是很惊奇的。在这里我们也很难用几句话把我们的惊奇心情表达出来。
我们的代表团在访问你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期间,想讨论一下我们两国互相关心的那些经济问题。我们希望中国和波兰的经济合作、货物交换逐年得到发展,我们希望基于互利基础上的扩大了的货物交换,能够促进我们两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深信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着的,我们深信我们之间的友好会谈定会有助于我们经济和技术合作的扩大和加深。
我们代表团是幸运的,代表团借着这次会谈的机会,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工作。
不仅中国的邻国,并且全世界劳动人民都非常敬佩中国人民在自己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致努力。
我们的会谈和直接接触,会使我们在经济方面更好的互相采用经验。
我们认为,我们之间的会谈会有助于真诚友谊和兄弟般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也就是这种真诚友谊和兄弟般的关系,把波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联系起来了,同时也就是这些,把伟大社会主义阵营的所有国家团结起来了。
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
波兰人民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友谊万岁!


第4版()
专栏:

下放干部怎么红?怎么专?
幸之
上海市下放干部代表会议开得好,所以好,不仅因为这样的会可以帮助下放干部解决思想问题,还因为这个会上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下放干部在劳动锻炼中既要改造思想,也要钻研农业技术。
有的下放干部认为自己到农村去是改造思想的,并不是一辈子去作农民的,何必钻农业技术呢?不错,干部下放劳动锻炼是为了改造思想。改造什么思想,首先就是改造轻视工农、轻视体力劳动这种思想,如果有的下放干部对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毫无兴趣,这实际上还是轻视工农、轻视农业生产,如何能把思想改造好呢?应该知道,下放干部改造思想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通过比较长期的劳动来实现的,下放到农村的干部,就是要在比较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来改造思想的,改造思想和农业生产在他们身上是密切相联绝对不可分的,如果下放干部不熟悉农业生产过程,不钻研农业生产技术,如何能劳动得好呢?又如何能把思想改造好呢?
还有,整个农村都在跃进,广大农民都在钻研农业技术,他们又迫切需要科学知识,需要技术帮助。下放干部不但要在劳动锻炼中改造思想,也要把自己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带到农村去,要在这方面切实地耐心的帮助农民。如何帮助?这就是要把自己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农业生产结合起来,首先自己要钻研农业技术,然后才能用自己的知识去帮助农民提高技术。如果下放干部在农业技术大跃进声中对钻研农业技术采取不感兴趣袖手旁观的态度,这本身就是一种极错误的思想,抱着这种思想还谈什么思想改造呢?
因此,下放干部应该人在农村,心在农村。在农村中既要红,又要专,而且在专的过程中才能红。那种“红在下层,专在上层;红在农村,专在城市”的想法是完全不对的,只是对专的一种狭隘的了解,也没有懂得如何才能红的问题。
至于钻什么、学什么,更不成问题,农村是一个广大的天地,可学习可钻研的东西非常多,农业知识,农业技术,应该好好学,好好钻。但这还不是学习和钻研的全部,因为下放干部究竟不是普通的农民,除了学生产、学技术,还应该熟悉农村工作的情况。看看乡、社基层干部究竟怎样工作,学习他们如何走群众路线,学习他们密切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了解一下政策执行的情况,了解一下农村中两条道路斗争的情况;做一点农村考察,研究一下农村和农民身上所发生的变化……。一句话,只要是全心全意地在农村锻炼改造自己的同志,就会感到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如果在这样一个大好环境中,不学,不钻,那将来真是如入宝山空手回了。只有安下心来,学习,钻研,才能劳动得好、才能锻炼得好,也才能真“红”。


第4版()
专栏:在各地报纸上

注意抓措施
云南日报在3月12日第一版集中突出地宣传了备耕。在头条标题“节令催人紧,狠狠抓备耕”下面,有嵩明县发出春耕信号,峨山由义乡加快送肥,丽江区将提前栽种,文山区大种双季包谷等几条消息。并以“拿出作战方案,立即组织战斗”为题发表社论,指出在制订春耕生产规划中,要注意尽最大可能推广经过试验行之有效的先进生产措施,要求领导者有彻底革命派的精神,永远作个促进派。


第4版()
专栏:在各地报纸上

一个市帮助九个专区
人们还记得报纸上曾经报道过,重庆市同贵州省的遵义专区开会商定,协助遵义专区兴办地方工业。现在,这种协助的范围又扩大了。据15日重庆日报一版头条报道,重庆市还和本省的江津、内江等九个专区进行了同样的协商。在这些专区兴办、或与专县合办、或协助专县建设近一百个小型工业企业。


第4版()
专栏:在各地报纸上

奥维奇金的来信
19日文汇报三版登出了苏联作家奥维奇金的一封信,题目是“向下乡锻炼的中国作家致意”。奥维奇金说:“在最近中国文学界发生的一切事件中,最使我高兴的是:大批作家下乡劳动。”奥维奇金认为这将给中国文学带来许多好处。他说,在他所认识的苏联作家当中,写作上获得最大成就的是那些实际锻炼较多的人。奥维奇金向所有下乡劳动的中国作家致热烈的敬意。他引用一句俗语勉励中国作家深入群众,这句俗语是:“要了解一个人,必须和他一起吃下一普特盐。”


第4版()
专栏:

人在农村 心在农村 全心全意 全面锻炼
下放干部要钻研农业生产
上海下放干部代表会提出这一响亮号召
本报上海18日电 今天,上海市下放干部在大跃进的春天里举行代表会议。全市三万七千名下放干部的代表坚决表示,不仅要下决心在农村中锻炼改造自己,也要下决心钻研农业生产,全心全意为农村大跃进献身,真正把自己锻炼成为又红又专的共产主义战士。
会上,九百多名代表一致通过决心书,号召在全市下放干部中掀起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的高潮,并以此同北京市下放干部展开革命竞赛。决心书中保证:在思想改造方面做到人在农村,心在农村,全心全意,全面锻炼,真正把心交给农民,进一步树立鲜明的阶级立场、自觉的劳动态度、坚强的群众观点。在劳动生产方面,要勤学苦练,钻研技术。保证一年出勤二百八十天到三百天,保证一年内除掌握一般生产技术外,要掌握一种农作物或畜牧的全套本领。决心书还保证在农村扫盲、除四害、绿化等方面起积极作用,并订出各种保证指标。
中共上海市委员会书记处书记曹荻秋,今天到会向下放干部讲话,他祝贺上海市下放干部,经过短短三个月紧张的劳动生活所取得的成绩。这些下放干部已经爱上了农村,已经能够适应农村生活和繁重的劳动。绝大多数下放干部都是干劲十足,能吃苦耐劳,与农民同甘共苦,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虚心向农民学习,并且很快地掌握了挑泥、锄草、车水、翻土等生产技术。因此,他们都得到了广大农民的信任和欢迎,同农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大部分下放干部还积极地参加了扫盲、除七害等各项社会文化工作。这种生活使下放干部的思想开始发生了变化,他们对“一粥一饭来处不易”有了较深刻的体会。
曹荻秋特别指出,下放干部不要满足现有的成绩,要继续前进,做到“又红又专”。他说:下放干部“只能红不能专”、“红容易专困难”的说法,实际上反映了下放干部身子虽在农村,心还在城市。他说:对下放干部来说,红就是全面锻炼,专就是钻研农业生产,全面支援农村建设。你们如果不全心全意钻研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念念不忘回来搞其他工作,全面锻炼就不可能做到,红的问题也就要落空。解决下放干部的红与专问题,首先要解决决心问题:究竟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
会上有三十多个代表报名发言,他们除了介绍自己思想上的收获和各种经验外,一致同意曹荻秋同志的报告,认为在农村中做到又红又专,是必需的,他们都表示要一心一意全面锻炼,全心全意钻研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真正做个又红又专的好干部。


第4版()
专栏:

北京上海市区扩大
新华社20日讯 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今天对新华社记者说:国务院决定把原属河北省的顺义、通县、大兴、良乡、房山五个县和通州市划归北京市管辖以后,首都的现有人口已由四百零六万多人增加到五百四十二万多人,面积也由四千五百四十多平方公里增加到八千七百七十多平方公里。
新划归北京市的五县、一市,像一弯新月,紧紧拱卫着首都的东方、南方和西南方。这块拥有一百三十五万多人口的地区划归北京市管辖后,对首都的长远规划、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和副食品的供应有很大意义。
本报讯 为了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国务院批准将江苏省邻近上海的嘉定、宝山、上海三县划归上海市管辖。
嘉定、宝山和上海三县,土地面积共有一百二十八万亩,主要农作物是稻谷,年产三万五千万斤,经济作物如棉花、油菜产量也多。三个县共有人口六十五万。(附图片)


第4版()
专栏:

为提高自己不放松一刻时间
志愿军普遍向朝鲜人民军学习
新华社平壤20日电 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撤出朝鲜部队后续部队在归国前,广泛地展开了向英雄的朝鲜人民军学习优良传统、正规作风和各种工作经验的学习热潮。
近几天来,整装待发的志愿军首批撤出朝鲜部队的后续部队,每天都有很多士兵跟人民军战士一起练步法、学枪法;有些单位还邀请人民军军官介绍“连队生活一日”,请人民军中的共和国英雄介绍英雄事迹。某师领导机关派出的一批政治工作人员,正在搜集有关朝鲜人民军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英雄行为、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和作战、训练以及正规化建设等方面的范例,准备编印成“向朝鲜人民军学习”的小册子,发给官兵学习。(附图片)
朝鲜女青年送别即将离开朝鲜的志愿军战士
 朝鲜的孩子们向志愿军叔叔们告别 新华社记者 孟庆彪摄


第4版()
专栏:

在农村中同样可以专
郑泽荣
有人认为到农村只能“专”农业技术,至于研究其他科学的人就不能继续“专”自己的所长了,根据我三个月在农村劳动锻炼的经验,这种看法至少对有些科学研究工作者来说并不完全正确。
我在中国科学院从事植物生理研究工作已经八年多了,特别是最近一年多来,我正进行微量元素的研究工作,已经获得初步效果。所以这次在开始确定我下放农村时,我思想上曾有些不大通,认为:
“下放以后,除进行一般的田间劳动以外,不可能做什么研究工作,八年的心血,岂不是白白付诸东流?”
可是,当我下放到上海市西郊区华村乡牌楼农业社,并经过三个月的劳动锻炼以后,我发现我的想法完全错了,劳动锻炼不仅不会妨碍我的研究工作,而且可以使我更好的从事研究工作,同时,还可以将我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这里,我姑且举一个例子来说说。我们牌楼社七队的生产任务主要是栽培花卉,有些花卉的插枝成活率很低,特别是经济价值较高的花卉,很难插活,社里损失很大。我记得我在科学院时,曾经研究过试用生长刺激素处理枝条,促进生根的问题,我就和科学院另一下放干部大胆地进行了试验。现在虽因时间短,还没有获得最后结果,但是,利用生长刺激素促进生根的事实,在国内外成功的事例很多,我想我们一定会成功的。这种最实际的科学试验工作,不仅有利于生产,而且会大大丰富我的理论知识,使我的研究工作更加具体,更加切实。
另外,我在开始向农民学习技术时,曾有过不正确的看法,认为农民的实际经验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技术要求也很低。然而,事实也打破了我的想法。九队技术员杨四福同志在进行番茄育苗工作中,总是凭经验操作,一般的都合乎科学根据。他的要求也很高,我过去曾认为我的研究工作细致,其实,比他还差得远呢!
这一切,使我对于在劳动锻炼中钻研科学技术问题,发生了很大的兴趣,我的劲头更大了,现在我感觉到我好像是从一个小小的实验室里搬到另一个更广阔的实验室来工作,我好像没有离开科学院一样。
通过以上事实,我转变了原来的看法,我认为农村是知识的宝库,一切技术干部下放到农村以后,只要是一心一意,不是三心二意,不但在思想改造方面会大有收获,同时在增长见识和钻研某些技术方面也会有所收获的。


第4版()
专栏:

蒋介石集团媚外丑态
为迎接杜勒斯大批官员疲于奔命粉饰门面
贫民被捕摊贩被迫停业台北市民倒霉遭殃
新华社广州20日电 台湾报纸最近报道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到台湾时,蒋介石集团一副残民媚外的丑态。消息说,在杜勒斯14日到台湾以前,蒋介石集团的官员们好几天为了“迎接杜卿”而疲于奔命,赶着做各种粉饰门面的工作。准备“接待外宾”的官太太和姨太太们也赶紧浓妆艳抹。而许多台北市民却因杜勒斯的到来倒霉遭殃。
消息说,台北市的警察人员在杜勒斯抵达前奉命“日以继夜工作”,想使这个每天都发生许多抢劫、偷盗、车祸等案件的城市的治安暂时好一点。国民党当局还命令大举逮捕乞丐和衣衫破烂的人,以便向杜勒斯表示“美援下的台湾没有乞丐和贫民”。在台北市四条热闹马路上的数百户书报、香烟等摊贩,也在杜勒斯到来的前一天被迫停止营业。一家台北报纸发表了“欢迎外宾与取缔摊贩”的社论说,摊贩们都靠小本营生,借蝇头微利维持每天可怜的苦日子,可是杜勒斯一来,他们更遭殃倒霉,停业挨饿。这家报纸担心台湾人民将因此更增加了反美情绪。(附图片)
英韬 插图


第4版()
专栏:

介绍一些关于肥料的知识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 陈尚谨
编者按 春季生产开始了。为了帮助下放同志掌握一些农业科学常识,以便他们更好的钻研农业技术,我们特别约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几位科学研究工作者,写了几篇文章。这些文章,将在这一栏内陆续发表。
增加肥料是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措施。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些肥料方面的基本知识。
俗语说的好:“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为什么粪有这么大作用呢?因为它里面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肥料成分。简单的说,一般庄稼里含有碳、氧、氢、氮、磷、钾、钙、镁、硫、铁等十几种元素。有的元素可以从空气和水里面得到,有的需要从土壤里吸收。若是土壤供给能力不足,就需要人工来补充。
拿小麦来说,如果每亩收获麦子一百斤,就要从土壤里面吸收氮素三斤、磷酸一斤半、氧化钾二斤半。若将每亩小麦产量从一百斤提高到五百斤,就要从土壤里面多吸收大约五倍的数量。但是,土壤里面氮、磷、钾三种元素的含量较少,不能充分满足农作物的需要。因此,就要施用肥料来满足庄稼的要求。粪里面氮、磷、钾那些养分都有了,此外,它还含有大量有机物质,能改良土壤性质,培养地力,像猪粪里面含有氮0.5%—0.8%,磷酸0.3%—0.5%,氧化钾0.2%—0.5%,有机物20%—40%。其他牲口粪、人粪尿、堆肥、绿肥等等,里面也含有各种养分,都是很好的肥料。
现在谈一下猪圈粪的肥力问题,1956年曾在北京大钟寺农业社举行过这样的试验,每亩施用圈粪四千斤,当年玉米产量是三百六十二斤,不施用圈粪的,每亩产量是二百二十八斤,增加一百三十四斤。到1957年又增收玉米九十四斤,两年合计共增收玉米二百二十八斤。猪圈粪不仅对玉米效果很好,施用在小麦、棉花、谷子、水稻和其他庄稼上,肥力也是很好的。因此,应该多养猪积肥。
除去猪粪以外,牛、羊、马、骡、驴等牲口粪,也是很大一项肥料来源,要加以妥善管理和施用。
我国农村约有五亿多人口,人粪尿是一项很大的肥源。一个有一千户人家的农业社,平均按三千成年人计算,大约每人每年可攒粪一百八十斤、尿一千斤,一年约可产出大粪五十多万斤,尿三百多万斤。总计每人每年由粪中排出氮素一点八斤、磷酸一点四斤、氧化钾零点七斤;由尿中排出氮素五斤、磷酸一斤、氧化钾一点五斤。从以上数字来看,由尿中排出的肥料成分,远远超过粪中的肥分。这点很重要,请大家重视。人粪、人尿都是好的速效肥料,用到地里,见效很快。它们的性质和施用豆饼或硫酸铵化学肥料差不多。这样的一个农业社全年的人粪尿,若能充分利用,它的肥力就约相当于二十八万斤豆饼或十万斤硫酸铵化学肥料,不可忽视。要想充分利用人粪尿,在某些地区,先要改良厕所,使人粪、人尿都能保存起来,特别要注意尿的保存。厕所要有专人负责管理,粪缸、粪坑,要加盖盖好,不让肥力跑走,不让苍蝇繁殖。尿罐、尿池、尿桶也要有人负责,经常把它集中起来,运到田里施用。
因为尿是速效肥料,可以用作追肥。每亩施用人尿一千到一千五百斤,可以增收玉米一百多斤,经济收益很大。施尿要均匀,用量不可过多,除了重盐碱的土地外,对一般土地,粮、棉和一般蔬菜,都可以施用,增产效果很大。
现在再谈一谈青草沤粪和绿肥的问题。俗话说“见青就是粪”。青草和庄稼一样,里面也含有各种肥料成分。
我国施用绿肥的经验最早。现在华中、华南、西南等水稻区普遍有种苕子、紫云英等冬季绿肥的习惯,每亩可以获得绿肥二千到四千斤,翻压到地里,对下季水稻的产量,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在华北、西北地区也有套种草木樨等绿肥的办法,在空地上还可以种上苜蓿、紫穗槐,用作绿肥或沤粪材料,还可以用作饲料。
最后请各位同志们注意,我国面积很大,气候、土壤、作物种类不同,开辟肥源和施用肥料的方法,也就有很大不同。应该按各地不同的条件,因地制宜的想办法,不可机械搬用别处的经验。


第4版()
专栏:

下放以后
本报记者 古维进
中共湖北省黄陂县祁家壪区委副书记丁道炳来到祁站乡有几天了。这是他的家乡,六、七年前,他在这里当过农会主席,现在上级派他回来担任党总支书记。他年青、热情、能干。
来这里不久,他就听到群众这样谈论他:
“他呀,和过去不一样了!来来往往的尽是一些干部。”
“当然囉!现在是区委副书记嘛,还能像从前当农会主席那样,经常和咱们在一起。”
“他这回下派,不一定是实干的,可能是带个头,做做样子的。”
丁道炳吃了一惊。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首先想了想自己的工作方法:回乡以来,自己还是带着当区委副书记的“原则领导”作风——传达布置的多,实际干工作的少,接触的人也没有跳出干部的圈子……这样,怎么不引起群众怀疑呢?月亮慢慢西斜了,他还是睡不着。他的思想渐渐转到这个上头:现在,一切的问题,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一个党总支书记,一举一动,党员和群众都在眼睁睁地望着他,他的工作作风必须具体、深入,处处以身作则呵!……
以身作则 吃苦在前
春耕准备工作已经布置下去了,下面进行得怎样,丁道炳和干部们都不大清楚。丁道炳到群力社(重点社)第四队了解情况。
第四队正在开会讨论全年生产计划,发言的人不多,会场静悄悄。丁道炳环顾周围的人,多半是没精打采的样子。他悄悄地问妇女队长李金容:“怎么,大家肚子没吃饱吗?”李金容说:“去年丰收,饭是有得吃了,生活没得问题。”丁道炳说:“为什么大家那样没劲头呢?”李金容说:“大家在生产计划上要求水稻亩产千斤,可是,把肥料账算了一下,差得很多,大家都失去增产的信心。”
散会以后,丁道炳建议队长等召集老农座谈会研究积肥的问题。会上,大家开动脑筋,倒也找到一些肥源,可是,还不能完全解决缺肥的问题。大家焦急地瞅着丁道炳,丁道炳想了一想,说:“我在祁家壪(区级机关所在地)的时候,看见街上的阴沟有许多泥巴,把它清理一下,可以解决不小的问题。”大家没有作声。丁道炳心中诧异。半晌,李金容说:“这倒是一个好肥源,就是阴沟的泥巴太臭了,街上又有许多人,恐怕谁都不好意思去挖;难得把人动员起来。”丁道炳说:“积肥么,还怕丑!你告诉大家,明天我和大家一起去挖。”当下大家半信半疑;想到他虽然是农民出身,但在区里干了多年工作,生活和农民不大一样了,现在要和农民一块积肥——到众目睽睽的祁家壪街上挖臭泥巴,未必能办到吧?
但是第二天一早,丁道炳穿上草鞋,卷起裤脚,挑着新买的粪箕,拿着新买的铁锹,带着社员到祁家壪挖泥巴了。社员看见他这样子,非常高兴,有五、六十人跟他一块出发了。
到了祁家壪街上,人们都围着他们看热闹。和丁道炳同行的工作员小刘有点不好意思。他低低地和丁道炳说:“这样搞,恐怕不是办法。”丁道炳说:“为什么?”小刘说:“干这肮脏活儿,不在群众中丧失威信?”丁道炳笑笑说:“不见得!不能领导群众增产,才是真正丧失威信呢!”说罢,第一个跳下阴沟,搬开石头,把黑油油的臭泥巴,一锹一锹地往上掀。大家看见书记先动手,都积极干起来了。
第二天,丁道炳发现参加积肥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队里的全体干部和一般社员,还有从来不参加劳动的一些妇女,其中有两个是六、七十岁的老太婆。大概是两三天的功夫,第四队在祁家壪积了七十一亩田的肥。全队的缺肥问题解决了。
接着,丁道炳就到各队了解春耕准备工作的情况。各队在这一工作中和第四队一样,还是缺乏肥料。丁道炳和社干部研究,决定在全社开展挑塘泥突击周运动。
运动一开始,天气阴沉沉,刮着小北风,冷雨和冰雹一阵一阵地落着。人们冻得不愿出门。分支书记老吴皱眉说:
“糟糕!运动搞不起来了,怎么办?”丁道炳说:“快下秧了,不先把塘泥挑到田里发酵,是不成的,一定要把运动搞起来。”“可是,天气不由人呀。”“莫急,咱们来想办法。”“有什么办法?”“干部带头挑塘泥!”“这样的天气,带头?……”“是的,越是刮风、下雨,干部越要带头干呵!”第二天一早,丁道炳戴着斗笠,挑着粪箕,往塘里走去。老吴和支部委员都跟着走;他们一边车水,一边挑塘泥,干得挺起劲。社员知道这件事情,七嘴八舌地谈起来了:
“人家是肉,我们也是肉,人家不怕冻,我们还怕冻?”
“干吧!小雨当阴天,阴天当天晴。”
社员都出去挑塘泥了;静静的田野里,霎时间热闹起来。每天有两三万担塘泥送到田里。到突击运动周结束,全社挑塘泥由原计划十一万担增加到十六万担。
丁道炳在群力社领导群众积肥的事情,很快传遍全乡。当时乡里的春耕准备工作最大的问题,也是缺乏肥料。干部都学习丁道炳深入社、队里领导群众积肥。全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积肥竞赛运动。
虚心学习技术
积肥竞赛运动结束不久,到了栽早稻季节。天气还是很冷,而且阴雨绵绵。栽下的幼小的秧苗受不住这个自然灾害,普遍呈现枯黄之色,照群众的话说来,就是成了落后苗了。早稻的生长期很短,必须赶快挽救,才不致错过季节;挽救的办法是上追肥——上肥效最快的是化肥(即硫酸铵)。
为了上化肥,丁道炳苦恼透了。在他,完全相信使用化肥对挽救秧苗是有很大的效力的;可是,去年群众使用化肥后,认为不顶事,现在提起化肥,群众都不感兴趣,甚至有些干部也有同感。丁道炳曾不止一次给大家说明利害:全乡的早稻落后苗有一千多亩,如果不设法挽救,将来要少收几十万斤粮食。但是群众还是不愿意使用化肥。有的干部强迫群众使用,却引起群众很大的反感。丁道炳心中琢磨起来了:群众这样不愿意使用化肥,是不是化肥真是不顶事?不!政府决不会把不顶事的肥料向群众推广的,问题在于自己缺乏说服群众的办法呵!他记得有好几次动员群众使用化肥时,群众这样问他:你说化肥好,好在哪里?你用过吗?真是顶事吗?……这些话,问得他哑口无言。他左思右想:自己对于生产真是这样外行吗?不!自己虽然脱离生产六七年,对于生产知识还是有一套的。前些日子,不是把积肥运动领导起来吗?最近栽秧期间,也帮助一些社合理安排劳力,有的社栽秧,杪田不合质量标准,自己也做出样子给大家看……可是,现在社员对化肥提出许多问题,自己为什么不能答复呢?唉!还是自己的生产知识缺乏,特别是对于使用化肥等新的技术,几乎是完全外行……想来想去,他觉得:不能满足过去的生产知识了,必须学习新的生产知识,才能把工作领导起来呵!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也为了挽救秧苗,丁道炳下决心把化肥的效力和使用方法等搞清楚。
丁道炳访问了去年使用过化肥的人,一个个地向他们征求意见。开始,人们还是说化肥没有什么效力。可是,访问到丁道才时,他笑嘻嘻地说:“要说化肥没有效力,给我用吧。”这是一个五十多岁的有丰富生产知识的老农。他的话使丁道炳的情绪振作起来,连忙说:“真是有效力吗?”“当然有!不过需要使用得当。”丁道才还是笑嘻嘻地说:“开始,我有四亩田使用这种肥料,没有见效——枯黄的秧苗一直不转青。我研究原因,是秧田的水太深,化肥撒下去,没有落到土中,就在半途溶化,秧苗的根不能很好吸收肥料,当然不会转青。后来,我把秧田的水放浅一些,才撒上化肥,结果秧苗三五天就转青了。收割的时候,每亩田(大概有十二亩)还比一般的田提高产量一百一十斤。”当下丁道炳十分高兴,随即找了二亩秧田,在丁道才的指导下,施上亲自买来的化肥。过了四五天,秧苗都转青了。
现在丁道炳觉得对于使用化肥有发言权了!他组织全乡的干部、老农、技术员、积极分子等来参观他的二亩秧苗,由丁道才讲解化肥的效力和使用方法。这些活生生的事实,转变了群众对化肥的看法。全乡一千多亩早稻落后苗都施上化肥了,秧苗很快由黄转青,不久,还赶上一类苗的生长。
丁道炳把这次试验使用化肥的成功,叫做学习新技术的第一课。接着,他又开始了第二课:结合技术员、老农等培育各种作物的试验田。他的新技术知识逐渐丰富了。
全乡的干部在他的影响下,培育了五百多亩试验田。(附图片)
他组织全乡的干部、老农、技术员、积极分子等来参观他的二亩秧苗,并向他们讲解化肥的效力和使用方法。阿 老插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