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浇春水 施追肥
力争打响夏收第一炮
本报讯 全国各冬小麦产区正在对夏熟作物进行春浇、施肥等工作。截至3月上旬的统计,山东、河北、河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九个省已施追肥三亿六千多万亩,占这九省夏熟作物面积的80%以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六个省已浇麦田五千五百多万亩,占这六省麦田面积的26%。
北方各省麦产区,充分利用了去冬今春兴修水利和积肥运动的成果,推广“五水三肥”的经验,大力进行了浇水、追肥。山东全省五千九百多万亩小麦已有四千三百多万亩追过肥和浇过水。河南省八千五百万亩麦田已追肥七千四百多万亩,占87.3%。陕西省目前正大力开展春灌运动。汉中市三天内就将90%的夏熟田浇了一次。
南方各省多数地区都改变了以往重大春轻小春的习惯,加强了对大、小麦、油菜、绿肥等作物的田间管理。江苏省在3月中旬开展一个三麦培植突击周,全面加强三麦的培植,在“春分”以前消灭二、三类麦。湖北开展了全省规模的追肥、除草、防虫,消灭三类苗的运动。湖南各地农民正在抓紧气候转暖时机,加工培育小麦、油菜等作物。安徽省到3月中旬,全省五千八百多万亩小麦、油菜等作物普遍追肥一次,有50%以上追肥二到三次;淮南和沿江地区的小麦、油菜,还全部锄草一到三次。
最近,全国大部地区普遍降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的一些地区都在抓住这一有利条件,趁墒向麦田突击追肥或锄地保墒。河南省农民在这次雨后,对八千多万亩麦田分别进行了锄麦、耙麦、辗麦等保墒活动。陕西蒲城县抓紧雨后时机,连夜突击锄麦保墒。


第2版()
专栏:

不让春花受冻
浙江农民连夜作防寒工作
本报讯 浙江省农民积极防寒防冻,加强春花作物的田间管理。
目前浙江省一千三百多万亩大麦、小麦、蚕豆、油菜普遍长得比去年好。中耕追肥一般比去年同期多一两遍。
近来浙江天气变化很大,寒冻、阴雨、大风不断发生。全省有五百多万农业社社员日夜在作防寒防冻工作,许多干部通夜不眠,和群众一道在春花田里盖草盖灰,减轻了寒潮侵袭的危害。各地农民正在突击清沟排水,除草、追肥,并特别注意培育少数受到冻伤的春花作物和“落后苗”。


第2版()
专栏:名词解释

夏熟作物
夏熟作物一般包括:小麦、大麦、油菜、蚕豆、豌豆等。夏熟作物又叫:夏收作物、春花作物、午季作物、小春作物。


第2版()
专栏:

“三主”方针深入人心
治理沙颍河工程突飞猛进
本报特约新华社郑州讯 河南省根治沙颍河水害、开发沙颍河水利的运动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猛进。
占沙颍河绝大部分流域面积的河南省许昌专区从去年11月下旬到今年1月底,每天投入这一运动的劳动力近一百四十万人;在两个多月的短期内,已经完成的工程,有的超过了1958年的计划,有的达到全年计划的70%以上。这些已完成的工程可以扩大灌溉面积三百三十九万亩,控制保持水土的面积五百九十七平方公里,完成洼地除涝面积二百六十二万亩。
沙颍河流域的人民根治沙颍河的劲头非常大,群众的行动使得各地领导机关一再修改计划。许昌专区除鲁山县因山大人少,完成治山任务的三分之二外,其余的禹县、宝丰等六个山区县决定在今年提前完成全部治山任务;水浇地面积达到耕地面积的80%;平原洼地做到初次降雨二百公厘时水不出坡,地不受淹。据本月中旬了解,禹县人民经过百日苦战,胜利地完成了原计划五年的治山任务。全县大小九百一十三个山头,八十六万多亩荒地面积包括沟壑斜坡,已全部治理完竣。同时全县又基本上实现了水利化和绿化。现在山区水库成群,塘窖满山,水土不出川,稻田飞上山,荒山的面貌完全改观。全县灌溉面积也扩大到一百一十三万多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83%,根本消灭了水旱灾害。现在,有大批平原地区的农民,也以高度的热情支援山区的治山运动。
群众根治沙颍河的干劲足的原因,首先是“以蓄为主、以小型为主、以社办为主”的治水的方针受到群众拥护。按照这个方针来治水,可以密切结合生产,使工程当年见效,这就可以大大增强群众治水的信心。其次是1956年和去年抗旱种麦的时候,已经兴修的农田水利工程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好处。第三是农业合作化后,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人力和经济力量都比较雄厚。第四是各级党政领导都非常重视这一运动,中共许昌地委直接领导禹县、鲁山、鄢陵等重点县;各县的党政领导干部也多亲自领导这一运动。
采取“以蓄为主、以小型为主、以社办为主”的方针来治理沙颍河,是中共河南省委根据治理漭河的经验提出的。省委要求:争取在三年内基本上控制山区、丘陵区水土流失;基本上消灭普通的水、涝、旱灾;基本上达到全流域水利化;流域内的洼地、碱地基本上改造完成。


第2版()
专栏:

明年小麦生产能不能再跃进?
襄阳专区领导干部深入田间找到了答案
新华社武汉19日电 现在离小麦冬播的时间还有大半年,但是争取明年小麦生产再跃进的准备工作,已在湖北省主要产麦区——襄阳专区的党、政领导部门中开始进行。
今年襄阳专区的小麦长得很好,如果不遇意外灾害,产量比去年增产一倍的希望很大。明年能否继续大跃进?如何大跃进?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中共襄阳地委和专区内七个主要产麦县中共县委的领导人,最近在各主要产麦县开了流动战地会,作了实地调查研究。他们从实地观察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明年再来一个跃进是完全可能的;实现再跃进的基本办法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即实行宽幅条播或交叉条播,增加单位面积的种植株数。
根据襄阳专区的情况,过去种小麦一般都是撒播,每亩只植七万到八万株,亩产量只几十斤到百把斤;实现一般条播后,一般每亩十多万株,亩产量达到二百斤左右;凡是亩产量达到五百斤以上甚至一千斤的,不是宽幅条播就是交叉条播,每亩都在四十万株以上。现在许多每亩达到七十万株以上的试验田,小麦生长情况都很好。今年,全专区的小麦平均每亩在二十万株以上,估计亩产量可能达到三百斤。如果明年能使每亩增加到四十万到七十万株,亩产量可望提高到四百到五百斤。
中共襄阳地委的领导干部通过反复调查,认为在增加单位面积种植株数的同时,还要合理施肥和实行深耕。他们认为应改变小麦品种单一化的现状,选用些耐肥性较强的麦种。
为了把早作准备的精神贯彻到广大群众中去,各县根据地委的指示,正准备组织乡支部书记、合作社主任和生产队长等,到小麦生长情况很好的谷城县去参观、学习,并且立即开始在群众中酝酿,以便充分地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好,为明年大跃进创造条件。


第2版()
专栏:

一年和半年
赵宗惠
1月25日,作为中共鲁山县委的参观团的一员,我和其他参观者,在全省著名的特等农业劳动模范文香兰领导的丰丽农业社参观了一天。在那里,实地见到了他们的创造——木制木轨运土车、起重机等新运土工具。听到了创造者的报告,并亲自作了试验。
丰丽社今年治山治水任务很大。中共丰丽社支委会上先算了几笔大帐。全社农业生产和副业生产,共需用工十五万六千个,治山治水用工九万三千个,共需用工二十四万九千个。但是全社全年只能出工十九万零八百个,尚有五万八千二百个工没有人来做。
丰丽社的党员和干部们用尽脑汁,都为这个问题想办法。一开始大家想到了购买一部分人拉车和牛车,可是和社员们一商量,就随即打消了这个念头。社员们说:“我们是山地,坡高、路陡,用不上大车,而且买这些东西又很费钱”。买人拉车没钱,那么咋办呢?难道咱们就不能自己做人拉车吗?第二社长孙永柱想起了这个问题,于是和木匠刘同建商量,按照人拉车的形状,做成了一个四轮木制人拉车。“天下无难事,就怕有心人。”他们就从这辆木制的人拉车上又发现了新问题。他们看到:木制人拉车,因为是木轮子,在土地上行驶走的很慢,有时遇到墟土,轮子就埋到土里去了;可是,它在硬地上或石板上却行驶的很快,拉着很轻便。这时孙永柱同志又想起了在许昌见到火车站上工人驾驶的轻便车在车轨上行驶的情形。党支部书记郝惠江也想起了1951年在禹县治淮时所看到的在铁轨上行驶的轻便车、起重机。大家感到有办法了。他们想:工人能作铁轮车,胶轮车,铁轨,起重机,咱就不能作土轻便车、土起重机和木轨吗?于是在支委会上决定进行试验。当时有些人耽心试验不好,浪费钱,浪费木料。组织委员杨福清一再向他们解释说:“我们有木料,有木匠,也有钱买些铁,几元钱就试验了,失败了再干,再失败了再来干,到底总要成功的。”因而原来动摇的人,也都被说服了。
开过支委会,支部书记郝惠江、组织委员杨福清和社长文香兰、孙永柱等同志,又亲自找木匠刘同建,进行了一番具体的细致的技术设计。经过几天几夜的试验,木制四轮轻便车、木轨、木制起重机,都一一制成了。随即在五来沟水库进行试验。但这次失败了。木制四轮轻便车虽然省力,效能比人力干提高了几倍。但因为构造上和装置上的毛病,车子在木轨上行了三次,便翻倒了三次,两个车子也跌坏了,于是社员便把车子、木轨抛到一边,又用箩头担起土来了。
失败了,有些人发牢骚,有些人埋怨,有些人灰心丧气。但郝惠江、文香兰、孙永柱等同志一直没屈服,没灰心,没动摇。他们一再鼓舞大家,克服困难。他们不分昼夜地再和木匠、社员商量。组织委员杨福清,忍着病的痛苦,在山上搭个茅屋,睡到山上,和社员、木匠一起找办法。孙永柱等同志都很少睡觉,衣服几夜没脱过。他们的眼都熬红了。后来他们终于发现了失败的原因,一是车轴太细了,不坚固;二是木轨装置的不牢靠,容易左右移动;三是劳力组织不当,没有固定专人管理,专人使用。针对上述三个原因,一一进行了加工和调配。这样,便完全试验成功了。在二十丈长的木轨上,木制四轮轻便车跑的像飞的一样,每两分钟一趟,每车能运土一千斤以上。
在工地上,孙永柱同志向我介绍了改良工具的工效。他说“工具试验成功后,先在五来沟水库使用了。按原来规划,五来沟水库每天得出勤七十四人,八天不歇,需要一百天内才能完成。采用新式工具后,四十六天即完成了,提前了五十四天。原来每人每天平均运土七千斤,四十一个人一天才运土二十八万七千斤。而采取这种工具后,一下子便提高了十一倍多,后来使用熟练后,工效就更高了。在大湖水库,工效提高到三十余倍。原来每天每人平均运土两千二百五十八斤,而采用木制双轮轻便车运土后,每人每天平均运土七万斤。起重机的效能也不低。它一次能吊五百斤,比人力干提高了五倍。用起来又轻便,又安全。按照现在的情形,我们将不是在一年内治好山了,而是要提前半年。在今年6月前,全部完成治山治水任务了。七个水库也要在半年内全部完成”。他说到这里,用手指了指工地上的人群激动地说道:“你看,社员们对这种工具是多么热心啊!都是争着抢着用,谁也不愿落后”。的确,我在大湖水库工地上,看到了我过去所没有见到过的东西,那里简直是“半机械化”。机器像织布梭子一样,不断的穿来穿去,上来下去。每个人们的脸上都显现出了无限的愉快和钢铁般的意志。我简直被那种迷人的景象吸引住了。五倍和几十倍,一年和半年,这怎能不使人高兴呢?
(原载河南日报,本报作了删节)


第2版()
专栏:

鲁山丰丽社创造木制运土工具
劳动效率提高三十倍
本报讯 据河南日报报道:由河南省特等农业劳动模范文香兰领导的鲁山县丰丽农业社,创造一批水利建设工具,解决了当前水利建设运动中劳力不足的困难。
丰丽社处于浅山地带,全社土地面积七千四百多亩,山坡占四千五百多亩。在去年11月县水利工作会议以后,这个社经过全面规划,确定在一年内修七个水库,改种水稻三百亩,作到在一次降雨二百公厘的情况下,土不下山,水不出川。按照这个要求,据计算共需用工九万三千个。而全社只有劳力五百三十个,按每个劳力日日出勤,全年做三百六十个工计算,全社全年只能做十九万零八百个工,除1958年全年农业和副业生产用工十五万六千个外,这样就只有三万四千八百个工能投入治山治水工程。
在这样任务大、时间紧、劳力不足的困难面前,丰丽社的共产党员、干部们在中共社支部书记郝惠江、社长文香兰的领导和鼓舞下,积极钻研,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经过重重挫折,终于试制成功了木制双轮轻便运土车(如图)、木制起重机、木轨、木车子等水利建设工具。这些工具都是用木头和很少量的铁,由本社木匠造成的。这些工具构造简单、使用便利、省钱、效能又高。木轨和运土车这一套工具,在同样的条件下,效能比原来用人力担土就提高三十余倍。大湖水库原来用人力担土,每人每天平均担二千二百五十八斤,而采用木轨和运土车后,每人每天平均运到七万斤,比人担提高了三十一倍。这个水库原计划每天出勤七十五到八十个劳力,需一百天内完成,现在采用这个办法后,每天只用出勤三十九人,在五十天内即可完成。由于工具的创造成功,该社原规划一年内完成的治山治水任务,现在看来,用半年时间就可全部完成了。同时大大鼓舞了社干和广大社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了广大社员的拥护。社员韩守仁说:“这个办法算美极啦!不光省力省工,工程完成的又快又好。”
中共鲁山县委发现这一创造后,由县委副书记贾孟富同志率领着县委委员、乡党委书记、社长、社支部书记、木匠等二百五十二人,到该社进行了实地参观。贾孟富同志并代表中共鲁山县委表扬了丰丽社的党员和社干,以及参与这一创造发明的木匠刘同建,还号召大家认真学习他们创造发明的精神。随后,中共鲁山县委还采取了各种办法,把丰丽社创造的各种水利建设工具推广到全县。(附图片)
(1)车床,(2)帮梯,(3)养油,(4)车轴,(5)车轮,(6)铁档,(7)木轨,(8)木制运土车在木轨上行驶的情形。


第2版()
专栏:

内蒙古播种春小麦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20日电 春到塞外,内蒙古自治区各族农民开始播种春小麦。
今年春小麦的播种工作比历年都好,特点是肥料多、墒土好、良种普遍,有许多农业社还采用播种机播种。河套平原上的各族农民,普遍进行了麦田的沟灌和畦灌准备工作,把十亩以上的大地块基本消灭了。杭锦后旗已准备了五百多台播种机,大部播种机上还安装了粪箱。采用这种播种机播种,每亩约能增产小麦20%—30%。阴山南麓的许多农业社,今年也采用了合理密植和交叉播种的新的播种方法。
春小麦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粮食作物,今年全区将播种八百九十万亩,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5%。(附图片)
四川省南部县新华农业社社员们为争取小麦丰收,在锄小麦地的杂草。新华社记者 张齐才摄


第2版()
专栏:

保证夏收作物大丰收
湖北日报3月16日以“确保夏收作物大丰收”为题发表了社论。社论说,目前湖北大部分地区的春苗长的都很好,他们有足够的信心,确保夏收作物大丰收。接着社论指出:这不是说今年夏收作物的增产就没有问题了,相反的是问题还不少。第一,从目前算起,到夏收作物成熟还有近两个月的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各种春苗都还迫切需要人们去加工培育。同时,在这一段时间里,还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如果我们不能防止这些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就可能由目前的丰收有望变成丰收无望。第二,尽管夏收作物大部生长良好,但仍有不少地区在作物的培育上和田间管理上还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和漏洞。如三类苗还没有被彻底消灭,甚至有些地区对消灭三类苗缺乏信心;有些地区对开沟排渍作的很差;有些地方由于历史习惯,对春收作物不进行锄草追肥或进行的很马虎;有些地区,把自己认为长得不好的春苗翻作了绿肥;有些地方,没有把夏收作物的产量、措施等定到田。这些缺点和漏洞,对争取夏收作物的增产有着极大的危害。第三,在某些地区的领导干部中(包括社、队干部),已经产生了麻痹思想和自满情绪,他们认为,今年的春苗比去年长得好,比去年追的肥多,下的功夫大,增产不会有问题。因此对春苗的加工培育和管理工作,无形中便松懈下来了。像嘉鱼县六千亩蚕豆苗被虫吃光,颗粒无收,就是在这种思想情况下发生的。
上述这些缺点和漏洞,是不是仅只发生在湖北省的某些地区呢?不是的,不少地方也有这种现象,不过严重程度各有不同罢了。因此,湖北日报社论中指出的这些问题,值得各地注意。
怎样解决目前夏收作物田间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呢?湖北日报社论号召开展一次群众性的大检查。参加检查的不仅是干部,更重要的是要让群众自己去检查。要彻底的检查,仔细的检查,一个社一个社的去检查,一个队一个队的去检查,一块田一块田的去检查。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要立即研究就地解决。其次,各个地区要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出办法,迅速地行动起来。没有开沟的要开沟,沟没有开好的要开好,要做到块块都开沟,沟沟能排水。没有锄草的地方,要赶快锄草,而且要尽可能的多锄几遍。对三类苗,应当抓紧时机,继续加工培育。需要追肥的,还要尽快的去追,那种不愿意给三类苗追肥的思想是错误的,必须纠正。凡是能够收到的夏收作物一定要收,尽量不把大麦、蚕、豌豆翻作绿肥,或者禁止把它翻作绿肥,这对保证夏收作物的增产有着重大的关系。要决心防止一切能够防止的自然灾害,消灭一切能够消灭的自然灾害。
湖北日报提出的开展群众性大检查是个好办法。这样做起码有两大好处:第一、检查深入。可以使检查工作深入到每一个生产队,每一块田;第二、便于发动群众根据具体情况研究具体解决办法。应该承认,许多地区对检查工作虽然都很重视,但是开展全省范围的群众性大检查,要求深入到每一块田地去检查,这的确还是一件新事情,值得提倡。
冬小麦的种植面积占全国粮食总面积的22%,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3%左右;油菜籽的产量也占食用油料产量的20%。由此可见,确保夏收作物的大丰收,对实现全国今年粮食增产任务有重大意义。
·本报编者·


第2版()
专栏:编后

可贵的预见性
当全国各麦产区正在研究如何实现今年小麦增产计划的时候,湖北襄阳专区的领导干部却已经在研究明年小麦生产能不能再跃进的问题了。这是一条重要的消息!
我们所以重视这条消息,不仅仅是因为它告诉了我们,只要在耕作方法上加强技术改革,明年小麦生产就能再跃进,再增产;更重要的还是在于襄阳专区领导干部的可贵的主动精神和预见性。他们能够在今年的工作中就想到了明年的事,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检验他们的认识,并且深入到实际中去调查,去和群众商量,从而使领导思想明确了。现在他们又正在把这个新思想在群众中组织酝酿。襄阳专区领导干部的预见性和正确的工作方法深深值得大家学习!


第2版()
专栏:

珍闻
野藤酿酒制饼干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藤山峻岭中,遍山漫野都长着一种像葡萄藤似的野藤。苗语叫“比都独”。汉语叫“土茯苓”。它的根结有成串像球状的实,实里含有洁白的淀粉。最近,自治州商业部门用它酿酒,每一百斤能酿出五十度的酒五十到六十四斤,味道与普通白酒一样。用50%的“比都独”同面粉混拌制成饼干,味道亦很佳美。


第2版()
专栏:

长七个棒子的玉米
在三月飘雪的湘西断龙山上,发现一种长有七个棒子的包谷(玉米)。这种包谷禾秆有人手臂那么粗。去年,杨家农业社种植了五亩八分,有三分之一长了五—七个棒子,收获干包谷籽五千二百八十斤,平均一亩产一千零一十五斤,比附近包谷亩产量高八倍多。其中长七个棒子的,每株收籽三斤半。


第2版()
专栏:

藤豆
湘西山区有种藤豆,长数丈,形如葛。它的每个叶腋都长出一根花穗,结荚二十个左右,最多的有六十三个;每个荚有豆五六粒(有蚕豆大),最多的有十二粒。去年,古丈县杨家农业社土家族社员唐顺汉种的一蔸藤豆,收了十五斤。据化验,这种豆含糖份53.85%,蛋白质22.92%。(龙文明)


第2版()
专栏:

一株葛薯125斤
福建福鼎县黄仁乡梨山农业社社员庄昌枝,去年种了五株葛薯,共收三百二十六斤,平均每株六十五斤,最大的一株达一百二十五斤。
葛薯含淀粉很多,每百斤葛薯能洗淀粉四十五斤。淀粉可以当口粮,粉渣掺些米还可以做粿吃,也能当饲料,纤维可织布。
这种作物不占地,可以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间地来种。种的方法很简便,“冬至”前后,只要把葛薯藤头压入土中预防霜雪冻死,到春天自然能生根发芽。(江痕)


第2版()
专栏:

找到了治理沙颍河的钥匙
新华社记者 君谦
去年12月间,中共河南省委召开的沙颍河治理工作座谈会上,认真总结了过去沙颍河流域个别地区全面治理的典型总结,并吸取全面治理漭河的经验,提出了“以蓄为主,以小型为主,以社办为主”的治理沙颍河的方针。沙颍河治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具体要求是这样的:在三年内完成流域内的初步治理,在一次下雨二百公厘的情况下,在山区和丘陵区做到水不下山,土不流失;在平原地区,做到就地吸收处理,在低洼易涝地区,做到水不外流,并蓄水灌溉。这样的治理可以使流域内基本上消灭水、涝灾害,基本上达到全流域水利化。暴雨被分割处理后,使沙颍河中游周口站的汛期流量,一般不超过二千五百秒公方,特大洪水时,不超过三千秒公方。这样就可以保障京广铁路和漯河、周口两市及沙河两岸广大地区的安全。
沙颍河的过去
沙颍河在淮河支流中,河道长度和流域面积都属第一。沙颍河干流长六百一十九公里,流域面积三万九千八百八十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绝大部分在河南省许昌专区境内。
颍河发源于河南省登封县少宝山,往东南行,经禹县、襄城到临颍县横穿京广铁路,经西华到周口市西,先会沙河,再与贾鲁河汇流,到安徽省的阜阳附近和茨河、泉河汇流,到颍上县的沫河口流入淮河。沙河源出鲁山县西南的尧山,东流到襄城县东南会北汝河,经舞阳县东北和郾城,穿过京广铁路,经漯河市到周口市西汇入颍河。
历来水旱灾害严重的沙颍河流域,在发生洪水灾害时,常波及河南、安徽两省的九个县。
开始治理淮河以来,在淮河大支流的沙颍河上,已经做了许多工程,如疏浚整理河道,加强堤防,洼地改造,在颍河上建成了白沙水库,在沙河及其支流澧河之间筑成了泥河洼滞洪工程,上游山区和丘陵区做了大量的保持水土的工程,和大批小水库。这一系列的工程,减轻了沙颍河的水灾,也初步开发了水利。如1956年和1957年,沙河连续出现特大洪水时期,由于有泥河洼滞洪工程及时蓄泄洪水,保障了泥河洼以下京广铁路和漯河市、周口市及两岸广大地区的安全。1952年建成白沙水库以后,颍河上游的洪水基本上解决了。但沙颍河支流多,洪水量大势猛,却没有控制大部流域面积的枢纽性的巨型峡谷水库,要在干、支流上,花很多的钱,用很长的时间,兴建许多大型水库才能控制住洪水。如河南省水利厅计划在沙颍河上建筑总库容十七亿公方的三座水库。这三座水库只能控制流域面积的四分之一,要十年才能建成。这是不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的。
为什么要采取“三主”方针
中共河南省委根据合作化后的有利条件和已有的治水经验,决定以蓄水为主、以小型为主、以社办为主的“三主”方针来治理沙颍河。根据沙颍河流域的多年平均雨量计算,每平方公里的雨量大约分担十二万方水,而一亩耕地平均八十方水,少水年还不到这个数目。如把全年水量都蓄起来,全部耕地一年能给三次到四次水。这样作,就能把十年一遇的洪水的三分之二都蓄起来,基本上可以消除洪水灾害。这样是否有可能?许多先进的全面治理的典型都证明:只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广泛搞各种小型工程,完全能够作到。
在沙颍河上游山区和丘陵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面,自去年春季学习了山西治理大泉山的经验后,也有了新的进展。去年汛期,已完成的工程,绝大部分不仅经受了洪水考验,并且基本上达到在一次降雨二百公厘的情况下,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白沙水库下游的禹县,去年上半年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做了谷坊、梯田埂、水簸箕、截水沟、鱼鳞坑等工程,控制面积七十七平方公里多,加上其它农业技术改良措施,去年就由老缺粮县一跃而为余粮县。沙河支流北汝河上游的郏县的山区里,建筑了六十座小水库,蓄水八百七十四万多公方,可浇地十万亩,其中八万亩是多年的干旱地,因为蓄水灌溉比不浇水的地每亩增产七十斤;山下二万三千亩耕田也避免了水冲沙质的灾害。颍河发源地的登封县,境内有中岳嵩山等大山,从1956年春以来,建成了一百三十四座小水库,共投资八十万多元,其中国家投资只有十万元。小水库加上渠道、谷坊、水囤等工程,做到在一次降雨一百到一百五十公厘的情况下水土不流失,1956年的粮食产量由1952年的一百九十三斤提高到三百六十斤。
在下游平原和低洼易涝地区,同样可以贯彻以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方针。利用挖坑塘、壕沟、筑畦田、围田等方法,分割雨水,节节拦蓄,既能避免雨水集中,也能蓄水灌溉,或将旱田改种水稻、改种耐涝作物。沙颍河流域在这方面也创造了很好范例。郾城县沙河以北,渚河以南的稻草湖一带,大力挖沟,建筑节制闸蓄水;抬高路基分割雨水;节节拦蓄,控制径流。去年虽遇暴雨,麦田没有积水成灾,小麦由1955年的亩产一百一十五斤,提高到一百四十六斤。
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整个沙颍河流域的自然面貌根本改观,沿河人民长期受水灾和旱灾交错袭击的日子也将结束。


第2版()
专栏:

防止晚霜为害小麦
入春以来,各地麦苗生长良好。当前小麦生产上最重要的是防止晚霜为害,抓紧浇水,追肥,保证小麦丰收。
根据我国气候特点,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麦产区,每年“清明”前后到4月25日左右,常有晚霜发生。这时小麦正处在拔节抽穗阶段,抗寒力减退,遇到霜冻,往往造成麦苗大批死亡。1953年一场大霜就冻坏了几千万亩小麦。1953、1954两年淮北和华北地区小麦霜害经验告诉我们,防止和减轻霜害的最根本办法就是加强小麦春季田间管理,使麦苗生长健壮,增强抵抗低温的能力。
及时浇水是防止霜冻的一个重要措施。根据群众的经验,在霜冻发生前一、二天浇水,具有保持地温,缓和局部温度变化,减轻受害的作用。因此,农业生产领导部门和农业社都必须时刻注意气候的变化,及时组织群众浇水防冻。
霜冻以后,若发现麦苗受害,应该立即进行抢救,千万不要割掉或犁掉。小麦受霜后地面部分虽然死亡,但地下的分蘖节仍然可以从新分蘖和抽穗结实。对受害的麦田,要适时地浇水、追肥。这时如果缺水少肥,不仅新生分蘖数目减少,甚至会中途死亡。对受冻麦田的抢救,越早越好。据山东前薛城县农业部门调查,霜害发生前施硫铵十二斤,豆饼四斤的地每亩可增产81.1%;受冻后十天施土粪二千斤的,增产50%;受冻后二十天施土粪七百斤,豆饼十斤的,增产10.5%。这个调查说明,无论浇水,追肥,都要争取早搞。
在当前加强小麦田间管理不仅可以防止霜冻灾害,而且可以提高小麦单位产量,争取今年小麦更大的丰收。这种一举两得的事情,希望每个农业社都要抓紧进行。


第2版()
专栏:

油菜需要快追花肥
南方地区的冬播油菜已普遍进入现蕾、抽苔、开花和逐渐结菜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油菜植株迫切需要大量养分供应。去年冬季各地油菜基肥虽然比往年有所增加,施肥水平仍然不高。有些地区虽然底肥较足、追肥较多,因为植株不断吸收利用和冬春季节雨水冲失,残留在土壤中的养分已不能满足油菜后期迅速生长的需要。不久以前,长江流域有些地区气温下降,少数地区的油菜并有受冻现象。因此,必须由现在起,在一定时间里对油菜田增加一次花期追肥。
在油菜初花期增施一次追肥,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以湖南武冈县红星农业社为例,追施花肥的油菜比不追施的单位产量高30%。
现在很多地区已结合油菜防冻开始了花期追肥。还有一些地区和一些生产单位,在这方面还没有行动。油菜花期较短,如果在这项工作上稍加拖延,追施花肥的时机就会失掉。
目前南方一些地区已出现多雨情况,部分地区的油菜已发生蚜虫。各油菜产区还应当结合追肥、清沟排渍来防治虫害,为争取今年油菜丰收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