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2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在朝鲜的上阳村
——访问朝鲜诗录
陈毅周恩来总理访问上阳村。一位农民老太太拉着周总理的
手,很激动地说:
“我的儿子是朝鲜劳动党的支部
书记。他在村里坚持反抗美国侵略,他被美国人杀了!我一家人都死在美军炮火之中。感谢志愿军从烈火中把我救出。不然的话,我怎能活到今天?”“志愿军是我的恩人,他对我有救命的恩情。我争取多活几年,我今年已六十有零。我要努力建设自己的祖国,来报答志愿军的恩情。我永远忘不了美国军队毁灭我一家满门。”金日成首相接着说:“翻译同志,快来翻译,老太太的话,很有意思,你快翻给周总理听。”金首相听了翻译的话,又用流利的汉语作了更准确的订正。然后金首相补充说:“老太太的话,代表了,也表达了,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感情。”周总理拉着老太太的手,向她说:
“您说的话很好!我非常感谢您!
“若说恩情,朝中两国互有恩情。因为我们援助了你们,而你们也保卫了我们。
“若说感谢,朝中两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人民军与志愿军。他们并肩作战,共同保卫了两国人民的安宁!
“老太太,老同志,祝您身体健康!祝您为祖国服务的伟大志愿,能够顺利的完成!”我是中国代表团的一个成员,我本来不是一个诗人。但今天看见中国总理与朝鲜首相之间站着一位妇女农民。他们三个人的对话真是动人,真是充满了感情!这是一首真实而美妙的诗篇。它感染了我,使我这个不会吟诗的也要吟。我很朴实地记下他们的言辞。我非常激动地想着:朝中友谊真是鲜血凝成!这位老太太就是见证人。还有朝鲜义士朴在根同志,他用他的身子复盖一个志愿军的
伤员,他死于飞弹之下而救活了这个志
愿军。他就是志愿军的恩人,谁能忘记这样的恩情。你想,没有人民的支援,要打败侵略者怎么可能!记住!记住!朝中的友谊真是鲜血凝成!这样的团结曾经打败来攻的敌
人。我要作一个诗人为这伟大的共产主义的友谊永远歌吟!


第8版()
专栏:

新形势中的新形式
戴学文
在上海,形势逼人,形式也逼人。
例子之一是“将军”式的大字报。提名叫姓,具体的问题,直截了当的批评,一直贴到被批评者的办公室去。就在案头前,抬头可见,触目惊心,不容你置而不答;不容你有过不改。问题没解决,错误不改正,怕是难于安心伏案工作的。然而我看到的,却多是面对着这样的大字报而满面春风的工作者。面对批评而无愠色,我想至少问题是正在解决着的。
宿舍里是否也有这样的大字报,我没有看到,但如果有人托辞不来办公室,藏在宿舍里躲清静,大字报想也会飞到那里去的。它既然进得了办公室,为什么又进不得宿舍呢?
例子之二是“将军”会。据说有一个部门的领导同志,曾屡次向部内同志保证每周抽出一天到两天深入基层,却又终于离不开办公室。她这次又在整风会议上又提出保证:每周以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时间深入基层。部内的同志对她说:“我们不需要你的检讨和保证,而是要看到你的实际行动”。他们要她回答这个问题:究竟什么时候能下去?这就将了她的“军”,她只好答应:开完会就下去。开完会,她把工作安排了一下,就带了干部下基层去了。
有人说,这种“将军”式的大字报和将军会,未免有点海派作风。我看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荡除官气、暮气、骄气和娇气的锐利武器,它又是在热烈的革命潮流之中,为充满革命精神的人们所掌握,为着革命的目的而使用的。而且都是一针见血,立见功效。试问什么样的邪气能在这形式前站得住脚。倘这真的就是海派作风的话,我以为这是海派中的革命之风,是值得广为传播的。
“将军”式的大字报和将军会都是好形式。这形式自然是由万马奔腾的形势中产生的,然而,它反过来又会推进这形势;它自然也需要人们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与人为善的态度,然而它其实逼的不是人,而是一切有害的邪气。它逼人前进,而不是逼人后退。那些满面春风的工作者就是活的证据。


第8版()
专栏:

田间休息    下放干部 杨先让


第8版()
专栏:跃进之歌

“天桥”散记
董善元
2月9日,天桥百货商场发出了改进商业工作的革命倡议,在商业战线上吹响了革命的号角。一个月来,这个商场又向前跃进了。
库房
六百多人坐在马闸或枕木上,静静地听着讲解员介绍大跃进的情况,听得那样聚精会神。这是一幢简陋的库房,二百五十八公尺面积,没有暖气,也没有太阳灯。但是,它每天接待着川流不息的前来参观访问的人们。有本地和各地兄弟公司的营业员和管理人员、有工厂的工人、机关干部、邮电人员、医务人员,有大学教授,也有红领巾少年……。我们的国家就是这样一个温暖的集体,谁要是做出一点成绩,就会得到广大群众的关怀和鼓舞。
其实,这座库房本身就是最生动的说明。半年以前,这里满满当当装着二十多万元的货物,有的商品已经积压几年了。现在呢,全商场占用的资金由三十二万元降低到十八万元以下,这座库房只好“转业”了。听讲的人们听到天桥商场的职工们千方百计节省资金、处理滞背商品和实行以销定进、勤进快销的动人事迹的时候,就会自然地环顾一下这座库房,联想到仅仅是一个单位就可以节省出十四万元资金支援国家建设的意义。
黑板报
工会宣传委员很了解他的读者,黑板报稿子越来越简短了。营业员们只要从它前面走过,一句激动人心的话或者一个动人的数字,就会受到鼓舞。
“六百八十五件”,这是2月份顾客提出书面表扬意见的件数,这是对四十多个营业员的荣誉奖。每个营业员都会记得这些数字:今年1月份三百一十五件,去年12月份一百六十八件,11月份六十七件。去年10月下旬实行服务公约以前的件数就谁也不提了,那个数字是令人羞涩的。现在四十多人,六百八十五件,一人平均多少件是容易计算的。“我受的表扬还达不到平均件数”、“我比受表扬最多的同志还差得很远”,这个念头就会推动营业员们去创造新的成绩。
班后会
“学天桥、赶天桥”,已经是全国商业职工的行动口号,这句话在天桥商场职工们是怎样想的呢?
梁材,半年前还是一个大家公认的服务态度不好的售货员,现在已经是顾客和参观者集中注意的优良工作者之一。
今天,本来是梁材轮休的日子,他却仍然赶来参加班后会了。原来,他并没有休息,而是去参观了兄弟门市部。他迫不及待地有些话想和大家说。
他参观了西单商场的童鞋组,刚走近柜台,售货员就主动拿出鞋来向他介绍,他只好说明自己是来参观的;他走到哪里,哪里都同样主动地向他打招呼,结果他竟不能安然地作个旁观者。他参观了百货公司白塔寺门市部,售货员的热情使他深受感动,他也就舍近求远在那里买了一盒香脂。……
化妆组的同志们还没有来得及发言,食品组的李振安又介绍开了他参观前门区副食一店的感想。最后他说“我看到了人家的许多优点,咱们得努力学习继续前进啊!”
是的,这是大家的心里话。到天桥来参观的兄弟单位也许还没有注意到他们同样是天桥职工们的参观对象呢!
家属座谈
人员减少了近一半,一个人要做原来两个人的工作,家属们会不会耽心自己的爱人过于劳累呢?实行了一班顶到底,白天不回家,家属会不会不满意呢?
工会主席刚说“感谢各位家属对我们大跃进的支持”,家属们就互相看看、笑逐颜开,露出了自豪感:“全市都在向你们学习,我们也是光荣的!”
有个家属说“我怕他累,就把孩子哄好,让他睡好觉,他说:这算什么累?早先是一个人的活两人干,现在刚刚使上劲!”另一个家属说:“我倒不耽心他累,就是怕他吃不好,我把家里的白面都尽着给他吃哩!”


第8版()
专栏:

会议地
  蔡其矫此事发生湖北省,时在一九五七年,地方属于麻城县,村名叫做神仙垸。那里干部不简单,改进作风有板眼,首先创立会议地,占有一亩九分三。从前干部开会多,误了生产先不说,脱离群众事很大,主观领导害非浅。现在干部大转变,日出日入在田间,带上农具去开会,又开会来又生产。这田又是试验田,深耕细作它领先,宽沟密植合标准,革新技术样样全。从此领导不用喊,实事说话有力量,操作技术大家学,项项庄稼有进展。但愿此举播四方,传到机关和工厂,领导会议都改革,行行跃进总不难。


第8版()
专栏:

一次勇敢的尝试
——看燕鸣京剧团的“白毛女”
赵宗文
在文艺界大跃进声中,看到了燕鸣京剧团的“白毛女”,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这也是一次闪电式的突击,戏是在十天之内排出来的,可是第一晚演出就获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的欢迎。
我带着期待的心情去看这出戏,老实说,我对他们的这一次突击演出,也不无危虑之感,可是,看完了戏,观众的情绪是热烈的,一次再一次的谢幕,说明了观众对他们这种勇敢的尝试,和演出的成绩,基本上是满意的。
使我们感到高兴的,是这个剧团的干劲。听说,决定要演这个戏的时候,他们还没有剧本,结果,剧本是导演演员们边排边写,直到彩排之前才定稿的,排演时间太短,大家就卜昼卜夜地排练,保证在不妨碍经常演出的前提下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我们看了第一场,觉得依然是全团精神饱满,演出认真,看不出“赶”出来的迹象。戏里主要的唱词,也写得相当优美。例如第一场杨白劳给喜儿系上红绒线之后赵燕侠同志唱的一段流水,和喜儿成了白毛女以后唱的一段激昂的高拨子,都是清新可喜。对于人物场面的处理,有几处也安排得很好,其中黄世仁、穆仁智软硬兼施,迫取杨白劳卖女文契那一场,特别使人感动。
是不是这个戏的演出可以说成功了呢?这我以为要从两方面来看。单从勇敢试演而终于胜利地如期演出这一点来说,这次演出应该说是成功的了,但是把要求提得高一点,从艺术的完整这一角度来说,那么这一次的演出也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这主要的就是表演艺术上、风格上的不统一、不和谐的问题。
能不能用京剧形式来演现代生活的剧本,这直到今天还是一个争论未决的问题。为什么别的地方剧种对这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而京剧特别困难?我个人看法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在一切地方戏曲中,京剧的艺术表演形式比较的完整圆熟,在长期间经过了无数表演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反复考验,它已经形成了一种表演形式上相当凝固而又已为广大群众所习惯和喜爱了的程式和风格。这种程式是否可以突破?从过去和近年来的许多尝试中证明,并不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在此,从哪一个角度来突破,和突破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值得慎重研究的问题。这次燕鸣剧团的尝试,看起来似乎他们打算从以下这两点来突破固有的程式的。这就是除出服装化装之外,第一是对话不用韵白,第二是演技方面大胆地抛弃了许多京剧艺术特有的表演样式,例如舞蹈化了的身段、动作、步法等等。现在看来,不用韵白而用普通语言,似乎问题不大,可是,在因为服装限制而取消了水袖等等之外,在身段、动作方面再抛弃了许多京剧艺术所特有的东西,如步法中的俏步、搓步、蹋步、走边、圆场等等,那么观众看来,这就只不过是“话剧加唱”而已经不是京剧了。在这一点上,我以为燕鸣剧团的这次试演,对京剧艺术的传统“割爱”得比“三座山”、“阿诗玛”还要彻底,而这样做是否妥当、是否能为广大的京剧爱好者所接受,还是很值得研究的。
另一个显得不调和的地方,是表演艺术方面的不统一。由于这出戏中的几个主要演员大胆地突破和抛弃了京剧表演艺术的固有程式,所以他们似乎竭力在走话剧的现实主义的表演方法的路子。这样,唱、做、念之间发生了不和谐,这个演员和那个演员的表演方法上又显出了不统一。对此,我个人意见认为歌剧、京剧终于不是话剧,现实主义的表演方法主要的应该是在内心而不一定要在形式上做到“像真”,所以,过分地追求形式上、细节上的真实,反而会破坏更高的真实性的。
最近北京的剧场上座不太好,可是这出戏一贴出,第一天就来了一个满堂,这说明人民群众是欢迎新的剧目的,也是欢迎艺人们的这种勇敢的尝试的。我写这一段观后感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对京剧界的这种勇气和干劲表示钦佩,另一方面是提出一些极不成熟的意见,供戏剧界朋友的研究。


第8版()
专栏:

奇妙的事实
△人的头发比铅、铂、铜都要结实。只是比铁、青铜、钢要差一些。一根0.05公厘粗的头发能经受一百克以下的重物。一条由二十万根头发组成的辫子能支撑二十吨的重物。


第8版()
专栏:

给薯类以应有的地位
李宜阳
甘薯发展很快,“清稗类钞”里说:“番薯……本出琉球国。闽中后亦有之。康熙时,……于中州等地,给种教艺,俾佐粒食。自此广布蕃滋,直隶江苏山东等省亦皆种之。”康熙元年到现在还不满三百年,甘薯的种植已经遍及全国。现在,种植甘薯的面积已经达到一亿二千万亩,产量最高的一年,已经达到一千四百亿斤(鲜薯),真是蔚然大宗。而且甘薯产量大,又保收。在过去大旱大涝的这四年中,它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尚且是各种杂粮平均单位面积产量的260%。在我国的“民族”粮食“稻、粱、菽、麦、黍、稷”中,甘薯可以算得是“异军突起”,简直像一个楔子一样,楔入了我们的粮食群,占了一个重要的位置。看起来,甘薯的种植面积还可以扩大,单位面积产量还可以大大提高,前途不可限量!
甘薯和甘薯的制成品是不是好吃呢?北方的烤白薯、煮地瓜,广东加糖的煮番薯,以及近来河北、山西两省用薯粉试制的各类糕点,尝过的人,有口皆碑,说是佳品。很多地方的农民,也用薯干面制成各种吃食,味道也好。以善吃甘薯著名的河北定县,普遍用薯干面烙饼,做包子,轧餄餎。河北保定用机器试制薯粉,每一百斤薯干能出八十五斤以上的薯粉,而且筋力比面粉大。用来制成的小窝窝,看上去好像上了一层磁釉一样。如果把这薯粉拿到北京北海公园仿膳茶社,让他们仿照清宫上膳房制栗面窝窝的式样制成薯面窝窝,我看很快就也会成为一种妙品的。保定一般还用土碾土磨制薯粉,每百斤可以出九十到九十五斤。拿来同各种粮食粉掺在一起制成食品,除颜色不大“漂亮”外,其他各方面都不差。现在,许多地方的糖饴,也用甘薯来熬制,不向你说明,你不会吃得出那就是薯制糖饴。薯干制的白酒,出酒率大,制得好的能出50%以上。近来我们在山东吃到的薯酒,就根本吃不出有甘薯的味道。其酒品的特点,在我看来简直有些像苏联驰名的“伏特加”。这样“有功”、“有利”的甘薯及其制品,竟无端地在人们印象中“名誉不佳”,真是有点“冤哉枉也”!
薯类的营养怎么样呢?它除了脂肪较少以外,含的淀粉很多,其他营养成分也不少。其实,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都不一样,而且人们也不是从年初到年终只吃一种食物。只要搭配着吃,就会吸收到各种营养。有人认为多吃甘薯会影响健康,不知根据什么?占全国薯产量第一位的山东省,在这四年中,全省每人每年平均占有量是一百一十六斤,大概占食粮的四分之一,可算得是吃薯最多的省了吧!然而山东人并不“身小力薄”,倒是“山东大汉”驰名全国。河南省,位居全国薯产量的第二;河北省,也是甘薯的主要产区之一。难道可以说,“中州”、“燕赵”人士的体质比其他省的人士差一些吗?我们一般倒是有冀、鲁、豫人的体格总是“大个”的观感。记忆中,从北洋军阀时代起到现在人民军队止,由冀、鲁、豫农民所组成的部队,一般号称“劲旅”,可见他们的身体素质是不差的。
山西省已经把薯类列为“主粮”,是抬高薯类地位的郑重措施。我看除了生产机关、商业机关出动以外,还需要科学技术界和舆论界共同出动,来拥护甘薯,给甘薯以应有的地位才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