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1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力争当年修当年用
田连阡
我国新修成的水利工程,可以增加灌溉面积两亿多亩。这是一个很大的胜利。但要保证新修的水利工程在今年生产上立即发挥效益,却还需要作很大的努力。
首先,大量的新工程需要有懂得业务和技术的人来管理和使用。这就需要大规模地培养训练管理使用水利工程的农民水利技术人材。以陕西一省计算,今春需要训练五十万人。怎样在短时期内培养这么多人呢?陕西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做法,就是组织老灌区支援新灌区。现在,陕西省正在抽调大批老灌区的农民水利干部,组成许多技术指导组,分别派往新灌区的各县去传授技术,指导春灌。老灌区还准备举行小型的技术传授会,训练主要的灌溉管理干部。这种群众性的技术传授与训练活动,是去冬大兴水利以来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新发展。要想在很短的期间在全国培养出几百万甚至千万以上的水利人才,这是唯一正确和有效的道路,各地都应当大力提倡。
其次,还要克服提水工具不足的困难。今年将有一百五十万马力的抽水机械下乡,这是国家对于农民的一个有力的支援。为了充分发挥抽水机械的效能,除了需要训练管理使用机械的技术人员以外,还要保证机械修配和零件供应。除了抽水机械,还要发动群众就地取材,大量制造简易的提水工具。最近期间群众自己创造的成本低而效率较高的简易提水机械,正在各地不断涌现。这是在社会革命基础之上必然要发生的技术革命的萌芽,对群众的创造,领导机关应该积极扶植并给以具体领导,同时要组织有关部门对群众创造的提水工具及时鉴定和推广,使它们能在今年发挥作用。
在人和工具的问题之外,还有许多具体工作必须做好。比如平整土地和修筑足够的毛渠,就十分重要。去年夏秋有许多新修成的水利工程用不上,或不能充分利用,就是因为这个工作没有跟上。今年必须切实做好。有一些地方因为土质关系,浇了水需要施滷肥(如晋东南),这就必须同时相应地发展滷水生产。为了把水利工程管好用好,应当立即建立工程管理机构和使用制度。此外,在灌溉方面,也需要大力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提高灌溉能力。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还需要组织地区之间和合作社之间的协作,因为一条河流,一处水源,往往关系好多地区和合作社的利害。上下游水源的分配,用水的先后,都需要统筹兼顾,公平安排;邻近两地水源多寡不同,也需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共建一个水利灌溉网,调剂余缺,扩大效益。本报今天发表的四川富顺县打破乡、社界限,全面规划水利网,使每个山头,每亩地都能用到水。这种做法很值得各地学习。现在各地水利建设中的发明创造如雨后春笋,好的经验迭出不穷。只有用各种形式广泛发展协作,才能使这些新创造冲破一地一社的狭小范围,变成广大地区千百万人民的共同财富。


第2版()
专栏:

老灌区大力支援新灌区
陕西将训练五十万农民水利技术干部
本报讯 陕西省老灌溉区大力支援新灌溉区的春灌工作。
今年全省一千三百多亩水地中,有38%是新灌溉区。这些地区缺乏灌溉管理的知识和经验。有些地区主要灌溉工程虽已完成,但没有修建田间引水渠系网;有的地区还没有进行平地修畦;另外有些地区因为劳力畜力不足等原因,不愿意经营水地。
陕西省水利厅从去年冬季就抽调关中各国营灌区的农民水利干部,组成九个技术指导组,分别去丹凤、?南、宝鸡、凤翔、乾县等县进行技术传授。今年春天各国营灌区又抽调干部和农民组成二十个技术指导组,到关中及陕南新灌溉区的十九个县市,指导农民开展春灌工作。此外,省水利干校正在集中训练各县的水利专职干部和农民水利技术员一百二十多人。泾惠、洛惠、渭惠渠的管理局还分别举行小型的技术传授会,训练各灌区基层主管水利的领导干部和农业社的水利技术干部等六百四十多人。在全省范围内还将开展一次大规模的灌溉技术传授运动,训练农民水利干部五十万人。
目前,全省各地正在紧张进行春灌,现已春浇二百多万亩。


第2版()
专栏:

灌溉方法要改进
泾惠渠管理局负责人谈管理经验
本报讯 如何合理用水,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灌溉效能,这是当前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最近,记者就这个问题访问了具有灌溉管理经验的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的负责人。
这位负责人说,在新建的灌溉区,农民们在过去长期遭受干旱的危害,现在遇到浇水机会,很可能不顾实际需要,超量灌溉。这样做,不仅费水,而且还会把土地浇坏。泾惠渠灌区1952年棉花减产就是因为农民长时期用大水漫灌,使地下水位普遍上升,五万多亩低洼地沼泽化、盐渍化。这个严重的教训,值得各地新灌区的重视。
怎样做到合理灌溉呢?负责人指出,首先必须建立和健全灌溉区的水利组织和制度。农业社应该成立水利股,训练农民水利技术员,领导浇地队具体负责灌溉管理工作。提倡上游照顾下游,在放水时应由下而上,先左后右,依次昼夜轮浇。同时,还必须经常注意平整土地,健全田间渠系网,补修渠岸畦垅,减少决口、跑水等浪费水的现象。
负责人说,提高灌溉效能的主要关键在于改进灌溉方法。1953年以来,泾惠渠实行了“三改”:一、改漫灌为沟灌;二、改大畦灌为小畦灌;三、改晚春灌为早春灌。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沟灌的效益最大,用水量比大畦漫灌要节省一半,同时,也缩短了浇水的轮期,能够适时适量的用水。沟灌时的水分,大部是慢慢浸润土壤,不至于使地面板结和养料流失,利于禾苗的生长。不能实行沟灌的密植作物如小麦,糜谷等,采取把宽畦改为窄畦,长畦改为短畦的办法,使灌水的定额也比大畦漫灌减少了30%左右。为了储水保墒,保证棉花的提前播种,把晚春灌改为早春灌,以利于春末夏初的水量分配。
负责人建议各地的大型渠道灌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进一步采用计划用水。他说,计划用水就是根据作物的需水情况和河源水量大小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引水和灌溉。在灌溉前,灌区的用水单位要制定出用水计划,由渠道管理单位审核批准。如果灌区的河源水量过小,可以把灌区的干、支渠分成几组轮流灌溉,或者按比例用水,使灌区各地在同时期内都能受到一定的灌溉利益。在轮灌时期内,各农业社可根据当地作物生长的情况,选择需水较急的作物先行灌溉,或是按照作物的经济价值,分出主、次,首先满足主要作物的需水要求,以充分发挥灌溉的增产效能。


第2版()
专栏:

植树农谚
房前屋后,栽桑种豆。(江苏)
千杉万松,吃穿不穷;千棕万桐,穿吃不穷。(湖北)
家有十棵柳,不用绕山走。(河北)
栽一株,活一株,树林里头出珍珠。(湖北)
光栽不护,白搭工夫!(陕西)


第2版()
专栏:

社社互助 塘塘相连
谷田乡灌溉能力提高一倍
统一管理 余缺调剂
本报讯 四川资中县谷田乡的十一个农业社采取了“社社互助、塘塘相连、统一管理、余缺调剂”的办法,有效地提高了现有塘堰的灌溉能力,灌溉面积比原来扩大约一倍,使一千一百多亩水田全部有了水利保证。自流灌溉的水田也由占总田面积30%增至90%。
这十一个相邻的农业社位于谷田乡的浅丘陵地区。各社去冬以来,兴修了四个塘堰,加上原有塘堰已有二十七个。从这些塘的蓄水能力看,加强组织管理,可以灌溉十一个社的一千一百多亩水田。但由于这些塘堰大多是以社为单位兴修的,这些塘堰水源、蓄水能力又各不相同,潜力不能发挥,实际灌溉面积比可能灌溉的少一半。
经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乡社干部和群众的集体观念增强,认识到互相协作,彼此支援,才能一起跃进。他们在乡党支部的领导下,打破社的界限,用渠道把能够相连的塘连接起来,余缺相济;并将灌田分片划段,按计划供水。
按照这个办法,只需挖九条干渠,约花一千个工,就能扩灌五百多亩田;而要兴修同样灌溉能力的水利设施,就需要花一万左右个工,还需要较长的时间。现在,九条渠道已完成三条,另六条在夏天雨季前完成。


第2版()
专栏:

打破乡社界限 全面规划水利网
富顺每亩地都有水浇
本报讯 四川省富顺县有三十多万农民正在建设水利网。3月底,一个塘、堰、蓄水池、浇灌池星罗棋布,灌溉沟渠四通八达的水利网就可形成。
富顺县在川南丘陵地区。经过去冬今春兴修水利的群众性运动,全县水利工程的灌溉面积已达一百零五万多亩,抗旱能力在五十天以上,超过该县总田面积11.6%。但由于缺乏周密规划,少数山坡上的田仍然缺水灌溉,五十多万亩旱地绝大部分无水浇灌;另一方面,浪费用水的现象却又存在。根据这一情况,2月下旬,在中共富顺县委领导下开始了水利灌溉网的规划和建设。
建设水利网的办法,是以塘、堰、水库等水利工程为中心,根据灌溉需要,在四周星罗棋布地修建若干个小蓄水池和浇灌池,然后从山上到山下,用灌溉沟渠把它们联结成一个灌溉系统,使每个山头、每块田、地都能引水灌溉。在规划中,各地打破了乡、村、社的界限,按增加自流灌溉、合理用水的原则,将每个塘堰的多余蓄水引到原无水利保证的“死角”田和旱地里去。领导规划的人,都是区、乡、社干部。他们通过典型示范和参观学习,很快成为规划水利网的内行。
目前,这个县已修好七万多个蓄水池和许多水渠,引来塘堰余水和自然蓄水,已可满足全县80%的旱地的浇灌需要。
(周祖佑、李绍中)


第2版()
专栏:

浩亹农场
油菜籽亩产485斤
青海浩亹农场1957年种春油菜一万九千一百七十亩,平均亩产菜籽一百三十九斤,其中有二千亩获得四百八十五斤的高额产量。
这个农场位于祁连山南麓,拔海三千公尺,气候较冷,无绝对无霜期。他们获得丰收的主要原因是适时播种,避免霜冻,并增施熏肥,提高地温,促使油菜早熟。此外,还采用了人工辅助授粉和打顶心的办法,使菜籽受粉全、不徒长、结实饱满。


第2版()
专栏:红榜

国营农牧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在全国国营农牧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会议上,评选出先进生产单位和先进生产者一百一十九个。其中全面完成生产任务获得全场奖励的有:北京南郊农场、河北省柏各庄农场、新疆小拐农场、新疆巩乃斯种羊场、内蒙古敖汗旗羊场等二十三个先进单位;获得农业丰产奖的有:国营密山农场第八分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二十一农场余爱花植棉小组等十八个丰产单位。在畜牧生产上成绩优越而获得奖励的有:国营双桥农场养牛队、哈尔滨畜牧场养鸡场等十九个先进单位。在特种作物和机务工作方面的先进单位有:海南红光农场和湖南大通湖农场黄豆脱粒小组等十八个单位。会议评选出的先进生产者有:哈尔滨畜牧场养猪工人吴国才、新疆猛进农场蔬菜工人杨维香和新疆农一师一团下放干部郭文斌等几十人。


第2版()
专栏:

大苗山各族人民六次突破造林计划
锦屏苗侗族在清水江中游遍植“苗杉”
据新华社南宁讯 大苗山苗族自治县造林计划,六次被群众的革命干劲所突破。大苗山各族人民为了迅速地、彻底地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贫困落后状态,同时为了迎接广西僮族自治区的成立,从去年冬季以来,开展了一个气势蓬勃的大生产运动。造林计划一连被群众突破五次,最后修订为造林五十万亩,不到一个月又被突破。现在,全县造林超过了一百万亩。这个数字比1957年造林任务超过七倍多,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造林总和还多三十六万亩。
大苗山今年采取了集体上山消灭大片荒山的办法,群众情绪异常高涨,造林的规格质量也比往年好。安泰区的群众提出“天不怕,地不怕,白天干黑夜挖,大风大雪只等闲,任务不完不回家”的口号。上山造林的人数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70%以上,不少区乡老至七十五岁,少至十岁,一齐上山造林。
造林运动不是一帆风顺的。从2月1日到2月9日,下了几十年从未有过的大雪,上千年的大树翻了兜,河里冻死的鱼有七千多斤。尽管这样,造林的四万多人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增加。就在这时,杆洞区两个瑶族乡的五百零四个人要涌上山去,可是雪厚路滑,无路可走。有二十多个青年奋勇带头,挖雪开路,他们挖一锄、移一步的赶到了工地。大苗山的各族人民就是这样英勇顽强的战胜了风雪的重重困难。决心把“元宝山”改观,把大苗山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祖国的幸福的山寨。
新华社贵阳专讯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盛产杉木的锦屏县,林农们依照传统习惯,正在展开种植杉树的活动。这几天,每天都有几万人在修整好的荒山松土里栽种干高质坚的“苗杉”。他们提出要苦战一年,提前九年绿化全县。目前全县已形成造林高潮。到3月5日统计,全县造林已达十五万多亩,封山育林二十一万多亩;仅造林一项就比去年增加三倍多。
锦屏县位于清水江中游,这里的侗、苗族人民在3月栽杉造林的习惯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他们的方法是把全部荒土挖松,除去杂草,然后栽下树苗。头三年在林地里间种包谷、小米、红苕等高产作物,年年进行薅修,杉木生长很快,十八年后可以采伐。


第2版()
专栏:

青海大面积造林
一年绿化四旁 五年绿化农业区
据新华社西宁17日电 青海省两百万人民,由五十万青少年打先锋,开始了绿化青海高原的活动。居住在气候较暖的黄河和湟水流域的各族人民,都在按照一条河流、一条山脉或一条山沟,县联县、乡联乡、社联社,划片分段开展大面积造林。农业区境内的黄河、五百里湟水主流和一千三百里长的支流,今年内两岸都将栽上树木。
青海省确定一年绿化四旁,五年绿化农业区;今年要造林一百零七万亩,超过解放前二十年间造林总面积的二十倍,比解放后八年来的造林面积多一倍。青海各族人民先在河流两岸因地制宜地栽种果木、乔木、灌木或杂草,暂时还不能栽种乔木的地区就先种灌木或杂草保持水土。现在,农业区已有三分之一的乡镇和五分之二的农业社,保证要在今年内完成本地区的绿化工作。
青海高原是黄河的发源地,拔海二千公尺以上,干旱多风,农业区境内黄河沿岸有二万五千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每年约有一百八十万吨肥沃的表土被冲入黄河。绿化工作不仅将使青海地区的自然面貌改观,对于根治黄河也将起很大的作用。


第2版()
专栏:

修水利不废一分粮田
扬中县想出六种取土法
本报讯 中共江苏扬中县委在冬春大规模兴修水利运动中,发动群众创造出六种大兴水利不废一分粮田的好方法。
扬中县地少人多,平均每人不到九分田。今年扬中县大兴水利,县委依靠广大群众积极研究创造了六种取土办法,保证了不挖废一分粮田。这六种办法是:一、高田改低田。把原来一部分高的旱作田,挖得与低田一样平,挖掉的土可以用于加修圩堤,挖平了的田又可改种水稻;二、田面相平的田,挖掉中间的田埂,使小田变成大田,田埂的土用于加修圩岸;三、车港取泥,将河水车干,河泥取上来做肥料,下面硬的泥土,挖上来用于修圩堤;四、修江堤过去挖废很多田,现在全部修堤的泥都到离堤六丈远的外滩去取。五、挖深麦田里的排水沟,既可以不浪费一分田,又使水沟排水快;六、过去挖废的田,现在继续挖深,可挖成水塘,种植水生植物。


第2版()
专栏:

全国农具展览四月在京举行
据新华社17日讯 一个全国性的农具展览会将于4月中旬在北京举行。
这个展览会是由农业部、水利电力部、第一机械工业部以及农业机械研究机关共十多个单位共同决定举办的。
展览会将展出拖拉机、柴油机、煤气机等动力机械,耕作机具,排灌机械,农村运输机具,畜牧机械,植物保护机械,农副业加工机械,园艺机具,渔业机械和林业机械等等。


第2版()
专栏:资料

几种主要木本油料生产情况
油茶:解放前我国油茶林约有三千三百五十三万亩,最高年产量十五万吨。解放前夕,全国大约有二千二百万亩油茶林处于荒芜或半荒芜状态,年产油量仅四万吨,每亩平均产油二点三斤。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育垦复工作。至1956年,全国已垦复五百余万亩,产量也在逐年提高。去年茶油产量为八万吨,预计今年可达九万吨,比解放初期提高一倍以上。按实际生产面积一千六百万亩计算,平均每亩产十一点零九斤。
核桃:据不完全材料统计,解放前全国年产核桃约四万六千九百吨。全国现有结实的核桃约二千万株,近几年的产量约为十万吨,每株平均十斤左右。
油桐:全国现有成林约八百七十多万亩,抗日战争前最高年产油量十五万吨。解放初期(1949年)下降到九万六千吨,由于党政积极领导,奖励植桐,桐油生产至1956年已达十五万九千五百吨,超过抗日战争前最高年产量。
乌?:我国现有乌?成林约二百三十一万亩,解放初期年产油量约三万吨左右。几年来,经过扶育管理,产量增加到四万五千吨。


第2版()
专栏:

在荒地上培育出花朵
国营农牧场具有现代化设备,经营着大面积土地,完全按照国家计划生产,在农牧业生产中显示了优越性。
我国国营农牧场企业已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壮大起来。目前仅农垦系统的国营农牧场(不包括专区、县所属的农场,下同)就已有七百一十处,耕地面积一千八百万亩,相当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全国农牧场耕地面积的三倍半。它们拥有的拖拉机也由1952年的一千七百多标准台增加到一万标准台。
这些国营农牧场都是在荒地上建立起来的。几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和国家的财力物力支援下,职工们发扬坚苦奋斗、忘我劳动的精神,不分寒暑在东北沼泽地、西北干旱盐碱地、沿海盐碱地、长江流域的湖洼地、华南的红壤土地区,把荒野开垦成为良田,创建了成批成片的国营农牧场。这些国营农牧场因地制宜地经营谷物、畜牧、棉花、油料作物、橡胶、果树、茶桑、蔬菜等生产,为国家出产了相当数量的农畜产品。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共计生产了四十亿斤粮食、四点八亿斤大豆、九十四万担棉花、九十万只猪,总产值十亿元,相当于这五年间国家对农垦企业基建投资的总额。另外还种植了大量的橡胶、剑麻、咖啡、香茅等热带和亚热带作物。
我国的国营农牧场是经营大面积土地和用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它在全国农业中的比重虽然还很小,但是已经显示出更大的优越性。这是因为它是现代化的企业,产品的商品率高,能完全按照国家计划生产国家最迫切需要的农畜产品。几年来,国营农场的粮棉单位面积产量一般都高于当地农业社。1957年全国国营农场的小麦每亩平均产量比全国平均高20%,大豆高18%,棉花高69%,水稻由于几个主要产稻农场歉收稍低于全国平均产量(过去四年都高于全国平均产量)。1957年全国已经有二十九个农场达到或超过了粮食四、五、八百斤的指标,有四十八个农场达到六十、八十、一百斤皮棉的指标。几年来,各地国营农牧场在大农牧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在生产技术改革和机械化上也都对农业社起了程度不同的示范作用;另外还供应农业社九亿斤良种和三万多头优良种畜。
解放军军官和战士是建设国营农牧场的一支主力,我国许多国营农牧场都是在全国解放后由军队开荒生产建设起来的。国营农牧场不但是社会劳动就业的一个重要场所;而且是解放军复员军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立功的光荣劳动岗位。
几年来,国营农场五万多名干部,积累了开荒生产和勤俭办场的经验,同时还查勘了八亿多亩荒地。这就为我国今后更多地开荒建场创造了有利条件。至于有些农场过去存在的经营管理不善,规章制度不合理,或技术措施不当,忽视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等等影响农场生产提高和发展的问题,正在目前的整风运动中加以整改。国营农场原来普遍存在的管理人员过多的现象,经过整风运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改正了,许多农场的非生产人员的比例已由原来的10%以上甚至20%以上降低到了2%左右。(新华社专稿)
(附图表)
国营农牧场今年开荒和粮食增产指标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发展木本油料生产
——增产油料最可靠的途径
林业部造林局副局长 刘琨
谁都知道,目前我国油料供应状况是紧张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人口增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食油需要量增大。现在全国每人食油消耗量为五点二六斤,比1953年提高23.76%。这个水平仍然是低的。在工业方面,一切机械工业、化学工业、轻工业、建筑业,舟车、农具和日用品(如油布、雨伞、肥皂)的制造,都耗费很多油料。由于工业用油不足,每年还得调拨大量食用油供应工业。如1954年就调用了四万六千五百吨,其中仅用于制肥皂的即达三万二千四百吨;1957年也调用了七万六千八百吨。这也增加了食用油供求之间的矛盾。此外,有些油料(如大豆、桐油、核桃)也不能满足出口的需要。因此,不论从哪方面说,都迫切需要发展油料生产。
发展油料生产的途径何在呢?除了提高现有草本油料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外,就是大力发展木本油料生产。目前我国草本油料播种面积已达一亿一千多万亩,占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再扩大,势必挤了粮棉。而发展木本油料作物生产,既不与粮棉争地,而且投资少,收益大。这是当前解决油料问题潜力最大的办法。
现在我国几种主要木本油料的产量都已大大超过解放初期的产量,其中,桐油产量已超过抗日战争前最高水平。但是,总的生产水平还很低,增产木本油料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利用。
今后发展木本油料生产,应该以大力垦复各种油料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同时充分利用一切适宜培植木本油料的山地,积极营造新林。
我们应该争取明年将现在荒芜的一千七百万亩油茶林基本垦复完毕,并且把现有油茶林每亩平均产油量由十一斤左右提高到十五斤。经验证明,荒芜的油茶林一经垦复,两三年后即能丰产。一般的林地亩产十五——二十斤是没有问题的;个别土质好,经营先进的林地,每亩产量可达一百斤。如浙江丽水县联济农业社有四十四亩油茶林每亩产量就达到一百斤以上,其中五点二五亩平均产油一百五十斤。
在核桃生产上,最大问题是一种名叫核桃黑的害虫的为害。据河北省蓟县二十五个农业社的统计,由于这种虫害而减产核桃四十万斤。只要抓紧防除病虫害,核桃产量即可比现在提高三、四倍。如河北省石家庄专区核桃树单株产量一般是四十——五十斤;北京市京西矿区燕家台一株核桃去年产果一千余斤。
此外,油桐、乌桕等木本油料作物,也都需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做好垦复和保护经营管理工作。
新造木本油料林,也不能放松。截至1956年,全国新造油茶林一千三百余万亩、油桐一千三百余万亩、核桃一千九百万亩、乌桕一百三十七万亩。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希望能争取新造油茶林五千万亩、油桐一千五百万亩、乌桕四百五十万亩。核桃在今后十年应新植十亿株。
完成了上面几个数字,我国将有油茶林九千六百余万亩、核桃十一亿株。第二个五年计划期末年,将可供应茶油二十五万吨、桐油二十五万吨、桕油七万吨;核桃产量也将大大增加。那时,我国油料供应状况将有很大改善。
发展木本油料作物生产,是要由山区农林业合作社来担负的。据了解,现在还有一部分油茶树和核桃树没有入社。应该根据高级社示范章程和中共中央关于在农业合作社内部贯彻互利政策的指示,积极处理油茶林的入社问题。入社办法大体上可分两种:一是作价归社,分期还款;一是确定比例,逐年分益(以固定比例分益为好)。至于分益比例的高低,应根据常年产量、树龄老壮、路途远近、管理难易以及合作社的经济情况等分别确定,既要使林主得到合理代价,又要使社员能得到适当的劳动报酬。
木本油料产区多半是山区,又多是革命老根据地,劳力缺乏,经济力量也不强。另一方面,垦复荒芜茶林是重体力劳动,当年又无收益。因此国家在可能范围内给予适当的贷款是必要的。防治核桃黑虫害,需要有一些药械,如可湿性六六六和喷雾器等。目前药械供应紧张,有关部门应当根据需要和可能,给以大力支援。
油茶的垦复、松土、除草,核桃的刨树坪等,都是增产的主要措施。但是在这些作业当中,必须注意挖山技术,否则会造成土壤冲刷,根部裸露,造成油料减产,还会直接危害农田生产。因此,必须根据山的坡度大小来决定挖山的办法,一般坡度在十五度以下的可以全垦;十五——二十五度的最好采取等高带状条垦的办法,三十度左右以穴垦为宜,超过三十五度的,只宜割草,不宜挖山。
选种和推广良种,对于保证油茶、核桃增产十分重要。目前油茶品种很多,哪种最好,尚难肯定,各地可重点试验,组织群众到现场观察和采选。核桃中比较优良的品种有薄壳核桃、露仁核桃、绵核桃等。对于这些优良种子,应通过有关部门与农林业合作社订立预购合同,并指导采选,单藏,包装全部作为种用。
希望各级领导机关重视发展木本油料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任务,把它纳入领导日程,统筹安排农、林生产,使它更快地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