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1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访问朝鲜诗录
陈毅
向英雄的朝鲜
人民致敬
四千年光荣历史。
三千里壮丽河山。
松岳金刚妙无边。
东海西海肩上担。
大同江汇牡丹峰。
乙密台上有仙踪。
六十三年星斗换。
英雄人民立伟功。
破坏分裂必失败。
人民统一定成功。
强盛朝鲜今作证。
东风势大胜西风。(注)朝鲜东海岸有金刚山,西海岸附近有松岳山,均风景绝胜,远近驰名。大同江、牡丹峰、乙密台,均平壤市内之名胜古迹,江山辉映,极为壮丽。咸兴车站欢迎会
上所见咸兴车站万人排,
等候佳宾游览回。
处处欢呼金日成,
声声致谢周恩来。
化工基地新修复,
侵略仇恨永记怀。
战斗友谊深似海,
皑皑白雪压山崖。
参观黄海制铁所
敌机轰炸八十次,
重新修建已两年。
细看轰炸真彻底,
方知修复不畏难。
破坏徒自留罪证,
再建规模大胜前。
借此寄语侵略者,
汝又战败,汝何言!参观朝鲜人民军阵地
(一)
剖腹开山阵地陈,
能防裂变原子能。
我于此道三折肱,虚心求教找窍门。
(二)英雄阵地海山横,拙劣武器胜敌人。世界兵争有规律,人心向背定输赢。
(三)人心向背定输赢,朝鲜战争举世闻。此番较量非小可,和平横空扫战云。向填坑者致敬问我沿途所见?答曰到处填坑。侵略者扔千磅弹,一坑土填三万斤。弹大坑又深。不怕地裂土崩,全境恢复认真。三年恶战古前古,一次人民总翻身。朝鲜铁铮铮。


第8版()
专栏:文风随笔

可写可不写,不写
叶圣陶
我想,“可×可不×,不×”的公式,对改进文风也有用处。就是说,凡是一个词,一句话,多到几百字几千字的一大段,写进去也可以,可是不写进去,对全篇意旨并无什么损害,那就坚决割舍,不写进去。这么办的时候,文章就干净利落。
要是不采用“可×可不×,不×”的公式,让可写可不写的东西自由泛滥,那是没有底的。既然可以容纳这一个放得进去可是不起作用的部分,为什么不能容纳那一个叠床架屋的部分呢?结果惟有一律容纳,凡是下笔时候想到的一律写进去。这样,固然也可以说有底,但是那个“底”以下笔时候想到的为范围,未免太宽泛了。
试想一想这么办的时候影响怎么样。凡是不起什么作用的部分,你既然写了,读者就得读下去,他们读这一部分要用心思,要花时间,那心思和时间是浪费的。再说,你写的东西在社会里传布,要靠印刷工人的劳动,要用造纸工人生产的纸张,你的东西有了不起什么作用的部分,也就是他们的劳动和产品有了浪费。只要看这两笔浪费账,咱们下笔时候不就该谨严点儿吗?
可写可不写,不写,这是就一方面说。就另一方面说,就是所有写下来的,必须是非写不可的东西。无论一个词,一句话,多到几百字几千字的一大段,如果人家来问,都说得出个要它存在的理由。这样叫“要言不繁”。我想,“要言不繁”是好文风。


第8版()
专栏:

欢乐的农民歌舞
叶浅予速写
3月8日晚上,中国文联俱乐部的舞台上,出现了许多京郊的农民,他们跳舞唱歌,欢乐无比。这些演员们都是生产战线上的积极分子,他们把劳动当作歌来唱,把劳动当作舞来跳,把文娱活动紧紧地和生产结合起来。
昌平区长陵乡的青年们,把他们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打夯的姿势和歌声,真实地搬上了舞台,人们都说这就是一幅很好的艺术作品。
最令人兴奋的是看到京西矿区十位六十岁上下的老大娘,打着太平鼓、踩着“冬、冬、冬”的鼓点,跳着年青人的步伐,劲头十足。这些老大娘都是农村工作和生产上的积极分子,领头跳的那位六十二岁的孙德凤老大娘,还是北京市的卫生模范。她不仅热心各项社会工作,自己还打了一千零六十只老鼠,捉了四十多只麻雀。春节那天,这群老大娘抬着开水,拿着太平鼓,爬到陡立的大峪坡上为植树造林的人们送水。在高低不平的山坡上耍鼓跳舞,来慰问和鼓励植树的人们。
海淀区文化馆儿童音乐组的八位小朋友,平均年龄是十岁,其中有一个才六岁,一个八岁。他们被大人抱上坐椅,两脚悬在空中摇晃着。合奏一支“刮地风”,又来一支“金蛇狂舞”,再来一支“鸟之歌”。东郊区高碑店乡的张元宝老大爷,已经七十五岁了,也来了一段“哭马”(地秧歌)。
晚会上的相声、快板、琴书、小演唱都说的是当前的农村新事,加上民间器乐的演奏,汇成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欢乐景象。(东)
(附图片)
(太平鼓舞)(老大娘的太平鼓)(孩子们的演奏)


第8版()
专栏:

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
车鉴之
俗话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这是给读书人捧场的话。现在看来,这句话很不确切,我认为把它改为“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倒更恰当些。
近来报纸上关于全民大跃进、比先进、赶先进的消息真是连篇累牍,令人兴奋不已。可是有些不出门的“秀才”,对此却感到迷惑不解,或者是体会不深。他们读了报,对这些“天下事”,在字面上也可说是“知”了,但是却无具体感受。有的人感到自己思想落后于形势,因而产生苦闷;有的人却天真地问道:“这样的快马加鞭,是不是冒进了?”对于这样的“秀才”,最好是“出门” 去看看,走马看花也好,下马看花也好,参加劳动也好,都是会有好处的。
我虽然算不上是个“秀才”,但也是久坐机关不出门,感到思想落后于形势的人中的一个,这次参加十三陵水库劳动,才具体看到群众的革命干劲是怎么一回事。
在劳动的第一天晚上,昌平区委一个同志向我们介绍了十三陵水库工地的情况,其中谈到民工的干劲;当区委头天刚决定兴修这个水库,第二天一清早就有几千民工自带工具和粮食来到工地。当时吃、住都很困难,作饭的锅灶没来得及准备好,住的地方地下没有稻草铺,但大家对此毫无怨言,相反的,在劳动中发挥了十足的革命干劲。那时山上没有路,天气也特别冷,很多民工都挑着双筐土找路而过,他们不是在走而是在跑,他们的口号是:一定要把十三陵水库修好!
听了这些已经够使人感动了,但是百闻还不如一见,工地上那种活跃、生动的景象远非我这枝拙笔所能形容的。看吧,这里是部队的劳动大军在开山,那里是民工大队在轻便铁道上用斗车运土,工地上来来往往向水坝上运土的人群连绵不断。天上六级大风在刮着,吹得人站不住;尘沙飞扬着,迷得人睁不开眼睛,但是人们并没有被大风所吓倒,“一定要在山洪到来前修好十三陵水库”,这是大家共同的声音。
机关的劳动大军也经受起了这次考验,许多同志是白面书生,从未肩挑手拿过,经过几天的锻炼以后,居然也能挑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砂石走几百公尺的距离。然而,比起部队和民工来,还是相差很远。有个同志开玩笑说:“我们的劲头只能叫干劲,部队和民工同志那种劲头才能叫真正的革命干劲”。姑且不从字眼上去研究“干劲”和“革命干劲”是否是两个东西,但从这里可以看出群众的劲头是多么大。
十三陵水库在全国建设中只是一个小的单位,但是“因小以明大”可以想见各地工厂、农村,各个建设单位,人们如何在跃进着。人,就是力量,把人的力量发挥起来,就能移山倒海,无坚不摧。而这却是久坐书斋不出门的“秀才”所难理解的。党中央指示,领导干部每年要抽出一定时间下去“走马看花”和“下马看花”,要干部下放劳动锻炼,实是叫我们这些未出过门的“秀才”出门去看看,到实际斗争中去锻炼,这会使我们眼界开阔,知道天下大事,认识群众的力量,有助于消除官僚主义和保守思想,打倒官气和官风。事实证明,秀才不出门无论如何是不行的了。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好电影要经常放映
广州德政北路 冰莹
几年来我国拍摄了不少好影片,也译制了不少好影片。国产片如“白毛女”、“钢铁战士”、“中华女儿”等,译制片如“夏伯阳”、“伟大的公民”、“乡村女教师”等,都是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在群众中起了很好的影响的。可是,这些好影片,除了首次上映时公映一段时间外,影院就很少再放映了。这样,不仅降低了这些影片使用率,积压了拷贝、使这些影片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作用,同时也不能满足观众的要求——好影片群众是百看不厌的;何况有些观众在影片首次放映时,不一定有机会看到哩。
剧团有保留节目经常上演,我想,电影也应该有保留节目经常放映。在新旧节目穿插上映的时间调配方面,电影是比较舞台演出有更好的条件的。因为电影每天放映的场数多,在同一天内,可以放映三四场新片,还可以抽出一两场的时间来放映已映过的好影片。
为了充分发挥好影片在人民群众中的教育作用,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生活上的要求,建议电影发行部门有计划地安排一下,让好电影能经常放映。


第8版()
专栏:舞台与银幕

舞台与银幕
两种样式的音乐会
文艺界大跃进中,出现了多种样式的音乐会,这是活跃首都人民文娱生活可喜的现象。
中央广播民族乐团举办的民族音乐会和中央实验歌剧院的轻音乐会各具特色。前者几年来对于民族乐队的改革和演奏技巧的提高,曾作过很多努力,它丰富了民族乐队演出的色彩。他们的演出还有说唱演员的助演,更是值得一听。
实验歌剧院的轻音乐会,对于喜爱短小的管弦乐曲和歌唱的听众来说,也会满意的。 (兰)
优美的传记片“席勒”
“席勒”是十八世纪出生于德国贫苦家庭的伟大诗人和剧作家。他代表着当时饥饿贫困、渴望自由的广大人民的意愿,写出了许多热情洋溢的诗篇和震撼人心的剧本,向腐朽的社会、残酷的暴君进行艰苦不懈的斗争。他的业绩辉煌。他的作品一直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
民主德国为了纪念这一伟大人物,摄制了他的传记纪录影片,生动地描述了他一生不平凡的史实。影片里并运用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物资料和图片,使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袁心)
六十元排三个戏
北京电影演员剧团在大跃进的浪潮中,用了六个半天的时间,排出了三个独幕话剧:“阳关大道”、“相亲记”和“三个战友”;演出费用一共只花了六十元。这三个话剧不久前采取送上门去的方式,在不少机关包场演出,并且得到观众好评。从3月14日起,即将在西单工人俱乐部、和平里工人俱乐部等处公开演出。其中“相亲记”由于演出相当成功,北京电影制片厂已决定把它拍成电影。北京电影演员剧团演完这三个小戏后,将继续上演“妯娌之间”等独幕剧,并且准备把电影“探亲记”和赵树理的小说“三里湾”等改编成多幕剧搬上舞台。 (火苗)


第8版()
专栏:

话剧“青春之歌”
意舟
近来各地不少话剧团体演出了“青春之歌”,观众反应很好。听说不久前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天津演出“青春之歌”,有一次学生场,观众们的情绪热烈非常;谢幕七次还不愿意离开,戏和观众们的心真正交融在一起了。“青春之歌”描写一群农业大学毕业生,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搞技术站,他们和农民结合的过程中,思想感情的波动和变化;描写这群年轻人是怎样走过来的,他们之中有走对的;也有走错了的。这是多么吸引人注意的事情呀。作者以新鲜而又真实的感情,写出了我们时代人民的声音,所以它就能如此地激动观众。
沈绮文这个年轻的姑娘,她抱着为农民服务,把科学带到农村的理想,投身到农业生产的海洋里;为了治虫害遇到困难,她泄气、发愁、苦恼……可是她还有干劲,在得到帮助以后,她依靠群众,努力钻研,终于把科学和农民丰富的生产经验结合起来了。她走的是一条阳关大道。这个姑娘的青春活力和坚持苦干的精神,给了我们鼓舞和力量。可是她的爱人丁辉,却抱着满脑子的“理想”“个人事业”“科学论文”和她一起到了农村,他不爱农民,也不想替农民办好事,更不是为了在劳动生产中锻炼和改造自己,而是要找科学论文材料。所以他就不能在农民火热的生产斗争中生活下去,结果他掉队了。通过这对爱人对待事业、科学、生活的不同态度,自然地展开了戏剧的矛盾冲突,也纠葛着他们之间的爱情。戏剧情节虽然简单些,但明快而有朝气,使人感到生活的吸引力。
青年艺术剧院有两组排演这个剧本,都是比较成名和年岁较大的演员来扮演这些年青姑娘和小伙子,演沈绮文的是路曦和冀淑平,于村扮演了丁辉。这也是使人高兴的新鲜事儿,说明他们很看重新的创作;也可以看到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青春。在看他们彩排的时候,有一位观众说:开始看见于村和路曦演大学生真不习惯,觉着他们年岁大了,个儿也不合适。可是戏演到快完了,感觉却不同了,完全使人相信这就是生活中的丁辉和沈绮文。这不正是艺术创造的力量吗?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青春之歌”,大多数是青年演员,演沈绮文和小夜莺的谢延宁和黄音过去很少和观众见面。这次都演得不错,特别是小夜莺给我留下了好印象,她把这个不同于沈绮文那样沉静深思的姑娘表现得自然可爱。导演对丁辉这个人物的处理也有独到之处,使他的内心生活丰富了;他不是为了被批判才出现在舞台上的,而是看到了这个人物思想发展的复杂线索,这样就弥补了原作中比较单薄的缺点。但是看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出,感到舞台上朝气不足,调子也慢了些,所以戏显得较为沉闷。也许演得更熟练时就不会这样了。
在北京两个话剧院同时演出“青春之歌”,这也是不常见的事情;我想这也是好事,唱对台也正是友谊的竞赛。不同的演出,不同的艺术处理,也会使同一个剧本放出异彩的。当然观众也渴望着剧院能够排出更多不同的,又都是反映当前火热斗争的新戏来!


第8版()
专栏:

温度表的自述
闻玲
我的名字叫温度表,也有些人们总喜欢把我叫做寒暑表,都夸我是个有本领的侦察员。
在气象台上,我受到了气象学家的热烈欢迎。真的,要不是我把空气温度的变化告诉气象学家,他怎么能准确地预报未来的天气?!我办公的地点是在气象台的观测场上一个像蜂房一样的小白房子里。
我还在医院里上班,每个病人都要先让我来量一量体温,然后大夫才能诊断。
我还要参加经济建设呢!炼钢工人就得要我帮助,因为我能告诉他,炉子里的温度,够不够火候。
一个很小的玻璃球上连了一根很细的玻璃管,这就是我的身体。我没有“五脏六腑”,人们把水银或者染红了的酒精装进了我的身体。热了,它就沿着玻璃管往上爬,冷了,又会落下来。
看上去,我的身体很简单,似乎没有什么复杂的道理在内,可是在我诞生的前前后后,科学家们确实花费了不少的心血。
三百多年前,我的祖先在意大利科学家伽俐略的手中诞生了。自然,当初的样子并不像现在这么美观。他们有一个跟鸡蛋一般大的玻璃“脑袋”,下面连着一根底下开口的玻璃管,先将玻璃球加热,然后把管子开口的一头插在有颜色的水里,玻璃球变冷了,玻璃球里面的空气的体积缩小了,有颜色的水便跑了上去。就这样,利用管内空气冷缩热胀和水随着升降的原理,来表示温度的减低或增高。
水跑进玻璃管里去,不就是因为压力的缘故吗?这就不光是温度改变时水的高低有变化,气压假使有变动,也会起反应,这是温度表,同时也是气压表。气压表和温度表连在一起很不方便,有时它们会彼此干扰工作,还是分开好。
把气压表和温度表分开的是伽俐略的学生托里拆里和裴迪南。
刻在我身旁的许多线条,曾经使学者们伤过脑筋:根据什么呢?从哪儿开始呢?
有人提议,采取一年中最冷或最热的一天作标准。可是,每年的气候都有变化的啊!何况各地的冷热也不一样。又有人主张用人的体温做起点。理由是人的体温无论在哪儿都差不多。但是,这也不是没问题的。因为世界上所有的量器,都要保存一个标准模型,到哪儿去找一个“标准的人”呢?并且还要使这个人永远不伤风咳嗽,不患疟疾,体温永远不变呢?
人们总算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我同将融化的冰在一起的时候,水银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就停留下来了。人们就把这个位置叫冰点。人们又把我的玻璃球放在沸水的水蒸气上,当水银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也停着不动了。人们就把这个位置叫沸点。把冰点定为零度,在冰点和沸点之间分成一百等分,这就是摄氏温度表了。把冰点定为三十二度,沸点定为二百一十二度,中间分成一百八十等分,就是华氏温度表。以冰点为零度,沸点为八十度,就是列氏温度表。我们的刻度虽不同,却是亲兄弟,人们如果要换算,只需记住这样一个公式:摄氏变华氏,度数乘9/5再加三十二;华氏变摄氏,先减三十二再乘5/9。
人们要用我来测量工业上的高温,那就得用白金电阻温度计、光学高温计和温差电偶温度计等。这些都不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而是根据光学、电学的原理制造的。那样就能迅速而准确地测量几千度的高温,并且在使用它们的时候,还可以不必靠近高温物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