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四川省宜宾市农民
创造快速育秧法
据新华社成都讯 春耕播种期间,四川省宜宾市郊区两个农业社的农民和宜宾专区农场职工连续创造了三种快速育秧法——烘箱育秧法、土温床育秧法、堆积快速育秧法——可以使早稻栽插时间提早半个月以上。这些创造,解决了双季稻增产必须保证早稻早播早栽的重要关键问题。
中共宜宾地委3日举行了全专区县委书记参加的现场会议,参观了这三种创造。大家看到这三处早稻已大部栽完,秧苗青绿茁壮,都很兴奋。他们耳闻介绍、眼看实物,有时还动手试验,会越开情绪愈高。
过去,这里早稻育秧时间一般都需一个月左右。有了这些创造,就打破了过去的规律。现场会议当天就做出决定,在全区推广这三种办法,由各地农业社根据自己条件采用。会议要求全区早稻都在3月底前栽秧,比往年提早一个季节,这样就可以保证早晚稻都在高气温中成熟,大大增加产量。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农业知识
烘箱育秧法
这种办法是宜宾市郊区方水井农业社社员们吸收了菜农冬春两季育菜秧的经验想出的。他们用竹条编成六尺高、四尺到六尺长、二尺宽中有两层底的竹箱,箱外涂上牛粪,侧面有门。育秧时,用竹筛铺上稻草,上面撒四寸到五寸干牛粪,将稻种撒下,淋水,再撒上一层干牛粪,放进烘箱上层,在下层烧炭加热,使温度控制在二十五度到三十度之间。使用这种办法,二十四小时就能发芽,两三天后秧苗就长一寸多,可以白天移出,在阳光下曝晒。育秧期只要七天到十天。
土温床育秧法
这是宜宾市郊区红坝农业社创造的。
这个社2月11日播种,2月26日就栽秧,育秧时间只有十三天。办法是选好温床地(干燥、向阳地方)后,先铺半尺厚的稻草,再铺一尺厚青肥,上面加半尺厚的干牛粪和肥泥,淋上粪水后撒种,撒上细土,盖上稻草。这些堆积物的发酵能产生二十度以上的温度,秧苗因而迅速生长。
堆积快速育秧法
这是宜宾专区农场利用堆肥的原理创造的。在三、四尺厚的甘蔗皮的堆肥上,盖了三寸多厚的松土,稻种就撒在土里。堆肥发酵的温度能使堆肥表面经常保持二十度左右。把泡过二十四小时的谷种撒下,两三天出土,十三到十五天就可栽插。这种堆肥做的温床,同红坝农业社的温床一样,根据地形需要,面积可大可小。


第2版()
专栏:

让低产田迅速增产
南方六省计划两年消灭低产田
据新华社广州11日电 “向低产田地大进军,让低产田地跟高产田地竞赛,争取农业生产全面大跃进!”这是2月25日到3月8日农业部在广东省惠州镇召开的南方低产田地改造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行动口号。
会议由农业部副部长顾大川主持。参加的有广东、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西六省代表一百一十多人。
这次会议是在过去各省低产田地改造工作获得了很多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召开的。据这六个省的统计,1956年到目前,共已改造低产田地三千二百二十多万亩;其中仅去冬今春就改造了一千六百七十多万亩。这些田地原来一般每亩产量只有一两百斤到三百斤,一经改造,产量就突飞猛进,在一两年内普遍增产一倍到两倍;部分甚至增产三倍到四倍,达到高产田地的产量水平。目前,这六个省还有低产田地九千九百多万亩,占耕地总面积39.5%。改造这些低产田地被认为是争取农业生产全面大跃进的一个大关键。会议根据各省的初步规划,决定在两年内基本消灭这些低产田地。


第2版()
专栏:

湖北改造低产田
可增产五亿斤粮食
本报特约新华社武汉电 湖北省在大兴水利同时,用各种办法改造了产量低、土质差的落后田地三百二十多万亩。每亩以增产粮食一百五十斤计,仅这一项,全省便可增产粮食五亿斤左右。
根据各地经验,发动群众大规模改良土壤,也要算细账,组织现场参观。麻城县桃园畈有三百多亩荒沙洲,过去亩产小麦、籽棉都只不过四、五十斤。1956年冬对这块地方进行土壤改良后,1957年小麦达到亩产二百四十斤;籽棉亩产一百五十二斤。中共麻城县委去年12月召集七十多个农业社的代表在桃园畈举行改良土壤现场会以后,改良土壤工作即在全县开展起来。到1月底,已有七万七千多亩落后田地完成了土壤改良。


第2版()
专栏:

稻草代钢筋 黄土顶水泥
安东农民修建六百多座水库 平均开一亩水田只花三元三
新华社沈阳讯 辽宁省安东县的经验证明:不用钢材和水泥也可以建成坚固耐用的水库。
安东县从1955年冬到今年3月初修建的八百四十座大小水库,坝墙全部是以黄土代替钢筋混凝土筑成的。其中有两百多座水库,只在溢洪道、闸门、水口上使用了少量水泥和钉子;还有六百多座灌田百亩以上千亩以下的水库,根本没有用钢材和水泥。他们提出“能省就省,不跟工业部门争料”的口号,集中群众智慧,创造性地解决了代用材料的问题。
黑鱼泡乡前进农业社去年修的一座灌溉稻田三百亩的水库,溢洪道本来要用水泥浇灌,但有的社员建议:“水泥是国家工业建设急需的物资,又贵又不好买,咱们想法省了不行?”社主任听了,就把参加施工的一百多名社员集中起来研究,根据山上草木能起防水护坡作用的道理,研究出用黄粘土和稻草修溢洪道(稻草上稍顺着流向朝上斜卧,下半截夯在黄粘土里),使洪水从稻草上溢过去。另外还研究出用木筒代替水泥管做水口,用粗圆木制成闸门。经过一年多的考验,没有出过任何毛病。其它的一些水库,有的用厚木板或石板代替钢板做闸门,有的用稻草或玉米秸编成厚帘子代替过去用水泥抹缝的护坡石,有的用圆木凿孔代替水泥管等。
珠山乡红昌农业社用简化工程构造的办法节省用料。他们在水库坝墙上,用大卧牛石垫黄粘土砌成一个又狭又深的缺口,用草袋装黄土闸上,在溢水和灌水时,根据不同的需要和水位揭去一层或几层草袋,使这一个缺口发挥了溢洪道、闸门、水口的三种功能,不但没用钢材和水泥,连木料也省下了。
根据调查,这六百多座不用钢材和水泥的水库,成本很低,平均每开一亩水田只花三元三角钱,比用钢材、水泥降低成本一半多,甚至有上百座水库没花分文就修成了。


第2版()
专栏:东西南北

粪牛变金牛
在海南岛的许多地方,把黄牛叫做“粪牛”,原因是饲养这些牛,只是为了取它们的粪。可是现在“粪牛”已经成了“金牛”了。1957年红光、红明、红华、东昌四个国营农场,从二百一十九头黄牛身上榨得鲜乳四万零一百五十九公斤,平均每头榨乳近二百公斤,这还不是每头母牛泌乳期的最高产乳量。据有关部门估计,要是把海南岛国营农场的二千多头成年黄母牛用荷兰牛杂交,三四年后就可繁殖一千头产乳的杂交牛。这样,农场的畜牧业收入可以大大增加。
(陈瑞凯)


第2版()
专栏:

山西打水窑洞自流浇地
省工省钱省水又安全
新华社太原7日电 山西省永济县试验成功一种拦蓄洪水开发山区水利的新办法——水窑洞。因为在一个地方集中打许多水窑洞,农民又叫作水窑群。
最近中共山西省委总结了农民这一创造,认为这是当前引水上山、扩大梯田坡地灌溉面积有普遍意义的先进经验。省委已开始组织各地领导干部和农业社代表前往观摩学习,将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
这个办法是永济县中条山南麓大王庄乡红春农业社创造出来的。大王庄乡一带有三十多个大土岭,沟深六十多丈,历年来受自然灾害威胁,是个出名的“旱疙瘩”。当地农民说:“九里十八湾,十里把水担”,不要说引水浇地,就是人畜用水都十分困难。去年冬季在兴修水利运动中,社员们出主意想办法,经过多次试验,最后才试验出这种水窑洞的办法。
这种办法是:选择水源充沛的高崖边,顺着坡势挖成土窑,上边开一个入水口,把洪水引进去贮藏起来。另外,在窑洞底端修一个放水闸门。由于水窑洞居高临下,用水浇地时,只要把闸门打开,水就自动流出浇地。把水窑群的水汇合起来,还能灌溉远地梯田。目前,全乡采取这种办法已打成了三千多眼水窑洞。预计到今年冬季,全乡山地就可以实现水利化。
根据山西省农业建设厅水利技术人员的鉴定,水窑洞比目前农村通行的旱井和蓄水池省工、省钱又安全,蓄的水不容易蒸发,节省提水工具,而且浇地也多。按照红春农业社的使用情况,已竣工的一百多眼水窑洞,平均每眼可以浇地两亩四分,并保证五、六亩旱地的用水。


第2版()
专栏:

广东四千万亩稻田提前半月完成播种
新华社广州11日电 “惊蛰”后不过三天,广东省近四千万亩稻田的播种已经基本完成,较往年提早了一个节令。著名的粮食高产区潮汕地区,已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为了加速春耕进度,有些地区还提出用苦战、夜战的革命干劲,加开夜工,改进工具。珠江三角洲的新会县,正在组织“三在田”的突击队,努力做到住在田间、食在田间、工作在田间。
往年“雨水”播种已算很早。今年,各地农民都打破了这个常规。历来晚播迟收的珠江三角洲沙田区,今年许多农民早在隆冬就播下春种。现在早播秧苗多数长得健旺,有的已高出田面三、四寸。气候较冷的粤北山区,“雨水”一过也纷纷播种,“霜期育秧”的办法已在许多农业社普遍推行,而创造这个方法的连山县农民已开始插秧了。


第2版()
专栏:

青海高原开始春耕
本报特约新华社西宁电 春到青海高原,一百四十万各族农民互相竞赛,互相支援,开始春耕播种。
黄河上游南岸的河谷地带气候较暖,居住在那里的撒拉族和藏族农民首先吹响了春耕的号角。接着,湟水沿岸的汉族和土族农民也开始在川水地播种春小麦和青稞。湟水北岸山区仍然地冻一两尺,各族农民还在严寒中修渠、送肥和平整田地,加紧做各种春耕准备工作。
由于地形和气候复杂,青海高原的春耕播种由东南向西北、由川水地向山旱地发展,要绵延两三个月;每个农业社的阴坡、阳坡、川地、山地的播种期也迟早不一。因而许多邻近的乡和社都互相挂钩,一面进行友谊竞赛,一面根据需要用人力、畜力和新式农具互相支援。


第2版()
专栏:

不能坐等钢筋水泥
田连阡
目前农田水利建设上碰到的实际困难之一,是水泥和钢铁不足。要克服这个困难,一方面是要把数量有限的水泥和钢铁分配给最必需的水利工程;另方面是要靠农民自己多想办法,利用一切可以代替钢铁和水泥的材料,保证工程按时竣工。
农民自己能够想出少用或不用钢铁和水泥的办法吗?使用代替钢铁和水泥的“土”材料能够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吗?关于这一问题,群众用许多成功的创造作了肯定的回答。辽宁省安东县农民的创造,就很值得重视。安东县农民不用钢筋和水泥,而用黄土和稻草来修筑水库的溢洪道。他们还用木筒代替水泥管,用粗圆木作闸门。全县就是利用这些廉价的代用材料,建成了六百多座水库,每亩水田的成本只要三元三角。经过一年的考验,这些工程并没有出问题。
类似这样的创造,别的地方也出现了不少。比如广西省南康乡1956年用烧砖粉代替水泥修补了四处水利工程的斜管和卧管,这些工程都经受住了洪水的考验。去冬今春这个乡继续采用烧砖代替水泥来兴修水利工程。安徽省阜阳县阜光十社用砂礓制造的闸门,质量良好,不久以前曾经受到前往参观的苏联专家的称赞。河南省内黄县在打井下泉方面,普遍用苇篾代替棕,用麻经和柳条代替铁丝,每下十丈深的泉可节省棕四十斤,粗细铁丝二十四斤,共可节省四十七元。山西省永济县红春农业合作社在山坡上修水窑洞蓄水,打开洞门就放水浇地,不但不用任何材料,而且最能节省用水。这些只是例子,群众找到的代用材料和节省材料的办法决不止这几种。
有些地方在兴修水利工作中,总是伸手向国家要钢材,要水泥,以为没有这些东西,工程就完全无法修建。现在他们应当从这些事实中吸取有益的教训,来建设和加强自己的群众路线思想,相信只要发动起群众的积极性,就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任何事情只要广大群众决心去做,就没有做不成的。
对于黄土和稻草代替钢筋和水泥,有一些“专门家”也许会摇头发笑,认为这只是宣传。我们也承认黄土和稻草不可能在一切工程建筑上都代替钢筋水泥。但是在某些具体工程上说,黄土和稻草却硬是已经在一定的期间内担负了钢筋水泥所担负的重任,给农田带来了水利,给农民和国家增产了粮食,谁能否认事实?“也许在很短的时间以后这些工程就会出毛病,需要加固或部分地重修吧?” 很可能。但是,我们国家有的是劳动力,为什么不充分发挥我们的这个有利条件呢?这难道不比坐等钢筋水泥、让时间白白流走好一点么?


第2版()
专栏:东西南北

青海良马外运
著名青海河曲马和大通马,今年将有六千匹供应河北、山西、陕西等省农业社。
河曲马,体格高大,外形美观,性情驯顺,适应性强,可以乘挽兼用。海北藏族自治州所产的大通马,也是优良马种之一。


第2版()
专栏:东西南北

野核桃变成家核桃
本报讯 湖北省竹溪县综合农场附近的高山上到处长的是野核桃树。1955年冬天竹溪县委第一书记阎怀智来到农场的时候,曾向场长侯廷仁说:“老侯,能不能种些核桃?”侯廷仁说:“没有种子。”阎书记说:“移栽一下,能不能将野核桃变成家核桃?”他们两人就拿两把锄头到山坡上,移栽了两棵野核桃树。1957年这两棵树结了两个壳薄仁厚的家核桃。1956年和1957年两年来这个农场经过移栽已将一千五百棵野核桃树变成家核桃树。预计今年就能收一百多元的核桃,明后年收入会越来越大。他们准备今年再将五千棵野核桃树变成家核桃树,还育了一万多棵核桃树秧,准备今后移栽。
野核桃壳厚仁少,不能食用和打油。只要将野核桃树就地移栽,转个窝就能变成家核桃。连移栽三年,就能变成很好的纸壳核桃。


第2版()
专栏:

老墙换新墙 社员住新房
威远结合积肥运动领导群众建造新居
四川威远县农村原来约有30%的房屋破旧不堪,经常因倒塌而造成人畜伤亡的事件。每逢刮风下雨,有些农民不敢在屋里安心睡觉。另外,居住很分散,一家一户相隔很远,既占去不少土地,出工生产也不方便。威远县原来计划等几年以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这次经过社会主义教育和四十条纲要的鼓舞,广大农民为了争取实现亩产八百斤,热烈要求将一些十分破烂的房屋拆除,结合开展积肥运动修建居民点。各个农业社经过群众性的辩论,制定了规划,成立了专门的建房队和拆房队,边拆边建。他们提出的口号是:“老墙换新墙,互助建新房,社内多增产,社员住新房”。
威远县各级党委紧密依靠群众,成功地解决了物资、劳力、技术的困难,做到了又省、又快、又多、又好。修房需用的材料,全部是从旧房上拆下来的,经过加工、调剂仍能使用。各地在修建中只是购买了一些钉子,每间房子约两斤钉子,合一元多钱。住上新房的农民,一户卖出一只鸡就够了。国家和农业社都没有花钱。
这些房屋修建的规划,是从有利生产和适当照顾农民旧有习惯出发的。一般是以生产队为单位,十户左右结成一个居民点,位置比较适中。农民对这些房子非常满意,他们总结新建的居民点有八大好处:(1)坚固、耐用,人们不再怕风吹雨打。(2)灶房和猪圈隔开,卫生条件改善。(3)出工整齐、方便,能提高劳动效率。(4)节省大量土地。(5)开会、学习方便,不受天气时间限制。(6)便于举办托儿所、幼儿园、民校等公共福利事业。(7)供销社好来供应和收购物品。(8)对消灭四害有帮助。
春节前后,全县有七千多户农民兴高采烈地搬入了新居。
(据新华社讯)
(附图片)
——你们盖这些新房子花了多少钱?
——每家只卖掉一只鸡。吴耘插画


第2版()
专栏:

三麦赶水稻 水稻翻一翻
常熟二十三个乡提出夏秋作物增产竞赛
本报讯 江苏省常熟县南丰等二十三个乡党委,为了争取三麦和水稻全面大丰收,最近提出了1958年实现“三麦赶水稻,水稻翻一翻”的口号,具体指标是:“稻一千,麦五百,皮棉收二百”。
为了实现这个指标,他们提出的具体措施是:
(一)彻底消灭旱涝灾害。底田排涝,达到小沟通大沟,大沟通河道,三天下雨三百公厘,保证不受涝。高田防旱,达到七十天不下雨不受旱。沿江抗台防洪,培修江堤海塘,保证十二级台风和百年一遇的大汛不出险。
(二)大力积集自然肥料,达到每亩施肥千担,绿肥每亩产量达到九千斤。
(三)防治病虫害,夏秋两熟进行六次药剂预防,见虫即防,基本消灭十大虫害。
(四)继续搞好“三包一奖”,全面推行“四定到田,和“一年早知道”。
(五)推广先进耕作技术。实行精耕细作,选用良种,秋熟田深耕二次,实行密植,增加单位面积株数。
最近,这二十三个乡党委又以此向全省各兄弟乡提出了高额丰产竞赛倡议,促进全省今年的夏、秋两熟作物再大跳一步。


第2版()
专栏:

新农谚
田开到哪里,水利修到哪里。
田有多高,水有多高。
云南省玉溪专区


第2版()
专栏:

突击队高山打井
吉林省白城县岭下农业社的青年高山打井突击队,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斗,已在山岗上打了二十五眼井,一般都打到四、五丈深,有九眼井已经冒出了清水。
新华社记者 胥志成摄


第2版()
专栏:

半月农情
“雨水”(2月19日)——“惊蛰”(3月6日)
去冬今春北方许多地区雨雪稀少。河南、山东、山西、甘肃、陕西、河北等省部分地区或大部地区的春旱已经露头。据山东省调查,全省七千五百万亩春田中,约有60%墒情不好。这些地区在“雨水”到“惊蛰”这半个月里,都付出一定力量进行耙地保墒和春灌等防旱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据山东聊城、惠民、泰安、莱阳四个专区的四十三个县统计,到2月25日共已耙耢春田一千多万亩,灌浇春田二百多万亩。为了总结防旱抗旱经验,山东农业科学研究等部门通过座谈,提出了防旱保墒办法。甘肃定西专区的农民总结了十六种抗旱播种办法,靖远、会宁、陇西、通渭、景泰、皋兰等县的六、七十万亩土地,基本上可以全部下种。
南方各地也在这个时期结合兴修水利蓄水保水。
这个阶段,长江流域一些省份的小麦正在孕穗,油菜开始抽苔现花;北方地区的麦田也在开始返青。为了争取今年夏季大丰收,许多地区继续开展防冻、追肥、浇水等活动。麦产区的农民,争取夏熟作物丰收的信心十足。江苏常熟县二十三个乡提出“三麦赶水稻”的口号,保证今年三麦单位产量达到五百斤。
“惊蛰”前,寒潮由北而南。浙江、江苏、安徽等省的广大农业社员,在寒潮到来以前作了抗寒防冻准备,在寒潮过去以后立即抢救了受冻作物。这次寒潮,对南方地区的夏熟作物危害不大。
五岭以南一些地区的冬种作物一般生长良好。在这个时期,广东省的小麦已经抽穗结实;油菜、豌豆、蚕豆结荚累累;甘薯、马铃薯的薯块也很大了。这些地区的农业社,正在进行后期田间管理。
长江流域多数省,继五岭以南等地区之后也将开始培育秧田。湖南省正在发动群众作好谷种消毒工作,以防止病害传播。安徽淮北地区,已打好了水田田埂三百多万亩,整好秧田二十多万亩,为种植早稻作了具体准备。
甘薯育苗工作,许多地区也开始了。从一些情况看,今年多数农业社在这件农事活动上,比去年早动手半个月到二十天不等。


第2版()
专栏:

渤海滩上的鱼米之乡
本报记者 金凤
沉睡了千万年的荒滩苏醒了。她欠伸了一下身体,舒展了一下胳膊,就给人间送出一亿几千万斤粮食……
河北省沧县专区东临渤海,可垦荒地有三百多万亩,约占总面积八分之一。这个专区耕地土质瘠薄,粮食亩产量很低,产不足用。自实行统购统销以后,四个粮食年度平均每年需国家供应二亿二千万斤粮食。特别是滨海的黄骅县,地广人稀,荒地集中,总面积四百四十万亩,荒地有二百多万亩。在这里,大自然慷慨地给予了土地,却吝啬付出粮食。每亩仅产粮食九十八斤,每年要国家供应三四千万斤粮食。
农民很早就曾来到这一片茫茫的荒滩,挑选土质好的土地开垦耕种。但是挡不住春旱秋涝,土地碱化,更挡不住洼虎子(地主)和海匪的劫掠和剥削。这样,多少年来,在黄骅县北大港这一片八十八万亩的荒滩上,只散布着六个小黑点似的村庄,一共才开辟了七千一百多亩荒地。就是这一片耕地,也浸透了农民的血汗与白骨。
1949年沧县专区在黄骅县办起一个国营农场,开来几部拖拉机,准备对付城东那一百来万亩荒地。从1949年到1951年,整整三年,才开出二万来亩土地,种上了大豆和高粱。但是,没有解决水的问题,土地没有洗碱和压碱,长不全苗。开荒失败了,人和机器陆续都调走了。
试种百亩水稻成功
1952年,北大港东北小小的上古林村,有二十三户组成了全专区第一个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1953年,合作社巩固、扩大了,社会主义的道路给人们带来征服自然的勇气和决心。上古林村支部书记唐玉平第一个提出开荒种稻子的建议。
“荒碱地里种水稻,这不是胡闹吗?”许多人惊讶地叫起来。
唐玉平让大伙的眼光看看他们的北方。村北二十里的地方,就是天津市郊区的小站,那儿出产的“小站稻米”全国闻名。过去,那边也是一片荒碱洼地,老年人还能记得起是清朝末年的屯军在那里开的荒。唐玉平问大伙:难道封建时代一些屯军能做到的事,咱们在共产党领导下奔社会主义道路的人还做不到吗?
大伙全同意了唐玉平的主意。但困难也就一个接一个的来了。开荒没钱买农具,不懂种稻技术怎么办呢?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第一个在盐碱荒滩上撒下幸福生活的种籽。水稻在开花结实的时候,由于港内水位低不能自流灌溉,眼看绿油油的稻秧大部分变成枯黄,社员们非常焦急,担心白辛苦了一年。这时党支部动员党员带动全体社员,用两昼夜的时间从港内挖了一条大沟,把水引出来,用吸水机浇稻田。稻秧很快地茂盛起来了。秋后,试种的一百亩水稻,以亩产三百斤获得了第一次丰收!
万余青壮年向荒滩进军
1955年他们开荒扩种一千亩水稻,又获得亩产四百斤的收成。
这年冬天,全专区迎接了高级合作化高潮,大面积开荒的条件成熟了。
中共沧县地委认为:上古林合作社的开荒,是一条成功的道路。
地委决定:全专区劳力多、地少的合作社,每社都派出志愿去垦荒的社员向荒地大进军,每个县到那儿办一、二个合作社,作为这个县所有派出垦荒队员的合作社的分社;秋后分红回老社分,人从老社拔,牲口、车辆、农具、种籽以至口粮都从老社出。
在1955年年底,沧县专区十八个县、市中就有十五个县、市五千多个村庄的合作社选拔出一万六千多名垦荒队员。他们带着牲口、农具和种籽来到了渤海滩。
他们刚到的那天,就撒下漫天风雪。西北风呼呼地吹,海浪在大海中翻滚。没有房子,没有热炕。姑娘们身上、头发上、眉毛上都盖满了雪花。党、团支部一面发动党、团员带头冒风雪突击搭窝棚,一面又向全体垦荒队员提出了:“在荒地上起家,好汉不怕天寒地冻,向荒地要粮食”的行动口号。地委派来工作组和慰问团,县委书记和县长们也及时赶到,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队员们情绪稳定下来,在冰天雪地开始了挖渠、掘地的紧张劳动。他们不顾手冻脚裂,把几千年没见过阳光的土地翻过身来。千万条纵横贯通的沟渠出现了,仿佛给荒滩安装上周身流通的血管,荒滩开始苏醒过来。同时,上万名民工又在北大港东面修起六十里长的海堤,把港口入海处堵住。北大港就成为能蓄水四亿公方、浇地二十五万亩的大水库。农民们都乐呵呵地说:“这不是蓄的水,是蓄的香油!”春天来了,渠道修成了,北大港的甜水顺着渠道流入开垦出来的土地。一遍,又一遍,甜水流过了盐碱地,地里的碱随水洗去,或沉入地层深处。盐碱荒地就这样变成了肥沃的水田,插上绿油油的秧苗。
收割的时候到了。北大港垦区种稻四万五千五百亩,平均亩产五百二十多斤,共产稻二千三百九十九万多斤。人们终于吃上自己在荒地上种的雪白的“小站稻米”。
荒滩变成小江南
1956年和1957年,沧县专区共垦荒八十四万亩,六十八万五千亩先后投入生产,共收入粮食一亿三千多万斤,棉花八十多万斤,其他作物折款三百多万元。在荒滩建立了三十二个垦荒分社、十三个新村,又扩建了十三个村庄。这沉睡了千万年的荒滩终于完全苏醒了。你看她只是欠伸了一下身体,舒展了一下胳膊,就给人间送出亿万斤粮食。
历史上缺粮的沧县专区,1957年卖给国家余粮一亿斤,其中黄骅县就卖出三千多万斤。就在以前亩产九十八斤的黄骅,出现了垦荒种稻亩产千斤的沙井子互助社。这个社去年开荒种水稻九千亩,平均亩产一千零二十三斤。连同副业收入,全社总收入一百十八万元,真正成为“百万富翁”了。每个劳动日分五元九角,平均每个劳动力分九百元以上,最高的分到一千四百元。过去这个村几乎全靠国家供应口粮,去年卖给国家七百二十万斤余粮,社里还留六十万斤储备粮。社员对这种巨大的变化,称为“一步登天”。
现在,北大港人口,由五千多人增加到二万多人,六个村变为五个乡,垦荒队员很多由单人变为一户。荒滩上出现了电灯、马路、供销社、诊疗所、银行营业所、电影放映队和学校。家家户户都吃上大米,熬鱼汤。苦寒的荒滩成为江南的鱼米之乡!
沧县专区总结了这两年垦荒的经验,比较了两种垦荒的办法:一是建立国营农场,这种办法国家投资大,成本高(每亩垦荒费约三十多元);但是工作好做,商品粮食比率大。另一个办法是发动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志愿垦荒队办分社,垦荒社与老社统一分配收益(一般经过二年即可分开)。这种办法国家投资少(连开渠等水利工程共花一百多万元),成本小(每亩费用十余元),当年开荒,当年受益。今年沧县专区准备再移民二万,加上农场及零星开荒,再垦荒一百万亩。
沧县专区三百多万亩荒地,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将要全部开垦出来。到那时,黄骅县一个县就可以交给国家十五亿斤余粮,等于目前河北省全省的缺粮数。这是一年以前连最大胆的梦想家也不敢想像的理想,五年以后就将成为美妙的事实!
(附图片)
李宏仁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