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1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苦战三月改变全县自然面貌
中共河北省徐水县委第一书记 张国忠
1957年冬季,全县开展了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业生产大跃进运动。这个运动的规模是空前的,在一个冬春就基本上改变了全县的自然面貌。全县人民已有充分信心,把粮食产量提高一倍,在今年一年内达到并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规定的亩产粮食四百斤的指标(今年内亩产达到五百斤)。
兹将我们组织这一大跃进的情况和经验报告如下:
一、抓住治水的根本环节,组织水利建设的大跃进
群众迫切要求根治水患,但是我们原来的水利建设思想不对头,依靠大型,依靠国家,拖了两年,大型没搞成,小型也耽误了。1957年11月学习了漭河治理经验以后,才转变过来,坚决贯彻“以蓄为主、以小型为主、以社办为主”的方针,提出了“山区、平原、洼地一齐治,防洪、防涝、抗旱结合搞”的行动口号,并要求把地上水全部蓄起来,把自流泉水全部挖出来,把地下水抽出来,以实现全部耕地水利化。
从1957年11月3日开始,经过三个阶段,两个高潮,苦战三月,我们已取得了以下主要成绩:治了二十七个荒山头,整修及新建梯田二万五千三百三十五亩,挖水窖二千二百五十七个,新修山区水库及平原水库一百七十四座,开挖与改建坑、塘一千三百六十处,(如南亭村把坑塘连成水库,可蓄水二十多万方)开泉十四处,已出水一个流量(争取挖出七个流量),开挖渠道一百四十六条,全长三百五十三华里,新打成机井一百六十三眼(计划挖到七百眼)及其他井二千六百五十八眼,加上将于汛期前完成的石榴山中型水库,全部工程总计可蓄水一亿九千五百多万方。如果今年再遇到1954年那样大的水和1957年那样的大旱,仍能保证全县免除灾害,获得丰收。
我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面积是平原,所修水库中,平原作物水库也占多数(共一百二十三座)。这种水库是平原地区防洪、防涝、抗旱结合搞的好形式,是迅速改变平原自然面貌的最有效的措施。它有三大好处:第一、汛期把洪水和沥水关起来,防止水患搬家,平时引出浇地,防了洪、涝又抗了旱。我县现有的一百二十三座平原水库,蓄水近五千万方,在上游工程配合下,基本上解除了四十余万亩地的洪涝灾害,又扩大灌溉面积十多万亩;第二、工程简单,容易举办,花钱少,收益快;加上平原地交通方便,劳力较多等条件,可以短期内建成。我县已完成的一百二十三座平原水库,共六百万土方,以1954年受灾面积计,一亩地仅九方土(即不到三个工),比搞沟洫费工少,收效大,这正符合中央“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第三、所占土地,并不减少收益,因为平原水库一般蓄水不深,而且人力可以控制,季节性蓄水的可以种早熟和耐涝作物;常年蓄水的可以栽苇、藕、养鱼、水浮莲等等。坝坡可以种柳条、荆条。而且所占土地都是盐、碱地,原来产量极低,蓄水后还可以放淤改良土壤。此外,因排水而引起的上、下游纠纷也没有了。平原水库有两种,一种以蓄洪为主,可以叫做“平原蓄洪作物水库”,又叫“葡萄串水库”;一种以蓄沥水防涝为主,可以叫做“平原蓄沥作物水库”,又叫“满天星水库”。
我们认为水利建设必须坚持以小型为主的方针,只有先搞小型,才能发动群众,但在小型工程达到一定程度时,群众就不满足了,就要求进一步兴办一些中型工程,作为小型的骨干,这是合乎水利建设工作的规律的。
在灌溉方面,我们已通过共长达三百五十三华里的一百四十六条渠道把各河道、水库、坑塘联系起来,组织成一个灌溉网。这个灌溉网既可以调节各河、库、坑塘之间的水量,互补余欠,又可以把平原的沥水汇入水库或泄入河道,避免涝灾,我们对于水能够指挥如意了。这样的蓄水和灌溉系统,比我们过去所搞的沟洫网要好得多,过去虽然修了沟洫,但大水一来仍然淹了地,而且只能单纯地起排泄作用,不能抵抗旱灾,同时较之目前我们所搞的这种沟沟相通,库库相连的工程,还要费工。
二、抓住解决饲料的中心环节,组织养猪的大跃进
全县到1月底已积肥五十二亿六千万斤,比往年增加了一倍,但每亩平均还只有六千三百斤,要实现每亩万斤肥,就必须组织养猪的大跃进。
组织养猪大跃进的中心环节,是解决饲料的困难。解决的办法,仍然是依靠群众。群众说:“猪吃百样草,看你找不找。”我们参观学习了安国、定县、博野养猪的经验,组织了三十二名干部到八个社去试制粗饲料,发现了玉米骨、棉花碗、树叶、野菜、草根、豆叶、稻皮等等一百二十多种,经过加工都可作为饲料。通过举办展览推广到了全县。现在社社都有饲料加工站,全县全年可搞到二亿四千万斤。以每头猪一千斤计算,即可养二十四万头猪。此外,打算利用田边,地埂种植十万亩苜蓿,以保证饲料的供应。
饲料的解决,大大提高了干部、群众发展养猪的信心。我们责成商业局派人到全国各地采购到巴克夏等优良猪秧二十八万头。这样,连同原有三万七千头,即达到了每人一头猪的要求。计划到今年年底再繁殖二十六万头,共达五十八万头,除供应国家十万头肥猪外,尚余四十八万头,平均每一亩八分地一头猪,1959年要求达到全县八十六万头,平均一亩地一头猪。
猪只迅速增加后,防疫工作即成为严重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一部分社干和中、小学毕业生进行了训练(七百九十八人)。现在每个社都建立了畜牧指导股和畜牧诊疗所,每一千头猪有一名“猪医生”,每五百头猪有一名“防疫员”。三个月来共增猪圈一万九千三百二十个,改良猪圈九千多个。有80%的猪圈建立了经常的消毒制度。同时各社均购置了磺安、盘尼西林、注射器、手术刀、剪子等必要的防疫器械和药品;县委并组织了中药土方治猪的研究利用,要求在今年内就基本消灭猪瘟。
为了及时解决发展养猪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切实作好养猪积肥的工作,我们从县到社建立了一条畜牧生产战线,县委由一个常委负责、各乡一个副书记负责、农业社由一个社长负责分工专管家禽、家畜生产。为了培养优良猪种及示范,县里建立了一个千头猪的养猪场,并计划成立一个畜牧公司,专管畜牧生产。除养猪外,我们还建立了站牛、圈羊、种马、家兔、来亨鸡等良种繁殖场和奶牛场,准备良种全面推广。
从全县看来,猪只的绝大部分还是由社员私有私养,必须逐步转为以集体所有为主。目前全县二百五十九个社中有一千七百六十二个集体养猪场,集体养猪在50%以上的有九十六个社,集体猪圈有一万三千一百八十二个。我们打算积极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到今年秋季,争取全县三分之二的猪成为集体所有。
三、在生产大跃进中,必须帮助农民掌握技术
我们采取了“什么技术困难,就办什么训练班”的办法,专门传授有关的技术和科学知识。到现在为止,已训练了猪的饲养、防疫人员七百九十八名,培育果树人员三百名,兽医二百三十名,治家禽病的二百名,使用与修理机器(锅驼机、煤气机等)人员八百五十名,改造水车(旧式水车改成双管、三管、四管水车)人员一百二十七名,传授农作物的种植技术的(甘薯、玉米)三百八十名,计划对各种作物的栽培技术都进行一次训练。为了解决干部不懂技术的困难,从县委书记、委员到社干部都搞试验田,初步计算全县已确定的试验田共六百八十六亩,十八个机关支部也确定各搞三、五亩。我们的试验田以玉米、小麦、棉花、红薯等四种为主,干部分管的作物与他试验的作物一致。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专管玉米,第二书记刘裕管小麦,县长李焕章管红薯,县委副书记杨国华管棉花。各乡的乡党委书记、副书记、乡长和村支部书记、社主任也分作物,每人一亩试验田。把掌握生产技术与总结、推广有关的先进经验结合起来,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的内行。目前我县农村里的机器,特别是动力机器在不断增加着,已有锅驼机、煤气机等二百多台,除一个山区乡外,乡乡都有机器,不少乡有了钢碾、钢磨(共一百十一台)。这些机器为农民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农民对农业机器的要求也愈来愈迫切。我们除继续积极采购一部分外,并准备学习沁县的经验,组织农具工厂及小工厂积极仿制,满足农民的这一要求。此外,还要及时推广改良农具。
四、开展“百亩千斤队,每人千斤粮,万亩双千斤”的高额丰产运动
根据几年来的经验,多种高产作物,培养高额丰产地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措施。1957年全县出现了亩产四百斤以上的丰产地五万三千多亩,亩产千斤以上的六千多亩。这给我们很大启示,我们把这些经验总结起来,它的共同点是:重点管理,集中施肥,优良品种。今年我们要全面推广这一经验,全县确定每个生产队培养一百亩亩产千斤粮的丰产地和三、五亩双千斤。全县初步定为培养十九万六千亩千斤地(占总地20%),一万亩双千斤。这一措施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在摄氏零下八至十度的寒冷气候下,开展了丰产田管理突击旬(1957年12月25日至1958年1月5日),每天有七万多名社员参加刨地,很多社创造了中午浅化分层深耕和用井水解冻深翻的办法,十天功夫全县深刨丰产田十三万亩,一般深度一尺二寸上下,并全部进行了冬灌,按坑、按沟施肥每亩达一万斤以上。
实现农业大跃进,除上述措施外,我们首先还要抓住第一把,即全县三十四万亩小麦的丰收。现在小麦浇水已达十九万亩,追肥十七万八千亩,十亿九千万斤,轧耙二十五万亩,浇尿六万一千多亩,春耕前后普遍追一次肥,十五万亩大面丰产追二次肥,要求第一季小麦产到一亿五千万斤。除此,学习湖北麻城经验,实行全面间作。并推广合理密植、优良品种、改良土壤,促进农业大跃进的实现。
五、咬紧牙关,苦战二年,改变全县面貌
运动一开始,我们即反复向农民说明:为了农业生产大跃进,除了要出动大批的劳动力外,还应咬紧牙关,节衣缩食,忍受一时的不便,挤出一切可以挤出的资金、物料,以进行各项基本建设,只要苦战二年,完全改变我县自然灾害频繁、生产水平低且不稳的被动局面,县委发出的这个号召,经过了全民大辩论,讨论了农业生产是慢步走还是跳跃前进,基本建设是大搞还是小搞等问题之后,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支持,迅速掀起了“有钱投资、有物投料、有人出工、有计献计”的运动,大家尽最大力量来投资。不完全统计,全县脱产干部已投出现款二万八千多元,中、小学教员投资三万多元,有80%的社员投了物料和现款。到1月底,我县群众在农业基本建设方面共投入资金和物料六百六十多万元,约占1957年全县农副业总收入的24%,占纯收入的40%。如果把将要付出二、三百万元的购买小猪及猪饲料款计算进去,比重就还要大一些(主要是用于水利建设的物料,采购猪秧和机器)。共做了四百六十多万个工,每个劳力平均四十个工。完成土、石方一千二百多万方。群众拿出这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搞基本建设,并没有降低了群众的生活,而换来的是什么呢?是全县实现了水利化,是猪只的飞速增加,是农业大跃进有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六、在领导方法上是:重点突出、多边结合、划分战线、统一领导
运动的组织是一个高潮紧接着一个高潮,每个高潮都有重点,第一阶段是水利、积肥结合丰产田;第二阶段是送粪浇地、整顿队伍;第三阶段又是水利、积肥。抓住中心,把各项工作带动起来,加以通盘安排,一般是先搞重点,再组织参观,然后定出规格,限定期限,组织突击,一气呵成。在“水利、积肥为中心”的前提下,各个部门去围绕中心进行工作,虽然抽一百三十多名干部经常在农村、工地上,但没有叫苦的,有的机关、部门只剩三、四个甚至一、两个人看家,上下一致拧成了一股绳,分散主义没有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各部门通力合作支援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干劲大大加强了。商业局派二百八十六名干部,三个月采购水利建设物资和小猪、树秧、籽种等价值达九百万元,手工业社、工厂修理各种农具一万九千多件,改良水车二千六百多架,政法部门处理、破获案件不下百余起,有力地打击了地、富、反、坏的破坏活动,六百多名医务人员深入农村、工地开展卫生运动。中、小学教职员也积极刷写标语,进行宣传鼓动,促进了运动的发展。在重点突出、多边结合的前提下,我们从上到下划分成了两条战线。一条是农业生产战线;另一条是畜牧生产战线。农业、畜牧分作物、分种类实行了专人负责制,从县委到支部按作物分了工,召开专业会议,使领导更加深入、具体。
领导中的第二个问题,是加强第一线,调动积极因素,扫掉一切消极、怀疑、保守的暮气。农村是第一线,乡级是作战连、队,县委是司令部。我们除保持了“司令部”(县委)的坚强领导外,从县级(共七百八十九名干部)从各机关各部门抽调二百五十五名干部下派到了乡。这些干部都是积极分子。各机关共一百二十多名科长级干部,下派了其中最积极的四十多名,原四十多名区书、区长全部放到了乡,一般每乡平均三、五个书记,并把三十六个乡并成了二十五个乡,现在乡的力量比过去的区都雄厚。每村基本达到了一名干部。原一百六十四名乡干部,除留下了十八名外,全部放到了社队,担任村支书、社主任、生产队长。基层力量大大增强了。现在农村的领导权掌握在了绝对忠于社会主义的积极分子手里。撤掉了六名右派、一名消极分子的乡党委书记的职务(包括二名县委),对十九名消极、皮沓、不干工作的县、乡干部进行了大会辩论,通过整风调整了三百三十多名村、社干部,清洗了坏分子,纯洁了队伍,增强了战斗力。县委书记和县委委员大部下乡,下乡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三分之二以上。但这并不妨碍集体领导,相反促进了集体领导,“个人琢磨、碰头研究、开会决定,立即行动。”是我们经常采取的一种领导方法,县委会议有时在山上开,有时在水库上开,办公室成了流动参谋。当然一次高潮结束要进行一次认真总结,整顿队伍,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样使工作富有朝气,干劲愈来愈足。
为促进干劲,使一个高潮紧接一个高潮,我们还采用了随时组织参观、评比、批评表扬的方法。在这三个月中我们共组织大型参观五次四千七百多人,各乡、社组织三百五十次一万六千多人,有六万二千多人(其中县干部七十三人,乡干部一百九十八名,村、社干部一千三百九十六名,其余全是社员)受到了表扬,一万三千九百零六人受到了物质奖励。
三个月来以水利、积肥为中心的运动中,我们也曾发生一些缺点,例如,由于管理、饲养不当曾死亡小猪二万零三百头;个别乡社发生一些强迫命令现象,由于日夜搞工程,个别户粮食发生偏紧现象,副业生产搞的不多,对上述问题我们已经和正在采取措施抓紧解决,使运动更加完善、健康地发展下去。
(附图片)
徐水县文村乡建华农业社的二千四百九十亩早熟作物在3月5日前全部下种。这是社员们撒下第一批种子。
袁竞棫摄(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有山皆绿 无水不清
延安郊区四十天改变面貌
本报讯 延安城郊人民要苦战四十天,实现水利化,梯田化,绿化,全面改变四郊自然面貌,把革命圣地建设得更雄伟,更美丽。
“有山皆绿,无水不清”,是延安城郊人民在这次苦战中总的奋斗目标。四十天内在延河两岸每片川地,都修上渠,把旱地变成水田。每个山头二十五度以下的可耕地,都修成梯田,在荒山荒坡都栽上树。把朱总司令住过的王家坪附近山上和清凉山新民山等处,都植满四季长青的松柏树。毛主席住过的杨家岭一带山上,栽满桑树和花果树,变成绿叶红花的山梁。
为了达到这一奋斗目标,农历正月初二日,延安市各界人民召开了万人向荒山秃岭进军的誓师广播大会。从那时起,郊区各个山头上,每天都有两三千人在忘我的劳动着。南关五行政村六十七岁的老共产党员李田贵和六十二岁的陈茂瑞,看到年轻人都爬上了山,他俩也坐不住了,就自动拿起锨头上山修梯田。就是这个村的一百多人,连续鏖战的十天,完成了四十天任务。六十岁的老婆婆石桂花和五十六岁的王桂花展开了修梯田竞赛。他们说:毛主席号召苦战三年,咱们延安一定要跑到前面,使毛主席话首先在咱们延安实现。延安市的工人和学生也以革命的干劲,参加了这一运动。工人杜栋民用一天时间修梯田二十公尺,超过任务的一倍。延安中学九百多名师生在王家坪山上修梯田时,班与班展开了竞赛,每人每日平均完成梯田四公尺半,并且质量都超过规定标准,受到城关镇的表扬。十三天来,全市已修好梯田两千多亩,挖鱼鳞坑一千零四十三亩,水窖四十八个,修地边埂一千三百八十丈,打旱井八个,修水渠三千零九十一丈,目前因尚未到植树季节,正积极准备苗木。据城关镇负责人谈,根据目前群众干劲来看,四十天任务保证可以完成。并在完成“三化”之后,将开展一个把山地变成水浇地的运动。


第2版()
专栏:

春耕工作准备得怎样了?
湖北江西湖南三省负责干部纷纷去农村检查
本报综合报道 湖北、江西、湖南等省组织检查团,由负责干部亲自领导分赴各地检查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
由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书记张平化同志率领,包括全省厅局长及处长以上负责同志一百多人的湖北省农业检查团已经组成。他们将分赴全省六个专区全面检查春耕准备、夏收作物的生长和干部思想作风、工作方法等。
江西省以省委书记、省长、副省长为首,组织的第一批备耕工作检查组,先后到达各地。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同志在检查团出发前,曾告诉大家特别强调两种检查方法:一种是“走马看花”、面走宽些的方法,但要有一定中心,并作些调查研究工作;另一种方法就是深入一点摸典型经验,发现后及时总结,及时推广。
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书记处书记周惠、谭余保、徐启文、胡继宗、李瑞山和各地委负责干部共同组成春耕生产检查团,分批到各地采取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大检查。他们准备通过检查开展大规模的评比竞赛,总结交流经验,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推动各方面的力量作好备耕工作。


第2版()
专栏:

块块跑到 块块鉴定
靖江检查团成为生产促进团
本报讯 江苏靖江县组织九百多人的春季生产运动检查团,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一次以麦田管理和备耕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大检查。检查团跑遍田头、场头,带动家家户户,把大生产运动迅速地引向更深、更细、更扎实的方向发展。群众称这个检查团为促进团。
靖江县的四个检查分团,由县委书记“挂帅”,社干部和一部分老农也就地参加检查、参观、评比。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全面检查,块块跑到,块块鉴定”。检查团到了社里,又分成田头组和场头组。田头组跑遍了每一块田,查看三麦的田间管理,看施肥,看锄草,看水利,看绿化。场头组跑遍了每家每户,看牛房,看猪圈,看粪缸,看池塘,看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做到“块块过目,处处过目”。检查团到那里,那里就做到“四边”和“四就”。“四边”是边检查,边鉴定,边提措施,边行动;“四就”是就地发现问题,就地和当地干群商量解决,就地表扬,就地批评。并且还运用了广播、大字报、黑板报、插牌子等方式,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交流经验。
通过这次检查,县委比较清楚地了解了全县生产特别是三麦田间管理情况,并且提出了积极的措施。全县一类麦田有50%,二类麦田有40% ,三类麦田有10%。县委提出了“高产田争取更高产,低产田赶上高产田,消灭三类田”;要求集中力量把一切肥料在春分以前施到田里去。对于备耕等工作也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新华社专稿)


第2版()
专栏:农业高产志

兴化油菜籽高产县
江苏省兴化县1957年全县五万二千五百六十一亩油菜,平均亩产一百八十五点四斤。这个产量高出全国油菜平均产量270%以上,是全国油菜单位产量最高的县。
兴化县在江苏北部,冬季气温较低,雨雪较多,自然条件并不好。但是,这个县却创造了大面积高额丰产纪录。这除了领导部门重视,群众生产热情高涨以外,在生产上还采取了不少增产措施。


第2版()
专栏:

农田水利及水土保持计划实现情况统计表
(到3月10日止)
徐水县平原水库示意图
(附图片)


第2版()
专栏:

葡萄串 满天星
——记徐水县平原水库
本报记者 张潮
假如你坐着飞机飞过京汉铁路上的徐水县上空,你就会发现,在这块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平原上,遍布大大小小新近出现的圆形或椭圆形围堤,有的里面已经蓄起了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就是徐水县农民在短暂的冬季三个月中创造的奇迹——平原水库群。
你再仔细往下看,有疏密不匀的水库群紧挨着河流两岸,有的就跨在河流当中,你会叫起来:“这多么像一串串葡萄呀!”不错,这就叫葡萄串水库。你知道吗?徐水县农民和其他北方平原上的农民一样,世世代代听凭这些河流的欺凌。拿北面那条由西向东流的漕河来说吧,雨季山洪暴发,处处泛滥决口;天旱河床干涸,两岸庄稼枯萎。现在有了葡萄串水库,加上上游山上的山区水库,雨季把洪水一截一截地拦蓄起来,就使洪水无用武之地了。据水文资料记载,1954年最大洪水是四百三十个流量。现在这些水库一昼夜可以分洪一百四十多个流量,而它的保证水位是二百九十个流量,这就保证了漕河再不能决口了。洪水入库放淤,还能改良库内土壤一万多亩。天旱可以分四次放水,灌溉七万多亩。库内还可以种植藕、苇和耐涝作物等。所以,人们也管它叫蓄洪作物水库。
你再仔细往下看,在广阔的平原上,还有分散和集中的数量更多的水库群。你又会叫起来:“这多么像满天星斗呀!”不错,这就叫满天星水库。你知道吗?徐水县同其他北方平原一样,到处都有低洼地,一到雨季,没有洪水也有沥水(地面水),沥水沥入低洼地,便成涝灾,天旱又变咸碱地,亩产量只有几十斤。解放前,有人编了这样一首歌谣:“有女不嫁洼地乡,整天背着青苗菜筐,吃的高粱面饼,喝的青苗菜汤”。现在有了满天星水库,到了雨季就可以把沥水吸进来,天旱也可以放水灌溉,库内也可以种植藕、苇和耐涝作物等。所以人们又管它叫蓄沥作物水库。
你再仔细往下看,还可以看到许多水库之间有渠道相通。你又会叫起来:“这多么像罗网呀!”不错,整片平原形成了一个河河相通、库库相连、渠渠相接的水利灌溉网。宛如棋子摆满在棋盘上,所以又叫做“星罗棋布”。
当然,你在飞机上不可能注意到更多更小的护村河、小坑塘、水井等各色各样平原水库的小卫星、小葡萄。
但是,你一定会看到,许多地方挤满了蚂蚁般的黑压压的人群。假如你夜里飞过,这儿又变成了一片一片的火海。这就是正在赶修平原水库的农业社的社员们。你知道吗?在短暂的冬季三个月中,徐水县的农民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修起了一百二十多座平原水库,他们还要在春耕到来以前继续完成几十座平原水库。几个月后你再坐飞机过这儿的时候,你又会发现许多新的星星了。
当然,比这星星和葡萄多得多的是英雄和好汉。随便拿一个水库跟你谈谈吧。这个水库名叫“聚宝盆”,就在徐水县城南面大王店村的附近,现在已经蓄起了十六尺以上的水。七百多名男女社员,只花了四天时间(去年12月6日到9日),用了政府一角钱,就建成了这个蓄水二十五万方、浇地二千五百多亩的“聚宝盆”。那时正是大雪纷飞或者北风凛冽的隆冬时节,每天公鸡刚叫过三遍,这些英雄好汉们便涌向工地,一直苦战到深夜,甚至天明。乡党委书记刘宝奇和五名乡干部,带头跳进了冷彻骨髓的水里掏水挖泥,跟着,成百的英雄好汉也投入了战斗。社员王凤海,劲头一上来,索兴脱下棉衣裤,简直是赤膊上阵。石头砸破了他的脚,指挥员劝他下火线,被他拒绝了。他和许多好汉们挥舞着拳头宣誓:水库不成决不收兵!卫生所所长李跃背着医药箱,日夜奔走在工地上。白天赶制农具的手工业工人,工作了一天的饭店职员、银行营业所干部,夜里又同社员们一起打夯到拂晓。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首的一百多名突击队员,干起活来好似生龙活虎,其中三十多人成了劳动模范。就这样,他们在四天当中把这片世世代代折磨着人的“无用之洼”改造成了“聚宝盆”。
你一定知道大禹治水的传说。四千年来,他的以泄为主的治水思想,世世相袭,代代相传。其实,他的父亲鲧的治水思想是以蓄为主,要比大禹高明得多,可惜大志未成,反被尧以治水无功之罪殛死在羽山,他的治水思想也就失传了。但是,只有今天打碎了生产力桎梏的农民,才有本领实现鲧的大志,发扬他的治水思想,把水一截截、一块块地关起来,把自古以来难以制服的水制服了。徐水县的农民,不是正在成功地干着这样的英雄事业吗?不过,话还得说回来,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徐水县委书记张国忠说得好,过去几年,他们也一直不自觉地受着大禹的以泄为主的影响。泄了几年水,水依然不听你的话;同时,又想依靠大型,依靠国家,拖了几年,大型没搞成,小型也耽误了。
去年初冬,他们受到了漭河治理经验的启发,才把错误的治水思想扭转过来,坚决贯彻“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方针,提出了“山区、平原、洼地一齐治,防洪、防涝、抗旱结合搞”的口号。这一来,平原水库的主意也就出来了。他们带领几个乡干部,参观了国家出钱修建的安新县唯一的平原水库雏型,回来后创建了第一个社办为主的史各庄蓄洪作物水库。从此,平原水库一座座一群群地出现了。
你也许会问,平原水库究竟有多大用处?这里只算两笔粗略的账吧。
第一笔账:现有水库工程四百多万土方,用了一百二十多万个工,可使四十五万亩耕地基本上免除旱涝洪三灾。平均每亩只需九方土,只花三个工。这岂不完全符合多好快省的方针?过去,许多人以为平原水利难解决,或者把重点放在沟洫、坑塘和水井等工程上面,这类工程蓄水少,费工大、收效小,汛期吞不了洪沥水,旱期浇不了多少地。几年来,徐水县挖了全长一百五十公里的沟洫,只能蓄水三十多万方,现在,一个八天完成的史各庄水库就能蓄水一千多万方。
第二笔账:现有水库总面积三万五千多亩,往年,这些低洼地的平均亩产量只有五十斤左右。根据郎王庄一个水库的资料,在这个面积四千亩的水库里面,可种高粱一千亩,青麻三百亩,藕五百亩,芦苇七百五十亩,长期蓄水处(最低的地方)可以养鱼,估计每亩能增产一百斤。这就是说,过去库内总产量是二十万斤。现在呢?单是那二千五百五十亩作物,就能增产二十五万斤,总产量达到三十七万斤,比往年增产近一倍。这就是说:水库虽然占了全县4%的耕地,但是这4%的面积上的收益反而比往年增产近一倍。
那么,当你飞过这宛如葡萄串、满天星的徐水县境之后,你将会发生怎样的联想呢?当广大的北方平原都出现葡萄串和满天星的时候,这里的生产和人民生活又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