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1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保证今年农业生产大跃进是当前农村整风运动中心
中共山西省委批转农村整风办公室的意见
编者按:中共山西省委农村整风办公室最近向省委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报告,即“关于春节后在一、二类社进行整风运动的意见”。报告中提出春节后农村整风应以保证今年农业生产大跃进为中心,开展鸣放、辩论和整改。这个意见十分正确,山西省委已将这个报告批转该省各地党委领导机关。现在备耕工作很紧张,春耕即将开始。在农村整风尚未完成的地区,可以根据前一阶段整风的经验,结合备耕和春耕继续进行整风,把农村整风贯彻到底。
本报讯 山西省委最近批转了省委农村整风办公室“关于春节后在一、二类社进行整风运动的意见”。意见全文如下:
目前我省农村的整风运动,已经结束的有九千七百五十八个社,正在进行的有四千四百五十四个社,两者合计约占全省总社数的68%。尚有六千六百八十六个社在春节后才能开始。我们考虑:由于这六千多个社绝大部分为一类社和比较好的二类社,这些社所存在的问题和三类社不同,而且春节后春耕准备工作即到紧张时机,因此,在这些社进行整风运动,就不能够机械搬用三类社的整风方法和步骤。对此,我们有如下意见:
春节后在一类社和二类社进行整风运动,应以保证1958年农业生产大跃进为中心,开展鸣放、辩论和整改。应当发动群众开展生产建设的大辩论,打破生产跃进中的各种思想障碍,如保守思想、依赖国家的思想等,鼓起跃进的干劲,制订或者修订跃进的指标和措施,发动群众进一步行动起来。在开展生产建设的大辩论中,如果遇到两条道路的问题(如嚷叫粮食不够吃不能劳动;认为增了产也是给了国家,自己吃不上,等等)障碍大跃进,就应该结合开展两条道路的大辩论,解决两条道路的问题;如果由于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问题障碍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就应该结合进行整党、整顿干部的思想作风和整顿组织;如果由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工作混乱障碍了生产大跃进,就应当结合解决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且认真推行经营管理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如“以产定工”、基本劳动日制、“一年早知道”等),加强计划管理,使经营管理工作提高一步,以保证农业生产大跃进。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整党、整团需要处理的组织问题。
我们认为,根据一、二类社的情况和季节条件,按照上述办法进行整风,比较适宜。这样能够把整风和生产更加紧密结合起来。


第4版()
专栏:社论

多种薯类大有好处
本报于本月4日报道了山西省决定扩大薯类种植面积的消息,中共山西省委和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在最近发出的指示中,要求全省今年薯类种植面积至少要比1957年增加70%,努力争取增加一倍。还决定从今年起将薯类正式列为粮食统购的主要品种之一。中共河北省委和河北省人民委员会也于本月5日发出联合指示,要求全省完成今年种植薯类二千万亩的计划。指示说,如果完成了这个计划,只此一项就能比去年增产粮食五十亿斤,从根本上扭转河北省历史上缺粮的情况。现在山西省和河北省都正在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来增产薯类,这是很重要的。全国各地都应当赶快把发展薯类生产的问题列入当前生产领导的重要议题之内。
大家知道,薯类是高产作物。甘薯和马铃薯平均每亩产量都可达到一两千斤以上。1957年全国薯类占粮食作物面积的8.7%,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12%左右。1957年全国粮食按播种面积平均亩产量是二百零四点六斤,而薯类平均亩产量却有二百六十九点九斤(按四斤薯折一斤粮食计算),比全国粮食单位产量高出30%以上。在所有的粮食作物中,薯类的单位面积产量仅次于稻谷。山东省由缺粮省变成余粮省,主要的经验之一是多种薯类。现在薯类的单位产量并不算高,它的增产潜力还大得多。去年,薯类平均亩产量达到万斤上下的农业合作社出现了好多。仅仅湖南省去年就有一万零三百亩地平均亩产量达到一万斤以上。湖南省山区的永兴县大城第一农业合作社的七十八亩甘薯,平均每亩产九千多斤,其中有一点七亩平均每亩产三万斤,有二十二亩多,平均每亩产一万斤。福建省山区的建阳县书坊第一农业合作社去年有一亩二分丰产田平均每亩收甘薯一万五千六百五十二斤。在其他粮食作物里,还没有出现能赶上薯类这样高的产量记录的。
近几年来,我国薯类种植面积增加了不少,特别是1956年,经过领导方面大力提倡,薯类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显著增加了。但是,在1957年,由于右倾保守思想的影响,许多地方对于发展薯类生产又不积极了,以致本来可以增产更多的地方,却没有大量增产,有些地方甚至减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损失。根据统计资料,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平均每人所有的薯产量都比我国高好多倍。这些兄弟国家历来就很重视薯类生产,我国人多地少,更应该多发展薯类和其他高产作物。应该认识到,在目前条件下,尽量发展薯类和其他高产作物的生产,对于加速我国的粮食增产和改善我国粮食供应和储备状况,都有很大的作用。
有些人对于发展薯类生产不够积极,并不是不知道薯类的产量高,而是因为对于薯类的看法不够正确。照他们看来,薯类生产得多了,人们不爱吃,没有销路。其实,这是把薯类的身价贬得太低了,把薯类的用处看得太窄了。根据科学家的分析,薯类的营养价值是相当好的。如甘薯含有大量的糖分和淀粉,还含有较多的矿物质和维生素。马铃薯的营养价值也好。不少地方的农民都很喜欢吃红薯,而且当做主食。在山西省的晋东、晋北、晋西北等地和甘肃省的部分地区,广大农民向来都把马铃薯当主食。如果薯类生产得多了,就可以使更多的城乡人民把薯类和其他粮食配合食用。薯类在工业上的用途更广,可惜我们还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马铃薯可以与面粉掺用制成多种食品,还可以制造淀粉,制淀粉剩下的粉渣可以造酒、醋和酱;甘薯也有类似的用途,四川省各地酿造业、食品业、饮食业利用甘薯试制成酒、酱、醋、糖果、糕点、菜肴等一百四十二种可口的食品,受到城乡广大人民的欢迎。甘薯的蔓藤叶是猪、牛的好饲料。种植薯类,用副产品做饲料,在耕地有限的情况下是最上算的。既然薯类有这么多的经济价值,那么一切轻视薯类、不去积极增产薯类的想法,当然是不对的了。
还有人以薯类不易储藏为理由,不主张发展薯类生产。薯类比起别的粮食,的确有不易储藏的缺点。但是,许多事实证明,如果能做到收获细致,保管得法,预防病害,再加上及时组织收购、供应和加工,推广切片、晒干、磨粉的办法,扩大利用范围,不仅可以把薯类腐烂的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还可以大大节省其他粮食的消耗。
总之,我们应当把薯类当做一种重要的粮食看待,应当在适于种植薯类的地区,适当地发展薯类生产。
种植薯类作物对于许多地区说,不是什么生疏的事情。可是为了保证薯类增产,领导机关必须进行许多具体的安排。山西省决定由今年起将薯类列为粮食统购的品种之一,规定了粮食统购和供应中薯类所占的比例,并且决定在临近薯类产区积极兴建淀粉加工厂和薯类酒精制造厂等小型企业等。这样的安排,是完全符合薯类产区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的。在这方面安排好了,农民的顾虑就消除了,这样他们就会放心地种植薯类作物了。
为了增加薯类生产,除了因地制宜地适当地扩大种植面积外,还应当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目前甘薯、马铃薯的全国平均单位产量,离最高产量还很远。不论新、老种植薯类的地区,在提高薯类单位产量方面都大有潜力可挖。亩产万斤薯的记录,每省都有不少;五千斤左右的产量,更是各地常见的。这些丰产记录和模范事例都说明,我国农民栽培薯类作物的经验是十分丰富的。总结这些经验,把它用在今年发展薯类生产上,是一件重要工作。薯类种植技术的精细和粗放,品种的好坏,都是决定单位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只有把这些工作切实做好,才能大大提高薯类单位面积产量。
发展薯类生产更需要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援。薯类的加工、利用等问题的解决,就需要粮食部门和有关的地方企业多想办法。黑斑病的传播,会导致甘薯的腐烂;晚疫病更是马铃薯的毁灭性的病害。要防治和消灭它们的危害,就要靠农业科学试验研究部门的努力。调剂薯种、供应薯类切片晒干的工具等,尤其需要供销合作部门给以支持。我们相信,粮食部门、农业科学部门、供销合作等部门的广大工作者,一定愿意用自己的行动来支援和促进薯类生产的发展!


第4版()
专栏:

绿化之风吹上西藏高原
本报讯 拉萨市两千多名藏、汉族干部和学生,最近几天已在拉萨市郊的荒野里种植了十四万棵树苗。
这几天,天不亮人们就冒着高原上寒冷的晨风到郊外参加劳动。他们在乱石累累的荒地上,挖成了共长一万四千多公尺的深六十公分、宽四十公分的植树沟,还挖掘和修补了近三千公尺长的送水渠道。
在城市西郊一块四万平方公尺的土地上,经过最近三年来的种植,已生长着数十万棵树苗。这些树木长成后,拉萨将会增加一些新的林卡并能挡住部分风沙。日喀则、昌都等地,也先后开始了植树活动。


第4版()
专栏:

郴县专区抓住了增产关键
今年争取亩产万斤甘薯
本报讯 4日“新湖南报”在第一版刊登了郴县专区今年要实现“万斤红薯专区”的消息,该报并为此发表了社论。消息说:红薯(即甘薯)是高产粮食作物,去年郴县专区红薯有七十一万多亩,总产量折合主粮达五亿多斤,占全区粮食总产量30%。今年将扩大到九十万亩,其中秋红薯二十万亩,要求平均亩产达一万斤,其中亩产四万斤的占2%,三万斤的占5%,二万斤的占15%到20%,总产量九十亿斤,折合稻谷二十二亿五千万斤,比1957年全专区粮食总产量还多三亿斤。
为了实现这个跃进目标,中共郴县地委和各县都举办了红薯训练班,全专区普遍学习高额丰产的栽培经验,共训练了一万四千多人。并且制定了1958年红薯增产的五项技术措施:1、选用良种,全面推行温床催芽育苗;2、深挖土,要求深挖一尺到二尺,肥料每亩施混合肥六百担以上;3、提早插薯(立夏开始小满插完),并注意浅插;4、提藤铺树枝,中耕除草两次以上;5、防治病虫害。
新湖南报在社论中说:红薯是湖南省仅次于稻谷的主要粮食之一。在广大山区和丘陵区许多地方,红薯是半年粮食;就是盛产水稻的地区,红薯也是群众的重要辅助粮食。此外,红薯还是养猪养牛的好饲料,又是酿酒、制糖、制粉工业的原料,用途很广。适当扩大红薯种植面积,大大提高旱土红薯单位面积产量,对于充裕城乡人民生活口粮,大规模发展饲养业,发展地方性农产品加工工业,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湖南省今年要实现农业生产大跃进,实现年产二百八十亿斤到三百亿斤的粮食总产量,除了大力抓水田稻谷增产外,同时要十分重视旱土红薯的生产,让红薯生产也来一个大跃进。
社论说:湖南省常年种植红薯的面积约在七百万亩左右,去年全省红薯平均亩产量仅一千二百斤,增产的潜力很大。去年全省各地已出现万斤丰产亩一万五千亩以上。如果全省七百万亩旱土红薯普遍提高产量一倍就将增产八十亿斤红薯;如果提高到两三倍,就将增产红薯一百六十亿斤到二百多亿斤,仅红薯一项增产就将实现今年粮食总的增产要求。社论接着指出,过去有些地方在发展粮食生产中有偏重稻谷(重视稻谷是对的)、忽视红薯杂粮生产的思想,今年必须改正,力争红薯生产也来个大跃进。


第4版()
专栏:

马铃薯的新纪录
亩产一万七千斤
甘肃文县景家坝农业社的一个青年突击队,在二亩五分山地里,创造了亩产马铃薯一万七千四百一十斤的全国高额丰产纪录。


第4版()
专栏:

多种向日葵 多种蓖麻籽
农业部粮食部联合发出通知
新华社讯 农业部和粮食部五日联合发出关于种植向日葵和蓖麻籽的通知。
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林)厅、粮食厅(局),有计划地利用盐碱荒地成片发展油用向日葵和因地制宜地种植蓖麻籽,并大力号召城乡居民、学校、机关、团体、企业、部队等尽量利用一切空闲隙地至少每人种植五株到十株。同时,通过深入宣传,掀起一个全民性的种植运动。各级农业、粮食部门应首先充分利用自己的办公室、宿舍和所属加工厂、仓库、学校、研究机构等一切空闲地大量种植;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利用干部的义务劳动,在其他试验田中种植一部分蓖麻籽和向日葵。
通知要求各级粮食、农业部门在当地党委统一领导下,立即配合有关部门,因地制宜地研究制定利用盐碱荒地和一切空闲隙地发展向日葵和蓖麻籽的生产规划。对于种籽调剂和油料收购工作,通知也提出了意见。在集中产区,特别是蓖麻籽的集中产区,主要食用油的产量又少,应根据鼓励生产与刺激交售的原则,在食油供应的数量上应适当加以照顾。收购方法要多种多样,尽量作到便利群众交售。葵花籽和蓖麻籽的收购价格,必须贯彻优质优价、按质论价的政策。如油用种与食用种的含油率不同,油用种的收购价格应当高于食用种。(附图片)


第4版()
专栏:读报辞典

薯类作物有那几种?
我国栽种的薯类作物很多,有甘薯、马铃薯、芋、木薯、蕉芋等。
甘薯又叫白薯、红薯、红苕、地瓜、番薯、山芋。是我国最主要的一种薯类作物。它的栽培面积占薯类作物的四分之三多,产量占80%左右。全国除青海、内蒙古等地以外,各省都栽种,主要集中栽培区在黄河、淮河流域之间,四川盆地与东南沿海(包括台湾)等地。
马铃薯又名洋芋、土豆、地蛋、山药蛋。马铃薯是一种块茎作物,在全国各省都可栽培,但以黑龙江、甘肃、四川三省和大城市郊区种植最多。1956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三千一百多万亩,约占薯类作物的18%。马铃薯的产量较高,生长期较短,能够栽种的季节也长,可以作为良好的复种作物。
芋又称芋头、芋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芋有水芋和旱芋两种,在南方和北方都有栽培,而以四川、江西、广东、浙江等省较多。它的块茎含淀粉多而细腻,可当主粮或作菜蔬之用,也可作制造淀粉的原料。
木薯又名树薯,是一种多年生的木本植物,在我国亚热带的一些地区均有栽培。一般每亩可收鲜木薯二、三千斤以上。木薯的块根含有30%左右的淀粉,除可充作食用外,在工业上可供制药,造纸,纺织,制革等原料之用。
蕉芋也称蕉藕、藕芋。属芭蕉类昙花科,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在福建、浙江、广西等地有零星种植。块茎含淀粉量15%—20%,可制造淀粉,也能做糕饼、粉丝等之用。茎叶可喂猪,在山地、新垦地都能种植,一般每亩可收三、四千斤以上。
薯类作物中还有豆薯(凉薯)薯蓣(山药)菊芋(洋姜)等,它们种植面积较少,一般多用于菜蔬,薯蓣用于医药,菊芋用于饲料和酿造。


第4版()
专栏:读报辞典

薯类的珍贵品种
“51—93”甘薯,是一个新的甘薯优良品种。这个品种的产量比“胜利百号”高,养分比“胜利百号”丰富,味道也比“胜利百号”甘美。它还有别的优点像“适应性强,产量稳定和早熟”等。
“51—93”甘薯是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用有性杂交的方法选育的。杂交的母本是“胜利百号”,父本是“南瑞苕”。※
陕西柞水县有一种前一年十月播种,第二年四月收获的“隔冬洋芋”(马铃薯)。“隔冬洋芋”在一些农业社亩产一千多斤,比种别的杂粮一亩顶三亩。种“隔冬洋芋”更大的好处是可以在洋芋田里套种早玉米、豆子等,增加单位面积的收获量。这个县药王乡营丰农业社去年冬种的三十五亩“隔冬洋芋”,每亩就收了八百九十二斤洋芋和一百多斤玉米、豆子。※
晚疫病是马铃薯的一种严重病害。四川巫山县的“巫峡马铃薯”是具有抵抗晚疫病能力的良种。在巫山县杨柳乡种植的“巫峡马铃薯”,由于它抗病而年年丰收,平均亩产三千斤以上,高出当地品种一倍。


第4版()
专栏:

威远农民创造火温床快速育秧法
提早甘薯插秧 增产粮食近倍
据新华社成都7日电 四川省威远县创造了一种“火温床快速培育苕秧法”,能使红苕(甘薯)栽插时间比往年提早三个节气(一个半月),单位面积产量提高90%左右。
红苕是威远县栽植的粮食主要作物,去年平均亩产不到两千斤,今年全县计划平均亩产跃进到三千五百斤。中共威远县委一再研究,认为实现这个跃进计划的最可靠保证是提早红苕的栽插季节。据农业部门的研究和总结,在土壤、肥料适当的情况下,红苕提早一个节气栽插,就能增产20%—40%。但红苕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如果按往年的老办法育苗,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苕苗生长很慢,不能提早一个多月育好苗。
县委了解到奉龙农业社七社社员、初中生缪国谦曾经研究过“火炕温床培育苕秧法”,已有一定成效,但未成功。县委立即请他来同农业技术员、县委工作组和社的干部共同研究。经过几次试验,他们终于在今年2月初试验成功了“火温床快速培育苕秧法”。
“火炕温床”的作法很简便,成本很低。床内温度能保持在摄氏二十四度到二十八度之间,在任何寒冷的气候下,都能保证种下的红苕块迅速发芽长苗。据农业专家研究和老农的经验证明,红苕生长发育的适当温度是摄氏二十度以上二十八度以下,如果能提早一个半月在谷雨前后将苕藤栽插下去,苕藤下土一般在半个月以后就长块根。谷雨后两个月中,威远一带气温一般保持在摄氏二十一度到二十八度之间最宜于红苕的生长发育。同时,采用火炕温床育苗法,红苕种的发芽率很高(比一般育苗多二倍以上),每栽一亩红苕的用种量也将由一般需要量的二百斤减少到五十斤。
现在,全县已做了二千二百多个火温床培育红苕秧苗,保证全县40%以上的红苕在谷雨前后栽插下去。(附图片)
据林业部本月5日的统计


第4版()
专栏:

火温床快速培育苕(甘薯)秧法介绍
一、火温床的作法
(1)火温床的面积及床位安置:东北方的一面长七尺,筑墙高三尺,西南方的墙高一点二尺长七尺。西北方与高墙一齐高(高三尺长五尺),东南方长五尺作成斜面。
(2)做灶眼火路:四方的墙筑好后,在床底子上挖灶眼(西南方矮墙),与墙基成水平,挖一点五尺宽、一点八尺高的拱型火门,挖进床内二点六尺,再在火眼下面挖一深五寸、宽六寸的沟作为灰道。连在火眼上(即床中间)修二条火路,一条往右上角(暗火路),一条往左走。左边的一条到距横墙(西北方)的一点五尺处分为两路,一往左上角,一往左下角。火路宽六寸,越走越挖浅一些,成一斜沟,从火眼炉桥到角上接近烟筒为九寸深。
(3)安装炉桥:火路修通后就安装炉桥,先用二匹瓦对破,用泥涂灰道两侧,然后仰叠三匹瓦置火路和火眼接头处,以三匹仰叠置于靠矮墙方向,再把炉桥安在中间,涂上泥。
(4)试烧和盖好火眼火路:安好炉桥后,晾干水气发火,并立即在火眼上盖上沙石,涂好泥,使不露火不透烟子(燃烧时,看火路上有无明火,如有再盖上沙石)。
(5)修烟筒:右上角不要烟筒(是一暗火路),左上角用长烟筒,但下面用瓦,把瓦背向床内靠在两墙角的中间,用泥涂上,不使透烟。这两个烟筒以露出墙头五、六寸较好。
(6)做垫架:用硬头黄竹锯成七尺长的五根,每根五尺长的八根,长的放在上面、短的放在下面,扎成竹架。
(7)垫高粱秸:在竹架上平铺一层高粱秸(要垫平不要留空隙)。
(8)垫上大篾折子:两块三点五尺的折子并列起把整个床面盖完,涂一层薄泥,注意折子四方与墙接头处,要涂的不透烟子。
(9)放上培养土(即床泥):用10%的堆肥加上90%的壤土(不要用去年和前年栽过红苕的泥土),混合少许化学肥:(甲)氮磷肥五斤或二斤尿素或三斤硫酸錏;(乙)柴灰二十斤;(丙)石灰一斤。混合好后放入床内,填成厚约四寸(或三点五寸以上)的培养土。这样,就筑成火温床了(也叫烧炕温床)。
二、加温放苕种
加温:先要加明火(即不关火门),把培养土烧烘到二十五度左右(摄氏,下同)以便下种红苕。放入苕种:
(1)先选好无病无伤的苕种,进行处理,把红苕上下端切割去,看切口有无白浆冒出,若无即不能用。(2)进行切口消毒:用柴灰涂切口处。(3)安苕入土:分清上下端,每平方公尺放六至八斤红苕,要放平,长的把下面挖一下,短的垫些床泥。(4)放苕后上面盖上三至四分沙土。(5)浇以温水(四十至四十五度)(6)再盖一层细沙,厚约三至四分。
复盖:温床上再行复盖:(1)罩上玻璃窗、搭上竹枝;(2)盖上草垫;(3)盖上挡折或晒垫。
三、温床管理
(1)继续加温:正常温度是二十四度至二十八度。加温中注意床温上升到三十三度时,可以暂时把火熄一下,使床温降到二十至二十二度,然后再加温;如果床温下降到十八度以下,应立即烧明火,温度到二十五度左右,再烧暗火。(2)检查床温:每天查八次:即黎明、早饭后、午饭前、下午三四时、黄昏、晚上九时、十二时(半夜)、天明前(即三时左右,这次最重要)共八次。
四、揭盖复盖
(1)下种后十来天可以不揭盖。(2)苕出顶芽时,白天要揭去晒垫草垫,把玻璃窗留下;晚上要盖好。(3)开始出青叶时,要进行低温锻炼,就是玻璃窗也不把盖揭开;上午揭晚一点,下午早一点盖,然后是早揭、晚盖;最后是不加盖。但任何时候在第八次查床温时都要加盖(即夜间三时)。(4)必须注意鼠害。
五、移栽苕苗
(1)“惊蛰”后,“春分”前苗约六、七寸,即移到采苗地内(长苗子每根可切成两节栽),每亩栽九千至一万的见方窝子,每窝二株。(2)采苗地要向阳,要重施底肥。(3)栽后要每五至六天上一次清粪水,第二、三次可施速效的化肥,以便提苗,谷雨后即可剪藤移栽。(4)七尺长五尺宽的床可育二百五十斤苕和(约一千个红苕,每个重四两)可栽一亩半到两亩采苗地,每一百斤苕种可栽二十亩。 (新华社专稿)


第4版()
专栏:

为什么提倡多种薯类?
曾凌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第十条提出:“根据需要和民食习惯,适当地发展玉米和薯类等高产作物”。增产薯类作物的作用,是大家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现在我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我国薯类生产的情况
解放后,我国薯类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在粮食生产中增长得最快。从1949年到1956年,我国粮食生产的播种面积从十五点二亿亩增至十八点六亿亩,上升了22%。其中稻谷增加30%,小麦增加27%,杂粮增加11%,薯类增加57%。粮食产量从二千一百六十一亿斤增至三千六百五十亿斤,上升约70%,其中稻谷增产69%,小麦增产80%,杂粮增产49%,薯类增产了122%。1956年的各种粮食产量中,鲜薯产量达一千七百四十八亿斤,以四斤薯折一斤粮计,共折合粮食四百三十七亿斤,相当于粮食总产量的12%左右,较1949年薯类作物仅占粮食生产的9%左右的水平增长了很多。
发展薯类作物,对改善我国粮食供应情况有很大意义。因为薯类作物具有如下三个优点:
一、单位面积产量大。1956年我国各种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每亩稻谷为三百三十斤,小麦为一百二十一斤,杂粮为一百三十五斤,薯类折粮为二百六十五斤,仅次于稻谷。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出现了亩产鲜薯万斤以上的大面积丰产的事例,最高的甚至亩产鲜薯二、三万斤。而目前全国薯类每亩平均产量比较低,这说明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二、薯类作物的适应性很广。在南方、北方、较寒或较暖的地区可以栽种;在山地、沙地、旱田、水田等各种土壤都能栽种;并且可以栽种在冬季作物之后,这就更可以发挥地力,增加生产。
三、用处很多。红薯与马铃薯大约含有20%左右的淀粉,约1%—2%的粗蛋白质,还有纤维素、灰分和大量的丙种维生素。所以薯类作物,宜于人们作为菜蔬或辅助食粮之用,是良好的牲畜饲料,同时又是大量制造淀粉、酒精和酒的良好原料。最近四川省成都等地已经用甘薯作成各种酒、挂面、酱油、醋、糖果、糕点、菜肴、家常小吃等八类一百四十二种可口的食品,受到城乡人民的欢迎。
但是,截至目前为止,我国的薯类生产,基本上还是属于农民自给的性质,商品部分的比例和用作加工工业生产原料之用的数量是不大的。这个事实说明,需要适当发展薯类生产。
增产薯类的作用
目前我国粮食的年产量已达到了三千七百亿斤,大大超过了历史上年产二千七百余亿斤的最高水平,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的粮食消费情况都有了改善。但是,农业生产(首要的是粮食生产)赶不上工业发展的需要,赶不上人民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需要的矛盾还是十分显著的。这是一个农业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所必然发生的现象。
我国平均每人的耕地面积少,粮食产量不高,粮食增产的速度较慢。我国人口的增殖较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发展迅速,因而在农业生产上就必然会产生以下情况:粮食作物与技术作物在播种面积上的矛盾;商品粮需要较多与粮食增产速度较慢的矛盾;人的食粮与发展畜牧生产所需饲料的矛盾;以及我国的粮食储备需要逐步增加充实的问题等等。
谋求解决我国粮食困难的根本出路,当然是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农业的现代化。但为了能够在短期内就能适当地改善粮食问题的状况,大量增产薯类作物以促进粮食和技术作物增产和发展畜牧业,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如果能够从扩大薯类作物的播种面积和提高薯类的单位面积产量两方面努力,在短期内实现每年增产薯类(原粮)五百亿斤或者更多一些,对整个国民经济就可能产生如下的积极作用。
一、大量增加饲料供应,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薯类是牲畜特别是猪和牛的很好的饲料。
二、大量供应加工工业,使薯类成为制酒和制造酒精、淀粉等加工工业的主要原料。这既可供应国内需要还可以适当出口外销。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用薯类作为制造淀粉和制酒的原料,不仅可以大量地节约粮食,同时又能保证加工工业得到大量经济的原料供应。
三、鼓励人民稍为多吃一些薯,有利于节约大米、面粉和杂粮的消费,可以适当的增加国家和农民的粮食储备。假如全国人民能够每人每日多消费二至三两薯类,减少一两主粮,每年即可节约粮食一百三、四十亿斤。
薯类作物的重要作用,也可以从我国人口较多,耕地较少的地区粮食生产的实际经验中得到说明。例如山东省,1954年调查每人平均有耕地二点六亩,略低于全国平均每人二点七亩的水平。但山东旱地多、山地多,当时全国能灌溉的耕地占25%以上,山东则不过2%左右。同时山东的技术作物种得不少。虽然如此,山东在一般的年景下,粮食不仅可以自给,而且还有节余,为什么呢?山东薯类种得较多,种得较好,是主要原因之一。
薯类在粮食种植面积所占的比重,全国为9%左右,山东省、四川省均占15%左右,广东省要占到19%。这说明,越是在人多地少的地区,薯类生产越显得重要。
如将我国与欧洲几个社会主义兄弟国家比较,1956年我国平均每人的薯类播种面积为零点二六亩,苏联1937年为零点六一亩,波兰1950年为一点四七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8年为零点五六亩,捷克斯洛伐克1953年为零点七七亩。就平均每亩薯产量看:我国为一千零六十斤,苏联为一千二百七十二斤,波兰为二千零六斤,民主德国为二千一百七十八斤,捷克斯洛伐克为二千零二十六斤。就平均每人产薯量看:我国为二百七十八斤,苏联为七百七十六斤,波兰为二千九百五十斤,民主德国为一千二百二十斤,捷克斯洛伐克为一千五百六十斤。苏、波两国平均每人的耕地面积较我多得多(其粮食种植面积平均每人在九亩左右),德、捷两国平均每人的耕地与我接近,但他们平均每人的薯类生产都比我们多得多,即使在我国增产五百亿斤薯之后,我国平均每人产薯水平和苏联等四个兄弟国家比较,还是相差很远的,他们这种经济使用耕地多种高产作物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应采取的几项措施
为了促进薯类作物的增产,初步考虑似应采取如下各项措施:
一、扩大薯类播种面积与提高薯类的单位面积产量。在农业增产计划中,似应尽可能的通过扩大复种的方法以扩大薯类播种面积,还可以考虑减少一部分单位面积产量较低的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需要加强对薯类作物的科学研究和指导,大力推广劳动模范、先进农民的薯类丰产经验。
二、建立和加强社会主义商业对薯类作物的经营。国营、合作商业,正确地大量地经营薯类,这是保证薯类增产的决定性的环节。苏联在1932年和1937年的社会主义商业均曾经营马铃薯一千万吨左右,相当于其当年经营粮食总量的40%左右。
合理的价格政策,是鼓励人民多种薯、多用薯、多吃薯的决定性的关键。向农民的收购价,必需有利于生产;使二斤半薯的销售价格要低于一斤粮食的价格,才能鼓励人民多食一些薯。如用薯作为饲料,必需使用薯养猪的农民有利可得。
三、发展以薯类为原料的加工工业。推广四川省用薯制各种各样食品的经验;发展广东、山东、河北等地用薯制做成粉条、粉丝、淀粉、酒和酒精的经验。使这些加工工业工厂与产薯的地方接近,以便促进这些加工工业的发展。
四、加强各地特别是各个城市对发展薯类生产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在我国各个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周围,均应划出一定数量的农业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相应地建立薯类作物和畜牧业生产的基础。国家规定一定量的薯类供应,依靠其自己的郊区的薯类生产来解决,同时相应的减少一部分粮食供应,这样就可以减少薯类的远程运输和集中保管的困难,就可以适当的降低薯类的销售价格,减少经营亏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