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58-02-06

1958-02-06新闻联播 文字版

关于小品文问题的讨论

第8版()<br/>专栏:<br/><br/>  关于小品文问题的讨论<br/>  山柏<br/> 去年4月间“人民日报”副刊上开展了一次关于小品文问题的讨论。正如11月26日副刊编者按语所说,当时对这一讨论的处理是有错误的,主要是没有清醒地看出小品文问题的关键所在,对于有些文章中的资产阶级右派谬论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点,没有及时地加以揭露和驳斥。本来,关于小品文的问题,不同意见的争论是必要的,但是在发表了许多意见之后,没有适当地进行总结,因此也就没有指明方向,廓清错误思想的影响,这就不对了。<br/> 这一讨论是由徐懋庸的“小品文的新危机”一文引起的。这是一篇阴险的、有煽动性的文章。问题的提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作为批评的武器,小品文可以用来对待敌人,也可以用来对人民自己。批评人民内部缺点的小品文,它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事业的利益。这样的小品文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怎么会发生“消亡的危机”呢?当然,目的在于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小品文就定然要遇到“消亡的危机”,而且定然要消亡。但是徐懋庸的问题却完全不是这样提出的,他丝毫也不想把讨论引导到怎样使小品文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个问题上去,完全不认为作者有必要考虑自己的立场、态度、观点、方法问题,而是一味地责备社会环境。徐懋庸用曲笔暗示小品文之所以成为问题,是由于我们的社会是压迫小品文的,是压制批评的。他虽则没有直捷了当地说新社会不民主,没有言论自由,但是,文章所给予读者的印象正是这样。另一个在当时也还没有暴露真面目的右派分子曾彦修,用严秀的笔名写了一篇响应的文章,参加讨论,就泄露了徐懋庸的秘密,说徐懋庸实际上是指责新社会“言论不自由”。<br/> 在人民内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管是采用小品文还是别的方式,也并不是不可能碰到阻力。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等就是障碍,因此党号召整风,使被批评者虚心一些,谦逊一些,使他们学得善于接受批评,改进工作。但是,我们和以徐懋庸为代表的那些人的根本分歧是: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保证劳动人民享有真正的民主和自由,社会主义民主日益扩大。社会主义制度是提倡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包括各种形式的严正的尖锐的批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是不怕批评的,是不容许有压制批评的现象的,是支持同各种坏现象作斗争的,只有没落的反动的阶级才害怕和压制社会舆论、群众批评。但是徐懋庸他们怎样呢?他们暗示共产党、人民政府和反动派一样,是在压制民主,剥夺自由。这种诬蔑早已被生活本身所驳斥。在整风运动中,到处出现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其次,我们认为,如果要说小品文有“危机”的话,其根本原因是小品文作者和他们的作品本身有问题。他们的批评中夹杂着针对劳动人民事业的暗箭和冷嘲,缺乏爱护新社会的热情,倒是充满了丑化无产阶级、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恶意。小品文只是一种文学形式,问题是在于内容。如果内容不健康,有毒害,怎么能怪别人的反批评呢?但是,徐懋庸他们认为问题是在于社会“不民主”、“不自由”,因此大嚷其所谓小品文的危机,用防御的姿态向社会主义进攻。在他们看来,小品文作者的那种自外于党、自外于人民的立场,那种事不关己的冷嘲态度,甚至敌视人民的态度,是不应该改变、不允许改变的,小品文是可以不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并以达到团结为目的的,小品文是不能够接受人民内部批评的原则的约束的。他们还认为小品文作者有特权可以离开党的文艺路线,可以不改造自己的思想,可以不理睬什么立场不立场的问题,可以横冲直撞,乱轰一气。当有缺点和错误的小品文受到批评时,他们就认为这是对一切小品文的歧视,仿佛这一种文学样式是特别受到新社会摧残的。继徐懋庸之后,参加讨论的不少文章都在不同程度上流露了这种思想情绪。<br/> 讨论文章中只有少数虽则没有针锋相对地对徐懋庸表示异议,至少还表示了某些小品文之所以成为问题,原因并不都在客观环境方面,也在作者主观方面。个别的文章还提到了需要“避免片面性的毛病”,提到了作者的立场问题,这是好的。但是,一般都提得不够鲜明有力,没有站在原则立场上来对徐懋庸的反社会主义的论点加以揭露和批判。相反地,有的作者还顺着徐懋庸的话加以发挥。一面肯定小品文面临“存”“废”的危机,因为小品文受到“歧视”;一面片面地强调揭露现实生活阴暗面,说这是当前文艺界的“新的创作要求”,而且认为作者这样做的时候,所需要的唯一条件是“大胆”,而完全忽略了立场态度问题。有的作者坚持要用“烈性而有副作用的药”,完全不提对敌人的批评和对人民的批评的根本区别。还有的人说,对小品文必须废除一切“清规戒律”,似乎社会主义文艺方针,文艺的人民性、阶级性和党性也都应该作为“清规戒律”而加以废除了。<br/>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范舟的一篇“我说小品文要消亡”。他唱的是另一个调子,表面上没有一句话攻击社会主义,没有一点儿火药气,倒是装出一副立场坚定、熟谙政策的姿态,劝小品文作者趁早识相,干脆歇手。他企图用反话来刺激小品文作者。<br/> 他首先肯定徐懋庸所说的小品文“受迫害”的种种原因,“是根本无法解决的”。接着武断地说,小品文就是讽刺,而人民内部的批评是不容许讽刺的。最后说:“有了小品文,有伤和气,流弊甚多;没有,反倒有利团结,不伤感情。”当别的人叫喊新社会“不民主”、必须反抗的时候,范舟却说,这“是根本无法解决的”,趁早不要存什么奢望。这是什么意思?<br/> 不仅如此,范舟竟然还歪曲地引用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话,来证明我们不容许在人民内部运用讽刺。“讲话”中明明写着“对于人民的缺点是需要批评的”,“讽刺是永远需要的”,范舟却装作没有看见。他硬说,由于“鲁迅的杂文就是对付人民的敌人的,他就‘不曾嘲笑和攻击革命人民和革命政党’(毛主席语)。因此,我们现在的小品文很少对敌作战,多是对人民自己的讽刺,恐非一时之误,而是根本方向的错误。”<br/> 是的,毛主席告诫杂文作者不要乱用讽刺,要区别对象,分清敌我,要有正确的立场态度,对敌、对我要有不同的讽刺。这是完全正确的,这是每一个革命作家所应该用来要求于自己的。难道我们可以用对付人民的敌人的嘲笑和攻击,转而用来对付人民自己吗?我们为什么不应该反对那种把人民当作敌人来打击和讽刺的杂文呢?为什么我们没有保护人民不受敌对的攻击的权利和自由呢?但是,在范舟这些人看来,如果人民要求这样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妨碍了小品文作者们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只准对敌人进行讽刺,不准对人民内部的缺点进行讽刺。他引用了毛主席的话,加以歪曲的引申,把毛主席也仿佛说成是反对用杂文来批评人民内部缺点似的。这样的?造未免过于拙劣了。<br/> 徐懋庸叫嚣“言论不自由”,要以“杀身成仁”的精神来“争民主”,范舟则断言“小品文要消亡”,号召作家们罢工;徐懋庸指望反党的小品文“又快又好又省”,范舟则诬蔑说在人民政权之下,言论而能够自由是“梦拾黄金!”范舟竟然把新社会丑化为断绝言路、不准批评、无可理喻的社会,这难道不是唆使人们反对社会主义吗?<br/> 但是,就像这样一篇很坏的文章也没有受到揭穿。这一次关于小品文问题的讨论就这样让资产阶级分子的反社会主义的言论流行市场,而没有受到及时的反击。<br/> 毛主席在十五年前的讲话是针对当时流行的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的错误文艺思想的批判。毛主席驳斥了那种“还是杂文时代,还要鲁迅笔法”的谬论,提出了文艺家必须改造思想、端正立场的问题,开辟了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的新时代。十五年后,当历史经历着新的转折,在思想领域内进行着激烈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时候,当党再一次号召整风的时候,当帝国主义国家的反共潮流和修正主义文艺思想一度猖獗的时候,代表资产阶级右派的反动文艺思想乘机抬头。他们是及时地受到了警告的。1957年3月中,毛主席在全国宣传会议上讲了话,特别提到杂文问题。他说,杂文是需要的,杂文的片面性固然难免,但是可以而且应该要求克服杂文作者的片面性,可以而且应该要求作家逐渐学会用辩证法看问题。又说,杂文可以有锐尖的讽刺,但是当然不能站在敌对的立场上用对敌人的态度来对同志。关于环境问题,毛主席指出,创作需要适宜的环境,需要整风,但是现在的环境肯定比过去好,凡是立志改革、存心为人民服务的作家,是用不着害怕的。<br/> 但是徐懋庸之流是不可能接受这些告诫的。他们坚持认为他们的杂文的片面性不能改变,批评和讽刺可以不分敌我对象,甚至高呼新社会“不民主”,要废除文艺创作上的一切“清规戒律”。他们重新拾起了破产的超阶级的文艺理论来与党的文艺方针相对立。<br/> 只有打退这一反马克思主义文艺路线的逆流,我们的“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保护人民、教育人民的满腔热情来说话”的杂文即小品文,才能够顺利发展。我们必须保卫杂文,不许反社会主义分子利用它作为反党反人民的武器!

春天里的春天

第8版()<br/>专栏:迎春曲<br/><br/>  春天里的春天<br/>  艾芜<br/> 在季节上,是春天来了。但我们中国人的春天,却是从中国解放那天起,就已来到了。我们心上没有一天不感到春天一样的温暖,时时都看见花在开放,闻着芬芳四溢的花香。一片荒凉的土地上,忽然出现了庞大的厂房和高高的烟囱,浓黑的烟子直向蓝天冲去。一道河水汹涌的山峡口上,突然变成一望明静的波光,美丽雄壮的高压线,直向四方八面的原野伸去。这不叫人欢喜,感到祖国的土地上;是在开花么?成千成万的人,拿着锄头锹子,叫顽强的山低下头来,或者穿通它的肚子,让喷烟的火车,喧哗地唱着歌,走到遥远的群山里去。又把泛滥为灾的河流,驯服下来,乖乖地引到干渴的田野去,叫茂盛的禾苗,变成绿色的海洋。这还不叫人欢喜,感到祖国的土地,是在香花怒放吗?春天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上,成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断奋发的源泉。就因为这样,自然外界的冬天,就减少了它的威力。我亲眼看见,在冰天雪地的万全县的人们,不论六十多岁的老太婆,十四岁的小孩,都一无畏惧地参加挖渠的英勇工作,要把干田变成水浇田,使粮食大大地增加丰收。这在解放以前,谁肯在冬天冒着风雪做这样的事情?绝对没有的。因为那时候他们心里没有春天,而只是无穷无尽的冬天,生活中堆满了冰雪,就在屋外有野花开了,香气飘进屋来,他们的心上还是冷的,满浸着快要冒出眼眶的苦水。<br/> 就因为心上早有了春天,自然外界的春天到来了,当然会是加倍地叫人欢喜。这个自然外界的春天,是和已往的春天又有很大的不同。这回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刚超额完成了,大家知道1957年是平均两天就有限额以上的新企业新工厂完成,祖国的面貌,正在大大地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优越的根子,深深地扎在每个人的心里。有着这样的心情,来迎接1958年的春天,谁不欢喜若狂,鼓起很大的干劲呢?<br/> 古语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英明的党中央,已把1958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在自然外界的春天到来以前,就详尽地放在我们的面前,并告诉我们1958年,平均四十六小时以内,就会有一个新的企业,或是新的工厂,投入生产。使人看见了更多的工厂矿区,铁道,桥梁,水库,渠道……将要出现在祖国的山川田野上面,开着花发着绿叶的禾苗,果木,会铺盖了一望无边的大地。全国人民看了这个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将会在外界自然的春天里,欢乐地带着百倍的信心,努力去实现它,超额去完成它。<br/> 1958年的春天,我们全国人民热烈欢迎你的到来,要使我们心里的春天,更加美丽,更加欢乐!

无风烟焰直

第8版()<br/>专栏:<br/><br/>  无风烟焰直<br/>  吴其英<br/> 无风烟焰直,<br/> 有月竹阴寒。<br/> 这是宋朝刘少逸在十一岁的时候所作的对联。幼年的刘少逸,文章已写得很好,有人不相信他小小年纪有这样的才华,当面拟了好几个上联,叫他立刻对出下联来。例如上联为“日移竹影侵棋局”,他就对“风送花香入酒卮”;上联为“一回酒渴思吞海”,他就对“几度诗狂欲上天”,等等。<br/> 开头的那副对联,也是其中之一,现在我们打算来讨论一下这副对联所描述的现象是否合乎科学道理。<br/> 烟焰不论从烟囱里冒出来的,或者从燃烧着的物体散出来的,希望它笔直上升,一定要不刮风,这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光不刮风还不够,还必须有比较高的“气压”,如果气压低了,即使一点没有风,烟焰也不会直升。<br/> 什么叫做气压呢?<br/> 气压就是大气的压力。包围在地球表面上的全部空气,叫做大气。空气有重量,并且它的分子不停地在运动着,所以大气有压力。正常的气压大约每一平方厘米的面积上有一公斤多一些。一个普通火柴盒的表面就受有约十六公斤的气压。不过火柴盒四周都受有气压,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互相抵消,所以我们拿起仍很轻便。<br/> 气压是常常变化的。一般说来,冷天的气压比较高,热天的气压比较低;平地上的气压比较高,高山上的气压比较低;晴天的气压比较高,雨天的气压比较低。有一种仪器叫做气压计,可以测量气压。从气压数值的变化中,可以知道地势高低的变化,也可以知道天气晴雨的变化。<br/> 为什么在低气压的时候,烟焰不能直升呢?这可以用一个比方来解释:<br/> 一个实心的玻璃球,放置在水底下,它就浮不上来;如果放置在水银底下,它就很快地浮上来了。这是因为玻璃球比同样体积的水要重,而比同样体积的水银要轻。重则下沉,轻则上浮。烟焰的重量是不变的,好比是玻璃球。低气压里的烟焰,好比是水里的玻璃球,沉在下面;高气压里的烟焰,好比是水银里的玻璃球,就会浮向上面。<br/> 炉子应当装烟囱,烟囱里面是热腾腾的烟焰,热气体的压力低;烟囱四周是冷冰冰的空气,冷气体的压力高。气流会很快地从高压流向低压。这是用人工的方法,使气压有高低之差。因此,烟囱的作用,不光是引烟外出,更重要的是“迅速地”引烟外出。<br/> 因为冬季常刮西北风,所以烟囱的出口,一定向东南,或者向正东,或者向正南,以免西北风把烟倒吹进烟囱里去。但是偶然刮起南风来,烟就不容易从烟囱跑出,所以人们常说:“南风倒烟”。<br/> 沿着屋顶常常有气流流动,故烟囱的出口,应当高于屋顶。如果烟囱的出口低于屋顶,或在屋檐下,烟就很难青云直上。<br/> 总起来讲:烟焰能不能直升,除了与风有关外,还跟气压有关,所以光说“无风烟焰直”,意义是不够周全的。<br/> 至于刘少逸的下联倒很合乎事实。地球的表面,白天受阳光照射,吸收到的热量,在夜里就要发散,如果天气晴朗,热就散得很快。如果空中多云,阻碍了地球的散热,晚上温度就不会降低太多。<br/> 有一首唐诗是:<br/> 暮云收尽益清寒,<br/> 银汉无声转玉盘;<br/> 此生此夜不常好,<br/> 明月明年何处看!<br/> 这首诗里,也可以看出夜晚放晴,月明星稀,天气就益觉清寒,跟“有月竹阴寒”的意思相同。

春联选

第8版()<br/>专栏:<br/><br/>  春联选<br/>  庆丰收谷似金山棉似海<br/>  喜建设车如流水马如龙<br/>  倒海排山人人显身手<br/>  乘风破浪个个逞英雄<br/> (万长枬)

山村即景

第8版()<br/>专栏:来自农村的诗<br/><br/>  山村即景<br/>  郑成义<br/> 山里山,弯里弯,<br/> 翠柏连荫村口上,<br/> 山村云里藏。<br/>  村路不用问,<br/> 蜜蜂把路引。<br/> ——养蜂场,闹盈盈。<br/> 弯尽疑无路,<br/> 云里打稻声。<br/> ——新砌梯田层层金。<br/> 闻说放映队进山来,<br/> 男女老少出村迎,<br/> 顺着电杆奔。<br/>  龙山上,歌声响<br/> 龙山上、歌声响,<br/> 男女老少挖塘忙,<br/> 你打土呀,我装筐,<br/> 对剖竹担软洋洋。<br/> 挖一担,又一担,<br/> 挖得池塘深两丈,<br/> 明年春雷一声水满塘,<br/> 好比宝镜银亮亮。<br/> ……龙山上,歌声响,<br/> 鲤鱼莲花满池塘,<br/> 涵门一开龙摆尾,<br/> 金黄谷子堆成山。<br/> 谁说龙怒不可犯?<br/> 挖了龙爪挖龙胆。<br/> 山山谷谷歌声满,<br/> 挖出宝镜照咱好时光。<br/>  夜忙<br/>  晓田<br/> 寒冬夜晚闹喧天,<br/> 田野灯笼一盏盏,<br/> 不是过年提灯会,<br/> 是社员忙着修梯田。<br/> 深冬夜晚暗又寒,<br/> 年青人流汗湿衣衫,<br/> 不是烤火的火炉旺,<br/> 是他们挥镢头舞铁铣。<br/> 天空寒星微光闪闪,<br/> 地面上火花四处溅,<br/> 不是孩子们放花火,<br/> 是镢头下去把石翻。<br/> 黄土滚滚黑土翻,<br/> 层层梯田岭上连,<br/> 今冬多翻几亩地,<br/> 丰收图景在眼前。<br/>        (山东 莒南)

盐腌和糖饯的食物为什么不易坏?

第8版()<br/>专栏:为什么?<br/><br/>  盐腌和糖饯的食物为什么不易坏?<br/> 新鲜食物放在空气里很容易腐坏,盐腌和糖饯的食物却能保存很久。这是为什么?<br/> 食物的腐败是因为生长了微生物。微生物和其他所有生物一样,需要有水才能活。用盐腌或糖饯过的食物,因为盐或糖都善于吸收水分,不但把食物内部的水都吸出来了,同时连微生物体内的水也被吸出,微生物自然也就活不成了。<br/> 如果我们在盐腌或糖饯的食物里加些水,或者用水去冲洗它们,那么这些食物又很容易腐败了。因为冲稀了的盐水或糖水,都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好条件。<br/> (用熙)

荆江大堤(图片)

第8版()<br/>专栏:<br/><br/>  荆江大堤(木刻)    赵丙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