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社会主义正气打垮资本主义邪气
新疆整改高潮带来生产大跃进
“跨黄河、渡长江”新的战斗口号响遍天山南北
新华社乌鲁木齐2日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和生产跃进两个高潮已经出现。目前,自治区85%以上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已分别进入大鸣、大放,整改和大辩论的阶段。各地晚上在农民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白天组织农民兴修水利和积肥。最近气温经常降低到零下十度,农村大生产依然热火朝天。
自治区农村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农民,其中主要是维吾尔族农民。此外还有回族、锡伯族和一部分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族人。各地农村在去年春季实现了高级农业合作化。但是,与内地农业社比较,自治区的农业社历史短、基础差,存在问题也较多。富裕中农的资本主义倾向曾一度泛滥。一些地区的不法地主、富农分子乘机捣乱,破坏民族之间的团结。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根据党的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农村实际情况,在去年10月召开的宣传工作会议上决定:1957年冬到1958年春天,在全区农村中普遍开展一次社会主义教育和大生产运动。11月以后,各地委、县委陆续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或三级(四级)干部会议,研究在农村掀起两大高潮有关问题。接着,自治区先后抽调出两千七百多名各民族干部分赴南疆北疆各地,协助各县在农村开展这两项工作。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开始后,各民族农民都积极参加了这一运动。参加鸣放的社员大都占到全体社员80%—90%。他们发表了成千上万条意见。各农业社采取了边整边改的办法,更加鼓舞了各民族农民鸣放积极性。现在,多数农业社已进入大辩论的阶段。根据鸣放情况,大辩论是以合作化为中心,结合粮食问题、肃反和遵守国家法制、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之间的团结问题来进行的。
凡是经过大鸣大放、整改和两条道路大辩论的地区,各族农民政治思想面貌已经起了根本的变化。农村社会主义正气上升,资本主义邪气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根据阿克苏县三区五乡的调查,原来有一百十四户要求退社的维吾尔族农民,在认清大是大非以后坚决不退社了,他们退还了原来他们拉走的农业社一百十五头牲畜,四十四辆大车。农村中叫喊留粮标准不够吃的声音听不见了。全区各族农民踊跃缴纳公粮,粮食入仓速度比上一年缩短了三分之一时间。在新疆北部伊犁河谷和塔城等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联合农业社内,鸣放辩论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加强了。农村中资本主义自发倾向受到了批判;从事非法活动的地主、富农和其他破坏分子受到了打击;贫农和下中农的政治优势更加巩固。社员们办社信心大大提高了,他们说现在是:“鸡叫赶路,越干越有劲”。
在社会主义教育的推动和鼓舞下,一个史无前例的千军万马般的兴修水利和积肥运动也在天山南北广大农村同时开展起来。在这隆冬的季节里,天山以北早已是千里冰封的银色世界,即使气候较暖的天山南部地区,气温也经常降低到摄氏零下十度左右,但多数地区农业社的出勤率不下于80%,新疆著名粮仓伊犁河谷地带,冬忙赛过了过去的春播和秋收。
根据原来计划,自治区今年要扩大灌溉面积二百万亩,积肥四百八十亿斤。这个计划比1956年扩大的灌溉面积要多70%,施肥面积也大得多。但这个计划,当群众性的运动一起来,就被突破了。根据各地计划,今年扩大灌溉面积将达到二百六十七万亩,目前正在动工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已有一千五百九十八项,其中完工的有一千一百二十三项,可以扩大灌溉面积五十万亩,改善灌溉面积八十七万多亩。和阗、喀什、阿克苏三个专区冬修水利工程最大,占全区水利工程总数的90%以上。最近以来,积肥工作已经扭转了落后于水利工程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10月到今年1月中旬,各族农民积肥已达一百四十八亿四千多万斤,完成计划的三分之一。巴楚县、鄯善县所积的肥料,已分别达到每亩平均可施肥七千五百多斤和五千七百多斤的水平。
不久以前,人们对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能否“跨黄河”还抱有怀疑。现在“跨黄河、渡长江”已成为农村新的战斗口号。根据了解,现在已有五个农业社今年粮食产量要渡过长江,每亩产粮一千斤。米泉、昌吉、巴楚三县的粮食产量今年计划超过四百斤。吐鲁番、鄯善、托克逊、巴楚、麦盖提、库车等棉产县,今年都决定平均每亩要产皮棉百斤。
目前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自治区各地在生产运动中,有些地区行动迟缓,有些地区还是死角。例如,塔城专区到1月底修建的水利工程还只有九项,而这个专区的塔城县目前只打算到2月份才开始兴修水利。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的水利工作目前还在做计划。阿克苏专区对于积肥也重视不够,到1月中旬所积的肥料还只有计划的6%。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北疆有些地区因冬季雪大,难以施工等客观原因外,主要是这些地区的领导上注意不够,准备得差,一下拿不出兴修水利的规划资料。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最近检查了一次全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和大生产的工作,认为自治区农村在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以后,冬季生产比过去任何一年都要好。但是和今年生产大跃进的实际要求比较,还差得很远。因此,要求各地党委严肃注意运动发展不平衡状态和部分地区劲头不大的情绪。要求派人检查、加强领导,更深入更广泛地发动群众,搞好两大高潮,争取今年农业生产上的大跃进和大丰收。


第4版()
专栏:

  爱国青年联谊会成立五周年
拉萨各界青年集会庆祝
新华社拉萨1日电 拉萨市各界青年六百多人,31日集会庆祝拉萨爱国青年联谊会成立五周年。这个联谊会已拥有藏、回族会员三千多人。
联谊会主任委员夏扎·噶登班觉在庆祝会上说:在中国共产党的亲切关怀下,几年来,拉萨青联组织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会员们在去年一年中,参加了三十多次各种不同内容的报告会和学习会,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科学知识都有了提高,部分会员还参加了各种义务劳动,在秋收时帮助农民秋收。最近几个月来,会员们对江孜头人本根却珠毒打学员旺杰平措一事进行了讨论,并纷纷抗议和谴责本根却珠这种破坏爱国团结进步的罪行。在自治区筹委会通过了关于免去西藏各族人民参加国家机关工作的工作人员和学员的人役税的决议以后,会员们又进行了学习和讨论,并向人们进行了宣传。
中共西藏工委副书记谭冠三和西藏自治区筹委会的部分领导人员参加了青年们的庆祝会。谭冠三在会上讲话说:在西藏地区开展整风运动的同时,西藏工委决定在社会上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自我学习、自我改造运动。他希望青年们好好地组织起来,参加学习,努力提高觉悟。


第4版()
专栏:

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1957年12月30日在拉萨举行第二十三次常务委员会。与会委员一致通过了“免去西藏各族人民参加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勤杂人员)、学员(包括大、中、小学学生)向地方或头人等担负的人役税”的决议。图为主持会议的达赖喇嘛(右)在会上讲话。左图是常务委员会全体委员举手通过决议情形 新华社记者
 任用昭摄


第4版()
专栏:

  聂荣臻副总理举行酒会
欢迎四个访苏科学代表团返国
新华社2日讯 聂荣臻副总理今晚在北京举行酒会,欢迎最近从苏联回国的中国访苏科学技术代表团以及中国科学院、高等教育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三个代表团全体人员。
陈毅副总理出席了酒会。
在北京的苏联科学技术顾问和专家、苏联驻华大使馆参赞也应邀出席了酒会。
聂荣臻在欢迎会上说:以郭沫若为首的中国访苏科学技术代表团在苏联的三个月期间,由于全团同志的积极努力,特别是由于苏联党、政府和科学技术专家们的热情援助,已经胜利地完成了巨大任务:同苏联方面交换了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意见;签订了中苏两国政府关于共同进行以及苏联帮助我国进行的重大科学技术研究的议定书。其他三个代表团也分别同苏联科学院、苏联高等教育部和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签订了科学研究工作合作协议。这些工作对于发展我国科学事业将起重要作用。
中国访苏科学技术代表团团长郭沫若说:议定书和有关部门的合作协议,总结了八年来中苏两国科学合作的经验,并且为今后两国科学发展开辟了光辉的、广阔的前途;议定书签订后,苏联大批权威科学家和专家将要到我国来帮助科学工作,这一点更加体现了苏联对中国的无私援助的共产主义精神。
苏联驻华大使馆参赞苏达利柯夫代表大使馆和因病未能出席酒会的尤金大使讲话。他指出,议定书和合作协议的实现,毫无疑问地将进一步繁荣苏中两国的科学事业。
陈毅副总理在会上讲话,勉励中国科学家要以全国几万万劳动人民轰轰烈烈建设社会主义的英雄行为作为榜样,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跟着苏联发展科学的道路前进。


第4版()
专栏:

  日本商品展览会在广州开幕
新华社广州1日电 继北京、上海之后在广州举行的日本商品展览会,1日开幕。这天下午有四千多人冒雨参加了展览会的开幕式。
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会长、日本商品展览会会长山本熊一在开幕词中说:“今天我们能够在这里举行日本商品展览会,证明中国朋友们对日本有着深刻了解。我热烈地期望日中两国的友好关系早日改善。”他还说:“六亿多的中国人民和九千多万的日本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两国邦交的早日恢复与和平共处,我相信并期待这展览会对这伟大事业能尽到应负的责任。”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州分会主任委员魏今非在会上讲话说:我们将通过日本商品展览会来学习日本工业生产方面的先进的技术和经验。魏今非表示确信展览会将促进中日两国贸易事业的发展和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
前来参加开幕典礼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主席雷任民也在会上讲话。他说:近几年来,中日两国间的贸易,由于我国政府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已经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日本对中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道路上还存在着人为的障碍。美帝国主义多方阻挠中日贸易关系的正常发展,而日本政府又无视日本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以致有关发展两国间贸易的许多迫切问题都不能获得合理的解决,第四次中日贸易协定谈判的被迫中断,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雷任民认为,日本人民一定能够战胜一切阻挠,使中日两国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正常地发展起来。
日本商品展览会是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日中输出入协会、日本国会议员促进日中贸易联盟三团体主办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州分会协助展出。一千多个日本厂商和单位参加了这次展出。展览会设在风景优美、交通便利和建筑宏伟的中苏友好大厦,展出面积达一万八千多平方公尺。展览会共分纤维、仪器、化学、塑胶等十一个馆、场,展品包括四十九类二万二千多种,较前年在北京、上海展出的产品增加约七千种。日本各地协助展出的团体也由上次的一百三十五个增加到这次的五百七十个。展览会专辟了一个友谊馆,展出七百多件日本各阶层人民赠送给我国的各种玩具、手工艺品、衣物等礼品。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我国人民团体负责人,给展览会发去了贺电和贺信。日本政府内阁首相岸信介等也给展览会拍来贺电。


第4版()
专栏:下放干部在农村

下放干部在农村
  亩产千斤稻!
走过福建省闽侯县田壋乡,人们一提起聂道灿的名字,总要夸他带领群众创造山区千斤丰产田的成绩。
聂道灿原是闽侯县林业局副局长,去年2月份下放到高山的田壋乡工作。他到田壋乡的第一天起,就脱掉鞋子,积极地和农民一起参加生产,带领群众前进。
这个乡是一个群山环抱的乡,山多岭大,土地贫瘠,产量很低,很多人总感到山区的农业生产没有多大“文章”可做。聂道灿来到山区以后,就一直考虑这个问题:怎样打破群众固有的成见,积极起来改造山区面貌呢?
当他第一次提出“单季稻改双季稻”时,群众普遍接受不了。这时他就深入群众中去了解,发现这个乡1956年曾作过试验,结果两季不如一季收,每亩减产五、六十斤粮食。因此群众失望地说:“单改双,是个减产措施”。
遇到这个情况,聂道灿并没有灰心,他花了几天时间和老农专门研究这个问题。老农张先进说,从外地的经验以及我们自己的体会来看,单改双肯定要增产。1956年双季稻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青水田”不应该改的也改了三十多亩。其次是季节超过“谷雨”迟了十五天,还有些田施肥太少,远不能满足双季又密植的需要。后来,他又听说张礼仁生产队一丘季稻改双季稻的田,比前年增产了三成。于是,聂道灿就请张礼仁向大家介绍改制的经过,教育群众重新鼓起了劲头。
山区第一次插上了连作稻。常言说得好,“长嘴的要吃,生根的要肥。”当开始插晚稻秧时,就碰到了缺肥的困难。这时候,他就和别人到山里去找肥源。在杂树丛中,他们收集了二百多担鸟粪。同时他又发动群众,开展了“三清”(清沟、清坑、清舍)积肥运动,共积了八百多担肥料。
经过一年的努力,全乡九十亩单季田改双季田的连作稻成功了。其中十二亩山区稻的亩产量,还达到了一千斤! (曾全)
黎明拣粪忙
天麻麻亮,贵州省惠水县城里街道上十分清静。清晨的北风吹得冷飕飕的。有几个穿干部服的人,肩上挑着粪筐,沿街寻找着牛粪马粪。这些拣粪的人,就是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下放到惠水首创社劳动生产的同志。
他们到这里不久,就在贵州日报上看到了领导上关于大力开展积肥运动的指示,便先后积极投入了这个运动。从那时候起,不仅在长岭乡的田坝里、在山坡上能见到这些人在拣粪,就是在惠水城区的大街小巷也经常能遇到这群青年小伙子挑着粪筐,挨家逐户地问:“大伯、大妈,你家喂了牲口没有?我们是来要粪的。”有一次,一家马店老太太见到他们穿着干部服装,女的头上还有一绺尚未最后剪完的烫发,就笑眯眯地问:“你们就是贵阳下来当农民的干部吗?”“是的,老大妈,我们是来向农民学习的。”其中一个年轻人带笑回答她。“唉呵,毛主席的干部就是文武双全哩。好!我们到后院去,我家猪圈里几年的粪都没有人掏了,马粪也有几大堆,一下雨来冲得满院都是。……”老太太兴奋地边说边走向后院。
就这样,他们经常钻到猪圈里、马房里,把粪一堆一堆地耙出来,又装到粪筐里挑回社去。虽然那股腥臭的气味往鼻子里扑,但他们的脸上总是显露着愉快的神气。特别是每当遇到好粪最多的时候,就似勘探队员发现了稀有的矿苗那么高兴,他们兴奋地说:“我们简直是在掏金子呀!”十多天来,有的同志已经积了一千多斤肥。
(立非)
  劳动第一课
是我到吉林市郊贵子沟乡红星农业社的第三天。早晨,牛已架上了爬犁,马也架上了胶皮车,人们也都已来到,于是就开始了我们新生活的第一天。我的任务是装车,把粪装上车拉到地里去。
我拿起洋镐往没有刨松的粪堆刨去。陈队长和杨主任好歹也不叫我干,为的是怕我乍一干活受不了。于是我只好放下洋镐,拿起洋铲往车上上粪。生产队长吩咐同我一起干活的社员李邦权,要他帮助我,教我铲粪技术。我一听这话,心里有些不服气:“难道我铲粪也不会吗?”
零下十几度的天气,粪已经冻硬了,刨过来的粪,还是像石头一样,打得洋铲叮当地响。一位老大娘好奇地看着我。她看我铲粪这股劲,显然是耐不住了:“你这样干那行哩!粪冻硬了,从上面铲下去那行哩!绕着边铲,再加脚一蹬,这样又不费劲,又铲得满满的,干活也得找窍门呀!”她回过头来对李邦权说:“你教教人家,他乍来,不会嘛!”我照着她指点的做去,的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时我不由地想起刚才生产队长的话来,脸上热烘烘的。我使劲地干,越干越有趣,连腰也不直一直,一口气就装满了一爬犁粪。一位社员看到我这样干不对头,就走到我面前,关怀地说:“你这样干,不行呀!干活不能性急,要匀匀的干。你这样干,保准不到一上午就把你累垮!”我带着感激的心情看了看他,依着他的说法缓缓匀匀地干起来。
太阳渐渐西沉,该休息了。卸下牲口,荷着洋铲和洋镐,走进暖室。大伙儿总结一天来的劳动成绩,进行评分,我得到了七分(满分)!我带着感激和从所未有的极为愉快的心情,接受了劳动的第一次洗礼,疲倦立时消失,浑身又有了力量。
(萧克昌)
民校恢复了
周思辉,一个二十二岁的姑娘。她于去年11月5日下放到湖南省衡阳市驹峰农业社后,不但努力进行劳动锻炼,还积极帮助农民学习文化。
驹峰农业社第四生产大队,有四十多个青壮年,但其中只有一个初中生,相当于高小文化水平的,也只有六人。文化水平低,不要说学习先进技术有困难,就是记个工分也不方便。他们记的工分数字常常模糊不清,日子久了,连自己也认不清楚。清工结账时,他们常因此闹起纠纷,争吵不休。有的社员不识字,还拿买糠的折子去买粮食。过去,这里也有一所民校,但由于许多原因,已经一年多没有上课了。
周思辉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下定决心要把民校再办起来。她首先找社员谈话,了解民校停课的原因。社员包永洁告诉她:过去一个大队办一个民校,路程远,晚上去上课很不方便,而且影响第二天的生产。别的社员的意见,和包永洁的差不多。周思辉把社员的意见告诉了李茂贵、钟鹤。李茂贵和钟鹤是和她一块下放到这个队的干部,听到这些意见后,也愿意帮助农民把民校再办起来。经过他们研究后,决定以小队为单位成立三所民校,由他们三人分别兼任教员。
不久,三所民校成立了。社员没有钱买识字课本,周思辉就拿出七元钱给他们买。周思辉隔一天晚上,给社员们上一次课。如今,她所教的那个民校,经常坚持学习的社员已经有八、九人了。(邓秀海)(附图片)
  ①收拾白菜。
  ②帮助社里结账。
  ③帮助队长记工分。
  ④学修水渠。
  ⑤施尿肥。
  ⑥装公粮。
  ⑦出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