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忻县专区推广和平农业社的好经验
利用盐碱地大量种向日葵
本报讯 山西忻县专区决定今年利用盐碱地种植向日葵二十万亩,比去年种植面积提高七倍。
忻县专区的繁峙、代县、崞县、忻县、定襄等县,共有盐碱地三十八万余亩,分布在滹沱河两岸的四十二个乡、二百零七个农业社。由于盐碱的腐蚀,这些地区一般农作物不易生长,收获量很少。近几年来不少农业社根据党和政府“充分利用和改良盐碱地”、“在不与粮食争地的前提下,积极增产油料作物”的指示,在盐碱地里种植了向日葵。结果证明:向日葵不但有抗旱抗涝的特性,而且对盐碱腐蚀的抵抗力也很强,比种粮食的收益还大。如定襄县和平农业社(包括赵家营和崔家营两村),在1954年试种了向日葵二亩。种植后,一直是阴雨不断,年降雨量达六百一十多公厘,一般大秋作物都因天涝水浸和盐碱腐蚀而大量减产。如糜子每亩仅产一百三十斤(值价八元三角);高粱每亩产一百五十斤(值价九元七角);而向日葵每亩平均产到二百斤,值价二十二元,比高粱多收入一倍多,比糜子多收入近两倍。由于试种成功,当地群众得到极大的启示,播种面积逐年增加。1955年全社播种一百二十亩,获得每亩平均二百五十斤的丰产纪录。1956年播种面积增加到一千一百三十七亩,由于降雨量太大(年降六百一十二公厘),但每亩仍平均产二百零二斤,其中有五十四亩产到三百零四斤,轻碱地里种的十亩半竟产到四百斤。1957年播种面积增加到一千二百五十六亩,虽然由于先旱后冻和缺少肥料,但每亩仍产了一百一十五点五斤,其中有四百二十三亩间作黄豆,每亩还多产了黄豆三十斤。群众对向日葵的特性作了八个字的结论是:“耐盐、耐碱、耐涝、耐旱”。
今年,和平农业社初步计划种向日葵一千九百亩,每亩计划产量二百五十斤。他们并对具体收益作了如下的测算:
第一,对农业社本身的收益测算:(一)全年共产葵花籽四十七点五万斤,减去生产投资,实收入四万零八百五十元。间作的黄豆可收入四千三百八十九元。两项共收入四万五千二百多元。(二)共可产葵花头七十六万斤,适当搭配精饲料可以养猪一千五百二十口(每口猪一年饲料以五百斤计),纯收入七万三千五百二十元。(三)共可产葵花叶子和黄豆秸子四十三万斤,可以养羊二千一百多只。每只作价十八元,纯收入为二万八千四百元。(四)共可产羊毛三千二百多斤,纯收入为二千六百多元。(五)猪和羊共可积肥二千三百多万斤,每一万斤可增产粮食二百斤,共可增产粮食四十六万斤,每斤粮食以七分计,收入三万二千三百多元。(六)共可产葵花秆子九十五万斤,可收入九千五百元。以上六项合计收入十九万二千多元。全社二千零三十二人,每人平均收入九十四元,比1957年全社每人平均总收入五十元还增加了四十四元。
第二,对国家收益的测算:(一)葵花籽四十七点五万斤,按27%的出油率计,共可产油十二万八千二百多斤,可供应五万一千三百个农村人口食用一年(当地农村每人每年供应二点五斤),可供应本社全部人口食用二十五年多。(二)葵花籽的出饼率以27%计,可产油饼十二万八千多斤。可供应农业社养猪二千七百多头。(三)葵花籽的出壳率以40%计,共出壳十九万斤,可供应农业社喂羊一千二百多只(每只羊以一百五十斤计)。(四)黄豆共五点七万斤,以出油率12%计,共产豆油六千八百多斤。(五)黄豆出饼率以88%计,可产豆饼五万多斤,可供农业社养猪八百多头。
经过算账以后,广大的社员群众进一步认识了利用盐碱地种向日葵,不但不影响或很少影响粮食的产量,而且对增加肥料、提高粮食产量、支援工厂油料、增加社员与国家收入和改善人民生活、改良土壤都有极大的好处,从而以改良碱地和积肥为中心,掀起了一个为1958年生产做好准备的群众性的生产运动。
忻县专区不少农业社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都纷纷订出了利用盐碱地种植向日葵的计划。


第2版()
专栏:

  四川冬水田里能种小麦
乐山一些地区已试种四年
本报讯 四川省乐山县符溪、茅桥和凌云等乡的干部和农民,用“南大二四一九”良种,先后于1952—1956年在冬水田里试验种植的小麦都已成功。凌云乡农乐社二队社员杜绍阳曾在一分六厘冬水田里收了小麦二十斤,平均亩产一百二十五斤。其余的冬水田小麦亩产都在一百二十斤以上。冬水田里试种小麦成功,为充分利用冬水田开辟了新的道路。当地农业部门已初步总结了这个经验,准备在全县范围内推广。
这样种植的小麦,不仅没有发现烂种和死苗的现象,而且抗病力强,没有发现病虫害。


第2版()
专栏:

  辽宁产谷子的新纪录
本报讯 辽宁省凌源县高杖子乡联合农业社,1957年社主任毛宗怀亲自培育七点三四公顷丰产田,首创辽宁谷子最高纪录,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一万零二百市斤,另外有八点四公顷丰产田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八千三百七十九市斤,这些丰产田比一般的增产二到三倍以上。
联合社位于辽宁西部的一个山区,自然条件不好,周围净是童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瘠薄,全社耕地有70%以上是山坡地。但由于干部培育丰产田,社员生产热情高,战胜了灾害,获得了谷子“万斤田”的经验,使联合社社员一致认识到山区也有极大的增产潜力,因而社员迫切要求今年队队都搞“万斤田”,并且从秋天就掀起了搞“万斤田”的生产高潮。
(曹显儒)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向日葵
向日葵又叫葵花子、转日莲,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向日葵在我国各地都有种植,据1956年统计,总面积约有一百多万亩。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等省都有大面积栽培,1956年黑龙江有三十六万亩,吉林有二十六万亩。
向日葵是一项比较高产的油料作物。一般亩产一百到一百二十斤左右,产量高的三百斤,1956年全国平均单位产量九十一点八斤。山西省高村农场在盐碱地上种植的向日葵,有三百亩平均亩产二百一十五斤。这个省定襄县和平农业社去年曾在十五亩丰产地上每亩平均收了三百斤。
葵籽的含油量很高,一般食用种的种子含油量为30%左右,油用种的种子含油量40%到55%,每亩产油量仅次于花生。葵油是一种很好的食用油,目前苏联列为主要的食用植物油。葵油还是制造油漆、肥皂、蜡烛的原料。榨油后的葵饼富有营养,既可作饲料,还可制造酱油。葵茎秆可以造纸,还可以制隔音板,烧灰可以作钾质肥料。葵盘也可喂猪。籽壳可制造酒精和?醛,?醛又是制塑料及人造纤维(即尼隆)的原料。
向日葵的适应性很强,并有耐旱耐瘠耐盐碱的特性,在含盐量0.3—0.4%的土壤里,向日葵的发芽和生长都很良好,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盐碱荒地发展,而不占用粮食耕地。据估计,我国北方(包括东北在内)及沿海一带约有盐碱荒地三千万亩,除一部分沙荒地应该发展花生以外,大部分可以种植向日葵。
近两年来,我国农业部门从苏联、匈牙利等兄弟国家引进了十多个油用品种,现在一些地区试种的苏联“草原人”“苏联三号”“匈牙利一号”等都是。河北等地种植的“三道眉”和黑龙江等地的“乌嘴”等是我国农民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种。
向日葵种子在摄氏三到五度的情况就可发芽,幼苗对春寒晚霜的抵抗能力较强,因此可以适当早播。就我国大部地区说,“清明”到“立夏”间,是播种的季节。


第2版()
专栏:

  改变坎坷不平水旱不匀的现状
澄海县进行土地大平整
新华社广州1日电 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的广东省澄海县,正用土地大平整的方法,改变全县土地坎坷不平、水旱不匀的现状。这个工作完成以后,将使全县的水田能够实现一年三熟,全部旱地能够实现水旱作物轮种,全部沙田都可以种双造。同时,将使全县耕地面积扩大8%左右。而在今年就可以使全县水田和沙田分别做到一年三熟和两熟,30%的旱地和水田实现水旱作物轮种;扩大耕地二万亩。估计今年全县每亩粮食产量将达到一千六百斤左右,比去年的一千二百五十九斤,提高27%。
澄海县进行土地大平整的内容是:各社把水田、旱地和沙田作出全面规划,按照地形、土质以及水利设备的不同情况,削高填低;裁弯取直;平整土地;把荒丘、荒堆和坑洼废地变为耕地;整顿排灌系统,修渠开沟,做到排灌分工,把沙田、旱地变为水田;彻底改良土壤,分别加沙、加泥、加杂肥,以及水田和旱地交换“客土”,把瘦田、瘠地变为肥地。
这个改良土地现状的革命行动在澄海县已全面展开了。各社集中了半数以上的劳动力营宿海滨,经过一个多月的辛勤劳动,完成了七万亩沙田的土地大平整之后,紧接着在1月中旬转移到十三万亩水田和旱地内进行。这期间,全县以土地大平整为中心的生产热潮越来越壮阔,各社土地大平整所出勤的人数,加上积肥、搞副业和冬种田间管理等出勤的人数,经常超过全社的劳动力。过去不列入劳动力的老大爷、老太婆和儿童,也在“向土地多要粮食”的口号下,自觉地出勤做轻活;小孩多的妇女也尽量争取多出勤;刚过门的新娘子也马上去参加劳动;一向少出勤的一些富裕户和懒汉受到辩论教育后,也积极出勤了。甚至村庄里的小贩、理发师、医生等也踊跃参加社里的劳动。每天清晨,寒鸦未醒,宿露未干,已是遍野劳动大军。入夜,人们还是不肯收工。在寒流南袭期间,人们仍冒着凛冽的寒风和下到刺骨的冷水中照样搬平荒丘,填补坑洼,车水、挖泥、担沙和挑土。
澄海县的这一革命行动,还大大的破除了迷信思想,移风易俗。在进行土地大平整中,各社对于迁移田野荒丘上的坟墓,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安排。有主的坟墓由家属迁葬到社指定的山地,无主古坟由社统一把骨骸集在一处,建立公墓。各社在迁移坟墓工作上,对群众反复宣传教育,展开辩论,解决了有没有“鬼”、有没有“风水”的思想问题。由于思想工作做得好,连老年人也都说:要说“风水”,社就是大家的“风水”,做好土地大平整,生产能大跃进,社好了,就是“风水”好。在后沟社,一个原来迷信“风水”的老太爷许福来,亲自动手掘掉他原先在田头为自己预做的坟墓。他说:“我不愿死,我还要过幸福日子。将来死了也不愿妨碍活人。”此外,领导上还通过组织群众到土地大平整的重点社观摩,以先进带动后进,因此,各社都顺利地进行搬平坟丘。
澄海县的土地大平整是在水利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次对二十万亩耕地的大平整,将在春耕之前基本完成。这些耕地占全县耕地的一半。另外一半耕地现有的生产条件较好,也将在以后进行大平整。


第2版()
专栏:

  碰到困难不可绕道而行
  宋方渚
信妖怕鬼的人,提起妖鬼就两股战栗;胆小怕困难的人,提起困难就长吁短叹。可是勇于进取的革命者和建设者,偏喜欢跟困难打交道,不但不怕它,而且把经过一番苦斗而战胜困难看做是一件心旷神怡的快事。
困难固然逼着我们去做很多既辛苦又麻烦的事情,可是它也教给了我们好多宝贵的东西。“人多地少,土质不良”,曾经是广东澄海县农业社发展生产的最大困难。但当这个社实行了“间种轮作制”之后一亩地一年能收三次、四次、五次以至六次,全社复种指数由1955年的200%提高到289%,生产大踏步前进了,社员收入大量增加了。
关于困难,凤窖乡党委书记还有一句意味深长的概括:“困难因间种产生,又因间种解决了。”对极了。同一切垂死的反动阶级的困难相反,我们的困难,本来就是前进中的困难,发展中的困难。伴随困难一起存在的,正是克服困难的巨大潜力。所以,把上面这位乡党委书记的话稍微引伸一下,就成为这样一个有普遍意义的判断:“我们的许多困难都因发展而产生,也因发展而解决。”事情常常是这样:维持现状的时候,好像困难还不怎么多,也不怎么突出;一当要大干特干一椿事业的时候,什么实际困难都来了。但是这也不必害怕。只要干法对头,就只管去大胆地干;在干的过程中,一个个困难都可以逐步克服。在击中要害地打破了一个关键性的困难之后,其他次要的困难也随着迎刃而解,可奏一箭双雕或一箭数雕之功。好像作战一样,由于主攻方向选得准,把主要战线的敌军一下子粉碎以后,其他战线上的敌军也望风披靡。凤窖社实行了“间种轮作制”之后,不但农业产量大大增加,由于饲料作物的增产,过去没法发展的饲养业也发展起来;由于家禽牲畜的繁殖,当初极感缺乏的肥料也够用了;由于实行间种轮作,原先不良的土壤也得以改良。总起来说就是:一个大困难的突破(实行“间种轮作制”,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克服人多地少的困难),引起了积极性的“连锁反应”。假使当初他们不坚决大干起来,哪里会有这样好的局面呢!
要打破局面,就得克服一些困难。那么,维持现状,是不是就真的太平无事了呢?决不是的。凤窖农业社倘若不实行“间种轮作制”,不克服“人多地少、土质不良”的困难,生产就会停滞不前,结果,更大的困难就会找上门来,压到头上,那就很糟糕了!
有些人在比较困难和有利条件这两个矛盾侧面的时候,常常静止地、孤立地看问题。他们只看到摆在面前的现成的有利条件,却看不见可能产生和正在产生的有利条件。其实某一个关键性的困难的克服,同时也就会为克服另外一个或几个困难造成有利条件。
这就启示我们:哪怕困难成堆,也用不着害怕,更不可绕道而行,对困难采取“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越是钻到困难中去,就越能多摸到困难的底,越能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计策。


第2版()
专栏:

  谷城县消灭了钉螺
据新华社讯 血吸虫病疫区之一的湖北省谷城县,积极开展群众性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在去年基本消灭了境内的钉螺。
这个县大规模消灭钉螺的斗争是从1956年春天开始的,到1957年春天基本消灭了钉螺。
这个县的灭螺活动在水利、灭螺指挥部的统一布置下,作到了“水利灭螺两不误”。群众运用开新沟埋旧沟的办法来进行灭螺,不仅使90%的钉螺被扑灭掉,又扩大了灌溉面积,使二千八百多亩“望天收”的坏田获得了丰收。
最近,谷城县的农民又结合冬季生产进行了复查,彻底消灭了残存的钉螺。


第2版()
专栏:

  黑龙江爱国卫生运动
向广泛深入持久方向发展
新华社哈尔滨1日电 在千里冰雪的黑龙江省境内,从城市到农村,从矿山到林区,处处都在展开除四害运动。全省参加运动的已有七百万人。
1月30日晚上,中共黑龙江省委会、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在哈尔滨市举行广播大会,检阅了全省人民除四害、讲卫生的雄伟力量。
据省内五十二个县的统计,仅仅一个月的光景,就灭鼠二百二十三万多只,灭麻雀三百五十四万多只。许多城镇的大街小巷和村庄、庭院都经过了突击清扫。哈尔滨市在全省运动中发挥了带头作用,目前全市有一百多万人投入了运动,最近的十七天内,就消灭了二十五万只老鼠和二十一万多只麻雀,出现了十个无鼠街、四百二十七个无鼠居民委员会和五个市郊无鼠村。在日伪统治时期曾经建立过细菌工厂、发生过鼠疫的平房区,已有95%的住户消灭了老鼠。省内其他各城市正急起猛追,向哈尔滨看齐。
农村里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正和农业大跃进的生产高潮互相结合,齐头并进。社员们结合积肥运动,纷纷修厕所、尿池、灰池,垫污沟,修盖马棚、猪圈,以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不少农业社成立了捕雀捕鼠突击队。海伦县各农业社在一天里,就围歼了四十三万只麻雀和十三万只老鼠。青冈县已涌现了三个基本上四无的农业社,二十三个基本上四无的生产队。
目前,黑龙江省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正朝着广泛、深入、持久的方向发展。省人民委员会要求全省从1958年起坚决在五年内消灭四害和臭虫、虱子、跳蚤等害虫。哈尔滨市今年就要成为卫生城,实现市区无蝇和基本上消灭老鼠、虱子、臭虫、跳蚤。青冈县有六十个农业社要求在今年内基本上实现四无。各地目前正在展开市与市、县与县、街与街、社与社和家庭之间的除四害、讲卫生的竞赛运动。


第2版()
专栏:

  昆明已掀起除四害热潮
少数死角地区还须突破
本报讯 最近,昆明市已有二十多万人投入了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
不到四十万人口的昆明市,近日来在市委第一书记赵增益、书记郭少川和副市长张琅基、经竹如等负责同志的带动下,每日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投入除四害讲卫生的运动中,二十五条大街清扫得干干净净。省级市级各卫生单位组织了二十多名医务工作人员,组成二百二十四个灭蚊蝇队,他们一天就用药物熏了下水道一千八百多公尺,清理厕所一千六百多个,挖蛹挖蛆三百多公斤。据不完全的统计,全市已清扫街道二十五条,冲洗街道四万一千多平方公尺,清除垃圾一万九千多担,捞蛆四百多公斤,灭蝇六百多火柴盒,捕鼠一千多只,清扫厕所二千多个。
尽管卫生运动已在广大的阶层中汹涌澎湃的开展,但是个别“死角”仍是存在的。云南铁厂、盘龙区税务局等单位,历来是卫生运动的死角,他们的垃圾已多得无处可放,云南铁工厂院子里的花池成了倒垃圾的地方,税务局的办公室也成了垃圾堆。周围居民纷纷提出意见,要他们立即改进。


第2版()
专栏:

  保畜工作必须贯彻阶级路线
吴县胜浦乡不少耕牛死亡落膘
本报讯 新华日报报道:江苏吴县县委最近派人到胜浦乡检查耕畜保养工作,发现饲养耕牛没有认真贯彻阶级路线,是部分农业社耕牛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
胜浦乡共有二十五个农业社,一千二百四十八条耕牛。去年一年,全乡共死了二十六头耕牛,其中新华十三社最严重,只12月份就死了九头,目前瘦弱落膘的牛也不少。
少数农业社耕畜死亡的原因,主要是饲养员选择不当,没有认真贯彻阶级路线。该乡在建立高级社初期,由于耕牛原主有饲养经验,一度曾确定保养人一般不动,仍由原主保养;有的为了照顾困难户,也有少数耕牛给困难户保养。这一措施在当时看来是必要的,但具体执行时,未能慎重挑选,全乡八百五十六个饲养员中,则有地主、富农五十三个、老上中农二百六十九个,而敌对阶级分子是对合作社心怀不满的,老上中农中有一部分资本主义思想严重的,也是无心于办好农业社的,因而饲养的结果不好。死牛最多的新华十三社,现有饲养员十八人中,上中农就有十人,死亡的十二头牛中有七头是上中农饲养的。该社十三队老上中农张采高,入社后一贯对社不满,破坏社内农船,而社干没有引起警惕,仍给他养一头水牛,由于不负责任,结果落膘、死亡。十一队老上中农谢寿山养的一头牛,饲养不负责,还偷卖掉一千五百斤稻草,耕牛经常挨饿,结果瘦弱不堪而死亡。
另外,从照顾困难户出发确定的饲养员,往往由于缺乏养牛的经验和能力,因而保养得也很差。
中共吴县县委已经发出通报,要求在饲养人员的挑选上,坚决贯彻党的阶级路线。


第2版()
专栏:

  临夏回族自治州
大量贮备冬草修盖牲畜圈棚
本报讯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自去年入秋以来即开展了保畜爱畜运动。全州八百七十三个农业社普遍制订了牲畜饲养管理制度,贯彻了“三定”(定人喂养、定人使用、定料保膘)、“三改”(改善设备、改进饲养管理方法、改进使役制度)的饲养管理方法。
在冬季整社工作中,全州还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发动全体社员积极贮备冬草、修盖圈棚。截至12月底,全州共贮备冬草二亿七千一百余万斤,基本上解决了牲畜冬草的困难。另外,新修和补修牲畜圈棚一万零九百四十间,达到了“畜畜有圈棚”的要求。
为了防止口蹄疫、炭疽、牛瘟等传染病的发生,全州有八万四千头牲畜,进行防疫注射工作,这对保证牲畜安全过冬,起了良好作用。
(郭栋)


第2版()
专栏:

  “只要动脑筋,土地出黄金”
  ——澄海凤窖农业社怎样把复种指数提高到289%
  黄向青 陈章淮
不久以前,我们在澄海县凤窖农业社的田园间参观,看见那五彩缤纷多种多样的庄稼,像走进了一个试验农场一样。走着走着,连眼前是什么季节也有点儿迷惑起来了!就是在冬天,人们也不让土地闲着。晚稻收完,第三造作物——冬耕小麦和番茨,又种上了。我们看到番茨的一撮撮嫩绿的藤叶已在金黄的稻丛里蔓延开来。我们走到田野的另一边,那儿正是一派青绿,虽然这是冬季了,地上还有七八种庄稼正在萌芽或者蓬勃地成长着。在一些晚造番茨的垅沟之间,一条条荷兰豆的绿苗却刚刚绽出土面来。也有许多番茨田的垅沟间,整齐地生长着一排排玉米。有些较早收刈了的稻田,已培起了一垅垅新土,经人们指点,我们发现了上面有两行嫩绿的星星,一行是荷兰豆,一行是萝卜,是播种不久,才发芽的……。
这样美丽的田园景象,真叫人羡慕。怪不得有些社员跟我们谈起间种轮作的问题时,说这真有点像耍法术。有一个老人说:“我耕田几十年了,可总是记得一地无两宝的老话,却不知道我们这地竟有偌大的气力,能一年不断地长出那么多样的庄稼来呢!”
凤窖乡的党委书记黄继藩一边领着我们参观各种作物,一边介绍凤窖社怎样在这两年来发挥土地潜力,全面推行了间种和轮作制度,使全社土地的复种指数,从1955年的200%迅速提高到289%,提前实现了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十年后达到的复种指数的指标——230%,并且因而使社员的生活赶上了富裕中农的水平。
原来这个地处潮汕平原的农业社,人多地少,土质不良。所以解放前,全乡就有80%的农民出外做小贩。现在全社二千多人,平均每人所有耕地还不够一亩。过去水田每年只种两季稻谷,旱园种甘蔗、番茨、花生等,种类不多。因为饲料缺乏,饲养业也没发展起来。从1952年建立初级社到1955年,社员平均每人每年收入只从七十七点二元增加到八十八点九元。而另方面,全社却又有30%的剩余劳动力无法施展。这个问题,一直使干部们苦恼。自从1956年全面推广了间种轮作制后,才找到了一条出路。
如同我们看到的一样,这个社里的每一块土地,大都同时生长着两种以上的庄稼。据八百亩沙洲园地的统计,一年里种五次收五次的约占50%,四次的占37.5%,三次的占12.5%。如有一部分旱地,早造主种大豆,间种玉米;晚造主种番茨,继续间种玉米;番茨收成后又种上荷兰豆和萝卜,一年共收六次。而且间种以后,主种作物的株数并没有减少。由于肥料需要的先后和种类不同,两种作物都不发生争肥的现象。水田一般是两造水稻,加上一造冬季番茨并间种小麦。据他们统计,每间种一亩土地,就等于一亩三分地的收获,去年在六百亩旱地上间种了玉米,就增加了七千多元的收益。
在间种的同时,还配合实行轮作制度。这个社根据土质、水利等条件,把全社土地划为几个轮作区。这里的水田都是黏质土,年年种水稻的结果,泥土结成一大块一大块,农民形容说:“日出如火石,落雨如膏药。”这些水田轮种了番茨以后,因为要大量掺沙,以适应番茨生长,再加番茨又留下了许多根,就使土壤渐渐松软,增加了有机质。所以,经过轮作后,各种作物的产量都提高了。
在同样的土地上,像农民说的“耍了一下法术”以后,就会得出大不相同的结果:有一百六十二亩原来种水稻的田,去年晚造轮种番茨后,每亩收番茨五千五百斤,比原作晚稻(每亩只收六百五十斤谷)的纯收入增加五十六元六角五分。有二百零九亩旱园,从前晚造种番茨,次年春种甘蔗和间种黄豆一亩,除甘蔗收入不算外,每亩田有番茨三千五百斤还有少量黄豆,每亩纯收入是六十二元五角;现在,修了水利,晚造实行轮种水稻,刈稻前种稻底番茨,刈稻后又在番茨中间间种小麦,次年春天刈了小麦才种甘蔗。这样,除甘蔗外,每亩收入稻谷五百二十斤,甘茨四千五百斤,小麦二百四十斤,每亩纯收入达到一百一十四元,比改变耕作制度前每亩增加了五十一元五角。这些,是多么令人信服的几笔账!
我们在参观时,看到那么多种多样的作物和轮作间种的形式,后来又了解到种植各种作物所得的经济价值有高有低,那么,怎样避免发生盲目性,怎样确定该种什么和该种多少呢?黄继藩答复说:“首先是掌握既保证增加社员收入又保证完成粮食生产任务的原则,其次要考虑主种与间种作物之间必须互不影响,互不争肥争地,还要考虑到劳动力的合理使用,避免产生忙闲不均现象。”他还说明这是比较普通的问题,动动脑筋,把土地排排队就行了。他说,在推广间种轮作中,花了更大气力的是打破社员“一地无两宝”的保守思想。办法一是说服教育,二是干部作试验。该社干部在1954年就先试验了几十亩,1955年又增加到一百多亩,虽然这两年试验都成功了,但在1956年全面推广以前,还得进行了一次争辩,终于用算账的办法解决了思想问题。其次,他们花了很大气力的工作是,在旱园兴修灌溉水利以及把高低不同的土地平整,这样,才能跟水田轮种水稻。还有一个困难是肥料的需要大大增加了。黄继藩说:“这个困难因间种产生,又因间种解决了。”他们这里过去因饲料缺乏不能发展的饲养业,现在间种轮作后,仅去年一年就增加了一万担番茨、五百多担玉米和大批番茨藤叶、玉米秆等精的、粗的饲料,所以一年间全社养猪量就增加五百头(今年又增加了三百头),鸡鸭鹅的数目也增加了一万只,增加的粪肥达到三万多担,加上发动社员增积土杂肥,去年全年每亩平均就施下肥料三百二十担,这也是促使各种作物增产的原因之一。所以,该社两年来的情况说明了:“间种轮作、改良土壤以及发展饲养业,三者是有着互相关联、互相促进的关系的。
由于农业和副业(饲养)的普遍发展和收入增加,建社后几年来收入的增加仍然缓慢和陷于停滞不前的局面就改变了!从1952年到1955年的四年间,每人平均收入才增加了十一元七角,全面实行了间种轮作的1956年,每人平均收入就达到一百零五元,比1955年增加了十六元一角,比过去四年里增加的还多;平均每户收入四百九十一元,增加了18.9%。1957年,因为进一步挖潜力,土地变种指数又从1956年的267%提高到289%,除了全社增加了公共积累四千多元外,每人平均收入又增加到一百零八元三角,每户收入增加到五百零七元六角。1956年就有95%以上的社员增加了收入。
过去,这里的不少农民受过富裕中农的资本主义思想影响,他们认为:“单靠两块烂田破地,不多想办法(指做投机商业),老老实实,只落得一世受穷!现在呢,人们说:“只要动脑筋,土地出黄金。”不久以前,这个社进行了1958年的生产计划,准备继续发挖土地潜力,首先是扩大冬种,使几百亩尚未达到一年三熟的田地达到这个标准。在制订计划的时候,社员们就已经行动起来了,他们一边刈稻,一边翻地种地,一边挑沙改良土壤。经过最近一次农村整风运动的教育,广大社员的生产情绪空前提高,工作紧张的时候,他们连晚上也出动干活。在黑夜的田野上,到处有灯光照耀,到处有人声喧闹。


第2版()
专栏:

  把城市污水用于农田灌溉
郑州市郊区第一座民办公助的小型污水灌溉工程正在兴建,全部工程建成后可使七千五百亩土地保种保收。图为已经建成的提水灌溉系统的渠首沉淀池。 薛雁摄 (郑州日报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