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社论

  鼓起干劲,力争上游!
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真个叫人心花怒放。跃进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热火朝天地进行水利建设;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正在敲响挖掘潜力的锣鼓,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所有这些振奋人心的好消息,都预示着:1958年——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我国人民在各个战线上都要打一个大胜仗。
目前在我们的国家到处呈现的这种蓬勃、兴旺的气象,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不但在所有制方面,而且在思想战线和政治战线方面获得了伟大胜利以后,我国人民革命干劲的新高涨。我国人民赶走了帝国主义,打倒了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些都是我国人民革命斗争的辉煌成就。现在经过了去年大半年的整风运动,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在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重要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修正公布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以及又一次强调坚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勤俭建国的方针之后,全国人民的革命干劲更加高涨起来了。过去几个月的情况表明,从前许多人认为做不到的一些事情,群众却在不长的时间内办到了。从前看来不可能的许多事情,现在都成为可能的了。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不是“中有希望”,也不是“小有希望”,更不是没有希望,而是实实在在地大有希望。一切悲观论是毫无根据的。我们民族已经觉醒起来,正在大大发扬旺盛的革命精神,已经做了并且还要做出更加伟大的前无古人的事情。
在这春色满园、气象万千的大好时光里,也不是没有一些工愁善虑的人担心跑得这样快,会不会出“乱子”?据说他们有过“经验”:年初反保守、年中反“冒进”是一个规律。他们的结论是,“无论如何要稳妥可靠些,不要再犯冒进的错误。”许多人虽没有这样说,但实际上是这么想。他们对于落后的状况安之若素,既不去分析研究变化中的实际情况,寻找挖潜力的途径,也不去发动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他们的目光只注定在事情的困难方面,从不打开脑筋,找出战胜困难的有利条件。在他们那里看不见什么革命的干劲。“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成为这些同志的处世哲学。不难看到,一种右倾保守的思想还缠绕着这些同志的脑筋。
这些人不了解:跃进和冒进有原则的不同。跃进是一种有实际可能性的前进,它不同于通常的前进,它是在有利的革命形势下,在群众运动的高潮中,千方百计,打破常规,采取新的方法或者新的技术,以比通常快得多的速度,迈大步的前进。安徽省去冬今春已完成水利工程十六亿土方(过去八年中只修了十四亿多土方),广西省去冬今春将修水利灌溉面积一千一百万亩(过去共只有八百三十万亩),都翻了一翻以上,这就是跃进。这种革命式的跃进,体现出革命的规模和革命的速度,是为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需,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所必需的。只要客观条件具备,经过主观努力可以跃进,这种跃进就是可靠的。不经过什么努力就可以达到的计划,决不能称为可靠的计划,只能叫做保守的计划。如果客观条件具备,经过努力可以跃进,不跃进就是右倾保守。同跃进相反,冒进是超越了客观实际的可能,没有根据或者没有充分根据的胡思乱想,主观主义的蛮干。其结果是既不能好省,也不能多快,不仅不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而且会延缓社会主义建设。这当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而且是我们所反对的。但是,有许多事情,明明是跃进,却被有些人当作“冒进”来反对。跃进是从旧的阶段跳到新的阶段,既然是新的东西,自然不会十全十美,不会万无一失,会有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和过失,但这决不是“冒进”。1956年我国各项事业的大发展,尽管其中有个别的缺点,但仍然是一个基本上健康的大跃进。正确的态度应当是肯定跃进,肯定好的东西,同时采取适当的方式来调整和克服其中个别的缺点。但是有些人却分辨不出九个好指头和一个坏指头的区别,把个别当作一般,把支流当作主流,对整个形势作出了错误的估计,名为反“冒进”,实际反跃进。惩前毖后,我们不应当再用这种错误的态度来对待当前的新的跃进。
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满足于已得的一点成绩,满足于比过去稍为提高的计划和指标。在他们看来,已得的成绩,提高了的计划和指标,已经差不多了,比起过去来说已经是进了一步,甚至可以说是“奇迹”了。这些同志只看到过去,只会根据老经验、老规矩来看今天的事情,没有想到解放了的生产力,觉醒了的群众可以干出前无古人的、过去谁也不敢想的奇迹来。他们也看到某些先进的范例,但是他们只觉得这是特殊的、不能普遍做到的事情。他们没有反问自己,为什么别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不能做到,为什么这个地方做到的事情那个地方做不到。他们总是强调困难,把困难的因素估计得过多,把战胜困难的因素估计得过少,更缺乏把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的革命乐观主义。因此他们不是向先进看齐,不是把先进经验全面推广。他们也有比较,但不是和最先进的比,而是和落后的比,“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样他们也就心安理得了。这些同志应该了解,对于我们共产党人和一切革命志士来说,把事情做得合乎普通规格只是最起码的要求,而尽一切可能把事情做得更多更快更好更省才是我们的本色。经过努力本来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勇于打破妨碍先进事物的“常规”,力争上游,是我们共产主义者在进行一切事业的时候应有的革命态度。
必须了解,我们的事业是革命的事业,而革命——这就是跃进。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者而不是改良主义者。无产阶级是一无所有的阶级,它或者前进而取得伟大的划时代的胜利,或者安于剥削阶级加给我们的贫穷、落后和奴隶的锁链。在过去革命斗争的年代里,我们就是力争上游,向前跃进,把压在无产阶级身上的一切剥削制度统统推翻。现在,当无产阶级已经掌握了政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同样地需要力争上游,向前跃进。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曾经说过,“革命在几个月中使我们的政治制度赶上了先进的国家。但是,这还不够。战争是极顽强的,它很严厉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或者是灭亡,或者是同样地在经济上也赶过它们。……或者是灭亡,或者是开足马力向前进展。这是历史提出来的问题。”十月革命后,苏联共产党就是根据列宁的这个原则指示,以很高的速度实行工业化,使苏联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目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环境当然比苏联当时的情况好得多,已经不像苏联当时那样单独一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是有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支援了。但是,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仍然有帝国主义虎视眈眈,以美国为首的侵略集团无时不希望颠复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如果我们不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建设,不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国的安全就不能认为有充分的保证。同时,从国内情况来说,我国原来是一个“又穷又白”(在经济上还很贫困,在文化上许多方面还落后到接近空白的程度)的大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是薄弱的,如果我们不迅速改变这种落后状态,不力争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拥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文化科学,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就不能认为是巩固的。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党中央提出了多快好省的勤俭建国的方针,提出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提出了在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的奋斗目标。古语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鼓起革命干劲,力争上游,否则我们就要落后。就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来说,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安徽、江西等省已经提出五年或者稍多一点的时间内粮食生产达到纲要规定要十年达到的指标。这些都是力争上游的大跃进的计划。全国各省都应当考虑在五年、或者六年、或者七年、或者八年内实现纲要所规定的十年实现的指标。十年决于三年,全国大部分应争取在三年内使当地区的面貌基本改变。我们的口号是苦战三年,方法是放手发动群众,一切经过试验。
当然,我们的事业是艰巨的事业。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拥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文化科学的社会主义强国,是前无古人的壮举。要完成这样的壮举,不会没有困难。问题在于我们对困难采取什么态度。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困难是题中应有之议。因为我们干的是翻天复地的事业。干这样的事业而没有困难是不可设想的。革命的乐观主义和革命的英雄主义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气质。没有革命的乐观主义和革命的英雄主义,就决不可能坚持革命的斗争,更不用说取得革命的胜利了。毛泽东同志经常教导我们,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就是说,对于敌人、困难,首先必须藐视它,必须有战胜它的决心和信心,然后认真地对付每个具体的敌人、困难,逐步地把它战胜。共产党人必须有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的英雄气概和革命干劲,朝气蓬勃,生龙活虎,思想活泼,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富于进取精神,敢于打破“常规”,奋勇前进。我国又穷又白,固然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困难,但同时又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有利条件。正因为我国又穷又白,我国人民特别迫切要求革命,要求改变我国经济上和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要求建设繁荣、富强、幸福的生活,而具有这样强烈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的六亿人民,勇敢勤劳,正是一股无穷无尽的力量,在这股伟大的力量面前,高山也要低头,河水也要让路。
让我们全党同志和所有革命志士,同人民群众一起,鼓起革命干劲,打破一切右倾保守思想,力争上游,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吧!


第1版()
专栏:

  力争上游的农业生产大跃进计划
江西安徽决定十年指标五年实现
本报特约新华社南昌2日电 中共江西省委最近召开了全省农业工作会议和全省地、县、市委书记电话会议,号召全省人民想一切办法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争取在五年之内完成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所提出的要求。
在农业工作会议上,有二十五个县提出1958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要达到八百斤到一千斤。这次会议还用大量的事实批判了因循守旧,满足现状和缺乏革命干劲的思想。例如:条件差、产量低的地区,有的强调困难,说不能跃进;条件比较好、产量比较高的地区,有的则认为增产到了顶,对再增产缺乏信心。赣南区出席会议的负责同志说,赣南区与广东省毗邻,各方面的条件相差不多。广东的潮州、汕头地区已出现了不少八百斤、一千斤的县,但赣南区现在单位面积产量仅四百二十八斤。这并不是由于赣南区的条件太差,主要是我们多了一个右倾保守思想,少了一个革命干劲。上饶专区参加会议的同志选择了本区滨湖、山区、丘陵三种不同地区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同样的地区,有的连年增产,有的连年减产,关键问题也在于有没有一股革命干劲。许多同志在会上还介绍了依靠群众力量来发展农业、进行农业基本建设的事例,批判那些企图单纯依赖国家帮助来实现大跃进的思想。
在批判了右倾保守思想之后,各地提出了迎头赶上的大跃进目标。据各县在会议上提出来的计划,全省八十二个县中,有二十五个县提出1958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达到八百斤到一千斤,有七个县达到七百斤到八百斤,有十个县达到六百斤到七百斤。其他的县也提出了大跃进的指标。在水利、肥料等方面,各地也都提出了大跃进的措施。
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在1月31日电话会议上提出快马加鞭全面跃进、十年规划争取五年完成的要求。他说,实现这个大跃进是完全可能的。为了争取提早五年实现规划,需要五年看三年,三年看头年,必须保证今年的农业生产大跃进,争取大丰收。1958年要求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一百七十五亿斤,比1957年增产25%;棉花总产量达到六十五万担,增产46%;麻类总产量达到一百二十万担,增产110%;油脂总产量达到二亿一千万斤,增产75%;生猪产量达到八百万头,增产80%;其他各项农业生产指标都要求比原定计划更加前进一步。
杨尚奎代表省委提出了措施和办法。他说,首先必须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继续批判各种右倾保守思想,放手发动群众,使全面大跃进争取农业大丰收的口号成为千百万群众的实际行动。其次,目前各地计划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为八百万亩,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二百万亩,达到一千万亩。积肥造肥,要求在原定二十五亿担计划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倍,达到五十亿担。此外要大力推行各项增产措施。第三,必须进一步加强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党的基层组织对生产运动的领导,切实改进领导方法,建立全面规划、几次检查、年终评比的工作制度。
杨尚奎说,地方工业也必须积极发展,争取全省地方工业的总产值在七年内赶上全省农业总产值。交通运输、商业贸易、文教卫生等各方面的工作,都要相应地组织全面跃进。
本报合肥2日电 中共安徽省委根据在兴修水利等方面大跃进的进展情况,最近又把1957年12月初提出的全省十年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指标的计划,改为要在今后五年到七年内实现。
安徽省境内江淮横贯,按照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规定,有一半耕地属于五百斤地区,有一半属于八百斤地区,要完成这个粮食指标,就需要把全省粮食产量,由现在的二百四十亿斤提高到四百八十三亿斤。1957年12月初省党代会上,曾要求全省粮食产量到1962年达到四百亿斤左右,到1967年达到五百亿斤以上。但是,在党代会以后的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群众鼓足了极大的干劲,完成的水利工程土方,超过原订计划八亿公方的一倍以上,并正在向二十多亿方的目标努力。与此同时,全省积肥、绿化、除四害等的工作,也都超额完成了原订计划。安徽省委根据这种情况,对全省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指标的问题进一步做了研究,并及时地修订了原计划,到1962年就要把全省粮食产量提高到五百一十亿斤左右,淮北地区亩产由现在的二百零四斤多提高到五百三十斤,淮南地区亩产由现在的三百九十七斤多提高到八百四十一斤多。
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同志1月底在县以上党委书记会议上,对提前五年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指标的根据及可能性作了说明。他说,根据目前群众的干劲,一个冬春即兴修水利二十亿土方(还可能超过),在以后四年多的时间内,只要逐年稍有增加,五年内完全有可能使兴修水利的土方总数达到一百二十亿公方。只要达到这个目标,全省便可基本消灭旱涝灾害,便可大规模实行生产改革。在肥料方面,去冬今春可完成原计划的一倍以上。今后五年继续发挥群众积肥的积极性,把单种套种的绿肥面积由现在的六百万亩增加到七千万亩左右,即可解决六千多万亩田地的肥料问题。如果每户养猪由现在的一头半增加到三头,每头猪供应三亩地施肥,全省七百多万户农户所养的猪,也可供应六千多万亩土地施肥的需要。此外,还有人粪、畜粪、土肥、杂肥等。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到1962年将达到一亿四千多万亩,还可大部施用细肥,增产效果更大。他说,现在有了解决水利、肥料问题的办法,依靠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干劲,使这些办法又有了迅速实现的可能,这就是要提前五年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上粮食指标的重要根据。
曾希圣同志接着谈到,将来在完成一百二十亿土方的水利工程和有了大量细肥的情况下,安徽在生产上便有可能大大跃进了。那时,全省将大力改种高产作物,实现旱地改水田,提高夏收作物的单位产量以及扩大复种指数等。他说,在高产作物中,大量改种水稻,是提高生产量最重要的办法。安徽现在的水稻播种面积只有三千多万亩,如果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把双季稻种植到一千万亩,旱地改为水田的面积达到二千多万亩,即可增加三千万亩的水稻播种面积,每亩产量由现在的三百斤提高到五百斤,全省单这一项即可达到三百一十九亿斤粮食。而实现这一项是很有可能的。现在全省已有三百多万亩双季稻,1956年曾达到七百多万亩,群众和干部经过几年来的种植,在思想上和技术上已都有了基础,五年内扩大到一千万亩不但可能而且将会大大超过。关于旱地改水田,经过群众大兴水利,五年改种二千多万亩水稻也有了条件,如今年只是淮北地区就要改种四百多万亩,按这个速度,淮北五年就可达到全省的要求了。他接着指出修订计划中对其他高产作物如红薯、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的要求也是不高的,如红薯只要求全省平均单位面积产量由现在的一千二百斤提高到二千斤,而现在达到这一产量的地方已经很多。在夏收作物中,如对大麦小麦的要求,也只是由现在的一百一十多斤提高到二百斤,而去年淮北有成百万亩小麦已平均达到二百五十斤以上了。粮食复种指数现在全省已提高到170%,而在实现修订的计划时,只要求达到200%,这个要求也不算很高。
曾希圣同志说,五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的条件是完全具备了,但是,要用革命的精神,踏踏实实地工作,才能把可能变为现实。他认为这些工作中最重要的,还是努力抓紧解决水利和肥料的问题。他号召各级党委领导群众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力求自力更生,如肥料,绝不能等待国家供应化学肥料,要做到就是没有化学肥料,也能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他要求根据这种革命精神,根据大大增加了的水利、肥料等条件,乡乡社社都重新讨论修订自己的计划,把生产推向更高潮。


第1版()
专栏:

  一场辩论驳倒了促退派
河南省鲁山县党代会提出了豪迈的规划
十年指标一年完成;苦战五年跨过长江
本报讯 河南日报消息:在1月上旬召开的中共河南省鲁山县第二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经过思想论战,深刻地批判了右倾保守思想,作出了生产大跃进的四项决议。一、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口号和目标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咬紧牙关,苦战五年;十年指标,一年完成。要求今年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五百斤;五年跨过长江以南,在1962年达到亩产八百斤。二、争取三年内治好全部荒山,达到一次降雨量在二百公厘的情况下,山地水不出川,土不下山,平地不发生径流。三、今年生猪要由现有的八万二千头发展到四十二万头,由一户一猪一跃而达到一人一猪。四、大力发展水稻生产,今年水稻种植面积由现有的二万五千亩再发展十万亩,五年内全县基本上实现水稻化。为了保证实现上述决议,代表大会还制订了各项具体措施。
会议当讨论县委向大会提出的实现生产大跃进的指标和措施的时候,出现了两种对立思想的斗争。大部分人认为县委提出的指标和措施是积极可靠的,符合广大群众的要求,完全可以实现或提前实现。因而情绪高涨,信心百倍。一部分人则对此表现了忧虑和反对。如有人认为山区、秃岭、缺水少肥,无法跃进,有人认为要跃进,国家就得贷款,不这样就跃进不了,有人不相信改种水稻能增产,或认为群众没有经验,只能慢慢来。有一些有右倾保守思想的人,虽然不公开表述自己的意见,但是内心却不通。所有这些思想,都在障碍着大跃进的实现。与会许多代表通过大会发言,小会讨论、回忆对比的方法,用铁的事实驳倒了促退派的种种消极论调。
会议摆出了如下事实:1957年全县平均亩产三百五十斤,但是,全县已有四十个农业社达到或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所规定的粮食指标,其中平均亩产五百斤以上的三十一个社,六百斤以上的五个社,七百斤以上的三个社,九百斤以上的一个社。赵村区区委书记李维青同志举出了燎原农业社的例子,说明“只要有干劲,再困难的地方也能大跃进”。燎原农业社处于山深、坡陡、石多的地方,1953年平均亩产三百一十斤,转高级社后,由于进行了技术改革,产量得到了飞跃的发展,1957年平均亩产七百四十二斤。这个社最近又发动社员,向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老龙山进攻。这个山有二十五个山头,二十九条河沟,面积约五千市亩,千余名社员在“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的口号鼓舞下,短短的半个月内,已完成的各种水利工程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达三千亩以上。
很多同志还举出了各种发展生猪和改种水稻的有利条件。所有这些,有力地驳倒了促退派的错误论调,统一了思想认识,鼓起了全体代表的革命干劲。


第1版()
专栏:

  苦干,实干,创造性地干
江苏五个专区力争三年内实现十年指标
本报讯 新华日报消息:中共江苏省苏州地委、扬州地委、南通地委、淮阴地委、徐州地委在1月份分别召开县(市)委书记会议或扩大会议。在这些会议上,讨论了江苏省委扩大会议关于“苦干五年,提前实现五百斤、八百斤”的决定,修订了这几个专区的农业生产规划,决定动员全党全民,苦干三年,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的增产指标。
苏州专区九县中共县委书记和常熟市委书记在地委召开的会议上提出的奋斗目标是:“苦干三年实现八百斤,苦干五年成为千斤区”。根据各县重新修订的粮食产量指标,苏州专区将在1960年成为八百斤专区。其中江阴、震泽、无锡以及常熟市郊区都将在1958年达到和超过八百斤,常熟、吴县也将在1958年争取达到八百斤;吴江、太仓、武进将在1959年达到八百斤;只有昆山一个县将在1960年达到八百斤。县委书记们并根据新的指标修订了冬春生产规划,提出了一年基本消除内涝灾害,二年做到旱涝无忧,以及在1958年争取超过富裕中农施肥水平的坚决措施。
扬州专区决定动员全党全民,“苦干三年,基本实现八百斤”。从这个指标要求出发,要求苦干三年,基本消灭旱涝灾害;三年内共须完成土方六亿方。要求1958年全年积肥任务由三十亿担增至四十三亿六千万担;大力发展生猪,今年计划由1957年圈存一百七十四万头,增加到六百万头,1960年发展到一千三百五十万头,达到每亩一头猪。同时还要大力进行农业改制工作。
南通专区提出动员全党、全民,突击两年基本消灭旱涝灾害,苦干三年实现百斤皮棉、八百斤粮食的指标。各县都修订了原来规划。崇明、海门两县提出力争1958年实现粮食八百斤;启东、崇明、南通、海门四县提出1958年实现百斤皮棉。地、专各部门也订了规划,决心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大跃进。
淮阴地委扩大会议提出的跃进规划是:“三年五百斤,五年跨长江”。并决定采取四项措施:一、在兴修水利方面,三年共做十亿土方,达到旱涝无忧,其中1958年要做四亿土方。二、提高施肥水平。1958年,全专区平均每亩施肥二百三十二担,1960年达到三百七十八担。1958年养猪从1957年一百二十五万头增加到五百万头,平均每户四点二头;到1960年平均每户养猪达到八头。三、大力进行农业改制工作。1958年要“旱改水”一百五十万亩,三年内共要改六百一十万亩,连原有水稻面积达到八百万亩。四、改良土壤。全区有盐碱地和沙荒地五百零五万亩,要求1958年改良一百三十万亩,1960年全部改完。
徐州地委召开的有县委第一书记参加的扩大会议,决定力争在三年内实现五百斤的指标,到1960年,粮食总产量增加到六十亿斤。在三年内,要兴修水利七亿土方,基本上实现水利化,免除旱涝灾害;对于发展养猪、大力积肥和改旱地为水田等,也提出了跃进指标和实现指标的具体措施。
出席这些会议的同志们,都认为目前农业生产已经处在大跃进阶段,因此,领导思想和领导作风必须同时来个大跃进。苏州专区县(市)委书记会议检查了前一时期的生产运动,进一步批判了右倾保守思想,扬州专区县(市)委书记会议也批判了思想跟不上形势、领导跟不上群众的保守落后思想和老一套的作风,要求领导思想彻底解放。这些会议都强调要实干、苦干、创造性地干;要不断地发现先进,推广先进,赶上先进。同时认为:三年看头年,头年看当前,当前生产搞得好坏,对实现生产大跃进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坚决保证完成各项冬春生产任务。


第1版()
专栏:

  再积肥一百一十亿担
安徽农民一再突破原订计划
新华社合肥2日电 安徽省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就超额两亿担完成了全年积肥一百一十亿担的任务。这一数字相当于前年和去年两年积肥的总量。现在,安徽省又提出再积肥一百一十亿担的新任务。
安徽省农民积肥的干劲很大,每天有三百五十万人投入积肥运动,并且和其他各项冬季生产紧密结合进行。仅据阜阳、蚌埠两专区统计,农民结合修水利就积泥肥三十二亿多担。各地结合除四害运动,清扫垃圾、拆旧墙换土,也积聚了大量肥料。水稻产区结合冬季治螟虫,把拔出的稻草根和杂草沤制肥料。同时,各地还推广了各种造肥的办法,制造各种肥料。
安徽省开展大规模的积肥运动的结果,使全省84%以上的午季作物已追上了肥,并为春播储备了肥料。积肥运动也使沿淮河地区改变了“人无厕所、猪无圈”的千年旧习惯,这一地区的九万个积肥基建队已修建和改建厕所二百二十一万多个、猪羊圈和牛栏一百六十五万多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