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志愿军官兵热情欢迎祖国亲人
我赴朝慰问团离平壤到达志愿军总部
本报综合报道 据新华社讯: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总团25日结束了在平壤的慰问活动,上午乘火车离平壤前往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数千名平壤市人民摇着彩旗和花束在车站上欢送。到车站送行的有:朝鲜教育文化相韩雪野,司法相许贞淑,朝鲜劳动党中央科学教育部长河仰天,朝鲜人民军政治局局长金泰根等。中国驻朝鲜大使乔晓光和大使馆人员也到车站送行。
慰问团总团当天下午到达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志愿军总部的官兵们和驻地朝鲜人民群众共四千多人,在蒙蒙细雨中排成了长达两华里的欢迎行列。当以王一夫总团长为首的慰问团总团到达时,志愿军官兵们高举着“欢迎祖国慰问团”的彩旗,高呼着“欢迎祖国亲人”的口号,震天的欢呼声和锣鼓声响彻山谷。王一夫总团长和慰问团的代表们同夹道欢迎的人们亲切握手,并相互问好。
慰问团总团到达志愿军总部驻地之前,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丁莱夫少将率领许多军官到驻地附近车站迎接,陪同代表们一起到驻地。
慰问团总团在平壤的十二天中,以慰问大会、慰问演出、座谈、参观访问等各种形式,分别向朝鲜人民进行了慰问。在这期间,慰问团还广泛地慰问了朝鲜人民军驻平壤的部队。总团长王一夫、副总团长荣毅仁、吴涛和慰问团的代表同朝鲜人民军的战斗英雄举行了座谈会,并向人民军总部以及空军部队、坦克部队和公安军敬献了锦旗。
慰问团总团在平壤还参观访问了平壤纺织工厂、降仙炼钢厂、金日成大学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等。朝鲜人民在战后恢复建设的伟大成就和他们刻苦勤劳的事迹,给慰问团总团的代表们以极为深刻的印象。慰问团在参观访问中分别同朝鲜人民举行了座谈,到处洋溢着热烈的中朝友谊的气氛。
随慰问团总团的两个艺术团体——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和天津市京剧团在平壤共举行慰问演出二十二场,慰问了朝鲜的党政领导人、朝鲜人民军各兵种部队、平壤市劳动人民和平壤市妇女等共两万多人。这两个艺术团体还同朝鲜的艺术家们进行了座谈和相互学习。海政文工团的演员们向朝鲜艺术家们学习了表现朝中人民军队友谊的舞蹈“高地相逢”和另一些朝鲜歌舞节目。


第6版()
专栏:

苏联乌杰格赫族幸福之路
四十年间从石器时代进入原子时代
新华社25日讯据塔斯社报道:居住在苏联远东南部大森林深处的一个少数民族——乌杰格赫族的人民,在短短四十年间就从石器时代进入了电气和原子能时代。这是十月革命给过去落后的少数民族带来的一个伟大成果。
著名的远东考察家弗·阿尔先尼叶夫在本世纪的初期还把当时的乌杰格赫人叫做“森林人”。他们以狩猎和捕鱼为生。乌杰格赫人在密林深处游牧,穿着兽皮,甚至不懂得最原始的冶炼金属的方法。
苏维埃政权使乌杰格赫族同苏联其他各大小民族获得了平等的权利,给这个小民族带来了新的现代化的生活。
乌杰格赫人现在仍居住在乌苏里森林深处,在希霍特阿林山脉附近,主要靠打猎和捕鱼为生。但是他们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半开化的游牧人了。国家帮助他们永久定居下来,建筑了房屋、学校、医院、俱乐部和商店。最大的一座乌杰格赫城镇同远东的工业和行政中心有定期的航空联系。原来没有本民族文字的乌杰格赫人在几年前已经消灭文盲。有很多乌杰格赫人受完了高等教育,回到他们的故乡作教师和医生。
乌杰格赫族人组织了渔猎劳动组合。仅“比金”劳动组合就得到一块相当于比利时和荷兰领土的大猎场。有些渔猎劳动组合在两年前开始租用飞机,猎手们乘飞机到遥远和野兽很多的密林地带去,并从那里把羊皮运出来。
乌杰格赫人也在顺利地发展着其他的副业,如采集人参等。


第6版()
专栏:

苏联大力发展煤气工业
七八年内总产量将达一千五百亿立方公尺
煤气管总长度增加到三万五千到四万公里
新华社莫斯科25日电 苏联今后将以非常快的速度发展煤气工业。据苏联报纸报道,1958年苏联煤气总产量将增加到三百一十亿立方公尺,即比去年增加一百一十亿立方公尺。这一年煤气绝对增加量将差不多比1951到1955年五年间苏联的煤气增加量多两倍以上。
在最近七、八年间,苏联的煤气总产量大约将增加到一千五百亿立方公尺
(其中,绝大部分将是成本低廉的天然煤气)。到1972年,煤气总产量将增加到二千七百亿到三千二百亿立方公尺,即增加为现在的十三倍到十五倍。到1965年,单是苏联开采的天然煤气所能产生的热能,就将大约等于苏联几个重要煤区——顿巴斯、彼乔拉和莫斯科煤区目前出产的煤所能产生的全部热能。
苏联目前已经有一百六十个煤气产地,足以保证最近几年天然煤气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但是,为了满足比较长时期的需要,今后还将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北高加索、乌克兰、阿塞拜疆、伏尔加河流域、中亚细亚和西西伯利亚等地大力勘探煤气产地。
为了适应煤气工业的迅速发展,今后苏联将加速煤气管的建设。现在,建立苏联欧洲部分和乌拉尔地区的统一煤气网的计划已经成熟了。由于大规模的煤气网的建立,在最近七、八年内,苏联将有五百多个城市和居民点煤气化。
据新华社莫斯科25日电 在过去一年中,苏联总共铺设了四千公里的输油管和煤气管。为了适应石油和煤气工业的迅速发展,今年还计划再修建五千公里的输油管和煤气管。
今年苏联将要铺设从斯·塔米罗波尔到莫斯科的第二条煤气管(第一条已经在一年前建成),以及谢尔普霍夫(在莫斯科州)—列宁格勒、萨拉托夫—高尔基煤气管和其他一些煤气管。在今后七、八年内,苏联煤气管的总长度将增加到三万五千公里到四万公里。煤气管的建设工程十分艰巨。例如在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建设的煤气管要穿越高山、峡谷和峭壁,在中亚细亚铺设的煤气管,要通过大沙漠。
(附图片)
苏联煤气工业的煤气管


第6版()
专栏:

德国统一社会党制止宗派活动
德共中央政治局表示拥护
新华社25日讯 据塔斯社柏林24日讯: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通过决议,欢迎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第三十五次全会的结果并且拥护这次全会关于希德万、沃维伯等人的集团的宗派活动问题的决议。
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的决议着重指出,这些人企图借口反教条主义来改变党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设社会主义和加强工农政权方面所采取的有成效的政策。这个集团反对德国统一社会党领导的活动是违反整个德国工人阶级的利益的。
决议说: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第三十五次全体会议的决议也将帮助德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自己的队伍。德国共产党认为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进一步成功地建设社会主义对于巩固和平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将促使西德统治集团的侵略政策破产,并且促使通过建立两个德国的邦联来恢复德国统一的政策顺利实现。


第6版()
专栏:

杜波依斯被选为
民主德国科学院通讯院士
新华社23日讯 塔斯社柏林22日讯:据德意志通讯社报道,美国历史学家威·杜波依斯教授被选为德国科学院通讯院士。杜波依斯的著作在国际上享有声誉。他是国际和平运动的著名人士、是世界和平理事会的理事,并且获得了1953年的国际和平奖金。


第6版()
专栏:

巴黎共产党员追悼加香
多列士号召向加香学习
新华社25日讯 据塔斯社巴黎讯:巴黎共产党员23日晚上举行了马赛尔·加香的追悼大会。法国共产党总书记多列士作了关于加香生平和活动的报告。
他说,马赛尔·加香把他的毕生精力献给了工人阶级。坚定不移地忠于社会主义。孜孜不倦地为劳动人民福利、为自由和和平、为法国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是马赛尔·加香的基本特点。他号召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加入共产党,以便加强党的队伍和斗争!
多列士要求法国共产党员向加香学习,像他那样为十月革命的光荣范例所鼓舞,像他那样英勇和守纪律,以他为榜样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自己,以争取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


第6版()
专栏:

赫鲁晓夫接见波兰大使
新华社24日讯 据塔斯社莫斯科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22日接见了波兰驻苏联大使塔·盖德,并且同他进行了谈话。


第6版()
专栏:简讯

简讯
我军事代表团到翁巴拉访问翁巴拉讯:由叶
剑英元帅率领的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在24日下午到达印度旁遮普邦翁巴拉访问。代表团在这里将访问印度第四步兵师,并且参观这个师的军事演习。
我妇女代表团捐款救济锡兰妇孺
科伦坡讯:参加亚非妇女会议的中国妇女代表团25日捐赠两万锡兰卢比救济最近锡兰水灾中受灾的锡兰妇女和儿童。这笔捐款中,一万卢比捐给全锡兰妇女会议,另外一万卢比捐给锡兰妇女协会。
我国刺绣在第比利斯展览
据塔斯社讯:中国现代艺术刺绣展览会24日在第比利斯的格鲁吉亚国家艺术博物馆开幕。展览会展出了中国一百二十五种精致的刺绣,最吸引人注意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孙中山和毛泽东的刺绣像。


第6版()
专栏:

世界优秀男女乒乓球员名单公布
王传耀孙梅英分别名列第七
新华社25日讯 加的夫(威尔士)消息:国际乒乓球联合会24日公布十八名世界最优秀男女乒乓球运动员的名单。男女第一名都是日本运动员。中国运动员王传耀和孙梅英分别列第七名。
男子第一名是1957年世界单打冠军田中利明。第二名是1956年世界冠军荻村伊智朗(日本)。第三是匈牙利的别尔切克。第四、安德里亚迪斯(捷克斯洛伐克)。第五、角田启辅(日)。第六、斯提佩克(捷)。第七、王传耀(中国)。第八、梅文和(南越)。第九、西多(匈牙利)。
女子第一名是1957年世界单打冠军江口富士枝(日)。第二名是英格兰的海顿。第三名是日本的渡边妃生子。第四、罗齐亚努(罗马尼亚)。第五、高基安(匈)。第六、泽勒尔(罗)。第七、孙梅英(中国)。第八、大川富(日)。第九、埃利奥特(苏格兰)。
运动员的名次是根据1956年—1957年间的表现来排列的。
1957年时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公布的男子优秀运动员有十三名。中国的姜永宁列第十一。英国的贝格曼名列第四,但新公布的名单中,没有一个英国的男运动员。去年公布的女子名单上有十三人,其中没有中国选手。著名的英格兰女将戴安尼·罗今年榜上无名。


第6版()
专栏:

口吃矫正学校
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萨雷河流域的山谷中,在一个群山环抱、森林茂密的幽静地方,有一所专门矫正儿童口吃的学校——弗利德里希·弗吕贝尔口吃矫正学校。
这所口吃矫正学校可以容纳九十个孩子。孩子们在这里上学,除了能够矫正口吃,还能受到普通的教育。为了保证教员和学生的密切接触,每班学生人数平均是十二至十五个。儿童全部住宿。
学校里每天日程的安排,首先是通过固定的秩序,使儿童有一种安定的感觉。特别重要的是睡眠。因此,学校非常重视使儿童们在夜晚有足够的睡眠,并且一定要有午睡。学校通过遮光和采用催眠法使所有的儿童都能睡好,从而使他们的脆弱的神经系统得到镇静和休息。
弗利德里希·弗吕贝尔口吃矫正学校所采取的口吃矫正方法是特别有趣的,有各种不同的矫正方法和手段,主要是根据苏联学者巴甫洛夫关于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的学说出发的。通过延长儿童们的说话和手臂的有节奏的摆动,一般可以使口吃儿童能流利地说话。这种方法的目的,就是使旧的阻碍反射逐渐消失。学校的教师们在各种课程中都贯彻使用这个方法,例如,在上体育课时,用孩子们自己边敲小鼓边跑步的有节奏的运动,来消除他们的神经紧张状态。这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很好。在学校开办的一年多时间内,已有85%的孩子消失了口吃症状,20%已经痊愈,离开学校了。
(附图片)
把孩子们的话用录音机录下来使他们听到自己说话的进步。
上体操课时通过有节奏的运动消除孩子们的紧张。


第6版()
专栏:蒙古通讯

在千里冰封的蒙古草原上
本报记者 逢烨
1957年的岁末,我们去蒙古东部草原的三个省作了一次访问。在千里冰封的大地上,来回五千里。虽然来去匆匆,但我们看到蒙古人民在冒着零下一、二十度的严寒辛勤劳动。白雪复盖的茫茫草原,别是一番秀丽风光。
草原上的城市
到过草原旅行的人,才会理解草原的辽阔宽广,蒙古草原就是这样。汽车在草原上奔驰,有时一、二百里见不到一户人家。有时看见三、五蒙古包和一群牛羊,车子一闪而过,依然是无尽的土地。到了县城、省会,或是农场、矿山,才能见到比较集中的人家。
在地广人稀的草原上建设城市,是一件艰巨的工作。但是,勤劳的人民用他们的双手把一座座城市建设起来了,草原城市成为草原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我们访问过乔巴山、肯特和苏赫巴托尔三个省的省会,还路过了一些县城,所有这些城市都使我们体会到它们的变化和发展。即使是只有几百个居民的小县城,也都有学校、医院、商店、剧院(或俱乐部)以及小型的工厂等各种文化、经济部门。省会都安装了电灯。每当我们在夜晚临近省城时,就看得见草原上闪耀着的明亮灯火。
苏赫巴托尔省的省会巴勒浩特,是在半戈壁地区建立的新城市,才有十多年的历史。省党委书记告诉我们,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漠,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有四千多人的城市了。在这个新城里,我们看到了最近几年内建设起来的商店、俱乐部、食堂和住宅。1955年,中国工人来到这里,他们和蒙古工人一道,帮助建设着这个戈壁新城。我们在这里还参观了一所中学。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曾经开辟了一个农业试验场,学生们学习着试种蔬菜和谷物。入冬前,学生们还帮助附近的牧业生产合作社贮备了好几千吨干草。
乔巴山市的变化也是惊人的。革命前,这里主要是喇嘛住的地方。现在已建设成蒙古目前的第二个大城市,全市有两万多居民。这里有冶金公司、洗毛工厂、物资进出口站,还有一条宽轨铁路通往苏联,这对东部三省的物资对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市区东面,一所新楼房正在广场上兴建,这是苏联帮助蒙古建设的一座面粉厂,厂房所用的砖是从中国进口的。这个厂1958年就要提前完工。为了满足工厂原料的需要,草原上将扩大谷物的播种面积,人们需要的面粉也将要逐步自给。在工地上,我们看到来这里帮助建设的中国工人,他们和蒙古工人们一道,冒着草原上的冬季严寒,不停地施工。
草原在怎样地变化着啊,草原城市在怎样不断地成长着啊!
矿区和农场
蒙古人民最近几年来进行着大草原下的矿产探采工作。设在乔巴山市的冶金公司,领导着东部地区的采矿工作。
我们在肯特省访问了一个开采萤石的矿区。我们在矿井附近看见堆积如山的矿石,据说这些矿石的质量很好。一个新的矿井正在修建,动力设备已安装就绪,这个新矿井将使用机器开采。
这个萤石矿区是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兴建的,矿区的发展很快,已经成为草原上的一个热闹地区了。矿工们住着新建的木结构房屋,屋里安装了火炉和电灯。商店里有工人们需要的日用百货。矿长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蒙古矿工已经掌握了技术。1957年的生产任务已经超额完成了。现在,工人们为了迎接蒙古人民革命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正在开展着社会主义的生产竞赛。
返回乌兰巴托的途中,我们还参观了一个钨矿。新从苏联学习归来的矿长和一位苏联专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这里原来也是一片草原,开采钨矿后,矿区周围盖起很多房屋,人口也多起来了。天色虽然已近薄暮,矿长仍高兴地领我们到处参观。我们从矿的机器设备、洗矿间一直看到矿工们的洗澡间。
在乔巴山省,我们还参观了全省三个国营农场之一的塔木斯克农场。
塔木斯克,是一条连接乔巴山市的狭轨铁路的终点站。这里是蒙古的东部边境,1939年,蒙古人民击溃日本法西斯侵略军的哈拉哈战役就是在这附近进行的。旧日的兵营现在已被利用来作和平的生产建设,农场的办公室和一部分宿舍就是旧兵营的建筑物。
农场是在1954年建立的。现有两万多头牲畜,目前正在冬季牧场上放牧,全年的牲畜增殖计划已经超额完成了。1957年全省的多数个体牧民都没有完成增畜计划,国营农场却充分地显示了它的优越性。
农场在一千二百多公顷土地上播种了庄稼,全年的生产计划也已经超额完成。场长告诉我们,前两年,这里每公顷土地只能出产三吨马铃薯,1957年,生产量已提高到十吨。中国工人们帮助设计了地窖,马铃薯可以很好地贮藏起来,这更加提高了农场工人们的生产情绪。1958年,农场还要扩大耕地面积,准备供应乔巴山市面粉厂的原料需要。
最近几年来,蒙古人民重视发展农业,农场和合作社的耕地面积正在逐步扩大。蒙古有大量的可供利用的土地,农业的发展前途很大。像塔木斯克农场,耕地虽已扩充到一千多公顷,但是只占可耕地的一小部分,广大土地正待开垦利用。
晚上,我们在农场俱乐部看了一场歌舞表演。牧羊姑娘、拖拉机手和中国工人一块上台表演了精采的节目。我们深深地体会了两国工人在工作中建立的深厚友谊。
(附图片)
哈林国营农场饲养员在照料小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