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院长党委书记齐动手 争取亩产水稻一千八
浙江农学院师生自种丰产试验田
据浙江日报报道 “边教边学边种田”的新学风正在浙江农学院形成。这是浙江农学院整改中的重大收获。
从下学期起,浙江农学院全校师生员工每个人都要动手种试验田。老教师将在试验田里进行综合性试验,全面贯彻先进技术,保证达到丰产。现在,院党委书记、院长金孟加已和教授沈学年、副教授吴昌济、叶常丰、俞震豫、讲师李学骝等组成水稻三熟丰产小组。他们当中有水稻栽培专家、水稻病虫害专家,也有研究种子、土壤的专家。他们订出了详细的综合规划,要求今年在二亩半试验田里,每亩水稻产量从1957年的七百二十七斤多提高到一千五百斤,争取达到一千八百斤。副院长丁振麟教授、院党委副书记韩光和陈锡臣副教授等组成的一年两熟(单季晚稻、冬季大麦)丰产小组,要求今年晚稻和大麦产量每亩达到一千五百斤,争取达到一千八百斤。副院长萧辅教授和屈天祥副教授、季道藩讲师等组成的棉粮两熟丰产小组,要求今年棉花产量达到每亩一百五十斤,争取达到二百斤。
学校领导人和教授们亲自带头种试验田的消息传开后,大大鼓舞了青年教师和学生们的干劲。农学系的十几个青年教师组成了生产突击队,选定了两亩田作为丰产试验田,并且已在田里施下了肥。园艺系二年级有些学生,一再要求领导上批准他们搞丰产试验田,他们表示要和老教师们竞赛。除了有重点地搞丰产试验田以外,许多教职员和学生要求通过亲手种田,取得农业生产的实际经验。根据在优先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下,发展农业多种经济的方针,一年级学生将全部在院内的实习农场参加种大田作物;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则根据各人专业分别搞各种试验田,要求做到包工、包产、包本。过去学生教学实习是集中在一学期的最后四星期中进行的,从下学期起,决定打破常规,根据生产季节来安排教学实习,使学生在作物生长的全部过程中,都能得到亲自操作的机会。
浙江农学院为了彻底克服科学研究中各自为政和脱离本省农业生产实际的状况,十分强调在科学研究中的联系协作,进行综合性的试验研究,同时强调科学研究必须为本省的农业生产大跃进服务。目前,在该院党政负责同志领导下,已组织了一个包括五个教研组、三十位教师的研究小组,专门研究如何利用马粪、牛粪、人粪、稻草等制造沼气,用来点灯和发动农业机械的问题。这个试验取得成效后,对解决全省农村照明、动力的燃料问题将有很大的作用。此外,该院还曾组织教师到湖北的水稻“千斤县”——孝感县去参观访问;在下放的教师中配备了一个小组,到黄岩县去总结大面积丰产经验;组织了包括土壤、地质、水利等方面的教师去龙游、衢县研究低产田的低产原因,找出增产的办法。
现在,一个大规模的备耕运动正在浙江农学院展开。这几天虽然学期考试很紧张,但是学生们每天都抽出时间捉虫除草,灭鼠捕雀,他们在两年内不但要消灭四害,而且要消灭学校农场内的各种植物病虫害。为了超额完成实验农场一千亩积肥十五万担的任务,全校师生都愿意延迟放假,战斗五天。这一决定受到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们的热烈支持。许多师生掀起了挑战应战。全校自愿参加这次义务劳动的教职员、学生和农场工人共有一千二百三十人。在八、九两个半天中,共挖塘泥五万七千四百多担。
(项孔言)


第7版()
专栏:

边耕边读 又红又专
华中农学院注意教育和生产紧密结合
本报讯 记者古维进报道:经过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华中农学院师生的社会主义觉悟空前提高,提出了“一手拿锄头,一手拿书本,边耕边读,又红又专,苦战三年,生产自给”的豪迈的口号。在这一口号的鼓舞下,全体师生种植试验田(学生种的叫实习田),实行勤工俭学,使教育和生产结合起来。
过去,华中农学院师生提起参加劳动,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说:
“这是培养劳动模范的办法,不是培养科学家的办法,只有在高级试验室里试验,才能培养出科学家。”因此,许多人不愿意参加劳动,学生们即使到农场和农业社实习,由于脱离实际,学习的东西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去年有些学生派到农场作教学实习,农场的同志不欢迎,说:“学生劳动一天创造的价值,抵不上每天发给他们的两个馒头。”学生毕业以后留恋城市,不愿下乡。
去年11月整改以后,师生的社会主义觉悟提高一步,热烈响应院党委“教育和生产结合”的号召,学习农村干部种植试验田,同时进行开荒、种菜、喂猪、养兔等。现在,教职员种植的试验田有一百三十多亩,平均每人三分多田;学生种植的实习田六百多亩,平均每人二三分田(多的八分田)。为了准备春耕,师生正在积肥、修渠、整田。另外,有些学生深入农村调查总结生产经验。
与此同时,该院师生勤工俭学,开始参加了各种服务性劳动:一、义务劳动——每人每月以半天(即星期天)时间帮助学校进行绿化等;二、半义务劳动。每人每月以一天的时间参加农场生产,工价折半,两月来出工二千八百二十九人次,得工资千余元;三、全报酬劳动,在不影响学习的原则下,学生们利用星期天参加学校的基本建设工程,或在农场生产。去年11月至今得工资二千八百多元;四、副业劳动,同学们普遍组织了理发小组、补鞋小组、洗像小组等,每天课余开始营业,价钱便宜(如理发,每人八分),同学们非常欢迎。
两月来(从去年11月至今)的事实证明,教育和生产结合有很多好处。首先是培养了师生的优良品德。过去师生对于劳动有三怕:怕脏,见了大粪掩鼻而过;怕蚂蟥虫,有的人穿着皮鞋下田;怕累。现在这种现象没有了。在积肥运动中,各班同学都盖厕所,挖粪窖,打扫教室和厕所(原来是工友干的),看见粪便和垃圾视若宝贝。有许多农学家从来不轻易下田的,现在都经常背着粪筐到处找寻肥源,在零下二度的天气里,学生们仍然赤着脚在塘中积肥。其次,提高了教学和学习的质量。去年,教学人员进行了一百多个研究试验项目,但成功的很少,现在亲自培育试验田后,可以比较熟练的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农业经营管理系四年级学生过去实习时制订生产规划和财务规划等,需要技术员帮助,否则就无法进行。现在从劳动中了解到整个生产过程,制订规划的问题解决了。他们提出,过去三年来没有学到的东西,要在今年内把它补起来;他们作的毕业论文,也比较深刻了。肥料土壤系三年级学生,过去连简单的堆肥都不知如何动手,也不会挖粪窖,现在很多人可以作出合乎规格的堆肥,得到农场工友赞许。学生们在参加农业生产中深刻体会到:参加生产是学习的总考试。第三,锻炼了身体,增进了健康。第四,解决学生费用,节省国家开支,从去年11月至今,学生们参加各种服务性劳动获得报酬二千一百一十元,有一百二十八人自动要求降低助学金,每月为国家节约三百九十点四元。
最近,该院传达和讨论了共青团三届二中全会的精神,全院共青团员和学生们的干劲更大,他们提出倡议:学校的生产资料很丰富,有农场、牧场、奶牛、猪、果木、湖沼、拖拉机等,还有二千六百多个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劳动力,必须使这些人力、物力发挥充分作用,争取学习费和生活费,在一年内部分自给,二年内半自给,三年内全部自给。学生们还要求今后做到“三比”(比学习、比劳动、比志气)、五会(会犁田整地、会积肥施肥、会除病、虫、水、旱四害、会选种播种、会田间管理)、两保证(干劲、钻劲),在一年内把狮子山(学校住址)变成“丰产的大花园”。


第7版()
专栏:

响应勤工俭学的号召,支援农业生产大跃进。这是保定西郊小车乡民办中学的学生正在帮助农业社筛红薯叶。
本报记者 刘长忠摄


第7版()
专栏:气象台

大风警报
新华社23日讯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23日上午七时发布大风警报:
目前有冷空气自我国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预计未来二十四小时内,陕西南部和山西将有六、七级的偏北风。四川北部、河北、河南、山东和淮河流域各地将有六级左右的偏北风。长江中下游流域各省也将有六、七级的偏北风,江面湖面最大风力将达八、九级。渤海、黄海和东海北部的风力也将逐渐加强到六、七级,风向偏北。


第7版()
专栏:

试验田是教学联系实际的好办法
何作
浙江农学院的领导干部和教学人员走出办公室、实验室,亲自下手去种丰产试验田。这是一件很值得提倡的事情。农业学院的任务是培养有文化有农业知识的农业工作者。什么是有文化有农业知识的农业工作者?这不是指只懂得农业科学知识,而不会种田的人。我们所指的是既有农业科学知识而又有本事种出丰产田的人。这样的毕业生走上农业生产的岗位,就是农业战线上的促进派,农业战线上的好战士。要培养这样的人材,必须从学校开始。过去一般农业院校,对教学联系实际还是比较注意的,但是做得还很不彻底。
浙江农业学院种试验田,是教学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彻底克服关门教书、关门读书、关门做试验研究的好办法。这种做法,对于今后提高学生农业科学知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将大有裨益。从学校领导干部来说,通过试验田可使领导干部和教学人员打成一片,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并具体的领导这一工作前进;党的领导工作人员可以从中学得专业知识,逐步熟悉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中的问题,由不懂到懂,由外行到内行,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生动、更活泼、更有成效。对于教学人员来说,可以扩大眼界,丰富科学研究和教学内容。试种高额丰产田,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全面贯彻先进的技术,需要栽培、土壤、病虫害、种子等多方面的配合,这些试验,不仅年青的教师没有经验,就是具有一定教学水平和科学实验经验的老教师,也可能是一个新的课题。因而,办好试验田,就有可能把教学人员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一步,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边教边学边种田”是社会主义农业学校的新学风,这种学风还有助于消除知识分子脱离体力劳动的现象,克服轻视体力劳动者的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学校是教育场所,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学人员带头种田,对于推动勤工俭学的开展,树立劳动光荣的风尚,也将发生很大的影响。希望其他一些农业学校的领导干部,也能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亲自动手种起试验田来。


第7版()
专栏:

团中央号召少年儿童植树、除四害、讲普通话
本报讯 共青团中央发出了关于在全国少年儿童中开展植树、除四害、讲普通话三项活动的决定。决定中说: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少年儿童又能出力,又能学到许多知识,最适宜于少年儿童参加的一项活动。因此,要把少年儿童动员起来,积极参加植树造林运动。凡是有条件的地方,都要建立少年苗圃、营造少年林。少年宫、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关要首先建立实验苗圃和实验园地。在空地不多的大城市里,也要尽量利用土盆、木箱、培育树苗,然后进行移植。
种植向日葵和蓖麻,为祖国增产油料作物,这是少先队的好传统,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种植向日葵和蓖麻,能种多少就要种多少。现在全国人民正在向改造自然、绿化祖国的目标大进军,每一个少年儿童都要成为植树造林的热心分子,努力绿化祖国,使荒山披青纱,大地穿花袄,果儿挂满枝,遍地长油料。
除四害、讲卫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我们要号召少年儿童积极打麻雀、捉老鼠、消灭苍蝇和蚊子,成为除四害的能手。并且要坚决干、干到底,努力使自己的家庭、学校、街道、村庄做到四无。少年儿童自己要做到人人爱清洁、人人讲卫生,养成勤换衣服、饭前洗手、天天洗脸刷牙的好习惯。要使少年儿童成为朝气蓬勃、精神焕发的一代,把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坏习气连根拔掉。
推广普通话,是我国文字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关系到全国人民利益的大事情。少先队要想各种办法来帮助大家学讲普通话,开展学讲普通话的活动,如听广播、演戏、朗诵诗歌、举办演讲比赛等;掀起一个学讲普通话的热潮。少先队组织应该支持和鼓励努力学习普通话的孩子。不识字的少先队员还要努力识字、学文化,争取到十五岁离队的时候,能够认识一千五百字以上,不做文盲。
决定中最后要求:为了在全国少年儿童中广泛、深入地开展这三项活动,各级团委必须加强领导,切实做好以上几项工作的远景规划,训练积极分子,及时交流经验。通过表扬先进,带动落后,鼓起少年儿童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火热劲头。
共青团的基层组织要负责帮助少先队制订计划,选派优秀团员进行辅导。
目前要着重抓住这三项活动,造成声势,做出成绩,使少先队工作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际更紧密的联系起来,使少先队员和广大少年儿童在这种生动的共产主义的教育中更好的成长起来。


第7版()
专栏:体育新闻

四名田径运动员打破四项全国纪录
新华社广州23日电 全国春季田径运动会传出捷报,今天又有四名运动员打破了四项全国纪录。
今天是全国春季田径运动会的第二天,著名的汕头市选手蔡艺墅在男子撑竿跳高决赛中跳过了四公尺三十四公分的横竿,刷新了他自己保持的四公尺三十二公分的全国纪录。蔡艺墅今天创造的这个全国新成绩,比第十六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第四名的四公尺三十五公分的成绩差一公分。以后,蔡艺墅继续试跳四公尺四十五公分的高度,但三次都没有成功。
出色的女子短跑运动员、杭州市的姜玉民今天在四百公尺赛跑的预赛中,又以五十八秒的成绩打破了她自己创造的五十八点二秒的全国纪录,刚好达到运动健将级标准。
今天举行的男子四百公尺中栏复赛,也十分引人注意。北京市选手周连立以五十四点九秒的时间最先到达终点,他的这个成绩也打破了陈有才创造的五十五点五秒的全国纪录。
男子五项运动比赛也在今天举行,解放军选手李孟林以二千七百二十一分的总成绩获得第一,而且打破了高树贵的二千五百七十三分的全国纪录。
今天举行的女子跳高、女子八百公尺、女子标枪、男子三级跳远和男子铅球决赛的成绩都没有打破全国纪录。


第7版()
专栏:体育新闻

体育场上的孩子们
一跨进北京赵登禹路小学的大门,迎面就是一个面积不大的体育场。这个体育场,设备很简单。它的东面是足球场,南面是单双杠、跳台和沙坑,西北是篮球场。就在这个不大的场子上,每天总有几百个孩子,愉快地进行活动。尤其当课外活动时间,小小的场子里布满了人。这一伙在踢小足球,那一伙在玩双杠,在剩下的仅有的空隙里,也有人在跳绳和踢毽子。
踢小足球是学校的孩子们最喜爱的运动。每逢课间、课后,一二十个孩子就在场上踢起来。有时他们分开两队来一次正式比赛。场上这一伙还在踢,已经有人在等着接班了。
作单双杠和跳远等活动的人也不少。孩子们都好胜,比一下引体向上谁来的多,比一下谁跳的远,也是很有趣的。
那些年纪小的孩子作什么活动呢?他们自有他们的办法。除去作各种集体游戏外,他们最喜欢踢毽子、跳绳、跳橡皮筋。这几种活动简单、容易玩,而且也不占地方。一下课,体育场的角落里,教室前的空地上,一群群的小朋友在争着抢着玩。
冬天来了。老师和孩子们共同用自己的双手,在校院后面空地上,泼了一个面积不到四十公尺的小冰场。很多孩子都买了木板冰鞋。这种冰鞋又便宜,又好溜。课外活动时,孩子们宁愿把旁的活动放弃了,而去溜一会冰。冰场小,想溜的人多,老师就把他们分开班,大家轮流溜。很多孩子已溜过了,还在冰场旁留恋不去。(燕巴)


第7版()
专栏:

南京农学院培养学生着重实践帮助农业社一心无私
向社会主义农业大学迈进
争取两年内做到科学研究经费自给
本报讯 南京农学院在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推动和鼓舞下,采取下放教师劳动锻炼,办好实习农场,向社会主义农业大学迈进等措施,使教学工作密切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占全校讲师三分之一以上的一百一十四位教师,已经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站、试制农业机械等工作。
除此,南京农学院还决定支援南京郊区农业大跃进,保证他们所联系的十月、红旗、红光和紫金山等农业社完成增产指标,六畜平安,并成为无虫害社。年内要帮助南京郊区全面调查土壤情况,提供改良土壤的具体技术措施,并充分利用农机系的农业机具为郊区农业社代耕土地三千亩,脱粒九十万公斤。实习农、牧场扩大良种、种畜、种禽的生产,以供应农业社。办好实习农、牧场要达到成本低、产量高。今年农场粮食作物争取平均每亩达到一千五百斤,棉花平均每亩达到籽棉四百五十斤,丰产田平均每亩达到籽棉六百斤。把农场旱地全部变成水田,成为无虫害农场。保证农、牧场今年盈余七万元,两年内完全做到以农、牧场的盈余解决学校科学研究的经费。校园内的空隙地除绿化植树外,全部利用做生产实习地。农、牧场全年二万多个临时工全部由师生员工充任。为了实现示范农场的保证,师生员工在今年寒假中,参加了农场的水利工作,完成了一万二千土方,把一千一百多亩旱地变成了水田。目前,每天都有四百个劳动力在农场里进行田间管理。
南京农学院从1953年以来,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一贯坚持了“深入农村、面向生产”的方针,和南京郊区的农业社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联系。去年,农学院组织了综合工作组,对十月社的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全面技术指导。第九生产小队在工作组的帮助下,各种作物显著增产,收入也大大增加。如山芋每亩平均产一千九百斤,比去年增产199%,比全社平均产量增加72.7%;油菜也比全社平均产量增产121.9%。全队户户增加收入,每人平均收入达118.5元,超过了当地中农78.6元的平均收入。去年在葛玉发队示范的黄豆、玉米间作这一措施,就增产了黄豆和玉米十万斤。今年,该社已经根据工作组的意见,重新划分了土地,改变单一生产队为多种经营的生产队,做到一年四季有种有收,土地和劳力逐步做到充分利用,合理调配。劳动模范沈章林说,山芋用玻璃温框育苗的办法真好,今年决定全部推行,争取每亩产山芋二千五百斤。
农学院对郊区农业社的支援是无私的,真正做到合作社需要什么就支援什么,随要随到,受到农业社的普遍欢迎。顶山社发生了严重的猪瘟,牧医系师生四十余人停课前去扑灭猪瘟,抢救小猪。去年秋旱严重,农机系出动拖拉机帮助和平社及时进行耕耙抢种。该社的番茄产量低,成熟迟,果蔬教研组的教师们把农学院繁殖的芜菁甘蓝良种送给他们,还教授了温框育苗,营养钵移栽的技术,使番茄提早六天至十九天供应市场,每亩还可增产二千斤。1956年师生还利用课余时间,在红旗社举办了九十余人的“业余技术学校”,讲授了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的栽培知识,提高了学员的农业技术水平。
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和研究室,和生产相结合之后,熟悉了农业生产的操作方法,实际中丰富的活教材大大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也进一步加强了师生的劳动观念,教师们普遍要求下乡劳动,同学们都要求自己首先做一个会种田的农民。 (史越峨)


第7版()
专栏:

大中学生在寒假里
上海学生活动丰富多采
本报特约新华社专稿 上海许多大学生利用寒假,踊跃参加各种勤工俭学活动和义务劳动。
上海水产学院水产养殖系,已派出一批学生参加国营高桥养殖场的渔场测量工作。按照合同,水产养殖系和水产加工系的大批学生即将前往高桥帮助这个养殖场清塘、整塘,海洋渔业系的学生们已开始帮助附近的上海电缆厂基本建设工地抬土。
同济大学结构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四年级学生二十多人,利用寒假到一个建筑设计院参加了小型设计和绘图工作。道路桥梁系和铁路系的一些三、四年级学生到工厂企业部门,担任了临时性的绘制机械零件图和设计工厂内部小型运输铁道等工作。
交通大学一部分学生开始到校内实习工厂和修配厂参加劳动。他们已在钳工场做了一百多只鎯头。从中等技术学校升上来的一些学生,开始对学校里的三十多台机器进行修理。运输起重系的教师还带着学生,动手修理学校的机车。
寒假开始以来,上海音乐学院各系学生到工厂、农村、部队作了九场慰问演出。学生们表演了自己创作的反映当前生活的“勤俭持家”、“毕业归来”等小型歌剧以及管弦乐、合唱、表演唱等节目,到处受到热烈欢迎。
上海各高等学校寒假中的勤工俭学活动和义务劳动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结合专业的活动外,有些学生参加了校内的刻钢板、装订讲义、晒图、整理图书、修整操场、理发、缝纫等服务性劳动。有些学生成了临时性的食品公司售货员、公共汽车售票员、公共场所的纠察员、搬运工人、包装工人。华东纺织工学院二百多学生在市郊农业社参加了一周的农业劳动。同济大学已将校园中的一百亩空地分配给各班学生耕种。目前一部分空地已经翻好,种下了蔬菜。
目前,上海许多高等学校的学生会或团委会都增设了勤工俭学部,统一安排学生们的勤工俭学活动。寒假中的这些活动有些是义务性的,有些是低酬性的。各校学生根据学生们的意见,暂时将劳动所得全部或大部分归集体所有,首先用以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
(余辉音)
重庆两万学生支援水利建设
本报讯 重庆市四万多名大中学生第一批二万名已在寒假中下乡参加农业劳动,支援农业生产大跃进。
各个学校考试刚结束,要求下乡劳动的申请书,挑战、应战书便如雪片飞来,掀起一片“劳动过寒假”的欢呼声。
第一批下乡的二万多名学生,已经在郊区严寒的田野上开始紧张的劳动了。他们在兴修水利中,不畏寒冷,不怕艰难,很多人赤足在泥水中挖土,下雪天也不停工。重庆第一机械制造学校的一百六十一个学生,第一天劳动就挖土填堤三百八十立方公尺。重庆统计学校六百多学生在三天内完成了农民一千多劳动日的工作量,并且保证了质量。重庆师范学校学生还计划要帮助北碚农民修建一个可以灌溉一千五百亩水田和二百五十亩旱地的大水库。重庆第三中学学生要在十天内修好三个堰塘和挖掘一个五十亩面积的大鱼池。重庆水利学校的学生不仅在郊区参加劳动,还计划到涪陵、江津等专区去帮助农民作全面水利规划和施工技术指导。学生们在劳动生活中还互相提出公约,保证与农民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反对特殊化。有的学校的学生还提出口号:“出工吃干的,闲时吃稀的,多吃便宜菜,少吃贵重菜”。学生们通过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革命干劲与农民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很多农民反映说:“像你们这样的知识分子,我们很欢迎!”
下乡学生在劳动空隙时还组织了访问农民、参加农村会议,帮助农民除四害以及与农民举行文娱联欢等活动。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亲身接触了勤劳朴实的农民,亲眼看见了合作化的优越性,结合学习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思想觉悟普遍提高。铁路运输学校下乡学生参加了马王乡第三农业社的结算大会,亲眼看见这个社每个社员的收入增加的事实,具体认识到了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


第7版()
专栏:

昆明农业学校教学方向的转变
本报记者 秦军光
昆明农业学校,经过整改以后,全校出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一向以所谓“全国水平”为准则的教学工作,现在已是处处从云南的实际出发了;从来不愿同农业社打交道的师生,现在已和很多的农业社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原来90%以上的学生根本没想过要去作一个体力劳动者,现在不仅习惯了体力劳动,还决心要去做一辈子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农民。
昆明农业学校是一个以培养中等农业技术干部为方针的学校,从1950年到现在,共为各国营农场和技术推广站输送了七百四十六名技术干部,基本上满足了需要。今后,各国营农场和技术推广站,不仅不需要增添中等的技术干部,而且还要向外输送。那末,昆明农业学校的毕业生往那里放呢?有人说,全省一万多个农业社很需要技术干部,可是在五、七年内又不需要这种脱产和“专”得只懂得一点农业常识的技术干部。怎办呢?昆明农业学校是照原样办下去呢?还是不办或改变方向再办呢?
去年2月间,中央农业部在南京召开了全国农业技术学校校长会议。会议确定技术学校还是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还决定要“面向地区、面向生产、面向农业社,为农业社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具有文化、技术、身体健康的新农民”。
方针是有了,如何具体地去做,谁也不清楚。一直到这次整风,经过了大鸣大放大辩论,才算找着了途径。
去年8月间,全校教职员工共贴出了大字报三百多张,提出意见五百多条。在这些意见中,尖锐的批评了教学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教学脱离实际。
教学工作脱离实际,主要的表现是不从云南地区特点出发,生硬的搬运苏联教学经验和所谓“全国统一标准”。有的教员说,云南需要的正是教学大纲上没有的,云南不需要的却常是教学大纲中的重点。例如:蚕豆是云南最主要的小春作物,但植物栽培课程中没有。云南种的是冬小麦,课程中讲的都是春小麦。植物栽培课程里还有盐碱土、黑钙土的改良技术,可是云南根本就没有这种土壤。云南很需要防止螟虫、稻热病,可是植物保护的课程中占的份量不多。云南根本就没有飞蝗,为了“全国统一标准”,防治飞蝗却是讲授的重点。还有电气化、机械化的耕作方法和养鱼、养蜂等专业课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用不着的。
虽然如此,可是有些教员却认为昆明农校关键问题不是教学脱离实际,而是教学质量不高。他们提议要增设教学设备、建立兽医院,构置拖拉机……。说农业社“太落后”,没有拖拉机,没有电气化设备就不能满足教学实习的要求。他们主张,应该继续到国营农场实习。
学校党总支和学校行政综合了这些意见,为了更好的贯彻“面向地区、面向生产、面向农业社”的方针,提出学校今后究竟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农村到底有前途没有?组织大家进行专题辩论。在辩论中,对于面向地区、面向生产,绝大多数教师都表示拥护。但是也有一些人思想搞不通。有的教员认为:“教学工作面向实际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把毕业生分配到农业社里当社员,未免太可惜了。”有的说:“国家花这样多钱来培养他们,结果还是个农民,这笔账我看划不来。”在学生中,思想震动也更大,有的说:“偶而参加一两次义务劳动还腰酸腿痛的,农村根本用不着有文化的人,只要能举得起五斤重的大镢头,就是好社员。”一个叫鸣平波的同学说:“农村需要的是能记个分挂个账的人,像我们这样的人放到农业社当农民太可惜了。”
农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却这样轻视农村,轻视体力劳动,这就是教学工作严重脱离实际所造成的后果。学校领导认真的研究了这一问题,认为这是此次整改中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师生进行劳动教育,有计划地分批把他们放到劳动中去锻炼改造,为将来从事农业劳动打好基础。接着学校就明确规定了每班每年有七十天在农业社进行教学生产实习,每周要有八个小时在本校农场劳动,此外,每一个星期六下午还要有四至五个小时到附近农业社参加体力劳动。
接着,学校同附近十多个农业社建立了联系。并和农业社共同组成了实习指导委员会,统一定出实习的日程。
要去农业社进行实习,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愉快的。动物饲养专业班听说要他们去金光农业社实习,多数表示失望似的说:“这有什么好实习的,还不是几条老牛老马,那里比得上嵩明畜牧农场来劲。”这个班在老师和党团员积极分子的带动下,终于还是去了,到了金光农业社,许多同学的看法就变了。这个社有各种牲口二千多头。有些同学在这许多牲畜前面,深深感到自己的技术懂得太少了。去先锋、前进等农业社实习植物栽培和植物保护等专业班的同学,也都觉得比在农场实习收获大得多。有的还说:“并不是农业社落后,而是我们的思想落后了。”老师们也深深感到知识不够,不能圆满的解答学生们提出的各种疑问,须要踏踏实实地在农业社钻一钻。
实习同学在同社员们相处的日子里,深深的感觉到农村是迫切的需要他们。动物饲养、兽医,植物保护等专业的同学,为农业社的牲畜医病、帮助农业社修建牛厩、猪厩、羊厩、盖厕所、并耐心的传授了许多农业技术,农业社非常感激。跑马山农业社社长再三向该校校长表示感谢,并要求学校一定要分配几个毕业生给他们。
经过这一段实习,学生们在思想方面也起了很大的变化。兽医班学生严子健说:“我起初是很怕体力劳动的。我想,像我这样的人劳动一定是吃不消的。可是现在,我已是习惯了。体力劳动真是先苦后甜”。女同学赵慧坤过去曾说:“要我当农民,一百个想不通”,现在表示有信心在农村干一辈子。
昆明农业学校通过几个月的劳动锻炼,教师们的思想也有了很大提高。在这个基础上,他们修改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把那些不适合云南地区情况和目前还用不到的一些课程作了删减,增设了云南迫切需要的动物饲养、牲畜农具、蚕豆学及水田耕作法等课程。在教学中,还特别注意了专业课程同综合课程密切相结合,不仅使学生懂得专业知识,还要懂得一般的农业知识,以适应农业社的需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