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列宁——红军的荣誉战士
苏联红军战士们充满了对亲爱的共产党及其创建者列宁的热爱。在国内战争年代里,许多部队都把列宁作为荣誉战士,编入自己部队的名册,并且把这事看作是莫大的光荣。在这张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第195耶伊斯克步兵团一连一排一班的荣誉红军战士列宁的“红军战士服务手册”。
作为红军荣誉战士的列宁,对于苏联陆海军的巩固和教育特别注意。这方面的证明之一是这第一种红军战士服务手册的编制。这本手册是珍奇的列宁文献,因为它的内容是经列宁亲自加以审查和确定的。
第一种红军战士服务手册不仅仅是“笔记”本,它实际上是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战士的基本政治课本,是战士们能从中找到政治性质和军事服务性质问题解答的指南。这一本小册子也是一个重要的宣传鼓动文件,是对革命军队战士的号召。例如,在手册中登载着题为“红军战士同志,要记住!”的一篇对战士的号召,它扼要地列举了红军战士一切最主要的义务,实际上,苏维埃国家军人职责的概念,就是由这些构成的。
这里摘录这个卓越文件的片断:
“红军战士!你是工人和贫苦农民的利益的保卫者,你是捍卫工农所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使其免于遭任何敌人进攻的保卫者。
要永远记住自己的崇高称号,无论何时无论如何不要辱没这个称号。
要记住,苏维埃政权给予你武器,是要你为伟大的工农革命服务……。
要随时准备着,当苏维埃政权一发出号召的时候,就挺身起来保卫被压迫的人们。要准确地迅速地执行命令,专心致志地钻研军事业务,认真研究各种命令。永远不要停止学习战斗……。
要成为革命觉悟方面的典范——战斗在前,退却在后。
要成为具备革命朝气、勇敢精神的模范和遵守纪律的模范。
要神圣地保持同志友爱精神,保持红军队伍中的亲密团结。
永远不要中断与自己阶级的密切联系,要与工人阶级同生命,参加它的党,并且不要同党隔绝。
工农红军战士!要永远不愧为劳动人民的儿子,要成为伟大革命的坚定战士。”
红军陆海军战士光荣地执行了共产党及其领袖列宁的指示。他们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劳动人民的事业勇敢地进行了斗争。
苏联武装力量在英明的列宁党的领导下,现正警惕地捍卫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苏联人民的和平劳动。红军战士严格地执行着伟大的列宁的遗训。他们每天在加强着苏联陆海军的战斗力,并随时准备遵照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命令来保卫社会主义祖国。
 (肖笛编译自苏联“红星报”)


第8版()
专栏:

回忆我在苏军中的生活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校 陈贵周
1941年夏天的一个晚上,迎着燎人的热风,我渡过了日夜吼叫的乌苏里江,踏上了战斗的苏联国土。站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下,我回过头来长久地注视着祖国漆黑的上空,那时而隐现的点点灯火,多么像日本鬼子狰狞的眼睛,他们正盘踞在我生长的故乡,杀人放火、抢粮抓丁,逼得我家破人亡。为了寻找复仇的机会,我不能不离开我的祖国,我的家。我穿了一身补了又补的单衣,赤着脚、两手空空,在烈日下沿着乌苏里江行走着,渴了喝江水,饿了向苏联的老妈妈要点面包,终于在海参威附近找到了一支苏联红军,他们问明了我的来意后,便热情地接收我入了伍,把我编入远东军区某部的二营四连一排三班,连里除了苏联人外,还有不少的中国和朝鲜的同志,我们都是不甘忍受日寇的摧残,不愿意当亡国奴,而经历了很多的斗争,跑到苏联红军来当兵的。
我们的连长山马拉布尔中尉是一个年轻的俄罗斯人,个子挺高,头发黄而卷曲,两腮经常呈现刮掉了胡须的青色印子。他不大爱说笑,战前是莫斯科某大学的优秀学生,会说普通的中国话,他在课堂上或操场上态度都很严肃,起初我真不敢接近他。一天,吃过晚饭,我正在草地上蹓跶,他忽然很亲热地喊我,和我并肩走在一起。不知怎么,他老是瞅着我的脚,后来我才发现鞋后跟的钉子掉了,一块皮子像张开的嘴巴,走起路来很不带劲。他越盯着我的脚,我越不好意思,脚也越挪不动了。“陈贵周,你怎么不把鞋钉好?”我没有立时回答他。当时我只这一双靴子,如果送到司务长那里,一般要第二天才能钉好,我穿什么出操呢?连长同志知道我这个困难后,马上要我去钉鞋,而且立即回到房里从他床底下拿出一双靴子给我换。从这次起,我感到他对人非常亲切,游戏的时候也总是和我们在一起,打球啦、唱歌啦、跳舞啦、大家说说笑笑地没有一点拘束,休息时有的同志把他刚点着的香烟抢来吸,也没有关系。
记得入营不久,连长领着我们去洗澡,澡塘是一间非常大的屋子,进门的时候,连长要我们把汗油油的衬衣、裤衩都扔在门外,由他和一个看门的老头儿收拣着,等我们痛痛快快洗完了澡,连长却要我们从另外一个门出去,脱在这边的脏衣服怎么办呢……?我正在犹豫的时候,前面忽然传来了欢呼声,原来那边门口为每人准备了一套洗得非常干净的衣服,我们只要穿起来就行了。走出澡塘后,真有说不出的舒坦。我们按照苏军的装备,每人领到两套棕黄色单衣,一套粗呢制服,一件粗呢大衣,还有两条毛毯,崭新的皮带,乌亮的皮靴,穿戴起来可威武了。可是,我们真正成为一个红色的战士,还是在那些严峻的日子里。
夏天,连长把我们带到河边,他拾起一块石头扔进河中试了试深浅,大声问道:“能不能游过去?能游的同志举手!让我来数:一、二、三……”他发现大部分同志都没有举手,忽然很严肃地向我们说:“同志们!现在敌人就在河对面,没有船也没有桥,我们能不能让敌人跑掉?”“不能!”我们响亮的齐声回答。“对!但是,不能游泳的士兵,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敌人跑掉,你们愿不愿意敌人跑掉?不,对的!那就赶快练习游泳!”他的动员虽然只花了几分钟,但作用很大,我们积极地展开了学习。起初,利用木头、破桶,伏在上面划,连长和一些会水的同志在后面驾着小船紧紧地跟着,不断地鼓励我们。开始我们还有些害怕像石头一样沉下去,慢慢地就大胆了,这条河并不宽,不过水流很急,浪花滚滚,经过一个夏天的锻炼,全连没有一个不会水的了!
冬天,我们每人领了一副五公尺长的“踏板”,要学会在雪地滑行,这是很有趣的,就像我们在电影上看到的一样,银色的海、银色的山,就凭一副“踏板”,两根棍子,每小时要滑行二十至三十公里,苏联称为“快速部队”。起初我们摔了不少跤,但是山马拉布尔同志非常重视这一训练,他不但每次都带头,而且从怎样绑鞋带到怎样上坡都教给我们。每逢练习,他都只穿件单衣,戴顶小帽,“跟我来!”说着便在前面开道,滑得浑身都出了汗。我们不但学会了滑行,而且能随时随地停下来,从背上取下长枪,用手杖架成枪架,射击奔逃的敌人!
连长不允许任何人在操练中掉队,我们班有一个战士叫柴蒙春,性情很急燥,做动作不按要求,挖工事也马马虎虎,这使连长很生气。有一次他召集所有的共青团员,让柴蒙春表演他的“节目”,连长下达口令后,出乎意外,柴蒙春做的很好,连长便表扬了他,说柴蒙春是一个很聪明的战士,希望他经常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成为一个共青团员!
记得有一次演习排进攻,冲到一条水沟旁边,连长忽然说:
“陈贵周!你现在是一排排长,指挥冲锋!”
“……?”我明明是一个战士,怎么能指挥一个排呢?我的确有点犹豫,事后才明白连长是为了培养我们的勇敢机智,能对付突然发生的事变,他是不满足于我们只知道听口令开步走的。山马拉布尔同志经常说:“我是党派来的,我的连里有中国和朝鲜同志,使我感到责任重大,如果不能使你们成为一个优秀的战士,我就对不起苏联人民和苏联共产党,也对不起正在苦难中的中国人民!”每当我们碰到了困难的时候,一想起连长勤勤恳恳的态度,他那深邃的目光便发出一股强大的热力,鼓舞我们去克服困难!
秋天,一到星期天我们便去附近的农庄帮助收割,踏着冰凉的露水,愉快地行走在广阔的原野上。轰隆隆的机器掘起了肥大的马铃薯,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我们把马铃薯都装入麻袋,然后再搬上汽车,每逢这样的劳动,我的心情总是特别激动,我看到了苏联人民在艰苦的岁月里以最大的毅力从事劳动,他们把粮食大部分都送给前方,自己却以两片黑面包渡日,我看到了苏联老妈妈的汗水,也最容易想起自己的爹娘,想起沦陷的乡土和横行在祖国领土上的强盗,什么时候才能彻底消灭德意日法西斯呢……?晚上,我们爱挤在俱乐部——一个绿色的帐篷里听收音机,前方的捷报不断传来:“红军大反攻开始……!红军解放了波兰……!红军解放了罗马尼亚……!希特勒匪徒的末日到了……!”
已经是1945年春天了。这天,飘着麻麻细雨,我们都在饭堂里集合,听前方来的英雄们作报告。英雄的事迹把我们带到了炮火连天的战场,我们的心已经飞向柏林,飞到那建立功勋的最艰苦的前方去了。不知道是谁写了一张字条给山马拉布尔连长,请他答复一下,什么时候有仗打?什么时候可以去帮助中国人民打日本鬼子?山马拉布尔在军人大会上非常激动地说:“同志们!我的心比你们还急,但是,要看清楚,隔着乌苏里江就是日寇,他们并不满足于对中国的掠夺,在吉林,在中长路沿线,他们的魔爪随时都会向我们伸来,我们这里并不是后方!现在,红军已抵柏林城下,很快就抽出手来了,同志们积极准备,为消灭日寇而争取打头阵,争取立功吧!”“乌啦!”我们挥动着拳头高呼着,当柏林解放的消息传来后,我们的心真像弦上的箭,时刻都可以射向敌人。这样的日子终于到来了!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我国东北地区挺进,一百多万日寇,几天之内就被打得落花流水。我随着苏联红军回到了阔别四年的祖国,我看到了苏军兄弟的脚上还沾着柏林城下的泥土,他们路过战后的家园都没有来得及歇脚,久别的妻儿也没有来得及见面,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了彻底歼灭法西斯强盗,又英勇地投入了新的战斗。 
(方凡记)


第8版()
专栏:

“黑云压城城欲摧”是谁的诗?
酒泉
去年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中,谈到那时新闻工作者协会开了两次会,“第一次黑云压城城欲摧,摆出了反动的资产阶级新闻路线。近日开的第二次会,空气变了,右派仍然顽抗,多数人算是有了正确方向。……”这里形容时局的那句生动的话“黑云压城城欲摧”,原是一句古诗。是谁写的呢?
这是中唐诗人李贺(字长吉)所作乐府“雁门太守行”的开头一句。下句是
“甲光向日金麟开”。据说,当时还没有出名的年轻的李长吉,就因为这两句诗而受到了韩愈的最初的赏识。一个暑天,韩愈正睡午觉,李贺带了自己的作品求见,韩愈刚要吩咐看门人打发来客走,可是一打开诗卷,读到“雁门太守行”,觉得非常突出,就匆忙束带起床,召见作者。
另一个传说是长吉七岁就能诗文,传遍了京城,韩愈和皇甫湜听了不信,特地到李家去看这孩子。李贺当场提笔就写了一首“高轩过”,二人大惊。从此李贺就出了名。但是,据说这个故事是附会的,因为估计那时李贺已经成年了。
但是,不管怎样,韩愈确实是很赏识李长吉的。读过“古文观止”里的那篇韩愈的著名的“讳辩”的人,一定记得,文章开头就有这位青年诗人的名字,而且这篇文章是专门为李贺写的。当时流行一种忌讳的礼法。妒忌李贺的人们硬说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所以不能考进士,因为“晋”和“进”同音。韩愈的文章把那批人大大讽刺了一通,他说难道父亲名“仁”,儿子连人都不能做了吗?
就是“黑云压城”那两行诗,也受到像王安石那样的权威人士的讥刺。他说:“这小子弄错了,在黑云压城的时候,怎么能够有向日的甲光呢?”甚至有的本子把“日”字改做“月”字。为李贺辩护的人们说,诗中所描写的那种气象在忽阴忽晴的季节里是常有的。人们常看到天空一忽儿满布黑云,一忽儿黑云裂缝,日光透露。王安石的说法分明是吹毛求疵罢了。
李长吉不满时势,他的遭遇很坏,饱受排挤打击,只活了二十七岁就死了。但是他的乐府在当时演唱极盛。后来有的评论家推崇他的诗和韩愈的散文一样,扭转了当时衰颓的诗风,承继了屈原的高贵传统。杜牧这样称赞他的诗:“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垅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但是也有的评论家嫌他的作品古怪晦涩、不可理解,甚至骂他诗中充满了嘲弄悲愤的感情,显然不合“卫生”之道,活该早死。从这些褒贬不同的话里也可以看出李长吉的风格了。


第8版()
专栏:

高加索山中行
程光锐
晨雾消散了,朝霞升起了,
蓝天下闪跃着高加索的群峰,
我们在绿树掩映的山谷中前进,
像在碧波起伏的大海上航行。
听不完的泉声一阵又一阵,
看不厌的青山一重又一重,
我沉醉了,不是因为尝了你的葡萄美酒,
格鲁吉亚,你的青山绿水把我引入梦中。
黑夜来临了,群山隐没了,
路旁的树丛变成一簇簇黑影,
高加索之夜啊,多么静谧,
只有月亮伴随着我们前行。
月光把公路照耀得像发亮的小河,
我们在这河上赶着最后的航程,
前面农庄里灯光依然未熄,
仿佛在等待着深夜来访的客人。
马哈拉泽途中


第8版()
专栏:

从影片“护士日记”的人物谈起
石榛
影片“护士日记”描述了上海护士学校毕业生简素华到东北某边远工地参加建设的故事。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这是我国青年一代无上光荣的、豪迈的行为,也是对每个知识青年的考验。影片用了较为生动的形象语言,讲述了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人的故事,使人感到十分亲切和有趣。影片以最大的注意力放在主人公简素华的身上,想通过写日记这个方式让观众更多地了解简的内心活动,这个尝试和努力是好的。我以为影片“护士日记”有不容忽视的优点,应该加以肯定。但也不可讳言,影片虽然进行得很顺畅,可是片中人物给人的印象却较为模糊,有的甚至还给人不够真实之感。
以简素华和男友沈浩如的关系来说吧,就写得过于简单了些。贪图享乐、自私而且自负是沈浩如性格中主要的特点,应当在剧情的发展中揭示出来,但是如果从一开始便简单的、标签式的表现这些特点,而不在这个人物性格中赋予其他的因素,也就是说这个人物一开始便是那样一目了然的令人讨厌,观众会很自然的发生一个疑问:简素华怎么会爱上这样一个庸俗的人呢?在简素华离开上海之前,简、沈之间只有一场去看房子的戏,他们之间的爱情和冲突的发生在这场戏中没有得到确切的表现,只是简单的表明了他们之间的分野。简素华离开上海后,简、沈之间的戏也没有很好的展开,沈浩如很快便和另一个姑娘纠缠在一起,而这一切并没有给简素华带来了什么新的困难,他们之间照常通信:仍然是沈要简回上海,简不肯回去。到工地后的简素华很早便认识到沈浩如是个“除了自己,加上他爱人、小孩、家,别的什么都觉得不重要了”的人,但她仍然十分真挚的爱着他,希望他转变过来。面临这样的情形,简素华应该有行动、有斗争,而不是老停留在理性上认识了沈浩如目光如鼠只顾自己的毛病,而感情上又一直爱他的分裂状态之中。沈浩如东北之行使简素华亲眼看到他们之间越距越远,最后终于决裂了。但在影片中,简素华对沈浩如思想感情的变化在形象上仍感缺乏必要和确定的表现,通过沈浩如这条戏剧线索揭示了简素华的什么内心矛盾,她战胜了什么?克服了什么?都不够明确。
当然,观众关心的还是简素华到工地以后的情形。简到医务站首先遇到莫家彬、顾惠英这两个人物。医务站显得乌烟瘴气,又脏又乱,工人都不愿意来看病,加上一个玩弄女性成性,一个好争风吃醋,这一切的确是够可怕的。并不是说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这些现象,而是说这些现象在影片中如何体现出来和如何解决。影片仿佛给人这样的印象:当顾惠英知道简素华另有对象,与莫家彬无关时,简、顾便握手言欢,联合起来治莫家彬;莫虽不甘心,但医务站的问题似乎从此便已基本上得到了解决。这样草率的处理简素华到工地后的重要戏剧冲突是不妥当的。从人物来看,莫家彬和顾惠英的性格也表现得过于简单,开头把他们表现得太坏,后面又草草收兵,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加上演员夸张的、丑化的表演方法,把莫、顾表演成一对小丑型的人物,只在外部动作上逗人发笑,更使这两个人物沦于浮面,给人虚假的印象。而像莫家彬这样愚蠢而讨厌的人物,简素华没有受他的欺骗玩弄,只能说明简素华还不太轻浮,还不太傻,此外并不能增加简的什么正面特质。因此这条颇占篇幅的戏剧线索对于揭示简的内心活动似乎也很难为力。
影片中高昌平这个人物是作为和沈浩如、莫家彬相对立的形象而存在着。他是工地上生龙活虎的战士,他在不知不觉中给予简素华很深的影响,他是后来简素华真正向往的人物,因此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很重要。剧本对这个人物所提供的基础是不够生动、饱满的,但有两场戏被删节掉了很可惜。一场是小路睡后,高昌平向简素华谈起小路的母亲是怎样牺牲的,并在睡前夜巡工地,顺路送简回去的戏;另一场是简素华下工地时站在门口看见高昌平在屋里主持一个电话会议的情形。这两场戏本身并不一定很完美,但从这些平常的工地生活中,表现出高昌平无形中给简留下深刻的印象却是很好的。应该更多地从工作和友谊的接触中去寻找他们两人之间感情的较深厚的根源。现在高昌平似乎一开始便有意于简,不免有点酸溜溜的,显得很单薄,简素华似乎也在盼着他,这样很难把这两人之间的戏处理得更深一些。
仅次于高昌平的工人陆豪、钱焕章、鸿志寿的线索也多半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滑过去,没有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简素华愿意下工地去工作,这对这位富有理想的年轻人来说是不足为怪的。但像她这样一个上海新来的学生,在和工人接触中会感到什么呢?给她什么样的印象和影响呢?影片几乎极少接触到,只是工人对她热情的欢迎和鼓励,这样重要的地方,未免写得过于简单了。
幽默、有趣对一部影片来说是好的东西,但如果过分追求趣味和笑料,因而放松了戏剧冲突正确的处理和人物性格真实的描绘,那会给影片相反的效果,我以为影片“护士日记”感人不深,正是在这些方面有着缺陷。


第8版()
专栏:

在饲料基地上(木刻)
蒙古族 布和朝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