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同下乡干部话别
陈克寒
大批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下乡参加农业生产,进行劳动锻炼,是目前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执行党的干部工作路线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件事情具有重大的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先行下放的同志,一定要下定决心,埋头苦干,坚持到底,作好榜样,积累经验,真正起到带头作用。这里,我愿提几点意见供下乡同志参考。
(一)坚决地服从当地的党组织、政府、合作社的领导,尊重各级地方干部,模范地遵守国家法律和合作社章程。
我们的党是全国的统一的组织,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起来的,党的各级组织实行集中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在地方上,党的地方组织负责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执行党的决议指示,领导当地各种工作,管理党的生活。我们下放的党员干部,无论职位和级别多高,必须绝对服从党的地方组织的领导,认真执行党的决定,积极完成党分配给自己的任务,丝毫不能特殊化。我们希望非党干部也能很好服从地方党政的领导。无论党员和非党员,在农村从事劳动生产,都应该服从乡政府和合作社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和合作社的章程。原机关对于下放干部应该给以最大的关怀和支持,有些问题需要由原机关解决的,可以在取得当地的党组织和政府同意后进行。但是,领导上由当地的党组织和政府统一,原机关决不能另外建立一个领导系统。原机关派出的某些领导骨干,除了自己劳动生产外,如果受到地方的党组织和政府的委托,可以负担一些联系下乡干部的工作,但是他们也同样地受地方的党组织和政府的领导,本身并不成为组织。所以,下乡干部遇事都应该首先找生产队长、合作社干部和党支部同志,并且接受他们的领导,尊重他们的意见。遇有重大问题不能解决的,应该报告本县的党政领导机关,请求他们的指示。
下乡干部应该十分尊重地方干部,包括基层干部。必须认识:地方干部有许多长处,可能他们书本没有我们读得多,但是他们熟悉地方情况,同农民群众有血肉不可分的密切联系,农村的生产斗争知识和阶级斗争知识比我们丰富得多,而且一般地说,更能掌握党的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下乡之初,多数人因为没有农村生活经验,许多事情都不懂,不能不求教别人,对于地方干部会是比较尊重的。但是,在农村生活了一个时期以后,学到了一些东西,就可能发生翘尾巴现象,需要特别警惕和防止。决不要把个别地方或少数地方干部的某些缺点,加以夸大,以为是全体地方干部的毛病,并且否定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是否尊重地方干部,将会影响到我们同当地农民的关系,影响我们的劳动锻炼。因为地方干部是由农村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农民以他们为代表人物,他们会把我们同地方干部的关系,看作我们对农民的态度。因此,向农民学习,首先要尊重地方干部,虚心地向地方干部学习。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将学到许多宝贵的知识。我们一定要以实际行动表明:下乡干部是真正谦虚谨慎的人,是决心来参加劳动锻炼的人,是有组织性纪律性的人。
(二)要站稳工人阶级立场,以阶级分析方法观察问题,一切言论行动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今天的农村,情况是复杂的,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阶级和阶层,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仍然是当前的主要斗争。阶级矛盾,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斗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的矛盾,先进同落后、跃进同保守的矛盾,还是很尖锐的。这种矛盾和斗争,具体地表现于合作化问题,粮食统购统销问题,负担问题,城乡生活对比问题,农业生产发展的计划,规模和方法问题。下乡干部首先和经常会碰到的是粮食问题和城乡生活对比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代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说法。我们应该用阶级观点具体地加以分析。可以肯定:农村的粮食是够吃的,一部分富裕中农叫喊粮食不够吃,是为了企图发展资本主义自发势力。我们决不要听信粮食不够吃的叫喊。农民的生活,虽然比起城市人民来要差一点,但是比起解放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的差别在一定时期内是不会完全没有的。现在政府正在采取各种措施,逐步地缩小城乡人民生活的距离。对于这个问题,应该积极地进行正确的宣传解释,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上真正做到勤俭朴素,没有奢侈浪费行为,绝对不去夸耀城市生活。我们要使农民感到:城市人民同他们一样,都在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一心一意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奋斗。现在,各地农村都在进行民主大辩论,展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这场大辩论中,我们要站在社会主义方面,反对资本主义自发倾向。为了使得我们能够站稳立场,应该加紧学习有关农村工作的政策法令,并且调查研究农村的情况,力求不犯或少犯错误。
(三)思想上要作长期打算,同农民同生活,同劳动,同甘苦,共命运,真正在各方面同农民打成一片。知识分子下乡,在生活上是一个大革命,必须首先过好这一关。在出发以前,一再强调吃苦耐劳,现在要逐步地具体化,一件件见诸行动。无论是衣、食、住、行、起居作息,都应该尽力向农民看齐。物质生活如此,文化生活也要作很大的改变。例如,不能半宵点灯阅读
“约翰·克利斯朵夫”,歌剧“茶花女”是暂时地看不到了,在清洁卫生方面只能根据农村的现实条件办事,等等。对于这种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巨大而剧烈的改变,许多人起初是会感到不习惯的,但是一定要使自己习惯起来,不然就不能在农村生根。因此,要自觉地同知识分子的不良习气和劣根性进行斗争。农民是很实际的人,他们首先要从生活来考察我们。我们如果能够在生活上同农民同甘共苦,取得农民的信任,以后的事情就会好办一些。
在劳动上,首先和主要地要端正劳动态度。量力干,尽力干,勤勤恳恳不偷懒。在开始的时候也不要过分地勉强担负自己的体力所不能胜任的重劳动,可以在劳动锻炼过程中,逐步加重担负,提高质量。并且,自始至终坚持到底,不要中途懈怠或退却。知识分子体力弱,农民是谅解的,他们要看我们的是是否肯干,肯学。据早下乡的同志说,困难在开头半个月到一个月,这段时间咬紧牙关过去,对于体力劳动就能够比较习惯。正是在开头时期,特别要有坚毅不拔的精神。不但要努力农业劳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眼敏手快,手勤腿勤;扫地、打水、盛饭、洗碗,能做就做,改变有些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要同农民同甘苦、共命运,以农民之忧为忧,以农民之乐为乐。因此,要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他们经常生活在一起,遇事同他们商量,真正同他们在思想感情上打成一片;不要知识分子干部自己聚成一伙,同农民格格不入。要虚心地向农民学习。学习他们的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的精神和作风,取得他们的帮助,不要轻视农民,以为向农民只能学习劳动。下乡的知识分子干部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但是更重要的是向农民学习,不要有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和特殊化。只要我们真正同农民打成一片,融洽无间,农民就会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子女,多方地体贴和关心我们,给我们以一切可能的帮助。
要做到这样,关键在于下乡干部思想上要作长期打算,决心在农村安家立业,以社为家。有了这种决心,才能对农村发生感情,爱社如家,把农民当作亲切的伙伴,把同农民同生活、同劳动看作理所当然的事,从而同他们搞好关系。虽然有许多干部是轮流劳动锻炼性质,但一定要防止和克服作客思想,不要身在农村心在城市。有了作客思想,不安心于农村,就不会真正埋头苦干,就必然会在生活上思想感情上同农民保持很大距离。而农民和地方干部也就难免把我们看作特殊人物,当作客人对待。结果我们就会在群众中孤立起来,不能真正得到锻炼。
(四)要尊重农民的风俗习惯。这是搞好同农民的关系的很重要的事。中国古话说的,“入境问俗”、“入境随俗”,应该身体力行。如果我们不了解和不尊重农民的风俗习惯,那末一进门就可能引起农民的不高兴。有些地方农民的某些风俗习惯,带有一定的迷信成分,例如,扫地只能由门口向里扫,盛饭不能铲锅底,等等。这些风俗习惯,并不妨碍社会主义建设,而且已经具有群众性,同样地应该尊重和照顾,而不要企图任意加以改变。群众的觉悟程度只能逐步地提高,我们要联系群众,才能提高群众。自然,那种求神拜佛讨圣水等的迷信活动,妨碍生产,不利社会主义建设,我们是不应该参加的。不但要尊重群众的风俗习惯,我们自己有些生活方式,已经习以为常,但是为农民群众所忌讳、所看不惯,就也应该小心检点。对于风俗习惯,要多看、多问、多请教,并且尽快地把各种急需注意的事情弄清楚。
(五)要善于在农村生活、劳动、斗争中学习。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是一门大学问,包含我们祖先的几千年经验和我们党的几十年经验,值得我们大大地学习。有些同志担心在农村生活,影响自己的政治理论学习,妨碍自己的进步。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其实,在农村参加劳动锻炼,就是一种最好的政治理论学习。如果我们能够注意调查研究周围的事物,一定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使自己在政治理论上提高一步。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中说:“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此外还有什么知识呢?没有了。我们现在看看一些学生,看看那些同社会实际活动完全脱离关系的学校里面出身的学生,他们的状况是怎么样呢?一个人从那样的小学读到那样的大学,毕业了,算有知识了。但是他有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没有参加任何实际活动,还没有把自己学得的知识应用到生活的任何部门里去。像这样的人是否可以算得一个完全的知识分子呢?我以为很难,因为他的知识还不完全。”他又说:“有什么办法使这种仅有书本知识的人变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使他们参加到实际工作中去,变为实际工作者,使从事理论工作的人去研究重要的实际问题。”下乡参加劳动锻炼的干部,既可学到生产斗争知识,又可学到阶级斗争知识,难道还不是一种最好的政治理论学习吗?以为只有书本知识才是知识,只有读书、开会、听报告才能学到知识,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想法。当然,我们到了农村,也不能只是埋头生产,不问政治。我们应该阅读必要的书报,并且多接近群众,多过问合作社里的事情,多参加辩论,经常注意自己的思想改造。
也有些同志担心在农村中不能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以致业务荒疏,影响自己的前途。不可否认,在一定时期内,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是要受到一些影响的。但是,我们的任务在于把自己培养成为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在农村生活期间,首先要抓紧机会炼红。红了以后,业务技术知识将来是可以很快补习起来的。以文化工作来说,根本的方针任务是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农民占了五亿多人口,农业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一个文化工作者如果不熟悉农民,不了解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那就即使有一定的专业技术,也很难完全作好自己的工作。同时,在农村中,也还可以利用农业劳动的余暇,进行一定程度的专业技术的练习。问题在于要取得农民的谅解,并且不妨碍劳动锻炼。下乡之初,应该首先抓紧农业劳动,不要太早去练习专业技术,分散自己的精力。
我们抱着伟大的革命理想和革命热情,投入农业生产战线,参加劳动锻炼,这是一种崇高的革命行动。这种革命理想和革命热情是很可宝贵的。没有这种革命理想和革命热情,什么事情也办不了。但是,同时我们要面向实际,要把理想和热情同实际结合,并且很快地使自己的理想和热情变成实际的生活行动。应该承认:知识分子下乡参加劳动锻炼,是一个大革命,一定要在身上引起很大的震动和变化,困难将是很多的。许多同志在报名的时候和报名以后,是经过很多思想斗争,作了一些精神准备的。但是,当一步步地接近实际和接触实际的时候,他们可能发现精神准备不足,那就需要自己对自己继续进行思想工作,同志之间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耐心的思想互助,以便共同顺利地渡过社会主义革命这一关。
思想准备要充分,越充分越好,这就是把艰苦和困难打足。打足了,到农村参加劳动生产以后,感到困难不过如此,就会轻松愉快,打不足,一同实际接触,就会感到处处不如意。其实,今天我们是在和平环境中下乡劳动锻炼,比之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比之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知识分子下乡拿枪杆打游击、搞土改,情况要好得多,困难要少得多。有一个下乡同志说得好:“只要想一想,我们的历代祖先都是从农村中生活过来的,今天五亿多农民都在农村过日子,为什么他们能在农村过日子,我们就不能过了呢?”我们的确应该有这种把困难看成不在话下的英雄气概。
任何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重要的问题在于自己的决心、志气和毅力。“千条困难,一条决心”。有了坚强的决心、志气和毅力,全心全意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祖国而奋斗,而又注意依靠党的领导,密切联系群众,自觉地去迎接困难,征服困难,一切困难都会向我们低头。反之,没有决心、志气和毅力,孜孜于个人的得失利害,不听党的话,不同农民打成一片,遇到困难就畏惧动摇,那就难免吃败仗。中国的工人农民是有志气的,我们知识分子要向他们学习,也要有志气。我们要遇难而进,不要遇难而退。“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战胜前进道路的困难,把我们锻炼成为忠于社会主义的经得起考验的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我们的前途将同祖国的前途一样的无限的光明灿烂。


第7版()
专栏:

要跃进,就要打破常规
陈大可
祖国正在突飞猛进。我们已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并且正在胜利地进行着政治上思想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这就空前地鼓舞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热忱。全国人民正以排山倒海的英雄气概,精神百倍地奔向社会主义。他们朝气蓬勃,干劲十足,要求打破常规,奋勇跃进。但是,意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特别是在历史急剧转变的时候,有些人的思想就会跟不上时代的前进。因此,他们对着这个局面,却惊惶失措起来。按照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反常现象:要求打破常规,这还了得!形势发展了,任务改变了,但是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老地方。他们满足于既得的成就,安于现状,唯恐破坏常态。
是的,要求打破常规,这对某些人来说是一种反常现象。但是,这不是糟得很,而是好得很!要革命,就要打破常规;要跃进,也要打破常规。
所谓“常”,是同“变”相对立的。常和变是对立的统一。毛泽东同志说:“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矛盾论”)这就是说,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而对立面的斗争却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立面必然会相互转化。因此,打破常规,就是对立面的斗争和转化。这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常规的建立是为了维持一定的秩序的。它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部分。上层建筑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旧社会有其自己的上层建筑,同样,社会主义社会也有其自己的上层建筑。虽然它们有着根本区别,但是它们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旧社会,少数剥削者居于统治地位,而广大劳动者却居于被统治地位,这就是一种秩序。为了维持这种秩序,统治者就建立了适合于其自己利益的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种规章制度——常规,以便巩固他们对广大劳动者的剥削和奴役。但是,马克思说:“社会底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和它们向来在其中发展的那些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那时社会革命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于是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物中也就或迟或速地发生变革。”革命是翻天复地的变化。它是一个突变,是一个跃进。进行革命就要通过强力变革,扫除旧基础,改变旧秩序。这也就要打破那些为旧基础服务的、维护旧秩序的常规。在过去革命的年代中,我们斩断了一切人民身上的束缚。三大敌人被消灭了,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资本家和个体私有者的所有制被改变了,生产资料归于全民和集体所有。这就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变化,就是一个迅速突然的跃进。如果没有这个变化,没有这个跃进,那末推翻压迫人民的大山,摧毁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是不可能的。而劳动人民成为统治阶级,生产资料的公有化,这就是改变旧秩序,打破旧常规。
现在,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除非你不跃进,你才不要打破常规。当然,我们的生产关系是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的,我们的上层建筑也是适合于经济基础的需要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发展中,上层建筑的组织仍需不断地加以改进。同样,一切规章制度也像所有上层建筑一样,也需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随着工业、农业、干部和人民文化水平的增长而变化。这是因为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且,上层建筑还有其反作用。合理的规章制度会提高群众觉悟和促进生产发展,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却会妨碍群众觉悟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几年以来,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各个工作部门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但是,正是由于这些规章制度都是根据一定的情况建立起来的,所以实际情况变了,规章制度也就必须随之改变。八年以来,我们已完成了三大改革,三大改造。并且,我国是一个“又白又穷”的大国,我们还要迅速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这就要求我们反对那种滞缓渐进的作法,而不断地迅速地跃进。目前,一个全面跃进的形势已在各地展开。通过这次整风运动,广大群众已经大大地提高了社会主义的觉悟,在政治上思想上得到了解放,这种解放出来的力量,正有如原子核分裂放出的大量热能一样。我们正处身于一个大跃进的时代,我们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建设事业的发展鹏程万里。但是,各个工作部门的许多规章制度仍旧没有改变,它们对于新的形势已经是陈旧不堪了。并且,在我们的工作中,还有一些规章制度原来就是不合理的,有的甚至是旧社会遗留下来原封未动的,它们对于新的形势就更是腐朽落后了。因此,我们就要有充分的勇气打破这些常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群众的革命干劲。
关于这个方面,目前不少单位已给我们作出了许多出色的榜样。在学校教育中,理论脱离实际、轻视体力劳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教育的常规。但是,在这次整风运动中,有的工业和农业院校一反这种做法,大胆地打破了这种常规。他们让实验设备进行生产,让师生参加生产劳动。于是,他们就大大地增加了国家的财富,加强了学生的勤劳节俭观念,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并且节省了国家的教育资金。有些企业的职工也发挥了革命的干劲,改革了不合理的陈旧的规章制度。有的企业过去规定了一些较高较宽的安全奖和超额奖等。当时这些规定对保证安全生产、完成生产计划,是曾起过一定作用的;但是现在机器设备有了改进,技术水平也有了提高,因此,这些规定的某些内容已不能适应生产需要了。不合理的陈旧的奖励制度,不仅不能起促进生产的作用,反而起了促退生产的作用。于是,这些企业通过广大职工大鸣大放,修改了这种奖励方案,从而就大大地促进了生产积极性的高涨。
跃进就是革命。我们要不断跃进,就是要不断革命。我们是不断革命论者。我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着的,同样,世界上也决没有不变的常规;一切事物都是在同衰颓的东西进行斗争中无休止地发展着的,同样,我们也要连续不断地打破常规。否则,它们就会成为我们跃进中的障碍,阻挡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为了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要做先进的不断革命论者,不要做落后的保守主义者。


第7版()
专栏:

从小就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
羊井底小学组织多种多样生产
本报讯 山西省平顺县羊井底小学,由于贯彻了勤俭生产、勤工俭学、勤俭办校的方针,一年来,为国家节省资金一千二百三十多元,购置了教学设备。全校二百四十名学生,其中六十九名学生利用课余、假期的劳动收入,已达到自供自读。争取在今年内为国家节约两千元。
羊井底小学是一个初办的学校,基础比较薄弱,各方面的设备也较差;桌凳残缺不全,教学用具仅有几张挂图,体育设备一无所有。学校领导上,提出了要勤俭办校的号召,并要求大家“用自己的双手,克服困难,办好学校”,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热烈支持。教师和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修好了教室的讲台,油漆办公桌,修理桌凳,粉刷墙壁,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乡社干部和群众也积极支持这个作法,他们自动捐献木料,为学校修盖了三间新教室。这事情,更鼓舞了学生的干劲,在教师的带领下,全校学生每天早上拾粪一小时,在七天中,即拾粪三千五百斤,积灰肥二百九十五担。
这个学校的教师结合教学指导学生生产劳动,开辟了一块八分大的实验园地,种植了二十四种作物,使四、五、六年级一百名学生都学会了北京瓜、萝卜、向日葵、马铃薯等作物的种植和管理技术。他们收获了七百多斤蔬菜,六十多斤玉茭和十一斤油料,共卖了三十多元,给学校购置了跳绳、皮球等用具。学校组织学生利用星期日植树两万株,在荒山播种六十斤松籽,得到农业社奖金二十四元;课余组织学生给水土保持社搬砖五百多块,得报酬二十四元,这些钱用来为学生购置蒸笼、灶具和图书等。
羊井底小学不仅注意了学生的集体劳动,增加学校设备,改观了学校面貌,而且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劳动,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一年来,学生参加积肥、刨药材、养猪、打野菜、编草帽辫、喂鸡等活动,使全校二百四十名学生中有六十九名学生达到了自供自读,约占全校学生的40%。四年级学生谷春秀,一年来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刨药材、编草帽辫、打柴等劳动,收入二十五元多,除缴全年学费九元多外,还余下十五元多,增加了家庭收入。这个学校五、六年级的学生,利用暑、秋两个假期和星期日参加社里的农业劳动,每人平均做了二十多个劳动日,共计三十多元,最低的也有十八元多,全部学费自供自读还有节余。
目前,全校师生正在鼓起社会主义干劲,积极学习加紧劳动。


第7版()
专栏:

庆祝苏联建军四十周年
新华社摄影部编出两套展览照片
本报讯 为了庆祝2月23日苏联建军四十周年,新华通讯社新闻摄影编辑部已编辑了两套展览照片,一套是“世界和平的保卫者——苏联军队”;一套是“中苏军队的战斗友谊”,专供各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城市的文化馆和俱乐部等作宣传展览用。
这两套展览照片,前一套是介绍苏军四十年来的建军历史概况,内容包括反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和平建设时期,卫国战争时期和现阶段苏军的威武阵容,以及苏军军事训练等。后一套主要介绍中苏两国军队的友谊访问、边境联欢和交流经验等友好活动,两国军队并肩作战抵抗侵略者的历史照片也列入其内。
这两套展览照片,将由北京中国图片供应社出版发行。
(李季安)


第7版()
专栏:

突破死角的一个好办法
北京用大字报促进卫生运动
本报讯 北京市的许多居民在除四害、讲卫生运动中,采用贴大字报进行批评的方法,推动了一些卫生不好的单位,改变了落后状况。
“卫生是人人应当注意的事情。政府年年号召,时时宣传,而商业部为什么忽视这个工作?……请商业部负责人注意改正。”这是敬胜胡同居民给商业部贴的大字报。原来,商业部的工作人员过去既不扫街,也不泼水,垃圾箱也不按时抬出、收回。商业部负责人看了大字报以后就召集有关人员开会,根据居民们的批评和意见,订出了改进方案,并且派干部主动和街道办事处联系,征求意见。现在商业部每天都有人出来和群众一道扫街,保持责任保洁地段的清洁。前门区五华医疗器械厂的职工宿舍被居民贴大字报批评以后,这个厂的厂长立即同党支部书记和工会主席做了研究,并在当天进行了扫除。东琉璃厂居民委员会给新联纸盒厂一个车间贴了批评的大字报以后,厂长立刻召开会议,不但这个车间在当天中午进行了扫除,其他车间也在晚间进行了扫除。中共前门区委在魏染胡同的宿舍,虽然房子条件很好,但院内很脏。经魏染胡同居民委员会贴大字报批评以后,当天下午也立即进行了打扫,还选出了三名卫生负责人。北京市第五木器生产合作社加工车间已经有一年多没有打扫了,室内到处是灰尘,屋顶上挂满了灰网,工人们还常往街上乱泼脏水。东单区朝阳市场办事处第二居民委员会的干部和街道积极分子屡次督促他们,但都不加理睬。但当这个车间门口出现了一张居民要求他们迅速扫除的大字报后,这个社的主任立即赶到车间,动员工人们把室内和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并且选出了车间卫生负责人,建立了轮流值日打扫的制度。当天工人们并请街道干部和居民来检查,大家对这个社的领导干部接受批评立即打扫的行动表示满意,经过检查,室内外也做到了“三洁”,居民们便把自己贴的大字报揭下来了。有些被批评的单位在接受批评后,除立即进行打扫外,还订出了卫生经常化的制度。北京市曲艺三团在梁家园东大院的训练班门口的大字报已被标志做到“四无”的大喜字代替了。这个训练班在被批评后订出了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的制度,还规定由学员、工作人员、工友等分片包干,负责教室、办公室、厨房等地的卫生工作。 (新华社专稿)


第7版()
专栏:气象台

大风预告
本报讯 21日晚八时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发布大风消息:预计未来二十四小时内,新疆北部、甘肃、陕西北部、山西、内蒙古西部、中部、将有六、七级西北风。河北、河南北部、山东、东北平原南部、黄海南部、将由五、六级西南风转为六级左右的西北风。渤海、黄海北部将由六级左右的偏东风转为七级左右的偏北风。河南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将由五、六级西南风转为五、六级西北风。


第7版()
专栏:

牡丹江上的少年之家
本报记者 苗风
一个晴朗的下午,我走进了牡丹江“少年之家”。这里有许多孩子,有的埋头在书报里,有的打乒乓球、篮球,有的吹大号、拉胡琴、敲锣、打鼓、排练歌舞和木偶戏,还有的在植物园里修剪苹果树的枝芽。
牡丹江“少年之家”从1954年10月建立以来,已经组织和帮助了三千五百多中、小学毕业生自学,其中,有四百五十多名经过自学升学,一千七百多名投入工、农业生产,和在各行各业就业。现在还有一千三百多人,分布在二百三十多个小组安心学习。他们是怎么自学的呢?学得好吗?
上午八点至十一点是自学时间。我参观了设在各家炕头上的许多小组,有汉族组、也有朝鲜族组。各组除房子有大有小,有亮有暗,组员五至七人不等外,小组的布置和学习方法基本相同。墙上贴挂着学习时间表、课程表、值日表、学习公约、批评和表扬壁报、点名册、记分册。各门功课,各小组都有科代表(小先生),科代表是本组选出的某门功课的优秀生,每星期到少年之家听两次课,然后在小组传授。各小组都有小组长,也是大家选的,组长在老师指导下组织领导学习,主持每星期六的检讨会。检查学习、团结、劳动、遵守时间、请假制度等。有受表扬的,也有受批评的。
我到姚玉洁小组的时候,十六岁的语文科代表马凤兰正站在黑板旁,向围坐在炕桌旁的五个同学提出:“老实话”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是谁?他还有什么著作?大家低着头,却举起手。发言先举手,不可喧哗,公约上已写得明白。马凤兰指定刘万富回答,并提醒他不要再啃指甲。刘万富是这个小组里唯一的男孩子,年龄最小,只十三岁。常常喜欢像小狗啃骨头一样啃大拇指。这时他规规矩矩放下手,回答问题。之后,大家依次提出不同意见和补充,最后科代表归纳起来。各小组都觉得这种提问、讨论的方法好,相互启发,容易记忆。不努力学习的学生,也慢慢对学习发生了兴趣。
少年之家一开头,就注意了劳动教育,老师们除平时讲解劳动光荣的道理,还常常号召参加社会劳动和家务劳动。他们是全市参加社会劳动的模范单位。许多小组还经常帮助烈、军属抬水、砍柴、扫院,帮助政府登记户口、扫盲、给群众读报等。他们还开垦了二亩多地的植物园,栽了一百多棵果树,还有一个培育各种菜秧和花草的小温室,小温室是自己盖的。最近买了三只小猪,大家轮流喂养,又盖了三间小猪棚。
由于少年之家注意了对儿童的劳动教育,绝大部分孩子都从思想深处懂得了劳动光荣的道理。在组织牡丹江青年集体农庄到密山县垦荒时,有一百五十多人报了名。
孩子们,他们曾经成群结伙,在街道上弹琉璃球,踢足球,打架,妨碍交通,经常摔伤擦破,自不必说,且做出了许多恶作剧。商店丢货,书店丢书,行人丢钱的事,时有发生。“少年之家”成立之后,这种情况大大减少了。
办这样一个“少年之家”,是否需要国家花很大的本钱和加重家长的负担呢?不,完全不需要。
牡丹江“少年之家”是这样成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牡丹江市委,召开了各机关团体有关人员的会议,决定由团市委负责具体组织领导工作,市人民委员会拨出一间训练小先生兼阅览室的房子,支出七个教员的薪水,各机关团体捐助了几千册书和三十多件乐器,团市委每月补助二十元书报费,家长每季只负担五角钱的杂支费。仅仅如此而已,却很好地解决了一个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访牡丹江少年之家后,我想,在我们祖国的各个城市里,办这样一个:大家支持、花钱不多的“少年之家”,也许并不困难吧!让像牡丹江上的“红牡丹”,在全国各地开得更红更鲜艳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