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这是不需要什么人证明的
邓初民
是不是需要什么人来证明:春天的风光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
是不是需要什么人来证明:经过无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
是不是需要什么人来证明: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工人阶级的政权和共产党的领导;结成工人阶级同基本农民群众和其他一切劳动人民的联盟;消灭民族压迫,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消灭剥削和阶级,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加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国家、党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统治地位;加强本国劳动人民和其他国家工人阶级的团结;实现文化革命和一切劳动人民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性?
是不是需要什么人来证明:社会主义必然要起来代替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必然要死亡?
是不是需要什么人来证明: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已经肯定地压倒了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东风已经压倒了西风?
是不是需要什么人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资本主义来说,具有着无比的优越性?
是不是需要什么人来证明: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最带有关键性的问题?
是不是需要什么人来证明:资产阶级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改造,最首要的是政治立场和思想意识的根本改造?
是不是需要什么人来证明:辩证法按其实质来说是革命的。辩证法的革命实质,就在于它把一切东西都在其运动和发展中加以考察;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看出新的、进步的东西是不可战胜的?
以上这些都不需要什么人来证明。我们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在全民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胜利的基础上,已经在各个战线——经济、政治、思想战线方面,有了史无前例的大转变和大跃进。打破常规,一切革新,只许向前,不许落后;只许促进,不许促退,应该是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必须具备的高贵品质。
我们的时代是伟大的时代,是新的社会主义经济、新的生产、新的劳动形式、新的生活态度、新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道德、新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的革新的创造者的时代。只有对新鲜事物有敏锐的感觉,善于发见新东西,并支持新东西战胜旧东西,才能正确地进行工作和领导。
党和毛主席就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给我们以新的启示、新的动力、新的行动纲领的。
只有新的和进步的东西,才有权利生存,所有反动的过时的东西都应当抛掷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
五年看三年,三年看头年,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的春天又是一个不平凡的春天。
春节前的首都,已经由于从各地来的人民代表,使十来天的怀仁堂,变成春色满园的百花坛,鸟语花香,歌声震天。他们现在已经满载着决心和信心,鼓起革命干劲,回到群众中去了。
但春天将永远是属于我们的,永远、永远是属于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人民的。


第4版()
专栏:迎春曲

大跃进的时代
方令孺
我正在心里搜索我一生所学得的词汇,想在里面挑出最丰富、最美丽、最壮阔的形容词,来形容我们社会主义大跃进的历史开端的时代,形容我们人民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社会主义觉悟和社会主义的干劲的英雄气魄,但是我觉得很难找到。例如像这样的事:解放前我们的祖先四千年开辟了两亿三千万亩的灌溉面积,现在四个月开辟了一亿一千七百多万亩,四个月的成绩等于四千年的一半,这样的飞跃,是怎样的人民才能做到,是怎样的生活理想才有这样伟大鼓舞力量?无论你用“壮阔”也好,“澎湃”也好,种种激动人心的形容词,在这样开天辟地的事实面前,都限制了我的想像力。这是一个伟大的史诗的开端!
山再高,也有个尺度,海再深再宽,也有个底,有个边,而我们的人民的智慧啊是无法测量,我们人民的潜力也无法估计;过去,这些都沉沉地压在重重高山底下,到了今天,它怎能不一齐迸发出来呢?人民自己也这样歌唱:“山再高也高不过我的脚跟,地再冻,冻不着我们火热的心。”他们就用这样豪迈的气魄与自然宣战。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河北省代表说:宁河县紧靠海边,人们眼看着滚滚的河水,白白的流进大海,可是千年万年河流归大海是天经地义,谁能变动?这一回宁河县人,却一下站起来,河这边几千人,河那边几千人,就凭双手用草袋闸住这三十八公尺宽、三丈深的蓟运河,第一次闸了一半就被河水冲垮了,可是绝不低头,绝不退却,人们开了会,提出一个更坚决、更响亮的口号“不闸住大河不回家”。就这样一齐闸住了河流,把水从大海那儿夺回来。
把水从大海那儿夺回来!也有人说,把多年被沙丘埋没的村庄和土地从沙丘那儿夺回来。有的说:百亩沙滩变良田,茫茫棉海滚雪团;天山南北许多戈壁滩变成碧绿万顷的良田,建成了大型的社会主义的农场和牧场,这些朴素的语言,带给我一幅幅生动的图景。
人们战胜了大自然,建设自己美丽的村庄,有一首诗:“前天夕阳下,河水在西洼,今晨旭日升,河水到东村,中午日正南,渠水绕村转。”我喜爱这首诗。我读着,同时也好像看到淙淙流水,听到人们劳动胜利的笑声。我们人民不但与大山大河争夺土地,与时间赛跑也显得如此轻松,一条长二十五华里,十万零三千土方的渠道,就在一夜零半天完成,这不真像是童话故事一样吗?
我们劳动人民为了生产大跃进,任何困难都不怕。他们说:“山河都可改,跃进也不难”。安徽省人民兴修水利的计划,定好又突破,突破又突破,短短的一冬,完成土石方十八亿多公方,现在全省人民正在为完成二十四亿土方而奋斗。在这样飞跃的数目字中,我们好像呼吸到人民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我听了这一切,得了一个总的感想——生活。几千年来,人民想望有自己愿意的自己喜欢的生活,而不可得。现在有了共产党毛主席,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其他利益,因此把千千万万人民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把全部沸腾的精力和所有的智慧用来争取社会主义胜利实现。党号召除四害、讲卫生、学文化(创造便于学习的汉语拼音方案),勤俭办学、勤俭办一切事业,都是无微不至的关怀人民的生活,提高生活水平。我们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根据以往的经验,又在整风、反右斗争胜利、大鸣大放、大辩大论之后,个个人的心都像火炷一样的明亮、炽热,相信生活而不劳动是不可能的,也只有社会主义劳动,才是获得新的、幸福生活的源泉。因此有些年青的姑娘为了修渠宁可延迟结婚的日期,她们说:“结婚是个人的私事,修渠工程是关系着群众的利益。”工人家属为了使职工不缺勤,成立了互助组,一人有病,十多人自愿为病人输血,说“只要对社会主义有利,叫我们怎么都行。”
在这些日子里,我的感受多极了。我更觉得我们的祖国真可爱,我们的人民真可爱,我们的党更是我们生活中最亲的亲人。


第4版()
专栏:

追忆小林多喜二
——纪念他逝世二十五周年 楼适夷
二十五年前的今天,1933年2月20日刚过中午的时候,在日本东京赤坂巨的一条静僻的胡同里,小林多喜二和另一位日本的青年诗人今村恒夫,正为共青团的工作进行街头联系,突然被一群预先隐蔽在附近的特务包围起来了,经过剧烈的格斗之后,终于被逮住送到筑地的警察局。在警察局的刑讯室里,小林多喜二知道再也没法脱逃了,便昂然地回过头去对同时被捕的今村说:“现在,没有别的办法了,大家坚强地顶住吧。”特务们在严寒中脱光了他的衣服,用拳打,用脚踢,用绳子把他捆起来吊到屋梁上。他用沉默对待敌人的残酷的刑讯,经历了先后三小时的惨无人性的折磨,最后被送到拘留所里,从他的肛门和尿道口流出了大量的血来。他对身边的难友说:“请把我的情况告诉我的母亲。”就在这天晚上的七时左右,他死了,在日本法西斯统治的白色恐怖中,英雄般地牺牲了。
小林多喜二是日本最优秀的无产阶级作家,是日本人民的优秀的儿子,同时,他也是中国人民革命运动中,中国革命文学运动中的亲密的朋友。1930年4月,当他的一部最著名的小说“蟹工船”第一次被译成中文的时候,他给中译本写的序文中说:
“中国无产阶级的英雄般的奋起,对亲邻的日本无产阶级,是多么巨大的鼓舞的力量呀。——现在,我的“蟹工船”以××同志的可敬的努力,能够被英勇的中国无产阶级阅读,实使我感到异常的兴奋。在这个作品中所写的事实,也许对中国的无产阶级是比较陌生的,但是蟹工船的极其悲惨的原始式的剥削和囚犯似的劳动,难道不能和在各帝国主义的铁链下,被动物一般强制劳动的中国无产阶级的生活,联系起来看么?是的,这是可以联系起来的!那末,我相信:我这个粗浅的作品,虽然非常粗浅,也一定可以成为一种力量!……”
是的,正如国际间许多优秀的革命文学作品,对我们长期艰苦的人民革命斗争给了很大的力量一样,我们不能忘记日本革命文学运动的朋友们,特别是像小林多喜二那样卓越的作家所给我们的力量!
当小林多喜二牺牲的消息,在日本和国际进步的革命的知识分子和广大劳动人民之间激起巨大的愤怒的时候,鲁迅先生曾经代表中国的左翼作家和劳动人民写去一个唁电:
“日本和中国的人民是兄弟,资产阶级用人民的血在我们之间划了界线,而且现在还在划着。但是无产阶级和它的先驱者却用血来洗去这种界线。小林多喜二同志的死就是最好的证据。我们知道,我们不会忘记,我们将坚决地踏着小林同志的血路,携手前进。”
中国和日本的人民,是忠实地履行了鲁迅先生的誓言而共同携手前进的,即使是在抗日战争的最残酷的岁月里,当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漫山遍野地焚掠中国的土地,中国人民对侵占的敌人喋血苦战的时候,由于像小林多喜二这样先烈的血所洗去的界线,两国人民的心也始终是互相交通的。
二十五年在人类历史中只是短短的一刹那,而时代的跃进可是多么巨大呀。侵略中国和虐杀小林多喜二的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彻底崩溃了,而小林多喜二则深深地留在日本广大劳动人民的心里。这又是一个很好的证据,反动势力无论多么强大最后必然被消灭,而与人民血肉相结合的英雄们的努力,则是永远不朽的。小林的英雄的血流在日本人民的血管里,使他们感到无限的振奋,在争取民主、独立,保卫和平,反对美国军事基地,反对氢武器和原子武器,以及在争取与中国建立邦交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勇气和力量。曾经使小林多喜二异常兴奋的英雄的中国人民,在获得民主革命的辉煌胜利,向社会主义大步跃进的今天,也不能不更深刻地追忆二十五年前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争取日本人民革命的胜利而英勇牺牲的小林多喜二同志,他的血也同样流在我们的血管里,燃烧着我们的心,他所献身的日本人民的事业将得到胜利,他所遗留下来的作品——日本革命文学的经典著作,也将永远教育我们。这位天才的革命作家,远在三十年代已经在自己的作品中,指出了知识分子的锻炼和改造的道路(“1928年3月15日”),指出了从原始自发斗争到党所领导的集体组织斗争的道路(“蟹工船”),以及个人的生活应该同时是阶级的生活(“党生活者”)。——这些主题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是亲切而现实的。(附图片)


第4版()
专栏:

梅花万里春
应麟
松、竹、梅,我们通常称它为“岁寒三友”,意思是说在严寒的季节里,草木雕零,松、竹仍然青翠可爱,而梅花还要亮出云彩般的衣裳,俨然生活在艰苦的环境里,更加显得精神奋发。
远在二千五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之间的恋爱生活是比较自由奔放的,诗经“标有梅”篇中,就用梅子落地来比喻女子青春的消逝和写出她对男子的愿望,这就说明梅在很早以前就已密切地联系着人民的生活了。以后梅花在人民生活中更成为朋友间的赠品。像陆觊与范晔别后,陆觊自江南把梅花寄给在西北的范晔,他的信中说“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种生活的情调又是多么简朴和美好。
古人珍爱梅花,也歌颂梅花。如爱梅成癖的宋朝处士林和靖的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充分地表达了梅花的风韵。姜白石的词:“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千树压,西湖寒碧”,仿佛使人身临梅林;“等凭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仿佛在眼前又出现一幅梅花图。艺术所表现的美感又是多么沉静、深刻而微妙。
我国人民为甚么这样爱梅呢?这不仅是因为梅具有与艰苦环境作斗争的精神,而且还由于它不凡的风韵和宜人的幽香。梅花的风韵乃是它有年寿古稀的特点,因此虽是横斜疏瘦与老干苍枝,但也使人觉得生意盎然。据说天台山国清寺院内还存在一株隋梅,枝叶还非常茂繁,它伴随着古刹经历过多少动乱的岁月啊!梅的幽香亦是百卉中不可多得的。杨万里在梅花下遇小雨的诗中写道:“初来也觉香破鼻,顷之无香亦无味,虚疑黄昏花欲睡,不知被花熏得醉”,更是凝神地描述了梅的幽香。
今年江南的春天,随着梅香的消息,似乎比往年来得早些。无锡的梅园,武昌东湖的梅岭,又是游人云集赏梅的时刻。赏梅最好是遇上雪景,雪得梅更增寒洁,梅得雪愈觉清芬。如果是雨后初晴的日子,梅花的横枝也会变得更加清妍。
新春用梅花作瓶花,选枝宜取比较稍有画意的为上,花朵不宜繁多,而以疏梅反为潇洒。盛花的瓶宜取深色素雅或具有古香古色的敞口古瓶为佳。梅枝剪下后可用火烧断处,这样可使养分不致下行,另外水中加盐少许,还可使花耐久。梅花作瓶花,由于它的色香浓厚,能给人以温暖和欢乐的气氛。(附图片)
梅(木刻) 刘岘


第4版()
专栏:

金鹰——蒙古的诗
丘扬
在首都的舞台上,反映蒙族人民生活斗争的剧作,“金鹰”还是第一个,青年作家超克图纳仁同志在这部戏里,显示了他可贵的热情。
生活在我们这一代的人,幸福就在周围,往往难于想像处在过去黑暗岁月中的前人(特别是兄弟民族)为了争取一个较为合理的处境、甚至一个美丽的向往,曾付出多么巨大的代价。一位多少熟悉一些旧日蒙古生活的朋友,曾经讲起,在过去“王爷的话说出口就是法律”的年代里,神化了的王爷的权威不知带给牧民以多少灾难和屈辱,超经济的剥削、非人的待遇,使得美丽的草原涂上阴暗的色彩,马头琴终年奏着哀怨的调子,善良而不幸的牧民寄希望于冥冥中的佛。然而,向往也与灾难俱增,那怕有一声反抗的呼喊,也会激起无数的共鸣;有一点勇敢的行为,也会得到广泛的流传;就在这共鸣和流传中,注定了人民的愿望,丰富了反抗的事迹,同时,也必然会大大地鼓励了那个最初的反抗者,使他愿为人民的利益做出更大的勇敢行为。
金鹰——布尔固德的英雄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就是有着这样显著的特色:他对王爷最初的反抗,虽然出自对一件不公正的判决的抗议,然而由于他反抗的是人人痛恨但又奉之若神的王爷,因之这反抗本身便博得了人们莫大的尊敬,他的事迹在几个部落中讴歌着,成为光明和勇敢的象征,他自己也终于做出更勇敢的事情刺杀了王爷,留给人们以永远的追念和鼓舞。因之,这部作品与其说是写出了一个英雄,不如说写出了不屈的蒙古人民对于勇于反抗的英雄行为有着多么强烈的向往!
不满足于一般的歌颂,努力地去刻划许多复杂的人物性格,借以突现足以产生像金鹰这样英雄的客观基础,所谓公道自在人心也是这部戏的显著特点。看来同是王公顺民的几个老年人,都有着颇不简单的性格:隐藏着丧子的痛楚的安思乐,尽管依然执行王爷的命令,却在重要关头勇敢地放走了布尔固德;聪明和智慧化身的希日老银匠,尽管遭到了毒手,而临终时依然带着微笑祝福远走的布尔固德;迷信着“狼吃羊羊可怜,猎人打死狼狼也可怜”的道理的珊丹母,也肯于放走布尔固德;年轻的查干呼为了布尔固德和珊丹的幸福,献出了自己最美好的感情;以及许许多多出场不多的群众……等等,在在都作用于布尔固德的成长,同时也更具体地显示了善良的蒙族人民有着多少可资骄傲的崇高情操!
辽阔的背景、巨大的情感冲突、鲜明的色调、以及许多优美的对话,使这出戏获有诗般的格调。
演出基本上体现了原作的精神,青年演员们充沛的热情恰好有利于诗意的传达,如果在演出处理上,能够再集中地刻划一下事件发生的客观环境、再细致地挖掘一下那些颇不简单的人物内心,自然还会更好起来的。
和一切新的创作一样,剧本不是没有缺点,之所以在此不多谈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像“金鹰”这样,通过一个历史的英雄故事,从而体现出做为一个民族共同的不屈性格,尽管也许还不完全,但这努力的成果还是应当放在主要的方面来肯定的。


第4版()
专栏:

沙漠上的轻骑(摄影) 邹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