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迎春曲

我们的常规
张春桥
也许是当过几天报纸编辑的关系,这几天,每当打开报纸,看到千百万条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奔流,又有了新的跃进的时候,总是想到夜班编辑的快乐。
最好的消息,在读者没有看到以前,编辑当然先看到。1949年的一个春夜里,当江南的人们都在等待着天亮、江北的人们伫守着捷报的时候,“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这条渡江新闻,已经到达编辑部了,从这天起,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好消息真像雪片飞来,出号外都来不及。1956年1月,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那些欢乐的日子里,夜班编辑室又是沸腾起来了。碰到这种大跃进的日子,当编辑的,往往是又高兴,又困难。我们眼前的这些日子,几万万人乘风破浪大跃进的英雄气势,给编辑带来的,会是更高兴,更困难。高兴不用说了,困难是:用最准确、最生动、最鲜明的语言,来歌颂人民的胜利,这本来是我们文字工作者的最大的真正的幸福,这时却特别感到语言的贫乏。但是,这种困难,对那些有志气的文字工作者,往往成了一种力量,激起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当他们挖空心思,创造出一个好的导语、一个好的标题的时候,那真是最大的愉快,而我们的报纸,也随着生活的奔流有了新的跃进。
这种情况,是我们作读者的也看得到、想得到的。
我想,这种战胜困难的创造欲望,这种从一个跃进到一个跃进的发展形势,不只在夜班编辑生活中有,在我们社会主义的大革命中,更是天天看得到的。我甚至想说,这是我们生活的常规。编辑部所发生的,只不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人的另外一种常规。几万万人欢呼着跃进、跃进、再跃进!有些人却只在那里踏着右脚,念念有词地默诵着常规、常规、第三个常规!在他们看来,社会主义革命,应当是风平浪静的,只要照例上班下班,照例批批公文,照例吃饭,照例睡觉,一切照例,也就一切照常,社会主义革命变成“照常”,据说,这才叫常规。他们也不是一步不想走,但是,走起路来,总要有很多讲究,像私塾里的老夫子一样,专门迈八字步,生怕一脚踩着一只蚂蚁。如果有谁果然踩着一只蚂蚁,那就是“冒进”了,那就“不得了”、“糟透了”!不是说要学习愚公移山吗?好得很,那就一镢头、一铲子地慢慢来吧,反正还有后世子孙呢,一代一代地移下去,“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愚公的英雄形象,到了他们的眼睛里,也变了样子,只剩下这么一个老态龙钟、步履维艰的样儿了。如果他们只是自己这么按自己的常规办事,还算罢了,他们还要所有的人都按他们的部、就他们的班,谁如果多做了一点事,他们还会说这是“好大喜功”,连后代子孙的事,也“包办代替”了。
幸好他们的这一套常规,信奉的人还没有那么多。他们也没有办法把几万万人的手脚都用他们的常规一一锁住。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是无穷无尽的。像原子核一样,当它还没有被打开以前,它是无声无息的,好像一点力量也没有,完全可以按“常规”办事。但是,当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一旦被共产主义思想燃烧起来的时候,无穷无尽的连锁反应就发生了,“八亿,八亿,再八亿!”这不是淮河两岸人民的声音吗?“跃进,跃进,再跃进!”这不是全国人民的声音吗?这时候,步履维艰、老态龙钟的常规老人,再喊几声“常规!”也没有用了。革命就是跃进,革命是按照它自己的常规突飞猛进的。
这当然不是说,常规老人就没有了伴侣。在我们队伍里也还有他的三五好友。在我们的脑子里,有时也还有他的声音,还影响我们一些人。就是在今天社会主义革命大跃进的时候,我们也还可以听到常规老人的窃窃私语,“到时候你们又要检讨冒进的!”我们说:按照旧的常规过日子的时代过去了。你没有听过这一段话吗?
“人类的发展有了几十万年,在中国这个地方,直到现在方才取得了按照计划发展自己的经济和文化的条件。自从取得了这个条件,我国的面目就将一年一年地起变化。每一个五年将有一个较大的变化,积几个五年将有一个更大的变化。”?
你不是喜欢“常规”吗?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常规。我们的人民第一次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将来,看见了自己的伟大的前途,因此,革命干劲才这样足,才这样努力地向前跃进。如果你一定要坚持按你的常规走路,恐怕连听我们“到时候检讨冒进”也望尘莫及了。因此,就是为了听我们“检讨”,我劝你也还是打破你的常规,快些跟上来吧!
?新华社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电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上册三一一页


第4版()
专栏:

春天一束
俯拾
是春天
是春天——冬季已尽,
是清早——不是黄昏,
当明媚的天升起红云,
天底下,耸动着一位巨人。
巨人啊,迈开大步,
一步万里、跨海西征;
东风无限好——吹去寒冷,
大海乐极了——欢送太阳初升。
你在那里
你在那里呢?已经出门?
拜访亲友吧?恭贺新春!
今年干什么?事事如意!
好吧,让我们十五年工业产量赶过英国的水准。
有困难吗?自然;
一穷二白正好大翻身,
连沙漠也大放红花、这才希奇,
两天建成一个大厂矿——两夜出现一座城!
通夜没睡
通夜没睡、眼睛不困,
多好的心情、多美的灯,
你在狂欢吧?还在畅谈:
五年看三年、三年看头春!
再不会有的了!绝望烦闷。
只有对巨大宏伟的规模出神;
当有把握的欢呼把你惊醒,
你才知道、欢声是从你嘴里发生。
快迎接
别废话,快迎接光明幸福的来临,
来了吗?还用问!?……
你不是敲锣打鼓抬着挑战书?
对!就是它,加快把一切带给我们。
狂吻吧!紧贴着时代的嘴唇,
飞跃吧,连民族国家一齐带起的脚跟,
当明天、光辉灿烂照耀我们时,
一定!我们会把命运和世界掌握的更稳。


第4版()
专栏:

在拉萨过藏历新年
耿予方
  今天是藏历土狗新年元旦,也是西藏人民和平解放后的第七个春天。藏族同胞正在“团结、进步、更加发展”的道路上前进着,自治区筹委会公布了免除藏族干部和藏族学员的“人役税”,调动了近万名西藏青少年到各地革命学校里去学习……。西藏人民正在社会主义的春风里展翅飞翔、向着美好的明天。
我曾在拉萨同我的藏族老师、朋友、同学一起度过了火猴(1956年)火鸡(1957年)两个藏历新年佳节。今年在北京过年,不由得怀念和回忆起那些隆重的引人入胜的日子来了。
藏历12月29日,新年气氛就在家家户户开始了。所有人家按例得首先把家中妖魔鬼怪驱逐出去,他们用?粑做成一种叫“刀马”的食物扔给家畜飞鸟,或者把家中垃圾污物清除出去,据说这样就能消灭全家的灾难和得到安乐的生活。
当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喝“腊九粥”(藏话叫“古吐”),这是一次很有趣味的吃饭游戏。腊九粥中放有萝卜、人参果、豌豆、干奶渣、牛羊肉等九种吃的东西。其中一种是用面皮做成各式各样的“帕吐”,有的像箭,有的像纺锤,有的像舌头……,还在里面放上辣椒、铅块、羊毛、针、盐等各种象征品。喝粥时,男子碗里出现箭,那是大吉大利之兆,预示他万事如意;女子碗里出现纺锤,那是衣食丰足的标志,告诉她可以穿上好的氆氇(用羊毛做成的一种衣料)。此外,无论男女,如果碗里出现舌形“帕吐”,即是招致打官司饶舌头的先声;如果出现辣椒,是说这人口齿尖锐,话不让人;如果出现铅块,就说明这人屁股很重,是一个不好劳动的懒汉;如果出现针,是说明这人可以通过一切关口,百战百胜……。藏族人民说,“腊九粥”,每人应喝九碗。事实上当然是很难办到的。
除夕那天,家家户户都把房顶上的经旗、门窗上的幔联,换成崭新的,迎风招展。在屋子里敬神的桌子上放一盘糕点、酥油、人参果、水果等叠得高高的祭品;还放一盆青稞嫩苗,表示人们对丰收的愿望。墙上大部分挂着毛主席和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在北京过水羊年时合照的彩色像片,表示他们对人民领袖的无比敬爱。
元旦这天,藏族同胞绝早起来,全身盛装,点上敬神的灯火。家人按老幼次序互献哈达祝贺,献者致祝词说:“吉祥如意,幸福圆满。”受者致答词道:“一定会这样的”。
初四,一年一度的传召大会开始了,并且一直要延续到25日为止。这是一个朝佛的盛节,拉萨三大寺和各地的喇嘛汇集在拉萨。还有来自山南海北的农牧民,带着糌粑、酥油、羊毛等商品来以有易无,形成一次物资交流大会。这时,拉萨市区到处是穿红袈裟的喇嘛和操着各种方言的新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这个西藏的首府变成了一个香烟缭绕人群密挤的闹市。
初六,达赖喇嘛从布达拉宫到大昭寺去,为僧俗教徒讲经。政府为了照顾传召期间讲经和诵经的方便,还特地在大昭寺装设电灯、安上扩大器……。僧俗人民都感受到了宗教信仰自由的真情。
正月十五日,拉萨也有一个花灯晚会。在八角街上悬着各种各样的大灯小灯,站在高高的房顶上向市区望去,可以看到数千盏灯,照得全城光辉灿烂。
就这样,新年在万众欢腾声中过去了。天气渐渐地暖和起来,藏族人民开始了辛勤的劳动,于是,农民们赶着牦牛、手持铁锹,又在自己的土地上开始翻地、浇田、播种;牧民们又领着牛群羊群,奔驰在山坡和草地上。
在这藏历新年的日子,我的感情像一炉烧红的铁汁在沸腾着。我在祖国的心脏,向西藏同胞深深祝福……。


第4版()
专栏:

通往星球的道路
李杬
看完了苏联最新出品的彩色科学影片“通往星球的道路”以后,使人们的心里充满了无限的喜悦、信心和幻想。我们为生活在这一个伟大的时代而骄傲,我们也多么地向往着人类的未来啊!影片把我们带到无边无际的星空中去,把我们带回到六十多年以前,宇宙航行的科学诞生的时代;把我们带到发射出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日子;也把我带到未来去旅行。不仅仅是在地球的高空,而是踏上通往星球的道路……我们跨进了新的世纪!
圆圆的浅蓝色的地球在布满了星辰的空间中旋转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的。”几千年来,人类为了认识地球和宇宙,曾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然而人们仍然只能停留在地球上,只能在幻想中飞向遥远的星球世界。
在地球上,一切东西都受到地球吸引力的控制。它会使抛出去的石头落下来。它像一条看不见的锁链,把我们紧紧地系在地球上。怎样才能飞出地球,实现星际旅行的理想呢?“战胜地球的吸引力”这是首要的问题。
为了冲破这条看不见的吸力的链子,离开地球,就必须为高速度而斗争——每秒钟至少八公里的速度。这时,物体就会成为我们地球的人造卫星,地球的小月亮;如果每秒速度达到十一点二公里以上时,它就可以到太阳系里去旅行了。俄国伟大学者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只有火箭才能达到这种宇宙速度,也只有应用喷气火箭,才能利用喷气反作用的原理使火箭在没有空气的星际空间中飞行。而且证明了单个的火箭是不能达到这种速度,必须采用三级或多级的组合火箭。但是在沙皇俄国他得不到任何支持,他的科学著作被当作废纸。只有在伟大的十月革命以后,他的工作才得到了党的帮助和发展。苏联在火箭和喷气技术方面,进行了巨大的努力,终于在1957年10月4日这个可纪念的日子里,用三级火箭发射出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的讯号传遍了整个地球,它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和平的福音。人类进一步征服自然界的新纪元,从此开始了。
请再看看不久的将来人类到宇宙去旅行的更动人的景象吧!
成批的火箭把各种建筑材料和配件都发射到几千里的高空去了,在宇宙空间的“土地”上正在开展着共产主义时代的巨大工程:不平凡的勇敢的人们在那里装配一个巨大的人造卫星——星际空间站或宇宙空间的科学实验室。它像一个巨大的轮子,在它的上面有培植植物的温室,有物理实验室、天文台、仓库、宿舍和停靠火箭的码头……这是宇宙空间的科学研究所,星际火箭的基地。这个空间站将在研究宇宙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在那里,将能更清晰地看到星球的真面貌。
从地球来的第一只火箭船终于降临在月球上了。第一批宇宙旅行家在月球的大地上,留下了第一个人的足印。这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看不见一点云彩,看不见蓝色的天空,听不到一点声音……似乎一切都睡着了。它静静地睡了几万万年,但是现在,它该醒醒了,……人走来了!
将来,人类还可以到神秘的火星上去探险;去到被厚云复盖着的金星世界,在那里它可能为我们揭开生命起源的秘密;美丽的土星光环,它将告诉我们,关于行星诞生和成长的历史……这些虽然在现在说来还是幻想,但是这些幻想一定会成为现实的。
这些,都是这部影片在我们面前展示的幻想而又现实的动人的图画,它简直是歌颂人类劳动和智慧的赞美诗和交响乐。这部影片是科学片也可以说是艺术片,它是那样地趣味横生,引人入胜。
北京天文馆已经上映了这部影片。让我们不要错过了这个到星球上去的绝好机会吧!


第4版()
专栏:

欢看评剧“三里湾”
任桂林
赵树理的小说“三里湾”,早已是读者喜爱和熟知的作品。但要把它搬上舞台,却不是件容易事;因为书中描写的人物多,事件多,很难集中。中国评剧院根据这部小说改编、上演的评剧“三里湾”,较好地体现了原著的精神,是目前戏曲剧目中,反映现实生活值得一看的好戏。
三位剧作者江风、高琛、薛恩厚舍去了袁天成、“能不够”一家人,比较突出地刻划了老中农马多寿“常有理”和村长范登高、范灵芝这两家人。这样,使得党内、党外的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充分地表现出来了;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矛盾、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矛盾,便像一条红线似的贯串着全剧。
范登高、马多寿要求发家致富,原也是自然的事情。但碰上社会主义改造,这种自私自利思想,就和党的政策矛盾起来,和群众的利益矛盾起来,甚至和自己的儿女也发生矛盾。因此,他们感到苦恼,经过了一场痛苦的思想斗争,矛盾统一了;一切痛苦便云消雾散。一大群充满乐观主义的农民,集体主义的农民,出现在戏曲舞台上,是多么令人兴奋!这和我们许多历史剧中的农民形象相比,不能不说也是一个大“跃进”。
在这一出戏中,年轻一代的新农民,像范灵芝、王玉生这些人,他们聪明有文化,热爱劳动。他们不懂得为己,只知道为人。就是谈恋爱,他们也是采取一种新的、爽朗的态度。
导演胡沙、张炜把整个剧处理得很活泼,妙趣横生,喜剧气氛十足。我们能看出导演不仅对这些剧中人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同时,也能够看出他们努力向戏曲传统学习后的收获。
参加这个戏演出的演员,大都能较好地完成任务。扮演范登高的张德福,把一个农村中在政治上一时犯错误,而品质并不坏的老党员,恰当的表现出来。扮演他女儿范灵芝的筱玉霜,也朴实的表现了这一个开朗、勇敢、坚持真理的新的农村少女。宋长文扮演的马多寿,把一个自私糊涂,虽可笑但不恶的人,恰如其分的演出来。扮演他妻子“常有理”的赵丽容,也把一个落后自私的老太婆,暴露无遗。
看了评剧“三里湾”,很受感动。如果剧作能够再精练些、头绪少些;演员对农村的生活有更多的体会。我们相信,这出戏的演出将会达到更加完满的地步了。


第4版()
专栏:

不要做“专挑毛病”的人
何明
生活中有这么两种人:一种是干事业的人;一种是“专挑毛病”的人。干革命事业的人,也是要挑毛病的,并且十分欢迎人家也来帮着挑;但那目的是为了干革命事业,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因此,他们不忽视任何一个小毛病,但更看到巨大的成绩;他们对新生事物热烈欢迎,对新生事物的小毛病满怀热情地去帮助。总之,检阅成绩也好,检讨缺点也好,都是要鼓起更高的革命干劲,而不是泄气。“专挑毛病”的人则不然,他们眼睛里光有“毛病”,别的一概看不见。又因为我们的工作中总是会有缺点的,所以,他们老是失不了“业”。他们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泄革命之气。他们还有这样的一种逻辑:这件事有缺点,有缺点就不该做,不做就没有这样的缺点了。把他们的逻辑翻一个跟头就是:没有缺点——因为不做——消极怠工,不可饶恕的错误。由此看来,前进中的缺点还是有一点的好!——当然,并没有谁喜欢缺点。
同样的事,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而得出相反的结论。譬如说某一创举吧:在“专挑毛病”的人看来:啊呀!它竟有这样一些缺点呀!怎么得了,赶快停止了吧!在干革命事业的人看来:它是创举啊,从来没有过的啊,它竟然没有那样一些缺点,事情大有可为——于是,劲头就更加十足了。这样,鼓起了群众的干劲,缺点就在干的当中消灭了。“专挑毛病”的人,得出来的是泄气的结论;一泄气,创举中的缺点没有了——因为创举本身没有了。
我们佩服和拥戴事先的“诸葛亮”;也需要事后的“诸葛亮”;千需要,万需要,就是不需要泄气的“诸葛亮”!
当然,专门泄气的“诸葛亮”是极少的,但是,如果不对他们加以抵制,就会发生很大的坏作用。而当谁传染上“专挑毛病”的毛病的时候,就会成为革命的泄气者,以至把自己的革命之气泄尽,而成为悲观主义者。
至于另一种干事业的人,却兼有“专挑毛病”的性格。那就是资产阶级右派。他们干的是资本主义复辟之事,和我们站在根本敌对的立场,所以是专心专意地挑社会主义的“毛病”的。在社会主义的天下里,他们当然要躲躲藏藏,所以有时候也要找一些真的小毛病,但他们却是把这些小毛病放在右派的“工厂”里加以吹胀,加以歪曲。对于他们,当然只有“鸣鼓而攻之”了。


第4版()
专栏:

草原巡医(木刻) 晓岗
(木刻,第三届全国版画展作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