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为革新普通教育制度指出新方向
教育部召开勤工俭学座谈会
新华社14日讯 教育部7日到12日召集北京、河北、河南、辽宁、湖南等省市教育厅局的有关负责人和九个中学的校长举行了勤工俭学座谈会。出席会议的地区和学校的代表都作了汇报,交流了各校开展勤工俭学、半工半读活动的情况和经验。会上并就几个主要问题作了研究和讨论。
从汇报的情况看,目前开展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不脱离生产的民办中学。学生一面学习,一面劳动;他们是学习者,也是生产者;是学生,也是农民。这类学校按农业生产的情况规定:农闲学习,农忙生产;雨天学习,晴天生产;或者半天学习,半天生产;平时多学习,假日多生产。这种做法,既不耽误生产,又能学文化,很受农民欢迎。在广大的农村中学里,一般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利用假期、假日,或者平时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回社参加农副业生产劳动。采取这种做法的学校,不需要改变现行教学计划,只要将校历中有关假期的规定作适当调整就可以。另一种是在校内建立实验园地,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在城市学校里,利用校内的教学工厂和实验园地,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有些城市学校也利用假期、假日和平时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就目前开展这一活动的总的情况说,民办学校比公办学校好,农村学校比城市学校好,山区学校比平原地区的学校好,新建学校比老学校好,初级中学比高级中学好。
从几个地区的汇报可以看到,一年来开展这一活动已有了如下的收获:初步地树立了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培养了他们的劳动观点和群众观点;使学生学到了一些工农业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一些初步的生产技能;通过劳动实践,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一些知识得到印证,把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结合起来,对于课堂教学起了巩固、扩大和加深的作用;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减轻了国家的开支和学生家庭的负担。
在座谈会结束以前,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作了发言。他说,1957年不少地区的学校创造性地开展了勤工俭学的活动,这是我国教育战线上的一种极其可喜的新气象。他指出,这种做法,为革新我国普通教育制度找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和途径。它是克服教育和生产脱节这个不良倾向的有效办法。董纯才还指出,开展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的活动,也是在教育事业中贯彻多快好省这一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大跃进。他说,目前在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虽然还不完善,但是只要我们能放手发动群众,加强具体领导,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就会逐步地完善起来。董纯才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根据毛主席所指示的教育方针,根据教育同生产相结合、理论同实际相结合、体力劳动同脑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等原则,并且按照各个地区的具体条件,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积极地有步骤地打破陈规地开展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的活动;在工作过程中,必须注意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遇有重大改革,还必须请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定。


第7版()
专栏:

从两件事看教育事业的前景
王迪
怎样办好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要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育事业能不能跃进和怎样跃进?围绕着这一系列的问题,当前在教育战线上正尖锐地进行着两条道路、两个方针的斗争。
随着整个的社会主义大跃进,在教育事业上也必然要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同样来一个大跃进。如何理解这个大跃进的实质呢?从教育的现状来看,最根本的问题应当是:以革命的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培养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在勤俭建国、勤俭办学的前提下,也要在教育上实现“多、快、好、省”,要少花钱,多办学,办得好。
但是有这样一些“教育家”,他们总是怀着无穷的忧虑认为:“别的事业能跃进,教育不能跃进”,“要办学,就得钱”,处处向国家伸手。他们以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的“关门办学”的方针,企图来寻求“提高教育质量”的道路,结果是事与愿违,越走越远。
1957年在河南教育事业上发生了两件事情,引起了各方面极大的兴趣和注意:一件是出现了长葛三中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先进典型(见人民日报1月20日一版);一件是在一年之内全省民办中学发展到一千五百六十所。这些生动的事实,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的根本原则,并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大跃进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河南长葛三中,坚持勤俭办学八年,坚持生产劳动教育已经三年了,它以鲜明的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表现了和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根本分歧:第一,它坚持教育为工农开门的阶级路线。该校共有学生九百五十人,其中中贫农子弟(不包括富裕中农)就有七百七十三人,占81.3%,这是一所真正为工农开门的学校。教育向来都是为政治服务的。今天在一所普通中学里工农子女占到这样的比例完全是正常的;第二,它坚持勤俭办学的群众路线。少花钱、多办事,是这所学校的优良传统。1952年政府第一次拨给建设三座教室的经费,他们自己动手,完成了任务,又扩建草房十间。第二次他们用原定盖八十一间房子的经费,结果盖了一百零五间房。学校的路是自己修的,操场是自己平的,围墙是自己打的,校园、厕所都由学生自己去整理,男学生自己理发、碾米,女学生自己缝纫、洗衣。1957年暑假有六百零六人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平均每人劳动收入三十元,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原来全校享受助学金的学生有五百四十九人,现在下降到三百二十四人了,学生们用勤工俭学减轻了国家和家庭的经济负担;第三,它坚持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的教育路线。在这所学校里生产劳动成为学生的必修课,被提到教学计划的日程上来了。现在该校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和生产技能,据二、三年级六百多人的统计:有五百九十三人学会锄地,有二百四十九人学会耙地,有三百七十八人学会犁地,有七十人学会耩地,有一百九十五人学会扬场,还有不少人学会了喷雾器的使用和液体化学肥料的配制等。现在,学校又对学生的生产劳动教育作了全面规划:新生入学后,除加强思想教育外,第一学期接种毕业班的红薯地,先学收藏红薯;第二学期以学种玉米为主;第三学期以学种小麦为主;第四学期学习玉米和大豆间作;第五学期再学种小麦;第六学期学种红薯。这样,一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三年期间,就可以切实掌握对几种主要作物的生产知识,学会一些基本的生产技术。用生产的实际本领把学生们武装起来,使他们时刻准备着充当劳动战线上的“新兵”。
人们担心:这样会打乱学校的“正常秩序”,“降低教育质量”。这里有一个必须明确的问题: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学校的正常秩序和教育质量呢?很明显,应当是社会主义的标准,也就是党的教育方针。难道几年来不少学校毕业生轻视劳动、不愿生产、也不会生产的严重情况可以叫做教育上的“正常秩序”吗?事实非常明白,影响学校正常秩序和教育质量的不是别的,正是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在作怪。
长葛三中由于正确地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组织了劳动实践,向“三脱离”(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的有害倾向展开了斗争,获得了教育上的丰收。1957年该校毕业的学生共二百九十五人,其中升学的有七十五人,升学率达到25%,而同一时期,许昌专区各校的平均升学率仅为15%。可以看出,它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降低而是学得更好更扎实了。就去年回乡参加生产的二百二十名毕业生看,他们在劳动中表现很好,许多人都做到了“三满意”:社里满意,群众满意,家庭满意。现在已经有五十三人被评为各种模范和优秀社员,群众称赞长葛三中的学生是“提起笔能写,拿起锄能干”的人。生产劳动教育的贯彻,也促进了学生共产主义道德面貌的全面成长。去年全县有十五个乡受灾,涉及该校学生家庭的有十一个乡,但是学生们思想非常稳定,他们能够听党的话,在困难的时候想办法去战胜困难,表现了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不怕困难的革命意志。生产劳动的锻炼,不仅使他们学会了本领,改造了思想,而且也加强了体质。去年在全县举行的体育运动会上,在三十五个项目比赛中,他们获得了二十一项冠军。
三年来,长葛三中的经验集中地证明了一点:突破教育和生产脱节这一环,可以推动教育的全面改革和提高,促进学校教育事业沿着社会主义的轨道向新的高度跃进。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大跃进,要在勤俭建国、勤俭办学的原则下,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既要不增加国家的负担,又要不断满足群众的文化要求,便利劳动人民的子女有更多的机会入学。这样,走什么道路呢?现在看来,就是要走勤俭办校、勤工俭学、半工半读这条路,允许办学有正规的和不正规的,要大力贯彻群众路线,放手发动群众,自己解决问题。
从河南普通中学发展的历史情况看,1949年全省普通中学仅有一百一十一所,1955年发展到三百五十三所,1956年采用了“戴帽”(小学加初中班)的办法,一年之内中学发展到八百四十六所。这种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如果与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教育状况相比,它要二百五十年才能达到。但是,1957年在放手发动群众办学之后,一年期间,民办中学又发展了一千五百六十所,吸收学生近十六万人,相当于原有学校学生总数的一半,显示了群众办学的巨大潜力。
上述两件事实,使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景,找到了促进教育大跃进的关键:一条是坚持勤俭办学,一条是坚持群众路线。


第7版()
专栏:

桐城中学勤俭办学勤工俭学
生产队和班级直接挂上了钩
本报讯 安徽省桐城县初级中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勤工俭学的教育,使学生把读书和劳动自然地结合起来,学生们都以学习好、劳动好、会种地、会做工为光荣。学校面貌起了显著变化。这个学校共有十四个班八百零一人,校址在县城的西郊,和文昌农业社农场毗邻。校舍因陋就简,宿舍利用民房,饭厅是草屋,会议室又是实验室。在这样简陋的学校里,学生们一面读书一面劳动,生气蓬勃。
这个学校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勤工俭学的办法很多,其中主要一个办法,就是和文昌农业社挂钩,建立了固定联系,学生们参加社里的劳动。他们的办法是,通过学校和农业社的联系,研究社里的生产情况和学生能够参加劳动的情况,使农业社生产队和学校的学习班直接挂钩,然后由班、队负责人,具体组织劳动生产,把生产劳动计划列入学校和农业社规划,这就保证了学生有经常的劳动机会,把学习和劳动很好地结合起来。经过这样建立联系以后,教师、学生们给了农业社四大支援:一、学生们除了按时参加社的生产劳动,还在抢收、抢种、抗旱中帮助农业社突击生产,在劳动力上给了社里很大支援;二、去年社里种双季稻需要肥料,师生大量积肥送肥给农业社,上一学期全校支援了农业社二千多担肥料;三、学生们把文化送上农业社,他们每次到农业社生产时,不是带着肥料,就是带着字块,一面进行扫盲工作,一面就为农业社员编了两本识字课本,制了八百个字块,利用课余为社员抄课本,上课,教唱歌,和社员联欢演剧,把文化娱乐活动带到社里;四、去年春天农业社资金困难,教员职工投资达七百四十一元。这个农业社去年由每亩产量七百多斤一跃而为一千多斤,成为千斤社,是和这个学校的鼓舞和支援分不开的。农业社因为受到了学校的帮助,社员们也处处帮助学校。如学校要修建游艺室没有地基,农业社就帮助他们解决了地基问题;修建校舍没有稻草,社里就尽先把稻草卖给他们,社员种的蔬菜都挑最好的给他们吃。师生们和农业社相处得像是一家人。学生在寒暑假回家时也积极参加了农业生产,逐渐形成了勤工俭学的风气。学生除了寒暑假劳动,平时在农业社帮助农业社劳动外,在校内还养猪四十多头,自己运米、筑路。他们在1957年上半年运米、运草达三万多斤,筑路六条;栽树二千多棵,种葵花、蓖麻四千多棵,种南瓜的收获达五千多斤;学校教室的墙壁,有的都由师生自己粉刷。他们利用自己的劳动,减少了国家经费开支。用劳动所得,改善了福利卫生,补助了集体伙食,对有困难的同学还进行了补助。他们还计划要买缝纫机、理发刀剪等,为师生服务。这个学校通过以上种种办法真正作到了勤俭办学和勤工俭学。
因为学生亲自参加了体力劳动,所以在学习上便容易联系实际,理解能力提高,学习的效果也更大;而在品质方面的锻炼也很好。如在学化学时,便联系农业社为什么要用盐水选种来学习“溶液浓度”;在学磷酸盐、硫酸等时便联系学习了制造化学肥料和杀虫药剂的原理;学几何时便联系学习了实地测量、仪器使用、绘制图表。他们借助农业社和农场的帮助,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更学了不少实际知识,如社主任给学生讲合作化的优越性;农场技术员给学生讲牲畜管理、小麦选种、文昌社的土壤肥力和改良等,农业社会计给学生讲农业社经营管理,使大部分学生懂得如何订农业社计划,如何记工分等。因为学生参加了实际生产,讲的人又有实际经验,所以讲得生动具体,学生领会也很深刻。学校在教语文课、地理、时事政策时,都联系了学生参加劳动后,亲眼看到农业社的优越性等等,进行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教育,使学生们的思想觉悟大大提高。


第7版()
专栏:

北京市近两千名华侨学生
寒假参加水利建设
新华社14日讯 北京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的近两千名学生,从1日到12日,利用寒假,自带工具到海淀区清河镇参加兴修水利的义务劳动,为祖国农业大跃进出一份力量。
十二天来,这些绝大多数来自长年皆夏的东南亚各地的归国华侨学生们,在“天寒地冻都不怕,一切为了水利化”的口号下,干劲十足,一共挖出四千七百多土方,提前三天并超额一倍完成任务。清河镇农业社为表彰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劳动功绩,特地赠给他们一面锦旗。
在这批归国华侨学生中,过去几乎没有人参加过体力劳动。现在,许多学生都表示如果今年暑假考不上学校,愿意参加农业生产,做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他们认为,参加农业生产,对于归国华侨学生同样是一条光荣的道路。


第7版()
专栏:

学习现实主义大师齐白石的艺术
首都美术家展开热烈的讨论研究
本报讯 我国伟大艺术家齐白石的遗作展览会在首都开幕后,受到了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到今天为止前往参观者已有八万余人。人们不仅从中得到艺术欣赏的一种满足,而且从这位杰出的艺术大师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一生刻苦勤劳的干劲,也深深受到启发和鼓舞。
为了进一步更好地向这位艺术大师学习,中国美术家协会已经召开了三次座谈会,出席的有首都著名美术家和各地来京开会的各分会负责人于非暗、秦仲文、傅抱石、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吴作人、蔡若虹、王朝闻、滑田友、黄新波等近百人。不论中国画画家、版画家、油画家、雕塑家或漫画家,都一致认为:齐白石的艺术所以能这样深深扣动人的心弦、作品中那种蓬蓬勃勃乐观向上的情绪与广大人民思想感情息息相关,是和他出身于劳动人民,始终保持了朴实、善良、纯正的劳动人民品质分不开的。在旧社会,他从没有向丑恶凶暴的统治者和民族敌人妥协,坚持了高尚的民族气节;他不迎合腐败的旧社会风气,从不沾染没落阶级的文人墨客的恶习而保持了劳动人民本色。他满腔热情地歌颂祖国的大好山河;也把自己对劳动生活的依恋和赞美寄托于少年时曾用过的耙子、锄和喂养的鸡群与耕牛等。这些作品都抒发了劳动人民朴质、健康、饱满的生活欲望和不屈的意志。对旧社会黑暗,他给以既含蓄又不容情的讽刺。
美术家们向齐白石学习的心得,是互见所长的,其中有一个共同点,是从白石老人生平各个时期的作品、语录、画稿和诗草中看出:他在长年累月的辛勤刻苦的艺术劳动中,所探索出的正确道路。他主张“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既忠实于客观现实,又掌握住艺术的特性;不拘泥于表面的形似,也不违背真实;反对自然主义也反对形式主义,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他曾全力以赴地刻苦学习前人的艺术遗产中的精华,但又要求脱尽前人窠臼,以高度的创造精神达到推陈出新。有的老国画家还结合这点批判了自己的保守思想,提出应该学习齐白石对待遗产既继承又发扬的态度。齐白石的作品巧拙并用,笔情墨趣极高,更令人惊服他的画、诗、书法和篆刻四者互见匠心,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他的艺术实践解决了过去的画家未曾解决的很多矛盾,如:古典艺术和民间艺术得到统一,达到雅俗共赏,把以前脱离人民的艺术交还于人民;卓越的技巧和丰富的内容统一等,展示了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前途,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提供了借鉴的经验。美术家们还认为:对齐白石的艺术贡献,需要有更高的估价,建议成立专门研究机构。


第7版()
专栏:在学校里

为了实现千斤农场
南京农学院的师生员工们为了在本院实现千斤农场,利用寒假展开义务劳动,兴修该院农场的水利工程。原来准备假期回家、探亲、访友的学生放弃了这个打算,全部投入劳动中去。
每日清晨五点钟,劳动大军就向离学校十多里外的工地出发了,晚上六点钟才返校。他们冒着天寒、地冻、蒙泷细雨,坚持战斗,在烂泥平大腿深的泥塘里进行疏浚工程,在山谷建筑小型水库和蓄水池。这样可使农场数百亩旱地变为水田,1958年成为千斤农场。
(年)


第7版()
专栏:在学校里

学生刨药材
山西省寿阳县药材公司为了更好地完成药材收购任务,以保证人、畜健康,支援农业丰收。利用假期。发动中小学生采刨药材,并结合样品展览使一千一百多名学生获得了识别药材的起码常识。如沟西小学学生吴振虎、王全成看了样品,当日下午就捧来了一捆狼毒,宗艾初中班学生不多时刨了野生地二十余斤;当地伏花、苦丁香、山桃仁等药材已往少见,现在也收了很多。太谷县东固庄有个学生名叫石娃德,利用到窑子头上学以及星期日采刨药材,半年中收入十八元。
 (周国瑜)


第7版()
专栏:

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问答
叶籁士
19、这个方案为什么有变读?
整个方案中有三个变读(同一个字母有不止一种读法,叫做变读):
(一)韵母i读作“衣”,又兼作“知、痴、诗、日、资、雌、思”等音节的韵母。换句话说,zhi,chi,shi,ri,zi,ci,si,应该读作知、痴、诗、日、资、雌、思。
(二)韵母e在绝大多数场合读作“厄”,但是复韵母ie(耶)、üe(约)中的e不读“厄”,应该读作注音字母的ㄝ。在北京语音中,ㄝ单独自成音节的只有“诶”这一个字,它是表示招呼或答应的语气词。这个词就写作ê。
(三)韵母ㄦ(即汉字儿、二、而、尔、耳等字)拼音字母写作er,作词尾时写成r,如ertong(儿童)、erduo(耳朵)、xiaohair(小孩儿)、huar(花儿)。因此r就有两种读法:作声母用时读作“日”,作韵母用时,读作“儿”
北京语音中有八个单母音,而拉丁字母只有a,e,i,o,u五个母音字母,既然多数人不愿意造新字母,那就只有采用变读的办法。
20、这个方案中有几种省略或者省写?
有以下三种省略或者省写:
(一)ü行韵母(即ü,üe,üan,ün四个韵母),除了单独自成音节之外,只跟n,l,j,q,x这五个声母相拼。ü在声母n,l后面,应该写作nü(女),lü(吕);在j,q,x的后面,就写作ju(居)、(qu)区,(xu)虚,ü上两点省略。因为在北京语言中,在声母j,q,x后面不可能出现u(乌),只可能出现i(衣)或者ü(迂),因此ü上两点省去,不会发生混淆。
(二)复韵母iou,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一律省作iu,ui,un,如liu(刘),jiu(久),niu(牛),gui(归),kui(亏),hui(会),dun(顿),(tun)吞,(hun)混。
(三)声母zh,ch,sh,ng,在给汉字注音时,为了使拼式简短,可以省写作?,?,?,?。
21、y、w这两个字母怎末用法?
y的发音跟i一样,读作“衣”;w的发音跟u一样,读作“乌”。这两个字母的用法如下:
i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而独立自成音节时,i写成yi(衣),ia写成ya(呀),ie写成ye(耶),iao写成yao(腰),iou写成you(忧),ian写成yan(烟),in写成yin(因),iang写成yang(央),ing写成ying(英),iong写成yong(雍)。必须注意:yi(衣), yin(因),ying(英)都要加上y,别的都是i变成y。因为y不是母音,因此在i,in,ing中不能适用i变y的办法:y,yn,yng中没有母音,不能组成韵母。至于ia变ya,就不发生这个问题。
u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而独立自成音节时,u写成wu(乌),ua写成wa(蛙),uo写成wo(窝),uai写成wai(歪),uei写成wei(威),uan写成wan(弯),uen写成wen(温),uang写成wang(汪),ueng写成weng(翁)。必须注意,wu(乌)加上个w,此外都是u变成w。
ü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而独立自成音节时,ü写成yu(迂),üe写成yue(约),üan写成yuan(冤),ün写成yun(晕)。必须注意:ü行韵母在单独自成音节时,都在前面加上y,在后面把ü上两点省略。
因此,“意义”要写作yiyi,“烟叶”写作yanye,“英勇”写作yingyong,“语言”写作yuyan,“原因”写作yuanyin,“文艺”写作wenyi,“义务”写作yiwu,“月夜”写作yueye,“威武”写成weiwu。
y,w能使音节的界限分明,避免混淆。如“礼物”写成liwu,“主义”写成zhuyi,音节界限分明。如果写成liu或zhui,就分不清“礼物”和“留”,“主义”和“追”了。同时又符合我国使用拉丁字母的习惯。如“杨”写作yang,“王”写作wang,都比iang、uang符合社会上流行的习惯。
22、声调符号是怎样规定的?
方案中规定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符号是采用原来的注音字母的声调符号。声调就是语音的高低升降。北京话的阴平是个高平调,始终均衡,因此用一根平线来表示。阳平是个从中度升到极高的中升调,因此可用从左下往右上的一撇来表示。上声是先降后升的曲调,因此可以用一个v字形的曲线来表示。去声是由最高度降到最低度的高降调,因此可以用由左上到右下的一撇来表示。这四个声调符号大体上表现了北京话里这四种声调的状况。如果把北京话里的声调画成高低升降的图形,那末这四个声调符号基本上符合这种图形的。
23、隔音符号的用法怎样?
在一个多音节的词里,有时音节的界限可能发生混淆,可以用隔音符号把它们隔开。如“档案”应该写作dang’an,“单干”才写作dangan;“方案”写成fang’an,“反感”才写成fangan;piao是“飘”,pi’ao是“皮袄”。(完)


第7版()
专栏:

澄岐村无鼠光荣
简成富
不久前,我访问了福建莆田埭头乡澄岐村。冬日和煦的阳光照耀着这个傍山面海的村庄,显得分外美丽。一进村子,人们就被这里良好的环境卫生吸引住了。这里到处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家家户户门前都贴着“无鼠光荣”的红奖状。
凄惨恐怖的往事
这个村庄,在解放前有过诉不尽的悲惨辛酸的往事!老一辈的人谈起往日痛苦恐怖的生活无不伤心流泪。很早以来村里就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澄岐村里人心慌,流行鼠瘟闹惶惶,昨朝死女今死男,在世难跨八月关。”在封建王朝和国民党反动政府残酷统治的年代里,村中到处是老鼠,大的一头有十两重、尺把长。白天,它们咬鸡鸭,甚至咬猪;晚上,整夜吱吱的打架,追窜不休,吵得大人小孩不能安睡,有时甚至钻到床上咬人;衣物、家具被咬坏了拖去做鼠窝;庄稼被糟蹋更不用说了,严重时一亩小麦要损失四成。
当年最恐怖的就是鼠疫流行,每年秋季鼠疫一发生,就夺去了不少生命。据历史记载:从清朝光绪年间的1901年到国民党统治时期,村里连续发生了五十次鼠疫,两千个患者中,死亡了一千五百多人;灭门绝户者不下百家。张刘古一家患了鼠疫,无法医治,全家大小二十三口全都死去,只剩下一座空房子。林红铜、林科先等六户同住一屋,也因鼠疫互相传染,全屋三十七人相继死亡。七十八岁的范金珠,有十一个亲生儿女,在两年时间内,全都死于鼠疫。在这样凄惨恐怖的年代里,反动统治者除向人民逼粮抽丁外,对鼠疫根本就不过问。疫病流行时,村里人只好求神拜佛,误工花钱,鼠疫还是不断流行。
掀起群众性捕鼠运动
解放后不多久,党和政府在澄岐村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迅速控制了鼠疫流行;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公布后,莆田县、区、乡即成立除害(四害)防病委员会组织,县委派出一个区委委员到农锋社(合作化高潮时全村组成一个澄岐农锋高级农业社),边搞生产边领导捕鼠,同时配备了专职的鼠防工作组,协助开展捕鼠工作。至1956年10月正式确定澄岐村为灭鼠试点村,要求到1957年1月在原有鼠密度92%的基础上,达到基本无鼠村(鼠密度5%)。
工作开始了,通过宣传教育,群众对灭鼠要求迫切,但问题不少。有些群众不相信老鼠可以消灭,说:有史以来都没有人叫我们灭鼠,更没听过这老鼠是可以消灭的;有的说,我们村里老鼠、跳蚤这么多,无法消灭;更有些人甚至坚决不干。但大多数群众还是拥护的。他们说:毛主席讲的话句句灵验,讲到做到,一定要听毛主席的话。可是一行动,这中间有些人的迷信思想又作怪了,当他们抓到“食虫鼠”时,就偷偷地送到户外,对老鼠祝祷一番就放走了,他们说这种老鼠是“神鼠、财宝”。
旧思想的阻力,影响着运动的开展。怎么办呢?乡党支部、鼠防工作组组织了团、妇女、民兵、学校等各方面力量,除运用幻灯、广播、漫画、游行等多种宣传工具外,还通过各种会议以及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宣传内容多是以自家或邻居受害惨痛情况,说明老鼠是疫患的媒介,还发动群众用回忆、对比、诉苦、算细账方法进行教育。受害严重的张亚林,她一家子孙三代十三人患鼠疫死光,造成断宗绝嗣,无依无靠的惨境。她现身说法,打动了人心,提高了群众的认识。在这基础上再通过党、团员和积极分子带动群众大力捕鼠,在短短的二十几天中,就捕鼠七千多头,扭转了群众认为老鼠抓不了等不正确的思想,群众性的捕鼠运动展开了,连八十九岁的张亚林也动手捕鼠,先后抓到二十五头。
与此同时,党支部把捕鼠保粮列为增产措施之一。社里也统一安排劳力,把半劳力和无劳力的老人孩子组织起来,成立捕鼠突击队,日夜捕鼠、毒鼠、挖穴塞洞。总结和推广群众的先进经验,群众也互相交流捕鼠技术。在户内家鼠消灭得差不多的时候,又把主要力量转向田野消灭野鼠,并展开评比竞赛。这样内外搜捕,双管齐下的做法,保证了鼠类的彻底消灭。
到去年8月18日止,全村共计捕到两万一千零十四头老鼠,经过检查,宣布为基本无鼠村(鼠密度为4.9%)。
今日的澄岐村
今日的澄岐村已经改变了面貌,由于开展捕鼠运动,消灭了老鼠,村里鼠疫绝迹,恙虫病也消除了。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十分干净,鼠洞堵塞得牢牢的,屋前屋后全都看不到垃圾。人们高兴的说:“共产党领导我们消灭老鼠,子孙千代万代保平安,胜过发放救济款。”七十多岁的林妹治,解放前她的丈夫、儿子、媳妇全都得病死去,如今她收养的儿子娶了媳妇,又添了两个孙子,一家人都平平安安的。她高兴地说:“共产党领导千功万功,消灭老鼠也是一功。”
现在村里人人都自觉而又习惯地执行着社里制订的几条巩固制度:一、鼠情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二、每逢15、30日为全村打扫卫生日,次日互相检查监督;三、如有问题由社员群众自己讨论想办法解决。现在只要发现老鼠,群众就会联合围剿。
澄岐村人民并不满足于现有成绩,在基本消灭了老鼠后,他们满怀信心,要继续消灭蚊、蝇、麻雀,争取成为“四无”村。


第7版()
专栏:

北京航空学院教师、学生和职工们五年中在自制仪器设备、结合教学实习进行生产活动和利用教学以外的时间接受校外的加工订货等三方面,已经为国家创造了七十六万六千多元的财富。他们自己生产各种仪器,每年为国家节省大量外汇。机工车间指导员在工余时间做“牛抱台钻”。 本报记者 吕相友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