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江苏两年内消灭旱涝灾害
广东农民正为消除干旱灾害作斗争
本报讯 中共江苏省委通过分片水利会议,在总结群众经验与进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在全省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更大规模地发展小型农田水利的宏伟计划。全省小型水利工程任务从十亿土方跳到二十五亿土方。水利工程进度也可大大加快,今年清明节以前全部完成排涝工程,明年清明前全部完成灌溉工程,到1960年清明前扫尾,一共可完成三十九亿土方的工程。这些工程完成后,将扩大灌溉面积四千四百多万亩,连同原有的灌溉面积,共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8.6%。原订三年内基本消灭旱涝灾害的规划,将提前在两年内完成。到那时全省星罗棋布的小型农田水利加上大、中型水利工程发挥的作用,就将使江苏省方圆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出现一百年到三百年一遇的洪水不出险,十年频率的暴雨不受涝,五十天到六十天不下雨也不受旱的奇迹。
入冬以来,江苏全省即掀起了群众性兴修小型水利的高潮。到2月4日止,平均每天参加小型水利工程的人数达五百万人以上,完成的土方已超过五亿的数字。淮阴专区十二个县市,还开展了每个脱产干部挖“一百方土”的运动。淮阴地委和江都、泗阳、溧水等二十二个县市的党委书记都亲赴工地挖土运土。为了进一步促进小型水利工程的进度,更大规模地发动群众,江苏省委又按照本省各种不同地区的特点,由省委书记及有关部、厅负责同志在睢宁、常熟、南通、南京分片召开了水利会议。各片会议都组织代表参观了先进县、先进乡或先进社的小型水利工程,总结了许多来自群众创造的治水经验,确定了各种不同地区不同的治水方针。如睢宁县炬星社按地方等高线分段排水,全面搞沟洫圩田的经验,是平原坡地防涝防旱的榜样。这个县1957年很多地区连续下雨三天,雨量达一百七十五公厘也不受涝。总结了这个县的经验,便确定了整个徐淮平原坡地“以蓄为主,排灌兼施”的治水方针。占全省耕地面积三分之一的平原坡地,如果全部推广睢宁县的治水经验,对改变徐淮地区农业生产面貌将起决定的作用。
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各片会议又把群众的经验经过分析、研究和综合,归纳出了十三种适应各种不同地区特点的工程规格。这十三种规格大体上包括了每一种类型地区各种不同的情况。如丘陵山区,就根据山区、半山半丘陵区、纯丘陵区、半山半圩区等不同特点,从群众经验中研究出了四种不同的工程规格。有了这具体的规格,就可以大大减少各地群众在兴修小型水利中的盲目性,提高工效,加快速度,挖一方土就可以发挥一方土的作用。
分片会议不仅起了参观、交流和总结经验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因各片会议由省委负责同志亲自主持,因此一面就地参观,一面就地批判保守思想,明确土方任务。由于分片会议研究的方针明确,办法具体,大大增强了各地领导干部的信心和决心。
本报讯 南方日报最近连续发表社论,批判部分地区右倾保守思想,要求鼓起干劲,在两年之内作到基本上消灭旱灾。根据最近统计,广东全省一百一十七个县市中有六十四个县市在春耕以前,就可以基本消灭旱涝灾害;到秋收以前又有三十六个县市可以达到水利化。剩下的十七个县到1959年可以消灭水旱灾害。目前全省已开工和完工的工程共计六十一万多处。为了指导运动的顺利开展,广东水利部门正在进行全面规划,准备长年施工,同时大力组织参观,推广先进经验,改进施工工具和操作方法。目前,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空中运土,牛车拉土,牛犁土等,许多地区的工效已提高两、三倍到五、六倍。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广东省委最近发布指示,要求在春节以前,发动群众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作到有缺就修,有漏就补,有缝就填,保证修了能用,为消灭旱灾打下坚实基础。


第6版()
专栏:

井冈山人民向毛主席报告
今年实现农业纲要粮食指标
据新华社井冈山8日电 井冈山全体人民在3日写信给毛主席,坚决表示他们要提前九年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粮食指标,1958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达到八百三十四斤,每人纯收入达到一百六十元。
信上说:在重获解放的八年多来,在党的领导下,井冈山乡1955年起由缺粮乡变成了余粮乡。1957年全乡粮食总产量已比解放前增加了三倍,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由解放前每亩平均一百八十多斤提高到三百六十六斤,和平、湘洲两社还出现了亩产一千零二斤到一千零二十七斤的新纪录。全乡人民的生活已大大地得到改善和提高。
但是,我们决不因此而有丝毫的自满。我们学习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经过讨论,全乡要在1958年基本实现双季化,亩产八百三十四斤,并做到全乡有千斤社,社社有千斤队,队队有千斤组,组组有千斤亩。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全乡每人纯收入由1957年的七十多元达到一百六十元以上,实现富裕化。虽然我们这里是个崇山峻岭、风劲水冷、霜雪很大的山区,但是我们已经有了亩产八百斤、一千斤的事例,只要加倍的努力,1958年达到全乡平均亩产八百多斤是完全可能的。现在,我们已经全面修理好水利,完成了冬耕灭虫,每个男女劳力平均积肥三百一十多担。在这跃进的浪潮中,老革命同志的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鼓舞和教育着我们。现在已经七十九岁、土地革命时期的苏维埃财粮委员蔡文明,年纪都在五十岁以上的老革命邹文阶、邹文而、蓝亚七等同志,都冒雪犁田。他们永远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信的最后说:敬爱的毛主席!我们一定永远记住您的教导,保持光荣、发挥光荣。


第6版()
专栏:

黑龙江农民冒严寒修水利
争取在五年内粮食生产达到纲要指标
本报特约新华社哈尔滨专讯 黑龙江省掀起的冬季兴修水利热潮,已经持续了近四个月。运动的声势越来越大。现在这里已经是全年最冷的时候,最低温度达到零下三十五度。在野外,一滴热汗从脸上掉到地下,马上就会凝结成冰。但在千里冰封的银色原野上,白天是红旗飘飘,夜晚是红灯照耀。全省参加兴修水利的人数从十八万人增加到二十七万人。占全省五分之四的县,现在已经完成水利工程计划50%—70%。
黑龙江省在黄河以北四千里之外。全省争取在五年内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所规定的亩产四百斤的指标。兴修水利工程,是实现这种跃进的主要增产措施之一。六尺厚的冻土,洋镐打上去只起一个白痕。双城县使用的洋镐,已经由通常用的七斤到十斤增加到十斤到十二斤。打开冻土层,软土在收工后一夜之间又会重新冻住。决定今年就实现亩产四百斤粮食指标的五常县,创造了八种战胜冻土层的办法,其中有一种是打开冻土层后,三班轮流、昼夜不停的工作,让软土没有机会冻住。
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一个劳动力一天平均只能完成一个土方左右。但是农民兴修水利的毅力和决心使一切困难都显得微不足道。多山的尚志县开展的“比修水利”,就是这个县每个乡、每个社冬季生产竞赛的主要内容。集贤县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二千一百七十五亩地是大涝大灾、小涝小灾、不涝也减产。他们决定从今年开始,削岗填坑,消灭内涝。在几天前的一次大风中,积雪被卷到空中,满天满地一片雪雾,风刮的人睁不开眼睛。但是先锋社的社员,仍然在风雪中干了一天。
黑龙江省的农民,在冬季兴修水利工程中,也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经验。大的冻土块不能筑工程,就把它打成小块做填方,小块之间的空隙,填上软土。打开冻土层后,不光向下挖软土,还像采煤那样,从软土层向周围掏洞取土,而后再把挖空的冻土打开,这就使工作效率提高了60%。


第6版()
专栏:

劈地挖渠修水利 宗其香


第6版()
专栏:编后随笔

赶快到群众中去!
江苏省原订三年消灭旱涝灾害的规划,将提前在两年内完成。这是一个大跃进!如果各省都能提前一年,甚至两年、三年……消灭旱涝灾害,提早实现全国水利化,那么我们在农业生产上“靠天吃饭”的局面就会从根本上改变了。
江苏省将提前消灭旱涝灾害的事实告诉我们,只要领导善于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一切任务都能提前实现。
中共江苏省委在不同条件的地区分片召开会议,通过参观和研究,认真地总结了当地群众兴修水利工程的经验,使不同地区的干部明确了治水方针,找到了治水办法,提高了治水信心,自动追加了任务,掀起了兴修小型农田水利的新高潮。这是一个成功的领导方法。领导者的首要责任,本来就在于及时地帮助群众总结经验,把一时一地群众所创造的经验提高一步,从中提出一般性的方针和办法,并使那些好的经验和办法能在更广大的地区和范围内开花结果。
在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各地群众都有许多非凡的创举。希望那些还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的领导干部,赶快到群众中去吧!


第6版()
专栏:编后随笔

严寒冻结不了意志
在我们国家里很难找得到还有什么地区比黑龙江省更为寒冷。在那里滴汗成冰,土冻数尺。然而,黑龙江人民正是在这样的季节里大兴水利!为了掘开一方方的冻土,他们流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汗;为了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水利建设计划,他们打破了一向严冬不修水利的常规。
黑龙江人民用他们这种革命干劲鲜明地显示了全国人民今年兴修水利规模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再次证明了革命者面前的确没有任何克服不了的困难。现在,许多地区兴修水利正在乘胜猛进,困难仍然不少。但是,只要像黑龙江人民那样奋勇在前,就一定能从一个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第6版()
专栏:

鸠山新面貌
河南禹县学习了大泉山水土保持的经验后,就根据本地区的情况进行了多点试办。去年11月该县水利工作会议决定把五年治好荒山的任务改在一年内全部完成。现在群众性治理荒山的运动已经热烈开展起来。这是该县薛沟乡鸠山治理后的面貌。这种工程的特点是把多种多样的小型工程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如在鱼鳞坑下面有水平沟或截水沟,山沟里面层层修谷坊,谷坊下面有缓冲池,缓冲池有溢洪道,下面还有澄沙池和蓄水塘,因而能够做到节节拦蓄,顺序下放。
新华社记者 唐茂林、杨霞河摄


第6版()
专栏:

绿化大军荒山显威风
江西省冬季造林百万亩以上
本报南昌8日电 随着农业生产大跃进,江西各地正掀起壮阔的群众性的造林运动。从前罕有人迹的荒山野岭,现在已经成为千军万马的绿化大军逞威的战地。据江西省林业厅统计,截至1月20日止,江西省参加植树造林的有五十万人,绿化面积在一百万亩以上。城乡四旁植树达二百万株以上。
动手早、进度快、质量好,是今年江西绿化运动的特点。赣南行政区早在去年9月造林会议以后,就开始组织力量进行林地规划和种苗等准备工作,1月上中旬,全区参加造林的达十七万余人,完成全年造林任务的51%,比去年冬季造林面积增加了九倍多。其他专区如进贤、永新、广丰、临川、都昌等二十来县,冬季造林已完成全年任务的60%至80%以上。在消灭四害、卫生积肥、绿化环境的运动中,各城乡掀起了“人人动手,家家造林”的四旁植树竞赛。南昌市各机关、团体、学校、部队和居民等十万多人,在街道、马路旁和城郊荒山荒地上,营造了经济林、风景林达二十二万株。遂川、吉水、安福等县城镇群众,营造松树、油桐林近二千亩,风景林十六万株。
今年造林工作的开展,和领导重视是分不开的,赣县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造林任务,县、区、乡都成立了造林委员会,并由各级党、政领导亲自出马,划片包干,并深入阵地督促检查。县委在冬季生产会议上提出了营造“元旦林”的口号,全县在元旦出动五万人造林,植树面积三万五千亩。(段毅)


第6版()
专栏:

1958年度农田水利及水土保持计划实现情况统计表
(到2月10日为止)(附图表)
(附注)最近全国绝大部分省区,根据水利运动发展新的情况,对原订的农田水利增加灌溉面积指标修订如下:河南四千三百万亩,河北四千万亩,山东三千万亩,江苏一千四百二十五万亩,山西一千二百万亩,陕西、甘肃、广西各为一千万亩,湖北八百一十一万亩,广东八百万亩,安徽七百一十九万亩,贵州、云南各为六百万亩,其它江西、福建、浙江、湖南、内蒙古、青海、辽宁、吉林等省也均有所增加,四川、黑龙江也正在研究修订中。
水土保持完成情况较差,除甘肃、山西、河南、安徽、青海等省进度较快外,一般进展都比较缓慢。总的完成数量,仅占修订后的计划指标的37.2%,与农田水利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相比较,就大大落后了一步。这种情况,急待改善。


第6版()
专栏:

水利高潮一日
新华社记者集体创作
7日,广东省七百万劳动人民,继续战斗在千千万万的水利工地上,用一双双普通的手,创造着惊天动地的事业。它气魄太大,过于生动,任何一枝笔都概括不了,描述不了。这里只是记者在同日看到的一些片断的场面。
从黎明到夜晚
7日,粤北英德县美村乌泥湾水库工程刚刚步入第四十天。7日天刚亮,方圆两三华里的工地上已经到处都是人流,人们迎着寒冷的天气赤脚在泥泞中挑土。八个人一组用绳系着四十斤重的石块以一分钟三十五下的速度上下打硪压土,五十多个民工拉着八千斤重的石滚吆喝着在新土上滚动,耕牛三五成群由牧童骑着在地上团团打转踏土。年青的男女民工互相竞赛,从四百多公尺的运距,健步如飞地自山上把泥土挑下来。他们要在春节前把水库修好,使三千六百亩田永远清除灾患。他们把这叫作“一年辛苦万年福”。
夜晚十二时正,记者在工地指挥部执笔时,户外仍然一片打硪声。乘着月光往外远眺,蠕动着的挑泥的队伍络绎不断。
在四十五公尺高、一百五十公尺长的猪仔夹山坳里,好几百名精干的民工正在向山石强攻,要把山坳打下三十七公尺、凿通成为一条几十公尺宽的河道。这里是工程最艰巨的地方。民工们提出:猪仔夹不低头就不回家过春节。新桥青年突击队的队员,打从5日零时起就在山坳里干了两天一夜、没有下山。这晚,他们照样与江步青年突击队挑战竞赛,争夺流动红旗。深夜,忽然下起雨来,雨乘风势打得人们脸孔作痛。突击队员穿上蓑衣,戴起竹笠,仍然顶着风雨,踏着泥泞的坡道,来回不停地挑土。雨无休止地下,大家也不知休息地一个劲干。直到工地上的灯火渐渐息灭了,他们才最后一批走下山来,这时,已是2月7日零时三十分。
新来的客人
7日晚七时,乌泥湾水利指挥部里到了一批自邻乡来的新客。一个年青的代表用探询的口气问这里的区委书记:我们来支援的一百多个人,决定在今后每日早上四时开工,夜十一时收工,你看行不?
这股干劲从什么地方来?基层干部对我们说:这主要是在农民中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和大辩论的结果。他说,在去年,一些民工们每搞一土方能拿到七角钱,还补贴六两米,可是他们还不愿意干。现在,邻乡的三千多民工来支援我们,不要报酬,自带口粮,还是用劲的干。现在一切都在变,这就是社会主义嘛!
陆地行舟和空中运输
在珠江三角洲的一个水利工地上,几只底下装上四只大木轮的小艇,正在乌黑松软的烂泥里代人载运泥土。它是新会县百大乡一村社社员们的创造。
一村社现在修水利的这个地方,是一块锅底形的沙田大围,围内布满着水沟、荒基和洼地。他们决定把所有的旧水沟、洼地、荒基全部毁掉,整平土地,重新挖排灌纲。但是这个工程做起来工作量太大了,如果靠人挑土,春节前没有把握完成。于是,乡党委书记和社员们把社里原有大量的小河运输艇改装成陆用艇。用人推、绳纤或牛拉着的小艇来运土,劳动效率提高了十二倍。
如果你看了珠江三角洲的“陆地行舟”觉得稀奇,那么,你再看看靠近钦县鸡笠山水利工地,就禁不住要失声叫好了。
这儿的工地上,有五、六条空中运输线,霎那之间,泥土从这个山头便飞到了那个山头;地上有木制双轨道,木头“小火车”载着土穿梭似地自动来往。这些全是农民的创造。
7日记者到工地的时候,正当天晴日暖,工地特别活跃。空中运输线发出的嘶嘶声,地上木头火车发出的轧轧声,和民工们的山歌声混在一起,响彻山谷。
在这里,还有几种刚刚创造的新的运土方法在试行,其中有每次可运三万斤泥的地面铁索运泥法;可以连续不停地把盛着泥土的泥筐滑至坝首的滑竹运泥法;以耕牛拖铁耙把泥土耙至滑沟上的耙泥法等等。
这天黄昏六点钟,记者听到工地副主任张兆生用广播筒宣布了这天的成绩:共做土方一千五百七十四个,比未实行技术革新时每天做四百多土方提高了近三倍,而出勤的劳动力却比以前减少了四百多个。
人人贡献一分力量
离开轰轰烈烈的水利工地来到清远县附城乡的各个村庄,另是一番景象。这里没有挥动着的锄头和铁锹,更没有穿梭不息的担泥的人流,而是猪牛满院漫步,儿童成群嘻戏,这里没有工地上那么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却也没有一个闲人。
长埔村的黄应修老大爷抱着邻屋的一岁的满兰在门口晒太阳。黄老大爷今年八十岁了,眼睛又失明了,他听说政府要修水利,彻底治理水灾,高兴极了。他从记事以来,笔架山上流下来的水,使这个地方没有一年逃脱过水灾。黄老大爷不知吃过了多少苦头。现在他虽然不能直接参加劳动,他却把满兰带得乖乖,让他的爸爸妈妈都安心地去修水利。
眼睛失明了多年的黄周氏老太婆这个时候也没有闲着,她正在摸着给对门五个月的小女孩水莲换尿布,然后摸着到屋角去把已经切好的野菜揣给正在旁边呱呱叫的六只鹅吃,这也是她给对门担泥去的两夫妇管养的。
像黄老大爷和黄周氏这样已经残废的老人,尚且有自己分内的工作,没有残废的五保户——八十多岁的陈大姑目前更是有用的人了,她背着一个,牵着两个还附带地照管着院里的猪呀、鸡的。
一到中午就更热闹了,十三四岁的男孩女孩,五六十岁的老大爷老大娘,每人背着一个不满一岁的娃娃成群结队到工地上去找母亲吃奶。
记者在7日上午又访问了靠近粤西鉴江水利工程的茂名县公馆镇,几乎看遍了这个墟镇的近三百户人家的大门,门上有锁的占多数,这些人家多到工地上去了。门户开着的,屋内不是年老的长者,就是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在玩耍。所有银行、邮政、粮食等机关和商店的工作人员,不少时候是半天在机关工作,半天到工地去支援。
记者访问了镇上的一家铁器农具生产合作社。可是社员们今天都上工地了。邻近的人告记者说,为了支援兴修水利保证供应工具,这个合作社的二十七位社员起五更睡半夜地干了两个多月。他们不仅每天坚持十四个小时以上工作,还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往常生产一把锄头需要经十四次炉火,这期间他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炉火次数减少了一半。
公馆镇的居民们与鉴江两岸的农民们,就以这股干劲,把祖国南边为害很大的河流破天荒地拦腰截断,将十五座挡着渠道的山岭劈去了半边。茂南平原历史性的干旱就要消灭了。
在指挥所里
  早上,记者来到了雷州半岛上距离廉江县城六十里的铺洋乡。在一片丘陵起伏的旷野上,靠近村边,有一座小屋。这便是中共廉江县委会的办公室。
进入这个县委机关的办公室里,看不出一点点机关的味道。屋子里上下两层的十多个房间大都上了锁或虚掩房门,人们多在天刚亮就到周围各个水利工地去检查工作。留在家里的少数人把这所小房子建成了一个战地指挥所。在这个屋子里,安装着七、八部电话机和一台总机。负责收集各乡情况的同志们说,他们每天晚上忙到一两点钟才休息,现在正和各地紧张地通话。
中共廉江县委是去年12月下旬从县城搬到这里来办公的。那时召开的县党代表大会,要求县委深入领导水利工作。会议闭幕后的第二天,县委办公室便搬到这个全县受旱灾最严重的地方来。
指挥所的一位干部说,现在除个别委员仍留县城坚持工作外,都下来了。全县三十三个乡党委在他们的影响下,都搬到了重点工程工地和受旱灾最严重的社深入领导。全县农村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乡社干部都站在兴修水利的最前列。 (本报有删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