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月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提前再提前 快马又加鞭
武钢一号高炉系统争取国庆投入生产
本报武汉31日电 记者张沛报道:“在整风高潮的基础上组织生产高潮,争取武钢第一号高炉系统提前在今年10月1日投入生产。”这是武汉钢铁公司总经理李一清今天告诉记者的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应当说明,这是第二次提前了。第一次从1959年提前到1958年底。最近职工们在整风运动获得巨大成就和全国生产大跃进的新形势的推动下,又提出了再提前一个季度的战斗性目标。
“有什么困难?有没有把握?”李一清同志回答记者所提的这个问题时说:最大的困难是设备的及时供应问题,现在我们正通过查设备、查设计、查劳动力、查物资供应的四查运动来积极解决。然而保证第一号高炉在10月1日投入生产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领导如何深入群众,发挥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目前的状况是群众的劲头很大,他们提出了:艰苦奋斗十五年,不比吃、不比穿、不比等级和工资;比干劲,比工作。看起来,问题倒是领导能不能跟上群众的这种干劲了。
记者今天在青山区高炉工地上,看到高炉的炉体已经升到半空,四个热风炉中的第二个已修起一半,焊接工顶着寒风在高空熟练地工作着,火花迸射,钢铁轰鸣,而整个工地却秩序井然。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开始时,在一些工地上出现过的忙乱景象,在这里看不到了。这说明我们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锻炼,一支钢铁工业建设的队伍已经成长起来了。
这个高炉的容积为一千三百八十六立方公尺,高七十几公尺,比鞍山最大的高炉大得多。而它的第二号高炉比它还要大。
在高炉的周围,热电站的第二个发电机正在试运转,焦化、耐火材料、烧结平炉、轧钢等厂房,有的已经修好,有的正在加紧建筑。江汉平原上我国第二个大钢铁基地的雏形已成,它吐出第一炉铁水的时间已经指日可待了。


第3版()
专栏:资料

  一定能够赶上英国!
编者按:我们能不能在今后十五年内在主要工业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这是大家都十分关心的问题。这里我们发表了七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一些统计资料,供大家研究这个问题时参考。(在这些统计中,1958年以后我国和英国的发展速度完全是按照以前若干年的统计作基数推算的。当然,我国今后的工业发展速度决不止此,英国也未必能够每种产品都继续保持这个速度。)(附图表)
  钢
  中国 英国
  1952年:135万吨
  1957年(预计):524万吨
  1941年:1,251万吨
  1956年:2,099万吨
  1952—1957年年平均增长速度:31.2%
  1941—1956年年平均增长速度:3.5%
  赶上1972年英国生产水平,今后我国所需年平均增长速度:13.8%(假定英国能够保证逐年增长3.5%的水平)
  1972年(预计水平,按逐年增长3.5%计算): 3,646万吨
  生铁
  中国 英国
  1952年:190万吨
  1957年(预计):590万吨
  1941年:751万吨
  1956年:1,338万吨
  1952—1957年年平均增长速度:25.4%
  1941—1956年年平均增长速度:3.9%
  赶上1972年英国生产水平,今后我国所需年平均增长速度:10%(假定英国能够保证逐年增长3.9%的水平)
  1972年(预计水平,按逐年增长3.9%计算): 2,477万吨
  煤
  中国 英国
  1952年:6,353万吨
  1957年(预计):12,862万吨
  1941年:20,966万吨
  1956年:22,556万吨
  1952—1957年年平均增长速度:15.1%
  1941—1956年年平均增长速度:0.5%
  赶上1972年英国生产水平,今后我国所需年平均增长速度:4.3%(假定英国能够保证逐年增长0.5%的水平)
  1972年(预计水平,按逐年增长0.5%计算):24,384万吨
  电力
  中国 英国
  1952年:72.6亿度
  1957年(预计):190.3亿度
  1941年:335.8亿度
  1956年:871.6亿度
  1952—1957年年平均增长速度:21.2%
  1941—1956年年平均增长速度:6.6%
  赶上1972年英国生产水平,今后我国所需年平均增长速度:18.5%(假定英国能够保证逐年增长6.6%的水平)
  1972年(预计水平,按逐年增长6.6%计算):2,411.6亿度
  水泥
  中国 英国
  1952年:286万吨
  1957年(预计):669万吨
  1941年:721万吨
  1956年:1,297万吨
  1952—1957年年平均增长速度:18.5%
  1941—1956年年平均增长速度:3.8%
  赶上1972年英国生产水平,今后我国所需年平均增长速度:8.7%(假定英国能够保证逐年增长3.8%的水平)
  1972年(预计水平,按逐年增长3.8%计算):2,339万吨
  硫酸(折合100%的纯硫酸)
  中国 英国
  1952年:19万吨
  1957年(预计):62万吨
  1941年:122万吨
  1956年:228万吨
  1952—1957年年平均增长速度:26.7%
  1941—1956年年平均增长速度:4.3%
  赶上1972年英国生产水平,今后我国所需年平均增长速度:14%(假定英国能够保证逐年增长4.3%的水平)
  1972年(预计水平,按逐年增长4.3%计算):445万吨
  氮肥(折成标准硫铵)
  中国 英国
  1952年:19.4万吨
  1957年(预计):67.8万吨
  1938/1939年:59万吨
  1955/1956年:148.1万吨
  1952—1957年年平均增长速度:28.4%
  1941—1956年年平均增长速度:5.6%
  赶上1972年英国生产水平,今后我国所需年平均增长速度:11.8%(假定英国能够保证逐年增长5.6%的水平)
  1972年(预计水平,按逐年增长5.6%计算):362.1万吨


第3版()
专栏:

  力争上游
  万向辛
按照促进的精神订计划,已经是企业领导人员人人皆知的口号。许多企业的确在这么办。武钢领导人第一次把一号高炉系统投入生产的日期由1959年提前到1958年底,这是一个促进的行动;可是他们并没有满足,最近又把投入生产的日期提前了一个季度。这更充分表现了革命的干劲。
有一部分企业的领导人员却不是这样。他们在全国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形势的推动下,也对原来落后保守的计划作了一些修改。但是在刚刚前进了一步以后,便自满起来。是不是潜力已经挖尽,是不是各方面有利因素都已经充分利用了?他们没有仔细考虑,便认为“差不多”了。计划修改过一次,真能作到“差不多”吗?否。多数情况都是“差得多”。例如,常州机器厂今年生产内燃机的计划,经过“讨价还价”,三次修改,由二百零五台增加到七百六十五台,许多领导人员就以为已经“到顶”了。可是经过群众讨论,又提高到一千三百六十二台。
生产的潜力是难以一下作出充分估计的。思想落后于实际是一条常规。在经济战线上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以后,对新解放的生产力的雷霆万钧之势,人们往往摸不清底细。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和人。对生产工具的潜力,人们还比较容易掌握;但是,对于人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性,就常常难以估计清楚。有人会问:新解放了的生产力以及受到整风运动的鼓舞的群众劳动热情,究竟有多大威力?我们的回答是:原子核分裂有多大威力,它们就有多大威力!所有企业的领导人员,都需要有这样一种自觉:自己的思想时时都可能落后于实际,因此,必须时时警惕落后,时时记着往前赶,把计划、措施制定得先进再先进。
有些领导人员所以稍有进展就裹足不前,还因为有个不可告人的小算盘:希望平平稳稳地过日子。他们害怕困难,不愿意多花费气力。把落后保守的计划稍加修改以后,便自己安慰自己:这个计划即使是“比上不足”,却已是“比下有余”;再提高就该日夜劳神,大伤脑筋了。这些同志忘记了一条简单的真理:闹革命、搞建设,本来就是劳神费力的事情。在目前汹涌澎湃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不去乘风破浪,作一只雄鹰,而想“忙里偷闲”,这不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吗?
真正的促进派,永远是力争上游的。他既不因稍有进展而自满,也不会为任何困难所吓住。


第3版()
专栏:

  公路运输职工提出豪迈的新目标
安全、节约、二十万公里无大修
据新华社30日讯 我国公路运输职工将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个“安全、节约、二十万公里无大修”的运动。这是中国公路运输工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天通过的一项重要决议上说的。
代表们在讨论今后的任务时认为,公路运输职工除了要很好地完成国家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公路运输任务以支援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外,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在“安全、节约、十万公里无大修”运动的基础上向前跃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个“安全、节约、二十万公里无大修”运动。这是公路运输职工具体贯彻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方针的最实际最有效的行动。在1955年,我国公路运输部门的汽车平均要跑五万四千多公里大修一次。经过1956年开展“安全、节约、十万公里无大修”运动以后,1957年,全国就有七千八百多辆汽车超过十万公里无大修;有三百八十多辆汽车超过二十万公里无大修;北京公共汽车公司六一一车组的汽车已经达到四十一万公里无大修。目前全国大部分汽车都能达到十万公里无大修了。
一辆汽车达到“安全、节约、十万公里无大修”,不仅为国家节省大约四千元的修理费用,而且还等于增加一辆车一个月的运输力;如果再提高到二十万公里无大修,那就要为国家节省一万元以上的修理费用(等于半辆解放牌汽车),并增加二个半月的运输力。同时由于车辆维护保养得好,还能大大地节省汽油、轮胎和钢板的消耗。二年来,全国公路汽车运输工人共为国家节省了二千多万公升的汽油。现在二条轮胎顶过去三条轮胎使用。
积极开展二十万公里无大修运动,会把公路系统各个方面的工作全盘地带动起来。实践证明,这是全面提高公路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3版()
专栏:

  今年水陆交通建设规模振奋人心
铁路铺设三千里 船舶增加九万吨 重庆郑州架大桥 公路新修二十条
据新华社31日讯 在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中,我国铁路的建设事业将进一步向前发展。今年,国家对铁路建设的投资初步确定是十五亿二千万元,比去年增长19.4%。
今年,新线铁路和复线铁路计划铺轨总共约一千五百公里,其中新线铁路一千二百多公里。铁路建设的重点在西北和西南地区。
西北地区,今年年底前要建成从包头到兰州的铁路。这条联结西北和华北新工业基地的重要的运输干线,全长一千公里,到去年年底,已经铺轨四百五十四公里。为了配合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的建设,争取在1960年把铁路修到那里。今年兰新铁路将继续向西伸延,计划铺轨三百一十三公里,到达新疆的哈密。
西南地区,今年将加快川黔铁路和黔桂铁路贵阳到都匀一段工程的建设速度。为了争取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我国西南地区建成铁路网打下基础,使西南地区,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同全国沟通起来,今年国家还要求铁路部门对湘黔和黔滇铁路的建设大力进行准备。
从鹰厦铁路的南平通到我国东南沿海另一国防前哨琯头的铁路,今年将铺轨到福州。
今年将要修建的铁路还有:从河南焦作煤矿到山西晋城的铁路、京承铁路还没完工的从鹰手营子到怀柔的铁路、从鹰厦铁路的漳平到龙岩的铁路、从黎湛铁路的廉江到茂名的铁路以及通往大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的森林铁路等。
今年修建的重要铁路工程还有:重庆长江大桥和郑州黄河大桥。重庆长江大桥将把成渝铁路和川黔铁路衔接起来。
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宝鸡到凤县一段的电气化工程,也将在今年动工。
国家在财力和物力可能的条件下,对今年铁路建设的投资还可能适当增加一些。
据新华社31日讯 今年我国海上和内河将增加三百八十一艘、总载重量达九万六千多吨的新船舶。这些船舶包括中央和地方所属的。其中属于交通部的有九十艘,总载重量七万九千多吨。这些船舶中,还有两艘载重一万吨的远洋货轮。
今年全国航运建设的投资比去年有所增长。交通部航运建设的投资比去年增长4.6%,在这些投资中约有一半左右是用在建设船舶方面,其余主要是进行港口建设和修船厂的建设等等。
在交通部直属港口方面,新建和扩建码头的主要有上海、天津和重庆等。在上海港,今年要开始准备在吴淞口的张华滨建设一个大型的水陆联运码头。
在长江北岸、淮南铁路终点站——裕溪口建设的一个河港和在海南岛西海岸八所建设的海港的主要工程,都将在今年完工。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在广州新建的一个修船厂将在今年内基本建成。今年新建和扩建工程较大的还有武汉和上海两个修船厂。
据新华社31日讯 今年我国进行建设的限额以上的公路工程有二十条,总长六千多公里;其中,将在今年内建设完工的有十一条,总长近二千五百公里。
这二十条公路工程中,由中央建设的有十二条,由地方建设的有八条。
由中央建设的公路,有从甘肃敦煌通往柴达木盆地石油勘探基地茫崖的公路改建工程(今年完工)、新建的从川滇公路的长麦地通往会泽的公路、从免渡河到小二沟的大兴安岭森林公路,还有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甘肃等省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公路。
今年地方上建设的八条公路主要有云南石屏到杨武的公路、甘肃兰州到郎木寺的公路和乌鲁木齐到库尔勒的公路等。为了支援农业生产,开发山区经济,今年地方上还要建设很多的简易公路和大车道。


第3版()
专栏:

  钢铁工业十五年内一定能赶上并超过英国
  裴英武 王仲毅
党中央向全国人民提出了战斗的任务:要在今后十五年内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超过英国。这个豪迈而光荣的任务,大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
我们能够完成这个任务吗?如果说能,其根据何在?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英国的钢铁工业。
英国是一个最老的资本主义国家,钢铁工业的发展也很早。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每年大约生产了六百万吨生铁,比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俄国、和日本加在一起还多。但到十九世纪末,英国的钢铁产量先后被美国、德国所超过。在1900年到1956年间,英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十分缓慢,每年平均增长仅为2.6%。自1900到1956年英国钢铁的增长情况如下:
根据英国当局的计划,1962年钢产量将达到二千八百万吨,按照最乐观的估计(每年平均增长3.5%到4%计)十五年内,即1972年,钢产量将可达三千六百万至三千九百万吨。根据以下的分析,十五年内,我国的钢产量是一定可以赶上这个水平的。何况,对英国来说,以上的计算显然还是太如意了,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将要遇到种种的困难。
第一,将遭到经济危机所中断。历史上有过不少这类的事。自1900年以来,钢的产量比上一年度低的有十四次,也就是四分之一的年份里产量只有减少,而没有增加。在1920到1921年的经济危机,英国的钢产量由九百二十一万吨下降到三百七十六万吨,即两年中降低60%。经过六年的时间,即到1927年才恢复到九百二十一万吨的水平。但不久,1929到1932年的经济危机,钢产量又下降到五百二十九万吨,再经过二、三年的恢复,才超过1929年的水平。铁的生产情况更不妙,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年(1913年)产量是一千零四十三万吨,四十年来从未超过这个水平,直到1952年才稍微超过。
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必然打断英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第二,英国本土资源缺乏,铁矿已探明的储量仅二十四亿吨(总储量估计为三十八亿吨),而且其中98%以上是贫矿,含铁量不到30%。按照现在的生铁产量计算,矿量也只够用三十五年左右。锰矿全部靠进口解决。煤矿的情况虽然好些,确定的储量为一千二百亿吨,但煤的开采量,1913年是二亿九千二百万吨,1956年是二亿二千五百多万吨,四十多年来,反而下降22.6%。由于国内资源的贫乏,英国钢铁工业的原料——铁矿是依靠进口来解决的。此外,每年还靠外国进口废钢、生铁二百万吨左右。铁矿靠进口解决的比重,按含铁量计算(%):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5年
53.9 50.4 52.7 53.5 60
难道可以在这样的基础上迅速发展钢铁工业吗?这是不可能的。随着其他国家钢铁工业的建立,殖民地和附属国的觉醒,英国的原料来源将日益困难。
第三,销路的困难。英国的钢铁产品依赖国外市场,输出额约占全部产量的14%左右,如果包括制成品的机械产品在内,则达三分之一以上,按照英国钢铁局的计划,自1954到1962年,消费钢材增长六百六十万吨,其中43%要输出。这种希望能否实现,大值得怀疑。因为增加输出,首先要遭到其他的资本主义的排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钢铁产品的输出量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所占的份额是逐步下降的:
  1913年  1929年  1937年  1954年
  30.3%  19.6%  16.3%  13.79%
英国的输出大部分是殖民地及经济不发达的国家。1956年英国对这些国家的输出至少占输出总数60%以上。这些国家不会长久依赖进口钢铁的,例如印度是英国钢铁输出的较大的国家之一,但印度计划在1960年到1961年把钢的生产提高到四百三十万吨(1956年是一百七十三万吨),有了自己的钢铁工业,印度向英国购买钢铁将逐渐减少。
国内市场也不太理想,近年来由于设备更新,以及军备竞赛,机械制造和建筑业有了少许的发展,这是促使钢铁生产增加的因素。但这些因素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我国钢铁工业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1949年我国的钢产量只有十五万八千吨,经过了三年的恢复,1952年达到一百三十五万吨,超过了历史上最高年产量,三年中增加七点五倍。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提前完成,1957年钢产量达到五百二十四万吨,五年内增加二点九倍,平均每年增长31.2%,这个发展速度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所没有的。我国钢产量已由原来的占世界第十八位跃居于第十位,超过了加拿大、卢森堡、瑞典、澳大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奥地利等七个国家。应该指出,1957年我国铁矿石的产量已超过了英国。
展望将来,第二个五年根据李富春同志在工会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62年钢产量至少可达到一千二百万吨,五年增加一点三倍,平均每年增长18%。根据推算和估计,第三个五年可以增加一倍,1967年将达到二千四百万吨,五年平均增长14.9%;第四个五年只需再增加零点六七倍,即每年平均增长10.7%,即可在1972年达到四千万吨的水平,肯定地超过英国。从过去已经达到的速度来看,第三、第四两个五年的增长速度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如果我们工作得好,还有可能超过。对发展钢铁工业有决定意义的生铁产量,将可能提前一个五年左右赶上英国。
钢铁工业的这种发展速度,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就有先例。如果将我国几个五年钢产量的增长与苏联相当时期比较(第三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是根据推算和估计),如下:
  中国 苏联
  年份 每年平均增加的钢产量 年份 每年平均增加的钢产量
  1953—1957年 78万吨 1929—1932年 40万吨
  1958—1962年 135万吨 1933—1937年 236万吨
  1963—1967年 240万吨 1946—1950年 300万吨
  1968—1972年 320万吨 1951—1955年360万吨
从上面这个表可以看出,我国钢铁工业的这种增长速度,在苏联已经实践了。我国现在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技术条件比苏联当时有利。我国现在不是孤立无援,而是有四十年建设经验的伟大的苏联以及其他兄弟国家的支援,不是处在一般的科学技术发展时代,而是处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新时代。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没有理由达不到苏联已经达到的增长速度。
从国内讲,还有四个基本条件可以高速度地发展钢铁工业。
第一,我国拥有丰富的铁矿和煤矿资源,这是钢铁工业最主要的原料和燃料。据不完全的统计,我国铁矿的远景储量在一百二十亿吨以上,并且很大一部分是已经探明或将要探明的。按照1972年生产钢四千万吨,生铁三千八百万吨计,我国已知的铁矿储量就可以开采一百年。煤矿的远景储量更可观,约在一万亿吨以上,我国的煤绝大部分可以炼焦,是钢铁工业的宝贵燃料源泉,可以用之不竭。其他原料如锰矿和冶炼合金钢用的钨、钼是十分丰富的。钨矿和钼矿的储量在世界上居首位。
第二,我国拥有极其广大的国内市场。这是因为我国拥有六亿以上的人口,因为我国要在不长的时期内把原来经济落后、人口众多的国家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我们需要加速发展钢铁工业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以每人平均钢产量来讲,1972年钢达到四千万吨,每人平均(按九亿人口计算)也只有四十四点四公斤(1952年只有八点二公斤),而苏联在1955年以人口平均每人就有二百二十九公斤,可见我国国内市场容量很大。
这个情况十分清楚地说明,钢铁对我们的国家来讲,是多么的需要。
第三,我国建设力量和技术力量已经成长起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着重建设鞍钢,开始建设武钢和包钢两大联合企业。在这期间内,冶金工业部所属企业由投资而动用的新增加的生产能力,生铁是三百十六万吨,钢二百三十万吨,平均每年差不多有三座高炉投入生产。第二个五年,武钢和包钢第一期工程将分别在1961年、1962年全部建成,同时还开始建设十多个中小型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对旧厂进行改建。这些企业的建设和改建,无疑地对钢铁工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在第一个五年以及第二个五年将要建设的项目,全部建成后生产规模将达到两千万吨以上。
我们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由于苏联的无私援助,但也看到我国自己建设力量的成长。我国自己已经能够设计百万吨以上规模的钢铁联合企业,设备也可由国内企业生产供应。最近的情况表明,武钢和包钢的部分车间的设计和设备的生产,将拿回国内来做,其中包括像由十万多个零件、重七千吨以上的巨型初轧机。肯定地说,在第三、第四个五年的情况将会更好。
现有企业的生产成绩也不少,设备的利用指标已达到了国际水平。
第四,也是最根本的条件,是我们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毛主席的领导,有已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确立了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们一切事业无往不胜的最根本保证。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当然也会遇到困难,但是这些困难必定会被我们英勇的人民战胜。
我国钢铁工业有着无限美好的发展前途,正如旭日东升,光芒万丈。而英国钢铁工业的前途则十分暗淡,困难重重。我们坚信,在十五年内,我国钢铁的产品产量一定能赶上并超过英国。


第3版()
专栏:

  废棉的新生
四川省简阳县供销社的废棉加工房,利用废棉加工制成棉絮。去年一年,就制成一万一千多床棉絮,节约了七万五千多斤原棉。 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