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淡水鱼密放精养丰产经验
宫明山
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的淡水养鱼事业也像其他的建设事业一样有了飞跃的发展。今年的淡水养鱼水面由1957年的一千五百八十万亩增至三千五百万亩;淡水鱼产量将由1957年的一百一十八万吨增至四百余万吨;单位水面的最高产鱼量也由1957年最高亩产三千七百六十五斤,提高到四万多斤。很多地方创造了大面积的高额丰产。由于鱼产量增加,很多县和人民公社改变了水产在农副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原来的百分之几一跃而为百分之几十。湖南省衡阳市上游人民公社岳屏生产大队(原岳屏渔农业社)全年鱼产值可达五十余万元,约占全年总收入的70%。广大的农、渔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了冲天的干劲,开展了以密放精养为中心的大面积高额丰产运动,创造了淡水养鱼的丰富的高产经验。这些经验值得大大推广,其主要内容是:
一,密放混养
密放是养鱼丰产的有效措施之一。为了充分利用水体和达到密放要求必须结合混养。今年的高额丰产塘,每亩放养的鱼种从几万尾到十多万尾;放养鱼类的品种多到八、九种,不仅有青、草、鲢、鳙,而且有鲤、鲫、鳊、鲹、鮻等。为了密放,又采取了多次捕捞,多次放养和捕大留小或捕大补小等办法,有的一年放养七、八次,捕捞五、六次。
由于密放和养鱼水面的扩大,鱼种的需要量空前加大,解决鱼种问题成为养鱼高额丰产的重要关键之一。凡是鱼苗鱼种搞得多的地方,鱼产量就跃进得快,反之,就跃进得慢。攻破鱼种关的原则应该是:有什么苗,就育什么种;有苗采苗,有种捕种;能采捕就采捕,能孵化就孵化。尽量多靠自己,少靠别人;多靠人工,少靠老天。今年很多省、区在解决鱼种问题上作到了“就地采苗,就地育种,就地放养”,开辟了资源,扩大了品种,相当地解决了鱼种供求紧张的矛盾,满足了养鱼需要。
对鱼类的人工孵化和新的养殖品种培育,很多人民公社和科学研究机关进行了创造性的劳动,并获得了良好的成绩。广东省华南海水产研究所于6月间创造了外界环境和内在催青相结合的刺激方法,使鲢、鳙在池塘产卵孵化成功。继之,浙江省淡水试验所和中国科学院试验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采用人工催青的方法,于9月间也使鲢、鳙在池塘产卵孵化成功。有的省、市派人前往学习,广东省已作了普遍的推广。另外,江南各省都进行了鲤鱼的秋季人工孵化,获得成功,改变了鲤鱼只能在夏季产卵孵化的状况。有的进行鲤、鲫鱼杂交,产生的新品种加速了成长,但仍保持鲫鱼的肉嫩、味美的特点。天津市养殖场将海水中生长的对虾移在淡水中同鲤、鲫鱼混养,成长速度不亚于在海水中。广东省钦县钦州人民公社创办的水产中学的学生,于5月间将海水鱼黄鳙等移养于淡水,经四个月的饲养,每尾增肉七斤,较淡水鱼养殖的任何品种成长都快。有的人民公社还大胆地将海水鱼和淡水鱼进行了杂交,获得了新的品种。这些试验创造都给淡水养鱼解决鱼种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二,塘水要深
水深是密放混养的基础。鱼类赖以生长的是水体、氧气和饲料,俗话说“深水养大鱼”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塘水流动更有利于鱼类的成长。反之,水浅而放养密,单位鱼体所占的水量就少,鱼就长得慢,发病率也高。自去冬今春以来,有些省、区结合农田水利和积肥,对鱼塘进行了改造——小塘改大塘、浅塘改深塘、漏水塘改保水塘。鱼塘改造后有几大好处:①小塘改为大塘后,除掉了遮光挡风的小塘埂,使阳光照射充足,空气流畅,塘水的受风面积广,能经常保持微小水波,增加水的含氧量,有利于密放;②鱼塘面积大、水深,鱼类洄游宽畅,成长快,鱼病少;③鱼塘大、面积宽,管理容易,较小塘养鱼节省四分之一的人工,降低了生产成本。
结合农田水利和积肥改造鱼塘,既增加池塘的蓄水量有利于农田灌溉和增辟肥源,又有利于养鱼增产。我国除江苏、浙江和广东等省有一些专用于养鱼的池塘外,多数池塘是既用于灌溉,又用于养鱼,如遇天旱则往往车干塘水灌田,致使所养的鱼类无法继续生长,造成养鱼生产的亏本和影响养鱼生产计划的完成。如能将池塘有计划地挖深增加蓄水量,既抗旱亦能稻鱼兼顾,保证了灌溉和养鱼计划的实现。
三,喂饱喂足
保证鱼类的饲料充足、新鲜,使鱼类能够吃饱、吃好,是养鱼丰产的物质基础。由于养鱼事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解决鱼饲料问题。根据各地的经验,一般应以绿肥和水中采集饲料为主。
同时又必须根据因地制宜,多方面开辟饲料的来源。城镇的污水,山区的杂草等,都应积极的利用。根据“鱼吃百种草”的习性,应该寻找多种多样的青饲料或建立饲料基地栽培饲料。对饲料实行简易加工,采用混合配制,提高营养,粗饲精喂等,这些都是可行的好办法。
四,专人管理
今年高额丰产的鱼塘、湖泊、水库,都固定了专人管理精养。为了加强生产队的责任制,有的还实行了“三包五到”(包工、包产、包成本和鱼种到塘、饲料到塘、技术措施到塘、产量到塘、工分到塘)的管理制度。鱼类的养殖是一种精细复杂的生产,如水质和饲料的好坏,气温的变化等,对鱼类的生长和成活都有密切关系。专人管理就便于进行精养、总结经验和革新技术。所以,凡是可以养鱼的人民公社,都应该建立专业的养鱼生产队或组,专责进行养鱼。


第7版()
专栏:

海港养鱼是发展水产事业的新方向
刘向文
海港养鱼是一项极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事业。它比淡水养鱼有更多的有利条件,比捕捞生产稳定,养殖的东西可以多种多样,生产成本又低,还可以按照需要随时捞取,调剂市场供应。
这项事业已引起沿海各地的重视。广东省最近提出水产养殖要以海港养鱼为元帅;河北省今冬也在大搞海港养鱼的基本建设工作,准备开辟数十万亩的海港养鱼基地。
海港养鱼在我国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广东渔民把它叫做“鱼塭”,福建叫“海埭”,北方各省渔民习惯称为“港养”。我国人民早就知道利用沿海的中小型港湾、港?,进行人工筑堤设闸来养鱼;或者是在海、淡水交接地带的荒滩洼地,开沟围地,筑堤设闸,积蓄海水,利用潮汐纳进鱼苗进行人工管理养殖。但由于水面较大,往往跨有几个区乡,在过去土地私有制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得到很大的发展。目前,全国以广东的海丰、宝安、雷东等县的海港养鱼最发达,以河北的老新港为最有名,山东、辽宁、福建也有少数地区在进行。海港养鱼可以利用鱼类洄游到近海产卵的习性,就着海潮的涨落,自然地向养殖场所纳水纳苗。同时海、淡水交接地带饲料丰富,所以设备既简单,花费劳动力不多,收效又快。许多深海的名贵鱼虾,都可以兼收并蓄,放养一年半载即可成长肥大,以供随时取用。
化野生为家养,以养畜代捕猎,是人类对大自然生长的动植物能够充分利用的一个规律。在海洋水产品的生产上,这个规律却长期被忽视。一般学者专家都一直强调海洋渔业是一种采掘性的生产,认为海洋浩大无边,水产资源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任其自生自长加以捕捞就可以了,不必浪费人力饲养。但是海洋鱼类的洄游常受大自然的风力、潮流、气温的影响而变化多端,因此把海洋渔业比作采掘工业是不完全恰当的。而海港养鱼,却能够在人力控制的条件下大量生产,不像捕捞生产的丰歉难于稳定。
发展海港养鱼还具有比淡水养鱼更有利的条件,首先是水源充足,潮汐涨落保证了海水的流动与新鲜,不会像淡水养鱼常因天旱发生水源不足的困难,或需要人力经常补充新水,才能把鱼养好。其次是饲料丰富,海港养鱼地处淡咸水交界地区,大小江河夹带的大量天然饲料,可以源源不断地供应鱼虾类食用的需要。如果要实行密养多喂,沿海大量野生的低值贝藻类产品也完全可以满足要求,不像淡水养鱼那样,要供应大量的饲料,消耗很多的劳动力。同时,海港养鱼,苗种来源充足,鮻鱼、鲻鱼和各种虾蟹类的苗种到处都是,均可就地取材加以饲养。河北省今年纳入的鮻鱼苗,不仅能满足本省需要,还能供应内蒙古等地要求。而淡水养鱼的发展必须掌握为数极多的苗种,不论天然采补或是人工孵化,都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有些人认为海港养鱼的基建工程大,费力多,不合算。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广东防城县企沙镇建设一个八千亩左右的养鱼海港,所费的建设工程仅三万多个工,这比淡水养鱼费工少得多。当然也有些工程可能要大些,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发动群众,做出规划,按照各地人力财力的实际情况,分期分批地进行基本建设,先建那些容易建、收效快的,后建那些费工大的。建好一港利用一港,逐步把能够利用的港湾都建设起来,海港养鱼的发展就有了可靠基础。
有些人说海港养鱼产量不高,收入少,这是过去靠天吃饭的落后养殖方法所形成的错觉。今天,全党动手加上全民的冲天干劲,运用群众智慧,产量的提高已经远远地打破了常规。只要养殖方法稍加改善,就可大大提高产量。广东钦县康岭乡在改善海港养殖生产方法后,可达到亩产千斤以上。如果我们推广密放鱼苗、进行人工管理、投饵精养等措施,每亩生产可达一两万斤,每亩收益就有二千元至四千元,这个收入当然就不能说少了。
我国的海港养殖存在着很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估计全国至少有一千五百万亩海港水面可以利用养殖鱼虾,只要全部利用起来,平均亩产一吨,就超过了现在海洋捕捞的总产量。目前,各地党委和行政已经动手抓这一工作,因而在短期内实现这个指标,已经成为可能。当前海港养殖的种苗采集和繁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种鱼、虾、蟹类和海参等新的可养品种迅速增加。有些品种,人工控制产卵孵化及人工杂交已经取得成功,这些都为发展海港养鱼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附图片)
浙江绍兴灵芝渔业社的社员们正在拉网捕捞湖泊养殖的鱼
(新华社供稿)
浙江绍兴渔民们抱着刚捕起的大鱼,看他们多么高兴!
(新华社供稿)


第7版()
专栏:

大有可为
本报评论员
发展渔业生产,是农村发展多种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南方,鱼和米从来就是人民的两大收入。由于水利建设的大发展,北方有许多地方也开始养鱼。随着农业生产的大跃进,今年的渔业生产也有很大的发展。据估计:今年全国水产的总产量可达到八百多万吨,较去年的三百一十万吨增加一倍半以上。
但是,这同我们所拥有的丰富资源比较起来,还是十分不足的。我国淡水和海水可养面积,已经使用的不过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的面积急待利用。就是在那些已经利用的水域内,也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许多地方的单位面积产量也还可以大大提高。
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水产事业呢?根据今年水产大发展的经验和我国的具体情况,就是要在水产事业上继续贯彻发动群众,开展以养为主、捕捞与养殖相结合的方针。过去,在水产部门对发展我国的水产事业曾经有过以养为主还是以捕捞为主的争论。在整风运动中,这个问题解决了,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广泛地发动群众,采取以养为主、捕捞与养殖相结合的方法。特别是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更加充分证明这种作法是正确的。今后在还没有充分利用淡水和海水面养鱼的地区,应该积极地逐步地利用起来。在已经开展了水产养殖渔业的地区,应该进一步提高技术,运用已有的丰产经验,实行密放混养,开展大面积的高额丰产。如果能在现有的三千多万亩中、小型淡水水面和一千多万亩可养的海水水面中,有10%的面积作到高产,每亩年产量达到万斤,就可以获得二千五百万吨的水产品。这样,平均全国每人每年可以有七十五斤水产品。
要发展水产养殖,当前最重要的一环是解决鱼苗鱼种问题。不论开发利用新的可养水面,或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产量,首先必须有大量的种苗。解决种苗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群众,大家动手,采取多种多样的办法:采苗,育种、人工孵化,或者是把海水中的鱼、虾,移在淡水中养殖。要做到这些,就要反对现在少教干部和群众中的依赖和等待思想。外地支援和长途运输固然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动手,就地解决。今年很多地方,由于发动群众,采取“就地采苗,就地育种,就地放养”的办法,解决了鱼种的困难,获得了丰产。相反的,有的地方强调鱼种困难,自己不动手解决,水产的养殖计划就未能很好地完成。
要发展水产事业,当前还应该作好水产品的收购和调运工作,使生产和销售供应很好地结合起来。不然,就会造成水里养的鱼很多,但是市场买不到鱼。这样不但影响城乡人民生活的改善,而且影响水产事业的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一方面要由当地领导部门组织一定的人力,突击捕捞,突击运输,使生产和供应部门挂起钩来;另一方面,商业部门也需要组织突击收购,运输部门组织力量作必要的支援,这样既支持了水产生产,又满足了市场需要。


第7版()
专栏:

丰富多彩的水产养殖
稻田养胡子鲶
胡子鲶是美味鱼类,极受市场欢迎,也是出口商品之一。今年福建省龙溪、云霄等地农业社进行了试养,亩产八十斤到一百五十斤,若加强饲养管理,产量还可大大提高。
稻田养鲶的方法很简便,只要在田里挖几个五、六尺深面积约二平方公尺的鱼窝,周围用小石块堆砌,上面架木板铺上茅草和泥土,旁边留一个五寸宽的小洞,作鱼的出入口就可以了。鱼窝上仍可插秧种稻,既不占种稻面积而且可以增加一笔养鱼收入。
人工养殖海马成功
海马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药用鱼类,又是出口商品,一向供不应求。广东潮汕海水养殖场试验人工养殖海马,现在试养的大海马已经第五次产苗。根据试验,每只海马每年可产苗八次以上,每次一般能产一百条,最高的三千条,三个月就可收成;每次每亩可放养七万五千到十五万尾,每亩水面年产值可达一千六百五十元。
鲨鱼人工养殖
鲨鱼是海产鱼类,价值很高,肉可食,皮可制革,肝可制鱼肝油,鳍可制名贵的鱼翅。过去鲨鱼一向是靠天然捕捞,今年,在大跃进声中,广东雷东县破除了迷信,于4月间在山溪尾草块围共放养了四至七斤重的鲨鱼苗三十七条;与鯆鱼(燕鯆、黄鯆)混养,成活率达百分之百。成长也很快,四个月后,每条鲨鱼已经长到四十至六十斤。部分鲨鱼已开始生育繁殖。
珍珠如今不难寻
广东省合浦县沿海各渔业生产社,社社都养殖珍珠贝。到8月底止,全县各渔业社一共养殖了珍珠贝一万一千三百多个。
合浦的珍珠一向闻名于世界,无论在色、光、圆润等方面都赛过日本的东珠和欧洲的西珠,有“世界珍珠之王”之称。据历史记载,合浦的珍珠开采于汉代,已有一千七百多年了。但过去当地只有开采,没有养殖习惯,因此珍珠时丰时歉。为了使珠源充裕,合浦专区的水产部门除兴建了一个珍珠养殖场养殖珍珠外,合浦县委还动员沿海各渔业社,大力发展珍珠的养殖事业。
淡水也能养对虾
我国的名产对虾,本是洄游性的海产水生生物,每年仅限于春、秋二季在我国山东、辽宁、河北等省的沿海捕捞。
今年天津市东郊养殖场职工,在淡水鱼池里进行了试养,获得初步成功。他们将体长二至三公分对虾二千四百余尾,放养在鱼池里,和鲤、鲫、鮻等鱼一起混养。一个多月,体长普遍增长了十公分以上,较在海水和咸淡水中的成长速度还要快些。这是扩大淡水养殖品种的又一奇迹。他们准备明年进一步推广饲养,争取大量供应市场需要。
养江蟹产量高
浙江岱山县南峰人民公社、乐清县乐成人民公社用人工养殖江蟹成功。南峰人民公社在今年5月23日放养五百只江蟹,放养时每只八钱重,到目前止一般均有五两,最大的已达半斤。乐成人民公社自7月30日至8月5日共放养蟹苗一万二千多只,到10月5日观察,一般均达七两,最大的为九两,比放养时增加六到八倍。据南峰社记录,在十五天内,蟹苗从八钱成长到一点二两,成长半倍,估计每亩产量可达一万到一万二千斤。人工养殖江蟹,产量高,投资小,收入大,管理很便利,只要经常检查投饵,妇女、半劳力都能胜任。蟹苗在浙江等省很多。(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