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公社办工业的几点体会
中共山东高唐县委员会
高唐县过去的工业基础很薄弱。解放后十几年来只兴建了两个棉花加工厂,一个铁工厂,八个铁业修配社和一个木业社。由于设备简陋,技术条件差,因此生产能力很低,铁业社只能制造些小型农具和修配比较大型的生产工具。
但是,这种情况在今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于农业大跃进的影响,我县出现了两次工业建设高潮;工业的迅速发展,反转过来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更大跃进,保证了全面大丰收。目前全县有工厂二百八十处,工人一万三千四百零七名,占总劳力的8.9%,预计全年工业总产值将达到一亿三千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1.9%,比1957年工业产值增加三十一倍。
在一年来大办工业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了从实际需要出发,从现实可能出发的原则,即有什么原料办什么工业和需要什么办什么。我们主要兴办了四类工业:(一)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二)为社员生活服务的;(三)农产品加工的(或支援大工业或供出口);(四)建筑材料。
工业生产的发展已经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显示了极大作用。首先推动了技术革新,创制了许多生产工具,促进了农业,装备了工业。据统计,一年来共生产了提水工具、各种农具、运输工具等达五十八万四千一百二十四件,创制改制的新产品就有二百四十种,并实现了“三化”,即运转工具轴承化,运输车子化,绳索牵引机化。同时还大大解放了妇女,节约劳力达二百八十二万九千名;减轻了劳动强度,改善了劳动条件,使碎粉、缝纫、粮食加工、运输、轧花等八种劳动都由手工操作变为半机械化和机械化。通过生产运动的锻炼,工业本身也由小到大、由土到洋的迅速的壮大起来。县和社的一些大厂,例如机械厂、榨油厂、粮食加工厂、被服制鞋厂等已经达到机械化。工厂里大量的增添了设备,全县共制造手搬压球机二百三十五台,土旋床一百七十七台,简易机床九十六台。
其次,发展工业作到物尽其用,增加社会财富,改善社员生活。如我们办起的九处造纸厂年产纸六千吨,约值七百二十万元;造纸的原料是棉秆,但是棉秆在过去都烧了锅。六个棉皮脱胶和打绳工厂年可产各种麻制品(主要是绳和麻袋)八千吨,约值四百八十万元。
其三,通过一年来的工业发展,铺下了工业的底子,培养了许多技术人员,特别是通过多面手运动,培养了很大一部分多艺的技术工人。同时我们还初步积累了一些工业的管理经验,为进一步大办工业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高唐县大办工业的成绩,是党的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中央、省委和地委直接关怀培养的结果,也是贯彻执行“小土群”方针的结果。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政治挂帅思想先行
党中央和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政治思想工作永远是一切工作的灵魂和统帅。我们两次工业高潮办了二百八十处工厂就是执行这个指示的结果。一年来,大办工业的过程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贯串在整个工业高潮中。
有些人对农村应当办工业,而且能够大办工业的道理抱怀疑的态度,这些思想集中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看不到在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新形势下大办工业的必要性,认为人民公社不应该大办工业,说什么“农民就得以农业为主”;②有的人认为搞工业与搞农业有矛盾,说办工业要影响农业的发展;③也有少数人满足于过去的工业成绩,看不到新形势给公社工业提出的新题目,因此单纯的强调巩固而忽视发展。但是也有人对办什么样的工业,怎样办工业有片面和错误的领会,有的认为公社里物资雄厚财力大,需要大兴土木,摆摆阔气,追求“大和洋”,也有的怕工厂办多了原料没处搞等。为了澄清上述形形色色的混乱思想和错误观点,县委坚决执行了中央和省地委的指示,首先分析了新形势带来的新任务,认识到发展农业就必须发展工业,发展工业是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是人民公社发展所急需。只搞农业不搞工业,不能算作一个完整的人民公社。这使我们体会到中央提出的工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是非常适时的、正确的。
在县委统一思想、认识一致的基础上,为了统一全党全民的思想,我们采取了自上而下的宣传发动(即讲形势、话前景)和自下而上的鸣放辩论(即算细账出主意)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大会、小会、田间休息、工地、车间、饭前饭后等场合开展争辩。全县共张贴大字报十八万张,猛攻保守思想,扫除障碍。此外,为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保证工业建设高潮的胜利,我们还采取了学、算、比的方法教育群众。
学,就是学习总路线和工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武装头脑,壮大红专力量。八个公社曾多次召开党委、干部、工人、社员会议,结合整风普遍学习了总路线和工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并组织万人的宣传大军,利用各种形式深入工地、车间、家庭广泛宣传,在全县范围内造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宣传学习运动,受教育的群众达三十余万人。又培养壮大了一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队伍,共有两万一千多人。
算,是算透好处账,认识工业为农业服务的重大意义。我们计算用人工磨面、作鞋、缝纫,全县需二万多人和二千四百多头牲口,大办工业之后,如果实现石磨动力化,用纳底机做鞋,用缝纫机做衣服,只需要三千九百人,比人工做可节省出一万六千多名劳力和二千四百多头牲口投入农业生产运动。
比,就是经常不断的总结办工业的作用,进行前后对比。例如过去送粪是人抬人担,大办工业后,实现了轴承化、车子化,减轻了劳动强度,保证完成了比过去增加几十倍到几百倍的送肥任务。
以小型为主,中小结合
以土办法为主,土洋结合
在大办工业的高潮中,大和小、土和洋的问题也是斗争的焦点之一。有一部分人迷信洋法,单纯的追求形式,不从现实出发,要大要好,提出了所谓“三不办”的论点,即没有机械不办,没有漂亮的厂房不办,没有工程师和专家不办。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则单纯的强调愈小愈好,埋在“土”里而看不到可以采取的新技术。这是两种极端偏见,集中表现了不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的错误倾向。县委严格的批判了这两种错误思想,坚决的贯彻了中央提出的“小土群”的方针,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以小型为主,中小结合;以土法为主,土洋结合,土法先上马,先土后洋的精神,办起了二百八十处工厂。这些工厂有洋的,也有土洋结合的,还有土的(大部分是土的)。例如八个造纸厂除抄纸工序采取动力带动外,其余工序,如打浆、碎粉等都采取土办法用手工操作,使土法和洋法结合起来。造纸机是木质的。机械厂的机床、龙门刨床都是土造的,大量的农业机械(包括日产二十万斤的地瓜切片机在内)很大一部分是木材做的。厂房也是土法先上马,全县新增加的四千七百间厂房,其中80%以上的都是利用的旧房。
大搞群众运动大搞技术革命
大办工业需要不需要大搞群众运动,依靠群众能不能进行技术革命,也是工业战线上两种思想的斗争。一年来,县委坚持了依靠群众办工业,发动群众大闹技术革命的作法,批判了那种认为办工业不能搞群众运动,农民是“大老粗”不会技术,不能参与技术革命的思想。因此使工业建设达到多快好省,使技术革命欣欣向荣。
在工作中我们是这样进行的:
①为了解决工业建设中的设备、材料、运输等问题,我们就列张单子交给群众,让群众自己解决。当时群众提出的口号是:“要人有人,要物献物,全力支援工业建设”、“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的工厂自己建”。例如鲁伟公社要修建厂房,群众一夜就集中了大梁二百七十架,檩条一千六百根,紧接着又掀起了十八万砖运动,结果一昼夜送进工厂二十一万块。他们还依靠群众苦战五昼夜,平地建厂房一百零七间。
②为了解决技术力量问题,采取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以土带洋的措施,提出人人献计献策,个个创造发明的口号,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一个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大闹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通过这个运动收到了很大的效果,县机械厂创造了龙门刨床、夹板锤,试制成功了煤气机、柴油机,生产了大量的简易车床,这些新的产品都是工人们利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创造出来的。在八个公社里,工人们还用最简陋的工具创造了土旋床、弹簧锤、鼓风机等生产工具,深耕犁、密植耧、绳索牵引机等新式农具。在四十五天大办工业的高潮中,居然创造了一些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生产工具,如油榨、造纸机、纺织机、烘缸等。因此,干部得出结论说:“依靠群众力量无穷,离开群众寸步难行”。事实证明群众不是多面手,而是万能手。
③在解决技术问题上,除采取推荐人材,带徒弟,派出去学习的办法培养了一千九百余名以外,各个工厂里都建立了技术研究委员会或小组,定期研究交流技术经验。东风社一次群众会,群众推荐技术工人七百余名;鲁伟社有一位十八岁的姑娘叫王秀琴,她领导着四十五名青年工人在五天建厂中跟老瓦工学会了砌砖盖房,成为四十五名瓦工。此外,还利用参观展览的方法推广技术经验,我们共召开了二十三次参观会,各公社都办起了展览馆,有力的传播了技术,壮大了技术力量。
举办联合工厂
联合工厂的组织形式能够适应农业生产大跃进新形势的需要,能够适应人民公社又大又公的特点,因此,我们普遍的推广采用了这种形式。
第一次大办工业的高潮中把开始建起的一万三千多个小而分散的厂、站、组合并为一百三十七处联合工厂。人民公社化以后,我们又在原来乡、社联合工厂的基础上,把新建扩建的一百八十一个厂子普遍采用联合工厂的形式组织起来,设两厂一站,即公社联合工厂、耕作区联合工厂和生产队联合加工站。公社工厂主要任务是制造、修配比较大型的生产工具;耕作区联合工厂主要任务是修配并制造些小型农具;生产队加工站主要担负各种小型工具的修配安装。这样在公社里就形成了一个工业网,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
我县一年来大办工业的群众运动能够迅速的展开,并形成了今天这样的规模,主要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第一书记亲自挂帅,从县委到各公社都坚持了工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对工业的领导工作,县、社党委都设一书记专门负责,并抽调了一百九十二名干部集中抓工业,县、社都设立了工业办公室,各公社还组织了工业建设指挥部,组织专业大军负责到底。
运动中各级党组织作到以工农业为中心,各项工作全面安排。第一书记一手抓工业,一手抓农业,有的白天到田间,夜晚到工厂。分管工业的书记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工作中抓住四个关键:抓政治思想工作,统一全党全民的思想认识;抓组织群众运动;抓技术,抓生产,作到边规划、边建厂、边生产、边管理。此外还通过抓两头带中间,插红旗拔白旗,评比参观促进运动。
以上所述是我县一年来大办工业的一些主要情况。由于农村办工业,特别是公社办工业是个新问题,加上我们对上级的指示学习领会不深透,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是领导思想还落后于生产的需要和群众的要求;其次是运动来势猛,发展快,个别的工厂对质量有所忽视,或者工厂建起来不能迅速进行正常生产,这都是今后应当特别注意解决的。


第3版()
专栏:

我们找到了小麦高产的规律
中共河北安国县委会
河北省安国县过去种麦很少,耕作技术低劣,平均亩产量百斤左右。1949年后,麦田面积逐年扩大,耕作技术不断提高,产量也逐步提高。但是与各项作物的单产比较,小麦仍然是一项产量最低的作物。
1958年在上级党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经过一冬一春的苦干,我们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小麦大丰收。
今年全县共种植大小麦十八万三千亩,平均亩产四百九十一斤,比1957年亩产增产二倍,超过原订四百斤计划。
小麦丰产有七关
从我县情况看,小麦由亩产一百六十多斤跃进到四百多斤,这在小麦生产上是一个巨大的革命运动。为了实现四百斤的跃进指标,从去年播种到收获前紧紧抓住了七个关,开展了小麦丰产跃进运动。
第一、搞好播种是保证小麦跃进大丰收的基础,是小麦增产第一关。①小麦是多根、根深作物,又是生长期最长、管理过程最多的作物。根据以往经验,深耕土地能保证小麦根系深扎;整好地,苗子就出土生长一致,减少缺苗断垅现象。②施足底肥。小麦生长期长、需肥量最多。只有底肥足,苗子才壮,越冬能力才强,增产量越大。去年我们大力抓住了这一环节,平均达到亩施底肥万斤左右。③选用优种,是保证增产而方法最为简便的有效措施。几年来我们大力推广了“早洋麦”,“碧蚂”麦,“秞子”麦,“干四○七”等优种。④改变种植方法,适量播种,推广宽幅密植。⑤严格掌握适期播种。小麦播种过早会造成麦苗徒长,冬前拔节遭冻害;过晚则会减少分蘖和降低御寒能力。
第二、抓住了小麦越冬关。这一关时期较长,从“立冬”到“雨水”拥有三个半月,这一段管的好坏对小麦增产有很大作用。据伍仁桥社的典型调查,1956年浇了冻水,盖了七车肥,冻害死亡率3.2%,平均亩产量二百八十七斤;没有管理的,冻害死亡率达9.87%。因此,我们抓住了防止冻害的各项措施,开展了麦田越冬管理。根据去年天旱情况,对所有麦田进行了两次冬灌和冬锄,保持了小麦所需水分,有效克服了冻、裂伤害。上冻后,对八万多亩易受冻害的高岗麦田普遍用八至十车粗肥进行了蒙盖,对四万七千亩一般麦田用人尿进行了浇灌,保持和提高了地温,增强了小麦御寒能力。
第三、抓住了返青分蘖关。“雨水”节小麦即将返青,我们大力开展了顶凌耙麦、轧麦、整畦运动。按着既定的增产经验,除碱地不轧、沙地不耙,对所有麦田普遍轧耙了一至三遍。其作用在于提高地温,保持墒情,促进返青,大量增加分蘖。至“惊蛰”节,小麦开始返青分蘖,我们适时开展了追返青肥,浇返青水的管理高潮。根据历年经验,增产最显著的是“惊蛰”浇水。今年调查,伍仁桥社惊蛰浇水的单株有效分蘖二点六个,超过历史上小麦分蘖数。
第四、抓住了小麦拔节关。到
“清明”节小麦就开始拔节,这时如果水肥充足,生长就快,胎肥穗大,同时还能够大量滋生根系,增强小麦吸收地下水分养分的能力,以保证有效分蘖。今年我们把这一段当成了春季管理的重要关键之一,大力开展了追拔节肥,浇拔节水的管理高潮。普遍用三至五车老房土或七百至一千斤人粪稀以及用卤水、火硝等速效肥料追肥一次,大水透灌了一遍,并普遍进行了一次中耕,保证了小麦健壮生长。
第五、抓住了抽穗保产关。“谷雨”节小麦开始打苞抽穗。这段时间里,小麦变化很快,如果加强管理,就能保穗齐、籽粒肥、大量增产,否则就会造成减产。因此,我们紧紧抓住了三项措施:对所有麦田普遍用十至十五斤化肥赶追了一次,紧灌了一大水,并普遍进行了中耕培土,这对增产起了很大作用。
第六、“立夏”正是小麦秀穗、扬花、灌浆期,这是管理增产的第六关。我们突击开展了以“三增”为中心的三普管理运动(三增是增穗、粒、重量;三普是普追、锄、浇)。
第七、抓好收获关。这是保证拿到小麦四百斤最后的一个重要关口。我们提出了“四百不到手,斗争不罢休”的口号,开展了抢收、抢打和精收细打,始终如一的坚持作到了种好、长好、收好运动。
围绕上述措施,我们从去秋播种,就动员了全党全民,适时开展了近十次大规模的管理高潮,全县有一百七十多名干部和二十多名专管小麦的党委书记,绝大部分时间是扎在麦田里。
抓住五大环节
在小麦跃进增产运动的高潮中,我们紧紧抓住了以下几点:
1、抓思想鼓干劲,以虚带实,坚取四百斤。搞小麦跃进增产,是生产上的一场革命。每一个新的东西都是经过先进与落后的斗争而发展的。在小麦跃进增产的运动中,我们是在不断和右倾保守思想进行坚决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前进的。从去年种麦开始,就遇到了各种右倾保守思想的阻击。突出表现在优种的推广、密植、耕作、播种时间等方面。部分干部群众,对增产多、抗灾力强的优种“早洋”麦,认为麦糠不能喂牲口,皮色不好,增产不多,反对推广。其次是顾虑密植长不起来。再就是由于当时秋收任务大,认为寒露节完成播种有困难,表现右倾畏难情绪等。对此,我们就以上述问题为中心,在全县范围展开了一场全民性的大辩论,并结合辩论,各社总结了以往优种、密植、早种增产,劣种、稀植、晚播减产的事实,用对比方法,给群众上了一课。这样,终于打破了播种中的各种保守思想,克服了畏难情绪,全县展开了突击播种高潮,从而按时按质完成 了播种计划。今春当我们提出亩产四百斤的计划后,则遇到了右倾保守思想的更大阻击。部分干部群众,对这个指标抱有很大怀疑。尤其对千斤以上的丰产麦和次麦增产,则更表现没信心。根据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在全县范围大张旗鼓的开展了抓第一把的宣传运动,并在全党全民中组织了小麦能不能丰产,次麦能不能增产,四百斤能否实现,丰产怎样丰,次麦怎样增等不同题目的大辩论,还通过摆事实、算增产账的方法,批判了保守思想,启发群众干劲。
右倾保守思想不是经过一两次教育所能解决的,一遇到困难就又出现新的。到“谷雨”节前,由于旱象发展严重,小麦生长很慢,还有一万亩生长不好的麦没有消灭,部分干部、群众对四百斤又发生了严重的畏难情绪,表现动摇。对此,我们又适时开展了抗旱保丰收的思想教育,新的高潮又出现了。此外,雨后产生的松懈情绪和部分社因倒伏而出现的失败情绪,都及时通过教育得到了解决。就这样,使群众的情绪保持了经常饱满,运动不断推向高涨。
2、狠狠抓两头,消灭不平衡,根据我县的麦田情况不同,因此,我们强调措施不能一般化,必须分别情况,加强具体管理。我们采取了不断排队,不断提出新的任务,新的措施,指导了小麦跃进增产运动的不断前进。第一头是抓丰产千斤麦,保证实现丰产;再一头是抓次麦,变三类为二类,争取变成一类。这样一来,不光措施具体了,而且干部社员的奋斗目标也明确了。到“清明”节,全县对六万多亩丰产麦,就普遍追了两次肥,有的搞了三次。对苗少苗弱的次麦,也进行了加肥和栽补。经过管理,一类麦由原来六万亩增到七万三千亩,三类麦由原来三万五千亩降到二万亩。到“谷雨”节后,又进行了第二次排队,发现部分丰产麦后劲不足,呈现黄弱;次麦因追肥不匀,苗子不齐不能升级。据此,我们又及时提出了新的管理任务:丰产麦追快肥,次麦追偏肥,普遍透浇水的措施,并提出“块块苗子平,苗子黑又青,升级再升级,消灭不平衡”的口号,又迅速掀起了新的管理高潮。经过这样不断排队,随之各类麦田不断变化,到5月中旬,一类麦已增到八万三千亩,三类麦已降低到一万亩。
3、各级书记亲自抓第一把,抓小麦四百斤,这是战略措施。我县把小麦搞成四百斤,比去年就要增产145%,翻一番还多,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把抓小麦四百斤摆在了春季生产的第一位,各级党委都列入了会议的中心议题,每次开会都先研究小麦。从入春到现在光县委就召开十次电话会议、二次广播大会、七次乡社干部大会,并召开两次党委书记参加的小麦专题会和两次现场促进会。为了进一步加强领导,从县到乡、社,都确定了一名书记亲自抓小麦。抓的方法是抓重点、抓两头搞试验。各乡党委书记都在乡所住村的社内亲自搞试验,抓关节、找经验、找问题、作样子,通过现场展览,组织参观,就地传授的方法,具体指导,解决了各个增产关节上的很多重要问题。据统计全县各级书记和干部共搞了二千零九十三亩小麦试验田,总结和推广了六条重要经验,对指导小麦增产运动起了巨大作用。书记动手更重要的是在于能够站在运动的前面,到最困难的地方去,这就更有力的加强了运动的指导。伍仁桥乡中送村的社员对二百亩次麦,因井远缺水,管理失望,党委书记就亲自深入到这个社,帮助群众想出了多井汇浇办法,并具体组织群众带头实干。水的问题解决了,群众发动起来了,昼夜突击浇水,麦苗很快由黄变黑,由弱变壮。
4、加强具体组织工作,是保证实现四百斤的重要关键。起初普遍是队长每天对小麦管理派人、派活,社员责任又不明确,发生了很多粗糙现象。据此,我们在全县各社,普遍进行了组织专业队,实行
“五固定”的组织管理方法,大大启发了社员生产积极性,增强了责任心。同时也提高了生产质量,克服了窝工和农活粗糙现象,使各项生产有秩序地开展起来。
5、开展竞赛,组织检查,定期评比,使小麦跃进增产运动不断推向高潮。我们从入春开始,就把全县二十八个乡,根据条件和距离,互相挂了钩,并把小麦生产当成春季每个运动月的检查评比和上榜夺旗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有效地促进了麦田管理运动。此外,还打破了乡与乡的挂钩界限,在全县范围开展了“立擂叫阵、打擂比武”形式的麦田管理竞赛运动,启发了干部群众争先进抓四百斤的干劲。在方法上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内容,提出任务,规定时间,指名叫阵开展竞赛,随时互相“偷袭”检查,根据完成好坏、快慢,分明胜负。胜者受奖,败者送旗。这是一条很深入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
我们虽然在小麦跃进增产运动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发生很多问题,也有许多应该记取的教训。首先是1957年的小麦播种是在十分干旱的情况下进行的,浇一块播一块,因而部分麦田播种还不适时,又加赶播后来追加的万亩任务,普遍发生粗糙现象,部分麦田没有种在应时季节,所以造成今年普遍出现返青晚和大片次麦。第二是由于我们缺乏科学技术的指导水平,因而,在播种中普遍发生籽种施量少的现象,加上籽种处理不当和对虫害有所忽视,以致使今年的部分麦田株数稀,缺苗多。再就是缺乏对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具体指导,因此普遍存在着节口宽、畦口大的现象,土地的利用率很低,这些已给今年增产造下了很大影响。同时在管理当中,也发生和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是我们的工作还缺乏切实性,某些措施在某些环节上贯彻的不深透,使运动发展不平衡。如在每次高潮中在个别社内都留有尾巴。“五定”办法,虽然在全县普遍进行了推广,但是个别社在执行上却流于形式。(附图片)
安国县伍仁桥乡的社员在麦田里选种 新华社记者 时盘棋摄


第3版()
专栏:

多种果树 为城市服务
中共开封市郊区委员会
河南省开封市郊区驯蛟人民公社第四生产队(包括两个自然村),位于城东北角,全队共一百一十六户,五百一十六口人;土地二千零二十四亩,其中耕地一千三百八十五亩。土质多是飞沙地和青沙地,适宜于果树生长。解放前有六十多户都栽培有果树,但长期受了小农经济的限制,仅有果园一百三十亩,种植二千零八十棵。
该队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和郊区为城市服务的思想指导下,今年春季,全体社员以冲天的干劲,苦干实干,千方百计战胜了困难,在三十天内种植果树一千八百四十亩,栽培梨树一万一千多棵,葡萄二万多棵,苹果三千棵,核桃一千六百棵,枣树六千多棵,石榴二千八百棵,桃树一千棵,占总面积的91%,成活率达95%以上,改变了自然面貌,实现了果园化。为保护果树的良好生长,这个生产队又大搞了四旁绿化,营造防风林十八万棵。这样大规模的栽培果树,是开封市郊区的一项创举,给全区改造和利用沙荒开辟了一条广阔道路。
在创造这一奇迹的过程中,不是没有遇着困难的,但他们在党的领导下,碰到的所谓“困难”,都一个一个的被打破了。
当队委开始向社员提出大力发展果树规划时,思想问题就来了,“种上树不好耕种”,“怕影响包产赔产”,“种果树净耽误生产,还不知道将来咋办哩!”“现在种树高兴,将来并社吃亏。”一时阻力很大。派谁去栽树,都表示不愿干。针对这种思想顾虑,大队开展辩论,统一认识。对将来会不会吃亏的问题,社员秦克州说得好:“咱发展,人家(指外村、外社)也发展,往后不管咋并社,一点亏也不会吃”。在辩论当中,由于说明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道理,解决了一般人的不正确看法。此外,还发动群众算账对比:栽上四万七千棵果树,三五年后,平均一棵收入二十元,一年即可收入九十四万元,每个劳动日即合八元左右。除了供应城市外,自己还可吃上新鲜的果子,有了果园还可发展饲养蜜蜂。当群众普遍弄清楚栽种果树对集体和个人的好处以后,生产积极性很高。该队苗圃树苗只有三千余棵,与规划要求相差很大,他们就积极采取:(1)挖野生苗,将村里、村外、院内的树苗全部起出来,移植到地里。(2)组织专人进城或去外村帮助修剪葡萄,既帮助剪了枝,有利于果树的生长结果,又得到大批苗本,一举两得,双方满意。(3)加强和有关单位联系求得支援,禹王台公园,兰考仪封林场,都给了很多的支援,从而保证规划圆满实现。
他们始终贯彻了栽和管并重的原则。为此,①组织果树管理专业队,下分制药、治虫、育苗等小组,专职进行研究管理工作。②定期学习栽培、嫁接、修剪等技术。范永奎的一棵苹果树,从种上至今二十年就没结果。经过修剪今年就结六十多斤,给学习钻研技术树立了信心。③有准备有计划的再发展一批果树。④为保证幼苗生长粗壮,在秋后均追施一次肥料,同时又修了通往果园的大小渠道六十二条,保证适时灌溉,生长良好。


第3版()
专栏:

麻林万顷访萧山
本报记者 李新民 伊心恬
占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
汽车出了杭州市,驶过钱塘江大桥,就到了以黄麻高产、多产闻名全国的萧山县。这里栽培的二十万多亩黄麻,现在已经收割完了。麻区人民公社的社员们正忙着把黄麻卖给国家。
社员们谈论起今年的丰收情景,犹念念不忘。一片片两三人高的麻林长得又密又粗,哪怕年纪再老的人过去也从来没有见过。姑娘们爬上梯子摘麻果,麻顶还要高过头。社员们编了许多歌曲,欢唱今年的丰收。有首歌唱的是:“黄麻要比竹林高,丰产红旗到处飘,今年抗旱八十天,我们斗倒老龙王,要问丰收哪里来,归根到底党领导。”
萧山县在浙江省钱塘江南岸,靠近杭州湾口,是一片土质肥沃的滨海平原。这里,是浙江省也是我国黄麻主要产地。今年浙江省黄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一半左右,而萧山县的产量又占浙江全省近60%。这就是说,全国黄麻有四分之一左右产在萧山。今年全县二十万五千多亩黄麻平均亩产九百三十五斤,比去年增产近一倍。
黄麻,浙江农民素称络麻,是用途很广的经济作物。黄麻是制造麻袋、麻布的主要原料。麻皮和苎麻等混合,还可用作制造电缆、绳索、麻线、渔网等原料。随着我国麻纺工业的发展,对黄麻的需要量也就越来越多。萧山黄麻生产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不断提高单位产量的。
丰产之花遍地开
1957年,萧山县岩峰农业社有三亩八分地首先创造了“千斤麻”高产纪录。这是浙江省也是全国最早出现的“千斤麻”。可是1958年,萧山县达到“千斤麻”的土地已经有十三万亩了。
从三亩八分到十三万亩,是在党政领导下,大力推广丰产经验,发动群众学先进、超先进的结果。
当岩峰农业社出现了“千斤麻”的丰产旗帜后,中共萧山县委和区、乡党委就先后五次帮助它总结了丰产经验,并几次在岩峰召开现场会,还不断组织现场参观和举办展览会,先后到这里参观的共有十万多人。岩峰社和其它黄麻丰产社的丰产经验,在全县普遍开了花。
在推广先进经验的过程中,贯穿着先进和保守的尖锐的斗争。瓜沥区有这样的故事:区委书记全福仁和几个干部、农业技术员合搞一丘黄麻试验田,根据岩峰农业社小农场去年4月30日播种的经验,提早在4月中旬就把种子播下,由于一连几天阴雨,天气寒冷,土地板结,苗出不来。有的社员就翻老皇历说:“生产季节怎么能跃进呀?”后来还有人为此写大字报反对早播。全福仁等却相信早播好,第一次失败了,马上又第二次播下去,并改进了播种方法。结果苗出土了,一直生长很好。今年全县黄麻播种期比往年提早将近一月;密植程度普遍达到每亩三万二千株以上,比往年增加了二千株左右。
麻高三尺的时候,县委根据去年丰产经验,提出:破常规,早施肥,多施肥,重施肥,要求每亩施肥八百担到一千担。于是,群众性的积肥造肥运动搞得热火朝天,全县平均每亩麻田施肥一千三百六十担。
萧山县今年通过群众性的田间参观评比后,大家总结了黄麻丰产经验是:打破常规播得早,战胜自然保全苗,土肥壅麻吃得饱,培育管理抓得牢,齐头粗密株又高,根源全是党领导。
黄麻不收培育不停
麻区社员战胜干旱后,部分干部群众产生了“定局”思想,开始松劲,放松了雨后有利时机的培育工作。中共萧山县委以不断革命的精神,召开了全县棉麻超规划运动大会,批判某些人的坐等收剥的定局思想,提出“要黄麻再长三尺高”的响亮口号。随着全县开展起一个以突击施肥和防治病虫害为中心的后期培育运动。县委并马上组织五千个干部到田头去,吃在田间,工作在田间,睡在田间,成立田头指挥部;同时,带动广大社员把丰产畈大批地建立起来,开展大面积高产运动。
红旗人民公社干部毛福元在超规划运动中,提出摘去黄麻花果,促使黄麻继续生长的办法。经社员们在少量土地上试验,一般经过“采花摘果”的麻每天长出三寸左右,比不摘的加速生长一倍左右。这个经验马上就推广到全公社的黄麻田。接着,全县有十三万亩左右的黄麻也采用了这一经验。
萧山县在后期培育黄麻运动中,区区、乡乡、队队都搞对立面,相互展开友谊竞赛。他们在竞赛中又互相帮助,以便共同提高。瓜沥区在治虫工作中,就派了一百个人带着一百只喷雾器到自己的对立面义蓬区去进行支援,一连工作了三天。
高产再高产
萧山县委最近在总结今年史无前例的大丰收的同时,也发现了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巨大潜力。今年,单产最高的是四千多斤,而最低的只四百斤左右,相差很远。为了满足全民大办工业对黄麻原料的需要,萧山县委已经提出了争取明年更大跃进的要求,这就是要做到低产的迅速赶上高产,高产的更高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