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气象事业的新发展
中央气象局局长 涂长望
今年以来,我国气象事业有了飞跃的发展。到11月底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气象台二百零二个;气象(候)站二千三百九十九个;新建气象哨二万八千七百六十二个;看天小组四十五万三千七百四十五个。气象联络员就更多了,一省就有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仅河南一省就五十多万。全国工农业大跃进的形势,带来了气象事业跃进的高潮,群众性的技术革命运动促进了气象工作的发明创造。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要求了解、掌握、战胜自然的迫切愿望,促进了气象事业的大发展。
今年,有两个主要措施,推动了气象事业的前进。一个是气象工作体制下放,把气象工作的领导权交给各级党委;一个是把气象科学交给群众来办,使技术人员的科学研究和广大群众的实践相结合。这两条措施一经贯彻,就使我国气象工作出现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从此,气象工作跳出了教条主义的圈子,变成为全党全民办气象事业,变成为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社会主义气象事业。这是一个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气象科学交给全党全民来办,才能明确方向,才有群众的拥护,才能使我国的气象事业有独创的风格。这种风格,集中的表现在以下两件大事上。一件是:在全国组成星罗棋布的气象服务网;一件是:在全国普遍开展单站补充预报。
组成全国气象服务网的标准是:专区有台、县县有站、乡乡(人民公社)有哨、社社(队队)有看天小组,并能结合农业生产进行服务;同时普遍深入地开展宣传,达到人人懂气象,人人用气象。现在,已有河南、云南、广西、山东、黑龙江、贵州、广东、甘肃、上海、湖北等省市组成了气象服务网,其他省区也可能在今冬明春完成。通过它可使气象工作和生产任务紧密结合。目前,无论在农村、城市、工厂、商店、公园、电影院,都有天气预报。人们用各种不同颜色的信号旗,以及天气广告牌、气象灯等不同标志,来表明天气的变化。仅山东一省就有十四万套信号旗,平均一平方公里一套。这样,就把天气预报传到了每个基层生产单位,基本上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补充订正预报是我国气象工作的独创。它首先是由云南镇雄气候站创造的。这种工作方法是:气候站在气象台预报大范围天气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性的天气特点和农民的看天经验,作出适合本县的补充天气预报。有些气象哨和看天小组用同样的办法做出本乡本队的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经过层层补充订正之后,准确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一般的均在90%以上。如云南省玉溪县高含乡看天小组,在收听预报台及气象站的预报基础上自7月13日到8月15日发布预报十四次,每次都百分之百的准确。其中四次与气象站的预报有矛盾,但事后证明,看天小组的预报是正确的。农民的预报不仅准确率高,而且能密切结合生产,如河南省广武一社气象哨根据气温变化情况,每隔五天到田间详细调查一次,发现有虫开始繁殖,就大量喷射“六六六”等药品,结果虫害大为减轻。
这样,不仅气象台能做预报,而且广大的气象站、气象哨、看天小组也能做预报,打破了世界上只有气象台能做预报的迷信。
有了这样稠密的气象服务网,有了这样准确的密切结合生产的预报,自然就会得到全党全民的支持,广西农民唱道:“未卜先知气象台,风雨消息传下来,播种收晒安排好,粮粒还家怎忘怀。”这首歌谣代表了广大农民的心情。
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依靠党委,政治挂帅,破除迷信,走群众路线,我国的气象工作一定能在几年之内,在人工控制局部天气、中长期天气预报、观测与仪器的质量和技术的主要方面,赶上或超过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附图片)
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网历年发展情况
河南省建成气象服务网,在农村的气象指挥台用不同颜色的旗子把天气的变化告诉给社员。新华社记者 唐茂林摄


第7版()
专栏:

妇女看天小组
贵州晴隆县连城镇原五一农业社(现在是五星人民公社的一个连),在8月份建立了一个看天小组。其中男社员二人,女社员五人。由于钢铁生产的需要,两个男社员都被调到工厂去了,这个看天小组就只剩下现在的刘达芬等五个女社员,社员们就干脆称她们叫妇女看天小组。
这个妇女看天小组成立才几个月,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看天经验。如天高(即云层很高)就会天晴,天矮就要下雨;雾带白色就要晴,雾带黑色满山跑就要下雨;风向转北或到处乱刮,久晴以后石头发潮,火烟不出门,猪在圈内不乱跑,等等,都是阴天和下雨天的象征;吹南风,晚上很凉爽,露水大,鸡扇翅膀,猪到处乱跑,蚂蚁搬家,等等,都是晴天的象征;老人的身上发痛预兆天气要变化;太阳火辣,人不做活路也会疲倦得难受,天色发黄,雷声与一般雨天的雷声不一样,吼起来是瓮声的,这些现象就可能要下冰雹。
她们利用这些土经验来作一天的天气预报,还用来作三天到五天的中期预报,准确率很高。这给社里的生产带来了很多的好处。如10月13日到16日,她们预报阴天有小雨,在这四天中,除种了十多亩蔬菜外,为了防止烤烟发霉,社里即安排劳力,整理好已收回来的二千斤烤烟,并从地里收回八百多斤生烟。从11月1日到12日的十二天时间内,她们连续作了三次晴天的中期预报,全社共抢收包谷十三万斤,水稻一千八百斤,豆类六千二百斤。社员们对这些好处都纷纷反映:“气象工作硬是好,有了预报就不会受损失了!”
看天小组每天要记录天气预报,但是这五个组员中,除了刘达芬在二十年前读过两年小学以外,其他的都不识字,就是刘达芬自己也写不下来。为了保持经常的记录,她们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符号来代替文字。如:划个圈打一点即“⊙”表示晴天,划一横即“—”表示阴天;一横上面打一点即“?”表示上午有小雨;一横下面打一点即“?”表示下午有小雨;划个“×”表示有中雨或大雨;“×”的上面打一点即“?”表示上午有大雨;“×”的下面打一点即“?”表示下午有大雨。全省气象工作现场会议的代表到这里参观,都称赞她们的这种创造。
这个看天小组能够办得比较好,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起初,两个男社员被调走以后,女社员们都松气下来了。她们怕下雨天,山路又滑又难走,去挂灯时很不方便。同时认为气象工作是科学,不敢搞,特别是妇女,过去根本没有做过这些事,怕搞错。都不愿意再搞下去。
这时,社主任要她们破除迷信,敢想敢作,说妇女一样能够负担男子做的事情。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县委和镇委都发出了指示,要求巩固提高现有的看天小组。这样,在党的指示和鼓舞下,她们连续召开了三次会议,统一了思想认识,又把看天小组重新组织起来。组长刘达芬说:“犁田很难,都学会了,难道气象就学不会吗?只要听党的话,那样都能作好。”有一天晚上,气象广播说第二天有小雨,但她们看风是顺的,雨下不来,于是她们大胆地作了订正,作了晴天的预报,第二天果然是晴天。这样,她们的勇气鼓起来了,大胆地作天气预报了。
(根据全国农业社会主义
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材
料整理)


第7版()
专栏:

人人歌颂气象哨
叶传鹤
10月下旬,我跟随湖南省桂东县委检查团到新华人民公社。从桥头乡到大地乡,在沿公社的十五里路上,都贴满了大字报、门板报、标语。在一千六百多张大字报中,有20%是歌唱气象,赞美气象的山歌、顺口溜、天气谚语和气象知识等。群众这样唱道:
老也笑、幼也笑,
少年儿童喜得跳;
喜得昨天公社化,
现在又办气象哨。一位七十七岁的老社员唱道:
我老倌,今年七十七,
唔(不)曾见过咯(这)样好东西:
晓得明天下雨不下雨,
晓得明天阴和晴,
晓得明后几天的天气。
咯样硬是好东西,
把我老汉笑得出眼泪,
把我老汉笑脱了牙齿。
全公社有一百二十块黑板报,约有10%是气象方面的内容。从群众这种热情奔放、激动人心的歌唱中,可以看出,这个社的气象工作,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群众为什么这样热爱气象工作呢?除了这个公社的气象哨及时做出了准确、生动、紧紧结合生产的气象预报外,还因为他们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了天气预报。如10月30日的天气预报写道:
时间:10月30号下午10时半
气候:月朗星稀
风向:北风
歌唱
月朗星稀象久晴,
草木枯燥霜气临;
秋收冬种加劲干,
争取发射大卫星。再如11月1日的天气预报:
时间:11月1号上午6点半
气候:晴
风向:北风
歌唱
秋来北风日日晴,
劳力特别要抓紧;
深耕秋种三杆下,
莫待南风送雨淋。
像这样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预报诗歌,气象哨每天作出来后,除了在公社附近张贴以外,同时及时用电话传向各营的看天小组。各看天小组收到预报后,及时利用唱山歌的方式传递给群众。群众听了山歌,也就掌握了天气,一传十,十传百,一下子就唱开了。这种用天气预报、生产安排、民间山歌三者结合的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开展气象工作,群众怎么不欢迎呢?怎么不赞美呢?
经过建哨两个多月来的摸索、实践,新华人民公社对短期预报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在他们的兴趣已经转移到中、长期预报方面来了。为了便于计划生产,今年9月间公社党委提出研究一下今冬的气候。气象哨按照这个指示,发挥了敢想、敢说、敢干的共产主义精神,与老农一起,大胆地对今冬的气候进行了研究探讨。根据老农的经验、观察气候的征象和按季节进行推算等,得出的结论是:今年是“清风”年头,即今年冬天要比往年冷得早。事实和他们的长期预报一样。公社根据这个长期预报,进行了生产布置,对秋红茹加强了培育、加强了管理,今年他们的秋红茹比桂东地区的长得好。从桂东到新华公社一路走去,翻过向膛山,一进入新华公社地区,秋红茹就格外显得叶大藤粗,健壮有劲。有许多都搭起了藤架,下面的畦丘,可以看到有些都被成长着的红茹挤得裂开了缝。
从新华人民公社气象工作的情况,我们看到什么呢?我们看到这样一条真理,那就是:气象科学一旦被群众所掌握,与生产紧密结合,就能够发挥出难以想像的巨大作用。过去,我们作气象工作的人,有很深的迷信思想。有些人认为,农业气象是一门新的科学,没有专家、大学生,没有成套仪器,就不能进行试验研究,就搞不出成绩。也有不少的农民认为,搞气象是科学家的事,很神秘,农民是大老粗,搞不来。其实,农业和气象是不可分离的,农民群众种了几辈子的田,也就观测了几辈子的气象,也能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只不过他们所用的是土办法罢了。新华公社的成就雄辩地说明:农民的气象哨不但能够用“土”法作出短期预报,而且能够用“土”法作出中长期预报。那些认为气象哨只能起传递预报作用,不能作预报,更没有条件作中长期预报的条件论、怀疑论者,应从新华人民公社的事实中吸取教益,解放思想,纠正看法。(附图片)
瑶族气象员金尚文在观测温度 中央气象局供稿


第7版()
专栏:

发掘“土宝石”
云南昆明大普吉气候站
我们祖先几千年的农业生产实践积累了不少的“土宝石”——战胜自然的农谚。我们决定到农村中去进行农业气候调查,虚心向农民学习,总结农民经验,挖掘“土宝石”,为农业的大面积丰产服务。我们在党委的支持下,只花了短短的一段时间,初步完成了昆明市西山区的农业气候调查工作。从这次农业气候调查中,我们发现了许多“土宝石”,它们不仅为当地农业进行了有效的服务,还大大丰富了我们农业气象科学的内容。
农民能预测天气
农民根据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看物候的特征,天空的状况,写成富有诗意的预测未来天气的农谚:有雨山戴帽,无雨山絮腰;东虹日头西虹雨;燕子高飞天气好,燕子低飞雨要来;等等。有些农民用推算阴历,观看星星、月牙、土皇天
(是指寒露尾三天霜降后十五天共十八天而言)等预测未来一月一年的干、湿、冷、热情况。今年农历八月初三,积善乡农民看到月牙很陡,底部黑,并结合其它征象,预报未来十天的两次大雨,结果全都对了。农民摸透了作物的“心”
农民长年累月同农作物在一起,熟悉了各种作物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下的需要。俗语说:南风谷子(稻)堆满仓,北风谷子一包糠,一阵太阳一阵雨,不怕没有白米烹;麦怕清明霜,谷(稻)怕秋来旱;人怕老来穷,谷怕秋夜雨。这几句话说明冬小麦在清明拔节后经不起霜冻为害,水稻从孕穗到灌浆时既怕干旱,又怕低温。在西南地区夏秋北风表示低温阴雨,对水稻开花不利,最适宜的天气是有太阳和阵雨。农民掌握了这些条件和本地的气候特征以后,再结合未来的天气预测,采取各种措施来预防不利的天气条件,争取丰收。例如他们选用适当的品种,提早栽秧,以及采用勤灌浅灌等措施来促使作物生育良好、提早抽穗开花等。积善乡农民按水稻不同生育期确定灌水的深浅度如下:秧苗期浅水一寸,移栽期返青浅水一至一点五寸,发稞期一寸左右,打苞抽穗到灌浆期灌深水三寸左右。这是一个针对水稻不同时期的需要,提高水温,改善农田小气候的良好措施。
二十四节气是安排农事的日历
当地各种作物的播种、栽秧、收割等大都按二十四节气来安排。例如,清明早,夏至迟,立夏栽秧最当时;小暑栽秧不用薅,大暑栽秧不用刀;白露不抽穗,寒露不低头;谷雨前后,种瓜又点豆等等。每年天气不同,农民还要根据当年的天气特点对一些主要农事活动如播种期等作出更细致而又恰当的安排。
“土宝石”大显神通
昆明市西山区有一位劳动模范,看天测候的经验非常丰富,说有雨,就有雨。周围的农民都叫他“天师”。每逢收割期,他就组织几个有经验的老农观看天气变化,保证收割能顺利进行,因而大家都叫他们为“天师会”。这位劳动模范不仅能看天,而且对各种作物所需要的天气条件也很了解,并能提出许多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和克服不利的气象条件的保证增产的措施,如勤灌浅灌,勤薅草,踏苗,温床育秧,防止倒伏等等。
由于总结了群众的经验,以祖先遗留的宝藏为主,结合历年气象与农业气象的资料,我们于今年2月作出了大普吉地区1958年全年的气候展望(降水、温度等几个要素)。在9月作出了昆明地区水稻收割期、小麦播种期的农业气象预报以及从今年10月至1959年4月的霜冻、低温、降雨的展望。这些来自农民而又回到农民中去的农业气象预报以及气候 展望在生产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未得到“土宝石”以前,气候站补充天气预报准确率只有70%左右,当我们充分利用了“土宝石”以后,预报准确率便提高到91%。


第7版()
专栏:

民歌
公社社员坐天下
四月梨花一片白,
俺社成立气象台。
雾露雪霜听命令,
风云雷雨任指派。
过去咱把老天求,
现在老天把咱拜。
公社社员坐天下,
看你老天再作怪。
(河南)
未卜先知胜孔明
笑顺风耳耳不灵,
笑千里眼眼不精;
风云雷雪人掌管,
未卜先知胜孔明。
风球降落咿呀声,
对对鱼船要开行;
笑声随航出海去,
满载鱼虾返回村。
(汕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