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廖鲁言关于农业问题的报告
新华社26日讯 农业部部长、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廖鲁言,26日下午在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的全体大会上,作了关于农业问题的报告。
报告首先指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是一个庆功会、总结会、也是一个誓师大会。会议的任务就是:庆祝胜利、总结经验、鼓舞前进。在这个会上,检阅1958年农业战线上的伟大胜利,总结一年来丰富的经验,提出1959年的新任务,并且做好准备为实现新任务而奋斗。
一、1958年农业生产大跃进
廖鲁言说:1958年各种农作物增产的比例是空前的。
1958年全国粮食的总产量达七千五百亿斤左右,比1957年的产量增加一倍还多一点,一年增长的比例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五年增长的比例(1957年比1952年增长20%)还多五倍;一年增加三千八百亿斤左右,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五年增加数的总和(一千八百亿斤)还多一倍以上;棉花的总产量达六千七百万担左右,也比1957年增加一倍还多一点,一年增长的比例比第一个五年计划五年增长的比例(1957年比1952年增长25%)还多四倍;一年增加三千四百万担,比上五年增加数的总和还多得多(上五年中有三年是减产的);油料,按照往年的供榨率和出油率计算,预计可生产的食用植物油比1957年增长50%左右,这样大的增长幅度是过去没有的。
其他工业原料作物:烤烟、甘蔗和甜菜是成倍增长的,麻类、蚕丝、茶叶和水果增长的幅度分别为20%、30%、40%不等,这种高幅度过去也是少见的。
畜牧业:大家畜的母畜满怀率达适龄母畜的67%,这是近几年来最高的一年;羊比1957年增长约三分之一;猪比1957年增加五分之二左右。
1958年农业跃进的形势主要是:单位产量增长的幅度大;产量一季比一季高,劲头一季比一季大,早稻比麦子高,晚稻和晚秋又比早中稻高;许多低产区和低产作物翻了身,低产变成了高产;原来的高产作物和高产的地区更高产了。当然,各地区和各作物的跃进的幅度还是不平衡的。1958年的农业大跃进,把“农业生产不能快速发展”的悲观论抛到了九霄云外;解除了某些人关于“人口多耕地少”的忧愁。资产阶级的“人口论”破产了,帝国主义反动派关于我们“不能解决人口矛盾”的诅咒,在大跃进的事实面前被粉碎了。
在农业生产大跃进中,林业、渔业生产和农垦、水利建设、气象事业也是一齐跃进的。
林业方面,1958年造林面积相当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五年造林面积总和的两倍左右;木材生产量也大大超过往年;迹地更新和护林防火也有很大的成就;改进林木的培育方法,以促进木材快速丰产的试验已经成功,这是很有意义的一种群众创造。
水产方面,预计1958年完成的数量,比1957年增加一倍左右。
农垦方面,农、牧业生产大跃进的成就,也包括国营农、牧场努力的成果,国营农、牧场的经营管理也有很多新的发展,特别是在边疆地区的垦殖和橡胶的种植方面有了跃进的发展。
水利方面,1958年农田水利工程完成了五百多亿土石方,一年扩大的灌溉面积等于1949—1957年八年扩大数的一倍半以上,等于解放前原有的灌溉面积的两倍;1958年度完成的水土保持工程量,可以控制水土流失的面积比1957年增加了四倍多。
气象方面,明确了气象工作以农业为服务的重点,改变了少数气象人员办气象的冷冷清清的局面,形成了群众办气象的轰轰烈烈的局
面;气象台、气候站、气候哨、“看天组”,系统地形成了技术人员和群众相结合的一支气象工作的大军,气象预报的准确率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农业生产大跃进,也促进了社办工业、农村商业、交通、邮电、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这再一次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证明在经济上、思想上、政治上解放了的劳动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发挥出无穷的力量。
1958年农业大跃进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集中起来,可以主要归纳为三条:
第一、“政治挂帅”。“政治挂帅”实质就是加强党的领导。1958年的大跃进,就是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条总路线的伟大成果。1956年反冒进的教训在我们的头脑中还是记忆犹新的。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实行“政治挂帅”。离开了党的领导,还谈得上什么“政治挂帅”?!只有加强党的领导,在干部和群众中广泛深入地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才能同各种错误的倾向展开斗争,也才能正确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这也就是“政治挂帅”。提倡敢想、敢说、敢做的共产主义风格,解放思想,这也是1958年大跃进的一条重要经验。而敢想、敢说、敢做,就有一个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的问题,是要根据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根据科学的法则去敢想、敢说、敢做,而不是离开马列主义的真理和科学法则去乱想、乱说、乱做。所以,敢想、敢说、敢做也必须紧密依靠党的领导,也要“政治挂帅”。
第二、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无论在工业战线上、农业战线上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个战线上,群众路线这个传统的优良作风,是取得1958年大跃进的重要的“法宝”。在全党全民整风运动中创造出来的,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各项工作中普遍应用的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做什么,鸣放什么,辩论什么,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新形势,也是群众路线的一种新创造。干部、群众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种试验田,干部参加生产,领导生产,这也是在领导群众生产、向自然界做斗争方面,群众路线的一种新创造。“抓两头、带中间”的领导方法,也就是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种具体方法。现场会议这种推广经验的新方式,则是把大家直接带到群众新创造的现场去“取经”,就地总结经验,实地观摩学习,回去推广,收效大而且快,这也是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种新方法。这一切说明,在1958年大跃进中,群众路线的传统作风有了很好的发扬和新的发展;也正是这种发扬和发展,保证了1958年工业农业生产和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的大跃进。
第三、“八字宪法”。水(水利)、肥(肥料)、土(深翻地、改良土壤)、种(良种)、密(密植)、保(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工(工具改革)、管(田间管理),这八个字,是毛主席总结了农民群众增产措施的经验而提出的“八字宪法”。1958年的实践证明,哪里认真贯彻执行了这个“宪法”,哪里的农业生产的增长幅度就比较大;哪里贯彻执行这个“宪法”比较差,哪里的增产比例就很小,或者没有增产,个别的县、乡和公社甚至减了产。当然,“八字宪法”的每一个字的具体做法,应该因地制宜,不同的作物和不同的品种也应该有不同的做法,不是千篇一律的。但是,做法尽管不同,总的来说,必须认真执行这个“八字宪法”。这是1958年农业生产大跃进在增产技术措施方面的一条根本经验。
我们必须把1958年的这些丰富的成功的经验运用到1959年的工作中去。
二、争取1959年农业生产
更大的丰收和全面的跃进
接着,廖鲁言讲了关于争取1959年农业生产更大丰收和全面跃进的问题。
他说:1958年农业战线的成就是空前巨大的,但是农业生产并没有完全过关。还要过五关:①粮食要达到全国平均每人两千斤到三千斤,粮食总产量还要比1958年再增产一倍到两倍;薯类在粮食中所占的比重要逐步减低;②棉花要实现丰衣,全国平均每人有皮棉二十—三十斤,棉花总产量也要比1958年再增产一倍到两倍;③油料和麻类的生产还根本没有过关;④茶叶、蚕丝还没有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⑤畜牧业生产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畜力不足,肉食供应不能满足需要。因此,任务还是很艰巨的,绝不能因为1958年的大跃进而疏忽松劲,骄傲自满。
1959年的具体要求:粮食达到一万零五百亿斤,比1958年增加三千亿斤;棉花达到一万万担,比1958年增加三千三百万担;油料和麻类的生产必须在1959年基本过关;茶叶、蚕丝和其他工业原料作物都要有更大的发展;畜牧业:大家畜要力争适龄母畜的满怀,开展“四全运动”;猪羊都要有较大的发展,除了要求达到一定的存栏数以外,并且要保证一定的屠宰率、出肉量和上市量;鸡鸭、蔬菜和水产等副食品的生产都要有适当的安排,保证城乡人民副食品的供应。保证城市人民副食品的供应,是农村人民公社的光荣任务。
保证1959年第一个收获季节的大丰收。当前要抓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冬季生产、水利、积肥和备耕工作。开春以后要抓早稻,现在就要做好早稻的备耕工作。
1959年还要抓大面积高额丰产田运动,切实执行“八字宪法”,耕作园田化;改变浅耕粗作、广种薄收为深耕细作、少种多收,这个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大面积高额丰产田运动的成功,就为把现有种农作物的耕地面积逐步缩减到例如三分之一左右奠定了初步基础,就将逐步实现毛主席的大地园林化的伟大理想。
1959年农林牧副渔要全面发展。农、林、牧是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的。一定要在农林牧副渔五业中来一个全线大革命,彻底改变整个农业战线的面貌。
人民公社的生产方针应当是: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同时并举。大搞社办工业,一方面将加速国家工业化,另方面将促进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加速公社工业化,缩小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发展商品生产,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也是巩固和发展人民公社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执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业农业并举和自给性生产商品性生产并举的方针上,国营农场应该起模范作用。
1959年粮棉计划增长的比例定得比1958年的实际增长的比例低,但是还是一个跃进的计划,是完全有可能完成的,并且应该力争超过。指标这样定的原因,就是为了腾出一定的劳力来扩大油料、棉、麻和各种工业原料作物的种植,发展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发展社办工业,也腾出一定的劳力来支援大工业。粮棉和各种经济作物,农业、工业和林牧副渔多种经营都应该有一定的比例。这也是为了避免过于紧张,并且使劳动和休息结合起来。同时,指标定得低一点,留有余地,让群众去超过,很有好处。1958年的指标就是一次一次被超过的。1959年的生产任务是复杂多样的,农村劳动力必须有很好的合理安排。
有了1958年农业生产的大跃进,有了人民公社化的新形势,经验更丰富了,力量更雄厚了,1959年的生产任务是能够完成的,也必须完成。一定要千方百计地争取1959年农业生产更大的丰收和全面的跃进。我们的口号是:丰收再丰收,跃进再跃进。
三、统一认识,提高思想,搞好生产,
搞好生活,把农村人民公社办得更好
廖鲁言讲的第三个问题,是关于统一认识,提高思想,搞好生产,搞好生活,把农村人民公社办得更好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他根据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的文件作了阐述。
他指出,人民公社现在基本上还是集体所有制,但是已经带着全民所有制的若干成分;在实现了全民所有制以后,人民公社也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我国人民现阶段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人民公社将大大加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并且将成为我国实现两个过渡(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最好的形式;人民公社必须继续发展商品生产和继续保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此外,他还指出:人民公社应该根据深耕细作、少种多收、耕作园田化,把现有种农作物的耕地面积逐步缩减到例如三分之一左右,逐步实现大地园林化的伟大理想;农林牧副渔五业全线大革命;彻底改变整个农业战线的面貌;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同时并举来搞好生产。人民公社也是人民生活的组织者,在搞好生产的同时,必须搞好生活。只抓生产,不抓生活,是不行的,其结果是生产也搞不好。群众的干劲越大,越要关心群众的生活,越关心群众的生活,群众的干劲也会越大。搞好生活,目前主要是:保证睡眠和休息的时间,办好食堂、托儿所、幼儿园等等。让社员吃好饭、睡好觉、带好孩子,社员就会心情舒畅、干劲更大,保证生产更大的跃进。他还要求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整顿组织,健全制度,分级分权管理。使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和生活集体化同管理民主化结合起来。加强计划工作和统计工作,加强经济核算,经济工作必须越做越细致。
最后,廖鲁言部长指出:办好人民公社,必须加强党对人民公社的领导,加强思想教育,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还要特别注意发扬群众路线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从而保证1959年农业生产更大的丰收和全面的跃进。


第3版()
专栏:

革命热情和科学精神
——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侧记之一
本报记者 金凤
“毛主席告诉我们,为了实现我们的任务,必须在任何工作中把革命热情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不论在整顿和巩固人民公社的工作上,在生产的安排和劳动力的调配上,在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和实行工具改革的工作上,我们都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制订合乎实际的计划,规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工作愈做愈细致。……”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对着来自祖国辽阔农村的五亿英雄农民的六千代表,这样谆谆教导着。这是党中央对于五亿农民无微不至的关怀。全体代表这样全神贯注地倾听着。在容纳六七千人的大会场里,几乎听不到一点杂音,只有少奇同志亲切的朗朗的声音,在大厅里回响着。这个时刻,有多少代表一面被和领袖见面的巨大幸福感压倒了,但是工作上的责任感又使他们自然地在脑海中翻腾着,飞快地用中央的精神来检查着自己的全部工作。安徽省濉溪县卧龙人民公社的副主任李安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你看他,一面把高大的身躯倾向前去,为的是能更清楚一点看清楚少奇同志的面容,更深切地把每句话牢牢记在心里。一方面还是暗暗惊讶,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和刘副主席,他们多么清楚农民的事啊!他们说的话,一句句都说到农民的心上。卧龙人民公社的社员正是把冲天的干劲和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结合了起来,才作出大跃进的奇迹。在一块十年九荒、水旱灾情不断的盐碱洼地上,出现了河网化的鱼米之乡。他们首先响应安徽省委“变淮北为江南”的战斗号召,去冬今春大干水利。他们挖了许多沟渠,准备改种水稻。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同志亲赴水利前线,到了他们那里,看到他们挖的沟渠纵横,大有气魄,就建议他们提高一步,把灌溉、运输结合起来,搞个水网化,比较彻底地解决水旱灾的问题。这一来,社员们看到了奋斗方向,干劲更大。到今年6月底,他们就挖了六十公尺宽的运河一段,三十公尺宽的大沟三条,二十公尺宽的中沟五条,还有十尺宽的小沟六条。沟沟相通,渠渠相连,水清见底,游鱼相戏,一片江南风光。在从来没有见过船的地方,也响起了小火轮愉快的汽笛声。他们改种的六千亩水稻,在半年不下透雨、五天下雨四百公厘的情况下,获得亩产二千一百多斤的丰收。他们的工程,已经超过了省委提出的水网化的要求。难怪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谭震林同志到了他们那里,赞叹说:“这不仅仅是水网化,简直是河网化了。”就这样,他们的工作总是走到指标的前面,把指标一次次的突破。像卧龙人民公社这种既有革命首倡精神,又有踏踏实实作风的公社,在全国又何啻成千上万。这才使得今年粮食、棉花成倍地增长,在我国农业战线上打了一次空前的大胜仗。
毛主席和党中央负责同志总是教导我们,对于各项工作都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这一点,甘肃省敦煌县的代表、县委书记刘孟晋同志体会得特别深切。位于西北高原接近大戈壁沙漠的敦煌能够年年增产,(今年更是棉粮千斤县),成为西北高原的一面夺目的红旗,难道不是因为县委亲自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敦煌的自然规律的结果吗?县委分析敦煌的有利条件是:全部是水浇地,土质好,日照时间长(一年有三千二百多小时),农民的耕作经验丰富。而敦煌的不利条件是雨量少(一年只降雨四十四点七公厘),蒸发量大,虫害十分严重。对于那些有利条件,县委研究要充分利用它。对于这些不利条件,县委动员全县农民来战胜它。譬如为了要征服干旱,全县去冬动员一半劳力兴修水利,寻找地下水源,加强渠道管理。为了减少蒸发,动员农民秋季早种抢墒,冬季蓄水保墒。县委这些科学的分析同群众踏踏实实的干劲结合起来,就使得敦煌生产年年增长,群众生活一年好似一年,群众一年比一年干得有兴致有创造!
在拔海二千多公尺的山上引水上山,使一条五百多公里的河流改道上山,建立一道流经二十多个县、总长四千公里的山上运河,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是少见的创举。只有解放了思想、具有敢想敢干风格的中国人民才能完成这种英雄的事业。甘肃引洮工程局的代表梁兆鹏同志就带着这种自豪的心情来出席这次大会。自然,这是一项空前艰巨的工程。梁兆鹏和工程局的同志都深深知道:战略上要大胆藐视自然,战术上要十分重视困难。既要有革命的干劲,还要有科学的态度。他们很多技术问题都是用打破常规的革命干劲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解决的。过去从勘察设计到施工,至少需用五年。这次他们采取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三个月到半年就动手开工。有一段渠道的黄土土质不好,水经过渠道都下陷,工程不能进行。当时梁兆鹏到处向当地群众调查访问,翻查有关的科学文献进行黄土试验,请教苏联和中国的专家,最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一方面是敢想敢干,打破常规;一方面是老老实实请教群众,请教专家,找理论参考,做研究试验,搞出多种方案,到现场进行研究。我们今年的水利建设,正由于依靠着像梁兆鹏和他的战友们一样千千万万大胆的梦想家和脚踏实地的干将,因而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惊人的成就。
是的,在这来自祖国各地的六千名代表身上,都有着成千上万群众用革命干劲和忘我劳动写成的诗篇。而今年农业生产的整部史诗是由五亿农民用敢想敢干的伟大风格和踏踏实实的苦干精神写成的。他们的革命热情正仿佛奔腾澎湃的海洋,而他们科学的实干精神又仿佛巍然凝重的高山。在这样的大海和高山面前,自然巨人不得不低下头来,老实地付出了我们向它索取的财富——七千五百亿斤粮食和六千七百万担棉花!


第3版()
专栏:

长龙游进漠海
榆东渠——引水改造沙漠的一个典型
陕西榆林县是沙山地区,沙漠面积占总面积的60%。每遇大风,平地出现沙丘,房屋院落积满沙土。耕种十分困难,一料作物说不定要种几次才能见苗。所以住在这里的人们,要生活下去,必须和沙漠争地、争粮、争房。
解放后,党领导广大群众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治沙斗争。大量的植树、种草,在沙漠边沿营造防沙林带,“绿长城”已基本形成,为从根本上征服沙漠创造了条件。
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榆林县今年春季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农田水利高潮。“榆东渠”首先为全县人民向沙漠进军树起了第一面红旗。这条渠全长二百八十里,预计灌溉六十万亩沙漠和山滩地。
施工开始,没有经验,挖下一个小坑,高处的流沙流进坑内,有时辛苦一天挖的渠道,一夜风吹,渠就填平了。一连战斗半月,全无成绩。经过检查总结,找到了“边开渠、边引水、以水固沙、用水开渠”引水进沙的新方针。
大胆破陈规
引水定“比降”
经过几天,人工加水力就开渠近十里,接着出现的新问题是“比降”如何定。按照一般黄土地区规矩,水流二千至三千公尺降低一尺是适宜的。在大沙漠里,应该怎样谁也说不来。有人主张把“比降”放大到两千分之一以下,理由是“比降”放大水流的快,不容易渗漏,又不容易淤沙。又有人觉得这样不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在刚开的十里渠道上,分段修成各种从二千分之一直至七千分之一的“比降”,然后引水检验。结果呢,“比降”大的地段,渠道两旁冲刷厉害,大批大批的落沙,为了护堤在仅仅半里的渠堰旁就打木桩数百根,压柴草万余斤,堤还是保不住。而“比降”愈小的地方,既不要木桩也不要柴草,唯渗水很多(这没有坏处),但堤岸牢靠。谁正确,谁错误,水给做了结论,证明沙漠修渠要尽可能的缩小“比降”,才能多快好省。
以水攻沙 以沙补沙
当渠挖了约十里左右,遇见五丈多高四十丈长的大沙丘挡住了去路。“沙怕水”这是人所共知的,所以决定用水攻。但攻这样的大沙丘对大伙说还是第一次,况且在大沙丘四脚下还住着杨家伙场的三十多户人家,万一有失,就有很大危险。大家抱着“胆要大、心要细”的态度,在渠水来到之前,进行了紧张的准备。每人一捆杨柳枝,人靠人、枝连枝,在渠的西堤、村子上边筑起了“人堤”,以便把水逼向大沙丘腹部的东边。经过一天紧张的准备,开始夜攻沙丘。在冷酷的沙丘上,战士们为了征服沙漠,为了三十多户人的安全,奋战四昼夜,五万方的大沙丘被送到了西南河湾里,在沙丘的中心冲开十多丈宽的大渠。这样大的工作量,如果不用水攻,需得一万多个工日,而现在还不到六百个就开成了。
渠水再往前流就到了“阎王壁”——四丈多高,二十多丈宽的大沙山。沙高水低,沙山像长城一样挡住去路,所以攻起来很困难。一百五十多个铁汉在山顶开口,那怕上面开了十多丈宽,没到山脚下就剩一、二丈宽的小沟了。再继续挖,两旁的流沙就会大批大批流下来。于是人人献计,土工程师们四次集会,高家伙场刘小高建议当渠的两壁挖到快要下塌的时候,即把木板打进两旁的沙里,中间用木棒撑住,上边再盖好木板。木板越压越下陷,流沙不再为害,然后,再从中间挖,“木板洞”就这样形成。渠水穿过水洞南流,大量的沙子也随水南流。经过两天两夜的冲击,渠洞越冲越大,最后在“阎王壁”中间打开十多丈宽的大缺口,使渠水顺利的进入沙漠心脏。
穿过“阎王壁”,紧接着又是一连十六个大沙丘。在这里,别说沙梁尖的像鼻梁一样,要开沟非常困难,就是这里算开出渠来,往西边却还有几丈深的大沙湾。施工时还是用水攻,不过这里采用的不是
“引水拉沙”筑堤法,而是借用水的冲力,将沙梁由外到里一层一层地冲到沙湾,让沙梁填平沙湾。这叫“以沙补沙”。经过一月零两天的艰辛斗争,终于在起伏急剧长达六里的流沙湾里打开十五丈到十八丈宽的一条平坦的大沟,渠道就开在沟上面。
小鱼戏浅草
景象赶江南
“榆东渠”像长龙一样弯弯曲曲地向沙漠心脏伸延了一百多华里。
引水灌沙虽然没有多长时间,但沙漠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渠堤周围的沙湾里,小湖像葡萄串一样一个接着一个,沙丘却像孤岛被困在湖泊的中心。沙丘在湖水的包围下,逐渐陷落在湖里了。沙漠的风也不再为害了,愈刮的多,愈刮的大,沙丘愈消失的快,湖泊愈平的快。过去,大沙漠中是寸草不生,现在在渠道的旁边,在湖泊的周围,树木、野草自然的长了起来。虽然渠水仅仅流了五个月,而那些密密的芦草、蒲草,有的已经长了三尺多高;水很深的湖泊里,还出现了很小很小的鱼。可以想见,不久以前还是一片荒凉的沙漠,加上植树造林,很快就会变成绿洲了。
目前天寒地冻,开渠的勇士们正在乘胜前进,一定要把河水引到清泉山区。
(根据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材料改编)


第3版()
专栏:

不毛之地稻米香
本报记者 咸兆瑞
今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壤改良试验站在平罗县大兴墩的一块恶性白礓土上,第一次种植水稻获得丰收。七分三厘白礓土试验田中,最高的压青试验区四十五平方公尺稻田,共收稻子三十六点一斤,折合亩产四百五十五点六斤。从此,结束了白礓土不能开发利用的历史,给土壤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料。
要让白礓土上长出水稻来,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种土壤是一种含有强烈碱性的碱化土壤,质地坚硬,透水通气极差,干时坚硬如铁,翻犁不动;遇水则泥泞一团,牲畜、机具无法下地。凡是有这种土壤的地区,都是寸草不生,因此,中外专家都称它为“不毛之地”,当地农民叫它“光板洋灰马路”。
过去,不但在我国没有研究出改良这种土壤的办法,就是在土壤学文献上也查不出一个改良成功的资料来。当时,有些保守思想严重的人,甚至认为改良这种土壤不是我们这一代考虑的问题,而是“下一代的任务”。但是,白礓土对农业生产建设的危害是很严重的。就拿宁夏来说,地处黄河平原上的六十五万亩平展展的土地,由于白礓土的危害而长久地荒芜着;白礓土更是像一块块腐烂了的浓疮一样,腐蚀着肥沃的良田,勤劳的各族农民,每年要花费许多精力把插花在好田里的一小块一小块的白礓土背出去,换上好土……。
春天,当我国人民跨上了跃进马飞速前进的时候,土壤改良试验站的工作人员的心里也翻腾起来:“人人都在大跃进,我们这些搞土壤工作的人能不能跃进?……”他们想:党不是一再教导我们,前人不敢想的我们要敢想,世界上没有的我们要创造吗?终于解放了思想,打破了清规戒律,在初春的一个夜晚,由技术员黄震华同志倡议共同研究订出了在白礓土上试种水稻的大胆的计划。当时,有些人表示很冷淡,认为在白礓土上试种水稻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没有充分的理论根据。但是,有关领导部门对他们这种大胆的尝试,给予坚决支持和鼓励。宁夏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负责同志还专门派去车辆,帮助他们运肥运料。土壤改良试验站的负责同志又从附近农业社请来了几个老农做技术指导,进一步提高了试验的信心。
翻地开始了,坚硬的土地铁锹挖它不动。有些人就说:这么硬的土地,挖不动干脆算了;有的说:浅翻一下也就可以了。经过和老农研究,老农告诉他们:要想试验成功,头一步就得把地深翻好。因此,共同想出翻地的办法——先用洋镐在坚硬的地面上刨开一个个小洞,再揭“盖子”。费了好几天功夫,终于把选好的一块恶性白礓土地翻好,深度达六、七寸。
播种前,他们查看了许多资料,发现使用石膏可以破坏原来的土壤结构。便亲自到贺兰山采回石膏八百斤,施到地里;又根据土壤碱性大、肥力差等特点,施了四千斤厩肥、一千斤绿肥和五十斤磷肥做基肥。同时,还考虑到碱性大、容易死苗的情况,每亩下种量四十斤,比当地一般稻田多20%。
下种以后不几天,稻田里生出了密密麻麻的一片嫩芽,大家万分高兴。附近农业社的社员们听到后,也跑来看“稀罕”。但是,有保守思想的人又出来说风凉话了:“出苗是出苗了,恐怕难过满月关啊!”土壤改良试验站的同志们也觉得这确是关系水稻命运死活的一个严重关头。一有空,他们就翻书籍、查资料,研究白礓土壤的性能和当地历年来播种水稻的经验教训;同时,还详细地观察着水稻的生长情况,不避风雨地测量着土壤酸碱度变化情况和水温情况,记载着各种宝贵资料,并加强了田间管理。按照当地的习惯,在水稻出苗后的七天到十三天内就要退水晒秧几天,使稻根在泥土上扎实以后再灌水。但是他们打破了这种习惯,和社员们研究,采取了“活水灌溉”(即边退水边灌溉)的办法,既避免了漂秧,又防止了碱水上升,大大减少了白礓土中对作物危害最大的“钠离子”。富有种稻经验的老农杨保玉同志被同志们敢想敢干的风格和苦干的精神所感动,把他多年来积累的一条宝贵的经验献出来了。这条经验是:在水稻幼苗生长期间,在田里淤积一层厚厚的浑泥,这样,既可使稻根牢固地扎在浑泥里,又可使根系的活动借着浑泥里的有机肥料而发育茁壮,保证在退水时幼苗的正常生长。同志们马上采纳了这一宝贵意见,开挖了一道浑水沟,淤积了二、三寸浑泥。
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发育过程,及时追施含有不同成分的各种肥料,是保证水稻正常发育的另一个关键。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当地一般水稻多年来的追肥习惯是按照出苗、拔节、抽穗等阶段定期追肥或少追肥。他们打破了这种习惯,采取了不断追肥、多追肥的办法。从稻苗长出三个叶子开始,到抽穗灌浆时止,根据土质改变情况和稻草发育情况,用追肥、喷施、顺水施等方法分别追了十斤血粉、一千斤猪粪、三十五斤过磷酸钙(三次)、三百斤液肥和十斤硫酸錏,使作物在各个阶段得到了极为丰富的养料,安全地渡过了“满月关”。
水稻开始孕穗了,技术员黄震华发现有些稻苗的叶尖有枯萎现象,心里非常着急。他一面发动大家又追了一次过磷酸钙;一面带上样品赶了一百多里路到银川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防治的办法。研究出叶尖枯萎的原因是缺少微量元素,就喷射了一次硫酸铜和硼酸,突破了水稻正常发育生长的最后一关,保证了丰收。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壤改良试验站的全体同志,正在积极准备,计划明年培植亩产二千斤的白礓土高额丰产水稻。


第3版()
专栏:

精心放牧 高额丰收
中共青海贵德县委会
贵德人民公社常牧大队的牧场位于黄河以南的高山草原上,地处高寒,气候变化剧烈,枯草期较长。全队都是藏族牧民,以经营畜牧业为主。这个队的第五小队,在今年3月选择了三百五十只适龄母绵羊,建立了绵羊丰产试验田。在党的领导和社员的积极支持下,牧工精心管理,终于获得了高额丰产。这群羊在1957年8月至1958年11月的十五个月内,先后产羔两次。第一次产羔三百六十五只,成活三百六十四只,内一胎双羔的十五只;第二次产羔三百五十四只,成活三百五十三只,内一胎双羔的四只。两次共产羔七百一十九只,成活七百一十七只。取得这个巨大成绩的主要经验是:
一、党委领导,书记挂帅,开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运动:常牧大队党委在牧业合作化时即着手组织绵羊丰产试验群。但是当时不少干部和群众对大队党委制定的绵羊“一年两产或两年三产,三年加两番”的跃进计划有怀疑,表现信心不足。针对这些思想情况,大队党委由第一书记主持,先后开过四次会议,结合诉苦运动开展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本着既务虚又务实,虚实并举的精神,及时展开了鸣放辩论,批判右倾保守思想,研究实现绵羊高产的具体措施,有力的批判了“唯条件论”者、“牧区落后论”者的右倾观点,从而,鼓足了干劲,坚定了大跃进的信心。在绵羊高产试验群组成巩固后,党委又根据不同生产季节,及时召开现场会议,开展了接羔育羔、割草贮草、建立饲料基地的生产竞赛运动,先后评比十余次,有力的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二、牧工成了真正的主人:今年通过反封建斗争,使广大牧民群众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阶级教育,认清了两条道路的发展前途,大大提高了阶级觉悟,发挥了劳动牧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出现了爱社如家、爱畜如子的动人事例。试验羊群牧工觉勒认为现在“幸福的太阳照到自己门上了,不把羊放好心里就过不去”,因之不怕劳累,白天精心放羊,深夜守护羊群。他所放牧的三百六十四只春羔,个个发育良好,体质健壮,并有七十三只母羊已发情受配。为了抓好畜膘保证高额丰产,在牧工的倡议下,建立了三班轮流放牧制,使放牧时间从原来的八小时延长到十三小时。第一班天拂晓出发,至吃早饭时换第二班,中午换第三班,下午至星星出来后将羊赶回。这样既不会因牧工吃饭耽误放牧,也不会因无人看管而损失羊只,保证了羊只体质健壮。
三、因时因地的进行放牧,让羊只吃饱、吃好、喝足:为了保证牲畜常年有足够的草吃,在四季轮牧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了分区分片轮牧制度,选择草好水足羊只最爱吃的草场上放牧。并根据各个季节的不同情况,采取夏季放高山远山,避免在平川受热和蚊蝇骚扰危害;秋季放花草,防霜草,并避免在汭滩牧地放牧,防止感染肝片形吸虫病和因潮湿引起腐蹄病;冬春在山沟平川避风向阳的地区放牧,青草发芽后,先吃黄后吃青,避免过食引起羊快疫。春、夏、秋三季每天饮水二、三次,冬天饮水一次,防止饮水过少或过多影响抓膘和保膘。
四、增加种公羊,实现全配满怀:今年配种期间根据老牧工的经验,按一比十三的比例,增加种公羊的数量,以增加配种次数,消灭了空怀。
五、防止流产,精心接羔育幼:为了防止流产,在母羊怀胎期间,避免在高山陡坡的牧场上放牧,不让母羊吃霜草,将早晚饮水改为中午饮水,做到羊圈宽敞舒适,出入圈门不拥挤,保证了两次怀胎,安全生产。产羔期间做到白天不离群,夜晚不离圈,轮流守护。并且每人都置备了接羔袋,每装一次羔羊,用草木灰消毒一次,防止传染疾病和母羊不认羔的现象发生。
六、建立饲养基地,及时进行补饲:该队今年开垦荒地八百三十六亩,种青燕麦一百一十三亩,收获燕麦草十四万八千九百五十斤,打贮青干草七十四万三千四百五十斤,不仅保证了试验羊群的补饲青草,而且还可以供应其他牧群的补饲,实现了四季常青,满膘过冬。对试验羊群从11月开始,每只羊每天补饲一斤青干草,直到青草发芽时为止。为了防止羊群拥挤践踏浪费青干草,采用了“吊草补饲法”。
七、小病不出群,大病不出队:为了加强兽疫防治工作,在党委的具体领导下,全队抽调二十五名青年男女组织了兽医排,以师傅带徒弟边教、边学、边作的办法,培养了技术力量,使每个畜群都有懂得一般兽医技术的牧工,认真贯彻了“防重于治”的方针,及时的进行了羊痘、炭疽、羊快疫的预防注射。普遍做到小病不出群,大病不出队。
为了掀起明年畜牧业生产的更大跃进,县委决定专人检查帮助,加强领导。目前除作好越冬保畜工作外,正千方百计增强牲畜体质,作到随产随配,力争明年4月产一胎,冬季再产一胎。(附图片)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羊群 (呼伦贝尔日报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