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内务部通知各地民政机关
新年、春节开展拥军优属活动
新华社21日讯 内务部在18日向各省(区)、市民政机关发出关于1959年新年、春节期间进行拥军优属工作的通知。
通知说,在1959年的新年、春节期间,应当开展一次广泛的拥军优属活动,以鼓舞部队士气,增强人民群众的国防观念和对敌斗争的决心,加强军民之间的团结,并且进一步发扬烈属、军属、残废军人和复员军人的积极性,在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通知要求,驻军地区特别是边防、海防和福建前线地区的政府,应当组织机关、团体、学校和各阶层人民群众对部队进行慰问和同部队联欢。各地政府在取得驻军政治机关的同意下,可以组织县、社干部、劳动模范和烈属、军属、残废军人、复员军人中的先进人物,向部队报告本地区的生产成就、生活情况和各项建设事业的远景规划,互相勉励,共同跃进。各地还应当对附近部队的医院、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疗养院和复员军人慢性病院等进行慰问,鼓励他们安心休养。应当发动军属、残废军人和复员、退伍军人向他们的亲人和战友写信,互相报喜,加强前后方之间的联系,鼓舞部队的斗志。
通知指出,在新年、春节进行拥军优属活动期间,应当向烈属、军属、残废军人和复员、退伍军人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政治热情。并且采取适当形式向人民群众广泛进行拥军优属工作和国防观念的教育,以进一步树立起关怀、热爱烈属、军属、残废军人、复员军人和人民军队的社会风气。各地应当组织群众对烈属、军属、残废军人进行慰问,向他们拜年贺节。应当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地宣传烈属、军属、残废军人和复员军人在生产建设中的模范事迹,鼓励他们在明年更大的生产跃进当中作出更大的成就,同时还应当结合拥军优属活动,普遍检查一次优抚复员工作。
通知还要求各地民政机关在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的时候,要向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年广泛宣传义务兵役制,宣传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相互关系,协助有关部门作好1959年的新兵征集工作和义务兵退伍还乡工作。


第6版()
专栏:

自力更生改变落后面貌
三江侗族自治县一跃成为粮油肉钱“四余县”
新华社南宁21日电 记者黄义杰报道: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在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中,打破过去消极靠国家照顾的依赖思想,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挥自力更生精神,在国家的帮助和汉族的支援下,自治县今年各项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工农业生产出现了全新的局面。
这个僻处深山的自治县,居住着侗、苗、瑶、僮、汉五个民族的十八万人民,历史上一直是个严重的缺粮县,解放后,每年仍缺粮两千多万斤,几年来,从外省外县调进的粮食达一亿四千多万斤,每年需要四十多万人次远到湖南、贵州运粮食进来。在各族干部和群众中,存在着“少数民族地区落后”、“山区不如平原”等思想,认为要解决粮食问题,只有靠外地支援,要搞建设,只有伸手向国家要钱。
三江侗族自治县一年来大跃进的实践证明:政治挂帅、解放思想,凡事依靠群众,巩固地树立自力更生思想,不断革命,是迅速改变自治县落后面貌最根本的途径。
这个县的党组织领导各族人民在整风反右派和批判地方民族主义斗争的胜利基础上,今年不断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诉缺粮苦和参观评比的方法,彻底打破了
“少数民族地区落后论”、“特殊论”等右倾保守思想。例如过去人们说:“外边是平原大地,那能比得上人家”,去年以来,全县就组织了一百多次参观活动,成千成万的人到外地参观学习,开展了全民性的“山区能不能赛平原”的大辩论,结果认识到平原和山区在发展生产上各有特点,看到山区发展的巨大潜力。中共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委向各族人民提出了“承认落后,改变落后”和“赶汉区,赛平原”的行动口号,迅速掀起了群众性的
“三自”、“三边”的生产建设高潮,就是资金自筹、原料自给、技术自学和边筹、边建、边生产。首先是农田水利建设自己出钱出力,十八万人民经过四、五月的努力,已基本上消灭了旱灾。各族人民今年大破落后的习俗陈规,第一次将全县90%的稻田由一造改为两造,成为广西的第一个早稻千斤县,全县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增加了三、四倍。三江侗族自治县今年的工业建设投资虽然比去年增加了二十倍,但资金大都是从县内自筹的,光群众自己的投资就有十万多元。一年来,这个县的公路交通建设也发展得很快,不要国家一文钱,群众自己出人出材,共修了七十公里长的公路。
现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变成了余粮、余油、余肉、余钱的“四余”县;过去每年要从外地调进粮食两千多万斤,而今年可以外调四千七百多万斤粮食;今年是这个县历史上第一次运出生猪支援外地;今年的工业交通建设不仅没有向国家要钱,就是县内自筹的五百八十多万元的资金还有节余。
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依靠自力更生所取得的成就,使一些“砍头派”口服心服(这些人过去不相信这个县能够成为千斤县,曾说三江侗族自治县如果做到不向外地买粮食,就砍他的头),使各族干部和群众更加看清了“事在人为”和“人定胜天”的真理,以后再也不需要每年组织四十多万人次到外省运粮了,可以把这些劳动力完全用到生产上去。全县每年还可以把过去买粮食的一百七十多万元,用来发展工业生产和举办生活福利事业。这种崭新局面的出现,使各族人民更加奋发,例如今年这个县第一次种双季稻,正当晚稻灌浆时,发生了空前未有的虫灾,仅数天时间,虫灾蔓延全县,中共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委发出战胜虫灾号召后,五万多人的灭虫队伍立即开到田间,自己制造农药,三天三夜就扑灭了虫害,保证了晚稻大丰收。现在这个县已经实行了伙食的供给制,还发了工资,各族人民喜气洋洋。
中共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委为了使广大群众不断发挥自力更生搞生产建设的精神,采取了以下几项主要措施:(1)不断革命,不断跃进。一个指标实现以后,及时向群众指出新的努力方向,例如今年实现早稻千斤县以后,又提出了新的跃进口号;(2)不断运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评比、大竞赛、大支援的方法,让人人插红旗,个个争上游,注意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促进生产不断跃进;(3)及时地组织参观和召开现场会议,虚心学习各地的先进经验。


第6版()
专栏:编后

先要消除思想障碍
我们的时代是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时代,但是,对于我国的少数民族来说,却是一年等于千百年,广西三江的侗族人民千百年来一直过着少吃缺穿,挨冻受饿的日子。解放后,人们生活逐渐改善,但是每年仍需要四十万人次的劳动力到外地运粮。经过一年的跃进,他们已经成为粮、油、肉、钱样样有余的“四余县”了!云南怒江傈僳族人民过去是靠野菜过冬的,而今年则粮食多得要造新仓库来放了。在文化方面许多少数民族已经改变了刻木结绳的落后状态,出现诗歌满墙的新气象了!在我们的国家里,已经有相当多的民族自治地方,起了这样翻天复地的大变化。这个变化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各民族人民高速度发展的根本保证。
只有思想丰收,才有生产丰收。各少数民族人民跃进的速度,首先取决于他们思想面貌的变化,只有在思想战线上打了胜仗,才有生产战线上的巨大胜利。那些“地区落后论”、“地区特殊论”和消极依靠国家帮助的依赖思想,是前进途中的主要障碍。这些思想一经打破,人们破除了迷信,解放了思想,冲天干劲就发挥出来了。经过一年苦战,改变了落后面貌。
中国是一穷二白的。在中国的领土上,一般说,少数民族地区则更穷更白。这是坏事,但也正是好事。因为更穷更白,少数民族人民就更迫切地要求改变穷白的痛苦。发动群众起来改变这穷白的痛苦生活,就会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写出最新最美的文字。不能死抱住“落后论”,不去设法改变落后。
国家的帮助,是促使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过去大力帮助了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现在和将来也会继续帮助下去。但是如果把依靠国家帮助当作改变一穷二白的唯一办法,而不是在国家帮助的同时努力自力更生,那就不好了。消极的依赖思想,是跃进的绊脚石。
三江侗族自治县和其他先进的少数民族地区在生产战线上的大捷,是我国少数民族高速度跃进的良好榜样。让我们学习他们在国家帮助下同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我们祖国各民族,并驾齐驱,齐步跃进!


第6版()
专栏:

昔日刻木结绳 今朝诗歌满墙
怒江傈僳族人民文化大翻身
本报讯 记者黄昌禄报道:昨日刻木结绳,今朝诗歌满墙。云南边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采取群众运动的方法,在短期内使傈僳族人民文化大翻身。
怒江地区的傈僳族过去不但生产处于原始落后状态,文化上也是一张白纸。除极少数人懂得专门在宗教上使用的文字外,广大群众都是文盲。那时,他们只好用刻木结绳的办法来记事或通讯,用手指头和玉米粒来计算数字,算年月看手板心上的脉纹。文化上的蒙昧状态,给傈僳人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困难,特别在合作化和大跃进中,困难更多。许多农业社用玉米粒丢在竹筒里或用木棍刻划记号来记工分,有时玉米被老鼠吃了,木棍被小孩烧掉了,账就算不清。社干部在领导生产中需要掌握全面情况,但别人汇报的情况没法记下来,时常忘记,影响了工作。没有文化,社员学习科学技术时,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为了使傈僳族人民摆脱原始的文盲状态,进一步推动生产,几年来,党派了许多语文工作者到怒江进行工作,并帮助他们创造了文字。新的傈僳文是根据傈僳族人民的语言所创造的拼音文字,本来比较容易学,在短时间就可以学会的。但在推广傈僳文字之初,有人把文字工作神秘化了,认为只有知识分子才能担负这一工作,有人强调要培养出大量教师、办起正规的夜校后,才能普遍进行扫盲。总之,他们认为边疆少数民族的扫盲只能慢慢来,不能多快好省。自治州党委批判了这些错误论调,确定只要贯彻群众路线,就可以快。在这一方针下,全州开办了大量的短期训练班,突击训练了一千多名农村积极分子和小学教员当扫盲教师。他们边学边教,教会一批,再扩大一批。同时,发动群众诉没文化的苦,辩论学文化的好处。在辩论中,傈僳群众说:“过去汉族计年用金文字,傈僳计年用手板心,今天共产党为我们造了金文字,一定要学好!”于是迅速形成了“万人教,全民学”的轰轰烈烈运动。在运动中,群众创造了许多办法,来解决生产与扫盲时间的矛盾,来克服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他们在田间路旁遍插字母表及识字牌,在墙上,门上甚至在犁架和镰刀上,都写满了字,休息时间学,吃饭前后学,走路也学,形成了“到处是课堂,遍地读书声”的新局面。从8月到10月,全州三万二千多个青壮年文盲中,将近70%的人都学会了傈僳文字,不少老年人也摆脱了文盲状态。
广大傈僳族人民掌握了文字工具以后,他们的生产和精神面貌迅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农业社普遍用文字代替玉米粒和木刻记账的方法,许多刚学会文字的青壮年担任了会计。普洛农业社还办了墙报,社员们第一次用大字报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表扬和批评。国庆节前后全州建立人民公社时,傈僳农民纷纷用初学会的文字写了申请书,仅碧罗人民公社的社员就写了七百多份。玛哈底村农民巴华强的弟弟在碧江中学读书,过去他要亲自跑到学校去给弟弟送钱,来回需要四天时间,影响了生产;他学会文字后,就在家里写一封信,把钱汇给弟弟。创作组、读报组和黑板报,像雨后春笋般,在全州各地不断出现。仅碧江县的群众,就创作了一千多首民歌。(附图片)
云南拉祜族过去用刻木记事(左图),记的事情各有不同,往往本人才知道。现在拉祜族农民已经用拉祜文记工分了(右图)。 王传国摄


第6版()
专栏:

怒江之冬
黄昌禄
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已经白雪皑皑,冬天来到了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冬天,本来是怒江两岸少数民族饥寒交迫的日子。解放前,80%以上的贫苦农民每年收获的粮食这时已经吃完,开始指靠采集野菜、草根和树皮度日。那时,许多悲惨的事情在冬天发生了。有人为了一斗粮食的代价,忍痛出卖了自己的亲生儿女。有人吃了草根树皮解不出大便,活活胀死。也有人被逼得离家背井,逃荒到异乡。傈僳族的历史,是一部用血泪写成的饿肚子的历史呵!今年冬天,记者访问了怒江河谷,看不见一点饥饿的影子,傈僳族饿肚子的历史已经被今年粮食空前大丰收而彻底地结束了。全州今年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增加了三倍,比解放那年增加了七倍多,平均每人已有一千六百多斤粮食。现在,人们不再为缺粮而发愁,而是愁着粮食突然多了,不会处置。傈僳族过去是没有仓库的,今年家家户户把所有木札子和竹箩箩都腾出来装粮食,装不完,又把公房用来堆粮食,还是堆不完,有些村子只好临时突击盖仓库。许多地方今年第一次收获到稻谷,开始竟不知道怎样个吃法。过去傈僳人都是用脚碓舂粮食吃,一人从早舂到晚,最多能舂出一斗粮食来,现在粮食多了餐餐要吃,才感觉脚碓太不能满足需要了。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各级党委在领导各族人民获得粮食大丰收以后,又及时教导和帮助他们学会过新的生活。四个县委都派了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优秀干部到各人民公社去管理生活福利,还抽调了大批汉族和内地其它民族的干部到公共食堂去担任事务长和炊事员,向傈僳等族人民传授作饭菜的技术。中共怒江边工委和各县委、公社党委的书记都种了“生活试验田”。福贡县委书记到国庆第一公社上帕大队的公共食堂去种“试验田”后,教会了傈僳族炊事员蒸米饭、炒菜、磨豆腐等技术。全州还集中了上百名从内地来的石工和木工,利用怒江千百条支流的水力,为各公社赶修水碾、水磨和水碓,以代替过时的脚碓。初办公共食堂时,许多食堂还有饭没菜,顿顿吃玉米饭。现在普遍会蒸大米饭和用玉米作耙耙,许多食堂每餐有一菜一汤。平均半月或一月吃一次肉。这样生活,在内地也许并不算好,但对怒江各族人民来说,却是过去梦想不到的大幸福。他们用惊喜的心情,编了一首民歌唱道:
“吃饭不要钱,
祖宗三代没见过。
这是在作梦?
真有这事情。
这事在何处?
就在我们公社里。
东方红通通,
万岁毛泽东!”。
当傈僳人吃饱饭以后,怒江各级党委又为他
们过冬的衣服问题而操起
心来。祖辈相传,傈僳族贫
苦农民终年只有一件单薄
的麻布衣裳遮身,每到冬
天,只好在室里烧起一塘
不灭的火,蹲在火塘旁边
挨过漫长的严冬。今年,
党决心要让怒江十二万少
数民族人民都能温暖地度过冬天。在秋收结束后,
党立即领导各族人民大力发展副业生产,要求在年
底前平均每人副业收入一
百元,彻底解决穿衣问题。
全州组成了上万人的副业
生产大军,到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上去挖黄连、黄山药等贵重药材,和采摘漆子橡子等。碧江县团结公社一个大队在五天内采集的药材,便换回了全队所缺的冬衣。碧江县贸易公司库存的一千多件棉衣、绒衣和二千五百多条麻棉毯,已经销售一空,现在又组织一千多人和二百七十四匹马从内地赶运棉衣棉毯来供应。
怒江河谷整天北风呼啸,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上雪花纷飞,但是傈僳人不再守住火塘过冬了。现在他们穿上厚厚的棉衣,到高山上挖黄连、修水利、筑公路、炼钢铁,为明年怒江地区的更大跃进揭开序幕。(附图片)
赵志方插图


第6版()
专栏:

一片红心
本报记者 程竞明
在国防部的大楼里,彭德怀部长和一群老婆婆在亲切地握手。他向坐在身边的一位老人问道:“老姐姐,你今年好大年纪?”叙过几句家常,他又在另一位老大妈递过来的小本子上,写下“祝你长寿”的题词。
她们都是些什么人?胸前挂了金光灿烂的奖章,齐齐整整地坐在这儿。一张张布满绉纹的面孔上,堆满了幸福的笑容。她们正在细心倾听彭德怀元帅的讲话:
“……我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国防部,向把自己亲人献给人民革命事业的烈属致崇高的敬意。你们过去光荣,现在还是光荣的……”
革命先烈的亲人,当然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和关怀。可是,我现在想要歌颂的这几位老妈妈,还不仅仅是为革命牺牲了亲爱的丈夫、儿女和兄弟,她们自己就是千锤百炼的老战士啊!在多年的对敌斗争中,她们出生入死,历尽了困苦艰难。这些人正是做到了毛主席所说的:“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她们还不只是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献出亲人,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为人民立下功勋;而且,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仍然高举红旗,迈着稳健的脚步,走在群众的最前面。今天,这些头发斑白的老人,带着自己优异的成绩,来到了祖国的首都北京。她们是从千万人中间被选拔出来的,来出席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会议。
这些天,我一个个地访问了这些革命老前辈,同她们一起重温着几十年的往事。多少回,我止不住流下激动的热泪。我仔细听着,用笔记载下来。就这样,在我的心头慢慢升起了一个光芒四射的英雄母亲的形象,她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我们党和祖国的骄傲,是我们年轻一辈的光辉榜样!
头断血流不投降
我该怎样来介绍老妈妈们的光荣业迹?二、三十年前在老苏区,她们还正是血气方刚的女红军呢!她们侦察敌情,当宣传员,筹军粮,送情报,护理伤员,作群众工作……。党分配什么,她们就干什么,全心全意,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
你听,这是她们当年的歌声:
“深山岩洞是我们的房,青枝绿叶是我们
的床,
红薯葛根是我们的粮,共产党是我们的亲
爹娘,
那怕敌人再围剿,头断血流不投降!”
湖北省红安县的徐正修大妈,那时候蹲在大别山脉莲台山的石洞里,日日夜夜地看守着伤病员,给他们灌水,喂野果子,洗伤口,敷药,还给他们讲故事,唱这支革命的歌曲。不久,敌人又开始了对山区的大扫荡,党决定派徐大妈到敌占区去,在群众中找关系、扎根子。那是1935年的秋天,大妈一进入“虎口”,就被地主反动武装——清乡团逮捕了。在审讯室里,敌人用枪杆、皮带、刀背、木棒拷打她,逼问红军的动向。大妈只有一句话:“打死也不知道!”她的嘴就像焊住了一样,什么也不肯讲。她不能忘记自己的血海深仇,丈夫、儿子和三个亲弟弟是怎样壮烈牺牲的。
“狼心狗肺的反动派啊,这血债要用血来还,我全家革命到底,日出西山也休想我顺服你,‘投’你的‘降’。”大妈的心里燃烧着仇恨的烈火。打吧,吊吧,什么样的苦刑,都能顶得住!地主、特务用尽各种手法,什么话也套不出来。9月初,浑身创伤的徐大妈从监狱里放出来了,她还没有走动几步,就昏倒在地上。家里的房屋被敌人拆去修了炮楼,地主不准她进村,指定她在村外一棵枫树底下安身。刚强的徐大妈要活下去,要向敌人斗争。她砍些茅草,在树底下搭起棚棚,很快又和党派来的人接上了关系。
徐大妈向我叙述着这段经历,她的头颤动得更厉害了。由于当时受刑太重,她的头直到现在总是不停的颤动,成了残疾。我怀着深深的敬意,凝望着她那时时颤动的头,凝望着她颈上的伤疤。坚贞不屈的老妈妈啊!你们为革命受过多少的苦难。今天,生活在幸福中的年青人,永远会记得:这幸福是怎样得来的。
在红色游击队里
革命的老前辈们,在敌人面前,真正做到了她们自己所歌唱的“头断血流不投降”,表现了英雄的气概。而这些刚强、威武的女将,对待自己的战友却怀着那样深切的友爱,像大姐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照顾他们,为了他们的利益,自己可以作任何牺牲。
让我们来认识一位1928年参加革命的老党员王荣贞吧!她生得十分矮小,一双大眼睛闪着智慧的光彩。从外形上,你很难想像到这是一位当年踏遍赣东南高山峻岭的女游击队员。在红军游击队里,战士们亲热地叫她“矮嫂”,行军、打仗,总是争着帮她背米袋、背包,用各种办法来表达对她的尊敬。因为他们知道,王荣贞为了使大家生活得好一点,曾经是怎样地煞费苦心。战士们的衣服脏了,“矮嫂”帮着洗,战士们从头到脚的穿戴,全都是“矮嫂”千针万线缝起来的。在游击队的宿营地,王荣贞出色地施展着一个家庭主妇的才能,使战友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有一次,在激烈的战斗中,王荣贞左腿负伤,滚下了山谷。她身上背着药包,但是舍不得取出来用,她要把这点宝贵的药品留给战友们,而自己忍住伤口的疼痛,爬呀爬地,终于找到一种药草,用嘴嚼碎敷在被子弹打穿了的伤口上。更叫人动心的是,王荣贞为着集体的安全,曾经噙着眼泪舍弃了刚出生的儿子。事情发生在1942年的春天,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四个县的兵力围剿革命武装。王荣贞经过几昼夜的急行军,在草地上分娩了。她该是多么疼爱这个小生命。王荣贞把孩子捆在自己的胸前,母子要死活在一起。这时,敌人正在紧紧追击,游击队边打边退,情况非常危急。打仗时还带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是个多大的拖累!王荣贞懂得在敌人搜山包围之中,婴儿的一声啼哭会断送整个游击队的安全。为了党,为了战友们,她不得不把小宝贝留下来,赶快转移。可是怎能忍心把孩子扔在这战火四起的山林里?她走出几步,又转回来,看到孩子在被包里睁开了不懂事的小眼睛,做母亲的心像被撕裂了似地剧痛。这时候,敌人的冲锋号又响起来了,游击队马上要迂回到对面的山头去。王荣贞擦着眼泪,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来,轻轻盖在儿子的身上,和同志们一起撤退。她的心在绞痛,走几步就忍不住回头向着孩子的方向张望。同志们都来安慰她,她的爱人游击队政委杨文翰同志也劝她说:“你这样做是对的,不要再啼哭了。革命就是要有牺牲,多少烈士不都是他母亲费尽心血养大成人的?可是,如果为了一个小毛毛使整个游击队遭受损失,我们怎么对得起党?”他的安慰和鼓励使王荣贞更加坚强起来。但是,这样一位好同志,一位好丈夫,不幸在一年以后又离开了王荣贞而英勇地牺牲了。为革命献出亲人的王荣贞啊!多少年来,一直继承着丈夫的遗志,顽强不屈的战斗着……
“我的心早已交给党了”
有的革命老妈妈,现在已是风烛残年,但是她们的革命热情比年轻人还要旺盛,她们的心像火一般的红。湖南省八十四岁的刘四婆,向我倾诉了她对党的炽热的感情。这位淳朴的老人1956年曾经到北京参加过全国烈属、军属、残废军人、复员军人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她把党和人民所给予的荣誉,当作对自己的鞭策,从此,她变得更积极、更谦虚了,一心一意要争取入党。她回到湘西,便买了一本党章,请民校的教师细细讲解,还要求党组织培养自己。当时党支部书记劝她:“入党以后工作重,会议又多,你这八十多岁的人,晚上开会跌跌绊绊地摔倒了,我们怎么担当得起?”可是,老婆婆非常坚决。她说,我儿子当红军尽了忠,死得有志气,我的心也早已交给党了!
几年来,刘四婆在生产上、工作上一贯领头干,几次被群众选为特等劳动模范,在湘西成了人人皆知的“不老的老英雄”。今年10月29日,她终于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在党的会议上,这位八十四岁的新党员说:
“我知道我们党是先‘社会’后‘共产’,我要为共产主义尽心尽力,让天下的人都能过幸福日子。我不骄傲,也不自满,党叫干什么我就带头干,还要好好学习党的政策。同志们也别看我年纪大了,就‘包庇’我,看到缺点只管提出来,帮助我进步。”
这是多么真诚动人的一篇誓词!
当社会主义建设的
带头人
革命老妈妈们都是贫苦农民出身,辛勤劳动是她们的本色。刘四婆、徐大妈都随身揣着
“社员劳动手册”,那上面记载着她们每天劳动的情形。乡里的干部、群众总是劝她们多休息、保养身体。可是,老妈妈们不仅和社员一样出工,还种了试验田。刘四婆说:“虽然我八十四岁了,但眼不瞎,腰不酸,腿不痛,一餐还吃半斤米,这就是劳动的好处。现在劳动是快活的,越做越有劲;越劳动身体越健康!”担任江西省弋阳县副县长、政协主席的王荣贞,曾经四次被评为模范干部。她在西里村领导抢收时,群众拉着她说:“王县长,你这大年纪又是小脚,跟我们一样黑白天的下田,太辛苦了!”
作为光荣的红军烈属,她们从来不依赖政府的特殊照顾,而且恰恰相反,为了社会主义集体的事业,老妈妈们是那样的慷慨无私。集体需要什么,她们就献出什么,做到了舍己为公。刘四婆几年来已经向自己所在的畜牧社投资五百元,这是她全部的积蓄,里面除了一部分烈属抚恤金、补助费以外,都是她纺纱、种菜长年累月存下来的。可是她自己却在过着怎样俭朴的生活啊!煮一餐饭也要省出一把米,搭点粗粮,就这样一两米、几两米、一斤米地节约下来,她说:这也是自己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点心意!
“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党和毛主席的号召,已经成为革命老妈妈们的共同信念。她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出了自己的热和光。群众越来越尊敬她们,热爱她们,而她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是这样,我们这些可敬可爱的老妈妈们,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群众不断前进。
愿这些革命老妈妈长命百岁!愿她们的一颗爱党爱革命的红心永远跳动,永远年青!(附图片)
三位革命老妈妈在欢谈,中间是王荣贞,右边是刘四婆,左边是徐大妈。李秀声摄(新华社稿)


第6版()
专栏:

各族人民喜丰收 (图片)
云南农业展览馆
美术设计组集体创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