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民主德国政府就巴黎会议发表声明
不许北大西洋集团干涉德国事务
德共中央指斥西方国家对苏联建议采取否定立场
新华社柏林21日电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部长会议今天就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理事会巴黎会议发表声明说:这次会议对于西柏林的决议是“对民主德国事务的粗暴干涉。民主德国政府最坚决地反对这一决议。”
声明指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西柏林没有任何权利——这种‘权利’不论什么时候都不依靠某种会议的单方面决议来确定。”北大西洋集团的企图“只会导致局势的继续恶化。民主德国和一切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决不允许这样做,并且将来也决不会允许北大西洋集团成为西柏林的保护人”。
声明说,北大西洋集团理事会巴黎会议表明,它们力图使西柏林的占领状态无限止地继续下去,使西柏林成为北大西洋集团的桥头堡和对民主德国内部的和平破坏者。
声明谴责波恩政府阻挠西柏林局势的正常化,企图把其他国家卷入战争冒险并蒙蔽西德的舆论。
声明说,西德政府把解决西柏林问题同重新统一德国问题混为一谈的手法,只是为了拖延准备对德和约和拖延对西柏林问题的解决。
声明指出,苏联政府关于和平解决西柏林问题的建议对于解决德国问题具有巨大意义。声明说:“移交目前尚为苏联机关在柏林行使的职权给民主德国是使柏林局势正常化的有意义的步骤。任何破坏移交工作的尝试都是徒劳的,并且只会对于西柏林问题的和平解决带来困难。”
声明最后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准备在关于和平解决西柏林问题和移交目前尚为苏联机关行使的职权的一切有关的问题上达成协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认为,如果一切参加者具有善良愿望的话,以和平精神尽快解决西柏林问题的前提是存在的。”
新华社21日讯 据塔斯社柏林20日讯:“德国九零四自由广播电台”广播了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北大西洋集团巴黎会议发表的声明。
声明严厉地指责巴黎会议对于苏联关于使西柏林局势正常化的建议采取否定立场,并且指出,西德政府和西柏林市长在这次会议上尽一切力量来阻碍对苏联的建议采取现实的态度。声明说,阿登纳政府的立场使人毫不怀疑:它不要谈判,不要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愿意达成全德的谅解,而是要加剧“冷战”和发动使用原子武器的“热战”。
声明说,西德在北大西洋集团的欧洲成员国中已经越来越孤立了。许多国家不希望被波恩和华盛顿拖入世界战争。
声明强调了谈判和互相谅解的政策对于西德的迫切必要性,并且坚决要求缔结对德和约,主张任命一个西德代表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代表一起决定德国在对德和约问题上的观点,以便同反希特勒战争中的战胜国进行关于缔结和约的谈判。


第5版()
专栏:

阿登纳的僵化政策不得人心
西德统治集团内哄加剧
新华社波恩19日电 阿登纳政府拒绝苏联关于西柏林局势正常化建议的顽固立场引起了西德统治集团内部越来越大的分歧。
近日来波恩官方人士大事渲染西方国家在巴黎北大西洋集团理事会会议期间对西柏林问题所表现的“团结一致”,企图以此来替阿登纳的不受欢迎的僵化政策撑台。但是据报道,西德社会民主党人士对巴黎四国外长会议的公报公开表示不满,认为它并没能使柏林问题得到任何解决。
有消息说,阿登纳企图在本月22日召集各党派议会党团主席就所谓“柏林危机”举行第二次“磋商”来“协调”彼此间的分歧。社会民主党几天前曾经要求联邦议院在明年1月间举行广泛的外交政策辩论。这个要求据说已经遭到基督教民主联盟的拒绝。
在这同时,阿登纳集团在柏林问题上所采取的僵硬政策也在基督教民主联盟的下层盟员中间引起了不满。不久前由于积极主张东西德达成谅解而被开除出盟的明斯特大学新闻系主任哈格曼教授,18日在科隆出版的“德国与国际政治新闻”上写道,自从西德建国以来,阿登纳的外交政策从来没有在联盟内部遭到过像目前这样尖锐的指责。哈格曼在文章中指出,目前在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内部,主张迅速举行谈判来缔结和约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波恩内阁中也有不少部长支持这种主张。


第5版()
专栏:

美国放小卫星吹大牛皮
苏联科学家指出这种手法太不光彩
新华社莫斯科20日电 苏联科学家塞道夫院士20日揭穿美国吹嘘发射成功一个世界上最大的人造卫星的牛皮。
美国在18日发射了一个有效重量只有六十七点五公斤的人造卫星,但他们却耸人听闻地把进入轨道的运载火箭的重量同它加在一起,大叫大嚷说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卫星,其重量超过苏联的第三个人造卫星两倍多,云云。
塞道夫院士20日在答复塔斯社记者的一次访问中说:“所有懂技术的人都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美国这个新卫星在重量上根本谈不到胜过苏联三个卫星中的任何一个。我们不妨提一下,苏联第一个卫星的有效重量是八十三点六公斤,第二个卫星是五百零八点三公斤,第三个卫星是一千三百二十七公斤,而美国卫星的有效重量只有六十七点五公斤。为了耸人听闻,美国把这个新卫星的重量同进入轨道的重达四吨的运载火箭的重量凑在一起了。”
塞道夫院士说:“专家们和广大公众都知道,在苏联发射卫星的时候,运载火箭也进入轨道并存在很长一段时间,而第二个卫星的运载火箭和仪器容器就没有分开,这同美国现在的情况是一样的。但是运载火箭的重量并不能说明科学仪器容器的研究能力以及火箭所能负荷的有效载重量。因此,当时发射苏联卫星的运载火箭的重量没有在报纸上发表。”
塞道夫院士接着指出:“如果有效载重量与运载火箭重量为一与五十七之比(美国卫星就是如此),那么绕地球旋转了六个月的苏联第三个卫星的最后一级运载火箭的重量应该是七十五吨多,而美国卫星的只有四吨。即使进入轨道的苏联运载火箭的重量小于七十五吨,但是这个重量也要比四吨大得多。”他说,这不仅指苏联第三个卫星的运载火箭,而且也包括第一个和第二个卫星的运载火箭。
塞道夫院士说:“我可以肯定地说,只是进入轨道绕地球旋转了两个月的苏联第一个卫星的运载火箭的重量就比四吨要重得多。”
塞道夫院士说:“上面列举的理由非常简单,这是所有的火箭技术专家都十分清楚的。因此有理由说,许多大肆宣传美国新的人造卫星是最重的人造卫星的人对这一点也是十分清楚的。我认为,进行这种宣传的人是不光彩的。”
塞道夫院士最后说:不能不强调指出,卫星轨道的高度和存在的时间是最重要的标志。
大家知道,美国新发射的人造卫星的最低高度按美国官方宣布只一百八十四公里,在空中只能存在二十天左右。


第5版()
专栏:

团结一致保卫革命成果和共和国的独立
伊拉克五万人集会抗议美国阴谋活动
新任美国驻伊大使说美国对伊拉克局势感到不安
新华社巴格达20日电 伊拉克各界人民五万人参加了19日在巴格达南面的纳加夫城举行的和平周开幕式群众大会。参加大会的人包括工人、学生、宗教界人士等。
伊拉克和平战士全国委员会总书记阿齐兹·谢里夫首先在会上讲话。他揭露帝国主义图谋从两方面反对伊拉克共和国:一方面采取美国和巴格达条约残余国家缔结协定的手段,另一方面策划阴谋活动,图谋破坏伊拉克的民族团结。
大会通过致卡塞姆总理的电文说:“我们宣布要很好地团结一致保卫革命的成果、共和国的独立和它的共和民主政治。我们将全心全意对企图分裂我们的队伍和图谋反对共和国的那些人进行斗争。”
大会还打电报给伊朗和土耳其的大使馆说:“我们对美国缔结的帝国主义的军事条约提出抗议,美国的目的是威胁我们爱好和平的共和国和民族的安全,以及其它自由的阿拉伯国家的安全。这些条约的目的是要使伊朗和土耳其民族屈从于美国帝国主义的计划。我们对帝国主义者在他们的走狗的效劳下进行的阴谋活动提出抗议。”
据新华社21日讯 华盛顿消息:新任美国驻伊拉克大使杰尼干18日说:美国对伊拉克的局势“多少有点不安”。
杰尼干是在宣誓就任前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会晤后说这话的。


第5版()
专栏: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电台
评朗特里中东之行
新华社开罗21日电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电台在19日晚间的广播中说,美国助理国务卿朗特里在这次访问中东地区的时候,“同各阿拉伯国家政府领袖讨论了在阿拉伯国家同美国之间建立新的关系问题。”广播说:“谈判结果都是比较圆满的”。
广播认为,“人们可以这样说,美国国务院这一次似乎准备对中东各国采取现实的政策。”
电台引用当地一家报纸的评论说:“我们过去对于美国在中东制造分裂和对立的政策,不是不感到很不放心的。这种政策为阿拉伯国家带来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困难和麻烦。但是这一次,我们十分愉快地注意到,助理国务卿朗特里先生这次的访问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朗特里不去制造分歧,而表示他和他的政府迫切希望改善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关系,丝毫不想损害我国所倡议的统一阿拉伯民族的计划。”
电台认为,“朗特里的使命的获得成功也表现在他指责了一切低估和不关心那些经济上还落后的阿拉伯国家的经济援助要求,他一再表示,美国对于这些要求不能不加理睬。”
电台继续说,“朗特里体会到各阿拉伯国家不愿意让它们的政策同西方政策完全一致,在不少问题上各有不同的看法和立场,但是,他也发现,一切阿拉伯国家都反对各种形式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不管它来自那一方面。”
这家电台的广播还讲到朗特里“受到阿拉伯世界热烈欢迎的一个行动是他指责了以色列”。它说,“这一次,朗特里对以色列问题作了令人心服的估价”。
电台批评巴格达群众对朗特里的示威说,“朗特里在巴格达遇到不友好的示威,这是令人感到遗憾的。因为,尽管阿拉伯人民反对一切帝国主义干涉,但是对于一次友好访问应该予以善意的接待。”
电台也讲到,朗特里在访问中曾就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问题交换了意见。电台说,“经过交换意见,朗特里先生认识到,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因而外交政策也有所不同。阿拉伯国家认为人民中国是实际存在的,因此必须同它维持关系。美国不能因为这种分歧而埋怨这些国家。”
电台又说:“美国的经济和技术援助是受欢迎的,但是它不能附带任何条件,因为这损害阿拉伯人的尊严。”电台最后说,美国必须用行动“证明它是我们的真正朋友”。


第5版()
专栏:

“真理报”发表评论指出
北大西洋集团无权讨论柏林问题
西方国家的花招不能阻挠苏联采取既定措施
新华社20日讯 据塔斯社莫斯科讯:“真理报”20日发表了题为“西方国家围绕柏林问题所玩的花招”的评论,抨击北大西洋集团理事会讨论柏林问题的结果。
评论说:“北大西洋集团理事会的公报首先证明,西方三国正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一起千方百计地坚持保持柏林的被占领地位。制定公报的人声称,他们“不能够同意使美国、英国和法国在柏林的驻留发生疑问的解决”。这些人显然力图给自己的国家保全“永久占领者”的称号,虽然这种野心的荒谬性在战争结束后的第十四个年头中已是十分明显的了。”
评论写道:连西方报纸也不隐讳,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会议上,某些在这个组织中起主导作用的人士利用波恩在柏林问题上加剧局势的愿望来制造一种战争狂的气氛,以利于他们取得西欧国家同意在它们那里设置自己的原子火箭基地。
评论强调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根本无权讨论柏林问题和通过决议。“要知道,苏联政府是向美国、英国和法国,也就是向与保持西柏林现有局势有直接关系的国家提出关于柏林问题的建议,而不是向北大西洋集团总部提出的。当反希特勒同盟国同德国法西斯作战以捍卫欧洲各国人民的独立事业的时候,北大西洋集团连个影子还没有呢!”
评论进一步指出:现在,凡是有眼睛能看见事物的人都非常清楚,苏联政府的下面的看法是正确的:西方国家关心的不是西柏林居民的自由和幸福,而是保持西柏林作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事跳板来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联和其他和平国家进行颠复活动和侵略。
评论在提到西方国家对苏联关于使柏林局势正常化的建议的百般歪曲时说,必须特别指出,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为了歪曲苏联政府建议的意思而大卖力气。杜勒斯不愿动脑筋来分析这个建议,就企图把建议说成是“最后通牒”,但是他又说:“军事专家完全相信,苏联不会由于西柏林而冒发动战争之险”。这种论调真是奇怪。他把这种“看法”描绘成一种新的发现。显然,直到现在,国务卿才发现苏联不希望战争。
评论指责波恩在千方百计地力图缩小苏联建议的影响,并说,以阿登纳为首的波恩政客自认为他们代表的不是宣布为希特勒帝国继承人的国家,而是参加粉碎法西斯的国家。那些搞错了自己身份的人应当记住一句俄罗斯古代的谚语:“不是撑船手,休掌竹篙头”。
评论强调说:“苏联正遵循它的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提出了谈判的道路,这种谈判可以取得成功,可以导致有关国家取得协议。假如认为西方国家拒绝寻求协商的道路就可以阻挠苏联采取以前它向有关国家所宣布的措施,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苏联政府不止一次地声明,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它都将放弃它维持柏林占领制度的义务,并且将苏联方面暂行管理权移交给作为主权国家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第5版()
专栏:

法国社会党领袖原来是卖国叛徒
摩勒当过纳粹间谍
“柏林日报”揭了他的老底子
新华社21日讯 据塔斯社柏林讯:“柏林日报”20日以“摩勒——希特勒秘密警察的间谍”为题刊载了一条消息,揭露法国社会党右翼领导人摩勒过去的卖国活动。
报纸写道,如果按年代审查一下摩勒的经历,那么早在法国遭到失败而摩勒被希特勒军队俘虏的时候,他的经历便有了污点。
1940年到1943年在一个战俘营警卫队供职的瓦戴尔和奥托现在还生活在西德。他们还清楚地记得摩勒,摩勒是在1940年夏天被送到这个战俘营的,并且成了营里的卫生员。1942年初营内一个秘密的战俘组织被发觉,这个组织的参加者包括法国、比利时、英国、挪威和丹麦的一些战俘,这些人准备在战俘营内暴动,他们都被判处了死刑。在这之后,战俘营的守卫队人员很快就知晓,摩勒受到了希特勒保安机关的负责人胡夫纳盖尔的嘉奖,胡夫纳盖尔当时专门为调查这件事从柏林赶到那里。那时没有任何人怀疑,战俘秘密组织的失败同摩勒受到嘉奖一事有着直接联系,正是这种情况使摩勒得以早日返回法国的阿拉斯市(加来海峡省)。
人们还知道,摩勒在回到阿拉斯市和参加抵抗运动之后,曾向希特勒秘密警察出卖了两个抵抗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共产党员博达尔和德勒梅,这两个人在1942年10月2日被处绞刑。
“柏林日报”接着指出,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目击者的证词,他们都证实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摩勒同希特勒秘密警察和希特勒秘密机关有联系。例如,以前在法国沦陷区工作过的德国秘密机关工作人员夏乌姆曾提供情报,说他曾“根据指示”在巴黎同摩勒会过面。


第5版()
专栏:

帝国主义阵营矛盾重重
潘非 苏蓝
一个月以前,北大西洋集团理事会议员会议通过一项决议:各成员国通力协作,争取在1960年以前发射一个人造卫星上天,以表示它们不仅在陆地、海洋和空间是“团结”的,而且在太空也是“团结”的。
这个决议所表现的丰富的想像力,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钦佩”,不过,果真有个象征“团结”的卫星上天也罢,或则它仅是个吹大了的气球也罢,都不可能改变这一事实:帝国主义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今天已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这一斗争不仅集中地暴露于北大西洋集团内部,而且在北大西洋集团的外围更为广泛地展开了。
势力范围的争夺
帝国主义在北大西洋集团外部的斗争,首先也是主要的,表现在势力范围的争夺。这斗争十分尖锐,而且日趋激烈。这种发展是必然的。因为从世界范围来看,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和团结,使帝国主义不敢冒险去碰这铜墙铁壁;从帝国主义集团内部来看,由于经济危机的侵袭,市场问题的日趋尖锐,殖民体系的进一步瓦解——这一切,必然导致它们把矛头指向相互的势力范围。
伊拉克人民的胜利,对于在中东有着巨大的殖民利益的英国,是个致命的打击。由英国长期扶植起来的费萨尔王朝被推翻了,充当殖民主义工具的反动的伊拉克,变成了反殖民主义的革命的伊拉克。巴格达条约已名存实亡,英国在阿拉伯半岛南部——亚丁、阿曼和拉赫杰的地位更加动摇。当英国在中东的殖民统治面临全面崩溃的时候,美国正加紧活动,进一步削弱英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最近,美国分别同巴基斯坦、伊朗和土耳其签订双边军事条约。这是继“艾森豪威尔主义”之后,美国排挤英国在中东势力的又一次努力。
凭借所谓经济“援助”,美国正颇有成效地节节进迫英国的阵地,科伦坡计划是个有力的例证。这个计划原是英国一手搞起来的,但如今已落于美国的掌握之中,成为美国进攻英国在东南亚势力范围的杠杆。11月10日在西雅图召开的科伦坡计划会议,英国只派了个协办外交事务国务大臣出席,而美国方面则由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亲自出马。艾森豪威尔并许下宏愿,表示对科伦坡计划予以“全力支持”。艾森豪威尔所以成为西雅图会议上的真正主人,是由这样一个事实所决定的:从1950年科伦坡计划成立到去年,美国政府以各种方式对该地区提供了三十九亿美元的“援助”,而在同一时期内,英国政府提供的“援助”不及两亿美元。
但是,不能想像那些过去曾经叱咤一时的英、法、德等帝国主义者,能够始终服服贴贴地忍受美国的这种排挤。特别当今年东风进一步压倒西风,美国威信大大降落之后,西欧的帝国主义国家就更抓紧时机来向美国进行反击,同时又竭力扩张自己的势力。
目前,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中,西德已崭露头角,成为英、法甚至美国的顽强对手。西德一方面利用它的雄厚的经济实力把资本渗入英法的势力范围中去;另一方面,今年在美国武装侵略中东遭到失败后,更和意大利勾结一起,准备乘机填补美国在中东的“真空”。不久前西德经济部长艾哈德访问东南亚时,西德的这种野心就显露了。当时西德“法兰克福评论报”曾写道:西德“必须补充由于殖民主义政策和美国援助政策的失败而产生的空间,向亚洲国家提供经济合作。”现在,在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为开发“落后地区”而设立的特别基金中,西德资本所占的份额高达25%。
英国受着美国和西德的双重的排挤。为了对付这种压力,英国曾经作了不小的努力。去年年底,英国看到美国领导地位动摇时,就主动提出“互相依赖”的口号。英国当时想一方面乘美国之危夺取美国一部分势力,同时反过来又利用它同美国的“联盟”,压迫和排挤西欧大陆国家。但是,结果遭到了西德的强烈反抗。今年5月,北大西洋集团外长在哥本哈根开会时,英国在会上竭力要把讨论的话题转到
“经济方面”,其目的是想趁美国陷入经济危机之时加强自己的竞争地位。当美国连续在中东和台湾海峡吃了败仗之后,英国向美国的挑战更加露骨。10月24日,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严厉指责美国“力图消灭”西欧殖民主义国家在亚洲和非洲的利益,并且鼓吹英国应当起更重要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也不能不看到,英国虽然跟美国在进行激烈的竞争,可是在一些场合它们又互相勾结起来共同向最弱的帝国主义国家法国开刀。例如去年美英不顾法国的反对,联合向突尼斯运送军火;今年美英又利用法国轰炸突尼斯的萨基埃特事件竭力进行
“斡旋”的活动。在“斡旋”中美英一面挑起突尼斯对法国的不满,同时又借口这种不满来压迫法国让步,企图借此进一步排挤法国,渗入北非。
北非是支撑法国殖民帝国的最后一根支柱了,法国垄断资本对美英的排挤岂能甘心?美英的“斡旋”虽然逼使盖伊阿政府垮了台,但是却逼了个戴高乐出来。这个法国极端殖民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代表,一上台之后就竭力向美英的压迫进行强烈的反抗,千方百计要重振法国殖民帝国的“地位”。
现在,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势力围范的斗争远没有结束。而且从无数迹象看来,在亚非地区互相倾轧的一场新的斗争,正在酝酿和部署中。这是帝国主义企图奴役亚非人民的新阴谋。帝国主义的这一野心,遇到了亚非地区日益高涨的民族独立运动的反抗,这是帝国主义难以克服的障碍。
美国“领导地位”的动摇
帝国主义国家在北大西洋集团外部的激烈的斗争,不能不在北大西洋集团内部有所反映。事实上,帝国主义争夺势力范围的矛盾,已成一股巨大的冲击力量,正在动摇北大西洋集团的基础,使得这个侵略集团内部形成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北大西洋集团是在这样一种“理论”下成立起来的:西欧国家没有力量抵御来自苏联的
“进攻”。它们必须把“防御力量”集中和组织起来,并且置于美国原子弹的“保护”之下。但是,美国“保护”西欧的神话,已经被事实所粉碎了,因为所谓苏联“进攻”西欧的可能性是根本不存在的。而且,自从去年红色人造卫星上天以后,证明美国的军事科学技术已经大大落后,要依靠它来“保卫”西欧也是根本不可能的。这种局面的出现,大大动摇了美国对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于是在北大西洋集团内部展开了一系列美国要加强控制和其“盟国”反控制的激烈的矛盾和斗争。
当帝国主义阵营进一步受到削弱,并趋于四分五裂的时候,美国就擂起反苏反共的大鼓,并且用扩军备战把它日益离心离德的“盟国”紧紧绑在它的战车上。这样既恶化了国际局势,又削弱了“盟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去年年底的北大西洋集团巴黎会议上,美国就拼命要把导弹基地安在它的“盟国”的领土上。但是它的“盟国”一直对之不起劲。丹麦和挪威两国更公开拒绝建立美国的导弹基地。许多国家还表示对建立中欧无原子武器区大有兴趣。到目前为止,仅仅英国和意大利两个国家答应了美国的要求。在前几天巴黎举行的北大西洋集团理事会会议上,美国又旧事重提,再三鼓吹进一步扩军。为了造成有利扩军的气氛,杜勒斯又在会上就西柏林问题和远东的局势大做文章,叫嚣“苏联威胁”和“共产党中国的威胁”等等。但是结果杜勒斯的叫嚣既没有掩得住侵略集团内部的争吵,也没有使“盟国”对美国的扩军计划更起劲。许多国家在会上表示经济上“无力负担”而不愿跟着美国去大搞军备。而法国更对这个计划“消极怠工”,同时对其他一些“重大军事措施”也采取“不合作”的态度。美国扩军备战的叫嚷显然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美国在中东和台湾海峡地区进行侵略的可耻失败,使它对西方世界的“领导权”又一次受到严重打击。美国未跟“盟国”商量而出兵黎巴嫩,在北大西洋集团内部引起了普遍的不满。针对美国的这种独断独行,西德、意大利、加拿大和北欧国家不断提出“加强政治磋商”的要求。同时,法国总理戴高乐又写信给美、英首脑,要求美国在“部署世界战略”时,法国应当有发言权。不久,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也在10月24日发表了一篇严厉抨击美国的演说,他甚至要求以欧洲人来更换现在担任盟军最高司令的美国将军。“盟国”的这种直接挑战激怒了北大西洋集团军最高司令、美国将军诺斯塔德,他直率拒绝了蒙哥马利的要求,并加以反唇相讥。
但是,事情并没有过去。在这次北大西洋集团巴黎会议上,法国坚持要打入美、英“领导核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法国在美国建立导弹基地问题上大敲竹杠,一定要拥有监督核导弹的权利。并且在“自由贸易区”问题上也不想对英国让步。杜勒斯和劳埃德曾经分别跟戴高乐进行会谈,但是依然“分歧很深”。为了对付戴高乐分享领导权的要求,杜勒斯在最近的巴黎会议上表示可以加强“政治磋商”,借此来平息其他“盟国”的不满,并孤立法国。但是现在看来法国还没有准备退缩的迹象。
小国的利益在北大西洋集团内受到了公开的蹂躏。西德要求把丹麦的武装力量从北大西洋集团的北欧系统划归中欧系统,置于纳粹将军斯派达尔的指挥之下。在这个军事集团内,希腊对塞浦路斯的正当要求受到打击。美国在希腊和英国的纠纷中不仅支持后者,而且正在企图把这一岛屿变为在美国控制下的北大西洋集团的军事基地。冰岛的领海,遭受到“盟国”英国的公然侵犯。所有这些,集中地反映了北大西洋集团内部大国和小国之间的对立。
西欧市场的角逐
帝国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是它们之间矛盾日益激烈的主要根源。在英法这些旧的殖民国家大大削弱的同时,西德却在经济上和军事上不断地强大起来。成为西欧的“实力派”。这就使得帝国主义集团内部的斗争更加尖锐和更加复杂。
西德虽然也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益成熟的征兆,并且受到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但它的情况比起英国来还是强得多。最近四年来,英国的工业生产一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而西德却在不断地发展。
在今年头九个月中,英国的工业生产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1%;而西德今年头十个月的工业生产却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6%。西德钢和水泥的产量早已超过英国,电力也已接近英国的水平。在今年前三季中,西德的对外贸易结余达十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0%);英国的出口正在下降,国外市场问题从来没有这样尖锐过。在西欧支付同盟中,西德一向是最大的债权国(目前的结余达九亿七千万美元);英国则往往是最大的债务国(目前的亏欠达三亿五千万美元)。美英复活德国军国主义的政策,使西德的军事力量也在迅速增长。根据五角大楼的时间表,预计到1960年时,西德的部队将比现在增加一倍,并且将配备核子武器。
西德的崛起,使西欧帝国主义国家间力量的平衡发生变化,并酝酿新的结合。从过去一年的局势中可以看出,在争夺对西欧大陆国家的领导方面,西德是比英国占上风了。其中西德和法国并正在走向一个新的联盟。西德竭力要踢开英国,抢上西方世界第二位的宝座,它对美国今年把英国拉进“领导核心”大为不满。而法国也想借西德的实力来加强它与美英斗争的地位。由于这一情况使得波恩和巴黎把双方的矛盾暂时退居次要地位,以便相互利用,共
同对付美英。最近一个时期来,西德和法国在政治上,常常彼此呼应;在经济上,从“煤钢联营”到“共同市场”,标志着两国垄断集团的进一步结合;在军事上,法国和西德合作制造原子武器,以对抗美英对核武器生产的垄断。
英国在西欧一向执行着所谓“维持均势”的政策:遏抑西德影响的增长,阻挠法国国际地位的恢复,并防止法国同西德结成联盟。但看来英国的这种政策收效不大。
法国、西德和英国之间的矛盾,目前集中地表现在“共同市场”和“自由贸易区”的斗争上。“共同市场”把英国排挤出西欧市场,保证西德称霸西欧。而且从此更会出现一个反对英国的西德—法国轴心。为了抵挡这种局面,英国就纠合非“共同市场”国家提出以“自由贸易区”来代替“共同市场”。这样不仅能保持英国在西欧的地位,而且更利于击败西欧大陆上的竞争者,首先是法国。这一难以调和的矛盾,已使得美国“马歇尔计划”的产物——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濒于崩溃。谁都知道,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标榜着“通过会员国间的经济合作,在欧洲建立自由贸易和自由支付。”现在,十七个成员国已分裂成两个集团,互相排斥,正在走向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所标榜的宗旨的反面。
由于法国的拒绝,英国“自由贸易区”计划事实上已成泡影。即使“共同市场”六国同西欧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还会达成某种贸易上的协定,它也不会是英国政府先前所提出的建议。但是,英国显然还没有死心。它一方面摆出姿态,表示不惜同“共同市场”决裂,并指责法国是破坏西欧“经济合作”的罪魁;另方面则对西德竭尽拉拢之能事。前一时期英国首相麦克米伦两次访问波恩,不久前英国又邀请西德总统豪斯访问英国,这是西德最高首脑在战后第一次访问英国。这些访问活动的一个特点,就是竭力标榜所谓“英德亲善”。在豪斯访问英国时,英国外交大臣还故意把戴高乐要求建立“三巨头核心”的密信透露给西德,以示讨好。
为了软化法国的态度,英国以“维护欧洲团结”为理由,要求美国参与调停。当尼克松访问伦敦时,麦克米伦曾经表示过这种希望。但是尼克松只耸耸肩膀,认为“事关重大”,把这个问题推给了艾森豪威尔。其实,美国官方的态度,已经由“纽约时报”坦率地表明。它说:“对自由贸易区计划谈判的破裂,不管我们多么遗憾,都不应该避而不看共同市场建立的历史重要性。这个组织要求将来有一个新的、持久的政治统一。最后它将证明比现在看来的经济好处更重要。”很明显,美国是想通过由于扶植起来的西德对“共同市场”的领导来进一步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控制西欧国家。
以英国为首的十一个国家费尽心计地来研究抵制“共同市场”的对策。英国曾想纠集其余十个西欧国家,组织另一个“关税同盟”,与“共同市场”相抗衡。但是这些国家中除瑞士以外,大多同法国和西德有着传统的经济联系,它们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充当英国的工具。英国曾宣扬要退出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看来,这多少有些虚张声势,因为这样做的结果,等于把西欧的经济领导权拱手奉让给西德,有利于西德称霸西欧。英国还宣扬要“采取报复措施”,提高对六国的关税。但是,这对法国和西德并不是个重大的打击,而且这将加深英国同“共同市场”的对立,在客观上起了巩固“共同市场”的作用。
既然不能从经济上抵制“共同市场”,英国就转而用政治上的办法来进攻“共同市场”国家。当“共同市场”六国和以英国为首的支持“自由贸易区”的十一国谈判破裂后,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和外交大臣劳埃德亲自出场,公然威胁说:如果西方在经济上的“合作”被打破,“军事政治合作”就不能“完整无缺的保存下来”。最近在巴黎会议前夕,英国更利用西柏林问题向西德施加压力,企图逼使西德作出让步,并以此来影响法国。西德由于想在两边捞好处,所以乐得充个“调和者”。
但是法国的反对的态度还没有改变。甚至在15日的欧洲经济合作局部长理事会上跟英国发生正面的冲突,展开了一场西方通讯社称之为力图“淹死”竞争者的斗争。法国在会议上拒绝了英国要“共同市场”放宽进口限额至全国产量3%的要求,打破了双方达成协议的希望。在后来的北大西洋集团理事会上又由于双方利益的不可调和,而终于无法解决这个矛盾。
围绕着“共同市场”问题的斗争还未结束,英、法、西德之间还会周旋好几个回合,并将成为一个相当长期的斗争。在这一搏斗中英国所处的形势是十分不利的。
由此可见,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不是“团结”帝国主义集团的因素,而是分裂这个集团的因素。无法调和的矛盾,已使帝国主义阵营四分五裂。在这一形势下,美国在最近举行的巴黎会议上如同它过去所作的一样,擂起反苏反共的大鼓,要求各国“团结”起来,但是杜勒斯和艾森豪威尔所说的“团结”,是要把各国置于美国的控制之下,巩固它在帝国主义集团中的盟主地位。事实上,帝国主义集团内部的矛盾,首先就是美国和西欧各国间的矛盾。如果说最近这一矛盾表现得并不突出,只是因为“共同市场”等尖锐的矛盾正在发展,暂时把前者掩盖起来而已。美国企图加紧控制西欧各国的努力,必然会走向它的愿望的反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