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一○七○”礼赞
本报记者 冯 健
1958年是我们伟大祖国充满着奇迹的不平凡的一年。奇迹之一是,全国人民夺取钢铁的大战获得了大捷——今年的一○七○万吨钢产量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了。
新的里程碑
“一○七○”,这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的钢铁生产比去年整整加了一番,登上了一个新的阶梯;它标志着,在今年世界钢铁竞赛的跑道上,我们又赶过了两个资本主义国家——比利时和意大利,由去年的世界第九位跃进到第七位了。现在,紧挨在我们前面蹒跚而行的是自命“执亚洲牛耳”的日本,1957年它有一千二百五十七万吨钢,今年又衰落下来了。
不到一年的时间,钢从五百三十五万吨跳到一千零七十三万吨,有过哪一个朝代,哪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曾经敢于设想过这样的速度吗?没有。这是神话般的发展速度,是古今中外、举世无双的速度。这是历史的飞跃,是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胜利。
旧中国的统治者,从光绪皇帝到蒋介石,他们用了五十九年时间,一共只生产了七百六十万吨钢。历史上最高的一年,包括日本侵略者当时占领的东北在内,也只不过生产了九十二万吨钢。
在资本主义世界,得天独厚的美国,1892年时钢产量进入五百万吨关,第二年、第三年就翻了一个跟斗,跌下来了;以后又经过了五年时间,这就是说,一共用了七年时间,到1899年才达到了一千零八十一万吨。
被称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经过了漫长的三十二年,才把钢产量从五百一十一万吨提高到一千零二万吨。在这三十二年当中,英国钢的生产,像疟疾病患者一样,发过四次寒热,进进退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甚至从九百多万吨猛跌到三百多万吨。
日本1956年有一千一百一十一万吨钢,从五百二十二万吨增加到一千万吨以上,它用了二十年时间。……
历史是无情的见证人。任何人都能从这些铁的事实中看到,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不啻天壤的对比,是何等鲜明!
北戴河的号角
多少年来,我国人民多么渴望自己手里有更多的钢呵!
解放前,因为我们的钢太少,因为反动统治者腐朽无能,我们不止遭受过一个帝国主义的凌辱。在万里长江的江面上,插着形形色色帝国主义旗的军舰,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我们工厂里转动着帝国主义倾销的机器,原野上铺着帝国主义国家的钢轨,罐头听、洋钉以至火炉上的洋铁皮,都得仰仗帝国主义进口。在辽阔的土地上,千千万万农民不得不用落后的木犁耕种。……
今年,当我们胜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跨进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一年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钢。农业的大跃进,要求更多的水利机械、拖拉机、电犁、化学肥料、农药、农具,交通运输业需要更多的钢轨、机车、车辆、汽车、船舶,轻工业伸手要更多的纺织机、造纸机、制糖机和榨油机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钢铁。重工业武装自己,也得钢铁。
大跃进的形势要求人们思索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高速度地发展钢,并且带动其他工业高速度前进?
正是这时候,也是辽阔的田野上丰收喜讯频传的日子,党中央从北戴河海滨发出了把今年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号召,党指示我们,要以钢为纲带动其它工业前进,要在工业战线上大搞群众运动。
振奋人心的动员令响了,千千万万的人民,包括工农兵学商,奋起响应党的召唤,投入了如火如荼的全民炼钢运动。一个史无前例的钢铁工业的群众运动兴起来了,其势汹涌澎湃,顿时席卷全国。
指引着钢铁工业群众运动奔腾前进的,是党所规定的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的方针,大型工业和中小型工业并举的方针,洋法生产和土法生产并举的方针,总而言之,是用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这个方针为高速度发展我国钢铁工业展示了一条康庄大道;它像灯塔一样,照耀着钢铁工业飞跃前进的航程。
过去少数人冷冷清清办钢铁的局面从根本上改变了,开创了一个全民轰轰烈烈办钢铁的新局面。——钢铁工业的一场大战斗开始了。
沸腾的日日夜夜
那些紧张战斗的日日夜夜,那些壮丽的劳动场景,令人永远不能忘怀。
我在京广、津浦铁路沿线看见过这种动人的图景。夜晚,列车在原野上奔驰,不时从成群成列的土高炉、土炼钢炉和土焦炉身旁穿过,旺燃的火焰,呼呼作响,映红了漆黑的夜空,在车窗上映现出桔红色的或雪白的亮光。这种火光,甚至不比人们在鞍山或大冶的夜空里看到过的逊色。大冶钢厂的炼钢工人,今年写诗描绘自己火热的劳动:钢水红似火,霞光冲上天,能把太阳锁,顶住日不落。这不也正是那些遍地开花的小炼铁炉、炼钢炉上劳动的写照吗?
千百万钢铁大军开进荒山野岭,唤醒了无数沉睡的山岗,爆破手们在常年沉静的山谷里,点燃了开山的雷管、炸药。无尽的矿石、煤炭,像流水一样涌向炼铁、炼钢炉前。
千万条道路赶筑起来了,条条通向矿山和熔炼炉。火车加快了运行速度,汽车拖着长长的列车,船只乘风破浪地急驶,都在为钢铁奔忙。大小机械工厂里,每一台机床在飞快地旋转,为钢铁生产赶制各种设备。今年,全国机械工人,每天平均制出了一百多台鼓风机,三十多套小高炉,十几套炼钢炉,送出自己的工厂,交给钢铁工厂的弟兄。……
在鞍山、上海、重庆、太原、大冶等地的重点钢铁厂里,几十万钢铁工人怀着前所未有的、紧张而舒畅的心情,在炉前忘我地劳动。他们是夺取一○七○万吨钢的主力军。奇迹接二连三地创造出来了:11月,全国大、中型炼铁高炉、炼钢平炉利用数登上了新的高峰,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和第一初轧厂的轧钢工人们,敢想敢干,突破了原来设计的标准,把生产水平提高了一倍、两倍以至更多。这些奇迹是任何书本上还没有的,新中国的钢铁工人要用自己的实践丰富冶炼科学的文库。
崭新的现实
广大工人、农民、学生、干部、人民解放军官兵和城市居民,运用我们祖先传下来的冶炼技术,修起了成万座土高炉、土炼钢炉。全国处处燃起了土法冶炼的炉火。一个崭新的现实出现了:新中国勤劳的农民,不仅给国家生产粮食和轻工业原料,而且也开始为国家提供金属原材料。
今天我们的土钢,已经开始轧成小型钢材,制成了小机床,机器零件,农具,工具和其他制品。湖南攸县有一个卫星人民公社,1957年平均每人只摊得上一公斤多钢,不久前,从田地上建立起了一个小型钢铁联合企业,接着轧出了第一批钢材。有了钢材,一个美好的建设蓝图被规划出来了。明年,他们自己能轧几千吨小型钢材,社员们打算修筑轻便铁路,制造三百台矿车和四千部双轮手推车,造农具,盖房子,兴修水利。所有这些,需要的带钢、方钢、钢筋、洋钉、钢丝绳,都可以自己解决了。在著名的棉花丰产区湖北麻城县,有个“五四”人民公社,也用自己的土钢轧出钢材,作成轧花机的钢辊了。几个月前,农民们感叹着“手无寸铁,一事无成”,现在,党指引他们走上了自己装备自己的道路。
当我们一○七○万吨钢在握的时候,也同时看到,数以千万计的新人在运动中成长起来。熊熊炉火淘冶了他们,旧的思想像渣子一样被抛掉了,新的思想春草般地茁长起来。
无锡有一座“刘胡兰班”操作的土高炉,班长原来是一个保育员。她脱下洁白的工作服,自己要求参加了炼铁。最初几天,汗水湿透了她的衣服,她感到很不习惯。但是,她看到矿石炼成了金属,铁水流出来了,她终于感到作为一个钢铁工人的光荣,喜欢炼铁这个工作了。于是,她像在幼儿园里服侍孩子那样关怀炉子的冷热,让她的炉子吃饱吃好。在武汉市有这样一个制革工厂:他们花钱运了一批炼铁用的黄泥,但当他们听到别人比自己更需要它时,立刻无偿地送给了别人;不久,炼铁燃料供不应求了,这个制革工厂自动把自己的烟煤让出十吨,支援兄弟单位;后来,当他们看到另一家工厂的风箱风力不够,炼铁遇到了障碍,他们又慷慨地把自己的大风箱搬给了人家。正像这个制革工厂这样,在钢铁工业群众运动中,全国各处都闪烁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芒。人们乐意为钢铁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并当成自己一份光荣的职责。
此刻,当我执笔写这篇通讯向英雄的钢铁大军致敬时,他们已经跨越了“一○七○”的指标,奔向新的前程去了。西方国家的大人先生和记者们,从一开始就喋喋不休的嚼舌根,恶毒地诅咒我们一○七○万吨钢的计划是什么“异想天开”“办不到”,现在轮到他们打自己的嘴巴了。一天天烂下去的资本主义制度和他们的阶级本能使他们眼光短浅,愚蠢无知,他们永远不可能理解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力量。
历史在不断向前飞跃。全国钢铁战士送别了大跃进的1958年,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的1959年,——这将是更大跃进的一年。螳螂臂挡不住旋转的车轮,让西方的老爷们继续嚼他们的舌根去吧,中国人民迈开巨人的步伐前进,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第2版()
专栏:

我们为1070贡献了一份力量
鞍钢第二炼钢厂青年团结炉炉长 王成良
我们青年团结炉在12月16日提前十五天超额完成了全年产钢二十一万三千吨的跃进计划,比年初的国家计划增产了三万五千零二十六吨;炉底利用系数达到九点四五,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点九一;钢的质量也合乎国家要求。我们感到很高兴,在全国人民为完成一零七零万吨钢而战的日子里,我们二十一个青年炼钢工人也贡献了一份力量。
去年,我们青年团结炉虽然也提前完成了计划,但成绩还不十分显著。年初,党中央提出十五年内超过英国的号召,大大鼓舞了我们。9月间,党中央又提出了年产一零七零万吨钢的号召,我们的干劲更大了。我们炉子上的四个班,提出了团结苦干,互相创造有利条件的保证。我们主动打破了上下班的界限,展开了班与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大协作,提出在交接班时要做到四不走,即遇到补炉、堵炉门、出钢和活不干完不走。在我们同当时全厂最先进的十八号平炉开展竞赛的过程中,有一天,我带病和十八号平炉著名的快速炼钢能手张述孔竞赛。不久,班上的同志们发现这炉钢已经落在十八号炉后面,一致提出赶紧为下一班创造条件。我调整好了蓄热室温度,别的同志们也做好了一切准备。乙班炉长庄福亭上班一看,满意地说:你们这一捧递的太好了,我们这班保证跑到前面去。这样,我们互相创造条件,互相帮助,十天总评,在利用系数、出钢量和熔炼时间三个方面我们都获得了优胜。
我们都是青年工人,掌握大型平炉的经验不多,大家都特别注意学习先进经验。我们学习了青年友谊炉维护炉体的经验,改变了补炉材料的配料比,将一天吹一次炉顶改为一班吹一次。又学习了十六号平炉快速炼钢的经验。还研究出了一套热工制度,使我们的平炉一直保持了先进的水平。
在我们完成跃进计划的战斗中,处处都得到了党的关怀和各方面的支援。修罐、运转、原料、铸锭和修炉工人都发挥了共产主义大协作的精神,尽一切力量保证我们平炉多出钢。医务人员和炊事员见到我们工作紧张,还将他们自己调制的人参汤和可口的饭菜送到炉前。有一次我们的炉子烧坏了拱角,但焊拱角一定要在炉内砌一道假墙。冶金熏炉修理厂青年火箭队的靳世新、王佑臣等二十多名队员听到后,立即披上渗透了水的草袋,毫不迟疑地跳进通红的炉内去砌假墙,只三分钟,草袋就烤干起火了,有人的眉毛、头发也烤焦了,但他们出来喝一口冰汽水、换个草袋,又跳了进去,终于用一点零十五分的时间完成了抢修任务,保证了我们这个平炉及时恢复生产。
现在,我们虽然已完成了跃进计划,但我们做得还很不够。最近,我们又举行了四班联席会议,决心再增产一万二千吨钢向党、向1959年元旦献礼。


第2版()
专栏:

数字与事实
(一)北戴河会议前后全
国钢产量增长情况
以8月份全国钢产量为一○○,
9月份为一四四,
10月份为二七六,
11月份为三五六。
(二)全国商品钢材产量
1957年为1949年的三十一倍。
1958年1月到11月为1957年的一点二六倍。
(三)我国现代化冶炼设
备利用系数
高炉利用系数全国平均:
1957年为一点三二。
1958年11月为一点四八二。其中最高的是本溪钢铁公司第一炼铁厂,为二点一三九。
(美国高炉利用系数,1957年为一)
平炉利用系数全国平均:
1957年为七点二一。
1958年11月为八点六。其中最高的是上钢三厂,为十五。
(美国平炉利用系数,1957年为五点六)(附图片)火箭比蜗牛(中国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钢产量增长比较表)郑德海绘


第2版()
专栏:

首都人人唱炼钢
人面钢花相映红
冲天烈火照星空,
疑是东方旭日升,
熊熊炉火放异彩,
人面钢花相映红。
北京汽车制造厂工人
于世河
深夜红光
日落西山夜幕临,
夜来西边出彩云,
为何太阳从西起,
原来是钢水照天明。
北京汽车制造厂
吕宝珠
高炉当绣房
姑娘日夜忙,
高炉当绣房。
丢掉绣花针,
拿起铁棍棒;
问她巧手绣什么?
她说绣的钢花闪金
光。
北京宣武钢厂电工
刘树珍
不是太阳出来了
什么照得屋里亮?
小明惊醒跳下床,
拍着妈妈大声喊:
“东方太阳出来了。”
× × ×
妈妈一看微微笑,
“宝宝快快来睡觉,
不是太阳出来了,
那是爸爸在炼钢。”
北京印刷一厂排字工人
小 兵
夜 战
天上星斗齐吵嚷,
为何大地冒金光,
忽听夜游神来报,
三厂英雄在炼钢。
北京皮毛三厂机缝工
郑金荣
妈妈炼钢
妈妈放下孩子,
孩子睡得很香。
“睡吧小宝贝儿!
妈妈去炼钢。”
× × ×
妈妈回来了,
孩子含着乳头,
又进入了梦乡。
妈妈喝了口水,
又急忙跑回钢炉旁。
× × ×
孩子啊!
等你炼钢时,
坐在远距离的操纵室
里,
你不要忘记呀!
把妈妈和全民炼钢的
故事讲一讲。
北京工人技术学校
周夫路终身愿把矿山伴
风镐凿开千座山,
不见矿石心不甘,
高楼大厦我不恋,
终身愿把矿山伴。
钢铁学院学生


第2版()
专栏:

前进吧,江钢
本报记者 纪希晨 孙跃冬
剑门山下,是谁,给青山穿上了火红的衣裳?涪江岸上,是谁,在碧绿的江水里,撒下万点金星?是谁,披云裹雾,在昔日魏将邓艾进川的路上,隆隆的爆炸着山岗?是谁,在诗人李白的读书台前,燃烧起不灭的火光?……
当你乘着列车,跨过秦岭、巴山,进入四川盆地的时候,看见高炉如林、火海映天的景象,一定想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当地的人准会骄傲地告诉你:这是战斗在江油的二十多万钢铁战士,正在建设着江钢。
在云雾般的灰色帷幔里,江(油)彰(明)钢铁基地,像许多个巨人,沿着连绵的群山,在二百多公里的地区里,舒展着自己的臂膀:西枕平武的虎牙山,北倚险峻的罗云山,南靠吞云吐雾的观雾山、太华山;然后,通过铁路、公路、把著名的雁门坝、中坝、后坝和武都坝,紧紧地搂在自己的胸膛。几年之后,它将变成一个巨大的钢铁联合厂。
来自遂宁、三台、中江等县的人群,把这一带的高山、峡谷、平坝,变成向大自然进军的战场。他们虽然来自四面八方,在未来之前,谁也不知什么叫炼铁、炼钢,认不得什么是高炉、矿石,可是,他们都有一双万能的手,有共同的崇高的理想;而理想——就是智慧、就是力量。
在通往武都工地的路上,当我们挟在拥挤的人流中前进时,中共绵阳地委书记,曾这样向我谈起他的感想。他说,他虽经历过多次的战争和社会运动,可是,很少有像这次全民办钢铁这样的激动和紧张。在过去,谁能设想,一声号召,三四十万农民,一下就能动员到山上?“到江钢集合!”成千成万的社员干部听到号召,甚至来不及在乡上县上集中,就自己背着铺盖、工具、干粮,从几百里外,寻找到了江钢。这说明:我国人民对于国家工业化,农业机械化、农业工厂化,是多么想念,多么渴望!
崇高的思想,把人变得更加高尚和坚强。启示我们深切了解这点的,是在海拔两千四百多公尺的观雾山上。这时,夕阳已经淹没到葱茏的山后了,潺潺的水流,隐约地闪着微光,夜雾飞舞在人们的头顶上。阴暗的山坡里,碎矿场上,一阵阵传来捶击矿石的声响。被打碎的矿石,像一条小河,顺着溜槽,滚滚流下山坡。起先我们还以为,这儿一定有什么效率很高的机器,可是,近前一看,才知道是一群挥着铁锤的姑娘。一位年近五十岁的老妈妈马长英,坐在姑娘们的中央。她是这里年纪最大的一个,别人劝她不要上山;可是,在送儿子进钢厂的那天夜里,她也来到了山上。
“这样捶,多慢呵!”
“听我这么一说,她用慈爱的目光望了望我,然后责备似地说:
“同志,你嫌慢吗?不慢啊!一捶,一捶,我们要捶出工业化哩!”
由于她们在自己平凡的劳动中贯穿着光辉的理想,所以,她们才无所畏惧,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无论白天和晚上,周围的人群,也都能听到她们的歌唱:
举起双手,
矿山发抖!
不见石变铁,
决不下山坡!
离这儿不远,在左边陡峭的山坡前,采矿团工兵连修起了一排新房。他们自己烧瓦盖房,用树枝作床,绿叶作墙,木栅上睡人,木栅下就是工厂。可是,你可不要小看这个地方,它是山顶工地,是技术革命的心脏。共产党员杨朝维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为矿区设计制造了一整套适合于山地运输的工具。灵巧的土火车,盘山的木轨道,高大的溜索,长长的溜槽错综交叉的交通网,把采矿运矿效率提高了十多倍。工人们用“山高没有干劲高,运起矿石轻飘飘”,赞美着自己的创造。
走出工地指挥部,我们站在白衣庵前,四处张望。只见山下山上,一片灯光、火光。升到高空的月亮,把它那银白的光辉撒向山谷,也撒向钢铁战士的身上,天虽然冷了,可是,三号炉长谢庆祥还脱去了衬衣,露着胸膛,挥着汗雨,全神贯注地俯视在出铁口上;时而?着炉腔,时而?着铁渣,通红的眼睛里映跳着火光。纯熟的动作,完全像个炼铁的老手,但是,实际上,两个月前,他还?着牛,在田野上当生产队长。现在,他不但学会了炼铁的技术,而且,靠着苦心钻研,摸索创造了改装风嘴的新方法,能连续烧八九炉不停火。问到他炼铁中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他用手背擦了擦汗,颇有感慨地说:
“现在我才知道,炼铁可真不简单哩!”
他说,他最初听到上山炼铁的消息,高兴极了,那知来到工地一看,真叫人心凉:这儿既没有高炉,也没有电灯和工厂,山谷里一片荒凉。当时,他暗暗的忖想:这那有我在家种地强?!许是党支书看透了他的心事,一天傍晚,把他叫到涪江边上,指着眼前群山环抱的武都平坝,对他说:
“这儿就是封神演义上哪叱闹海的地方。金光洞、陈塘关、哪叱庙就在距中坝不远的火盆山上。……几万年前,一片汪洋的地方,靠着人民祖祖辈辈的劳动,如今,到处都是田野和村庄。现在,我们就要用自己的手,给子孙们在这一带修起水库、高炉和工厂。……
未来的生活,给谢庆祥和他的战友带来无限的力量。冒着风雨,踏着泥浆,他们建起高炉,修起草房,以炉为家,日日夜夜守护在炉旁,连吃饭喝水,也在学走步子拉风箱……炉子修了又拆,拆了又修,反复经过多少次失败,第一炉通红的铁水,终于,在一天黎明时候奔流出来了。人们欢呼、鼓掌、歌唱,整个工地变成了欢腾的海洋。就在这时候,工地党委书记把一面鲜红的大旗,插在被称为“先锋号”的炉子上,高声地向大家祝贺说:
“有了第一炉铁,我们就能有更多的钢;将来草栅就能变楼房,小高炉就能变成钢铁厂。我们一定要建设起自己的江钢!”(附图片)
完成“一○七○”的一员大将——上钢
上海炼钢工人为“一○七○”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上海全市的钢产量仅次于辽宁,居全国第二位。这是上海第三钢铁厂工人在炉旁奋战的场面。
新华社记者 霍生联摄


第2版()
专栏:

乘胜前进 (人民美术出版社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