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人人亮思想 整社有中心
西安市灞桥区取得发动群众整社经验
据陕西日报消息 公社干部首先进行自我批评,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消除群众顾虑,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在地头田间开展鸣放,使西安市郊灞桥区整顿人民公社运动,初步形成了一个“人人亮思想,个个讲看法,大搞大字报”的新局面,获得了初期如何发动群众鸣放辩论的经验。
摸清群众思想
领导心里亮堂
灞桥区各公社在整社运动开始,发动群众就公社当前存在问题进行鸣放时,大部分群众都不愿发言,有人还不愿参加鸣放会议,就是鸣放也只是谈一些小问题。经过进一步了解,发现群众对这次运动顾虑很多,有所谓怕影响生产,怕提意见不顶事,怕干部打击报复,怕得罪人等“五怕”。各公社和工作组对这些思想问题经过一番分析后,认为这些问题,一方面反映了群众对整社和共产主义教育的意义和目的了解不够,对鸣放辩论的性质认识上有偏差;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过去工作中的毛病和干部作风上的缺点,加深了群众的顾虑。例如;有些人在工作中光强调完成任务,说理较少;有些同志过去在主持辩论会时,由于方式方法简单,有时把辩论会变成了斗争会;有的干部对缺点比较严重的人,不耐心进行教育和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动不动就用扣工分办法予以“惩罚”;对去年整社中遗留的问题和群众日常提出的意见,处理不及时或不彻底,也引起群众反感。这些问题,说明目前进行整社,更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而群众“五怕”思想的产生,又说明在整社中更需要发动群众大鸣大放。
讲清“辩论”意义
消除社员顾虑
灞桥区各社领导上在明确这些观点后,就立即组织一支宣传大军,通过“马鞍形”的教训,和去年全民整风对今年大跃进所起的推动作用,说明在公社化的新形势下,开展共产主义教育整顿人民公社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来消除群众怕影响生产的顾虑。并向群众反复讲明辩论和斗争是性质不同的两回事情,辩论是人民内部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是发扬民主的武器。辩论只能平心静气地摆事实、讲道理,不允许给人乱扣帽子。辩论的目的是为了澄清混乱思想,提高觉悟,取得一致看法,并不是整人。指出有些人过去在辩论会上方式简单、态度生硬,那是缺点,应该纠正的道理。这样群众就敢于大胆在会上发言了。
社干自觉检查
启发社员鸣放
同时各社也加强了对干部的思想教育,肯定他们工作中的成绩是主要的,指出他们的缺点,启发他们自觉地在群众会上进行自我检查,发动群众大鸣大放。红星人民公社白庙连连长经过支部教育,在群众会上检讨了自己的急躁情绪,并提出一定要虚心接受群众批评、改正缺点后。原来怕打击报复的王中民在两天内就贴了十六张大字报,社员们鸣放的意见,也由一百多条增加到四百多条。上桥梓口第二排排长向群众检讨自己在秋收秋播中,本排有多余牲口,不去支援其他排,结果影响全连未按时完成任务的本位主义缺点后,当场即有三十多人提出批评,有的人还检查了自己的缺点。
从群众最关心
的问题入手
当群众初步解除顾虑,以千万张大字报对公社各个方面提出批评、建议的时候,这对各社的领导上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究竟从哪里入手来对待这些鸣放出的意见和问题,继续巩固和推动群众鸣放的热潮?在这方面,红星人民公社抓住了从群众当前最关心的问题入手,进一步展开鸣放。当全公社社员鸣放接近高潮时,领导上发现在社员鸣放的意见中,几乎多半都集中在当前生产和集体生活福利方面。他们批评当时生产中劳力调配的混乱情况,提出了劳力究竟紧张不紧张的问题;批评各连队集体食堂没饭厅,吃饭排队不方便,以及吃冷饭和有时吃不饱的现象。公社党委从分析这些鸣放意见中,体会到生产和集体生活福利问题,已成为当时群众最关心的大事情,如果不及时从这些最紧迫的问题入手,不但会影响群众鸣放的情绪,也会影响全社的生产。于是,首先发动社员开展了一场有关劳力问题的辩论,在驳倒“劳力紧张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解决劳力不足的几项办法,如合并食堂精简人员;在非生产部门推行以女代男、以老代少;大力开展农具改革;在田间扎营盘等。结果很快就在全社掀起了一个以兴修水利为中心的生产高潮。群众贴大字报歌唱这件事时说:“满街满巷大字报,鸣放辩论掀高潮,共产主义放红光,社员干劲冲云霄”。接着,公社党委又向全体干部和社员提出突击解决和整顿集体食堂、托儿所和幼儿园的问题,派出党委委员在白庙连试办整顿了一个集体食堂,在全社举行广播学习大会。社妇联在豁口连专门试办了一个幼儿园组织,在全社进行推广。全社只半月的时间,就依靠自己的力量,使所有食堂都有了饭厅,并且还分别了大、小灶(小灶专供养老人、小孩),选拔固定了炊事员和管理员;对托儿所、幼儿园等组织,除解决全部房屋和设备外,并培养训练了保育员。因为解决了当前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这就使群众彻底打消了原来怕提意见不顶事的顾虑,更加积极的参加了整顿公社的运动,又一次把鸣放推向了高潮。
生产到哪里
鸣放到哪里
经过宣传和实际行动,把群众已经发动起来后,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便利群众鸣放,就显得十分重要。当时灞桥区有的地方提出“生产到哪里,鸣放到哪里”的口号,把大字报园地、黑板报搬到了工地和田间,很快就掀起了鸣放高潮,收效较大。如红光人民公社北蟒水利兵团火箭营干部在生产中启发群众鸣放,九十一名社员共提出意见七百五十条。各社对这种方法进行了总结,认为地头鸣放的方法,既生动活泼,群众发言无拘无束,也不影响生产,于是全面推广了这种方法。
除以上方法外,有的社还提出不限内容,不限时间,不限地点的“三不限”鸣放口号,对老年人和病人进行了个别串连,并组织了代写大字报组,这样就很快在各社出现了“人人亮思想,个个讲看法,大搞大字报”的群众鸣放运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在半个月内,就贴出大字报二万四千九百多张,提出意见五万七千多件,各阶层90%以上的成年人通过各种方式说了自己的心里话。这些意见涉及到公社的分配问题,体制问题,生产管理,生活福利,干部作风等各个方面。既有批评,也有表扬和建议;既有一般问题的揭发,也有对贪污行为和五类分子造谣破坏活动的检举。这些问题的暴露,使各公社摸清了思想、生活、组织和制度的底子,为下一步开展思想教育,整顿公社各项组织,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第4版()
专栏:

爆破土方技术的新创造
邵阳专区水利工地推广生石灰爆破法
本报讯 在开展水利冬修运动中,湖南邵阳专区正在大力推广生石灰爆破取土法,现在全区已开工的七百多座大、中型水库,已有半数以上的工程做了试验,都很成功。首先创造这个方法的隆回县动工的二十四座大、中型水库,全部采用了生石灰爆破土方,最高一炮炸土一千零五十方。
生石灰爆破取土,是隆回县水利干部张贻发的大胆创造。他在高坪公社水口山水库负责施工的时候,看到工地上满载生石灰的土火车箱在下雨前都是好的,但是在下雨后却被涨裂缝。这个现象引起他很大的注意,他想,如果把这种膨胀力用来爆破土方,缺乏炸药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越想越有道理,便约了几个社员动手开挖炮眼,装上生石灰,结果炸土三十公方,通过总结提高,炸土效果很快就增加到每炮一千多方。现在全区已普遍推广,正在向每炮几千方、一万方的高工效迈进。
生石灰爆破法是水利施工技术上的一大革新,它对保证今冬水利任务的完成有重大意义。邵阳专区今冬明春要求实现水利化,为明年更大跃进创造条件,为了克服劳力不足的困难,各个工地正在向半机械化施工努力,而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炸药的缺乏,大爆破取土采石无法全面推广,半机械化的夯运和手工取土的工序之间出现了不相适应的矛盾。石灰爆破的成功,恰好解决了这个矛盾。
据各地反映,生石灰爆破法深受群众欢迎,这是因为:一、就地取材,石灰每个工地都能烧,爆破之后还可以用作三合泥,一两不蚀;二、工效高,据隆回水口山工地计算,三个工能取土三百九十余方,平均每工取土一百三十方,比人工取土提高工效二十五倍;三、技术操作简单,每个民工一看便知,并且大小工地都能采用;四、安全,没有爆炸声,没有土石横飞的现象,保证不出事故。 (钱松茂)


第4版()
专栏:

怎样用生石灰爆破取土?
生石灰爆破取土和利用火药爆破取土的道理完全一样,所不同的,火药爆破是通过引火线点火,引起火药的急速氧化,产生爆炸使土松动;生石灰爆破取土是从空心楠竹把水灌入。在生石灰受水转化为熟石灰放出大量热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很大的膨胀力,使土松动瓦解。其具体作法:选择一个自由面较多的地形,在其中心处打个炮眼,炮眼的形状上小下大,如葫芦形。在炮眼的中央竖立一根空心楠竹,楠竹的下段钻许多出水小孔(如果装灰多,可竖排几根楠竹),使水分均匀分布。然后装实刚出窑不久的生石灰(不要超过一天以上),用土把炮孔填紧(紧密程度要超过原土,否则就会放冲天炮)。灌水的时候,用漏斗插入楠竹,一次把水灌下(灌水不能中途停止,一停小孔就为石灰阻塞,再也灌不进去),灌好后用塞子把楠竹塞紧,过两小时,土就松动、崩塌。


第4版()
专栏:

大家都来利用沼气
于明
从阜阳县推广沼气的情况看来,利用沼气这件事情值得大大提倡。这个县的群众不但利用沼气做饭、点灯,而且还用来开动机器,带动鼓风机炼钢,带动车床生产轴承,带动抽水机、小钢磨等。现在正在试验压缩沼气,试验成功以后,可以用来开动汽车和拖拉机。据统计,这个县仅在利用沼气做饭和点灯这两项上,一年就可为国家节省燃料八亿斤,煤油五百多万斤。
但是在利用沼气这个问题上,现在有一种错误看法,就是认为沼气工作是一种科学工作,只有科学技术人员可以研究试验,而一般农民还无条件利用。因此,研究和利用沼气的工作一直停留在少数科学技术人员手中。
利用沼气是一项科学工作,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它并不神秘,这是很容易掌握的一种科学。现在阜阳县就已经人人都会利用沼气,不但可以利用粪便等制造沼气,而且可以利用泥沟塘里的天然沼气,正如阜阳农民说的:“搞沼气不费难,一根竹竿一只船,最多不过十分钟,取的一天用不完。”正因为如此,无论在平原或山区、内地或边疆,都有条件利用和制造沼气,因为那些地方都有沼泥塘、污泥沟和粪便、垃圾。
阜阳的经验,要推广利用沼气,除了领导亲自试验外,还要发动群众去搞。这样才可以集中群众的智慧,鼓舞群众的创造发明,打破各种各样的神秘观点,创造一套经验。
最近,农业部在阜阳召开沼气现场会议的时候,提出要在全国普遍推广利用沼气,这是符合当前工农业生产的要求的。因此,也是办得到的。问题在于领导是不是能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是不是能够发动群众,大搞群众运动?如果能够的话,那么各地都会像阜阳县一样,利用沼气的工作,就可以很快全面展开。(附图片)
安徽阜阳县大寺居民委员会第六食堂,炒菜、烧茶已全部使用沼气。这是食堂工作人员陆乃珍用沼气炉在炒鸡蛋。 新华社记者
张文礼摄


第4版()
专栏:

四川:幼苗出土旺田间管理忙
据四川日报消息 目前,四川各地秋种工作将近结束,播种的小春作物有60%—70%已出土,一般幼苗生长不错,大部地区现已转入田间管理。南充专区和其他专区部分县已召开了田间管理现场会议。大部分公社建立了田间管理委员会或指挥部,在群众中树立高产思想,以30%左右的劳力组织专业队,推行划片包干、措施到田、定额管理责任制。对田间管理的技术措施也大部分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南充专区以十二个重点社发起了七无竞赛运动(即无缺窝、无缺苗、无草、无涝、无病虫、无黄苗、无徒长倒伏等),该区小麦追肥已达60%到70%,油菜有60%追肥两次。内江专区组织了七十五万多人的专业队管理高产田。
各地通过田间管理,在消灭三类苗追肥、中耕除草、治虫、排水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达县三类苗已消灭85%,井研县已有45%的二类苗提高为一类苗,消灭三类苗达75%。温江专区小麦已追肥62%,油菜已追肥25%。绵阳专区有12.8%的油菜追了二次肥,已补苗占应补面积的33%,防治病虫占应防治面积的78.58%。
但从各地反映来看,不论一、二、三类苗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据达县地委调查分析,一类苗大部是“卫星”田,其中有部分用种过多,而土地利用率只有50%,因而显得过密,发生返黄或起旋窝倒伏现象。纳溪县也反映有些过密的苗子腐烂死掉。一些地区的二类苗当中,有的因基肥不匀,泥巴不细,深耕时翻出了老底子,或肥料未腐熟等,有一块青、一块黄、生长不匀的现象。分布在一些地区的生长不好的三类苗大部是排水不良,少数是施肥不足,有病、虫为害。各地正在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加工管理这些生长不正常的麦田。


第4版()
专栏:

芜湖专区:抗旱追肥
据安徽日报消息 安徽芜湖专区每天有二十六万多人结合田间管理投入抗旱旺苗运动。从本月初到12日止,已有一百一十多万亩受旱的大、小麦和油菜受到了一次灌溉,被灌溉的夏熟作物,迅速由黄转青,未出苗的种子也迅速发芽出土。
芜湖专区各地从11月中旬到现在有一个多月没有降雨,严重的威胁着夏熟作物的生长。已出苗的部分大、小麦和油菜已由青变黄、萎缩瘦弱,一部分迟种的麦子出不来苗。这种情况发生以后,各级党委便领导群众立即掀起了夏熟作物的抗旱旺苗运动。南陵县全县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旱旺苗运动。受旱的十八万多亩大、小麦和油菜,到10日止,已全部浇灌一次。宣城县从月初到现在,每天都有一万七千多人结合田间管理进行浇灌,已有二十万亩受旱作物受到一次灌溉。为了使被浇灌的夏熟作物不受冻害,全区各地在浇灌时一般都采用一担水兑五、六瓢粪和每担水掺二、三两肥田粉的办法。
各地进行的抗旱旺苗运动是在解决了不少思想问题后开展起来的,其中遇到的最突出、最普遍的问题是,不少干部存在着“麦子怕涝不怕旱”。南陵县委在发现这种抵触情绪时,一面总结了小麦“五肥”“六水”的高产经验,说明麦子既怕涝也怕旱,同时又规定各公社队长以上干部每人浇灌一块麦子作试验。结果凡是经过浇灌的麦叶子一天就由卷伸直,迅速由黄转青,未出苗的,两、三天后也很快发芽出土,而且出苗率很高。如县委第二书记钱增在家发公社搞一块试验田,一半浇灌,一半未浇灌。第二天浇过的麦叶子放直返青,未浇的还是萎缩发黄。全县就以干部的试验田为样板召开了现场会议,从而迅速地掀起了浇灌热潮。


第4版()
专栏:

汶上:给麦田浇稀追肥
据大众日报消息 山东汶上县十四万多名男女劳动大军投入麦田管理运动。到本月8日,小麦已浇稀追肥六十九万亩,占麦田总面积的94%,平均每亩浇大粪汤一万五千斤以上,还砘压浇水十三万亩。第二次浇稀和封盖有机肥料的战役又从9日下午正式开始,预计最近即可全部结束。为了适应麦田追肥需要,并已积肥七十七亿二千万斤。
以政治为统帅,大搞群众运动,是这个县麦田管理工作中的突出经验之一。当开始发动时,曾有个别干部和社员对加强麦田管理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他们见到今年小麦种的质量高、生长好,就认为不用管理也能高产了。
中共汶上县委针对上述思想,发动了一次全民性的大辩论。经过深入讨论,社员明确了麦苗再好也不能放松管理,不管就会变坏的道理,坚定了搞好麦田管理的决心。
与此同时,县委召开了全县连、排以上干部和红专积极分子五千二百多人的麦田管理誓师大会。会上对比了原来人民和先锋两农业社去年种的小麦丰产田,其他条件都是一样,只是人民社在年前追两肥,浇两水,年后追一肥,浇一水,亩产八百斤;而先锋社年前浇一水,追一肥,年后追两肥,浇两水,亩产七百零三斤。这一对比,使大家清楚地认识到加强当前麦田管理工作的重要。通过这些生动的实例对比,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鼓足了干劲。南站公社经过大辩论,全社分别组成打眼浇稀、送粪、挖粪、配料各个专业队,由第一书记带领,突击七天,就把九万六千亩小麦全部浇稀粪一遍。


第4版()
专栏:

河北安国先锋公社麦种杂交试验田。 新华社记者 张映华、王旭东摄


第4版()
专栏:读者来信

遇事多跟群众商量
山西壶关县城关镇人民公社,自成立以来,不论是制定生产计划、分配方案和布置秋收、秋种、深翻地、大闹钢铁,都是通过社员代表大会和全体社员民主讨论决定。这样就使社员具有主人翁的感觉,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把各项生产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
今年9月下旬,全社决定播种三千五百亩小麦,需要十万斤麦种,可是社里只有三万斤。当时不少人感到无法办,有的干部提出要领导上从别的地方调拨,有的主张少种些小麦。党委会提出了依靠群众来解决,结果在社员当中一讨论,全社就自报出麦种八万余斤。郭计先、郭海仙等五户社员,把自己社里分的一千三百斤小麦全部拿出来投资到社里。种麦任务不但没有推迟,而且提前七天完成了。
在财务上,更发扬了民主管理。公社刚成立起时,有一部分干部主张用八千元建立一个人民医院,其中光购买病床和安电灯就需要一千七百元。社员纷纷提出意见,说这是一种讲排场、耍阔气的铺张浪费现象。党委支持了社员的意见,用一千余元就办了事。社员满意的说:“要是这样民主,公社一定能办好。”
(中共山西壶关县委会王更珍等)


第4版()
专栏:读者来信

经常深入食堂 帮助改善伙食
湖北公安县长江人民公社仁和大队第二中队中队长胡从朝和党支书何学松,经常到厨房去检查和帮助工作。在开饭的时候,他们就深入到饭厅,听听社员们的意见。有的社员反映八人一桌吃饭很不方便,要求改为一户一桌。他们当天晚上就跟食堂炊事员研究,接受这个意见,第二天就改成一户一桌。有一次,他们听社员反映饭做硬了。何书记就下厨房跟炊事员研究,并亲自动手做软饭给社员吃。饭合口味了,社员们又反映:天天老吃烧萝卜,花样少。何书记又同炊事员想办法,把萝卜做出萝卜丝子、萝卜甑菜、酱萝卜、酸萝卜等几种花样;另外又增加了几种别的蔬菜,使社员们吃得满意。遇到刮风下雨时,有些老人不能到食堂来吃饭,他们就帮助炊事员把饭菜送到老人的家里。由于书记和中队长深入食堂,关心社员生活,使食堂的伙食不断得到改进,很受群众欢迎。
(湖北公安长江公社周家华)


第4版()
专栏:读者来信

参加生产 领导生产
北京市延庆县四海人民公社各级干部,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亲自参加生产领导生产。
这个社首先由党委书记和几位副书记带头,在冬季副业生产当中,分别带领社员一同上山打草、割条、修路。这样做不仅带动了社员,也影响了别的干部。四海大队的干部原来仍采取在生产之外督战的方法,六天才割条子六万三千多斤,后来干部上山和社员一起割,大大鼓舞了社员的情绪,一天就割了二十三万一千斤。
干部参加生产,不但以实干苦干的精神树立旗帜、起了模范作用;更重要的收获是密切了和社员的联系,能及时发现问题,推动工作。社员们的心里话敢向干部说了,以往了解不到的问题现在了解到了。在副业生产活动中,社员们向公社干部反映了二百多条意见,他们自己在实际劳动中也发现了一些在办公室不能发现的问题。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封书田同志,在水泉子大队参加劳动,发现割条子有窝工现象立即召开会议从新安排了劳动力。副书记孙中科在食堂和社员们一起吃饭,发现这个食堂的白薯坏了,社员吃不饱,立即从外队调来了好白薯,社员们极为满意。(杨艾泉、徐学富)


第4版()
专栏:读者来信

大家的事大家办
河北河间县东风人民公社的党委和管理委员会,为了进一步贯彻管理民主化,最近曾发动社员对当前生产、生活和干部作风等问题,进行大鸣大放,提意见。除了运用大字报、黑板报、座谈会等形式鸣放外,社、队干部还分头深入群众搜集意见。乡党委和社管理委员会,根据群众鸣放出来的意见,逐条的进行了研究,并加以归纳整理,提出初步处理意见,交社员代表大会讨论,作了认真的处理,作到条条有交代,件件有着落。如社员们提出今年卖了这么多的棉花款,不发工资,也不知干什么用的。公社管委会就公布了建社两个月来的账目,让大家知道社里的收支情况,并根据社员的要求,提前发放了第一次工资,群众很满意。对于其他的重大问题,如分配方案和生产计划等,也都是事先写出草稿,发到社员中进行讨论修改,最后提交社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再贯彻执行。这样社员们都很满意。他们说:“大家的事,大家来办,我们就更关心社了。”
(李敏、周明等)


第4版()
专栏:

土办法创造着文明生活
本报记者 于明 于风
一到安徽省阜阳县,人们就能看到,在极平常的污水泥塘里,就能取出大量的沼气来点灯、烧饭、发电。
在城关大寺居民第六食堂的前边,我们看到两个青年在塘里划着船游来游去。船的两边各带着三个倒扣在水里的木箱。青年一边划船,一边搅动水底的塘泥,只见船周围直冒气泡。阜阳县长孙永熙同志告诉我们,这就是在捕捉沼气了。他说,船两边挂的小箱子下面都没有底子,叫做“活动盖”,盖上有一个“输气管”。划船的人用竹竿在水下搅动塘泥,沼气上升,便被搜集到“活动盖”里了。
一会儿活动盖里储满了沼气,(活动盖被沼气顶得越升越高),另一青年带来三个汽车内胎和一个水湿过的布口袋,他们把活动盖上的“输气管”连接上,两个人向下压盖子,沼气在几分钟内把车胎和口袋灌得臌臌的了。两个青年走出来,用火柴在车胎的气管子上一点,沼气立刻在管口燃烧起来。孙县长笑着说:“他们是在给你们表演哩!”他说,这里是一个沼气供应站,别的单位和群众要用沼气时,就用车胎、油布袋、甚至裤子来装,运到家里,点灯,煮饭,用不了还可储藏起来。
看了捕捉和搬运沼气,孙县长和居民委员会的同志,热情地留我们在第六食堂喝“沼气茶”、吃“沼气饭”。因此,我们又有机会到厨房去参观。在厨房门口我们看到两口大水缸,水缸里盛满水,每个缸里都扣着像船上那样的“活动盖”。食堂的同志们告诉我们,这就叫储气缸,从塘里运来的沼气储藏在缸里,便随时可以利用。
洁白的厨房
我们走进厨房一看,啊!这个厨房真使人惊奇。顶棚糊的纸,灶台的石灰,和炊事员穿的罩裙,都是又白又净。地上除了刚刚拿进来的沼气袋外,什么柴草,煤炭都没有。房里只见有两口大锅灶,灶台上放了一个泥巴做的小炉子。炊事员把沼气袋上的皮管和芦苇秆连接,把苇秆插进泥巴小炉旁边的一个孔里,在土炉上边用火柴点燃,土炉炉膛里的许多细孔上就轰轰地着火了。坐在炉上的半锅冷水,只用四、五分钟就煮开来冲茶,于是我们喝上了“沼气茶”,炊事员把苇杆放到大锅灶的灶膛,又炒菜,又煮饭。炊事员不慌不忙,半小时工夫,就给我们吃上了“沼气饭”。我们特别对这个大锅灶感到兴趣,它上无出烟的烟囱,下无漏灰的火道。因为用沼气煮饭,既不用柴和煤炭,也就没有烟灰。烧沼气煮饭的简便,满屋里的白净,炊事员煮饭时劳动的轻松,使我们恍如置身于电气化的厨房。这真是用土办法就过上了文明的生活。据他们说,光是这个食堂,就有一百四十人已经过了几个月这样讲究的生活了。
我们在吃晚饭时,忽听机器??地一响,一下房里挂的电灯都亮了。出来看时,这电也是用沼气作动力发出来的。塘边还有一个小引擎接上沼气,正带动小钢磨加工小麦。居民在饭后都在塘边的“沼气电灯”下闲谈、散步。
沼气用处多
我们被大寺居民委员会的沼气化美景所激动,便到其他地方去看看群众使用沼气的情形。我们看到许多地方的沟塘里也有人捕捉沼气;城里的白铁铺制造着各种各样的沼气灯、沼气盖;临街的饭馆在用沼气炒菜;茶水供应站在用沼气烧茶;路上不时地看到人们用自行车带着、用肩扛着沼气袋运送着沼气。我们在农村看到许多公共食堂也都用沼气烧饭。三里三社第一生产队,用沼气为二百二十五人煮饭,新华农业社张庄队用沼气烧五口大锅,供应着四百六十人吃饭。
在阜阳县,从干部到群众,谈起沼气化的好处来,都是赞不绝口。孙永熙县长说,阜阳县地处淮北的平原地区,在它的附近既无山,又无煤,每年烧火的燃料,都用秸秆;从很远的地方运煤来,运价很贵,而且运输困难。但是,把秸秆作了燃料,喂牲口和积肥又很困难。全县都用沼气烧饭后,每年可节省八亿斤柴草,点灯用的煤油用沼气灯代替后,每年可节省五百多万斤。新华农业社一位同志告诉我们,全社用沼气做饭、点灯,每年节省的柴草和灯油值八万多元。只这两项的钱节省下来,第一年便可购买二十马力的抽水机十七部,第二年可购买拖拉机五部,二年即把灌溉、加工和机耕的问题全部解决了。至于节省的柴草喂牲口和增加肥料的好处,还没有计算在内。节省煤炭、木柴,供应炼钢铁、办工厂;节省搬运的劳动力和车辆,做其他的生产工作,就更显得利用沼气十分重要了。
但是,对妇女来说,沼气的好处还不止于有经济价值。新华农业社的曹桂芝说:“我们小丁庄的公共食堂,过去四个人做饭,还慌得不行,光用柴草烧锅就要占两个人,你一把不添,火就熄了。过去早晨我们四点钟起来做饭,因火烧不好,到八点大家也吃不到饭。可是用沼气煮饭后,只要三个人,早晨晚了一个钟头起床,把沼气管接起来点着火,你就不要管它,挑水、和面、炒菜,消消停停,早晨六七点钟就都能吃饭了!”妇女们在厨房的工作情况说明,沼气化对妇女的劳动条件已大大的改善。
我们在阜阳,亲眼看到沼气的取用和发电是这样容易以后,便感到我们农村普遍实现沼气化的远景已经在望了。(附图片)
取沼气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