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见人又见物
王朴
在大跃进中,无数事实反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原理: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不论做什么工作,必须政治挂帅,发动群众大鸣、大放、大辩论,注意调整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系,批判各种落后思想,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然而,强调政治挂帅,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不是否认物质技术条件在生产中的作用呢?不是。生产和打仗一样。没有一定的武器,不善于使用武器,仗就打不赢。没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生产的数量和质量也就没有保证。拿炼铁来说,光有群众的冲天干劲,没有好的炉型和其它必要设备,不教会群众掌握冶炼技术,就不会炼出好铁来,而只能出烧结铁,甚至连烧结铁也不出。要提高铁的产量和质量,在政治挂帅以后,决定性的问题是技术。
我们说,不能否认物质技术条件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这跟那些唯条件论者的意见毫无共同之处。唯条件论者把物质技术条件的作用绝对化,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他们见物不见人,要技术挂帅不要政治挂帅,有事只找少数工程技术人员商量,不发动广大的职工群众,把局面搞得冷冷清清,毫无生气。我们认为物质是人创造的,技术是人掌握的。在同样的物质技术条件下,因为人的思想觉悟不同,干劲大小不同,生产的结果也迥异。只有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发挥起来,物质技术条件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也就是说,只有在政治挂帅的前提下,物质技术条件才能起决定作用。
唯条件论、见物不见人,从思想方法上讲,是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从政治上讲,是否认党的领导。这是十分错误的,必须批判。但是,也不能跑到另一个极端:只强调政治挂帅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而忽视物质技术条件的重要作用。以为:只要政治一挂帅,群众一发动起来,就可以随心所欲了。在工作中,只要发动群众订先进指标,至于改进设备条件学习和掌握技术,就不必过问了。甚至根本不考虑物质技术条件。如果是这样,先进的指标只能成为空谈。因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必须和客观的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相结合才能产生效果。我们反对唯条件论,并不是不要条件。辩证唯物主义者是既承认客观条件对人的支配作用,又承认人对客观条件的反作用的。强调政治挂帅,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并不是否认物质技术条件的作用,恰恰相反,正是承认物质技术条件的重要作用,使人们更好地掌握它,运用它,要做它的主人,不要做它的奴隶。
政治和技术的关系、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物质技术条件的关系,是两个对立物的统一。政治工作是完成技术工作的保证,又是技术工作的灵魂和统帅,政治不挂帅,技术工作就会走到邪路上去。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可以影响物质技术条件,但又不能离开物质技术条件。我们必须把政治挂帅和重视物质技术工作统一起来,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改进物质技术条件统一起来,见人又见物。这样,才能把广大群众的冲天干劲、凌云壮志和科学分析、实事求是的精神结合起来,把先进的指标建立在可靠的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


第3版()
专栏:

政治挂帅后 技术是关键
石家庄钢铁一营冲天干劲和钻研技术相结合
齐齐哈尔车辆厂见人又见物产量猛增一倍多
本报讯 石家庄市桥东公社钢铁第一营,在思想政治双庆丰收的基础上开展了满堂红运动,生铁日产量平均提高三倍多,土高炉普遍达到丰产高寿,节省了人力,焦炭消耗也减少一半。获得了土炉炼铁的全面大丰收,被评为石家庄地区钢铁生产的模范单位。
他们在批判了“广种薄收”,树立了“少种多收”的思想后,钢铁第一营的领导上又紧紧抓住解决技术问题。营、连领导上,根据生产情况,总结了十七号炉保护风眼、测定炉温达到高产高寿的具体操作经验,同时还总结了少使焦、多用白煤同样多产铁的经验。通过现场会,把这些经验传播给每个人,从技术上把工人们武装起来。于是“满堂红”运动就在11月下旬展开了。
“满堂红”运动,不单单是为了完成生铁产量计划,它还要作到炉长寿、煤耗低、用人少的全面大跃进,因此,必须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把计划向群众交底,发动群众讨论各项生产指标,并逐日、逐旬、逐炉的订出实现指标的具体措施。大家讨论的总的指标是,每个炉子(新生式土高炉)日产铁两吨以上为丰产,三吨以上为高产;每吨铁耗炭三吨以下为节约,炉子的寿命七天为及格,十天为长寿,半月为高寿,等等。每个炉子上的工人,还根据不同的条件,订出具体的日产量、材料消耗、使用人工等指标。这样,这个营在11月下旬全面实现了生产指标达到“满堂红”,他们用二十八个土高炉,十天产铁五百二十四吨,比11月上旬提高三点三四倍,超额完成产铁计划。日产量由过去的十吨平均上升到四十二吨,每吨铁的焦炭消耗量,也由四吨多平均降低到二点零二吨,十天节约焦炭五百多吨。每吨铁需要的人工,也由11月上旬的六十六人降低到二十人。土高炉的寿命也由二至三天增到八天以上。进入12月份各种指标完成的更好,3日一天即产铁一百四十多吨,超额50%多完成日计划。
本报讯 齐齐哈尔车辆厂最近在政治挂帅的前提下,积极发动群众钻研技术,各车间生产普遍翻了一番以上,有三十九个生产小组由日产货车十八辆提高到一百辆。
这个厂在日产百辆货车运动中,以共产主义教育为纲,以贯彻省委工业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动力,大张旗鼓地宣传日产百辆货车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发动群众,寻找生产中的技术关键问题,各个击破。工人们纷纷向党委表示:不实现日产百辆货车不罢休!仅据三个车间统计,不到二十天的时间就提出七千四百多项技术革新建议,并已实现了两千三百多项。货车车间剪冲组,通过将钻床改冲床、风铲加宽铲刃、剪机自动上料等三十一项技术革新,货车日产量由三十九辆提高到一百七十五辆的水平。在运动中各级领导干部也都亲赴前线边指挥边作战,针对重大关键问题,采取发动群众大鸣大放大辩论的方法,加以解决。并组织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共同修改设计,共同试验,共同制造。
为了满足日产百辆货车所需要的设备,全厂已形成了大造简易机床的热潮。仅二十天时间,就已造出各种简易机床一百六十七台。


第3版()
专栏:

力争发电不花本钱
兰州热电站大搞多种经营
本报讯 兰州热电站为逐步实现“无成本发电”的方向,打破了单一经营的限制,在正常供电的同时,充分利用资源,大搞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
随着工业建设的迅速发展,煤的综合利用有重大的意义。过去电厂每天消耗大量的煤,只是将煤当作燃料。今年,在全党全民大办工业高潮中,厂党委研究了煤和煤灰的综合利用问题,决定土法先上马,只在四十八天内就建起一座年产半焦三万五千吨,煤焦油一千九百吨和八千万立方公尺煤气的煤炼油厂,已在9月间投入生产。这个厂提炼出的半焦,相当于同数的原煤;八千万立方公尺的煤气,可以代替一万二千吨煤的燃烧能力,把半焦和煤气运送到锅炉里燃烧来代替燃煤,就可收回四万七千吨原煤。这样,使煤气达到了多种利用的目的。他们计划进一步从煤焦油和煤气中提炼汽油、煤油、柴油、沥青等多种产品。在综合利用煤的同时,过去被当作废物丢掉的煤灰也加以利用。经过一个多月的试验,已从煤灰中提炼出贵重的稀有金属,明年将大量生产。他们还用煤灰制成了三百号水泥,正在修建一座年产五万吨的水泥厂,不久即建成投入生产。最近还从煤灰中提炼出一种化工原料——氧化铝,硬度很大,是制铝工业上的贵重原料。这个厂为了使综合利用走上正常的生产秩序,成立了两个综合利用车间和综合利用研究小组,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现在,正研究从煤灰中提炼硝酸氨等工业原料。
这个厂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大型热电站,而且是一个各种电器设备的制造厂。已经建成的一座电机设备制造厂,正在生产着一千瓩、三千瓩、六千瓩的火力发电设备;还制造容量为六万五千三百二十瓩的各种电动机。配电上用的电抗器原来大部分是国外供应,现在也能自己制造。使这个厂的设备检修完全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


第3版()
专栏:小统计

煤里能挤多少油?
一座每年耗用五千二百吨煤的小型电厂,如果把煤全部综合利用起来,便可从中收回轻柴油五十四吨,重柴油一百四十吨,粗酚三十四吨,石油焦和半焦三千一百四十七吨,硫铵肥料三十吨,高质煤气一万立方公尺。这些产品差不多可换回一万二千吨煤。这说明综合利用煤、灰,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发电成本,而且有可能将全部发电成本从综合利用中拿回来。


第3版()
专栏:

改善生活也要依靠群众
堂市铁厂花十多元钱做到吃好睡好休息好
本报讯 湖南省湘潭县堂市铁厂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花十多元钱,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就作到了“三好”(吃好,睡好,生产好)。
不久以前,堂市铁厂党委会提出要做好集体生活管理工作。不到十天,全厂就实现了公共食堂化:一个连队办一个食堂,十六个人配一个炊事员;炊事员兼搞打豆腐、副食品加工、喂猪、种菜等业务。现在,全厂已经办了十三个食堂,十个豆腐副食品加工厂,养了一批猪,种了几十亩地的菜。每天吃饭做到一素一小荤,半月打一次“牙祭”;病号还有特殊照顾。
这个厂还做到了生产生活制度化,使工人都有适当的休息。居住方面,在厂区范围内统一调整了工农业住户,分别集中居住。住房全用木板、竹篾搭了高床,代替地铺。卫生工作也加强了。厂里设有工农医院、保健站、保健室,配备了十五个医师,训练了五十八个卫生员,二十五个厨房卫生员。厂里建了二十六处公共厕所,十五个垃圾箱,工地、车间都设有痰盂。工厂还办了理发厅。因为这个厂工地卫生工作好,县委曾发给红旗奖励。
在文化娱乐方面,这个厂建了六个球场,六个俱乐部,一个图书室,备有各种文娱用品。文娱场地上,每天都很热闹。
工人为改善生活,在党委领导下想了许多好办法。例如,工人蔡洪群看到厂里在搭高床,便用稻草加篾夹做成垫子,垫在床上又暖又软,群众叫它“土沙发”。为了做到人人有专用的杯子喝茶漱口,工人廖洪玉创造了竹制茶杯,既不花钱,又耐用,工人叫它“打不烂的茶杯”。全厂仅仅用了十多元钱,就把需要的设备、用具备齐了。
现在,全厂出勤率已经高达98.2%,病人大大减少,并消灭了痢疾。一个炉子上的操作人员由原来的五十六人减少为三十六人,工效提高38%。出铁量逐日上升,10月31日十七座炉出铁达十五吨。


第3版()
专栏:

管好工人生活是崇高的事业
大冶钢厂行政部门职工热心办福利
本报讯 大冶钢厂行政福利部门的职工,把为生产和为职工的生活服务看成是一种最崇高的事业,积极设法改善职工生活,保证钢铁大军吃饱,吃好,睡好,休息好。
这个工厂的食堂工作人员,开展了饭菜花样多、味道香、饭热菜暖、清洁卫生和开饭快等“五好”竞赛,作到了“随炒(菜)随发、随打(饭)随开、随到随吃、随叫随送”,工地在哪里,饭菜就送到哪里。为了改进菜饭的质量,各食堂成立了“研究会”,提出要“素菜荤作,分锅炒菜”。第四食堂的职工在一次研究会上,对萝卜一项就提出了三十五样做法;第一食堂在四天内,就用萝卜做出了二十四样好菜。
在保证职工睡好、休息好方面,这个厂采取了精减会议等措施,坚决保证工人睡眠八小时。为了照顾住宅离厂较远的工人休息,各车间都腾出房屋建立了休息室。医院的职工在原来保健站的基础上,分片包干,做到医生下车间、下工地、下住宅,并且成立了巡回医疗队,经常到单人宿舍里巡回治疗。
生活的进一步改善也促进了生产的进一步提高。11月份以来,他们在钢铁生产上连续四次创造了新纪录。(附图片)
吉林省通化县的钢铁战士换上了家乡人民给他们送来的棉衣和棉鞋。
王继拣摄(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新厂建到农村去
吴忠市合理安排工业布局促进公社工业化
本报银川14日电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以“小集中大分散”的方法,把新建工厂有计划的分布在农村,以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在吴忠市一百来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都布满了新建工厂,今年8月份以来,先后在农村动工兴建的工厂就有综合机床厂、滚珠轴承厂、农牧机械厂、农药化工厂、糖厂、钢厂、造纸厂、电机五金制造厂等十二座。
把工厂有计划地分布在广大农村,这是一种新的作法。在开始研究工业布局问题时,曾经有过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工厂应该全部摆在市区以内,不然不像一个新型的城市;另一种意见,认为社会在飞跃的发展,工厂摆在农村,会有力地促进消除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反复研究,最后采纳了后一种意见。事实证明,这种作法,有着很多好处。在当前的基建中,做到了物料的就地取材,有效的保证了基建所用的劳动力。如综合机床厂建筑面积达十万八千九百平方公尺,需要大量的建设物料。因厂址在东塔寺大队,不用调动多大的运输力量,当地就及时支援了五十万块土坯、十三万斤麦秸、二千五百多块炕面子。二百六十多名回族社员,积极参加了工厂的基建。这不仅支援了工程所需要的劳力,还培养农民掌握了基建技术。
工厂摆在农村,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他们说,“过去只看到田里种了麦子种谷子,现在盖起了工厂,就能看到现代化的机器生产。”他们编出民歌来歌颂:“东塔寺呀变了样,大家喜洋洋,门前建起了机械厂……。”由于工厂摆在了农村,正逐渐改变着农村的面貌。这样将使农田耕作迅速的走向机械化、电气化。吴忠市,正计划用通往各工厂的电路,以电力带动绳索牵引犁深翻地或其他农业机械。在工厂办学校,学校办工厂的方针下,农村的各种学校,就可以以工厂为课堂和实习场所,为工厂培养所需要的人材;工厂也将有力的支援农业的生产机械和技术力量。工厂摆在农村,将使商业、文化教育和交通运输网很快的跟上来。
吴忠市把工厂摆在农村刚刚四个月的时间,已经看出了很大的成效。不少农民变成了工人。金银滩糖厂的工人,大部分为原来的回族农民,现在都能掌握机器从事生产。明年,全吴忠市连今年已参加工业生产的将有五千五百多名回汉农民,走入工厂。
吴忠市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明年将把天然炼油厂、橡胶加工厂、机械修配厂、木材加工厂等五十个工厂,继续有计划地摆在农村。


第3版()
专栏:编后

小集中 大分散
企业安排得集中还是分散,这是工业建设中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关联很多,布置得过于分散,在运输、公用设施等等方面会造成浪费,这当然不好。但是,把工业企业安排得过分集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例如,会造成城市运输紧张,会使居民的生活必需品供应困难,还会增加城市供电供水的压力,等等。
怎样安排才恰当呢?吴忠市提的口号很好。曰:“小集中,大分散。”这个口号,适用于地方,也适用于全国。
从地方小城市来说,把一些工厂适当分布在农村,不仅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取“人”,很多产品可以就地销售;而且可以以这些骨干厂为核心,帮助农村加速实现公社工业化。
从全国来说,改变把工业集中在少数大城市里的现状,把新建的工厂分布在中小城市,首先是铁路沿线的许多小城市里,经济上的效果就更大了。而经济效果大,投资少,进一步发展的基点多,这就意味着“速度”。
现在正是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编制明年基本建设计划的时候。我们希望有关的同志在安排基本建设项目的时候,也考虑一下吴忠市提的这个口号:“小集中,大分散。”


第3版()
专栏:

万事不离群
——记哈尔滨松花江食品化学厂的巨大转变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马鞍形
哈尔滨松花江食品化学厂(原酱菜厂)是1947年接管的一个日伪军需食品工厂。接管后由第四野战军后勤处领导,工厂的领导干部都是从部队、农村调来的,虽然他们没有企业管理知识,但他们却熟悉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那时候,这个厂有上千名工人,只有十多名管理干部,没有车间和股室等庞大的管理机构,但生产任务却完成得很好。
从1954年起,这个厂学习所谓“正规化”的科学管理,一些有农村工作经验的领导干部,也妄自菲薄,认为自己这一套吃不开了。于是盲目增添机构,全厂二百多名工人,就有六十多名管理干部。这种只看到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的重要,而不依靠党、依靠群众的管理企业的做法,就使得厂内朝气蓬勃的局面变得冷冷清清。
1957年伟大的整风运动开始了。党领导群众大鸣、大放、大辩论,以排山倒海的声势,火烧领导干部的“三风”“五气”,彻底改变了不合理的管理制度,从此党在企业里的领导作用牢固地树立起来了,推动了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人的能动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党对企业的领导,首先从政治思想领导开始。食品化学厂的党总支书记王保玉是部队干部出身,他把部队上那套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带到了企业里来。他们根据党在每个时期的政治运动,密切结合职工中有普遍性的思想问题,发动群众自己教育自己。例如,在整风中,他们就采用群众当教员,群众讲课,开展群众大辩论的方法,来解决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辩论为谁劳动、什么是个人“前途”等问题。
青年工人李传芳是这个厂里闹“前途”问题最厉害的一个。厂里就请他作“教员”,让他讲讲不安心酱菜厂工作的思想活动。他说,“在酱菜厂工作,生产一斤酱菜值不了几角钱,可是生产一只机器零件却值几十元、几百元,做酱菜对国家没有多大贡献,对个人也没啥好处。他还说,学开汽车最少要学六个月,做酱菜有手就会做,这种简单劳动不如复杂劳动有意思;做酱菜社会上瞧不起。”他讲完以后,不少青年工人支持他,一场热烈的辩论开始了。豆腐乳组工人姜学元说:“旧社会认为升官发财是前途,我们是新社会的工人,可不要那样的前途!新社会各有分工,做什么工作,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包装组工人王福元也尖锐地指出:“造机器的也好,开汽车的也好,要吃咸菜,吃酱油,总得依靠我们!”经过这场辩论,群众自己做出了结论。他们说:“国家有前途,工厂有前途,个人也有前途。”
他们还举办各种展览会,到农村访问,看戏,看电影,请人作报告,自编自演活报剧……,每次活动都组织群众座谈讨论,处处让社会主义思想占领阵地。整风后,全厂掀起了学习高潮,学习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的非常普遍。这个厂有四百三十名职工,订阅了二百七十三份党报,一百五十一份“红旗”杂志,绝大部分职工已经养成学时事、关心党的方针政策、天天读报的良好习惯。宿舍里建立了黑板报、壁报,添置了图书、小人书、报刊杂志,工人下班回到宿舍看书看报、听广播,真正是把红旗插到了每个角落。
从部队带来的经验
在食品化学厂,部队上的高度民主高度集中的原则被充分地运用到企业里面来了。党总支书记王保玉说:“过去,我们部队和敌人打仗,只要条件允许,每次战役前都召开‘诸葛亮会’,发动士兵出计谋、想办法,结果我们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对战争我们尚且敢于发扬民主,在企业里更应该如此。”所以,在这里凡是有关全厂生产和企业管理的重大问题,都发动群众,通过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集中群众智慧来解决。
去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改革机构、下放干部的指示后,食品化学厂的职工群众在酝酿取消车间管理机构时,在干部中遇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取消车间是合理的,因为厂子小,领导干部可以一竿子到底,直接抓小组,对生产有利。另一种意见认为取消车间后,还需要设立四个工段,通过工段来领导小组。这样做,不但不能精简机构,相反增加了机构和人力。持后一种意见的人,他们主要有四怕:一怕搞乱;二怕领导任务重;三怕取消车间后抓不着头;四怕小组长领导不起来。实质上是缺乏群众观点,没有认识到规章制度是人制定的,要人去执行的。党组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动群众进行了辩论。群众一致反对增设工段,要求厂长深入实际,直接领导小组。经过辩论,认识统一了,于是随即取消了股室和车间,厂长直接领导十二个生产小组。全厂除留下十三名干部外,其他干部都下放参加了生产,将二十五本账减少到六本,创造了万能卡片,代替了十九种表报,管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
在机构精简人员下放后,产生了干部人数少同生产管理工作繁重之间的矛盾。这时老工人姜学元提出了一件“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实行小组分工包干制”的建议。但有些领导干部却表示怀疑,怕工人管不好,认为过去那么多干部没有管好,现在就能管好吗?党组织发动群众讨论了这项建议,大家一致拥护。在全厂推行后,证明效果是很好的。如多年来作腐乳都用老酒和母油,实行小组包干制后,大胆改革了操作规程,用白酒代替了老酒,用大众油代替了母油,结果全年为国家节约一千六百多元,并提高了质量。群众这些突破旧规章制度的事实,教育了领导,过去闹不通的人,也通了。群众也反映:“我们敢干了,没有拘束了。”
为了有效地克服干部的“三风”、“五气”,使领导干部直接受群众监督,这个厂的党组织根据部队上“官教兵,兵教官,官兵互教”的精神,规定了全厂干部每月一次在自己分片包干的生产小组内,同工人一起参加评比。评比的内容主要是领导作风、领导方法、参加劳动以及干群关系等。通过评比,干部自觉地在群众的监督下,及时地克服缺点和改正错误,这就有力地鞭策了干部不断地前进。如今年6月份评比中,有四名干部因为领导作风和参加劳动不够好,受到了群众的批评。他们及时改正了缺点,在7月份的评比中,有三名干部受到了群众的一致赞扬。这样做的结果,领导干部真正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在群众中出现,工人更加信任领导,领导也更加依靠群众了。
落后的人没有了
食品化学厂在作人的工作的时候,紧紧地抓住两个重要环节:一,抓先进、抓骨干,在群众中树立旗帜;二,相信落后群众可以改造和转变,并积极帮助他们改造和转变。
他们吸取部队上的政治工作经验,和在老解放区土改时扎根串连依靠积极分子的经验,在职工中选拔了一批踏实肯干、舍己为公的积极分子,对这些人进行培养,树立了旗帜。这些先进的骨干分子,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学先进、赶先进成了全体职工的努力方向。
在对落后分子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党委坚持了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全党动手,帮助落后分子。并且还运用了部队上的“思想互助”和“思想包干”的政治工作经验,对每个落后分子指定专人进行思想互助,定期检查。赵世同是全厂最落后的工人,党委确定除由党的小组长对他进行思想帮助外,党总支书记王保玉也对他进行帮助。他们都和他交朋友,谈思想,作家庭访问,从工作到生活,从厂内到厂外,随时进行帮助。过去经常到医院为开病假条子而吵嘴打架的赵世同,现在有了病医生开了请假条子却不肯休息。今年第二季度,赵世同破天荒地被选为全厂的先进工作者。
这个厂在整风前共有二十四个落后工人,现在全部转变过来了,不少人已成为全厂的骨干和先进生产者。
关心工人的二十四小时
“过去在部队里,干部十分关心战士,晚上给士兵倒洗脚水,盖被子,在企业里同样应该这样关心职工。”食品化学厂的领导干部正是继承和发扬了部队上这种优良的传统,处处关心和爱护群众。他们不仅关心职工每天的生产、工作和学习,而且还关心到工人的全部生活。
每逢过年过节,厂里都以领导干部为主组成慰问团,探望生病和休养的职工。今年春天,全厂大闹技术革命的时候,技师孙培禄患了关节炎,行走很困难。党总支就派干部带上工人写的慰问信前去探病。孙技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病刚刚痊愈,就马上上班,试制成功了酱油膏、酱油粉和味之素。在职工群众中也普遍形成了相互关心和照顾的风气。
厂的领导干部用群众的力量,本着节约的精神去解决职工的衣、食、住等生活问题。工人马登玉家有七口人,只靠他一个人的五十元工资过活,但他从不爱讲自己生活上的困难。去年秋季阴雨连绵,他家的房子被雨水冲塌了,没有钱修理。这件事被厂的领导和工会知道了,立即拨一部分废木料,组织许多职工利用星期天去给马登玉修理了房子。
“清官难断家务事”这句话在这个厂已经不生效了。有的人本来在工厂里是个好工人,但回到家里却实行“专政”,什么都要自己说了算;有的人本来在工厂讲民主,讲团结和互相尊重,但回到家里却打老婆骂孩子。在家属里也有虐待丈夫前妻所生子女的人。党组织根据这些情况,开展了家庭整风。丈夫给妻子提意见,妻子给丈夫提意见,婆媳、邻居之间也展开了大鸣大放大辩论。李福庭的妻子白玉珍,在整风前是个出名的好吃懒做的女人,李福庭上班了,她自己在家做好的吃;李福庭下班了还要自己做饭。成天吵嘴骂架,对李福庭的生产情绪很受影响。家属整风时邻居给白玉珍贴出了大字报,批评她不劳动的懒惰思想;工会也召开了炕头和好会,劝他俩和好。经过互相提意见,白玉珍向李福庭作了检讨,并保证以后互相尊重,过好日子。现在,他俩生活得很美满,下班的时候,两个人一起到托儿所抱着孩子笑嘻嘻的回家去。像李福庭这样的例子不是个别的。这对促进生产大跃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无保留地帮助别人
企业中大搞群众运动和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的结果,全厂犹如雨后春笋似的出现了许多共产主义萌芽。党组织抓住了这些萌芽,积极地扶植它,并使它迅速地发扬光大。
他们不仅把自己的生产搞好,而且处处以共产主义思想来处理同兄弟企业的关系。他们为街道居民和郊区农业社办起了两个酱菜厂,帮助他们解决资金和设备问题,还无保留地把技术教给他们;自己则另打锣另开张,去试制生产新产品,如味之素和细菌肥料等。生产细菌肥料需要一套设备,要有技术,但是他们一不向国家要钱购置设备,二是依靠群众想办法。结果就在狭小的厂房里,运用原有的木桶、大缸开始了生产。
细菌肥料试制成功以后,许多兄弟工厂派人来学习经验,其中有一个曾经对他们封锁过菌肥生产技术的某化学工厂,也来向他们学习了。厂内有的人说:“咱们到他们厂学习,碰了钉子,现在,我们也该挖苦一下。”这时,立即有人反对这种意见,结果,他们像对待其他厂一样,热情负责地把全部菌肥技术介绍给他们。这个厂的职工不仅热情帮助来厂学习的人,当他们到外地学习时,如果别人需要,也都是主动的传授经验。在学习中,他们还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对方提出来,并帮助解决。技师王文国在青岛酿造厂学习制造液体菌剂的经验时,发现这个厂在菌种培育过程中有三个缺点,便及时向工厂提出。这几个问题恰是这个厂好久无法解决的难题,这次全都解决了。
忘我劳动成风气
过去,职工做完八小时的工作,就急急忙忙地回家去安排自己的家务事,对业余时间开会、学习、搞义务劳动感到是个很大的负担。现在的情况与此相反,职工们不分上、下班,白天和黑夜,只要生产需要就全力以赴,谁都不甘落后。他们说:“我们的工作真像战斗一样,党组织就像个司令部。”
食品化学厂培植职工这种忘我劳动的精神,除了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外,切实解决职工的具体困难是个重要问题。虽然生活很困难的职工可以得到工厂的补助,但单靠补助过日子总不是久远之计。在这种情况下,工厂党组织采取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组织职工家属参加劳动。
从今年8月起,工厂在业余时间组织家庭困难的职工加班劳动,捆一个菌肥木箱加工费是一角四分钱。工厂开会号召困难户报名。这时,全厂四百多名工人中只有三十六人参加。虽然有困难的人很多,但他们想,如果都去争着捆箱子就不能解决真正困难户的问题。所以很多人宁肯自己苦一些也不去争这份收入。最近党组织又决定捆箱子的加班劳动改为义务劳动,捆箱子的收入全部归工厂所有,谁有困难就从集体收入中补助。这个决定公布后,当天全厂职工都来参加劳动。马车组老工人马元宝也要去捆箱子,他问副厂长袁桂香:捆箱子在什么地方。袁桂香告诉他现在捆箱子的钱不分给个人了。他说:“是呀!我知道是归集体才去捆的呀!”
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在这个厂制定了一个新的学习制度。每天早上六点半到中午十二点半是生产时间,下午一点到五点是学习时间,全厂变成了一所学校。实行这个学习制度,工人的劳动时间比往常减少了两个小时,但是,生产数量却没有降低,工人杨汉歧说:“工厂由酱菜厂发展成食品化学厂了,没有文化怎能适应需要呢?我们一定要做到既不耽误生产,也不耽误学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