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58-12-16

1958-12-16新闻联播 文字版

观花之诗

第8版()<br/>专栏:<br/><br/> 观花之诗<br/> 谢觉哉<br/> 看河南小麦丰产展览馆<br/> 麦门麦塔麦子王,<br/> 粒壮梗粗分蘖强。<br/> 介绍丰收须韵语,<br/> 女孩个个是诗娘。<br/> 注:展览馆有麦子做的天安门、麦子做的宝塔。有一株小麦分蘖出四十五穗,号称麦子王。<br/> 郑州郊区古荥人民公社<br/> 棉下问娃娃,言妈摘棉去。<br/> 只在此田中,棉深不知处。<br/> 种棉六十年,未见此好棉,<br/> 越干越有劲,对我唱诗篇。<br/> 右二首咏高产棉试验田。管理高产棉的组长岳惟翰老同志,从小就种棉的,我们问他管理的经验,他说:我已把它编成快板,“听我唱来”!<br/> 麦田一望平,畦珑路分明。<br/> 深耕一尺五,肥大苗儿青。<br/> 看古荥公社的幸福院<br/> 以前缺衣缺食,而今衣食周全。<br/> 住的房子很好,还有服务人员。<br/> 老人们:有的高声歌唱,<br/> 有的感激泪涟。<br/> 都说:<br/> 祝毛主席长寿万年!<br/> 嵩岳人民公社食堂<br/> 吃饭不要钱,食堂暂露天,<br/> 饭样二十一,轮吃看谁“轩”。<br/> 注:炊事员拿出各种面制食品,请我们尝,说有二十一种,一周可轮吃一遍。准备冬季盖食堂。“轩”是登封土语,好的意思。<br/> 游嵩岳庙<br/> 岳神久矣不三呼,<br/> 六亿人民鼓腹歌。<br/> 古柏苍苍欹古石,<br/> 飞仙奕奕跨仙鹅。(注)<br/> 炉中香冷留余烬,<br/> 座中尘封惜逝波。<br/> 道士早抛丹卷尽,<br/> 今秋获得谷蔬多。<br/> 注:庙有三仙祠,云系唐代建筑,塑画甚美。<br/> 听河南省工作情况介绍<br/> 从防重于救,到以钢为纲。<br/> 人定天可胜,纲举目乃张。<br/> 数字天天改,卫星个个强。<br/> 老人与孩子,出口都成章。<br/> 思想是灵魂,有破才有立。<br/> 半破立不牢,连破须连立。<br/> 大办大字报,揭开对立面。<br/> 全民大破立,力量才无极。<br/> 在长沙(浪淘沙)<br/> 看长沙女子师范钢铁及幼儿师范学生出发到各公社工作,用姜国仁校长六二自寿调<br/> 冶炼巨炉旁,太不寻常。智力不弱体亦强。手抡铲炒抡锤打,钢铁女郎。<br/> 矍铄老周姜,意重心长。外婆事业要周详。百万幼儿须教养,让汝专行。<br/> 长沙盲人教养院<br/> 盲人以手代目,<br/> 生产计划不差。<br/> 手指运动如飞,<br/> 能够接线织花。<br/> 拿来一叠账簿,<br/> 满纸密密麻麻。<br/> 在南宁革命历史博物馆<br/> 辉煌史迹费搜罗,<br/> 一百年来义烈多。<br/> 天国未成民愤积,<br/> 秀京十载又称戈。<br/> 注:大成国是继太平天国失败后起来的,领袖陈开王鼎风等。设秀京于桂平,1854年起义,1864年失败。<br/> 霹雳一声天欲晓,<br/> 盘壬再世地归还,<br/> 馥山大纛珍藏在,<br/> 从此瑶家不过山。<br/> 注:1933年桂北瑶民起义,领袖为凤馥山,失败后幸免于难,现年六十多岁,任桂林专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瑶族祖先是盘壬,瑶族过去居住不定,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开荒,因为山都是地主的,两三年又另移一地,称过山瑶。瑶族有歌:“九州四海皆王土,盘壬的胜地在那儿,那儿是瑶人的山?多得来了共产党,我们今天不再是流浪汉,‘过山瑶人不过山’”。凤馥山起义的大纛,长六五四公分宽六五一公分,中书大纛字,四周绘很多神像,中有孙中山。还有奉天军大总统布告一纸均存博物馆。凤先生谈瑶族被压迫的困难及其反抗的经过,他说:现在是第二个盘古了,一切都好了。我们很感谢党和毛主席对少数民族的关怀。<br/> 战胜犹然城下盟,<br/> 军民万众尽吞声。<br/> 刘公遗墨留英气,<br/> 虎字回环一笔成。<br/> 注:博物馆有冯子材将军画像,刘永福将军写的虎字。<br/> 龙州旗帜最鲜明,<br/> 多少英雄血染成。<br/> 血账必须算清楚,<br/> 帮凶尚有小戈登。<br/> 注:龙州苏维埃失败,当时国民党报纸载:有法帝国主义的飞机助战。<br/> 听说环江丰收<br/> 环江试验田,亩产十三万。<br/> 还有九百六,平均一万八。<br/> 土水肥种密,禾上人可站。<br/> 做了水稻王,又做钢铁汉。<br/> 全县定计划,炼铁三百万。<br/> 信不信由你,环江正在干。<br/> 注:红旗公社试验田,亩产水稻十三万零四百三十斤四两。红日公社已收中稻九百六十九亩多,平均亩产近一万八千斤。<br/> 赠广西民族学院同学<br/> 一轮红日飞腾日,<br/> 千载阴云消逝时。<br/> 红水永清鱼信远,<br/> 瑶山虽险我心夷。<br/> 垦田植树地为动,<br/> 善舞能歌月亦迟。<br/> 学习好兼劳动好,<br/> 还从湖畔觅相思。<br/> 写给广西大学广西石油<br/> 学校广西农学院同学<br/> 学院农场工厂,<br/> 学生农民工人。<br/> 体力与脑力同炼,<br/> 理论经实践翻新。<br/> 劳动出新事、出新人,<br/> 晒黑了皮肤晒红了心。<br/> 敢破敢立、敢想敢做。<br/> 奔走驰骤于<br/>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路<br/> 程。<br/> 读韦拔群烈士传略<br/> 奸雄贼子已灰尘,<br/> 胜利经归历史轮。<br/> 不屈不移干到底,<br/> 拔哥长活在人心。<br/> 桂林名胜<br/> 是谁摆下跳棋秤,<br/> 棋子槎丫斧削成。<br/> 绿水涟漪如带绕,<br/> 人民恰在画图中。<br/> 千年神话任流传,<br/> 人意仍然可胜天。<br/> 拔出剑令仁象走,(注一)<br/> 放声歌起懒龙眠。(注二)<br/> 注一:象鼻山,传说以前有一匹好心的象,为人民治水防旱,后来天使骗他去江边饮水,在他背上插一把剑,象就不能走了。现山上有个剑把形的塔。<br/> 注二:龙隐岩,传说以前有条懒龙睡在里面,侬族歌仙刘三姐向他唱了一支歌:“懒龙日夜洞中睡,好比一条懒蛇皮,何不飞上九霄云,风调雨顺,人人叫你龙爷爷”。龙听了感动就破石飞去了。<br/> 榕湖杉湖一转,<br/> 走了一点半钟。<br/> 古树轻舟掩映,<br/> 红桥曲径旁通。<br/> 树的年龄虽老,<br/> 群指榕树公公。<br/> 虽然奶奶已逝,<br/> 仍可生子生孙。<br/> 注:榕湖有两株古榕树,居民称为榕树公公、榕树奶奶,奶奶树已死,在其树址处盖有榕荫亭。<br/> 为桂林北站人民<br/> 公社食堂写<br/> 蒸饭钵套钵,热饭配炒菜。<br/> 饭由人定量,菜任人喜爱。<br/> 五分一角五,荤素都全备。<br/> 比起自做饭,多快好省洁。

炼出来了!

第8版()<br/>专栏:<br/><br/> 炼出来了!<br/> 柳笛<br/> 火车一到,一个又一个黑壮的小伙子生龙活虎般从车里跳出来。欢迎的人群拥上去,一把握住手,这手又粗又壮,满是老茧。身体变壮了,脸孔变黑了,白面书生变成了红脸关公,带着热情、朴实的笑容。人们亲切地议论着:“晒黑了!”“长胖了!”“变红了!”……<br/> 我忽然想起机关炼钢时的情景。出第一炉钢的时候,大家焦急地守在炉旁,一看到通红的钢水从炉口流出来,人们禁不住高声叫着:“炼出来了!炼出来了!”<br/> 不错,不错,下放的同志是从劳动的大熔炉里锻炼出来了。手变粗、脸变黑,还只是表面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思想意识、精神面貌变红了。劳动观点和群众观点增强了,阶级观点比以前更坚定、更明确了,知识分子那种自持清高、轻视体力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资产阶级观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劳动中,对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勤劳朴实的优良品质,有了较正确的认识,培养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学到了许多生产知识。要说收获,这可算是最重要、最宝贵的收获。<br/> 有人也许不相信:“劳动锻炼果然如此灵验么?”自然,下放的同志并不是一经劳动,每个人的收获都是半斤八两。但,凡是对劳动锻炼有正确的认识,能够认真、自觉地进行劳动锻炼的人,他们在思想意识、立场、观点和作风上发生的变化,都是很快的。我见一位下放归来的同志在组织上分配工作的时候,很诚恳地说:“我一定听党的话,党让我干什么,我就老老实实地干什么,而且钻进去!”这几句话,听来平常。大跃进中,人们的共产主义思想普遍高涨,“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已经成为有觉悟的人们的行动口号。可是,话从这位同志嘴里说出来,而且说得那么恳切,真也不容易。下放以前,他在工作上还常常挑肥捡瘦、轻视平凡的劳动,一心想做高深的、复杂的研究工作;这才一年多的时间,孤芳自赏的知识分子竟然放下架子,有了劳动人民的感情。这一前一后,竟然判若两人。<br/> 下放的同志在农村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劳动的实践却无时无刻不在批判着轻视体力劳动的种种错误观念,无时无刻不在检验着知识分子自命不凡的知识。有些看来是很简单的劳动,“四体不勤”的知识分子却显得笨手笨脚,无能为力;有些也许是很浅近的生产知识,“五谷不分”的知识分子却变得知识贫乏束手无策。体力劳动像是一面镜子,在镜子面前一照,知识分子的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了,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原来如此”。认识了自己,也就为改造自己创造了条件。于是,自命不凡的人在镜子面前也就夹起了尾巴;等到亲身经历了劳动实践,亲眼看见了体力劳动每时每刻地在改变着自然的面貌,改变着社会的面貌,自己的思想面貌也得到了改造,真正认识到从事平凡的劳动是光荣而值得骄傲的事情。那位下放的同志毅然表示服从党的分配,并不是放弃了他的理想,或者是认为研究工作不重要了,而是他由好高鹜远变得坚实起来了,眼界开阔了,看清了除了某一种研究工作之外,还有许多看来平凡其实是很有意义的工作。党的干部下放劳动锻炼的政策,在这些同志身上开花结果了。<br/> 几个月以前,我去探望下放的同志,他们表示:“等回机关的时候,自己将不是一块废铁,而是一块坚硬的钢!”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劳动熔炉中炼出来的钢。自然,劳动熔炉中炼出来的钢,并非不需要再锤炼了。而是要在不断地锤炼中,同时钻研业务,成为对人民更有用的又红又专的“材”。

广告和头条新闻

第8版()<br/>专栏:大家谈<br/><br/> 广告和头条新闻<br/> 邢力军<br/> 报纸上的头条新闻,是人人都看的;可是报纸上的广告,就好像是可看可不看的了,工作再一忙,大概有人很少去看了,或竟是一看也不看。要真是这样,那真是可惜!<br/> 现在广告中介绍新产品的,赶上世界水平的,已经不稀奇了,新鲜的是广告跟头条新闻,如今也有了一种“微妙的”连系。例如,前些时候许多报纸都曾把我国制成活性染料的消息在“头条地位”刊出,隔了不久,广告上便介绍有关厂就开始承接活性染料订货了。<br/> 11月29日人民日报上,有一个广告特别引人注目;北京农业大学部分产品介绍……以下列着二十种以上的产品名目。看了这幅广告,人们不禁想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真好,学校居然也能生产产品,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了。不是吗,就在前几天,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报纸的“头条新闻”,几天以后,报纸广告栏出现的“产品介绍”就成了这“头条新闻”的连续报道。这条广告中还说已经开始预约1959年的订货了。<br/> 记得国家初倡勤工俭学时,还有人以为不过是个“临时措施”、“运动而已”,也有一种诬蔑性的言论,说什么学校办工厂不过是为了在必须完成的国家计划中“凑凑数”而已。事实是最好的回答;学校工厂承接1959年的订货!可以肯定,明年、后年……将有更多这样的广告出现。<br/> 从这个角度上看,这些“产品介绍”的广告不也正是许许多多报纸上“头条新闻”的发展和结果吗!

房屋修在什么地方最好?

第8版()<br/>专栏:<br/><br/> 房屋修在什么地方最好?<br/> 谷洪<br/> 在祖国的城市和乡村,到处都能见到建筑工地。新的建筑就像雨后春笋,好像在一霎那间先先后后地冒出来了。城市里,在盖新的工厂,新的办公大楼,新的展览馆和别的建筑;乡村里,在盖公社食堂,盖新的居民点,盖又实用、又经济、又适合于一家团聚的新房屋。真是处处盖新房。那么,房屋究竟修在什么地方最好?这里介绍一点简单的常识。<br/> 盖了房子,一般简易的结构,总得住上几年、几十年;永久性的结构,要住上一百年以上,甚至几百年。房子盖得不好,就会使住户长期感到不方便。如果是车间、厂房,会因而影响生产,或是增加成本。因此造一座房子,应该很好地选择适当的地点,慎重地决定房屋的式样。<br/> 选择一个住宅的地基,除了应该符合市政规划的要求外,还要注意到地点是否适中?空气和采光条件好不好?给水和排水的管道有没有困难?安装照明用电线是否方便等。建造职工的宿舍,要照顾到职工上工是否方便?附近有没有菜场、学校、医院、邮局、银行、托儿所、幼儿园等,同时还要考虑将来发展的需要,有没有扩建的余地。<br/> 除了地面上的情况外,还要进一步了解地下土壤的情况,看底层土壤能够承受多少压力?地下水位的高低、地下水的性质(如是否有侵蚀性、流动性等)。因为地下土壤的好坏,与建筑物的造价有很大关系。如果土质差,有时基础造价会占整个房屋造价的50%以上,就是说,要花一半以上的钱在地下,多么不上算!<br/> 建造工业用厂房、车间,要考虑原材料的来源、成品销售是否方便、是否接近交通线、工业用电和用水供应是否方便,工业废水的排泄有没有困难等。同时也要考虑职工的生活用品的供应能否利用原有城市;工厂内部车间、仓库的布置是否适应生产需要。此外,还要照顾到生产特点,以及以后的扩建。<br/> 在决定房屋方向的时候,必须研究门窗的角度,使每个房间都能有充足的光线。在车间里,应设法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以免影响操作。在作建筑物整体布置时,应注意美化环境,进行绿化布置和建筑物外形的美观。<br/> 经济、实用,并且在可能的条件下作到美观,这是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三大问题。让我们把新房屋盖得更好,使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们住得更舒服、更愉快吧!

新邮票

第8版()<br/>专栏:<br/><br/> 新邮票<br/> 邮电部在12月15日发行“林业建设”特种邮票一套,共四种图案,面值都是八分。第一图“森林资源”。反映我国是世界上树木种类最丰富的国家,许多地区蕴蓄着宝贵的森林资源;第二图“保护森林”,表现对现有森林要注意保护,防止发生山火和虫害;第三图“油锯伐木”,表现我国林业采伐已进入机械化和电气化;第四图“绿化祖国”,表现了群众的植树造林活动,加速绿化祖国,实现城乡园林化,来改变自然环境。这套邮票是由黄永玉设计并木刻。(附图片)

离开演奏场 下放到田间(图片)

第8版()<br/>专栏:<br/><br/> 离开演奏场 下放到田间<br/> 古元木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