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一代新人

茶山七仙女
全国妇女积极分子代表 湖北省五峰县小河社 谢承珍
我们茶山过去有这样一种说法:“茶叶好,怕茶叶,种了粮食丢茶叶,顾了茶叶粮又缺,要想粮茶双丰收,除非二世转了节。”农茶矛盾的主要关键,是劳动力不够,因此必须想办法巧干。
去年,采茶能手黎中新创造了双手采茶法,由原来日采三十斤提高到四十五斤,被评为全县的劳动模范。今年大跃进,县委提出开展能手运动,叫大家学习黎中新,赶上黎中新,超过黎中新。我们社里有三十九个妇女,首先响应号召。在区委书记亲自培养下,经过一个星期的勤学苦练,我们全都学会了双手采茶法。我由原来日采三十五斤提高到七十八斤,四十五岁的大姐冯胜莲采到七十八点十二斤。我们根据情况,决心突破日采一百斤关。当时保守派反对得厉害,经过大鸣大放大辩论,打破了保守,党支部还专门派技术员指导和鼓励我们。“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写决心书提出“高桥高架高山下,河东河西把手拉,桥断河干不松手,坚决日采百斤茶。”这样全社又迅速掀起了一个更大的竞赛高潮。当时我和冯胜莲大姐首先胜利突破了一百斤关,地委、宜昌军分区,县委和县妇联、共青团等首长去访问表扬我们,因此更加鼓舞了全社的革命干劲。随着就出现了日采五十斤以上的一百单八将。不久,我们有七个姑娘都达到一百斤以上了,社员们就称我们为“七仙女”。
我们七姐妹日采茶叶的最高纪录是大姐冯胜莲一百零一斤,二姐汪应枚一百四十七斤,三姐杜永玉一百四十三斤,四姐周启玉五百三十五斤十两,六妹谢永枚六百二十八斤九两,七妹六百零九斤,我曾采到一千一百五十七斤。
我们听说长阳县的采茶姐妹开展了猛赶“七仙女”运动、创造了日采鲜叶三百斤和五百零六斤的时候,立即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和技术措施,要达到五百三十斤。我们把原来“冲锋陷阵”式的办法改为“麻雀战术”,分为两个小组,互相追赶。三天以后又创造出“雄鸡啄米”式采茶法,同时还学会了鹤峰县的“弓形直射”法和四川的高速采摘法等等技术。日产量就此大大提高了。
掌握新技术是经过艰苦斗争过程的。为了训练反手采茶,我在吃饭时反手拿筷,打猪草也用反手,坐着休息时也用反手摘野草和树叶子,总之行坐吃饭都在练习。我采到一千一百五十七斤的那次,就是用了八指并下、一次多芽、平铲、横插、左右切枝、顺株、转龙的技术创造出来的。省里的新闻电影制片厂已把我们的技巧搬到银幕上了。社员说我们:“天上仙女会纺纱,地上仙女会采茶,仙女神通真广大,试验田里把红旗插,个个可称多面手,仙女事迹人人夸。”
我们在整个劳动过程中,不仅能采茶,而且在农活方面,也是积极的创造,所以有人又称我们为万能仙女。我和四姐一天种包谷十五亩,评为播种能手。我和二姐创造日锄包谷草四十五亩到五十四亩,评为锄草能手。四姐六妹防治包谷虫一百三十二亩,评为防疫能手。三姐七妹日追包谷肥一百一十九亩,评为施肥能手。还有评为插秧、积肥等能手的。县委把我们“七仙女”这面旗子插遍了全县各地,推广到各项生产内容中去,掀起了一个“学七仙、赶七仙、超七仙”的生产竞赛运动。全县现已出现了七姊妹,八仙姑,十大姐,月月红等一百一十二人,十八仙姑,花木兰,穆桂英等先进组织二十四种,九十三个队一千零七十七人,出现采茶能手三千二百零五人。这样一来,我们县里简直到处都有仙女了!


第8版()
专栏:

热和冷
庄农
夜间从办公室走出来,立即感到寒气袭人。公共车辆已经停驶,机关备有小轿车,专门送路远的夜班人员回家,这不能不使人感到分外温暖。不料小汽车里还有暖汽。一钻进去,冷缩的身子顿然舒展开来,全身感到一似融解般的舒适。我便同司机攀谈起来:
“车里好像有暖汽?”
“有的,车一开动就发送出暖汽来。”
我想,是啊,汽油要燃烧,马达要开动,自然要发生暖汽的。不过我又想,到了炎热的夏天,这暖汽大概要使人吃不消了。
“夏天大概车里热得够呛吧?”
“不,夏天车里有冷气,车一开动,就能把冷风送进来。”
我虽然还不懂,车一开动怎样就能把冷风送进来,但这车不仅供人代步,还能输暖送冷,一任气候变化,总要使它冷暖宜人,这岂不真是“妙矣哉”了么!
由汽车的冷暖一转而又想到人的生活中,不,也许是一切事物的运动中,总是冷和热都需要的。
我们乡下有句话叫“知冷疼热”。这是形容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关心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倘只关照到了饮食,还不算是太关心,要一并注意到气候的变化,起居的寒暖,衣着的添减,这才能算是“知冷疼热”,达到最关心的地步了。可见冷热二字对于人的生活的重要。
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应寒暑的变化,不用说了;就是机器的运动,据说也是离不开热和冷的。它需要热力来开动,同时又需要冷却来减热。没有热(比如燃煤、汽油或电),也就没有力,机器自然发动不起来;但是倘没有水或风来减热,机件便会因热度过高而烧损,汽缸会爆炸,机器同样也无法再发动。热和冷,对机器来说,是必须兼备而又各有各的妙用的。
然而,这种种妙用却又在于人。人识破和掌握了天气变化的特性,才能备衣物以适应寒暑;识破和掌握了机械运动的特性,才能加冷热以保持它的正常运行。人倘只顾热不顾冷、只顾冷不顾热;或者只能热不能冷,只能冷不能热,就一定要出毛病。每当季节转换之际,多有感冒病人,就证明还有人不善于处理冷热的问题。
于是我想到了人的头脑也应该冷热俱备。人的从事思想、工作或指导运动,也应该冷热相济。对待事物,我们的头脑又要热又要冷。冲天的干劲是热,科学的分析是冷。只有冷热相济,才能把事办好。有些人太热,只要干劲,却不愿冷静分析,久而久之,可能会栽跟斗,我们真希望这样的人稍稍冷一冷,注意清醒一下自己的头脑。可是也有另一些人却是爱冷不爱热的,对前进的东西,他们常常看不惯,跟不上,还要站在一旁指手划脚,怨天尤人,观潮派算账派就是这种人,我们也要想法使这种人慢慢地热起来。
所以,冷和热都不是绝对的。人的头脑里的冷和热也不是绝对的。人倘不注意气候的冷热,便容易感冒;机器倘冷热失调便要出故障;那末,我们的头脑,倘失于过冷过热,工作中岂不也会发生右或者“左”的偏向吗?
我们的头脑要冷热兼备,作事要冷热兼施。冷热兼备就是既要有饱满的热情,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又要具备冷静的头脑,实事求是的精神。冷热兼施并不是不冷不热半死半活,也不是忽冷忽热像发疟疾;而是既要用冲天的干劲去从事工作,又要有周密地打算、适从规律。概言之,这就是要作冷静的促进派,热情的观察家。


第8版()
专栏:

高寒山区姊妹花
傅莲彩
贵州金沙县长坝乡有一支旧山歌,还不时为当地人哼着:
长坝高寒土瘦薄,
种来种去差一合,
植物秆秆香签大,
人民生活难挨过。
去年秋天,刚从小学毕业的姑娘谢远碧,很不满意地想:“难道这支山歌还要让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唱吗?不能,大跃进的号角已经响遍全国,党向我们提出了‘苦战三年改变山区面貌’的战斗口号,教育我们要‘人穷志气高’,我要和全乡人民一起来改变我们山区的落后面貌。”
不久,县委在乡里召开青年座谈会,号召大家向技术革命大进军,积极推广新式农具。远碧带头响应了党的号召。
第一次使用双铧犁,远碧心里砰砰直跳。犁是那样的重,牛又不听话。牛往前跑,她就跟着往前跑;牛停下不走,她也只好停下来。看热闹的群众都笑起来,有个封建脑瓜说:“姑娘犁田有罪啊!”把远碧脸都急红了。这时,五星社主任、共产党员熊汉武跑来把着手教她,她才渐渐地掌握了操作。
傍晚,远碧回家吃饭,小一岁的妹妹远芬翘起嘴巴说:“光是你一个人去学,我都得不到学!”妈妈怕两姊妹闹架,答应她们一同去。
当晚她们就去到地里,挂起汽灯干。妹妹一见双铧犁就抢去先学,还对姐姐说:“我还要比你犁得更好!”这晚,两人都学会了操作。第二天,她们又学讲解。姐姐做哪样,妹妹都要抢着做。第三天,她们就学会了上、下。
经过验收,她们犁的土又深、又平、又细,大家这才一致认为新式犁比旧式犁好。因此,放在灰堆里的十四部双铧犁又擦亮了,拿出来使用,另外还新买了二百四十部。在她们的影响下,全乡有五百多个妇女都成了新式农具手了。
但是姊妹俩并不满足已有的成绩,当听说有个姑娘同时驾驶三部双铧犁的时候,她俩就对社主任说:“人家能使用,我们也要使用,而且要超过她!”社主任非常支持,叫她们去牵牛。翻过几座大山,她们来到周大娘家要牛。周大娘说:“我的牛痛,你们还是到坡顶上去牵吧!”坡顶上的人家拿母牛和弱牛给她们。好得社里支持她们,把分户喂养的牛,拨二十头给她们使用。
她们把牛编起号数,慢慢训练。教会两头,再带两头;四头会了,再带四头。但是人的位置不好掌握,跑在前面,后面的牛不来;跑在后面,前面的牛又不走。最后,人站在中间,才把前后的牛都照顾了。遇到石头和转弯,牛就会自动地站起,等人转犁头后再走。就这样,在一块大土里,姐姐驾驶到十部双铧犁。妹妹因为还在学校读书,练习的时间少,所以只驾驶到六部双铧犁。
今年2月,党号召开展工具改革运动,姊妹俩又热烈响应。做活休息的时候,远碧就用粉笔在石头上划来划去,绘制工具图样。回到家,姊妹俩一起研究到深夜。两人还展开了竞赛。
只五、六天时间,姐姐创造了十七种工具,妹妹创造了七种工具。人们见俩姊妹竞赛,创造这么多工具,也积极行动起来。全乡共献计三千六百条,改良工具一百八十六种,实现了土机械化。
4月初,在县召开的技术革新会上,姐姐被评为技术革新先进工作者特等模范,并光荣地参加了共青团。群众编山歌赞扬她们:
技术花开满长坝,
跃进红花在谢家,
芬碧姊妹大竞赛,
互争上游人人夸。
后来,俩姊妹与八个姑娘一起,组成姊妹花小组,搞了十亩地的丰产坝,作到了早、深、肥、密、改、良、技、管、防、细十样功夫。她们又百般钻研,每人都学会了一百至二百多种耕作技术。秋收时,这片往年亩产只二百斤的地里,亩产达到了三千四百多斤,行行里套种的红苕还可以收一万五千多斤。
旧的山歌一去不复返了,当地人民愉快地唱起新山歌:高山能变金宝库,平地能变米粮川,植物能变摇钱树,瘦土卫星飞上天,每亩定产万斤粮,遍地变成花果乡,只要跟着共产党,幸福生活万年长。


第8版()
专栏:

日本的地图(短歌)
日本 渡边顺三我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怒吼吧,大地!
祖国被出卖了……
“独立”只是虚名,
我们的民族
要被奴役到几时?!日本四岛啊!日本的地图啊!到处都是机场、军港的标记。从北海道到九州,无处不是蜻蜓形的机场标记。啊!这是哪一国的飞机场?
难道这就是我的祖国?!
变成美国军事基地
被沾污了的日本地图,
我恨不得把它撕毁!伫立在
战车履带滚过的道上,
我,心如刀割。履带的痕迹伸向远处……
被蹂躏的大地呵,
是日本的土地!祖国的皮肤!贺年片上也要写上——
“祖国不解放,
死也不瞑目!”
妻子呵,孩子呵,
活下去,一定要迎接:
打心底里能说声“恭贺新禧!”
的元旦。
脚步声越来越高……
怒吼声震天撼地,
震撼着整个日本!
——我,也在这行列里。
〔瞿麦译,英韬插图〕
〔译者附记〕上面几首短歌,选译自渡边顺三的短歌集“日本的地图”。这几首短歌,反映出日本人民要求废除日美“安全条约”、摆脱美国的控制和争取民族独立的心愿。
日本的短歌,亦称和歌,是日本民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文学形式。擅长写短歌的,被称为歌人。渡边顺三是日本著名的歌人。现任“新日本歌人协会”及“新日本文学会”中央委员、“赤旗报”短歌专栏主编。他在短歌的内容及形式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其特点在于内容富于革命思想;形式上从二行书写改为三行,用词造句提倡通俗易懂。


第8版()
专栏:

公社招待所
江苏铜山 张震峰
我们一口气跑了一百多里路,实在疲乏了。我们决定到前面村里找个地方歇一阵,明天再赶路。
天越来越黑,村头高树上的灯越来越明亮,明晃晃的,招引着我们。灯下是一宽敞的大门,门旁挂着一个大牌子,上写着:“新华人民公社招待所”。朱兆民拔腿就要往里走,王梅一把拉住他:“冒失鬼,这是人家公社招待所,你去干什么!”
正在这时,门里走出一个五十多岁的妇女,提着一盏灯,胳臂上的红字很清楚:“服务员”。没等我们说话,她就说:“同志,累了吗?要不要歇歇?”
她带我们进到东院堂屋里。这是跟县里招待所一样一样的,床上有干干净净的被褥,桌上摆着茶水用具、报纸、图书……
一会儿,一个拄双拐的人进来,服务员告诉我们,他叫王正强,革命残废军人,现在是这个招待所所长。当他知道我们是外县到另一个县去支援钢铁生产的时候,亲热地跟我们握手,问我们冷吗?饿吗?然后,他作了介绍:这个公社成立后,腾出一批房子,作为招待所,来往工作人员、参观的、路过的人都可住宿,我插嘴说:“这跟客店一样了。”他连忙解释说:“不,除了伙食费外,我们不收任何费用。”
我们饱饱吃了一顿热饭,肚子不饿了,身子不累了,浑身热乎乎的。王梅拉住那位老大娘服务员的手说:“这顿饭吃得格外香甜,永远也忘不了你们这个招待所。”〔苗地插图〕


第8版()
专栏:

一个公社食堂的菜谱
湖北省光化县委书记赵富林,最近召集全县著名厨师和人民公社有经验的炊事员开会,研究改进公社食堂的做饭问题。会上,大家交流了经验,想了很多办法,并且根据县人民公社的现有条件,研究出了公社一个星期的饭菜谱。这个饭菜谱七天不重样而且又富有营养。绝大多数公社能够很快就做到。星期一 早上 烤面包 苞谷糁 萝卜丝 豆腐 中
午 红薯大米干饭 粉条汤 炒白菜等 晚
上 面条 辣酱 白菜星期二 早上 锅贴馍 小米汤 炒辣椒丝 酸菜
中午 油饼 萝卜豆腐汤 晚上 五香糊椒
汤星期三 早上 蒸花卷馍 大米汤 烧豆腐 红薯等
中午 炸油馍 溜白菜 萝卜钉面汤 晚上
面条星期四 早上 蒸发糕 高粱糊 包菜 泡菜等 中
午 蒸面条 青菜汤 晚上 肉丝面星期五 早上 五香锅贴 萝卜白菜汤 中午 蒸菜
包子 红薯片汤 辣椒酱 晚上 烙饼 萝
卜粉条汤 腌菜星期六 早上 糖包子 伏汁酒 中午 小米干饭
白菜汤 炒豆芽 萝卜 晚上 三鲜面片汤星期天 早上 糖炸馍 红薯圆子汤 中午 大米干
饭 肉丝汤 烧萝卜 晚上 炸椒面条


第8版()
专栏:

种树长城边
李超绿化进军长城边,北风飒飒透骨寒,岭高峰峻难攀登,英雄队员非等闲。那怕风寒路艰险,山高不能破九天,建设热情冲霄汉,冰冷怎胜意志坚!悬崖峭壁绝鸟猿,种子泥丸弓弩弹。春暖峦峰树苗现,智慧征服大自然。鱼鳞土坑掘满山,担水荷土履平川,栽植树木千千万,欲赴蟠桃在此间。种树攀登长城巅,锋火墩台作肥田,滚木礌石今不见,矗立松柏代狼烟。长城南北模样变,人们双手铸绿山,改造世界千斤担,当代人儿站前沿!


第8版()
专栏:

百花齐放(剪纸)
王文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