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冒失鬼”是有心人
苏方
有一阵子,刘光荣被人称为“冒失鬼”。小伙子年纪虽轻,才只二十四岁,但是平素做事周到,待人有礼,那么,“冒失鬼”这三个字怎么会落到他头上呢?其中原来有这么一段故事。
今年8月里,湖南邵东县金玉亭煤矿举行了一个誓师大会,矿党委号召全体职工努力多采生煤,努力提高炼焦回收率,让钢铁元帅吃饱粮食。这个号召像烈火一样,点燃了每个人的心,大家纷纷上台提保证,表决心。刘光荣受到本车间——炼焦车间八十多个职工的委托,也上台去讲话了。本来大家的意思是保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将炼焦回收率由68%提高到82%;但是不知怎么的,刘光荣却把82%改成85%了。大家都埋怨他,冲着他说:“你这个冒失鬼,乱放空炮!”从此,“冒失鬼”就和刘光荣的名字联在一起了。
如果真要说刘光荣冒失,那实在有点冤枉。他提出这个指标,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他想:人家牛马司煤矿炼焦回收率已经快达到85%了。虽然人家煤的质量好,但我们也不能老落后呀!路是人走出来的,事情是人干出来的,只要我们多动动脑筋,多找点窍门,难道真赶不上去吗?特别是当他看到台下边那无数双满含着期待与信赖的眼睛,想到煤炭是钢铁元帅的“先行官”这光荣的称号时,他更抑止不住内心的激动,就把82%提高到85%了。
要争取达到这个新指标,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怎么办呢?刘光荣决定先向书本求教。他满心以为,书本里一定有这方面问题的解答。他兴冲冲地跑到工会图书馆里,不惮烦地几乎翻遍了全部图书,但是结果失望了:没有找到!
人们发现活泼健谈的刘光荣变得沉静起来。他老是紧紧皱着眉头在想什么。走路的时候,连竖在眼前的又高又大的柱子也瞧不见,一头就碰上去了。别人瞧着好笑,他却毫不理睬。有一天,和他同屋住的赵积庭师傅看见他躺在床上睡着了,不一会,嘴里却喃喃地说起什么“炼焦回收率”来。赵师傅知道他在说梦话,又好笑,又受感动。赵师傅轻轻叫醒了他,笑着对他说:“你怎么做梦都梦到提高炼焦回收率啊?”刘光荣揉揉惺忪的眼睛坐起来,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赵师傅像慈父一样用手抚摸着刘光荣的头说:“小伙子,你的钻研精神是好的,只是别闷在肚子里一个人想啊!”隔了一会,他接着说,“有什么事问我吧,我可以帮助你。”赵师傅是全省的先进生产者,经验丰富,技术好,他肯帮忙,那真是太好了。刘光荣乐得心花怒放,从床上“飕”的一声跳了起来,紧紧拉住赵师傅说:“谢谢你,谢谢你。有什么问题,我一定向您请教。”
领导上对刘光荣的事也很关心。一天晚上,矿长把刘光荣叫去了。刘光荣一进门,矿长就问他:“老刘,提高炼焦回收率的事,你考虑得怎么样了?”刘光荣摇摇头,没有回答。矿长鼓励他说:“不要着急,慢慢来吧。想出一点,就进行试验。经验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呀!”矿长的话给他开了窍。是的,不要把架子搭得太大了,想到一点,就做一点吧。他喜孜孜地向着矿长连连点头:“是的,我一定照着您的指示去做。”
从矿长办公室出来,迎面吹来了清凉的夜风。几天来萦绕在刘光荣心头的烦恼一下子似乎都被吹散了。有党和行政上的支持,有同志们的关心帮助,他的信心高了!
一个多月前,刘光荣曾在牛马司煤矿学习过炼焦。现在他又把那时的学习笔记找了出来,准备读一读。或许从中能受到一些启发吧。一打开笔记本,便看到这么两行字:“……主要是煤里烟子少,化炭物低的缘故。”他记得这句话的来由。那是他向牛马司煤矿的萧荣堂师傅请教,为什么这儿炼焦回收率较高时,萧师傅给他的答复。当时他就想过:要是把无烟煤和烟煤混合起来烧,是不是可以减少烟煤的烟子,提高炼焦回收率呢?为了这,他不顾天气炎热,特地赶了几十里路跑回来给领导上提过建议,后来听说矿里还试验过,只是不知道结果怎样。想到这里,刘光荣猛的把笔记本阖了拢来,就跑去找车间主任赵素云去了。
“赵主任,听说我们前次将烟煤和无烟煤混在一起烧过,结果怎么样呀?”
“快别提了,”赵主任把手一摆说,“两下里结合不起来,炼出的焦炭只有鸡蛋那么大,人家都取笑说那是落花生焦炭哩!”
为什么烟煤和无烟煤结合不起来呢?刘光荣沉吟起来。是因为没有拌和均匀吗?想到这里,刘光荣立刻问赵主任:“拌了几遍?”
当赵主任说只拌了一遍后,刘光荣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没有拌匀。就像糯米和粳米和拢来蒸饭一样,拌不匀,糯米不还是糯米,粳米不还是粳米吗?
他把自己的看法对赵主任说了,并且要求由他再来试一次。党委和赵主任都支持他,交给了他烟煤和无烟煤。
黑黝黝的煤块闪着亮光,它们在刘光荣的眼里真比金子还贵重。他精心地侍候它们。将它们敲碎了,然后按照一定比例掺合起来,像拌灰面一样拌了一遍又一遍。装窑,生火,熄火,都由他亲自动手干。这一窑焦炭炼出后,回收率大大提高了。
有一次,刘光荣想到这么一个问题:煮饭的煤灶,为什么敞开的烧煤多,用泥糊起来的烧煤少呢?……啊,明白了,原来用泥糊起来的灶只有一个小火眼,火力弱,化炭慢的缘故。那么炼焦呢,不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吗?如果把窑顶上的灰盖厚些,使它不通风助燃,不是也可以降低化炭率吗?刘光荣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便把它记在笔记本上了。第二天,恰好焦炭出窑,刘光荣又站在旁边仔细瞧着,看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真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果然他又发现了:窑中间有一个大空洞。那儿原来不是用大煤块砌成的火心子吗,怎么现在只剩了一点灰呢?如果把火心子缩小,是不是可以减低化炭率呢?刘光荣又把这记了下来。他带着这些点点滴滴记下的意见,去请教赵师傅。赵师傅一面看,一面点头说:“有道理,有道理。”同时又教给刘光荣许多门道,如像如何控制风量,如何耙深火道等等,并且帮助他订出了具体办法,鼓励他再做一次试验。
这次试验,仍旧由刘光荣亲自动手搞。煤在窑里燃烧,刘光荣的心也在燃烧。他一刻也不能平静,应该睡觉的时候也睡不着,不断爬起来看炉子。出焦的时候,他激动极了,惦念着:结果会怎么样呢?
结果,胜利了。回收率达到85.53%;接着,新的纪录又出现了。刘光荣帮助三个青年工人炼了一炉,回收率达到88.89%!
喜讯像春风一样拂遍全矿。人们沸腾起来,大家敲锣打鼓向党委报喜,向刘光荣祝贺。从此,“冒失鬼”这三个字再也跟刘光荣沾不拢边了。


第8版()
专栏:

大家争理,看谁道高?
宁志文
辽宁省昌图县友谊人民公社西泉支部最近举行了一次有意义的辩论,辩论的题目,是“为什么要开展大鸣大放大辩论?”“怎样运用大辩论的方法?”
党提出用大鸣大放大辩论的方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一年多了,这个支部到现在才组织辩论“为什么要开展大鸣大放大辩论”,岂不是迟了吗?不迟,不迟!正因为实行了一年多,回过头再看看,议论议论,才能加深体会。就如同吃橄榄,吃了一阵子再细细咀嚼,就会更有味道。
果然,友谊人民公社这么一辩论,味道出来了。有人原来还不大明白大辩论的妙处,现在明白了:“辩论可不是件小事,太重要了,大伙要都说话,有事就辩论,生产就能搞好,生活就能提高,要不辩论,就不能搞好。”有人明白了过去开会有顾虑,不大爱说话,结果是生产上受了损失:“春天种地,大伙要是辩论辩论,哪能有些地没出好苗?”可见得,大鸣大放大辩论这件事的好处,也是愈远愈清楚,愈来愈被更多的人所掌握的。
对大鸣大放大辩论还不甚清楚或者很不清楚的人,现在还有没有呢?也还不能说完全没有。就在昌图南边的开原县的一个乡里,发生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公共食堂办的不好,大饼老是生的,群众很有意见,在背地里议论,被食堂的管理人听到了,他就大发脾气:“谁说大饼生?破坏集体食堂,咱们辩论辩论!”他气势汹汹,目的是想处罚一下提意见的人。有些老乡果然就被他吓住了,赶紧说:“不生,熟了熟了。”这真是生米辩成熟饭了。
生米总是生米,再辩也辩不成熟饭。这个食堂管理人未免太糊涂些。不过他既然一听到批评就冒火,可见他并不是真心想辩论。不听见他从大饼生立刻就联系到“破坏集体食堂”么?这就是关键所在。大饼生事小,破坏集体食堂,谁能担得起?那就只好“熟了熟了”。
可是,这样的“熟了”,对事情又有什么好处呢?
看来,如果不使这种动辄借“辩论辩论”之名实行强迫命令的人头脑清醒些,冷静些,纠正他们这种做法,大鸣大放大辩论这个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就要被误解,群众的心情就不会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也就不可能出现,就像友谊人民公社的社员说的,生产和生活都不可能搞好。
那个食堂管理人(以及同他有相同思想的人)大约是由于大辩论这个方式诞生于反右派斗争,就误以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也要采用反右派的那种斗争的方式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大辩论。在反右派斗争中,那种大辩论是为了在人民群众中弄清大是大非,孤立敌人,把他们搞臭,把他们彻底驳垮。但即使对敌人,我们也是实事求是,不乱搞的,何况是在人民内部呢?
我们今天的全民大跃进,正是在整风运动和全民大辩论的基础上形成的。现在来回头看看大辩论的成绩,议论议论大辩论的方法,确确实实有好处。友谊人民公社的辩论里不是总结出一条出来了吗?“大辩论就是大家争理,看谁道高?”这句话可说对了。争的是社会主义之理,辩的是社会主义之道,反正真理总是越争越清楚,越辩越明白的。那些想把生米辩成熟饭的人,正是因为理比别人少,道比别人低,才用了一条下策,那是不足为训的。


第8版()
专栏:

“万首诗歌手”
陈珍
杜宗鲁是海河建闸工地上的一名普通战士。今年才十九岁,只有高小文化程度。过去他没有写过诗,到工地后才开始学着写。可是现在,工棚里贴着他的诗,工地报刊上有他的诗,广播站也时常广播他的诗;他已经成为海河建闸工地有名的“万首诗歌手”之一了。谈起写诗,他谦逊地说:他只不过编了些顺口溜,称不起诗。接着念道:“战士不敢称诗手,只因好事天天有,不写不唱怪别扭,写它几首献献丑”
两个多月以前,他这个解放军战士,随着部队来到了海河建闸工地。他看到这里的工程规模是那么宏大,千军万马的劳动场面又是那么雄伟,心里就深为激动。同时,许多战士都挥起笔来写诗作文,反映工地上的生活和斗争。杜宗鲁想到自己已经参与了这个移山填海的英雄事业,也就跃跃欲试,但他一晚上苦苦思量,想出了四句。可是,自己默念几遍,越念越觉得不带劲。工地上是热火朝天,而他写出来的却是平平淡淡。
也就在这时候,战士们住的工棚里掀起了写诗热潮,每天下工以后,满棚满炕都是战士在写诗篇。在新辟的“诗歌园地”里也出现了许多出自战士手笔的好诗。杜宗鲁也决心下苦功来学写诗,他用雪连纸钉了个厚本子,在第一张上写了四句:“钉个草稿本,口袋里面装,只要有空闲,就来写几行”。现在,这个本子上密密麻麻写了足有上千行的诗句。草稿本和笔就装在衣兜里,工余饭后;甚至连过摆渡的一刻时间也不肯放松。就这样“人不离本,本不离人”,随时写,随地写。不到一个月,长长短短的诗歌写了一千多首。写作热情越来越高涨,他写道:“写诗一千首,想想还是有,提起跃进笔,再写几千首。”
当时工地上劳动非常紧张,但是,杜宗鲁写的诗特别多,而且也写出了一些比较好的诗。比如:“战士和太阳赛跑,累得太阳把替班找,月亮刚刚一露面,连忙说我替不了!”
当他在写作上稍有门路以后,就特别注意搜集先进人物、事例,作为写作的题材;尽量使自己写出的诗歌能为劳动斗争服务。在运土的时候,他就想:找个“标兵”表扬一下,鼓动鼓动大家的情绪。这时他看到战友马洪钧很有力气,土筐装得满满的,冒了尖,受到大家称赞。于是他一面打量着马洪钧的劳动形象,一边就在脑子里动点子,编了四句:“抬筐将,马洪钧,一抬足有三百斤,全连人人都称赞,声声称他鲁智深”。编成以后广播站一传播,大家觉得挺带劲,现场顿时活跃起来。
不久以前他去参观了一个人民公社,晚上回工棚以后,心情激动,就在灯下以“人民公社好”为题,一口气写下了三十五首诗歌。他又联想到总路线的光辉在人民前进的道路上所起的作用,就接连写下六十五首歌颂总路线的诗歌。他说:“写诗歌并不难,只怕你有自卑感;思想解放大胆写,遇事用脑想一番,几句写清一件事,合辙压韵成一篇。”他一天不写就不舒畅,他为此还编了四句:“白纸用完咱再添,诗歌过时咱再编;及时编写及时读,诗歌能把工作促。”朝写暮写,不知不觉就写成了一万篇。他说:“万首诗歌不算多,要让诗歌填海河;海河有底诗无尽,驯海凯歌唱不完!”


第8版()
专栏:

学了哲学干劲足
解放军驻昆明部队某部 丁德胜
在6月份支部召开的一次五查五比的会议上,每个同志都检查了自己的干劲。我想我的干劲不小,就没有很好的检查。可是在会议上同志们都批评我干劲不大,当时我很想不通,自己认为几个礼拜都不上次街,晚上休息又不比别人睡的早,为什么大家还说干劲不大呢?
后来我闹病住进医院,和二排长龙光亮在一起治病。这段时间里我将哲学常识粗读了一遍,还看了其它书上的几篇文章,和“红旗”“创造”上的几篇文章。读完一个问题就和二排长扯一扯,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越学越有兴趣。那些文章里讲的每一个问题都和我的工作、思想联系得上,越联系问题越明确,从一个多月的学习来看,哲学帮我找到了干劲不足的原因,也教给了我许多看问题的方法和工作方法。比如我读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中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其中有一段说:“要使自己的工作能够成为有成效的劳动,就必须力求自己的思想,正确的反映周围的客观事物及发展规律……使主观认识和客观一致,然后从这里得出正确的结论,作为指导革命行动的根据”。我回忆了自己的思想情况,使我开始发觉到了我的思想落在事物发展的后面了。我进一步联想到我们部队也同样在总路线的照耀下,和工人农民一样,战士们个个干劲十足,人人力争上游,这种阻挡不住的干劲就是我们部队的客观实际。然而我就没有看到这一点。我仍然是用去年的皇历看今年问题。认为今年每天训练的时间比1957年多得多,大家一定相当紧张了,所以有时发现问题需要集合起来讲一讲的也就不讲了。怕集合讲这讲那,同志们会更紧张。结果呢,该讲的不讲,同志们反而更不满意。现在我才明确这是认识落后于实际了。


第8版()
专栏:编后小语

好儿女志在四方
保证克服一切困难亲爱的书记同志:
我今年二十二岁,是个共青团员。很久以来,就有到边疆工作的愿望。从人民日报上读了朱德副主席号召青年到边疆去建设的消息后,我深信:党的号召,是体现了千万青年的心愿的。我不但有到边疆去工作的愿望,而且更有克服一切艰苦、一切困难完成党所交给我的任务的决心和信心。我愿意为建设社会主义的边疆而奋斗到底。
广东省惠东县 季年辉
“我爱家乡,更爱青海”亲爱的张书记:
我是高级护士学校的学生,到明年4月参加国家考试后就要毕业啦。早在中学的时候,我从地理课上了解到青海的地形、气候、物产等情况,那时,就曾有过幻想:能到青海去该是多么幸福啊!后来,在报纸和杂志上经常读到反映青海新面貌的新闻和通讯,我更加向往青海了。最近,我在人民日报上读了您写的文章,苦战五年后的青海美景,是多么使人神往!经过三思,我决心要参加青海建设。亲爱的张书记:我爱自己的家乡,但我更热爱青海。我向您保证:我决不因为生活艰苦、气候寒冷等困难就作逃兵,我来青海不是作客,而是要在青海扎下根,开花、结果。
吉林省盘石县 侯殿荣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亲爱的青海省首长:
“年轻人,到边疆去!”这是祖国向我们发出的庄严号召,我们热烈响应。响应党叫我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自己的青春献给边疆的建设事业。
我们是一群高中毕业生,身体健壮,现在都在家自学。我们经过整风和反右派斗争,清楚地知道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和改造自己。我们向首长保证:一定听党的话,服从分配,不怕任何困难,决不计较个人得失,用自己的毕生精力来建设祖国可爱的边疆。
杭州市李光桐等八人
万里投书谈心愿青海省负责同志:
我是上海人,自从看了人民日报介绍青海建设情况的文章后,内心无比激动。首长同志:我是多么希望到青海来参加建设啊!我要投入到火热的生活斗争中锻炼自己改造自己,以便更好地在党的教导下为人民服务,为青海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出我的一切力量。
上海市淮海中路 秦境丽


第8版()
专栏:编后小语

把青春献给边疆的建设
读着这几封读者写给青海省领导同志的来信,我们仿佛听到一颗颗心在跳动,这是一些年青的火热的心,是无愧于社会主义时代的壮志雄心!
边疆艰苦吗?是的,比起内地、比起大城市来,它目前是艰苦的。然而,艰苦只能吓退那些胆小鬼,那些只愿睡热炕头的懒汉;对于志在四方的祖国好儿女们,艰苦正是一种吸引力,吸引着他们去建设边疆,把艰苦地带改造成为社会主义乐园。我们的社会主义,正是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建立起来。有共产主义觉悟的人,从来就是藐视一切艰难困苦的。你从这几封信里,不是可以听到他们向党作的保证和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的誓言吗?要知道,这只是成千上万立志去建设边疆的青年人中的几个人啊!
党在号召着。先头部队已经出发了。祖国的好儿女,到边疆去,把青春献给边疆的建设吧!


第8版()
专栏:

小麦丰收(套色木刻) 武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