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进一步发展新民歌运动
陆学斌
说到民歌,我们必须首先注意到以下一个事实:在大跃进以来的群众性文艺创作运动里,民歌的创作是最为出色的。据我们安徽四十一个县和五个市的不完全统计,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就出现了三亿一千多万首民歌,其中不少作品,不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诗歌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这个声势浩大的新民歌运动,是我国文学艺术大普及的一个重要标志。
每个时代的民歌,都是每一时代面貌的写照,它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社会主义大跃进开始以来,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出现了文化革命的高潮。在生产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战线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鼓舞着群众继续前进的意志,唤起了他们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愿望,他们情不自禁地要把这一切表达出来,歌唱出来。这就是新民歌运动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于民歌的重视、提倡和支持,更给予广大群众以莫大的鼓舞。这些新的民歌,继承了过去民歌的传统,保持和发扬了过去民歌中优美的特色,但是在内容上和过去的民歌却有了根本的不同。其原因是社会变了,时代变了,劳动人民的地位也变了。过去劳动人民是受压迫、受剥削、受侮辱、被损害的对象,他们心里的声音,只有对旧社会的诅咒、控诉和反抗;而解放以来,人们生活在全新的社会和全新的时代里,劳动人民是社会的主人,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地创造着奇迹,实现着自己的理想,并且为子孙万代缔造无限美好的将来。因此,在他们的歌声里充满了愉快、自豪、信心和力量。他们歌唱着党和毛主席的领导,歌唱着自己的劳动,歌唱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歌唱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成千上万首的民歌里,劳动人民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反过来,这些民歌又成了推动他们前进的力量。正如一首民歌中所描写的:“如今唱歌用箩装,千箩万箩堆满仓,别看都是口头语,撒到田里变米粮。”“撒到田里变米粮”,这诚然是文学上的夸张,但是,新民歌对于生产的鼓舞作用,是丝毫不容忽视的。
新民歌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是健康的,而且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也有其成就。它保持了民歌的特色,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同时又吸取了新诗的长处,为我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下面,让我们举出几首安徽的新民歌吧:
撕片白云揩揩汗
稻堆脚儿摆得圆,社员堆稻上了天,
撕片白云揩揩汗,凑着太阳吸袋烟。
管天管地管神仙
谁说凡人难上天,咱们力量大无边,
如今天地都归社,管天管地管神仙。
抗旱山歌
一声山歌一股劲,唱得泉水出来听,
拉住泉水别让走,听我秋后唱丰收。
想娘
久不见娘心想娘,回家见娘也平常,
睡到半夜心发急,明天社里要挑塘。
歌唱毛主席
毛主席指山山长树,毛主席指河河水清,
毛主席在地图上画条线,公路铁路齐出现。
尽管上面所引的几首民歌并不一定是安徽新民歌中的代表作品,但是从这几首民歌里,也可以看出新民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特色:第一,在许多优秀的新民歌中,想像力都是非常丰富的,具有浓厚的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着太阳吸袋烟。”“如今土地都归社,管天管地管神仙。”这是多么大胆的幻想,又是多么豪迈的气魄!在“抗旱山歌”里,作者愉快地歌唱着自己的劳动,设想泉水是出来倾听他的快活的歌声,甚至于想拉住知音泉水,听他在秋后唱出更动听的歌声。作者的思想感情,简直像清滢的河水中的游鱼一样地活泼自由。这种大胆的幻想,绝不是虚张声势或者想入非非,而是以现实做基础,和革命的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这正是革命的浪漫主义与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特色。第二,许多优秀民歌的作者,都善于抓住客观事物和人们心理活动的特点,运用极其简练的语言,具体而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像前面所举出的“想娘”这一首民歌,很逼真地写出了一个回家省亲的女社员的心理活动,反映了农民中集体主义思想的成长。第三,新民歌一方面继承了和发扬了古典诗歌的长处,吸取了格律诗的特点,音节、韵脚比较鲜明,容易朗读,便于背诵;另一方面又是运用群众中的活的语言,避免了古典诗词上比较深奥、难懂的缺点,这个特点,也是新民歌胜过新诗的地方之一。诗是不是必须有韵,这个问题自然还可以进一步讨论,在百花齐放的原则之下,对于自由诗也不应加以排斥,但有韵的诗歌便于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却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所说,并不能包括新民歌在艺术手法上的全部特点,在这方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刻地研究,但无论如何,对于新民歌在艺术上的成就,也不能不给予高的评价。这些新民歌的新鲜夺目的光彩,使人们感到精神奋发,心情舒畅。许许多多优秀的新民歌,是名副其实的最新最美的诗篇。
在群众性的文艺创作高潮里,新民歌一马当先,对其他文艺创作起了巨大的冲击作用,推动了它们的发展。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文学艺术大普及的过程里,不可避免地会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比较粗糙,比较幼稚,因此必须在大普及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继续普及。在普及与提高的问题上,必须批判两种不正确的观点:有些文艺工作者,现在仍然轻视普及,看不起民歌,看不起群众创作。他们认为新民歌多半是五、七言四句,不能表达复杂的感情,不能反映重大的题材;强调民歌体裁有限制,说是未必可以用它来统一新诗的形式,也不一定会成为支配的形式。这种看法不仅不符合客观事实,更重要的是暴露了他们轻视群众创作的思想。另一方面,有的同志又跑到另外一个极端,他们满足于现有的民歌,认为普及本身就是提高,忽视了和放松了提高工作,这种看法也是片面的,不正确的。我们党曾经指出,我国的诗歌,要在新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并不是要停留在这个基础上。事实上,广大群众对于现有的普及已经不能满足了,及时地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推动新民歌运动更蓬勃地向前发展,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的。
根据我们安徽某些地区的经验,新民歌的进一步提高,大体上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民歌本身的提高,一个是民歌与其他文艺形式相结合。这两个方面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他文艺形式固然可以从民歌中吸取丰富的养料,学习和发扬它的优美的风格,反过来,其他文艺形式一经和民歌相结合,又可以推动它进一步地发展。对于这两方面的工作,必须同样地予以重视。
从新民歌本身来看,正如前面所指出的:它的思想内容一般都是健康的;在表现手法上,不少作品都是刚健清新,生动活泼,具有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但是,广大劳动群众由于文化水平和文学修养的限制,许多作品在艺术性上还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例如语言的选择,韵律、音律、节奏的运用等等,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新民歌的体裁上,目前是抒情诗和宣传诗比较多,叙事诗、故事诗、讽刺诗等等还比较少,形式上的多样化还嫌不足。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扬我国历代民歌和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吸取新诗的长处,及时总结和推广新民歌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创造,使我们新民歌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平。在我们的新民歌里,不仅要有优秀的短诗,并且要有优秀的长诗,不仅要有大量的抒情诗和宣传诗,而且要有大量的叙事诗和故事诗,把各种体裁、各种形式都充分地运用起来,为新民歌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道路。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
首先必须做好民歌的收集、选择和推广工作。在这方面,过去几个月中,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今后还必须进一步加强。这一工作的意义,就是把浩如烟海的大量民歌中的尖端作品,及时地选择出来,为群众树立起学习的榜样。这样便可以帮助群众突破现有的水平,更加迅速地向前发展。
其次必须做好民歌的整理和加工工作。在整理的过程中,对于那些本来就很好的民歌,我们不要轻率地加以改动;但是,对于那些思想健康、主题很好但表现手法上比较粗糙的作品,就应该在不损害原来的思想、感情和语言风格的原则下,进行适当的加工。当然,改得好不好,还要拿到群众中去加以考验,但对于这一工作,必须以极大的努力来做。事实上,许多优秀的民歌,都是在传唱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地修改,才最终形成了比较完美的作品。今天,我们除了大力提倡群众自己修改以外,还组织一些专业文艺工作者与群众结合,来进行民歌的整理和加工工作。这不论对新民歌的提高来说,或者对于专业文艺工作者本身的提高来说,都有很大的好处。
此外,必须进一步发扬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优良传统,使新民歌进一步提高,并且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创造出崭新的诗歌来。和民歌一样,我国的古典诗歌也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其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在世界的诗坛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在古典诗歌中,例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作品,在现代旧体诗词中,如毛主席的作品,都是中外诗歌中不朽的杰作,在文艺领域里放射着灿烂的光辉。像这里所举出的几个古代优秀诗人,他们的作品都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这个特点,正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地方。另外,古典诗歌的形式,也都表现了中国语言的特点,只要我们不拘泥于平仄的限制,不削足适履地为格律所束缚。这些诗歌形式上的长处,也是应该吸取的。
为了很好地完成这个重大的任务,还必须做到文艺工作者与广大群众相结合。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一方面在群众的火热的斗争中来改造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创作;一方面运用自己的文艺修养,进行新民歌的收集、选择、整理、加工和推广工作,帮助群众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学习古典诗歌的传统,吸取新诗的长处,推动新民歌运动进一步向前发展。整风以来,许多文艺工作者纷纷下乡下厂,帮助群众开展文艺活动,这种做法,应该继续坚持下去。
关于民歌和其他文艺形式的结合,现在还只是初步尝试。从现有经验来看,实现这种结合,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是民歌与绘画相结合。在前些日子,阜阳县王人乡开展了一个大规模的民歌和壁画的创作运动,他们的口号是:“墙有诗,诗有画,画里有诗,诗里有画,诗画合一,遍地开花。”在短短的十多天内,参加创作的有一千一百多人,共画了壁画一万六千多幅。其中有许多作品都具有我国优秀民间艺术传统的特色,充满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神。
诗画结合起来,不但可以使民歌得到了具体形象的补充而增加了艺术的魅力;同时,也可以使绘画得到了语言的形容而大放光彩。王人乡这个经验,是值得十分重视的。其实,不仅壁画可以和民歌相结合,就是招贴画、连环画也可以和民歌相结合。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创造。诗画结合,本来是我国绘画中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有许多诗人就是画家,画家就是诗人;也有许多诗人和画家互相协作,一个绘画,一个题诗,使诗画互相补充而增加艺术的效果。但是过去的诗既不是民歌,画也不是民画,还不能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现在劳动人民不仅以新的民歌开拓了一代诗风,而且把诗画结合的传统继承下来,并且进一步加以发展。这充分表明了劳动人民掌握艺术的愿望和大胆创造的精神。
第二是民歌与音乐相结合。民歌就是因为能唱才称为民歌的。直到今天,许多民歌仍然以各种各样的民间小调在口头上传唱,保持着这个传统的特点。像肥东县著名民间歌手殷光兰的创作,就是能读能唱的民歌。最近有不少音乐工作者为优秀的民歌配曲,这种做法,不仅使民歌更加生色,能够更广泛地流传,而且也使音乐工作者从民歌中找到了他们所要表现的内容,从群众的文艺创作里吸取了新鲜的血液。安徽省歌剧团吸收民间优美曲调的精华,为一些优秀民歌制作了乐谱,组织了一个“大跃进山歌联唱”,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事实证明,民歌与音乐结合,是完全正确的。如果说乐谱是歌词的翅膀,那么歌词便是乐曲的灵魂。有了优秀的民歌,又有了优秀的乐谱,二者一结合起来,就可以收到更大的效果。今后我们一方面要提倡群众自编自唱,更广泛地用民间小调传唱民歌,另一方面还要提倡音乐工作者大量地为民歌配制乐谱,把群众性的民歌创作运动和群众性的歌唱运动结合起来,使民歌和音乐互相推动,互相提高,齐头并进地向前发展。
第三是民歌和舞蹈相结合。载歌载舞,是我国人民形容欢乐景象惯用的语言,歌舞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例如我省的传统舞蹈节目“花鼓灯”、“鵅鹑理窝”和地方戏中的很多节目,都是有歌有舞的。在安徽省第一届音乐周中,省艺术专科学校在表演“千里淮北变江南”民歌联唱等节目的时候,运用了古典的和民间的舞蹈表演的手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应该把载歌载舞的传统保持和发扬起来,使民歌不仅能唱,而且能够和舞蹈相结合,在歌舞的艺术上打开一个更新的局面。有些舞蹈工作者因为受了洋教条的影响,以为歌就是歌,舞就是舞,甚至主张硬把一些传统的歌舞节目统统变成单纯的舞蹈,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是应该批判的。
第四是民歌与戏剧相结合。这个结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可以从民歌中吸取主题思想;另一个是可以用优秀的民歌来丰富戏剧的唱词。在今年抗旱当中,巢县有这样两首民歌:“大红旗下逞英豪,端起巢湖当水瓢,不怕老天不下雨,那方干旱那方浇。”“千万蛟龙接上天,牛郎织女笑开颜,如今车干天河水,不等七七就团圆。”
戏剧工作者根据这两首民歌和“管天管地管神仙”那一首民歌的思想,并加以丰富和补充,编成了“牛郎织女笑开颜”庐剧剧本。在这个剧本里,采取了许多优秀的民歌做为唱词,有的民歌是原样未动,有的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必要的改写,作者自己创作的唱词,也尽力学习民歌的优美的风格。这个剧有歌有舞,在音乐上也吸收了一些山歌和秧歌,揉合在原来的唱腔里,使原来的唱腔更加丰富。这虽然是一个初步的尝试,但是从演出的效果来看,可以说是成功的。从民歌“牛郎织女笑开颜”到庐剧“牛郎织女笑开颜”的创作,与从“长恨歌”到“长生殿”的创作,大体相像。这是民歌与戏剧相结合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庐剧既然可以这样做,其他剧种也可以这样做。今后随着叙事诗和故事诗式的民歌的大量出现,它必将成为戏剧取材的一个重要来源。只要我们继续努力,就可以使戏剧从民歌当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使戏剧的内容更加富有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神,更加富有民族的和民间的特色。这对于戏剧的发展,是具有很大的意义的。
第五是民歌和曲艺相结合。曲艺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它的活动范围很广。曲艺当中的鼓词、坠子、洋琴、快书等等,也大都是运用有韵律的群众语言,和较长的叙事体民歌很相接近。因此,民歌与曲艺的结合便是相当容易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最近“安徽日报”副刊上发表的河南坠子“赶龙王”和“江淮文学”上发表的抗旱鼓词“吓死玉帝”,就是这样的例子。这两篇作品都吸收了民歌的特点,既可以当做民歌来朗读,又可以当做曲艺的脚本来演唱。这不仅使曲艺更加丰富,更加生动,也同样使民歌更加多样、更加活泼了。
以上所说的这几种结合,有的已经做出了较好的成绩,有的还刚刚开始。在今后的实践中,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要我们及时地研究和解决,但这种结合的方向,看来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民歌是群众的东西,在使它与其他文艺形式结合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到群众性这一特点和其他文艺形式本身的特点。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在工作上必然会走不必要的弯路。
以上就是我对于安徽新民歌运动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是否正确,仅供大家讨论。新民歌运动的前途是非常远大的,它已经为我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在今后还将发出更加辉煌的光彩。


第7版()
专栏:

编后
新民歌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几个月来,文艺刊物上发表了许多关于新民歌的文章,其中有一些分歧的意见,主要是关于新民歌和新诗的关系、新诗的发展道路问题。有的意见认为民歌体在表现现代生活的时候有限制,有必要建立新的格律体。也有人不同意这样的意见。今天,这里发表的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长陆学斌同志的文章,虽则主要是根据安徽省部分地区的经验来谈新民歌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但也涉及了对新民歌、民歌体的看法问题,而与当前有些意见是不一致的。我们欢迎诗人、批评家和读者来参加讨论。
梅兰芳同志的“运用统传技巧刻划现代人物”一文,就表演艺术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反映现代生活的戏曲问题。各地戏曲工作者经过不断的努力,创作了不少新剧目,有的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但是在剧本创作和表演艺术,以及音乐和舞台美术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需要总结经验,这样才能使现代剧目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表演技巧方面获得更大的成就。我们希望戏剧界、文艺界的同志来参加这个讨论。


第7版()
专栏:

运用传统技巧刻划现代人物
——从“梁秋燕”谈到现代戏的表演
梅兰芳
陕西省戏曲赴京演出团给我们带来一出好的现代戏:“梁秋燕”。“梁秋燕”虽是描写过去农村中婚姻问题的新旧思想斗争的作品,但是几年来一直受到观众的欢迎。我在西安就听说这是出好戏。这次在北京看到它,确是名不虚传。梁秋燕反对父亲包办婚姻的斗争,虽和同类型题材的戏曲,有些共同点。但是,这出戏却迷人得很!郿鄠唱腔本来就很动听,再加上演员们纯熟自如的表演,就感到既耐看又受听了。
李瑞芳演梁秋燕,任永华演刘春生,他们在第一场“情投意合”中,就非常真实地表现出这一对彼此相爱的农村青年那种朴素纯真的情谊,这种纯朴爱情的动人描写,有力地反衬出封建包办婚姻的不合理,说明梁秋燕争取婚姻自由的正义性。李瑞芳的唱腔不仅很美,而且给人一种健康饱满的感觉。吴德锦演的梁老大,非常深刻地把这个保守固执、有着封建思想的老农塑造了出来,他在许多地方都很自然地从演唱中揭示出梁老大的固执和内心矛盾。他的逐渐转变,也都很真实而且合情合理。剧中对梁老大的描写具有善意的讽刺,而对侯下山的描写,则是一种揭露和批判,没有从皮象上去丑化他,活生生地画出这个农村中的二流子的面貌,特别是他的唱腔和表演,既保持了丑角的特点,而且没有从形式上去夸张,他每句唱的收尾都有恰到好处的夸张性的装饰音,他的这种创造,为演现代戏的反面人物提供了一个线索。王玉娴扮演的张菊莲,也是从出场时几个动作里把一个青年寡妇的性格突现了出来,她爱着梁小成却又躲躲闪闪,封建势力对她的压力,她的身世、内心矛盾,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梁秋燕”是陕西戏曲中现代戏的一出好戏,无疑它将长时期地活在舞台上,成为保留剧目。“梁秋燕”是经过不断修改加工的,我们许多优秀传统剧目也正是经过多少年来的不断锤炼才达到今天的水平。我们对待现代戏一定要从剧本、表演、唱腔、舞台美术等方面,丰富再丰富,加工再加工,才能不断提高,成为现代戏的“传统”剧目,“梁秋燕”就是这样站住脚了的。我们决不能使现代戏演一个丢一个,一定要使它在不断积累中保留下来。“梁秋燕”由于演了几年,演员演来已经驾轻就熟了。同时,可以看出,舞台上的这些人物对我们来讲,非常熟悉,我们似乎在什么地方见过他们,这就说明剧作者和演员们的表演,都是有着坚实的生活依据的。
我们必须创造出无愧于今天伟大的英雄时代的现代戏,在舞台上塑造出我们同时代的英雄形象,使现代的罗盛教、黄继光、张秋香、……和古代的赵云、黄忠、穆桂英、文天祥……并列在舞台上,永远鼓励我们。
最近,我看了一些现代戏,我有这样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我觉得,创造现代人物形象,也必须继承传统。继承传统,我认为不要狭隘地仅仅想到只是运用传统的演唱技巧,而且,还要深刻地理会传统戏曲的戏本创作方法、描写技巧,直到表演、唱腔、程式等等,要运用中国戏曲独特的表现手法来创造现代的人物。我们一方面要从原有的传统技巧中,吸取那些可以运用的东西,加以发展和变化,用在现代戏里的人物身上。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加工,根据传统技巧的表现原则来创造适合于现代人物的新唱腔、新格式、新手段,例如为了在舞台上塑造工农兵的英雄形象,我们难道不可以根据生活中拿枪的动作,来提炼设计一套程式吗?我们难道不可以根据生活中炼钢的动作,来提炼设计一套程式吗?如果说,我们有了这些新程式,那么扮演解放军、炼钢工人的演员,不是可以在这套程式中,根据人物性格、环境、情节,来设计许多新身段吗?回过头来,我们看一看有些现代戏里的人物,给人的印象不深,形象不鲜明,除了剧本描写的原因外,恐怕演员在这些戏中,没有很好地运用传统技巧或是创造出新的身段是一个因素。“梁秋燕”里的梁老大、侯下山、张菊莲、梁秋燕……之所以令人印象难忘,他们身上是有新的身段动作的创造的。例如梁老大,他常常头一扭地表示自己的不满或是懊丧,很能说明他的固执;又如侯下山的唱腔,结合他那种猥琐的手势,把这个二流子的狡猾心境,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张菊莲则是从出场后行路的身段中,表现了她爱梁小成而又有所闪避的心情,很切合这个青年寡妇的身份。豫剧“朝阳沟”、“刘胡兰”,湖南花鼓戏“三里湾”,京戏“白云红旗”……,都有过同样的创造,给人印象深刻,获得了成功。在生活里,每个人往往有他自己的“习惯动作”,为什么我们不能在戏剧人物身上(他本来就是经过剧作者的提炼、夸张、概括、集中了的),也设计一下他的“习惯动作”以至于身段呢!
运用原有的传统技巧,来刻划现代人物也极重要。例如京戏“白毛女”,杨白劳被黄世仁一脚踢倒时,演员用了抢背的身段,很能表现人物当时的情景;又如豫剧“袁天成革命”,能不够被袁天成大声叫回来时,她走到下场门那里,一个“鹞子翻身”就回到袁天成面前,这个身段很能说明能不够出乎意外的惊诧神情。这些对传统技巧的运用,都很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划。在这方面,目前戏曲界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若是为了搬用传统技巧,而不顾人物性格、环境,就会走上为运用而运用、生搬硬凑的形式主义道路,这是很值得留意的。关于继承传统创造现代人物,当然,除了表演艺术之外,戏曲音乐对身段动作有极其密切联系,过去我所排演的时装戏,音乐问题是始终没有很好解决的。现在,现代戏的演出,音乐问题有了某些创造,但是,它仍然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发展创造,以适应新的反映现代生活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来,它比之表演艺术更为复杂。其他如服装设计、舞台美术等方面的问题,也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此处都不阐述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