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愈远愈清楚
林陵
列宁说过:十月革命离开我们愈远,我们就愈加清楚地看出它的伟大意义。十月革命离开我们四十一年了,我们确实一年比一年更清楚地了解它的伟大意义。十月革命是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谁循着这条道路走,谁就能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愈来愈远,也就愈多取得胜利,愈加接近共产主义社会。今年以来,阿根廷同志纪念了阿根廷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芬兰同志纪念了芬兰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希腊同志纪念了希腊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现在,德国同志正在纪念他们十一月革命四十周年和德共成立四十周年;匈牙利同志正在筹备纪念明年三月里的匈牙利苏维埃革命四十周年;奥地利同志也在纪念1918年全国大罢工和最初成立的苏维埃四十周年;中国正在准备纪念五四运动四十周年。各国正在准备纪念明年3月间的共产国际成立四十周年。到明年,后年,这种伟大的“四十周年”的纪念更多。
事实上,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不是或多或少地受了十月革命的影响而举起革命的红旗的呢?十月革命的光芒,照亮了全世界劳动人民斗争的道路。这个斗争,在不同的国家里有不同的经历,但是,他们的方向是一致的。尽管在还有不少的国家里,劳动人民还没有成为主人;但是,在十月革命的光芒的指引下,他们迟早是一定要取得最后的胜利的。我们从这一点更可以了解,为什么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什么1917年11月7日是人类历史的分水岭,许多国家的革命历史要从这一天写起。
这种愈远愈清楚的伟大意义,还可以从一些具体事实中得到证明,例子之一就是:十月革命本身,是有各国工人阶级直接参加的,其中也有中国劳动者的名字。
在白雪皑皑的莫斯科,在光辉灿烂的红场上,在庄严肃穆的紫红色花岗石陵墓里,安眠着伟大的列宁。在列宁陵后面,在克里姆林宫城墙脚下,有一个革命战士的兄弟墓,里面安埋着在莫斯科十月起义中牺牲的革命英雄,在这些革命英雄中有两位是中国同志。据两位苏联老布尔什维克回忆,这两位中国英雄都是莫斯科一个建筑材料工厂的工人,他们还记得这两位中国工人的俄文名字,一个叫华夏,一个叫柯里亚,他们都是在冲击克里姆林宫时英勇牺牲的。
这一史实还在进一步地发掘中。但这点滴的材料已经告诉我们:中苏两国人民的革命友谊多么深厚,远在四十一年前,中苏两国无产阶级的代表就表现了最高尚的国际主义战斗团结的精神。如果我们再回忆一下,有多少中国工人在苏联内战时参加战斗而英勇牺牲,又有多少苏联同志在中国革命事业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就更加为这种国际主义精神所感奋,更加清楚地看出革命先烈所开辟的团结合作的道路的伟大意义了。
十月革命发生后,列宁非常重视东方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他曾屡次接见东方各国工人代表谈话。在一次接见后来成为蒙古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的蒙古牧人苏赫巴托时,在座的就有几个中国工人。这些材料的继续发掘,将对于研究当时列宁指导各国革命的史实,有重大意义。
从这些远不完尽的材料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多么巨大,列宁所起的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作用多么伟大,中苏两国劳动人民的战斗友谊多么深远了。十月革命这伟大的日子离开我们已经四十一年了,可是它离开我们愈远,它的意义,它的影响,它的作用,它的成就,却愈来愈清楚。以后还会更加清楚。


第8版()
专栏:

塔什干来去
张庚
塔什干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关于这个城市的事,我曾经在莫斯科电台的中文广播中听到过,由于广播员成功的描述,更增加了我对于它的向往。这回我居然和它见了面。它比我预期的要美丽得多。它温暖的阳光,它的白杨树,它的鲜美的瓜果,红的、绿的、大的、小的、数不尽种类的葡萄,这些都令人难于忘记,但是最令人难于忘记的是那里的人,热情的人,友谊深厚的人!
有一天深夜,我看完戏回来,感到有些疲倦了,下了车,从人丛中走向旅馆的大门去。忽然在我的眼前有一朵玫瑰花一晃,随即闻到一股沁人的甜香,我的疲倦消逝了。有一个五六岁的美丽的小姑娘用一种非常得意的口吻朝我说话:
“你是中国人,我知道!”说着,就把花塞到我的手里。
我不懂俄文,当我把这几个字的意义琢磨清楚之后,她已经钻进人丛里去了。我从兜里找到一个中苏友好的徽章想给她戴上,但已经迟了。好容易在人丛的远处发现她已经被她妈妈抱起。(我相信那一定是她的妈妈)她的妈妈也和她一样,用一种得意的笑容回头望了我一眼,走出人群去了。
小女孩很得意,因为她没有认错中国人,她把友谊成功地传达了;她的妈妈也很得意,她的幼小的女儿能够办一件大事,传达了两个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可是我很遗憾,终于没有能够将一件表现伟大友谊的微小礼物送给那个小女孩。
我一直在想,这种深厚的友情到底从何而来呢?这种友谊之感不只是存在在少数人心中,也不只是存在在较多的人心中,就我和一些到过苏联的中国人谈起来,毫无例外的,大家都有这种共同的感觉,这就不能不说,它是普遍地存在在中苏两国广大人民的心中。它是怎样渗透到我们两大民族的九万万人的心里去的呢?
1958年10月18日,天已经快黑了,但是我们还是乘汽车赶到了安集延附近的一个大水坝去参观。这个水坝连同一条运河,是中亚这一带的第一个大水利工程。在乌兹别克,水是多么重要的东西啊!从前旧时代,地主和统治阶级不仅仅霸占了土地,而且还霸占了水;十月革命后,和土地同时,也将水交回到农民手里。国家还大力地动员农民兴修水利,建筑水坝,开挖运河。
我们上了堤坝,夜色笼罩着我们,建筑物只在黑暗中显示出伟大的轮廓。多么安静!但是说明的同志告诉我们,在建设的当时却不是如此。那时有多少民工在这里夜以继日的工作,有多少机器在这里轰轰作响口有多少电灯把这里照得通亮!现在谁能想得到呢?如此安静的地方,那时原来是一个白热的战斗场所。那时候,也有许多文艺团体来演出,电影队来放映,这里自成了一个劳动的世界。就这样干了四十五天,这座永远造福中亚人民的水坝和运河完成了。这些说明不由得我不想起前不久我们修十三陵水库的情景:当时的十三陵工地上难道不也是一个白热的战场么?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作家们、戏剧家们不也是成批成队地到那里去演戏、跳舞、朗诵、写诗的么?那里不也是一个高涨着建设社会主义热情的劳动世界么?在这些方面,我们和苏联人民的精神面貌是多么相近啊!
10月26日,我们终于告别了苏联,飞回祖国来了。当飞机从三千公尺的高度慢慢下降到几百公尺的时候,我清楚地看到了十三陵水库的全貌。那里已经不是我们紧张劳动时的样子了,水已经涨满了整个水库,湖面已经很辽阔,就是用飞机的速度也足足过了两分钟才走到大坝上。毛主席题的字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亮。
这一刹那间,我又回想起在乌兹别克集体农庄作客时候的情景来:主人的殷勤的笑脸和他手中举着的乌兹别克产的葡萄酒、还有那些餐桌边亲切无间的交谈……真的,为什么在每一次这样的聚会上,无论是中国人、无论是苏联人,他们的话都是那么热情动人呢?没有别的,这是亲兄弟的聚会,虽然就个人来说,他们也许还是初次见面。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
我怀着满腔热情到塔什干;我带着加倍的苏联朋友的热情回来。


第8版()
专栏:

在大小登岛
白双
秋风不吹大小登,
海岛遍地绿葱葱;
绿树上面开红花,
红花摘来送英雄。
在大小登的日子,我心中天天跳动着这样的诗句。有人说,大小登落下的炮弹最多,打毁了不少村庄。可是我在这两个岛上,听见的英雄故事,比看到的弹坑还多。
在大小登,你看不出哪是前线哪是后方,你分不清谁是战士谁是老百姓,因为到处都是阵地,住的都是地洞,人人都在参战。在炮火激烈的时候,假如你到炮阵地,你会发现炮兵当中,有许多穿便衣的民兵和穿花衣裳的妇女,他们不只在抬担架救护伤员,而且在搬送炮弹,擦炮弹,上信管,装填,以至开炮。这许多不穿军服的男女“炮兵”,除了不会瞄准以外,炮兵的技术统通学会了。在大小登岛上,除了几岁的孩子以外,哪个人听的炮声不比战士们多啊?许多儿童是在炮声隆隆中诞生的,许多青年是在炮火下面长大的。
这回炮战开始,大小登人民,提出“部队要什么有什么”的口号。他们为了给炮兵修工事,拆掉房屋、院墙、猪圈、厕所和石埕,献出木料和石料。阳塘村有个张安镇,他把准备九年要盖新房的木料都献出来了。他说:“金门台湾收复了,要盖什么房子没有啊?”双泸村六十多岁的老太太郑当,献出一个石磨说:“我老了,孙儿年幼,媳妇眼睛要瞎,都不能参加支前,就让这个石磨,替我们出点力吧!”
每天夜里,你看吧,海岛上像开了锅一样,成千的男女民工,忙着搬炮弹、运木石、挖战壕、修工事。……五十多岁的王立老大娘,整夜和年青人一起修工事,八岁的孩子许路廉,也用小手去抬木头。大登乡李爱花组织个铁甲突击队,比男人们干的还欢。有天夜里,李爱花扛石头跌进水坑,衣服头发全湿了,别人劝她回家,她说:“为了消灭敌人,苦一点不算什么。”一直坚持到天亮。
大登乡的女乡长张韭菜,组织了两百七十二个妇女的洗衣队,每天冒着炮火,到各阵地上收脏衣服来洗。有次她在炮床上,看见炮兵们的擦炮弹布太油了,战士们撕掉自己的衣服去擦。她马上号召大家洗炮布,油腻太厚洗不掉,她想法子用煮蠔的大锅加上碱去煮,把一大堆炮布,洗的干干净净。
小登乡的女乡长洪秀丛,几次带动妇女们,跳下没到胸前的海中,抢救被海水漂出去的木料,搬运从大陆来的炮弹。在战斗中,她还跑到炮床里,朝大金门开了两炮。
大小登的男人们,多半是渔民和船工,他们担负着战时交通运输的重要任务。有一部分组成担架队和民工队。他们在炮火中抢救伤员,为炮兵们输送弹药,有四十四个民兵,还直接的参加炮战。小登的民兵们,还想出许多妙法,向蒋军进行政治攻势,他们一共放出二百多个风筝,带着四万多份宣传品和安全证,散到蒋军的阵地上。前不久,他们用小船把宣传的大木牌,送到大金门的海面。每个木牌一个大字,写着“反对美帝霸占台湾”。这种大标语,竖立在敌人阵地对面的海上,比二十门八英寸的大炮还有力,它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它也像母亲的手,在召唤陷入泥坑的儿子归来。 (10月底于厦门)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马达装反了
杨瑛
上海某著名工业大学一群青年学生,用废旧料在学校空地上安装了一座小化铁炉和一座小转炉,准备投入钢铁的战斗。到了夜半,铁水化好了,学生们个个精神抖擞,几十双眼睛注视着出铁口,可是铁水先是不肯流出来。后来干脆在炉里结成瘤子。学生们都摸不清毛病出在那里。最后,终于请来了指导安装炉子的冶金学教授。教授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一时也说不出炉温不高的症结所在。他在炉子边转呀转的快个把月了,总算发现是鼓风机的风量太小,据教授说,按照常规,每小时出一点五吨铁水的化铁炉,五马力的动力设备是无论如何不够的,起码要十匹到十五匹。就是说,要另换一只大一点的马达,否则出铁炼钢就很难办到。
这个判决并没有使小伙子们泄气。学生们又到工厂请来了一位老工人。那位老工人到炉子上看,马上发现是鼓风机的马达装反了,发生风力的叶片正向着反方向旋转,风力自然就小了。方向一端正,鼓风机的风力突然增大,炉子里呼呼作响,温度马上提高了。站在旁边的教授,顿时脸上一阵火热,面孔一直红到耳朵根。一面跺脚,一面连声骂自己:“混蛋!混蛋!”
我叙述这个真实的故事,丝毫也不想把这位教授完全否定。但是,事实上,这样的教授现在也还不算太少。他们迷信书本知识,鄙视体力劳动,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会降低教学质量等等,不一而足。他们也像那个鼓风机一样,把马达装反了,结果一无所成。这位教授有不少理论知识,但是为什么连马达装反了这样的常识问题都发现不了呢?很显然,因为他只有从书本上学来的理论知识,实践的知识少得可怜,而又不愿意去实践。因此,讲起来头头是道,也能在旁边指手划脚,做起来,却笑话百出。人们说,炉里炼钢,炉旁炼人,但愿这种没有知识的“高级知识分子”在炉旁能炼了第一课。


第8版()
专栏:

影片“钢人铁马”的人物创造
谷辉
最近出现的一批新艺术片,再次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新人新事,在我们生活里真是遍地开花。只要创作者真正深入生活,方向对头,就能写出拍出好影片来。“钢人铁马”就是这批新艺术片中引人注目的一个例子。
“钢人铁马”是一次优秀的集体创作。编剧费礼文是位工人作者,生活基础比较扎实,能写出我们时代的典型的先进老工人的性格来;导演鲁韧,过去并不太熟悉大工业生产,但这次由于到生活里去了,有了感受,导演处理不仅富有思想性,而且显露了艺术才华。主要演员温锡莹扮演的老工人吴立本,除化装较差外,性格特征鲜明,感情动作吻合身份,表演有创造有深度。这些成就,正是我们的电影创作者遵循着党所指出的方向前进取得的结果。
过去几年,我们摄制出的一些反映工业建设的影片,各有不同程度的优点;但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却往往总是比较薄弱。而“钢人铁马”既写出了在我们钢铁厂内大跃进的气势,也表现了像老工人吴立本这样光辉的性格,这是不容易的,可贵的。
影片的前一小半,吴立本这个人物写得还不算成功,也并不很使人感到兴趣,因为这时只是对人物作了一般的交代和说明;以后,创作者就逐渐摆脱了对先进人物作注解性的表现,真正深入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中去了,于是人物的性格也就闪射出了光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影片以事实打破了资产阶级艺术观点:在生产劳动中写人就会“乏味单调”等等。我们看到:正是在生产劳动中,在大跃进的热潮中,吴立本这个爱厂如家、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老工人形象,才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在这个钢铁工厂里,炼钢的热潮震荡着每个人的心。这种情况,对于吴立本来说,是个“形势逼人”的局面,因为他是运料组组长,负责的是全面的供应工作。开始时,吴立本也和大家一样,认为:运料车已经十分陈旧,人手也不够,工作有困难。这种思想妨碍了跃进任务的完成。于是他向车间主任贴出了大字报,得到了“添新车添人”的答复。在这里影片展开了一段有助于刻划吴立本的性格的动人的戏:他才听到可以给他的小组添车添人时,神色愉快,准备把这好消息带给小组同志们。影片虽然并没有以什么语言来表现他的心情,但是,通过演员的出色表演,我们完全能深切体会得到。但当他正准备转身走时,他听到车间主任说这样做要花去国家资金四万元,他立刻怔住了,脸色刹那间变得严肃起来。终于坚决拒绝了这种做法。影片所选取的这一情节,是有真实的生活基础的。它反映了在生产建设大发展中人们所碰到的实际困难。但是,在困难面前,人们却又各有不同的态度。如车间主任,他也全身心投在大跃进的热潮中;可是,对待困难他却采取了屈从的态度,选的是轻便简易的道路。吴立本恰恰相反,强烈的国家主人翁感,使他将公家的一切看作“一钱千金”,因此当他知道满足自己的要求需用国家很多钱时,他立刻改变了原来的主意。这种思想认识,标志着这位先进工人的共产主义觉悟。
但是,吴立本这时仍旧没有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影片从生活的更高的要求出发,批判了他那种拼体力蛮干的想法。在倾盆大雨之中,吴立本还在不顾一切地苦干,可是,任务还是完不成。最后,在党的引导、同志们的协助下,他才找到了技术革新这条正确的路。在这里,影片通过吴立本这个老工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和成长,生动地表现了技术革新在工业建设中的胜利。
比起吴立本这个人物,其他主要人物如吴大嫂,青年工人何小海,就写得比较肤浅一些。吴大嫂作为一个家属委员,影片过于强调了她对自己丈夫生活上照顾的一面,而没有看出她对丈夫在生产上有什么关心;而吴小海,空洞的话说得也多于实际行动。如何塑造先进的、被肯定的新人物,仍然是我们值得大大谈论的问题。


第8版()
专栏:

歌颂中朝友谊
郭沫若
题善竹桥汉城遥在望,三角山如藩。有桥名善竹,刻石表忠魂。碑跗留啼迹,桥端见血痕。明亡逾百载,犹纪崇祯元。
(注)善竹桥在开城附近,乃高丽王朝忠臣郑隐圃死难处。李氏王朝立丰碑二通称颂之,一为英宗所口,其为“崇祯纪元后一百一十三年”,又一为高宗所立,其为“崇祯纪元后二百四十五年”。
游朴渊瀑布雨余山气静,瀑白万丝悬。树密疑无路,岩奇别有天。笛声渊底出,霜色岭头燃。无数真娘在,啸歌天马巅。
(注)朴渊瀑布离开城不远。相传有朴姓少年,坐渊畔巨石上吹笛、感动渊中龙女、被诱入渊水中。巨石上有黄真伊草书“飞流直下三千丈,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诗句)十四字,笔势矫健。
黄真伊据云乃四百年前朝鲜女诗人,貌美,善歌舞,一般称为黄真娘。瀑布所在高岭名天马峰,霜叶处处,鲜红如火。
过铁岭铁岭耸奇峰,盘旋上碧空。泉翻沿涧白,霜染遍山红。卫国三年战,回天百代功。乡人衣带洁,如在画图中。
(注)铁岭在赴金刚山途中,道甚险峻,为战时支援前线唯一交通要道。
游九龙渊瀑布八首一白石乱溪流,银河下九州。观音新出浴,玉女罢梳头。树影偕心定,泉声彻耳幽。浮桥铁索缆,仿佛梦中游。
(注)九龙渊瀑布乃金刚山中名胜之一。观音、玉女均峰名,溪名寒露,上有铁索桥八道。山途迂回而上,时在此岸,时在彼岸,直达瀑布下。二群树郁苍苍,山头飞凤皇。人声和溪响,峰色净天香。南画宁无本?东邻信有光。青红纷烂缦,天宇为低昂。
(注)有一峰,峰头有岩,其形类飞鸟,因名飞凤岩;有瀑布即名飞凤瀑布。三红叶正当时,把笔好题诗。诗到金刚美,人来玉女低。脚登飞凤脊,掌抚世尊眉。有水清于玉,无峰树不奇。
(注)金刚乃群山总名,玉女、飞凤、世尊等,均峰名。四登临愈奇绝,胜境镜中开。龟在山头伏,鱼从海上来。危岩谁斧劈?奇树似盆栽。无土根能活,生生自主裁。
(注)有山如城砦,其上伏一巨石,形似龟。又传说:有大蚂蛤鱼由海溯溪而上,直达玉流洞云云。五磐石平如案,天花散九垓。银珠联镜鼻,铁索锁红腮。峡底游龙舞,山头飞凤来。画人三两在,枉自费安排。
(注)途中有玉流洞,石在溪中,大逾巨大餐桌。有两三外宾在石上作油画。天花亦峰名。六来到龙涎底,群山已觉低。千寻垂白练,万转下云梯。崖峭摩天立,渊深彻地?。举杯邀玉女,为汝太嵚崎。
(注)九龙渊瀑布由山?中吐出!其后为玉女峰。瀑布垂岩倾泻,在低处呈磬折形,再飞跃而下。与瀑布相对,有供游人止息处,在此用午餐。余曾举杯向玉女峰干杯。七金刚门下过,人道要低头。垒石通天阙,层岩望海楼。沾衣酥雨腻,脱帽汗珠流。归步如飞速,万峰一目收。
(注)途中有巨大岩石,自然垒成天然门阙,号金刚门。亦有崖成层,颇似高层建筑。八诗稿归途失,此行叹落空。浑如蕉鹿梦,勉付楚王弓。忽报泥鸿返,难禁意马翀。护人兼护艺,感谢应双重。
(注)游九龙渊诗前六首乃登山途中所速写。下山时揣入大衣口袋中为从者遗失。但却为人民军战士所拾得,归还。游金刚山时朝鲜政府曾动员大批人民军沿途警卫,故应致双重感谢。


第8版()
专栏:

剪纸 申沛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