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小土群”一条龙 四土化显神通
晋城加速农村建设,大搞土机械化、土电机化、土铁路化、土车床化
据山西日报消息 在钢铁生产大跃进的基础上,晋城在全县范围内掀起群众性的、自力更生的土机械化、土铁路化、土电机化、土车床化“四土化”运动,从而代替手工劳动,大量的节省劳动力,促进当前及明年工农业的更大跃进。同时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为迈向共产主义创造有利条件。
晋城县在9月间开展群众性的土法炼钢炼铁以后,劳动力显得相当紧张。全县要经常保持日产千吨以上生铁,每天需要五万余名劳动力和一万多辆铁轮车运输。为了使钢铁生产从突击转向正常的高产,同时保证农业生产战线上不缺少劳动力,县委早就提出了“手脑并用”的口号,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不足的困难。各地响应了县委这一号召,在炼铁生产中进行了许多技术革命,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钢铁生产的数量和质量。晋城合作五金厂的职工苦战六昼夜,用废料制成一台十马力的碎矿机,一天加工三十六吨矿石,足可以代替一百多个人的劳动。大阳钢铁厂为把采煤采矿的生产过程从落后的生产方法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用手摇钻打眼放炮代替了人力用钁头刨煤、刨矿,每人每天平均采到十吨煤、一吨矿石,比人工采矿效率提高了二至五十倍;该厂正在兴建一条七华里长的土铁路运煤运矿,代替铁轮车拉运,一天即可节省一千个劳力、一千个牲口车辆。晋城合作机械厂的职工们,为使机械元帅升帐,保证发挥工农业上安装的动力机械效能,做到零件坏了马上就能就地修配,创造成功了三尺长的土车床,构造非常简单,作用超过了洋造车床,为农村机械修配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同时,还生产了四部大型简易车床,装备了自己。
晋城发电厂的职工根据农村分散的特点,将一点五马力的电动机改装为发电机。解决农村工厂用电问题。
中共晋城县委认为,这“四土”技术革命,可以从根本上代替落后的手工操作,彻底解放劳动力,保证了工农业生产跃进。大企业供应设备和在土钢铁高产基础上的“四土化”相结合,便使农村机械化、电气化由一条腿成了两条腿,使农村机械化电气化的进程大大加快。


第2版()
专栏:

大闹“四土化”
山西日报社论摘要
长治专区提出的“四土化”,这是农村大规模的技术革命运动的号角,是全党全民大炼钢铁的必然趋势。这个运动,将使农村机械化、电气化来得更快更早;将要在转瞬之间,解放农村的大批强壮劳力;并为在劳动条件、生产规模、生产效率及人民物质生活方式方面,消除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创造条件,为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
钢铁大丰收,是全党全民炼钢铁的胜利果实。以炼钢铁说,它是结果,但以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战略——技术革命的任务来说,它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有了相当数量的钢铁,就有了进行技术革命的主要物质基础,就可以大造机器,大造电机,大修铁路。为此,一方面要大抓机械工业,使已炼出的钢铁迅速变成机器投入生产;另一方面要把小土群炼钢铁的经验,迅速运用到其他工业上,真正使小土群成为一条龙。这就是运用小土群炼出的钢铁,再来个小土群修铁路,小土群造机床、造机械、造电机。这样用两条腿(大洋群和小土群)走路,便可大大加速农村机械化、电气化的步伐。
大和小,土和洋,是统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炼钢铁,有大的、洋的,也有小的、土的;修铁路、造机器、造机床、造电机,也是一面有大的、洋的,一面有小的、土的。大、小、土、洋之分,在任何时候都会存在的。当然,这不是说现在的土的、小的要一成不变地存在下去,而是说不论大、小、土、洋,都要在不断发展、不断改进中存在下去。新事物都是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所以新事物的萌芽,往往出之于小,出之于土。像现在的土铁路、土机械、土电机、土机床,确实是既土又小,然而它有无限的生命力。不要多久,土中即可出洋,小就可变大,以至和现有的大的、洋的并驾齐驱。这时,实际生活中又出现新的创造,则又有了小的、土的;或是现有的大的、洋的又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大、小、土、洋,又在新的条件下有了分别。而且不论大、洋也好,小、土也好,都不能离“群”,离开了“群”便不能跃进。
炼钢铁和造机器设备,是两个紧相连结的环节,我们共产党人,要完成新的历史时期的战略任务——技术革命任务,就不仅要炼出钢铁,而且要把钢铁变成我们所需要的机械设备。这个任务只能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来完成。(附图片)
全民动手小土群 机电铁路一条龙
大洋小土双腿走 美丽图画早完成


第2版()
专栏:

四土化颂
四土化,神通大
自力更生创天下
化得劳力大解放
化得农村现代化


第2版()
专栏:

让南北运输畅通无阻
本报评论员
目前,全国各地运输仍然十分紧张,远远不能满足工农业大跃进的需要,而最紧张的是从北到南的运输。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煤炭生产大都集中在华北和东北,今年以来南方各省大搞钢铁,所需大量煤炭,大都仰赖华北和东北供应,这样从北到南的运输任务就空前繁重起来。可是,从北到南,陆上主要依靠津浦、京广两条铁路,而津浦路和京广路郑州以南的线路还是单线,南京浦口地区还没有大桥,过江车辆主要是靠轮渡,海上也受船舶少和港口码头窄小的限制,不能多运,因而南北运输线成为全国大跃进中最突出的狭窄地带,严重影响了北煤南运和南北物资交流。
怎样解决南北运输的紧张状况呢?
首先,要根据确保重点和照顾一般的原则对各项物资的运输进行排队。钢铁生产是全党全民的首要任务,有关钢铁物资的运输仍然是第一位。但是在首先保证钢铁生产的前提下,还要适当的照顾一般,特别是对人民生活有关的急需物资如棉、盐等等要尽可能照顾。这就是说,在保证钢铁元帅“吃用”运输的同时,还要照顾人民“吃穿”的运输。总之,在日常运输过程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分轻重缓急,对各种物资的运输及时作妥善的安排。
其次,要集中力量迅速完成南北两条铁路干线的复线工程,力争京广路株洲以北一段和津沪路的复线铺轨工程在年底以前全部或大部完成,特别是目前运输特别紧张的郑州到汉口和蚌埠到浦口一段的复线工程要早日完成,愈快愈好。
在年底以前突击完成京广线和津沪线的复线工程,任务虽然很繁重,但是只要贯彻全党全民办铁路的方针,中央和地方分工协作,路基的土石方和小桥、涵洞工程全部由地方包下来,铁道部门集中力量专门搞大中桥梁的施工和铺轨工作,齐头并进,是可以争取按时完成的。河南省把铁路复线工程的任务和工农业、物资采购等任务统一安排在地方各级组织的计划内,从省、专署到市县都成立铁路建设指挥部,发挥人民公社的积极性,复线工程进展很快,土石方工程11月底就基本完成。我们希望这两条铁路沿线的省、市委都像河南一样,加强对复线工程的领导和监督,在人力、物力上给予最大的支援。
第三,交通运输部门还要进一步加强运输组织工作,挖掘运输潜力,争取多运。特别重要的是防止车站、线路和港口的堵塞,使南北运输经常畅通。对运输距离短、到发站固定的大宗物资,可以组织专门列车,以加速车辆周转。目前,沿海和长江各个港口船舶和铁路沿线各厂矿车辆积压的情况仍然很严重,这种情况要迅速加以改善。水陆联运的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
我们相信采取以上这些措施,南北运输的情况一定可以得到改善。


第2版()
专栏:

拓宽大跃进的道路
京广、津沪路加快复线工程
新华社4日讯 铁道部为了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的迫切需要,最近已对今冬明春的铁路建设工作作了紧急部署:集中一切力量迅速完成南北两条运输干线——京广铁路和津沪铁路(津浦和沪宁)复线工程的建设,力争京广路株洲以北和津沪路的复线铺轨工程在年底以前全部或大部完成。对运输特别紧张的郑州到汉口和蚌埠到浦口一段的复线工程,将争取尽早完成。
现在,这两条铁路沿线的铁道部门正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积极组织人力进行复线工程的施工。开工较早的京广路郑州、汉口段,到10月20日已完成路基土石方工程的90%,小桥、涵洞四百一十座已竣工一百四十八座,大中桥三十二座已开工二十一座。
全国工农业生产和各方面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特别是9月份全民大炼钢铁运动的蓬勃展开,给铁路运输带来了空前繁重的任务。由于长江以南地区钢铁工业和其他工业用煤大部分是从北往南运,这就使煤的运输量急剧增长。7月份全国铁路运煤量是一千一百六十万吨,而10月份就增加到一千八百万吨。其他物资的运输量也大大增加。目前供应南方的大量煤炭和其他物资汇成一股巨流似的,沿着津浦铁路和京广铁路汹涌南下,但是津浦路和京广路郑州以南的线路还是单线,南京浦口地区还没有大桥,过江车辆主要是靠轮渡,通过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这两条铁路已经成为当前国民经济高涨中的一个最狭窄的地带,因而迅速铺设复线工程就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铁道部决定京广铁路株洲以北的复线铺轨工程在年底以前完成以后,明年接着还要安装行车自动信号装置,使这条纵贯我国南北的大干线可以通行更多的列车。为了加强长江南北的渡车能力,除了积极准备修建南京和芜湖两座长江大桥外,目前正在裕溪口建设一个铁路轮渡,以便一部分南下物资经由淮南铁路和裕溪口过江再转由宁芜线南运;并在浦口地区增建第二个铁路轮渡。
铁道部还计划加速修建大冶到九江的铁路,改建南浔和浙赣铁路,以形成南下物资经过武汉长江大桥东运的迂回线。
适应这两条干线大批车辆通过的需要,沿线的枢纽车站,如郑州、株洲、南京、浦口、上海等等,也要迅速加以扩建。


第2版()
专栏:

昆明铁路枢纽工程动工
新华社昆明3日电 昆明铁路枢纽工程正式动工修建。
这个枢纽站是闽滇铁路、内(江)昆(明)铁路、成(都)昆(明)铁路、昆(明)河(口)铁路等四条铁路干线的会车点、发车站。站线繁多,工程规模浩大。全部工程预计在明年年底完工。


第2版()
专栏:

中苏两国合作的胜利
——记苏联支援我国建设武钢的深厚友谊
新华社记者 曹葆铭
在武钢一号高炉开炉出铁那天,苏联专家组长巴杜洛夫向毛主席汇报说:“帝国主义说我们武钢这个高炉1958年出不了铁,但我们今天就出铁了,这是一个胜利。”毛主席回答说:“这是中苏两国合作的胜利。”毛主席这句话使武钢建设者们想的很远,想到他们在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都得到苏联的友谊援助。
远在1952年年初,当我国安排长远建设规划的时候,苏联政府应我国的邀请,派来了以原重工业部副部长郝列布尼可夫为首的专家组。他们在那春寒料峭、雨雪交加的季节里,踏遍了黄石、大冶一带的田野、山岗和矿井、岩洞,全面地从政治、经济、技术等条件作了考虑,提出了可以在大冶铁矿附近建设一个规模在二百万吨以上的钢铁基地的建议。根据这个建议,原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拟出了将华中钢铁公司建成巨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的计划。
1952年3月15日,毛主席批准了这个计划。1953年,苏联就和我国订立了帮助建设这个钢铁联合企业的协议。
从平地建起这大的钢铁基地,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一开始就遇到很多困难。
首先是在大冶矿区的尖林山地段上,大片露出地面的铁矿,突然中断了。几十年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的地质学家都来这里作过调查,始终弄不清这里有没有矿,他们把这里叫做“不可理解的断层”。到底这里有没有矿呢?当四二九地质勘探队承担起这个任务的时候,苏联地质学家克罗特基冒着7月的盛暑来到大冶铁山,他在观察了各个山脉和研究各种资料之后,建议测绘、物理探矿、地质、钻探等工作密切配合,在尖林山打深钻。这样,两架重型钻机开始钻探了,当勘探队钻到二百二十三公尺多的时候,就在这“不可理解的断层”发现了铁矿。接着,又在铁山深处查出了第二层铁矿,在附近几十里查出了许许多多的矿藏,为新的钢铁基地的第一期生产准备了资源。
同样因为没有经验的原故,华中钢铁公司花了两年多时间,在纵横数百里的地区里,预选了二十三个厂址,并作出了三个比较方案,但每个都有严重的缺点。以苏联冶金工厂设计院院长别良可夫为首的二十七位专家,又进行认真的勘查,对地形、地质、土壤耐压力、水源、交通等各种条件和中国的同志们一起反复推敲,最后在武汉地区找到现在的这个条件优良的厂址。华中钢铁公司也从此更名为武汉钢铁公司。
武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火炉”之一,夏季酷热,温度高达摄氏三十八到四十二度。为了解决钢铁高温生产的防暑问题,苏联劳动保护专家雷夏可夫和克拉日丹金,专门在酷暑中去重庆、黄石和上海,在灼人的炼钢炉旁体验生活,同时征求工人们的意见;年轻的水文地质专家伊丽娜在冬天踏着一二尺深的积雪,为武钢找到了降温的地下水源。
接着,以苏联黑色冶金设计院列宁格勒分院为主的许多设计院,为武钢展开了浩繁的设计工作。他们在设计中尽量采用了最新的技术,使武钢成为世界第一流的钢铁厂。被称为“西欧最大的高炉”的英国威尔思公司四号高炉只不过日产一千五百吨铁,而武钢的一号高炉是日产二千至二千五百吨铁。世界上最大的平炉是炉产五百吨钢,而武钢就将拥有多座这样的平炉。这些设备又都是高度自动化的。像已经建成的一号高炉,每天需用的六七千吨原料全用远距离操纵的皮带机运送,并且从炉顶开始,无论配料、上料和冶炼,全部是自动控制,保证高炉能达到最高的产量和最先进的利用系数。
苏联设计院还非常注意生产的合理布置和资源的充分利用。他们根据流水作业过程来安排厂区,使武钢这样一个每年有上千万吨产品的钢铁联合企业,厂区只有五平方公里。这样每缩短一公里的铁路,每年就能减省数百万吨公里的运输费用。他们还设法选出铁矿中的铜来,这些铜比全部铁矿的价值还高。
今年年初,我国工农业生产大跃进,武钢建设者们提出了“工期快一倍,投资省一半,产量翻一番”的口号,决定将各项工程提前投入生产。当时最突出的是设备供应问题。其中一小部分向苏联订货的最复杂的设备,虽然苏联方面早已安排了生产计划,但是为了让武钢早日投入生产,苏联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了两百多个机电工厂为武钢赶制。许多工厂为给武钢赶制设备展开了劳动竞赛。本来,有两套十四公尺长的高炉大钟拉杆,武钢事前没有订货,但乌拉尔重型机器厂临时承担下来,并且在7月就赶制出来了。武钢需用的两台四十吨秤量车,在敖德萨秤量车厂也是试制的新产品,原协议在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各交一台,但是他们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在8月初就赶制出第一台来。
武钢的大跃进,使许多工种都在7、8月里进入施工高峰。十八位苏联专家,这时都拒绝了暑期休假,不分昼夜地跟工人们一起坚持在酷热的工地上。一位身材高大的筑炉专家弗日列科夫,每天都蹲在一公尺二的围管里工作,夜里又钻进围管同工人们一起加班,在每项工程投入生产的前几天,有关的苏联专家更是日夜不离工地。在苏联获得了五个勋章的六十多岁的专家组长巴杜洛夫,也经常深夜到工地检查工作。
在苏联无私的帮助下,武钢的工程已经完成了40%以上。一号焦炉最先在8月投入了生产,紧接着一号高炉在9月投入了生产,二号焦炉又在10月投入了生产,今后还将有许多重大工程投入生产。(附图片)
在武钢的苏联专家帮助我国设计了一个巨大的秤量车,这是苏联专家格·米达夫?尔(右第二人)和耶·斯·米?维奇(左第二人)在秤量车旁和秤量车司机季昆令(左)谈如何保养和检修秤量车。
 新华社记者 刘心宁摄


第2版()
专栏:

出了三口气
本报记者 陶肃琦 焦化东
人们一提起制造大型机械设备的工厂,就会联想到又粗又大的钢梁钢柱架起来的高大厂房,几层楼高的重型机床,和成百吨的巨大吊车。可是在哈尔滨却出现了一个没有大厂房大机器的重型机械厂,这就是哈尔滨著名的“四无”(无大厂房、无大机床大吊车设备、无铸钢设备、无工程师)大型机械设备制造厂——哈尔滨机联机械制造厂。
这个“四无”工厂原来是由三十三个“弄堂”式的小铁工厂合并发展起来的。公私合营后只有几间看来很不像样的低矮的民房当作厂房,拼拼凑凑加在一起有几十台不成名堂的皮带机床,全部都是二十多年以至六十多年前的老机床。一进厂门,在空场上,就可以看到在挨墙有几张破破烂烂的芦席搭起的棚子里,一个日本鬼子投降时丢下的高射炮的底盘,和几根旧钢轨搭成的大立式车床,正在加工一个直径一丈多的大齿轮,周围还搭了好几个帆布帐篷,一组一组“积木式”的活动机床正在加工各种大型机器部件。
这个“四无”厂不像设备好的工厂那样有固定的生产任务,要发展生产只好接受人家不肯干的产品,这里面有许多又是别的工厂不能干的大型机器。他们没有什么像样的大机床,就是靠一批老技术工人,靠他们多年摆弄机器的经验,靠他们万能的双手,靠他们不断革命的思想,就用那些破机器零件、废钢轨作出了各种又简单又适用的加工机械,干了许多连大工厂里面复杂的新式机器也干不了的活。他们经过不断改进不断提炼,找出了一切复杂机床里面的秘密,说穿了不外是由刀子(切削部分)、转子(传动部分)和身子(支撑部分)这样“三大件”,靠这“三大件”就能够像“拼积木”式的组成各种不同的“活动机床”,要做多长的机器,就把“身子”用废钢轨接成多长;要作多高的机械部件,只要接“身子”竖起来干,不够高就再接一段,没有他们作不了的活。他们要加工直径一丈二尺长的大齿轮,按常规,只有用几十吨重的大螺旋铣床来制造,现在他们掌握了“三大件”的机器生产的基本规律,只是把一台旧的八尺卧式车床的床身竖起来,就当作大型立型铣床的刀架柱子来用。要是不用这种“积木式”的活动机床,靠那种大螺旋铣床来加工的话,那就难办了。因为现在全国只有很少几台那样的机床,即便有了那种机床,还需要大批水泥灌的机床的基础要花四个月的时间才能安装起来。现在这种“积木式”的活动铣床,只要半天就安装起来了,而且生产起来效率很高。
他们创造的这种“积木式”的活动机床,从根本上打破了对重型机械工业的神秘观点,为我国重型机械制造工业“土、小、群”的方向开辟了新的道路。因为它结构简单,道理一说就懂,就是在普通的小市镇,只要有一些旧机床设备,就可以改装一些这种“积木式”的活动机床。即便连旧机床也没有的工厂,也可以用很少的钢铁来做,而且价钱便宜,容易制造。在偏僻的矿山,所需要的大型矿山机械设备,都可以就地制造,再不用跑遍上海、沈阳、太原那些大城市去加工订货了。
机联机械厂的工人们创造出这种奇迹,也是由“一穷二白”逼出来的。开始有些专家教授,信不过他们,他们要作五百瓩的一分钟六千转的汽轮机等三种大型精密机器设备之后,是憋了“三口气”的。一口气是这个厂想试制五百瓩汽轮机的时候,曾经请求哈尔滨工业大学汽轮机教研室帮助设计。汽轮机方面过去有权威的教授却不相信这些工人能做得起来。最后学校党组织知道了这件事,派了另外两位教师去帮助他们。第二口气是他们为鞍钢制造大型真空过滤机的时候,有的业务部门看不起这个小厂子,不想把这种重要任务交给他们。第三口气是连本厂的仅有的一个大学刚毕业的技术员,也不相信自己的工厂能做成新式的平时靠国外进口的“水管式”的锅炉。这个工厂的工人们把这“三口气”当作推动自己不断革命的动力,他们的豪迈的气魄是“不怕活大,就怕害怕”。他们有自己不断给自己出难题,又靠自己集体的智慧解答这种难题的共产主义气概。在制造十二台真空过滤机的时候,一共需要在过滤板上钻三百八十万个孔,如果按老办法,集中全厂的钻床也要钻四年零三个月,但这批过滤机都要在半年内交货。老钳工宋振东和大家一道反复钻研创造了一种多头钻床,这几百万个孔在两个月零九天就完成了,保证这批生产任务及时得到完成。这一关刚突破,试制水管锅炉又出难题,这种锅炉上有许多椭圆的大孔,用一般机床加工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也想设计这种作椭圆形孔的机床,设计了半年都没有作成。这个厂的青年工人于起先,日夜苦思钻研,最后想出了最简便的方法,用两把刀顺着椭圆形的轨道走,很灵巧地车出椭圆形孔来,工效提高了几倍。
经过这个厂工人们的努力,十二台真空过滤机已经全部作成。五百瓩的汽轮机和水管式锅炉已经在9月份试制成功。他们正在大量发展“积木式”的活动机床,全厂现在只有五十多万元的固定资产,今天却要创造出一千四百万元产值的重型机械。原来不相信他们能够干这样大事情的人现在已都到这个厂来参观学习。现在每天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教授带着五年级的学生来这个厂学习他们在书本上在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附图片)
哈尔滨机联机械制造厂“天为厂房盖,地为车床身”。工人们在这露天大车间里用土机床加工大部件。 新华社记者 胡伟摄


第2版()
专栏:

揭开炼铝秘密
“小土群”打垮“电老虎”为小型铝厂开辟道路
新华社4日讯 冶金工业部最近在北京举行全国小铝厂建设促进会,揭开炼铝的秘密,指出铝工业的发展也完全可以采用“小、土、群”的方法。
铝的生产直接关系着钢铁、机械、电力工业的生产。明年国家
要求铝的产量比今年增加数倍。这就需要铝工业迅速赶上去,以适应整个工业发展的需要。我国炼铝工业是个新兴的工业,基础薄弱。会议认为,在当前铝工业原材料、设备不足,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尽速发展小型铝厂,是迅速增产工业用铝的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
到会人员在交流经验和现场参观时,对北京小铝厂的生产过程和建设经验感到极大兴趣。北京小铝厂在建厂中采取了革命的措施,大胆地以砖代钢作电解槽,厂房土木化,简化操作流程,为铝工业向小城市和农村发展提供了经验。过去铝厂都是用钢做电解槽,这要用很多钢材。北京小铝厂全部改用砖槽,节省了大量钢材,电解槽的质量并未受到影响。这个厂投入生产一个多月以来,运转一直正常。厂房改用砖木结构,也节省了大量的钢筋水泥房架和费电很大的通风设备。
会议认为,小型铝厂最大的好处是解决了电力、设备供应紧张两个最困难的问题。铝厂是个“电老虎”,耗电很大,炼一吨铝需用电一万八千度。大型铝厂集中用电,电力不容易解决。而小铝厂可以充分利用分散的电力,一般年产一百吨到三百吨的小铝厂,农村的小电站或水电站就可以供应电力。小铝厂的设备不需要大量的钢材、水泥,只要在靠近有矿有电的地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就很快可以开工兴建并投入生产。
会议还交流了各地群众创造的土法生产氧化铝的方法。
找到了群众办铝工业的方法以后,到会人员都很兴奋。许多人在会议期间就把建厂计划筹划好了。根据初步统计,到年底全国就将有几十个小铝厂投入生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