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社论

把工具改革运动抓到底
随着农业大跃进发展起来的工具改革运动,正开辟着我国农业经过半机械化走向机械化、电气化的道路。现在,这个运动已经进行了将近一年,究竟我们得到了一些什么样的成就和经验呢?今后的工具改革运动应该怎样进行呢?在这新的农业生产年度——1959年农业更大跃进即将开始的时候,总结一下工具改革运动的经验,从中吸取必要的教训,确定继续前进的方针是十分必要的。
工具改革运动获得了十分巨大的成就。据有关部门统计,到11月1日全国已经推广各种改良农具三亿二千多万件,河南、江苏、山东、广西、湖南、广东和新疆、北京等八个省(自治区)市已经完成今年全部的推广改良工具的规划;已经有七百八十多个县实现了滚珠轴承化;绳索牵引机的推广工作也有很大进展,江苏、上海已经完成推广规划。沿用几千年的笨重的农具,正在为效率更高的新农具所代替。但重要的成就还是经过一年来的工具改革运动,我们有了从耕作到收获到农产品加工的一整套的改良的或新式农具和工具;各级干部积累了丰富的领导工具改革运动的经验。有了这两条,今后的事情就比较好办了。很好地运用和发展这两条,我们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把工具改革运动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就能够比较容易地一步一步地实现我国农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
但是,今年我国工具改革运动也有缺点:运动发展得很不平衡。有不少省市已经完成了改良工具的推广规划,有些省还没有完成,甚至差得很远。就是在同一地区,运动的进展也是不平衡的。8月下旬以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工具改革运动进行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进入9月以后,运动便逐渐缓慢起来,到9月下旬这一情况更为严重,不少地区的工具改革运动几乎陷于停顿状态。
“大搞钢铁,三秋工作,都是限期完成的紧急任务,顾不上搞工具改革了!”有些同志这样解释最近时期工具改革运动进展迟缓。这是不是事实呢?是事实。但却不是根本的原因。江苏和山东就是例子。这两个省也在大搞钢铁,也在突击三秋工作,可是他们的工具改革运动,不仅没有受影响,反而加快了脚步:江苏提前完成了绳索牵引机的推广规划,山东从10月中旬以后,每天推广五万部绳索牵引机的速度向前猛进。从江苏、山东两省的事实中,就可以得出结论:有些地区最近工具改革运动进展迟缓,最根本的原因是那里的领导干部放松了对这一运动的领导,没有像江苏、山东的同志们那样:生产越是紧张,劳动力越是不足,就越要大搞工具改革运动。因此,这些地区的工具改革运动便停滞下来了,落后了。
考察一下我国工具改革运动的历史,也可以说明这一问题。为什么在过去甚至在去年、前年没有出现像今年这样大规模的工具改革运动呢?就是因为那时没有像今年这样的生产建设大跃进。在当时那样的生产规模和速度下,根本不发生或很少发生劳动力紧张的情况,就是运用旧的工具也能勉强对付过去;偶而有劳力不足的情况发生,加加班、努把力也就过去了。今年,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的形势一出现,事情就不同了,单靠加班加点和增加劳动强度已经不能适应大跃进形势的需要了,已经不能解决劳动力紧张的困难了。怎么办呢?办法多得很,但最根本最主要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
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呢?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的决定的因素。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胜利,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我国的生产关系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虽然还需要经常不断地注意调节某些环节上的失调现象,但不是“大动干戈”的根本性的改造问题了。今后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是改革工具的问题了。那种认为“生产建设任务太重,劳力太紧,因而没有力量进行工具改革”的观点显然是不对的。正因为要大跃进,正因为劳动力紧张,我们才必须大搞技术革命,大搞工具改革运动。只有大搞工具改革运动,才能保证我国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够以更大的规模、更高的速度向前跃进;才能使我们 从劳动力紧张的被动状态中解放出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从今年工具改革运动中取得的基本结论。很多地区最近工具改革运动进展缓慢,固然由于工作安排不当,没有像江苏、山东等地那样划分战线、建立工具改革专业队和大搞群众运动;更主要的还是思想认识问题。有些同志没有正确理解在我国的具体情况下,改革工具实行技术革命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关键;没有正确理解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解决劳动力紧张的根本关键;没有正确理解进行工具改革实行技术革命是建设我国现代化农业,实现机械化、电气化的根本道路。就是因为这种原故,便产生了或者放松了对这一运动的领导;或者等待机械化,看不起改良农具;或者不能正确掌握工具改革运动的发展规律——改良工具只有在推广使用中才能逐渐完全起来,而是抱着“十全十美”“一步登天”的思想。因之便只注意发明创造,却忽视推广使用,长期地停留在看图画纸,试验表演的阶段,没有大量的普遍的推广等等现象。因此,遇到一点“困难”——譬如钢铁、三秋等紧急任务一来,便影响甚至挤掉了工具改革运动,没有把工具改革运动抓到底。
1958年是“三年苦战”的第一年。今年的大跃进只是初露锋芒,只是初战。明年我们国家的工农业生产和其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将有更大的跃进,劳动力不足的情况比今年还要严重。据北方九省估算,一般都差一半左右的劳动力,有的省甚至缺少三分之二。少奇同志说过这是一件好事。不是吗?在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里,不仅没有失业问题,不仅根本上解决了全民就业问题,而且感到“劳力不足”,这不是最雄辩地证明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吗?不正是说明我们国家的建设事业正在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速度向前跃进吗?不正是说明我们国家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吗?劳动力紧张所以是一件大好事,还在于它逼着我们去挖掘劳动潜力,逼着我们开展技术革命运动,大搞工具改革。这一切必将大大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必将大大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列宁曾经说过:归根到底劳动生产率是决定社会主义制度战胜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的因素。少奇同志代表中央向党的八大二次会议的报告中也指出: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认识这个问题。各级党委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工具改革运动的领导,特别是工具改革运动落后了的地区更要抓紧。
进一步开展工具改革运动要解决两个问题:领导问题和工具改革运动的方针任务问题。
工具改革运动进行得好不好,如前所述关键在于领导。加强领导应该贯彻三条原则:一曰把工具改革运动抓到底,不能时紧时松;二曰大搞群众运动,不能单靠少数“能工巧匠”去搞;三曰划分战线,建立工具改革专业队和农具厂,并把发明、创造、推广、使用四者结合起来。不能因为其他工作任务一紧,便把工具改革挤掉。
今后工具改革运动的方针任务应该是:全面改革。不仅要改革粮食作物的工具,还要改革经济作物的工具;不仅要改革耕种、收获的工具,还要改革加工工具;不仅要改革生产工具,还要改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具和人民公社集体生活工具(如食堂炊事工具)等等。在进行全面的工具改革中,各地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改革,一般说来,各地都应该首先抓住下面四个方面:
第一,大搞运转工具滚珠轴承化运动,特别是改善交通运输工具。保证按期完成今年8月各省在中央召开的全国工具改革电话会议提出的规划。运转工具滚珠轴承化是我国当前实现农业半机械化的主要标志,而运输用工又在农村各项用工中占的比重最大。因此,要在没有实现车子化的地方实现车子化,已经车子化的地方要修建和改良道路,实现滚珠轴承化;推广木轨化、拖车化,有条件的地方还应该尽可能用胶皮轮代替铁轮车。采取这些措施就能使运输效率提高一倍到几倍。据北方九省市估算,只此一项就可以节省劳动日四、五十亿。所以很有必要把它作为今冬工具改革的重点,结合冬季繁重的运输任务、农田基本建设和积肥运动,组织一个群众性的运动,实现车子化和运输工具滚珠轴承化。
其次要大搞绳索牵引机。绳索牵引机不仅能深耕,还能耙地、施肥、中耕锄草以及收获等,江苏、山东等地已开展了对它的综合利用。现在看来绳索牵引机很可能是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的一条道路,各地务必认真推广,一定要在今冬明春完成绳索牵引机的普遍推广工作和综合作业。
再次要大搞动力能源,特别是大搞水力、风力和沼气能源。在目前我国尚缺乏电力和机械动力的情况下,大量运用水力、风力、沼气能源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解决人力、畜力不足的根本办法。根据各地实践,一部风车一般有四马力的动力;一立方公尺的沼气发酵液,能产生一马力的动力;一台人畜力绞关,用绳索牵引犁耕地,一个人能顶一头牛,一头牛能顶三头牛的力气。只要大家动手,大搞群众运动,在短期间内全国增加几千万、上亿马力的动力是不难办到的。
最后,各地应在最近期间,把今年群众创造发明的各种改良工具,只要是经过试验和大家公认能够推广的,就应该定任务、定期限,下决心加以推广。争取明年田间作业从耕作、收获到加工都要使用效率高的改良农具。
这就是今后工具改革的任务和要求。现在,距年终还有两个月,距明年春耕也只有四、五个月的时间了。为争取明年农业生产的更大跃进,为更快地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在今冬明春全国各地都要开展一个更广泛、更踏实、更有成效的工具改革运动。


第3版()
专栏:

加强领导实现工具改革规划
河南江苏等八省市改革工具走在前面
本报讯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推广了各种新农具和改良农具三亿二千多万件,占各地今年推广规划数的76%;生产滚珠轴承一亿一千多万套,占规划生产数29.5%。安装滚珠轴承的农具四千一百多万件,全国有七百八十四个县、市已基本实现了运转工具的滚珠轴承化;绳索牵引机已推广二百四十多万部,占规划数的30.9%。总的来看,农具改革的成绩是很大的;但是目前还有很多有推广价值的新农具没有及时地、普遍地推广、使用起来,有些地区运动的进展还很缓慢。
推广进度较快的有河南、江苏、山东、湖南、安徽、广西、上海、北京等地,这些地区各项农具的推广数量较多,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预订规划数。甘肃、湖北、云南等地在农具改革运动的初期进展较快,但最近几个月来有停滞不前的现象,要完成今年的规划还需作最大的努力;黑龙江省初期进展很慢,而在推广绳索牵引机运动中很快推广了二十万多部。
有的地区农具改革运动之所以开展得好,主要经验是:抓紧了当前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紧张的突击情况,对农具改革工作作了适当安排,组织专业队伍,从事农具改革。如江苏省江都、江浦等县,组织深翻兵团,以绳索牵引机深耕,提前完成深翻任务。
不少新的农具在推广到群众中去以后,在实际使用中不断得到改进提高。浙江长兴、山东黄县、北京等地改制成的无桩绞关,比原来的绞关减轻了繁重的打桩劳动,提高了使用效率。
推广进度缓慢的地区,多数是由于在钢铁、“三秋”任务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对农具改革工作缺乏妥善安排。他们误以为劳动力紧张中不能改革工具,其实工具改革正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的紧张。江西省有的地区停止了滚珠轴承的生产,浙江省吴兴县三千木工留下一百人外,都调到钢铁战线,致使农具改革队伍缺乏了技术骨干,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工具改革的进度。同时有的地区,工作不够深入,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满足于创造发明和一般现场会、展览会,而没有进行具体的组织工作和深入检查推广的实际效果。因此,农具改革运动受到阻碍。
目前各地正在采取措施,努力克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继续大搞农具改革,以期在年底以前完成各项农具改革的规划,实现半机械化。
又讯 全国农具展览会在四千多件展品中评选出应当受奖的展品共达六百八十二件。展览会决定对这些展品的发明创造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其中,受特等奖的有二十一个,受优等奖的五十九个,受一般奖的有六百零二个。全国农具展览会是9月20日闭幕的。闭幕之后继续进行了展品评奖工作。(附图片)
海南岛拖拉机总站制成的人力绳索牵引双向式耕犁机,能深耕一尺多。
关欣摄(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陕北老区人民向全国报捷
一年改变生产落后面貌 缺粮区从此变成余粮区
编者按:陕北人民战胜了贫瘠、多灾的自然条件,彻底改变了生产落后面貌,由缺粮区变为余粮区。这是一条非常令人兴奋的消息。这个事实再一次证明了毛主席讲的愈穷愈革命的道理;这个事实也有力地教育了那些爱强调客观条件的人们。我们相信,陕北老区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明年将会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本报讯 记者朱波报道:陕北老区是陕西省粮食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地区。全区今年粮食总产量是二十四亿四千多斤,比去年增长近两倍;单位面积产量增长二到十倍;平均每人有粮千斤以上。从此陕北地区改变了低产面貌,多年来的严重缺粮区变为余粮区。
陕北老区因风沙、山洪以及旱涝、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危害,一向是粮食低产区,亩产四、五十斤。经过陕北人民一年的苦战,多年来低产面貌改变了。目前,全区的秋季作物已全部收获到场,总产二十四亿四千斤。全区提前两年超额完成省委提出的苦战三年奋斗目标。
今年丰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面积增产。无论是风沙区,或是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和高塬地区,到处都出现了大面积丰产田和高额“卫星”田。据统计,全区仅秋季丰产田就有五十余万亩,亩产在四百四十斤到一千斤以上;“卫星”田约有二千余亩,亩产二千斤到六千斤。
今年的大丰收使陕北缺粮区变成了余粮区。解放以来陕北地区年年都缺粮,一般的每人只有二、三百斤粮食。特别是从1954年以来,每年都要靠外地调来四千五百多万斤粮食。1955年调运来的粮食最多,共一亿五千万斤。今年的丰收,彻底改变了这种现象,每人有一千多斤粮食。
陕北人民在粮食战线上的这一伟大胜利,是经过了一系列的斗争得来的。一年来,广大农民用大鸣大放和大辩论的方式,向各种保守落后思想进行了斗争,彻底批判了各种各样的“陕北落后论”者,从而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增强了群众改造自然和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的信心和勇气。去冬以来,陕北人民开展了以水利为中心的生产高潮,每天都有五十多万人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紧张地进行水利、水土保持、积肥、冬灌等运动。建起水库一千四百座,新修水平梯田五万六千亩,新打水窖、旱井和涝池八十五万个,新修水地二百七十七万亩,为原有水地的三点二倍;完成水土保持的面积一万余平方公里,为解放后八年的总工作量的一倍半。除此,还开展了积肥、造林和绿化沙漠的运动,其中积肥七百五十亿斤,比往年增加两倍以上。这些都为今年的大丰收打下了基础。特别是普遍地推广了各种增产措施,对取得农业生产大丰收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施肥量增加了两倍以上,消灭了白茬和硬茬下种;推广良种面积已达80%;密植面积已达6%左右等。陕北人民在这一年的生产斗争中还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陕北大部分地区,从播种到收割,经历着旱、涝、霜、冻等各种自然灾害。
更重要的收获是陕北人民在这次胜利中,找到了争取更大胜利的钥匙。在今年的大丰收中有很多大面积增产的事实教育了广大的群众,使他们都认识到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改变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广种薄收的旧的耕作制度。陕北地区耕地面积一千七百多万亩,每人有六亩多地,最多的每人有十多亩,因此,耕作十分粗糙,亩产量一直在四、五十斤左右。这几年来,群众才逐渐修建了区田和水平梯田。尤其是在去冬以来的农业生产运动中,水平梯田有很大的发展。今年,仅榆林专区就有二十三万亩区田和水平梯田,平均亩产四百四十斤,总产量一亿一千万斤,占该专区总产量的8%,而土地面积只占该区的2%。
现在,陕北已提出实现基本农田水利的跃进规划,并提出明年农业生产的计划。明年耕地面积共一千一百四十万亩,比今年减少五百七十三万亩,平均每人四亩多地,其中要种好现有的一亩水地。全区老水地七十万亩,计划亩产二千斤,总产十四亿斤;新水地一百八十万亩,亩产一千斤,总产十八亿斤。另外,保证种好基本田五百万亩(包括梯田、区田和旱川台地),亩产七百斤,总产三十五亿斤。除此,还要播种三百万亩旱地,亩产三百斤,总产九亿斤。这样明年全区总产七十六亿斤,平均每人有三千斤粮食。目前,陕北人民正在全面治理无定河和进行秋耕,并积极地为冬季生产高潮进行准备工作,以便为实现明年的更大胜利打好基础。


第3版()
专栏:

破旧习 立新章 棉花大丰产
山西解虞县棉花不打顶每亩增产一百六十多斤
山东高唐县宏伟人民公社叫棉花按照人的意志生长
本报讯 山西省解虞县棉农今年大胆抛弃千年植棉打顶的习惯,创造了棉花不打顶,让棉花尽量生长,多结果铃的新耕作技术,因而全县获得了棉花大丰收。初步测定:全县棉田平均亩产籽棉一千零三斤,其中因不打顶而增产的部分平均每亩一百六十八斤。
当记者进入解虞县境,即看到大片大片未打顶的棉花枝秆高大,果铃累累。对比棉田给人印象更加深刻:凡是未打顶的棉花,在此深秋仍然生长旺盛,“卫星田”里的棉株,下部棉铃已经成熟,而上部还在开花现蕾;而打了顶的棉花,早已枝叶枯黄。据这里的技术干部测算:打顶后按过去习惯不再加工的棉花,平均株高二尺五寸,结铃十三点五个;打顶后继续加工的棉花,平均结铃二十九个,果枝十八个;但是没有打顶照常加工的棉花,平均株高三尺五寸,最高的四尺多,果枝二十三点五个,结铃三十六、七个,果铃硕大,平均八十多个摘一斤籽棉(打顶的平均一百个果铃摘一斤)。这里的人还告诉记者,棉花不打顶后,植株也有某些新变化:已打顶的,果枝较长,芽枝多,因而需要加工多(打芽枝二、三次),管理也不方便;未打枝的棉花,因能向上生长,所以果枝较短,没有芽枝。
解虞县是晋南棉麦产区之一。今年农业大跃进,广大干部和棉农干劲冲天,意气风发,提出亩产籽棉一千斤的指标。为此,全县进一步推行了密植,全部采用了岱字棉种,提早五天下种,合理施用了磷氮肥。为了确保跃进指标的实现,县委特别注意棉花的打顶问题。按当地习惯,7月群众即开始打顶,距“霜降”还有三个多月。县委认为如果过早限制棉花的发育,即不可能实现计划。因此决定推迟打顶,同时加强后期管理。8月间,县委提出培植“卫星田”的号召。他们在研究实现高额丰产措施的时候,发现已经由群众暗中打顶的棉田,棉花停止了生长,但未打顶的棉花还是青枝绿叶,大有发展前途,便决定“卫星田”无论如何不让打顶,大田尽量晚打顶。由于县委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和广大棉农看到了不打顶的棉花的确生长好,果铃多,因此不打顶的经验迅速得到推广。
县委在提出晚打顶和最后决定不打顶的过程中,坚持了棉田的后期加工。他们要求“棉花不死,加工不止”。“立秋”以后,全县十三万亩未打顶的棉田,用少量多餐的办法进行了好几次浇水、追肥、中耕。全县还打破生产界限,采取大协作、大突击的方式消灭虫害。在成立公社的时候,“不让三类苗入社”的口号,更有力地推动了后期加工。
解虞县今年棉花不打顶是改变历史传统,因此充满了思想斗争。当县委提出棉花晚打顶后,群众一时囿于旧习,暗自摘打,结果全县有14.5%的棉田打了顶。在县委召开了几次现场会议,让群众不信就看,不通就辩,并在某些棉农自己暗中进行了对比试验之后,全县才取得85.5%棉田不打顶的大胜利。
本报讯 棉花不经整枝打杈,在幼苗期不打顶尖,使其生长出两个以上的顶端分枝,能使单株产量提高一倍左右。这两种有价值的试验,是刘少奇委员长曾经视察过的山东省高唐县宏伟人民公社进行的。
在大跃进的声浪中,宏伟社棉花“卫星”田的人员,大破迷信,七亩棉花试验田全部没有“打边心”、“打顶尖”。他们又在一般丰产田里,在棉苗只有四片真叶、四个果枝时,进行了打去顶尖的试验,结果各生出两个和四个顶端分枝,增加果枝、果节,都基本上获得成功。根据中共高唐县委“卫星”验收团的测产,这七亩棉花株高六尺左右,最高达到八尺;果枝三十个左右;按每亩五千五百株,平均每株六十五个老桃计算,平均亩产籽棉八千斤。
棉苗在四片真叶时,打去顶尖,生长出两个平行的一百一十八厘米高的分枝,共有果枝三十六个,蕾铃九十三个,其中老桃达八十一个;蕾铃脱落25%。四个果枝时打去顶尖,则生长出四个平行的一百二十七厘米高的分枝,有果枝七十九个,九十九个蕾铃,其中老桃达九十一个,唯蕾铃脱落达41%。但在它们周围抽查生长条件相同的十株没有在幼苗期打顶尖的棉花,明显的看出,幼苗时打顶尖生分枝的棉株,单株蕾铃增加一倍左右,脱落仍是比较少。在幼苗期打去顶尖的试验,是密植的方法之一,可使棉株下部主干减少,便于中耕;避免棉田下部郁闷,造成早期蕾铃脱落。同时,由于上部分株增多,能充分利用上部空间,利用太阳能。 (孙静)


第3版()
专栏:

劳力紧张是好事
本报记者 冯建伟 阎继烈
平遥王家庄在晋中平原,土地宽广,从来就缺乏劳力。今年,由于秋作物空前大丰收,收割运打都特别费工,冬小麦播种面积不仅要比去年扩大两倍,而且要耕的深,播的细,多施肥;因此,从8月末开始秋收种麦,村里人就忙的不行。可是,正在这紧张时节,青壮年劳动力像流水样哗哗地向外调,头一批支援钢铁走了四百,是从好的里头挑的。第二批又补充八十,也是个顶个的好。第三批、第四批支援邻村种麦,壮年妇女和有岁数的男人,也跟着走了;社和队的领导骨干,不用说也得带队出征。这样计算下来,全村八百四十多个男女全半劳力,前后走了三分之二,留下不满二百人,一个不顶半个使唤。这种情况,很使人发愁,许多社员和干部都认为三秋工作肯定完不成了,连副主任刘锦藻、支春年和副支书侯桂英一时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可是,刘锦藻和支春年并没有在困难面前迷糊多久,他们很快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依靠群众,发挥劳动潜力,坚决完成秋收秋种任务。他们决定哪里有矛盾向哪里找办法,利用劳力紧张的形势作推动工作的动力。于是,他们在饭堂和田间,反复向社员宣传劳力紧张的状况,发动社员鸣放辩论:该不该支援钢铁生产?该不该支援邻村种麦?劳力紧张怎么办?他们还告诉社员,劳动力紧张是因为生产发展的快,是好事。今年紧张苦战,全村平均亩产两千多斤,每人口粮由去年三百四十斤增加到五百斤,大家可以放开肚子吃饱饭。明年苦战一年,多收小麦,就能吃好;苦战三年就能吃好、穿好、住好,还能把国家建设好。果然,社员们理解了这些道理,劳动干劲很快提高了。大家不分昼夜地干,每天除吃饭睡觉用八小时外,全是劳动时间,根本不分黑夜白日,有时直干通宵。干部劝说社员休息,还迟迟不肯回家。村里的胶轮大车、人拉平车都随着钢铁大军上山走了,运输车辆不够用,社员们自动用脚踏车送粪、送庄稼,运输效率一下提高四倍,原来计划每天收秋一百亩,实际收三百多亩,种麦速度也快了很多。
按着哪里有矛盾向哪里找解决办法的想法,刘锦藻和支春年在劳动大军外调以后,就发动社员作好支援钢铁战线的工作。国庆节前夕,还派支春年携带月饼、粉条、猪肉、烧酒,远涉百里到普洞山区慰问钢铁大军。慰问时,发现那里缺少扛矿石的器具,鞋子破的快,帐篷也不够温暖。回村后,立即筹集麻袋、苇席、油布,还有理发和钉鞋工具;社员们还体贴前线生活苦,决定把外地供应的一千六百多斤大米,一齐送到前线。这一来,大大激发了钢铁大军们的斗志。他们在工地上宣誓奋战,到月底就当选模范连,并且把喜报送到后方。村里人接到立功喜报时,个个喜笑颜开,纷纷说:人家在外边那么苦,还争得个模范称号,我们在家生活好,不好好干,对不起前方的亲人。前线和后方,钢铁大军和秋收种麦大军,就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军民那样团结,互相关怀,互相鼓励,对于发挥劳动潜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刘锦藻和支春年想到的,都领导群众作到了。没有想到的,社员们主动补上了。外调支援钢铁生产的人们没有带棉衣,村里马上有十一个妇女,连夜给他们缝补衣袜。有三十多户全家外出的人,他们开始很担心走了以后,猪、羊、鸡、兔会饿死,心情不安。统一的战斗意志,使人们很快地增长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产主义风格,平常不相往来的人,在钢铁大军出发时,也跑来帮忙。这个拉走一只羊,那个赶走两口猪,五个孩子的妈妈王润莲,一个人就承担喂养邻家的十一口猪,连她的小孩子也出外拔草、挖菜,保证小兔不缺吃的。
刘锦藻和支春年领导秋收种麦的特点,不仅是抓住劳力紧张形势,从思想上发动群众,还随着这种紧张形势的发展,一步一步的采取了很有效的组织措施。当大批劳力外调,中层领导骨干减少,原来的十四个生产队处于散乱状态时,马上就搞军事化、战斗化。全村组成三个连,一个营指挥部。连长、营长每天到连队,和社员一起进行突击劳动,只是每天中午和晚饭时候,才碰头研究安排工作。劳动组织整顿就绪以后,少数连队发现纪律和安排较乱现象,又抓紧作劳动规划,巧妙安排和使用劳力。全村三千五百多亩秋田,有十三种作物成熟期参差不齐,两千三百多亩小麦播种时间很紧,村里还有副业、菜园和供销、信贷、保健等部门工作,样样都要有人干。刘锦藻和支春年决定,首先抓种麦和秋收。要供销社带货上地,炊事员送饭到田,保健院、会计员、计工员到地办公。全村三个连的劳力,也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批强壮的突击秋收腾地,第二批专门送肥,第三批有技术的耕作播种,第四批较弱的打场、收摘棉花和豆角。有的连队分工更细致合理,强劳力到远地干活,弱劳力和妇女在近地干活,瞎子拐子在打谷场上摇风车、剪谷穗,五岁小孩跟妈妈摘棉花。所有上地的人,去时拿口袋,回时背玉米,家前屋后的秋作物,根本没有派一车一马运输,都是上地干活的人捎带就办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劳动,王家庄不仅又快又好地完成秋收种麦工作,取得了高度发挥劳动潜在力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教育了干部和社员群众。全村人民都养成一种大公无私的协作精神。凡是国家钢铁生产,或是邻村需要的,他们都踊跃参加,一唤就到,人人都以帮助别人为荣,而且在协作中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组织纪律性。经过这次锻炼,全村变成了户户无闲人,个人爱劳动的新农村,村里的风尚和习俗面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刘锦藻和支春年在这场紧张战斗中,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最近,外省参观团问到他们有什么领导体会。刘锦藻笑着说:“以前我们作工作怕困难,躲矛盾,结果,困难越怕越多,矛盾越躲越跟上走,工作任务也完不成。现今领导秋收种麦,打了个颠倒,变成主动找困难,找矛盾,从困难和矛盾中找解决办法,结果,困难克服了,矛盾解决了,工作任务完成了。”支春年也列举了很多事实证明刘锦藻的论点。他说:“我们在头一批外调劳动力时,很发愁,第二批外调时,就不发愁了,因为我们找到一个窍门,走一批我们能挖出一批潜在力,永远没个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