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怎样才能使人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金锡 苏志中
魏高认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仍然需要有单纯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理由之一是:只有这样才能“最合理的利用人力”,“发挥人们更大的作用”。这种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思想意识上正是反映了剥削阶级继续垄断知识的愿望。
首先,我们认为,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因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是建立在高度发展的技术基础上的,它要求有高度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劳动者去掌握,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否则就没有办法推动和发展生产。换句话说,生产的发展,要求每个人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者,单纯的脑力劳动或单纯的体力劳动到那时候是不会再存在了。
就举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为例,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必然结合的趋势。如要管理一个几千几万户的大公社,是要解决许多经济上、政治上甚至哲学上的问题的,没有这些方面的知识,就很难完满地推动工作和生产的发展。要用先进技术和耕作方法搞大面积农业生产,要兴办大批的各式各样的工厂,没有农业和工业方面的科学知识,同样不能很好地进行生产。搞机械化、电气化、化肥化等等,不也需要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吗?可以预料,生产进一步发展之后,原子能、自动化控制等现在认为是尖端科学的理论知识,也将成为生产上所不可缺少的。广大农民正由于体验到生产发展的这种要求,所以他们迫切希望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以便推动各项生产飞跃发展。
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各地大办红专学校的基础上,五亿农民将迅速地成为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的劳动者,消除几千年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严重差别,从而在生产上创造出更伟大的成绩,放射出更大的卫星。那种硬要广大劳动群众永远做个单纯的体力劳动者的愿望,只能是一种幻想!
其次,事实证明,在生产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保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不仅不能发挥人们更大的作用,而且会限制人们的全面发展,限制人们的才智的发挥。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合理的利用人力,更好的发挥人们的作用。我们可以分别从工农劳动者和知识分子两方面来看一下这个问题。
在解放以前的几千年当中,由于统治阶级垄断了科学文化,剥夺了广大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权利和条件,劳动者终生被束缚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因而使得劳动人民虽然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去接受前人的科学文化成果,而使他们的才智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使他们不能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提高,从而也妨碍了他们迅速地推动生产的发展。
解放以后,劳动人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成为国家的主人,也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这时,我们可以看到,当科学文化一旦交还给它真正的主人——劳动人民之后,劳动人民会显示出多么灿烂的才华和智慧,创造出多么惊人的奇迹!
大跃进以来的无数事例,是振奋人心的。重庆的工人廖世刚,钻研科学技术,不断发明创造,工作效率提高了几千倍。天津的一个普通工人,利用刻苦学习所得的科学知识,系统地总结和提高了生产中的经验,写了“火花点溶法”一书,改正了日本专家存在了几十年的错误。陕西农民王保京创立了“田间设计学”,培育了二百多种新品种。广大农民上了红专学校、学了农业知识,提高和改进了耕种技术,创造性地利用了已有的生产经验,结果在农业中放出了一连串震动世界的高产卫星。如果中国六亿劳动人民都能掌握了科学文化,成为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那么,他们一定会以气壮山河之势,推动我国生产和科学事业飞跃发展。
这些事实说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只有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成为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才能真正发挥最大的作用。那种认为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没有必要掌握很多理论知识的观点,是毫无根据的。这种观点实质上是否认工农需要知识化,是企图让广大劳动人民永远束缚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而自己则居于单纯从事脑力劳动的特殊地位。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的某些资产阶级专家教授们的情况吧。他们应该说是按照魏高所提出的培养方法培养出来的“从事单纯脑力劳动”的人。他们书本上的知识确实不少,但是一接触实际,就显得十分无知。例如某校生物系植物教研室的一群老师,下乡走过荸荠田,有人猜是慈菇,又有人说是水仙,还有人竟认为是洋葱,争论半天,不知道究竟是什么。生物系有一位科学院学部委员、水稻专家,在讲光合作用时,花了两节课的时间,公式套公式,计算又计算,结果得出的结论是:水稻亩产最多三千斤左右。一位有名的化学教授,不会使用万能电表。这些知识分子并非没有才能,只是由于他们是在资产阶级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是单纯的脑力劳动者——这正是魏高所主张的,所以就不可能使自己的知识用于推动生产。这难道能说是“最合理的利用了人力”、“发挥了人们的更大作用”吗?
相反地,我们看到,正由于党坚决地贯彻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才使得我们的教育,在极短的时期内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奇迹,大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我们北京大学在科学研究跃进运动中,由于贯彻了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劳动三结合的方针,在两个月内就完成了科学研究项目四千一百三十九项,其中有二百二十七项超过或达到了国际水平。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解放几年来科学研究的总成绩。物理系的一些同学,过去连普通的二极管、三极管也分不清,到工厂参加生产劳动以后,自己能够设计和制造了。参加半导体工厂劳动的同学,十天内就做出了达到国际水平的热敏电阻、光敏电阻等项产品。
这些事实再一次证明,从事物质生产的体力劳动,是人类聪明才智不断发展的主要源泉。而单纯从事脑力劳动所获得的知识是片面的,用处不大。只有实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知识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也只有这种人,才能最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对生产和科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特别是在目前,知识分子参加体力劳动的另一意义在于,这是改造思想、培养自己成为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的教育不能再像魏高所主张的那样,走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培养单纯地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我们要培养的是按照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能文能武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


第7版()
专栏:

土洋并举,控制天气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顾震潮
在今年的农业生产大跃进中,给农业科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对于天气的控制工作也是如此。为了向大自然夺取更多的棉花和粮食,广大农民向不良气候作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像徐水县今年有一、两个月时间没下雨,但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也抗过来了,并且得到了空前的大丰收。但是,我们对天气的斗争,毕竟还没有得到最后的胜利。有些地区,像湖北、甘肃一带,还有一些庄稼受到涝灾、雹灾、霜冻的损害。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进一步把天气控制住,并利用自然变化的规律,为农业生产服务。
这个问题在目前之所以显得特别重要,还由于农业生产大跃进后,单位面积产量惊人的提高,如果庄稼遭受自然灾害,损失也特别大。现在损失一千亩的庄稼,就等于过去损失几万亩乃至几十万亩的庄稼,无怪我们有些农民看到快要收割的丰产小麦被雹子打坏时,心痛得要哭。因此,群众提出了对天气控制的迫切要求。甘肃、吉林、山东、安徽、河北都纷纷提出要人工降雨、早春融雪、防雹、防冻等等。玉门县的农民说,只要能下雨,要什么给什么。事实上,有的地方群众已经自己动手干起来了。像甘肃张掖专区群众有组织地在春季上山融雪浇地;定西专区的农民组织起来防雹。劲头都很大。群众决心要征服天气。我们各级领导、各有关专业部门和自然科学家,如果看不到群众这种迫切要求,及早动手准备,就会非常被动。
控制天气是可能的吗?
对于天气的控制是不是可能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虽然自然界有着无限巨大的能力,我们要同它打硬仗,想随时随地任意改变天气还不能办到,但是,自然力是盲目的,它有许多空子可以下手。它又常常是不稳定的,一触即发的,因此,有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费不大的劲,造成比较大的天气变化。根据近十几年来的试验,不论在实践上或理论上,都已经证明,我们可以对天气加以控制。在苏联、美国、澳洲和其他许多国家,已经开展了较大规模的人工降雨工作。在苏联消雹、消雾工作有着很好的成绩,发展很快。我国群众对防雹也有行之有效的办法。现在密云不雨的可以使它下雨,阴云不散的可以叫它消散。这就已经走了第一步。有了这第一步,也就会有更完全、更进一步控制的办法。
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由于思想方法和世界观的限制,看不到大规模天气控制的可能,怀疑它的实用价值。他们对人工降雨的工作常常作很消极的评价。这是很自然的。事实上,大规模天气控制不但是可能的,并且也是有很大的经济价值的。根据今年吉林造雨的经验,搞一立方水还花不到一分钱。用这些水来浇地、发电,经济收益要比所花的钱多几十倍到几百倍。苏联好几方面的经验也证明,人工降雨搞到的雨水每一立方米还不到一分钱,因此,是十分合算的。无怪在资本主义国家甚至还设有许多私营的人工降雨机构。在防雹方面,用洋办法费用要贵一些,但我们还有土办法。
当然,也需要估计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由于我们有些地方天气和地形条件特殊,人工降雨等工作要困难一些,开始摸索时会花钱多一些。像在我国西北地区,一方面是非常干旱,空气中缺少水份,造雨本来就不容易,又加比较适宜于造雨的地方又是山区,交通供应也不方便,人力物力要费得多。但是,开始时可能多花一点,以后就要便宜多了。忍痛先买一些经验是必要的。也不要忘记,由于我们单位面积产量高,人工降雨的收益也大。过去不合算的,现在就合算。对资本主义国家说来,不合算的,对我们说来就合算。这是很可能的。更不必说我们不能光算经济账,也要算算思想账、政治账。从古以来,总说靠天吃饭,天灾难防;但是,我们相信人定胜天,并且要和自然作坚决斗争。天气控制工作的展开就可帮助确立人定胜天的思想。从古以来政府只管救灾,但我们的人民政府就能领导群众战胜天时。这种政治影响,思想影响,必然是极为深远的。
由此可见,天气控制工作不仅是迫切需要的,也是可能的,有条件展开的。积极地开展这工作群众会得到很大的好处。不积极开展这工作就会招致经济上乃至政治上的损失。因此,天气控制工作应该是我国当前气象工作的元帅之一。
事实上,今年我国已经有好几个地区开展了天气控制的工作。8月份以来吉林造雨,河北消云,甘肃造雨和消云等等,有的把它当作大规模的生产任务,有的是试验,都收到一定的效果。
吉林省,在7月里遭到旱灾,庄稼快要干死,工业也受到严重影响。地方上抓紧大搞快搞了一下,不仅得到了良好效果,而且工作的确是国际水平的。他们进行了许多次人工降雨,用干冰撒云造雨成功的约占80%。据不完全的统计,他们搞下的就有六千万立方的水。这成绩是可观的。他们打破了许多常规,千方百计地来搞。过去造雨多用一朵朵的所谓“积状云”,但他们却看到这种云面积不大,出水有限,就根据需要,改把遮住全天的“高层云雨层云”作为对象,大撒干冰,使得无雨时下雨,小雨变大雨,效果很好。他们用的干冰也打破常规,不受国际上清规戒律的限制,大量施用,扩大了影响。他们的干劲是很大的。像干冰是吉林肥料厂一星期之内突击制成的,而且产量保证了充分供应。飞机改装工作是一天之内突击完成的。飞行员更是大胆,只要能降下雨来,一般飞机见了就要躲开的云,他们也一定想办法飞进去撒药。
西北干旱是个经常性的问题,对西北工农业大跃进更是很大的阻碍。在今后工农业生产大跃进中,田里浇水要增加,耕田还要扩大,厂矿建设更需要大量用水。他们为了满足水的要求,由各方面大协作,今年曾在河西地区进行了许多天气控制的试验。首先是人工降雨,利用祁连山上的云在山里搞下雨雪来。其次,祁连山上冰雪很多,在我们需要水的时候使这些冰雪融化流下河来。最后,因为河西干燥,水流下来以后在水库里蒸发损失很厉害,因此,还进行了减少蒸发的试验。由于河西洼地蓄水比较多,面积广,减少蒸发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
在人工降雨方面,他们试验了约二十次,用了干冰、碘化银、盐粉、盐水、水、生石灰等各种各样的材料,试验证明,即使是很淡的云,也可以进行人工降水,更不必说浓的云了。这说明,在祁连山中用人工降水来帮助河西解决用水问题是很有希望的。这就否定了祁连山里不能造雨的论调。融冰、化雪已在祁连山各地进行了多次试验,融雪效率还比较高。减少蒸发工作也进行了重点试验。现在正在探索新的方法。
此外,河北消云的试验,南京、湖北消云和降水试验,也是有成绩的。
控制天气的道路
在进行这些工作时,尽管有许多情况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白手起家,外行带头。我们过去不曾有组织地开展过天气控制的工作,自然没有一点基础,缺少专家。吉林省只有一个气象人员负责,还是一个专科毕业生。但是他们干劲很大,成绩很好,达到国际水平。甘肃虽有从事气象工作比较久的同志,但也从没有和云雾打过交道,从没有搞过人工降水。在他们有些人中,原来觉得天气控制是件难事、是件大事,不敢动手。认为总还要好几年,等留学生、等专家、等器材。但是,当他们干劲一足,一冲也就冲上去了。结果,在这些工作中培养出好多人才。因此,大胆地干,是最重要的。技术力量弱更要大干,干了就会,技术力量就强了。千万不能等。
今年控制天气的工作中另一条教训是,凡是地方党委重视,亲自领导,抓紧来搞的,成绩就好;反之,就要差些。像吉林市对天气控制工作搞得多快好省,就是因为地方党委听到群众纷纷要求防旱后,主动提出人工降雨,并且成立了专门机构,党委亲自挂帅来抓。应该指出,天气控制是一件复杂的工作,影响又大。就人工降雨来说,光用飞机撒干冰就牵涉到飞机的准备和改装,驾驶和调度,天气预报和指挥,机场和修理;牵涉到干冰的制造和运输,加工和撒布,考虑造雨的后果和影响(还不说应该同时进行的科学观测)。这就需要航空部门,化工部门,运输部门,通讯部门,气象部门,农林部门,水利部门等等各方面的协作配合。不但要一般的配合,并且要打破常规。譬如人工降雨需要在特殊天气下进行作业,有危险天气时反而更需要飞行。这样,不论驾驶和调度,就不能照自己原有的一套制度办事,新的任务就必需要有一套新的办事办法。只有在地方党委的统一领导,亲自挂帅,具体帮助下,才能通力围绕重点,保证任务工作容易展开。没有专门机构负责,把工作交给一个部门,或者由什么部门揽下来,是搞不好也搞不了的。
由于天气控制究竟还不是成熟的科学,我们也应该多路探索。人工降雨应该用碘化银烧烟来搞,应该用汽球甚至飞机、高射工具装碘化银来搞,也应该用孔明灯、土炮、双响等等来搞。我们要用炭黑、煤炭,来作融冰化雪的工作,我们也要学老乡用草木灰来搞。总之,是要千方百计地试,多方面的试。就是洋办法也决不能局限于已有的圈子里。自然界中一定有比碘化银更好的人工降雨药剂,也一定有比十六碳醇更好的防止蒸发的材料。干冰催云下雨有效、液体空气是否更好?喷盐水可以,喷别的溶液是否更好?生石灰、氯化钙可以,硫酸镁、盐碱土是否也能起作用?这都值得我们解放思想、大胆试验一下,特别是我们应该虚心向群众学习土办法。群众有烧草木灰融雪,烧柴草造雨的办法,这些办法应该郑重研究,不能用“这不科学”一句话轻易抹杀。有些办法群众多年使用证明有效,而我们从没有仔细研究试验过,凭一些“原理”轻易否定是不对的。土办法也是有道理的,应该土洋并举地进行天气控制工作。许多洋办法正是土办法里来的。像用干冰撒云当初就是由外行大胆搞出来的,到现在就成了洋办法。
总之,天气控制是群众迫切需要的,也是有效的,有利的工作,只要我们抓起来,多方面下手,这工作是大有可为的。我们在党委领导下,依靠群众,通力协作,土洋并举,积极开展天气控制工作,就一定可以做好这项工作。


第7版()
专栏: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必须结合
俞长彬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但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是两种不同的劳动形态,就这两种形态本身而言在将来还是会存在的,即使到了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体力劳动使人们消耗的体力很少,同时每个社会成员既从事脑力劳动,又从事体力劳动,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在一个人身上得到统一,但这两种劳动形态的不同仍然存在。我们要消灭的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消灭社会上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知识活动,另一部分人专门从事体力劳动的不平等现象,而不是消灭这两种劳动形态本身的不同,因为这是不可能消灭的。
过去有的人认为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只要把工人、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到科学家、工程师、技师的水平就够了。实际上这样做是不够的,它只解决了问题的一方面——“工农知识化”,而“知识分子劳动化”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归根到底,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来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作家虽然提出过这个问题,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没有在实践中得到解决。我们党所提出的干部下放,劳动锻炼;工人参加企业的管理;工厂、人民公社办学校,学校办工厂(农场);……都是为解决这个问题所采取的重要措施,而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来消灭两者之间的分工。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是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的最好的形式,解决了这一问题,也就为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了条件。因为:第一,共产主义社会要求有全面发展的新人,要求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与体力都能得到发展。单有智力的发展或者单有体力的发展都不是共产主义社会所要求的。生产的发展不仅要求人们能够从这一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生产部门,而且要求人们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相互转移。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农业的大跃进,要求一部分人去支援农村,以炼钢为中心的工业化群众运动,动员了千百万人从事工业生产,农业支援工业,以及劳动者在生产单位上转移的情况,都是存在的。这些转移到新的劳动单位去的人们,有的原来没有生产知识,有的缺乏某一种生产知识,在开始的时候难免有些困难,不能充分的发挥作用。可以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与体力都有相当的发展,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同时又掌握几种生产技能,这样,一旦社会需要的时候,人们就可以转移。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第二,只有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事实上的平等,否则,平等就是不彻底。因为当这种分工存在的时候,一方面,知识仍然为少数人——脑力劳动者所垄断,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垄断知识,他们仍然会讨价还价,在劳动人民面前盛气凌人,瞧不起劳动人民;另一方面,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就不能有充分的时间,“可以从历史上留传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公共生活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承受而已,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公有物,促使其进一步的发展,”(见“论共产主义社会”140页,人民出版社出版),让体力劳动者也从事脑力劳动,把知识由少数人独占变成全社会的公有物,才是合理的、平等的。
基于以上的看法,就不能同意魏高同学的观点,我认为: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共产主义觉悟,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两者相结合)的普通劳动者。
魏高同学说:“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不必参加体力劳动,过多的体力劳动会妨碍他的脑力的发展。……同样,直接从事于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也没有必要掌握太多的理论。”按照这种意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会永远隔着一条鸿沟,不可逾越。“过多的体力劳动”指的是哪些呢?从整篇文章来看,是指现在学校所开展的勤工俭学的活动,难道连勤工俭学的活动也妨碍了学生脑力的发展吗?现在在北京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展览会”给了否定的答案,事实恰恰相反,正是勤工俭学、正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才创造出这样的奇迹,才使教育工作大放光彩,才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比以前更加充分的发展。真正阻碍学生脑力发展的倒是那种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劳动的学习方法。教条主义的学习会使人们的思想僵化,会阻碍人们脑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直接从事于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没有必要掌握更多的理论吗?不然。现在全国各地工人、农民已掀起了学习文化、学习技术、学习理论的高潮,他们迫切要求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来指导生产,他们从实践中体会到理论的重大作用。事实倒是工人、农民由于生产任务紧张,很少有时间进行学习,而不是他们不需要知识、不需要理论。我们的任务就是要逐步创造条件、采取措施,改变这一状况,而不是使它永远延续下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