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自力更生大造土机床
中共天津地委秘书长 王占瀛
天津专区从7月份开始,掀起了一个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自力更生、大搞机床生产的群众运动。经过三个月的苦战,制成了各种车床四千一百六十三台,这些车床,虽然质量还很粗糙,但从数量上看,却使全区的机械设备翻了十番,使专、县和公社所属的一百六十五个工厂得到了装备。给地方工业特别是机械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给明年实现灌溉机械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穷则思变
随着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带来了全面工作的大跃进,而全面工作的发展给工业发展、特别是机械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从农业方面说,要使明年出现更大跃进,首先是实现灌溉机械化。我们算了个账,全区二千八百多万亩土地,除去自流灌溉以外,必须要有五十二万马力的灌溉机械才能基本上满足需要,而现在我们仅仅有四万多马力。在去冬今春生产大跃进中,群众虽然制造了五十多万件提水工具,在抗旱当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暴露了这些工具与大生产不相适应的矛盾。在最干旱期间,一架水车,三、四个劳动力昼夜不停,还满足不了一亩稻田的需要。因此,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速生产排灌机械。在交通运输方面,全区仅有一百多辆汽车分布在专区各部门和各县,今年全区种植了二百多万亩水稻,四百多万亩山芋,一般稻子亩产千斤左右,甚至还要多一些,山芋亩产三千斤以上,这些庄稼收割以后,运输任务就相当艰巨,需要制造运输工具。全党全民大搞钢铁运动,也给机械工业提出了新的任务。其他要搞水泥、要搞轻工业、化学工业、农具改造、滚珠轴承等等,都需要机械工业大力支持。我们的底子怎样呢?可以说是:技术低、设备少,基础弱,条件差。全区共有三百多台破旧车床,交河县最大的铁厂,只有一台车床。还没动力机器,人们编了一首诗歌,来形容这个厂子:吹风机器毛驴套,八呎车床用手摇,二十一个黑铁匠,古庙佛前烘炉烧。
安次县一台柴油机坏了,运到天津修理要等半年,跑到石家庄,那家工厂也不收活,又跑到北京,过了四个月才修好。人们不满地编出歌谣:安次县,南北长,工厂只有铁木匠,铸锅打铁凑合干,修理机器真够呛!
上述情况充分说明了机械工业与当前工农业大跃进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也说明了广大群众改变这种落后局面的迫切要求。
自力更生
机械工业,必须很快地装备起来。但机床从那里来?经过地县委反复考虑,决定将任务摆在桌面上,让专县乡社,普遍采取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方法,弄清以下问题:(1)为什么要大量生产车床?(2)是依靠向上级要依靠到外地买,还是依靠自己造?(3)怎样制造?以“小土群”为主,还是以“高精大”为主。
在讨论依靠谁的问题时,大家不由的回忆起以往走过的一段弯路。由于没有面向群众,自力更生,把希望寄托于外援,一是向上级要,向省、向专区跑,最后跑到国务院,赖着不走,两台不行一台,现在不行将来,给上级添了很多麻烦。再就是到处购买,全国各大城市几乎都跑遍了,南到重庆,北到齐齐哈尔,西到太原,有的书记、县长亲自出马,还有的给采购人员下令“完不成任务别回来”,交河县派的工业部长曾三去上海,四下江南,结果徒劳往返,个别县也找到一点,和厂方订了合同,但是要到1959年下半年才能交货,而且还必须拿出几吨铁交换。经过辩论得出了结论:不东跑,不西颠,党的领导是保证,群众智慧大无边,领导、群众在一起,不怕困难有千万。
自力更生的思想,不是一下子就能树立的。一开始就形成了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有保守思想的人强调技术、设备、原料的困难。说:“自己没有机床就不能生产机床”;“铁匠只会铸锅倒犁铧,想造车床那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人们就驳斥他们说:问题不决定设备好坏、家底穷富,主要决定于人们的思想。去冬今春农业大跃进以来,搞了好多的新式提水工具,过去只能造些插笆、扫帚的小农具厂,现在也能造切片机、打稻机和收割机了。既然现在能搞这些东西,也就能够造车床。
真是越辩越明。静海县铁工厂,去年计划搞排灌机械,向地委要龙门刨没有解决,结果排灌机械生产的任务没有完成,一提出搞车床生产,职工就首先提出了龙门刨的问题,好多人觉得没有龙门刨搞不了车床。县委针对这个问题在职工中组织了大辩论,并提出了龙门刨到底能不能自己造。当时以老钳工周吉庆为首的促进派主张自己搞,理由是过去没作过的新产品,凭着党的领导和工人的智慧搞成了,只要有决心,龙门刨也能造出来。而“伸手派”却坚持没有龙门刨就生产不了龙门刨。针锋相对,争执不下。这时,工人王树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他说:“如果说没有龙门刨就制不了龙门刨,那么世界上第一台龙门刨是怎样造出来的?”通过这场辩论,职工思想通了。通了就干,没几天,第一台龙门刨诞生了。
搞“小土群”
当自力更生的思想树立之后,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方针进行生产呢?开始,也曾有过争论。好多人觉得要搞就得搞像样子的,搞精的,大的,简易的不体面,不顶事。有的就公开提出,豁上一年半载,也得搞个出类拔萃的玩艺,拿出来叫人喊上几声好,这才像话。当对简易车床组织了参观后,有些技术人员说这是瞎闹,说这些玩艺只能搞个小轴承,没有大出息,兔子能驾辕谁还买马。因为这种思想的障碍,生产初期,进度很慢。对于这种思想,各地继续开展了大辩论,提出了是小型、土法、群众性好呢,还是大型、洋法、少数人去搞呢?是生产多些好呢?还是少些好呢?辩论的结果,一致认为:按现有条件,贯彻先土后洋,先小后大,先简后繁,土洋并举,以土带洋,由低到高这是快速发展机械工业的一条道路。
自己能够制造了,但大量生产起来,困难又一个一个地出现了,归纳起来主要是四个方面的问题。即:技术力量不足;设备不足;原料不足;车床生产和当时的滚珠轴承化、农具改革、井锥的生产和小高炉建设有矛盾。
按照常规,造机器得有图纸,得先制木型。但全区各地都生产机床,图纸没那么多,时间紧,现制图又来不及,而且全区90%以上的厂子,会识图的人也很少,会制图的人更不必说了。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时间又不允许拖下去。经过发动群众,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各地一般采取了三个办法:1、没有图纸,把本厂现有的床子拆开,用各个部件当模型翻砂。2、依葫芦画瓢。机床拆开以后,按部件自己绘图、作木型,没有木型工就用普通木匠。用这两种办法当然也出了好多乱子,交河、南皮加工部件时镟多少厘米也不知道,结果部件搞出来不合牙,有的竟差数十厘米;但广大职工还是信心十足地搞下去,随制、随装、随改,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甚至反工十几次,这样翻来复去的搞,一次比一次准确,最后终于成功。3、相互支援。有些厂子当生产六尺车床时,就把闲起来的四尺木型借给别厂使用,当他生产八尺床子的时候,又把六尺的木型借给别人,群众称这种方法是“木型串门”“木型走亲”。采取这种办法解决了图纸和木型的困难问题。
解决了图纸和木型问题,仅仅是解决了技术方面的一个问题,而生产需要人来搞,有了床子需要人来操作。但大批的技术力量哪里来。解决这个问题,各地采取了三个办法:
一、大量培养徒工,增加新的技术力量。在大搞机床生产过程中,全区增加了约八千人左右。一般是增加二倍,最多的达七八倍。
二、广泛动员老工人和有技术的转业军人,这些人年龄虽大,或者身体不好,只要有点技术,我们总不放弃,从农业社把他们请到厂里来,给他安排个适当的位置,不能参加生产的,可以指导徒弟生产,设法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
三、四面八方,调兵遣将,支援重点,大搞车床。在轧花厂、面粉厂、拖拉机修配站等等企业单位,把可以拿出的技术力量进行了统一的调配,集中到机械厂,作为骨干。
千方百计解决原料问题
大量生产车床,遇到的第一个严重问题,是原料缺乏。今年省里没有给我们一斤灰口铁,搞四千台床子,原料从哪里来?唯一的出路就是依靠和发动群众,只要把群众发动起来,什么困难也不在话下。各地就本着这条精神,采取了以下几个办法。
一、发动广大群众,收集废旧钢铁,然后从中再挑拣灰铁。由于广大群众充分了解了生产机床的重大意义,给予了极大支持,广大群众提出“小车推,担子担,废钢废铁堆成山,为了搞车床,废物把身翻。”通过手提、肩担、人推、车拉,一天就搞了十几万斤。
二、变白铁为灰铁。为了解决灰口铁问题,各地费了不少的心血,付出了很大的力量。原来各地是用一定比例的矽铁炼白铁为灰铁,或用矽铁、锰铁炼灰口铁,但因各地矽铁存量过少,很快就用完了,完全用白铁铸床面不能刨,怎么办呢?人人都在考虑解决这个问题。泊市七一机械厂老工段长李廷臻,曾为此跑到保定去参观,学习人家用木炭炼灰口铁的办法,但要建大型暖风炉,需要有八十马力的动力带动鼓风机,自己条件不足,问题未得解决,结果回厂后还是经过自己钻研,创造了用铅粉炼灰口铁的办法。经过四次试验,终于成功。吴桥县为了炼制灰口铁,需要改建暖风炉,但缺耐火砖,他们发动群众开展了“每户一斤缸瓦面”运动,很快就收集了六千多斤,耐火砖的问题解决了。泊头市将冲天炉改成了简易暖风炉,结果也成功的炼出了灰口铁。吴桥县还通过增加风口,减小风道倾斜度的方法,保证了第一炉就炼出灰口铁。
三、用代用品代替。也有好几种方法:一种是床面用灰口铁、底座用白铁,这样一台床子的原料可以搞二至三台。再就是用水泥搞底座,或光是底座用水泥,水泥作床身的好处是坚固耐用,节省钢材,大大减少加工量。沧镇龙门刨的龙门也是用水泥做的,也有的仅仅刀架是铁制的,其他都是水泥的。就是这样,到生产最紧张的时候,原料还是不能满足需要,好多地区把铁制水车架子和水车簸箕都拆下来,用木架子和木簸箕代替。这些措施解决了很大问题。


第2版()
专栏:

县县社社造机床
阜阳专区自力更生初步建起机械制造修配网
小高炉、鼓风机都能制造,水车、滚珠轴承大批生产
本报讯 安徽省阜阳专区发动群众用土办法大造机床,半年生产机床五千三百多台。每个人民公社平均有四十多台机床,都建立了自己的修配厂、修配站;县级以上的机械厂已经建起三十三个。全专区基本上作到小修不出社,大修不出县,基本建成了全专区的机械制造修配网。全专区已经依靠这些机床,制造出八立方公尺高炉二十座、鼓风机一千零二十一台、水车一千三百五十部、滚珠轴承四百七十七万套,有力地保证了钢铁元帅升帐,支援了农业生产大跃进。
阜阳专区解放以前是全国出名的涝灾地区,根本没有什么工业。到1957年,全专区才有五个铁业社和一些铁业小组,只有破旧机床九十二台和三百七十八名工人。今年农业大跃进,全民大办钢铁工业,需要大量机械设备。在这种形势下,全专区开展了一个大造土机床和用土法制造机床的群众性运动。运动发展迅速。今年4月间,中共阜阳地委提出“土法上马,土洋结合,自力更生,武装自己”的任务,亳县很快就用土法制成一台土龙门刨床。地委5月中旬在这个县召开现场会议,推广了他们的经验。会后十天内,全区十个县就创造出五百多种新设备。太和县原墙机械修配站三天制成一台七尺龙门刨床。阜南县第一机械厂造出了四尺半车床、八尺龙门刨床和一丈二尺车床。太和县双浮乡五星人民公社中心机械修配站只有四盘红炉和五十四名铁匠,也白手起家造出一台龙门刨床、三十九台铁制车床和三十九台铁木混合机床。全专区机械工人队伍也迅速增加到六万多人。
这个专区在解决机械设备问题方面曾经出现过两种不同的作法。一种以太和县机械厂为代表。他们接到任务以后,针对各种保守思想在群众中展开了一场能不能自己造机床的大辩论。一共辩论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天下第一台机床是怎样做出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人是生而知之呢,还是学而后知之?”经过大争大辩,职工们对制造机床的神秘观念一扫而光。他们说:既然造天下第一台机床没有用大机床,为什么我们非要它不行?人都不是生下来就会造机床,都是从不懂到懂的,我们也一面造一面学。另一种作法是界首县动力机械厂所采取的。这个厂没有发动群众,却先派人四出去买机床,采购员几乎跑遍了半个中国。这两种不同的作法带来了不同的结果。不做伸手派的太和机械厂,在没有大机床的情况下,发动群众人人动手,在3月份就造出了双塔式六尺平面车床,接着又接连制成了四十多台机床,有车床、铣床,还有龙门刨。除装备本厂外,还支援了别的工厂。正当太和机械厂接连制成新机床的时候,坐等机床的界首机械厂却无法搞到机床,才认识到自力更生是最好的办法。他们便发动群众自己制造,在7月份也做出了第一台龙门刨,到现在已经做出了不少车床、磨床。
许多工厂开始造机床都是用手工慢慢“刻”。有些人说,这种“落后”的手工业方式,速度慢得像“蜗牛”,不知到何年何月才能大量生产。可是,工人们相信,今天慢一些,明天就会快起来,后天就会展翅高飞。事实也证明确是如此。太和机械厂做第一台平面车床用了二十天,但是以后再做铣床、刨床时,因为有了车床,许多加工就不必再用手工了,造一台车床的时间缩短到七天。随着土机床种类的逐步齐全,机床生产的速度还在不断加快。 (郑春瑞、周永康)(附图片)
南充第二农具制造厂,用牛皮纸代替绝缘纸制造发电机,质量完全符合要求。工人们正在检查绝缘情况。  新华社记者 张齐才摄


第2版()
专栏:

和公社订购销合同 靠群众办运输工作
武汉副食品供应量大增
新华社武汉27日电 武汉市商业部门采取和人民公社签订购销合同以及化整为零、见缝插针等运输办法,全面改善了市场物资供应工作。
近一个月来,武汉市各种主要副食品的供应量已增加很多,大白菜、鲜鱼比一个月前增加一倍到两倍,茭白、韭菜、红萝卜等都能经常保持供应;平均每人每天可以吃到近一斤鲜菜。肉食供应情况良好,各个菜场整日有猪肉按定量供应;近来每天还有二百多头鲜羊肉上市。部分货源较少的品种如豆制品等,菜场按比例分配给街道,或增设摊位供应,因而基本上消灭了排队拥挤现象。部分菜场还做到通宵营业,随来随卖。
对于过冬物资,商业部门也作了妥善安排,已经组织到几十万根楠竹和二百万条芦席,供应工地搭盖工棚。各百货商店准备的棉絮、卷花、棉服,都可以充分供应。
武汉市场前一时期部分生活资料供应比较紧张。经商业部门研究,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工农业大跃进后,农村劳动力比较紧张,农副产品进不了城;商业部门又存在“坐等货源上门”的思想,没有主动深入到农村去进行收购、调运。针对这种情况,武汉市商业部门确定以11月份为突击采购月,组织了一千二百多个采购员,到各地采购农副产品。采购员们纷纷深入农村,和人民公社签订购销合同,开辟了大量货源。仅市蔬菜公司就已经和人民公社签订一亿八千万斤蔬菜合同,足够全市人民今冬明春食用。市土产公司四川采购组和当地人民公社签订了十万把雨伞合同,既帮助公社推销了副业产品,又解决了市内钢铁工地雨伞供应不足的问题。在采购过程中,他们紧紧依靠群众,把产品的分等、检验、过秤、包装、短途运输等工作,交给公社来办,使采购量增加很多。如最近在黑龙江、河南等地采购的大白菜、土豆、萝卜,都比去年同期增加十倍到十五倍。
采购员们还用化整为零、见缝插针等多种多样运输上的巧办法,把采购到手的物资尽快地运到武汉。他们根据大车站待运物资很多,装车有困难,而有的小车站物资较少的特点,把物资分成几批,分头送往小车站,争取车皮装运。不久前,市土产公司在辽宁省采购了几十万斤苹果,如果在大车站上一次调运出去,需要五个车皮才能运完。采购员们把苹果分成三批,分头送往附近三个小车站,结果很快就运到了武汉。有些采购量较少的副食品如海味、干腌制品,他们便实行分散包装和其他单位的待运物资合伙装车,也使商品能提早运出。此外,他们还十分注意利用民间运输工具,依靠当地群众调运物资。市蔬菜公司在云梦县采购的近四千万斤萝卜,通过民船很快地就运到了武汉。


第2版()
专栏:

土办法制平板玻璃
本报讯 无锡市合众玻璃厂职工,用土办法制成平板玻璃,为平板玻璃工业遍地开花打开了一条道路。
合众厂用土法制造平板玻璃,花钱少,操作简单,一学就会;而且不用动力,没有电力供应的地区都可以建厂。主要设备是用青砖和耐火砖砌的一座池炉,一台由两个滚轴组成的滚压机。一座年产四千箱的平板玻璃工厂只需投资二千多元,一、二个月就能建成。
江苏省轻工业厅最近在无锡召开现场会议,推广了这个厂的经验。


第2版()
专栏:

带和挤
王朴
由于人们的思想方法不同,对一件事物,往往有着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看法。拿“以钢为纲”这件事来说,就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议论。有人说:以钢为纲,带动和促进了一切;有人说:以钢为纲,压倒和挤掉了一切。一褒一贬,思想观点之不同,真是鲜明得很。
以钢为纲,到底是带动和促进了一切呢,还是压倒和挤掉了一切?早在全民办钢铁运动还没有掀起的时候,党中央就指出:要以钢为纲,带动和促进一切工业高速度地发展。钢铁工业是一切工业的基础。从八年的实践,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工农业全面大跃进的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钢铁之重要。手无寸铁,寸步难行,有了钢铁,一切事情就好办。钢铁不足,这是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中的主要矛盾。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着许多矛盾存在着,其中必有一种是主导的、有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以钢为纲,正是抓住了工业建设中的主要矛盾。纲举目张。最近两三个月的实践证明,以钢为纲,的确是带动和促进了一切。它带动和促进了机械工业、煤炭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森林工业、建筑材料工业,也带动和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和邮电事业。现在不仅钢产量翻一番已成定局,而且其它工业也以空前的高速度前进着,一马当先,万马奔腾,这就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的新形势。
说以钢为纲,压倒和挤掉一切的人,主要是看到有些跟钢铁工业没有直接关系的部门,在给元帅让路中,劳动力、原材料、设备、运输工具和动力等的供应被排到后面去了,生产跃进的速度不像别的行业那样快。于是,这些人就大喊起来:钢把我快压倒了,铁把他挤掉了。
以钢为纲,的确把一些与钢铁工业没有直接关系的企业和部门挤了一挤,往后面排了一排。然而,这是早就预料到的,而且是有意下的一着棋。因为,让钢铁元帅和与它有直接关系的企业和部门先走一步,让它们在劳动力、原材料、设备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享有“优先权”,就可以给整个国民经济,也包括排在后面的企业和部门,开辟大跃进的道路。今天暂时被挤一挤,换来明天的大跃进,这有什么不好呢?而且,即使从当前来看,挤一挤,压一压,对那些被挤被压的企业和部门也有促进的作用。例如民用建筑企业在给“元帅”让路中,“四不用”大楼,即不用钢材、木材、水泥和红砖盖大楼的经验被创造出来了。轻工业部门因为没有钢材,陶瓷设备也就大大发展了起来。既给“元帅”让路,自己又跃进,两全其美。若没有这一挤,“四不用”大楼和陶瓷设备不一定能创造出来,即使创造出来了,也不一定很快地普遍推广起来。所以说,挤一挤,往后排,也是一种带动和促进的方法,并不是一挤就要挤到无路可走,一压就要压得不能翻身。
以钢为纲,这是我国七、八年来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条高速度地实现工业化的道路。现在,已经被钢直接带动和促进了的企业和部门,正在继续跟上去;暂时被挤一挤、排在后面的,也已经或就要很快地跟上来。实践教育了我们,也鼓舞了我们。我们将坚定地、毫不动摇地沿着这条道路大踏步前进。


第2版()
专栏:在远离北京的地方

宁夏建钢铁联合企业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个规模较大的石咀山钢铁联合企业,最近开工兴建。这个企业将生产铁、钢、钢材和焦炭、耐火材料。
各兄弟省、市、区对这个企业的建设给了大力的支援。唐山市支援了二千吨耐火砖,内蒙古自治区支援了一百五十万块红砖,东北地区以及江苏、浙江、内蒙古支援的高炉、电炉、轧钢机等,有些已经运到,有些正在起运。包头钢铁公司设计院派人担负了这个钢铁联合企业的设计任务。


第2版()
专栏:在远离北京的地方

白族自治州大办水泥厂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建起了二十三个水泥厂,用土法制造水泥。9月份以来已经生产了一千一百多吨水泥,其中包括一部分四百号以上的高标号水泥。
下关水泥厂利用改装了的石灰窑烧出了四百号水泥,并且创造出一套土法鉴定水泥质量的经验。大理县五台乡水泥厂和祥云县水泥厂,只有几个会烧砖瓦石灰的工人,他们也战胜了重重困难,用土法造出了四百号以上的水泥。五台乡水泥厂已经由一个花了一百八十元建立起来的小厂,发展到日产十吨四百号水泥的工厂。各县和重点工程的乡、人民公社、商业部门也都陆续开办了水泥厂。


第2版()
专栏:在远离北京的地方

柴达木盆地有了制糖厂
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第一个甜菜制糖厂在噶尔穆建成,并开始生产。这个糖厂是噶尔穆农场的一个附属单位,现有厂房的面积是八百平方公尺,分五个车间,按照设计能力,每月可以产糖十八万斤。目前这个工厂用土法进行生产,以后准备逐渐过渡到机械化生产。
柴达木盆地的许多盐碱地很适宜种植甜菜。制糖工业在这里很有发展前途。过去柴达木盆地里需用的食糖,都从几千里以外运来。现在,这里的人们可以吃到本地制造的白糖。


第2版()
专栏:在远离北京的地方

马边河上修电站
四川省乐山专区规模较大的小什字水力发电站,正在依靠土法提前全面施工。小什字电站在马边河上,距离流入岷江的河口只有十三公里。
现在,明渠工程已经完成和过水,主体工程已经全面施工,拦河坝坝基的工作量已完成五分之一。根据工程技术人员的计算,在明年3月第一个洪水期到来之前,便可完成混凝土灌浇任务,明年6月最高洪水期到来之前,大坝全线就能达到应有的高度,利用9月份河水下落阶段将明渠堵塞,马边河水力就要用来发电了。


第2版()
专栏:在远离北京的地方

下图:玉门油矿职工用土办法、旧废料,不要国家一分钱兴建了一座炼油厂。
新华社记者 傅振欣摄


第2版()
专栏:

快速造巨轮
本报记者 徐家柱 曹志贤
站在大连市劳动公园的山上,远处正在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货轮立刻映入了眼帘。银灰色和白色的巨大船身,比城市里的高楼大厦,更为醒目。走进大连造船厂,近看一下这艘轮船,就会惊叹它真是一个庞然的大家伙!抬头一瞧,甲板上奔走的人群,仿佛蚂蚁在爬行,再昂起脖子,仰望高耸的桅杆,帽子就会从头上掉下来。好容易气喘喘地爬上了甲板,才发现自己站得高极了!半座城市仿佛在脚底下;港湾里许多货船,看上去小得活像孩子们的玩具。大船的甲板上,船舱底,船舷旁边,密密层层的都是头戴柳条帽的工人,这里是一片震耳的噪声。铁锤在猛力敲击钢板,铲边机正在切割钢板的边缘,发出了哒哒的巨响。人在这里大声叫喊,连自己都听不到。这只大船身长将近一百七十公尺,如果从船头走到船尾绕三个来回,就得走二里多路。
这是我国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货轮达到万吨级,就踏进了世界最大货轮的行列。这样的大船好像一座水上城市,能不能建造它,是测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一种尺度。
当初,工厂计划建造两艘万吨级货轮时,有一帮人总认为我国造船工业太年青了,在造船速度上不能太快。另外有一些人胆子比较大一点,主张分“两步走”:建造第一只万吨大船六个月下水,赶上有一百多年造船历史的英国;建造第二只万吨大船三个月下水,赶上目前世界造船速度最快的日本。万吨大船开工前,这两派人还在争论不休。
打擂台,先找最强的交手,这是中国人的传统。工厂党委把这两种意见都推翻了,“为什么要分两步走,我们要两步并一步,第一条船就压倒日本!”这个大胆的决定,激起了全厂造船工人昂扬的斗志。工人们在巨大的造船台上写下了诗篇,立下了誓言,真是好大的气魄:祖国首造万吨船,船底触地桅耸天,吓得英美无处躲,白宫伦敦打颤颤!
在万吨大船的造船速度上要创造出世界水平,首先要试验采用一种“三岛式”快速造船法。它和沿用已久的“塔式”造船法不同。“塔式”造船法是先把船底的中间一段铺架在船台上,再把构件往船头、船尾和船上部三个方向装配,建造成完整的船体,它的装配工作限制在三个方向,放不开手脚,造船速度是不快的。
“三岛式”造船法不是先铺架一段船底,而是把三段船底各间隔一个距离,同时铺上船台,每一段船底都往前、后、上部三个方向装配构件,放开手脚,把战线拉长,九路分兵,最后三段合龙,就能很快建造起一个完整的大船体。
开始,少数的工程师在屋子里研究这项陌生的造船新技术。“三岛式”造船法碰到的最大难关是,三个段合龙时,怎样把几十吨重的一大段构件吊起来,插进其他两大段船体中间,船底对船底,船舷对船舷,每块钢板缝对缝,口对口,尺寸不能有一点差错,再平直地焊接起来。工程师们反复思考,总是找不到答案。他们中间有的人信心动摇了,还是用“塔式”老办法干吧,谁有本领能解决这个难题呢?然而,党却找到了一位最有本领的造船师,把这个难题解答了。“他”,就是工人群众。千难,万难,发动群众就不难。工厂党委把船体车间一千多个工人发动起来,在技术上大鸣大放大辩论。有丰富造船技术的能工巧匠们大显本领,集体讨论的结果,把工程师们解答不出的难题,全部回答了。造船工人众口一声,要用“三岛式”建造万吨大船。党委采纳了造船工人们的意见。9月28日,造船台的龙骨枕上,铺架了三大段船底,万吨巨轮用“三岛式”造船法开工建造了。三大段船体开始合龙时,人们提心吊胆地害怕构件对不上口。两座巨型塔式起重机把八十多吨重的整个一段船体吊起来,轻巧地插进了其他两段船体间隔的地方。造船工人们早就精确地测定了构件的每一块钢板的中心线、点,只用了两个小时,就把每段船体的接缝对准了。起重机又把另一段六十多吨重的船体吊起来,只用了一个半小时光景,又对准了。现在,每一段船体都接连了起来,一艘完整大船的雏形出现了!“三岛式”快速造船的新技术在我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的建造中试验成功了。
经常去造船厂的人,就会看到速度这个无形的东西,在万吨巨轮的造船台上,怎样被惊心动魄地表现出来!造船厂是靠海的。天一变,顿时刮起了漫天大风。过去,碰上大风,船台上只好被迫停止工作。现在,七级大风把大船上的小红旗刮得像抽鞭子似的,辟拍直响。不远的港湾里,海浪卷起了几尺高,冲击着长长的防波堤。人站在大船上,被狂风吹得直往后退。在大风的咆哮声中,塔式起重机吊起来的沉重钢板,被吹得风筝一样在半空中打转。造船工人们怕被风刮倒,身子紧靠着钢板,还是不停地在装配船体,碰到起重机一忙,钢板一下吊不上来,铆工们等急了,七、八个人就一窝蜂奔下船台,把一千二百斤重的大钢板死劲扛上了船台,立刻装配起来。万吨巨轮的造船台,真正变成了造船工人的家。常维民、刘玉湖、黄令先是专管搭脚手架的吊板工。三个人一起搬进了造船台旁的小棚子里住,还搭起了小锅灶。铆工、共产党员刘长喜听说大船建造速度要加快,马上到家里卷起铺盖,扛到造船厂,临去时对妻子说:“大船下水后再见!”
我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举行了下水典礼。大船下水的日子,变成了旅大全市欢腾的节日。两万多个工人、干部、老大娘、少先队员、战士拥挤在巨大船体的两侧。十时二十分,绳索被斧子砍断,油压机一开动,制动器的铁钩在船体上脱落下来。现在,船身再也没有东西拉住它了。它开始很缓慢,接着越来越快的从斜长的滑道上滑下去,平静的水面上,飞溅起了白色的浪花。


第2版()
专栏:小常识

造船三阶段
建造一艘轮船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车间里准备船体构件(如放样,切割和弯曲钢板等);第二个阶段是在造船台上把各式各样构件装配成船体;第三个阶段是船体下水后的安装工程和舣装工程(在船体内部安装机械、仪器、装备品和装置房间等)。
第二个阶段从船底开始铺上船台,到船体装配完成,从船台上滑下水去(下水),这个时期叫做“船台周期”。造船速度快或慢,主要是看“船台周期”短还是长。安装和舣装工程结束以后,轮船才算全部建造完工,可以开始航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