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我们渡过了难忘的一天
清华大学土木系朝鲜留学生 金致谦
一听到我们敬爱的领袖金日成元帅将重访清华园的消息后,我们几个朝鲜同学激动极了。欣喜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
前一天的晚上,大家聚集在一起,说这说那,谈得很晚很晚,谁也不愿早睡,三个月前,我们曾回过祖国欢度暑假,暑假的见闻很自然地成了我们谈话的内容。我们曾见到平壤的建设,见到劳动人民冲天的干劲,还见到祖国的大学生在参加生产劳动,教育和生产正逐渐结合……但是,在别后的三个月里,祖国的千里马更飞快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前进。当我们每天读到“劳动新闻”的时候,知道新制的火车,新制的汽车,新制的挖土机……像雨后春笋似的不断出现,怎能叫人不兴奋?不激动?隔一天,敬爱的领袖就会来到我们身旁,这将是我们一生最幸福的时候。于是,我们每个人都在想:怎样来报答党和领袖的关怀呢?怎样使自己更快地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呢?尤其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成绩来向祖国汇报呢?
夜里,很多人兴奋得睡不着,第二天一清早,连早饭也不吃就到二教室楼门口,等待敬爱的金日成元帅。十点多钟,道路两旁的中国同学们欢呼起来了,人们热情地鼓掌,拼命地喊着:“欢迎金日成首相!”这时,金日成首相、周恩来总理并肩走来,他们含着微笑,向夹道欢迎的群众频频招手致意。我们朝鲜留学生的狂喜的心情和欢呼,就更加热烈、更加响亮了,不少同学激动得热泪盈眶,仿佛整个的祖国,都将我们拥抱。
我们陪着敬爱的领袖一起参观了我们的学校,金日成元帅十分亲切地问起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他说:“你们学习得怎么样?能不能更多更好地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祖国?”我们齐声回答说:“能!有了党和您的教导,有中国党和学校的热情帮助,怎么不能?一定要完成我们的学习任务。”他满意地笑了,并向我们说:“对,应该好好地学习,中国的半工半读好得很!既能学习,又能生产,而且还搞科学研究!”
参观了中国同学设计的国家剧院模型之后,朴正爱同志对我们说,在祖国平壤的斯大林大街上,马上要建起一座容纳二千观众的大剧院。她还说,我们的大剧院也要像北京的国家剧院一样漂亮。她又勉励我们好好学习。
到了土电厂。我们向南日外务相介绍说:“这个电厂没有盖新房,利用破庙,土办法。”外务相说:“很好。”他还夸奖燃煤的综合利用,又出电又出焦油,产品很多,不浪费一点原料。金日成元帅也十分满意这个土电厂,他对教育相说:“这个电站既可以学习和生产,又可以搞科学研究,这个办法值得我们研究。”
三个多小时的参观很快地结束了,我们真舍不得离开政府代表团,领袖们亲切的关怀,宝贵的指示,将牢牢记在我们心中,永远鼓舞着我们。我们决心加强朝中两国青年的友谊和团结,用最大的努力来回答党的培养和中国人民的希望,要像祖国的大学生一样跨上千里马,向科学堡垒进攻!(附图片)
“欢迎金日成首相!” 高宏摄


第8版()
专栏:

钢铁的队伍
朝鲜 金相民诗 于顺友画
这里没有大炮和枪弹,
有的是转炉的火花飞溅,
可是战斗啊,早已开始,
它是为和平和富强而战!
战争贩子和我们大不相同,
为自己享乐他们胡干一通,
多少人的生命受到摧残,
灾难降临亿万人的家中。
为了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
为了建设美丽富强的祖国,
为了千秋万代的繁荣,
我们让钢花怒放,点起烈火。
都说雨后的彩虹鲜艳,
奔腾的钢花比它还鲜,
请看那眼前的紧张战斗,
祖国的未来一定无比灿烂。
朋友们,光荣的钢铁战士们,
让我们举起战斗的红旗永远前进,
我们要抢在时间前面,
让青春之花盛开在350万吨峰顶!
(申锡钧译自朝鲜“文学报”)


第8版()
专栏:

县委书记
云南邓川焦石钢铁厂 段斌
县委书记李自荣,
大伙称他是神农。
今年拍马攻新阵,
枪枪挑的钢铁铜。
大风吹得树根翻,
猛雨迷烟不见天,
风雨之中人声叫,
一座炉子歪半边。
蛟龙翻身猛抬头,
书记大步去挽救,
刚刚跑到炉子边,
石块掉下砸着头。
血斑雨水湿战袍,
英雄意志不动摇,
手砌炉子脸带笑,
赛过鲁班造仙桥。
困难面前不低头,
不见铁水不甘休,
热心更比炉火旺,
烧得炉炉铁水流。


第8版()
专栏:

胜利属于依靠群众的人
——读“赤胆忠心”
杨畅
“赤胆忠心”写的是1938年至1940年在冀东由李运昌同志领导的一支游击队的活动,突出地描写了游击队长节振国烈士的事迹。
节振国是一个矿工出身,在工人运动中和党的领导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共产党员。节振国的一生向人们指出了这样一个真理:生命每人虽然只有一次,但是,要活得有意义,就不能在敌人的刺刀和外国资本家的剥削下忍辱偷生而应该勇敢地站起来同敌人战斗!
在节振国组织游击队以前,他们的生活是这样的:“……虽然矿工们像奴隶似地劳动,可是穷得连窝头秫米粥还吃不上。……除了英国资本家的压迫与剥削,工人们还要忍受着包工大柜的盘剥和奴役。”二十九岁的支柱工节振国,也是常常被支柱压得直不起腰来。1938年春天,开滦五矿举行了大罢工。因为“节振国是一个见义勇为的人,群众关系好,矿上跟他一条心的工人很多”,所以党就委托他担任了罢工委员和纠察队长的职务。在罢工运动中因为英国资本家与日本侵略者的勾结而遭到鬼子宪兵的镇压,节振国在日寇的刺刀下,死里逃生,到冀东的韩家梢村去组织了一支主要由矿工组成的游击队。
节振国这支游击队,英勇机智,并且紧紧地依靠着群众,因此,他们就有了天大的胆子,创造了奇迹。他们曾经以少数人闯入了敌人的警察所,惩办了汉奸警察所长。他们还以几个人的力量,奇袭了日寇的碉堡。
节振国他们为群众杀敌除暴,群众也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示对节振国队伍的热爱。在一次战斗里,节振国他们吃了亏。第二天,老乡们都知道这一仗没有打好,是由于一条野狗乱叫引起敌人的注意而失利了,他们就把喂养着的心爱的家犬全部都杀光了,以便节振国他们以后在夜间偷袭敌人。
一个在群众的心上生了根的队伍,怎么不会创造出奇迹来呢?“赤胆忠心”这本书里的故事,看起来像一个传奇小说,但是它却是真人真事。这个故事,是由烈士们的血,由他们的赤胆忠心和紧紧依靠群众的优秀品质写成的。因此,当我们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就从那朴实简洁的字里行间,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发:只有赤胆忠心地为人民的事业而奋斗,才会得到群众的爱戴和支持。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得到群众的爱戴和支持,我们的事业才会胜利。


第8版()
专栏:

“三化”和“一化”
仲夏
在一个县委会议上,我听到这样一个事例:有个村成立了食堂,但这食堂距离住户太远,群众感到很不方便,希望改变一下这种情况。这村的干部立即研究群众的意见,根据可能把食堂分开设在住户较集中的地方,于是人人称便,都说公社好。谈到领导经验时,这村的干部说,“这也没什么妙法,就是多听老百姓反映。”
“多听反映”,说起来是件很平常的事,实质上却是有关公社巩固的大事。当然,倾听群众意见,不过是民主作风的一个方面,真正要做到管理民主化,还要做许多方面的努力,而这件小事也说明实现民主管理对于巩固公社是多么重要。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这是大跃进中农村生活发生的新变化,为了实现跃进指标,为了建设美好的生活,农民们要求自己的队伍是一个有强大战斗力的集体,于是“三化”就“应运而生”。
“三化”是群众要求的体现,是农民群众在新形势下的新创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三化”的优越性,看到了向称散漫的农民在“三化”后所发挥的巨大战斗力,班排连营,阵容整齐,党委指到哪里,群众干到哪里,工农业战线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某种意义上说,和“三化”是不可分的。
“三化”本身是个矛盾统一体,是民主与集中的结合。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发扬民主,有事不和群众商量,甚至假借军事化之名,行强迫命令之实,那“三化”就有可能向另一面转化,由群众的要求变成群众讨厌甚至惧怕的东西。因此,“三化”必须加“一化”——民主化,才能真正达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完成建设任务的目的。
“三化”在广大农村已经成为领导组织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普遍形式,许多领导干部运用起来得心应手,为什么要再加“一化”?有些人还不大想得清楚。如有人说,公社化后,一切听社指挥,吃饭干活,指哪干哪,比以前好领导多了。
确实是这样,实现公社化后,农民对党的领导更加信赖了,他们向往社会主义,把一切都交给社会主义。正是因为这样,领导者就更加有责任多听他们的意见,关怀他们的一切。应该这样说,群众越是听领导的话,领导者就越要多听群众的话!
也有人说,任务这样紧,公社又这样大,谁还顾得上那许多?其实,任务紧,摊子大,更加需要管理民主化,只有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克服困难找出办法。事实上有很多看去十分艰巨的任务,一经发动群众讨论,就有了办法。应该这样说,公社越大,集体化程度越高,任务越繁重,就越需要充分发扬民主,依靠大家。
管理民主化,不仅只是一个领导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领导人员的思想观点问题,没有群众观点的人,就谈不上什么民主作风。只行“三化”,不谈管理民主化,也就难保不犯命令主义。从这个意义上看,说管理民主化是“三化”的灵魂,也不为过分。
公社的出现,改变了农民千百年来的生活习惯,他们在这个激变里看到了自己美好的未来,他们把希望和梦想寄托在公社里,他们把公社当成自己的家,一切听从当家人的指挥,因此每一个当家人就更要体贴群众,并且倾听群众的意见!
饱受封建剥削和小农经济之苦的我国农民,只有今天才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他们从来也没有今天这样意气风发,热情高涨,我们应当百倍珍视农民的热情,尊重他们当家作主的权利,当好人民这个大“家”,让人人心情舒畅,个个生活愉快!


第8版()
专栏:一代新人

一对兄妹炉高产又长寿
湖北麻城东风人民公社五四青年铁厂厂长 陈玉满
湖北麻城县东风人民公社五四青年铁厂里,有一对声名赫赫的小高炉:一座是青年小伙子们建的黄继光炉;另一座是姑娘们建的刘胡兰炉。这一对兄妹炉被人们称为“高产又长寿”的“土炉王”。但是,刚修建的时候,它们却遭到过保守派的反对讪笑。
战胜老保守 打赢第一仗
当乡党团总支选拔了党员朱顺禄和共青团员占泽义等十个青年,到天子山脚下去筹办铁厂时,话刚说出口,就遭到了保守派的冷讽热嘲。有人编了顺口溜讽刺说:“穷山臭水技术差,兴建铁厂困难大,跃进年中劳力少,这个倡议是梦想吧!”一个姓陈的老头也不相信,他发誓说:“你们要真是炼出了铁,我在炉前倒爬几个转”。但是年轻人的火热的心并没有被这冰冷的言语冻结。在党团员的带头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建厂工作迅速地开展起来了。没有房子,社员李国正将自己的住房让了出来,没有黄泥巴,李光才一天跑了三畈四冲八座山,找到了黄泥;没有耐火材料,陈国香翻山越岭一夜跑九十五里到阎河白塔,打回了红砂石;没有风箱,共青团员陈永昌两天两夜七上坳峰河铁厂弄来了风箱;没有粮食,各人回家弄来了八千七百斤南瓜当饭吃。千难万难,难不住英雄汉。经过一番苦战,土高炉建成了。
8月21号青年黄继光一号小高炉就开始了冶炼。第一次把风箱拉断了,没有出铁;第二次又把炉子烧跨了,炉里的黄泥巴和黑炭子泥喷出了一大堆。这时站在炉旁看
“究竟”的一些保守派,又开口了,说什么:“细仔不听老人言,走路不稳就想飞。高山里头谁能炼出铁来!”青年们听着个个脸都涨的通红,又难过,又不服气。他们毫不灰心地进行了第三次苦战。共产党员李光才一个劲的钻进高温炉缸,用炭子泥糊好了炉缸,共青团员占泽义重新安装了炉门。炉上新糊的泥没有干,青年们就摸黑赶路到肖家山挑来了几挑炭,搭起棚子,连夜烧起火来烤,炉缸烤干了,第二天又开始了冶炼。
小高炉的铁水被鼓风机吹得呼呼响,人们紧张地期待着。出铁的时候到了,占泽义用棍戳了一下炉门舌,铁水哗的一声流了出来!这时保守派都面面相观,一声不响了。
苦学又苦钻 突破技术关
黄泥巴腿子要炼出铁来,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两座小高炉,只有两个六十多岁的老技工。他们劳动几天,就要休息几天,一休息,炉子就要停火。通过建炉,青年们只学到了一般性的技术,许多关键的技术,如配料,打搅棍,进炉管等技术活,老师傅就不认真教。为了学到技术,青年们想尽了一切办法去搞好师徒关系。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体贴师傅;早晚给师傅打水洗脸洗脚,白天端茶盛饭,姑娘们抽空给师傅补破鞋,使师傅从各方面感到温暖。不光这样,大家还十分注意从政治上去帮助师傅提高觉悟,经常读报给师傅听。有一次在读到有些老师傅在三个月的时间内,把一百个一窍不通的学徒培养成有理论知识、会实际操作的三、四级工人时,老师傅谢长如也感动地说:“我的技术本来是传授亲生儿子、女婿的,可是你们对我比亲人还要亲,只要你们肯学,我一定把肚子里的东西全部教给你们。”于是青年们就和师傅订立了包教包学合同,突击学习。上班拉风箱的,下班后,就帮助炉前做活;师傅打搅棍时,他们便伏到地下去看。不满十六岁的小姑娘欧杏梅,为了学会拉风箱,别人休息,她总是把门闩上,学着走拉风箱的步子。他们就是这样来学会打搅棍、进炉管、配料、看火色等全套技术操作规程。
红旗大竞赛 互学比高低
武钢高炉出铁这件大喜事,激励了大家。参加出铁庆祝典礼的女炉长、共青团员李淑琴回来以后,在支部大会上作了传达,向支部保证要把铁的日产量提高到二千斤,并在组内开展人人争取做模范的竞赛活动。她的话一说完,黄继光一号炉炉长、团支部副书记占泽义马上站起来应战道:“不仅要开展人与人之间的竞赛,我们两炉之间也来个竞赛。”李淑琴说:“好呀!我们妇女也不落后,竞赛就竞赛。”两个炉各自提出了战斗口号。竞赛开始了,刘胡兰一号炉首先改用突击车水的方法来拉风箱,换班勤,风力足,火头高,下炭快,因此,比黄继光炉提前十多分钟出铁一百零七斤。这时,女炉长李淑琴拿起了广播筒对着继光炉喊道:
继光炉上你听清,姑娘干劲破大顶,炉产生铁一百零七斤,钢铁生产超你们。
继光炉的青年们着急了,个个脸上通红,炉长占泽义也拿起了广播筒回答:小小姑娘莫逞能,赶过一次算的甚,下炉要是不胜过你,苦战实干不收兵。
黄继光炉长喊了后,便带着组员去学习女高炉的经验。女炉长坦率地告诉他们。黄继光一号炉马上采用了她们的方法,同时修理了风箱,改两人拉为三人拉。结果,黄继光一号炉比刘胡兰一号炉提前四分钟出了铁,产量由一百二十六斤提高到一百五十斤,比女高炉高四十三斤,黄继光炉占了先,竞赛红旗由女高炉插到了黄继光炉上来了。
第一回合后,两个炉子都分别成立了日产量提高研究小组,积极准备竞赛。两个炉长碰头交换了情况,彼此取长补短。第二炉竞赛的结果,刘胡兰一号炉提前两分钟出了铁,炉产由一百零七斤提高到一百七十七斤,比黄继光炉高出二十七斤,刘胡兰一号炉又一次占先。全炉的姑娘们兴奋的唱起来:
不怕苦来不怕难,钢铁坚来心也坚,铁水奔流似大海,女将已经胜过男子汉。
黄继光一号炉的小伙子们,听姑娘们这么一唱,马上回答道:“不要紧,红旗我们马上要抢过来。”最后,黄继光一号炉又以炉产一百九十一斤十二两,比姑娘们提前六分钟多出十五斤铁,而取得了胜利。
时间一分又一分的过去,两个小高炉之间的竞赛,愈来愈激烈。铁的日产量随之往上升着,从此这一对兄妹炉的英名,也在人们中间传扬开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