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依靠群众改革企业管理制度
中共上海柴油机厂委员会
依靠工人还是凭制度办事
整风运动以前,本厂共有规章制度一百三十三种,各种表报达七百余种。科室组织有二十六个,管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6.4%,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拖拉扯皮现象经常出现。许多规章制度,不是有利于生产的发展,而是约束了群众积极性的发挥,群众与领导之间矛盾很多。
生产计划虽然也交下面讨论,但主要是要群众保证执行。每日每班计划均由科室安排,常常不切合实际,工人生产任务提前完成了,还领不到下一批活的料。
从产品设计到加工,全由科室规定,加工按图纸、工艺按规定,每一零件每一程序均发工艺卡,任何人必须遵循,即使图纸有错误,也得经过申请批准,才能修改。工人一件建议经十多个单位流转,因此小建议从提出到批准,至少三个月,大的就得半载一年。在产品质量上强调对工人进行监督,因此检查人员多至一百四十七人,似乎只有检查人员重视质量,因而检查人员就和工人经常发生矛盾,甚至处于对立地位。
其他在财务、人事等管理方面,同样须经过繁复的手续。以出差费为例,批准是一个部门,审查属会计科,付款到财务科;一个工人调离厂须至全厂车间科室跑遍,经过各单位盖章才能办理离开手续。又如工人八小时以外继续做一些工作,需要经过工长、车间主任、安技科、总务科同意、厂长批准才行。
总之,管理就是科室订制度,拟规章,其突出的特点就是“管人”,而且管得很死。这就提出了究竟是根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所提出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搞好生产,还是依靠科室少数人凭着一套制度来“管”好生产的问题。
管理权下放以后
大跃进的形势暴露出旧的一套管理制度有许多问题,在此情况下,学习了庆华工具厂的经验,在党委领导下,推行了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这一变革,改变了过去少数人“管”多数人的情况,出现了干部和工人大家一起进行企业管理,上下一致、打成一片的新风气。由于管理权力下放,在工人思想上、干群关系上、工人与工人之间关系上、生产与管理关系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工人的主人翁责任感提高了。生产小组有了生产计划调度权、工时定额权、人事考勤权、工资统计权、工具管理权等等,小组工人就自己推选组长和各
“员”,分工负责各项工作。这样工人感到自己责任更大了。工人王林福说:“现在阿拉是主人,自己管自己了。”由于管理权由小组掌握,工人完成国家生产计划的责任感也大大加强。工人参加管理,“各人自扫门前雪”只管操作八小时的情况也变化了,形成了人人管理计划,个个关心生产的局面。现在每月生产任务只要车间领导把月度任务告诉大家,提出商品出厂期的要求,工人自己就马上通过小组会进行讨论,大家来商量安排计划,并且大家订保证,月中进行检查,月底再加以总结,在每次讨论中都提出可能碰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办法。这就不仅使计划及时准确,而且工人也知道当天做什么,整个月干什么。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如柴油机车间工人参加管理的第一个月(6月份),柴油机生产比1月份增加三百台,该车间的轴承小组提前七天完成了6月份生产计划。如油泵车间9月份接近月底时,全车间都完成了任务,只有二百一十六油泵外壳小组处于危险境地。当这个事情被附近床子上的工人知道后,一传二,二传三,各小组立即都来支援,这个小组的任务终于也提前二小时完成了。
经过大鸣大放、大字报、大争大辩,这场群众性的企业管理上的大改革,不仅在管理形式上有了改变,而且使党的政治思想工作面貌也有了变化。做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多了,先进的工人群众都起来做政治思想工作,尤其是小组长积极分子更加活跃了,为完成小组的生产任务,搞好小组团结,他们积极进行政治工作和思想工作。如油泵车间芯套小组和油尖外壳小组,有几个人长期以来不积极,定额达不到,小组发现主要是思想问题,就耐心帮助教育,终于几个人都转变了,产量很快的提高一倍多。但是正如柴油机车间一个工人所说:“经过整风,工人参加企业管理,每个人的觉悟都有所提高,但落后的思想,落后的工人还是有的。这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经过整风和群众性的企业管理上的一系列革命,工人不仅学会了用辩论的方法解决生产上的关键问题,也学会了用辩论的方法解决工人之间思想上的问题。如柴油机车间机体工组王金鑫在计件工资改为计时工资后,生产下降,小组就针对他的错误思想进行辩论,通过辩论,王金鑫的思想通了,生产的积极性马上就高涨了。正如柴油机车间党总支书记说:“通过辩论,分清是非,是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好办法。”过去光干部到工人家中访问,现在工人互相到家中访问,通过访问来进行思想工作。由于工人群众主人翁感增强了,做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就越来越多。
在生产管理权、财经管理权下放的同时,一部分技术管理权随之下放。随着各种权力的下放,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关系也有了变化,技术人员的思想也起了变化。过去技术人员不接近工人,自以为比工人“高明”,漠视工人意见,大大损害工人的积极性。现在随着权力下放,部分技术人员下放到车间,通过劳动接近工人,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老工人是有着丰富操作经验的,渐渐地感到过去自己闭门造车的不对,因此,过去一百个不采纳的建议,今天重新被采纳了。这样一来,工程技术人员思想开朗了,工人的意见也少了;工人有了意见也去找技术人员一道商量了。这不仅对工程技术人员思想改造有利,对发挥工人群众大闹技术革命的积极性有利,对生产大跃进有利,而且可以缩短工程技术人员同生产工人之间的距离。
开展思想斗争
企业管理的大改革,我厂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的整个过程,是发动群众的过程,是先进思想与右倾保守思想斗争的过程。这两种思想的斗争是很尖锐剧烈的,它主要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干部与群众之间和工人群众的先进与落后之间。
在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这种斗争,从权力下放开始,几乎每个环节都暴露得十分突出,特别表现在技术人员身上。他们迷信书本,以为自己看法科学,“工人眼光狭小”。甚至有人公开说:“要工人来管理,简直是瞎胡闹。”他们说:“行政管理要工人参加还马马虎虎,技术管理可不行!”把技术管理说得十分神秘,似乎高不可攀。同“技术管理神秘论”进行了斗争,用事实教育了技术人员,使他们从不相信群众到相信群众,看到工人的智慧与力量。同时也帮助工人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在管理科室中,斗争也是很尖锐的。他们强调生产管理的复杂性,迷信规章制度和报表“管”生产,实际思想上就是“管”人。他们有的公开说:“我的思想就是不通,不信走着看好了,一定要乱。”权力下放一开始,产品检验的问题就引起了斗争。检查科总是觉得不对头,为了给自己找到根据,曾三番五次的到兄弟厂去探索情报,他们的想法是:只有检验员才是代表国家对质量负责的,好像厂长对国家也不负责,更不相信工人群众能够对产品质量负责对国家负责了。
权力下放的开始,在领导思想上也是不够坚决的。对上述一些问题,尤其是技术管理上的问题,仍然有着迷信思想,不敢碰,不敢大胆地相信工人群众。这个问题在实质上,就是究竟依靠谁相信谁的问题,是相信和依靠发动起来的广大群众呢,还是相信和依靠少数专家工程师?是抓紧还是放弃党在技术上的领导权?当时领导上虽然邀请了庆华工具厂的负责同志来厂介绍他们权力下放的经验,想学习庆华工具厂的经验,把企业管理的大权交给工人群众,但当工人群众真正起来以后,又有些犹豫不决。如当时水箱车间和毛坯车间工人,提出了某些权力应当下放的意见,并做了准备工作,但领导上仍然不够果断,还在那里试点,考虑工人是不是真能管起来。而工人群众对参加企业管理是十分积极的。实践证明,工人自己管,不但能管,而且管的比过去少数干部管的时候好的多;不但生产计划能管起来,就是技术管理工作管的也很好。
巩固提高的三个问题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一、两参一改中的干部参加劳动(下放到车间的例外)情况不正常,前紧后松,尤其厂级(科室在内)干部,目前由于忙于事务,处在下不去的状态,管理人员如此,工程技术人员亦如此。党委虽曾组织动员技术人员下去过几次,但下去后,搞一段时间就又上来,形成不赶不下去。
二、在破与立的问题上,破是破了,但在立的问题上后来没抓紧,直到今天,一些需要建立的制度,还不完善,不能令人满意。尤其对权力下放后如何帮助小组管好,提高小组的管理水平,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就是说,权力下放,干部的责任不但不是减轻了,反而是加重了,因为过去主观主义自搞一套,现在是走群众路线来管理企业,在这当中,干部如何加强领导,就是既民主又集中,既要走群众路线,又必须加强党的领导,还需要摸索和总结出一套经验来。
三、两参一改,尤其是工人参加管理后的巩固提高工作上发展的不平衡,比较起来,目前柴油机车间比较好,其他车间较差,油泵车间与工具车间更差一些。
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这一企业管理上的重大改革,是我们厂里工人同志发扬共产主义风格的表现,是政治挂帅的结果,是党的整风运动的伟大产物之一。我们将继续贯彻整风精神,在企业管理中,坚决走群众路线,随时解决各种矛盾,通过“两参一改三结合”,使我们的企业管理水平真正提高一大步。


第2版()
专栏:

条条道路通向高炉群
江彰县修公路架索道辟航运,环绕炉群修建交通网
本报成都26日电 记者纪希晨、孙跃冬报道:四川省江彰县以土高炉为中心修建四通八达的运输网,保证炉群正常生产,把大批劳动力从肩挑人背下解放出来。
江彰县境内多山,矿藏丰富,是将来四川省的钢铁基地之一。现在,来自三台、罗江等六个县的民工,在这里建立了包括三千座土高炉的八处炉群。这个县境内虽然有铁路、公路和航道,但是通往矿区和炉群的道路却很少,有的甚至没有。全民炼钢炼铁运动中,占钢铁大军40%到60%的人力投入了矿石、燃料和生活资料的运输工作。山陡路窄的矿区运输线上,拥挤不堪,运输效率很低。
为了保证炉群的供应,并且及时把生产出来的钢铁运送出去,县委发动群众采用“小土群”的办法,改革交通运输,要求把矿区和炉群、炉群和炉群,以及炉群和铁路、公路、航道等交通干线密切联系起来。除已修的中雁公路作为干线,辅助宝成铁路作短途运输外,计划再经过二十多条简易公路支线,把分散在各地的炉群和矿区连接起来,然后再修一条干线,把八处炉群直接连在一条线上。纵贯主要矿区的涪江和让水河,八十多公里的航道也将加以开辟整治,并要新修大批木船。从矿区到码头、车站等转运点之间,要修筑九条二十九公里长的架架车道,用架架车、手推车等把矿石集中到车道、船运的转运点。
高山矿区内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方法,也在大力改革。在悬崖峭壁间,过去只能靠人力背挑来运输矿石下山;现在,开始因地制宜地建设木轨土火车道、空中索道、滑道、绞车、溜槽等,采用改良工具把矿石运下山来。这样,既能节省劳力,又能提高工效。何家山矿区依陡坡地势修建的溜槽,能把矿石及时运到让水河边,一天可以运三千多吨矿石,消灭了肩挑人背,节省劳力四千个,提高工效二百倍。
目前,除一条连接炉群和矿区的干线公路正在勘测外,其余简易公路都已开工修建,有的已经通车。矿区的许多土火车道、索道、溜槽,已经架设起来。
四川省交通厅最近召开现场会议,向全省推广了江彰县的经验。(附图片)
上海徐汇区设计成功一座一炉十膛卫星式反射炉,每只炼池的容量约为一百公斤,二十分钟即可出一炉钢。 新华社记者 夏道陵摄


第2版()
专栏:

盐湖上建成大钾肥厂
本报西宁26日电 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上,最近建成一座大型的钾肥厂——察尔汗钾肥厂。这个厂在生产准备期间,就试制出两百多吨钾肥,质量很好,含钾量达到55%以上。
察尔汗盐湖在柴达木盆地的中心,面积有一千六百多平方公里。由于湖水含盐分极多,盐湖结成了一层厚而坚实的盐盖。这个工厂就建筑在湖中的盐盖上,三百八十座活动房屋、各式各样的帐蓬和几栋用盐块砌成的房子连成一大片;入夜,电灯照耀通明。四个月以前,这里还荒无人烟,今天,俨然是一座小型湖上城市了。
察尔汗盐湖有着取之不尽的制造钾肥的原料——包含大量钾盐和一些钠盐、镁盐的光卤石矿。工人们用铁钎把盐盖撬开,挖取矿石,放在水中振荡,钠盐便沉到水底,镁盐溶化,而钾盐悬浮在水中。把水澄清,取出沉淀物压滤、晾干,便是质量很好的钾肥。明年这个厂可生产钾肥二十万吨。


第2版()
专栏:

民间运输工具技术革命展览会在南京开幕
据新华日报消息 全国民间运输工具技术革命展览会,23日在南京正式开幕。
这个展览会是全国民间运输工作会议举办的。目的在于检阅民间运输工具技术革命的成就,交流经验,相互学习,从而把民间运输工具技术革命运动推向新高潮。反映技术革命成就的展览品,有图片、模型和实物四百零四件。这些展品生动地反映了从港口码头的装卸、起舱搬运,一直到运输车船,各个运输环节、各种运输工具上的革新和新的创造。


第2版()
专栏:

街道工厂往何处去
欧阳超
街道工厂往何处去?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为什么有这个问题呢?因为许多城市的街道工厂在发展中都遇到一些困难。一曰生产方向不明确;二曰原材料不足;三曰技术力量跟不上。由于出现了这样一些困难,有些街道工厂曾同大工厂抢任务、抢原材料,抢技术工人。“观潮派”之流就站出来说:“快收摊子吧!这样搞下去还叫什么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当然是要讲的,但“收摊子”却要不得。我们国家的工业不是多了,而是还很不够;摆在街道工厂面前的,不是“收摊子”的问题,而是把摊子搞好的问题。既支持街道办工厂,又避免不同大工厂在任务、原材料、技术力量方面发生矛盾行不行呢?行。今天本报发表的西安市的新闻就提供了一条很好的经验,这就是:组织街道工厂为大工厂加工。
街道工厂为大工厂加工之后,不仅任务固定下来了,方向明确了,原材料也不必到市场去“抢”,技术问题也可以得到大工厂的帮助。这些,对于街道工厂的巩固、提高和发展,显然是有决定意义的。更重要的是,把街道工厂组织在大工厂的周围,使街道工厂同国营的和地方国营的工厂挂上钩,就把街道民办的工业同国家计划联系起来,增强了完成国家计划的物质力量。
对大工厂说来,也增加了助手。大工厂把一部分技术比较简单的活交给街道工厂去做,就能腾出力量来担负国家更多的生产任务。而且大工厂本来就有许多产品零件是由地方小厂协作生产的,大跃进以来,这些小厂纷纷“升级”,自己承担了独立制造的任务,挤掉了一部分为大工厂生产的协作产品,街道工厂正好补上这个位置。
大工厂是正规军,街道工厂是民兵。民兵要配合正规军作战,正规军要帮助民兵发展。将来,在需要的时候,一部分街道工厂也可能发展成大工厂的一个分厂或者一个车间。大工厂把一部分街道工厂组织在自己的周围,街道工厂为大工厂服务,是一件对国家、对自己都有好处的事情;也是一件对目前、对将来都有好处的事情。看来,这件工作很值得抓一下。


第2版()
专栏:

西安街道工业为大厂加工
大厂找到有力助手 小厂得到巩固发展
本报讯 记者李茜报道:西安市组织街道小型工业和学校工业为大、中型工厂加工,既可以解决大型工业劳动力紧张的问题,又可以提高小型工厂的技术水平,解决小厂缺乏原材料等问题。
大跃进以来,西安地区的大、中型工业任务增加都很多,尤其是机械制造工业,任务一般都比去年增加数倍,因此普遍感到劳动力不足。另一方面,西安市已经办起四千六百多个街道合作工厂,共有四万多名职工。各大、中学校也办起了五千个小型工厂。这些小型工业在前一个时期的发展中曾经有一定的盲目性。中共西安市委为了引导街道小型工厂向正确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避免在原料、设备、劳动力等方面同钢铁、机械等大、中型工业发生矛盾,决定组织街道工业和学校小型工业为大厂加工,或者让小型工业承担一般的修理任务。这样,就可以使大、中、小型工业互相协作,共同提高。
最近,很多大、中型工厂已经把一些简单的和主要用手工操作的工种和工序划分出来,交给附近街道和学校办的小型工厂进行生产。大工厂腾出人力、厂房、设备,便去搞大型和精密产品的生产,扩大工厂的生产能力。例如,西北汽车机具修配厂今年开始担任机床、锅驼机、转炉、冲天炉等设备的生产任务。由于工人基本上没有增加,劳动力十分紧张。为了按期完成这样繁重的生产任务,这个厂和红星机械厂、第三金属合作社、第四金属合作社以及第三十八中、三中、二十九中等学校办的小型工厂订立了加工合同,将一些小型的铸件、锻件、螺丝钉及一些简单的零件委托这些小厂加工。这个厂便腾出技术工人生产五十公斤以上的大型铸件和较精密的机械加工件等,基本上改变了过去生产任务过于繁重和劳动力紧张的现象。
为了保证各小厂加工的产品质量合格,大型工厂都实行了师傅带徒弟的办法,迅速提高小厂职工的技术水平,并且支援他们一些较简单的设备。西北汽车机具修配厂采取了吸收小厂工人和中学生到厂实习,或派生产组带着本厂的生产任务到小厂去生产的方法,将技术教给小厂的工人。因此,小厂加工的产品质量一般都能达到要求。由于小厂工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接受生产任务的范围也愈来愈广,数量也愈来愈多。
街道工业为大、中型工厂加工,对它们本身也有很多好处。首先是有利于街道工业的巩固和发展。街道工业在没有为大型工业加工以前,原料和销路问题相当大;给大型工业加工以后,供销问题就基本解决了。第二,可以逐步地把千万个街巷民办工业纳入计划轨道。第三,街巷劳动者经过加工的锻炼,可以成为大厂的劳动后备军。少数小厂技术水平和机械程度提高以后,还可以升级。


第2版()
专栏:

“大”“洋”加“群”产量翻番
鞍钢第一初轧厂即将一厂变两厂
新华社鞍山26日电 鞍钢第一初轧厂放手发动群众的结果,11月下旬以来每小时的钢材生产能力,已经由9月份的三百多吨很快提高到五百多吨。按照这个水平,明年它的钢材产量就可以比今年增长一倍以上。
鞍钢第一初轧厂今年经过整风运动以后,生产上出现了跃进局面,炼钢厂供应它轧制钢材的热钢锭不能满足需要,因而调用的冷钢锭逐渐增多起来,10月份占到25%以上。冷钢锭的加热时间要比热钢锭长三倍到十倍,这就使均热工段加热的钢锭不能适应轧钢工段的需要,影响到钢材产量的提高。工人们曾想了很多办法来缩短烧钢时间,但是由于只限于部分人在操作方法上作点滴改进,因此效果不大。为了彻底克服生产落后环节,第一初轧厂党组织决定发动群众实行快速加热。开始时,有些干部不敢把措施交给群众,怕猛然提高加热效率会出乱子。但是,党组织坚决采取了放手发动群众的方法,向群众讲形势、讲任务、讲意义、讲措施,发动大家大胆进行试验,哪个炉子首先试验成功,就推广哪个炉子的经验。结果,10月14日晚上三号炉当班的职工首先把加热效率提高了一倍;随后,全部均热炉推广了三号炉的经验,都实现了加热效率翻一番的目标。
均热工段的跃进事实,充分证明了群众运动的威力。第一初轧厂党委在这个基础上,又提出了“班产六百(轧制钢锭块数)、日产万吨(钢材)、一厂变两厂”的革命性口号,引导群众向新的薄弱环节进攻。由于均热工段生产效率提高,轧钢工段相对地落后了。它不能把加热的钢锭及时轧成钢材,成为当时全厂能否增产的关键。可是这个工段的段长受着教条主义的束缚,认为生产搞不好是因为规程制度不严,因而平时更多的是依靠制度和命令办事,大大限制了群众积极性的发挥。党委分析了这个情况,便首先发动群众展开批评,使工段领导树立了坚决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思想。在这一基础上,轧钢工段很快出现了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紧密结合进行技术革命的新局面,获得了很大成果。今年7、8月间,这个车间的技术人员曾经数次研究加大初轧机轧制断面、改造连轧机来提高轧钢能力的问题,但是一直没有成功。这次把这项技术改革方案重新提出来,发动工人参加讨论、设计和施工,只用八天时间就改革成功了,使初轧机的轧制能力提高了42%。
目前,鞍钢第一初轧厂正在进一步通过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解决在新的生产基础上出现的新的不平衡。


第2版()
专栏:

保定车站装卸土机械化
货车随到随卸 货物随到随运
本报天津26日电 北京铁路局保定车站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大闹土机械化,基本上消灭了装卸车背、抬、扛的笨重体力劳动。装卸效率提高近四倍,作到货车随到随卸,货物随到随装随走。
保定车站原来只有一台起重两吨的汽车起重机,装卸货物几乎全靠人力,全体职工昼夜突击,每天最多只能装卸一百一十车货物,还不及每天装卸任务的三分之一。货物积压现象一度非常严重。中共北京铁路局保定地区党委会提出
“依靠大家动脑筋,制造土装卸机械,让无翅鸟插翅高飞”的口号,发动群众开展以消灭“背抬扛”为中心的装卸工具改革运动。三个多月时间,先后创造出人推的、手摇的起重和溜卸等装卸土机械二十种,装卸效率大大提高。例如,过去卸棉布、皮棉包和大件箱装货物都是人背,载重三十吨的一车货,十个壮劳力最快也得用一小时零四十分钟才能卸完。工人苗春兴根据滑车道理创造出一种高空架线滑轮溜卸器,只用六个人二十分钟时间就能卸完。为了便于水泥、粮食等袋装和煤炭、砂、石等散装货物装卸,这个站上工人还研究出单把车、元宝车、铁锨车、轻便虎车等小巧轻便的手推车,多节和独节土制手摇竹板链万能输送机、吊斗式双臂吊杆等装卸机械工具,不仅消灭了背、抬、扛等笨重的体力劳动,而且大大缩短了装卸车时间,使货车周转率提高一倍多。
这个车站的装卸工人,还抽出二十多个人建立起装卸机械、工具制造厂,成立了炼铁、翻砂、烘炉、木工和机工五个专业小组,自己制造出从炼铁到翻砂、锻造、机器加工等一套土机器和生产工具。为了进一步提高土装卸机械效率,这个站工人正在开展第三个战役——制造电动机,改进土机械,由“小土群”向装卸机械电气化方向迈进。


第2版()
专栏:

芙蓉湖上运输忙 钱松岩作


第2版()
专栏:

黄河截断了
本报记者 君谦
25日清晨,三门峡神门岛上泄水道截流工程合龙了,至此,黄河三门峡的整个截流工程基本结束。
按照设计,三门峡截流工程要在河水流量降落到一千秒公方时进行,要到12月8日结束。但是今年遇到了黄河丰水年,11月又遇到了五十年来的最大丰水月,最大流量曾达到二千四百三十秒公方,在神门河泄水道截流合龙的时候,流量仍然在一千六百秒公方以上。即使流量这样大,但是截流工程只费时七天又二十一小时四十五分,比设计时间大大缩短。这样高的速度在世界水利工程中是少有的,这说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技术已跃到世界先进水平。
截流工程的提前完成,为今后右岸开挖大坝基坑和浇筑大坝奠定了胜利基础,为提前一年拦洪,提前半年发电,提前解决特大洪水对于下游的威胁,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果11月份截流工程不能完成,或因为河水大而推迟截流工程,12月凌汛开始,就不能进行截流,当然也不能开挖基坑,更谈不到浇筑大坝。那样,整个工程要推迟一年,损失将是很难估算的。
工程为什么进展得这样迅速?政治挂帅是极重要的保证。全体职工人人以能参加这项根治和开发黄河的伟大工程的建设为荣。各单位的一切工作,都为截流工程服务,人人干劲冲天,精神抖擞。三门峡工程局和三门峡市的党政领导同志,也都日夜在施工前线指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工程安全顺利地向前猛进。在截流的日子里,每一分钟左右就有一辆汽车把约四点五公方的石头倾泻到狂流中,每班都超额完成任务。设计规定每天投石四千公方,结果平均每天投石六千多公方。
严密的组织准备工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三门峡工程在6月份就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截流工程方案;10月对职工进行关于截流工程的组织和宣传教育工作。有关的单位选拔了政治条件好、身体强健的工人参加截流,训练了运输截流物料的汽车司机,特别训练了驾驶载重二十五吨汽车的司机,几次检修了机械,充分准备了物料,修治了运输线路。进入11月,由工程局和三门峡市的党政领导同志组成了截流工程指挥部。各项工作作了预演,演习大块石如何吊装方便,演习抛投十五吨重的混凝土块。在截流工程模型试验中,发现了在进占的时候有严重的坍塌现象,实际进占的时候将会出现人身事故或机械事故。工程局副局长谢辉发明了在进占的戗堤上铺“安全排”的设备,这样,三辆汽车可以同时在上面往河里倾倒石头,既方便又安全,对于提高工效加速进占起了巨大的作用。工程开始后,三十多辆汽车,一辆接一辆,日夜不息有条不紊地轮番往河里倾倒石头,没有发生什么事故。真是兵精将勇,武器精良,组织严密,行动迅速。当一切准备工作做好了以后就以谨慎的态度,在11月17日进行了截流工程的演习,从演习中摸一摸黄河水的脾气,暴露问题,吸取经验。
建设工人们没有一个人在凶暴的黄水面前束手束脚,没有人被设计条文束缚住。拿截流方法来说,外国都是用在整个截流断面上全面抛石的平堵方法,但是我国有几千年来在黄河上行之有效的立堵式的进占方法,于是断然否定了平堵方法,采用了立堵式的进占方法。截流工程演习的那天,虽然河水流量是两千零三十秒公方,超过设计流量一倍多,但是建设者们没有等待河水的降落,而是积极地战胜这个困难,没有耽误整个工程的进度。
截流工程的组织准备工作和设备,虽然具有很多优越条件,但是黄河水毕竟是很凶恶的敌人,不能轻敌。指挥部除了在内部广泛地吸取职工的合理化建议外,又从黄河下游请来六位防洪工程队长,这六位队长都有几十年的防洪丰富经验,都堵过几十个以至于百多个黄河决口。他们日夜轮班在现场观察水势的变化,观察进占抛下石头的变化,用杆子试探河水对于戗堤淘刷的情况,及时将情况报告给指挥部,给指挥作战以很大的帮助。最后,应当谈到:苏联专家的无私的帮助起了很大的作用。苏联专家不但负责作了三门峡水利枢纽的设计工作,在施工中,又以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来帮助施工。苏联列宁格勒设计分院三门峡工程设计总工程师柯洛略夫、施工处长阿加拉科夫等,都经常到工地观察指导,有力地支援了截流工程的顺利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