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向朝鲜艺术团学习
钱俊瑞
勤劳、勇敢和富有才智的朝鲜人民,现在正跨上千里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大道上飞跃前进。他们在经济和文化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受到中国人民热烈的欢呼和赞扬。兄弟般的朝鲜人民在各条战线上艰苦奋斗的精神都值得我们中国人民认真学习。他们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当然也不例外。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艺术团这次来到我国访问演出,是中朝两国文化交流和我国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他们优秀的演出,显然将使中朝两国人民以鲜血凝成的崇高友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同时又为中国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朝鲜艺术团演出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们能够及时和有效地反映现实斗争和生活。他们的男声小合唱“士兵之歌”,舞蹈“在高地上相逢”,非常成功地刻划出人民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有力地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女声小合唱“织布工之歌”和伽耶琴弹唱“纺车谣”,用十分优美的音节歌颂了纺织工人的劳动和生活。特别应该提出的,是令人欢欣鼓舞的舞蹈“铁水奔流”和“庆丰收”。前者是由一组矫健的男子舞蹈队,和另一组仙女般的女子舞蹈队美妙地组合起来,象征着一股铁水滚滚奔流和铁花飞溅的壮丽场景。后者是用轻快柔和的步调,表达朝鲜农民对多种农产高额丰收的欢庆心情。朝鲜艺术家们能够这样迅速和有效地反映工农业生产的跃进,从而推动生产的更大跃进,特别值得我国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习。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艺术团的同志们娴熟地运用了民族形式表现人民的新生活,并且做到推陈出新。舞蹈“扇舞”给人们多么清新优美的感觉!伽耶琴的弹唱,轻歌清音,把人们引入一种恬静、纯洁和高尚的境界。
朝鲜兄弟们用他们对于中国人民的深厚友情和热爱,像家人一般,亲切地演唱着中国的歌曲和舞蹈。他们怀着对美帝国主义同样的敌忾和对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心,歌唱着“一定要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台湾”。他们如同和中国工农兄弟一起劳动、一起生活,欢唱着“三套黄牛一套马”和“二郎山”。他们又以对于新中国实现了团结友爱的民族大家庭的无限赞美的心情,表演了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歌和舞蹈。朝鲜艺术团这种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对中国人民的真挚友谊,将在我国人民心中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加加深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伟大的战斗友谊。
让我们好好地向朝鲜同志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宝贵经验,来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时更加发扬我们的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进一步加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加强这个保卫远东和平和世界和平的强大堡垒。
1958年11月23日


第8版()
专栏:

轻歌曼舞凝友谊
志愿军文工团副团长 刘汝舟
当首都剧场打响了开幕钟,紫红色的丝绒帏幕缓缓地拉开时,我怎么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因为,刚刚和我们在平壤牡丹峰下告别的朝鲜艺术家们,今天又作为我们尊贵的客人,在我们伟大的首都北京会见了。看见那些熟悉的面孔,亲切的笑容,我禁不住要高呼:欢迎,欢迎,欢迎我们最亲爱的战友!
看了朝鲜访华艺术团的精彩演出,像过去在朝鲜每一次看到他们的演出一样,我们深深地被他们的艺术魅力所感染。我们的心随着婉转的歌声、美妙的舞姿在跳动,浸沉在中朝友谊的欢欣里。
观看以描写中朝军队并肩作战为主题的舞蹈“高地相逢”,我们就像回到了那烟硝弥漫、炮火纷飞的战场。在那艰苦的战争岁月里,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挥了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互相配合,互相支援。战士们把鲜血流在一起,打败了我们共同的敌人,争取了我们共同的胜利。当舞台上朝鲜国旗和志愿军的红旗交叉挥舞的时候,中朝人民的心也亲密无间地溶合在一起了。通过艺术家们感情奔放、富有战斗性的舞蹈动作,使我们回忆起多少人民军同志的纯朴的面孔,又使我们回忆起多少朝鲜人民用鲜血支援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动人故事啊!
当我们听到朝鲜艺术家们以高吭嘹亮的歌喉,唱出“一定要把红旗插在台湾”的时候,我们内心里充满着难以描述的感激之情。是的,台湾是我国的领土,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听了你们的歌声,我们仿佛看到在我国六亿人民的背后,有着成千上万,几亿、几十亿的朝鲜人、越南人、蒙古人、苏联人、社会主义大家庭所有的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在支持着我们的正义斗争!亲爱的朝鲜战友,请你们相信:也像你们支持我们一样,全中国的人民,全世界的人民也都在支持着你们为完成统一而进行的正义斗争!
看完你们的“铁水奔流”、“庆丰收”等舞蹈,我们就想起了你们在战后迅速恢复和新建的许多规模宏大的工厂,以及丰衣足食充满着幸福景象的农庄。在过去的八年中,我们深深地知道,英雄的朝鲜人民不但勇敢、顽强,能战胜任何强大的敌人,捍卫自己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且他们又多么勤劳和善良。我们曾亲眼看到,他们用劳动的双手,在战后的废墟上建立起自己美好的生活。如今又在金日成同志的领导下,跨上了千里马,向着更加幸福的明天奔驰!朝鲜的艺术家们过去是争取卫国战争胜利的鼓舞者,今天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鼓舞者,金日成同志曾嘉奖过你们:“像朝鲜的工农业建设一样,艺术事业也跨上了千里马”,这是你们刻苦的劳动所应得的荣誉。你们艺术为政治服务、深入工厂、农庄和群众密切联系的作风,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
我们深深地知道:朝鲜人民善歌善舞,具有高度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朝鲜的艺术家们继承了这个光辉的民族传统,并不断地发展了它。许多古典的和民间的歌舞,经过朝鲜艺术家们的辛勤劳动,年复一年地放出了灿烂繁茂的花朵。优美的富有民族特点的“扇舞”、“剑舞”和古老的伽耶琴的清雅的弦声,都曾享有崇高的国际声名。在此次的演出中,我们相信:不论在政治上、还是在艺术上,都会给中国观众带来最大的满足。
亲爱的战友们,你们的每一个节目,都是那样高度的成功,过去,在艰难的日子里,你们曾以这些节目,到我们志愿军连队、坑道中作巡回演出,鼓舞战士们行军作战;今天,你们来到了我们的祖国,通过你们的表演,也定会在中朝文化交流和中朝人民以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上,增添新的光辉!(附图片)
珍珠舞姬(速写) 阿老作


第8版()
专栏:英雄人物数今朝

一个农民发明家
裴化
因为孩子闹,也因为自己有心事,张广义又一夜没閤眼,他下定决心:非把她叫回来不可!眼巴巴等到天亮,他一骨碌爬起,胡乱擦把脸,顾不上起火做饭,就往外跑。刚跨出门,听见屋里孩子又哭了,只得返回来,百般耐心地哄住了,才抽开身去。
他先到生产队长家告了个假,就朝村外岳父家飞奔。啊,好早,孩子他妈已经出来担水了。他上前去才招呼了一声“喂”,不料她一见他,赶紧连人带桶一块缩回门里,喀?一声下了栓。张广义敲了一阵敲不开,发话道:“你这是怎么的了?也不怕人家笑话。”门里“哼”了一声道:“就是怕人家笑话,才跟你离婚。”“离就离呗,干嘛又悄悄儿的走娘家来了?”“不是离不成吗?没听见党支书劝说来着?”“那就回呗,总不能一辈子老在娘家。”“……”,门里没答话。等了一阵,不见动静,张广义只得软软地央求道:“我说,你还是回吧,我特意请你来了,孩子们也等着你呢?”“那你是答应不再胡生法了?”“什么胡生法!你还不开窍?创造发明是正经事,我是搞定了。”“嘿,我不开窍,我落后,你进步,那就各走各道吧。”“你倒是回不回?”“不回。”“不回也得回,你给我出来!”“不出来,你敢咋的?”……
两个隔着门儿你一句我一句,就此顶上了嘴。张广义急了,把门敲得锣鼓般响,可是门就是不开。“你再不开,看我拿石头砸!”这话真灵,呀的一声门果真开了。不过当门站的却是老岳父,正虎着脸,把旱烟抽得丝丝响。张广义一见,凉了半截,心想老头子比他闺女还顽固,用什么话去说通他?正思忖间,老头子开口了,冷冷地:“好女婿,大清老早就上岳家请安来了?”见女婿不言语,就又说:“实告你罢,就为着你那胡生法,社里都赔了四、五百元了,如今干部斗你,群众骂你,我闺女也没脸跟你过了。算我晦气,嫁了闺女还得老子来养活,……”张广义气得不行,没待老头子说完就跑了。
张广义跑到半路,冷静了下来,心里对自己说:“这样不行,我又得生产,又得做饭照管孩子,两宿没睡觉了,哪还有时间去搞创造发明?”盘算了一阵,得了个主意:“要末你回来,要末你把孩子一块带去,反正不叫你拖住我后腿。”回到家里,抱起老三,牵着老二,叫老大跟在后边,重又上岳父家去。
父子四个敲了半天门,总不见应声。原来老头子从门缝里瞧见了又是他,故意不答理。张广义心生一计,把孩子们安排着坐在门口,自己高声说道:“我走了,孩子们都来了,管不管由你!”却不走远,闪在一棵大树后面。孩子们不见了大人,又嚷又哭,终于把孩子他妈引了出来。她抱起孩子,四处张望了一下,发狠道:“没良心的,……”。一面替孩子拭泪,一面自己也眼泪直淌。张广义见母子们哭做一团,禁不住也心酸起来,想上前去,又停住了,呆了一会,悄悄走了。
走到村头,迎面遇上两个落后群众。一个说:“工程师来了,让道让道。”一个说:“专家嘛,悠悠荡荡,好自在,跟二流子差不离。”张广义只做没听见,低着头回了家。
一来二往,天已擦黑。张广义又饿又累,进门就横倒炕上了。不过怎么也睡不着,心乱如麻。他想:别人闲言闲语都可不管,家里人阻碍实在难当。俺张广义搞创造发明、改革工具,是为了全村水利化,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没啥歪心眼,为啥大家反对?……不对,大家并没反对,反对的不过是一、二个保守思想的干部,二、三个落后群众。党支书不是就极力支持吗?况且也是俺自己头一炮没打响,改革工具失败了,白费了社里四、五十元钱,老脑筋人当然不愿意了。想俺从前苦得没饭吃,如今生活好了,而且成了个共产党员,哪能就此泄了气?想到这里,张广义猛地一翻身下炕,掌上灯,端到毛主席像前,看着毛主席,默默地说:“您老人家可听见俺说话,俺发誓永远不离开党。俺宁可不要老婆,俺也要坚决干下去。”
这时,党支书推门进来了:“老张,怎么样了?我今天忙着开会,没顾得上这儿来。咦,孩子们都到哪去了?”张广义好像见了亲人一样,猛的一把拉住支书,半晌,才一五一十地说出经过。支书同情地拍了拍张广义的肩膀,亲切地拉他到炕上坐定,直待他这阵激动平静下来,才严肃地对他说:“新事物往往要经过一段时期才能被人接受,不要气馁,党全力支持你的创造。……你爱人,没关系,会回心转意的,我明天就找她再谈谈。今晚,我约了几个内行来,一会儿就到。来,咱们先合计合计吧!”
窗纸快发白了,张广义屋里的灯还亮亮地。党支书、木匠老郑、还有几个社员,加上他自己,几个头凑在桌前,正对着一张设计图比划着说着什么。……………………
这是两年前的事了,发生在河南登封县文村乡。从那时起,张广义在党和群众的支持下,创造出了十五种新工具。他真的成了专家、工程师了。他被聘为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机械研究所的特约研究员。他又联合周围的木匠、老农、村里的“百事通”组成了技术研究小组,后来成立了“科学技术研究院”,陆续地又和大家共同创造出了四种新工具,改良了十七种旧工具。他真是个敢想敢做、百折不挠的共产主义战士!
至于他老婆,请读者们放心,她在党的教育下不久就觉悟了过来,早已和张广义和好。那老岳父、有保守思想的干部、落后群众,一经过大跃进的风浪,也都转变好了。(附图片)
苗地插图


第8版()
专栏:

塞上行
光未然
雄风心上留
(题苏蒙烈士塔)
狂飚如狮吼,
振臂上高丘。
奇兵穿大漠,
歼敌狼窝沟。
红星指北斗,
华表出云头。
仰望烈士塔,
雄风心上留。
小注:狼窝沟在张家口以北,形势险要。1945年苏蒙联军助我解放张家口,曾在此痛歼日寇。最近我代表文联、作协参加张家口地区文艺工作者大会,于十月革命四十一周年之前一日,过狼窝沟,谒烈士塔。其时北风怒吼,山顶积雪未消,塔上红星,光芒四射。
张垣即兴
(赠张家口文艺展览馆)
哪怕一穷二白!
有钢铁巨手,
英雄气概。
高炉夜战吐红烟,
照亮了长城内外;
挖出地下宝藏多,
炼成个黄金世界;
教江南大吃一惊,
同夸塞北。
有最新最美图画,
成千成万诗才。
问杜甫、李白:
可敢登上赛诗台,
比个又好又多又快?
张北行
(歌草原民兵)
我来张北看草地,
牧草割尽我来迟。
遍地高炉喷烟雾,
烟高地阔觉天低。
北风掠耳日偏西,
何处声声有马嘶?
久闻塞北多良马,
正是骑兵操练时。
马上民兵意气豪,
男兵英武女兵骁,
一声号令风尘起,
好似游龙戏浪涛。
枪在肩头刀在腰,
人有精神马有膘。
一心跨上千里马,
直飞东海斩狂蛟。
草原如今公社化,
炼铁炼钢炼兵马。
战马俯仰如人意,
拉草拉犁拉矿砂。
张北女儿木兰花,
马上飞腾如箭发;
下马投入钢铁阵,
火焰山里舞钢叉。
马下工农马上兵,
何妨倚马写诗文?
人有豪情马有胆,
揣诗纵马过长城。
塞上风光日日新,
新诗新画写新人;
新人新事写不尽,
万马驮诗到北京。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国际主义的深情
11月14日人民日报第八版刊载了魏巍同志所写“依依惜别的深情”。这篇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朝中两国人民深厚的友情,歌颂了朝鲜人民勤劳、勇敢、朴实的本色,歌颂了志愿军爱护朝鲜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崇高国际主义精神。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好像显现在我们眼前,使我感动得流下了热泪。看完这篇文章,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下定决心:学习志愿军的高尚品质,学习朝鲜人民的坚强意志。
洛阳市商业局 赵振和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多介绍这种土办法
看到人民日报11月10日二版刊登的用土法化验检查钢铁质量的经验介绍,我立刻介绍给同志们作试验。目前我们迫切需要通过化验作好配料,改进技术操作,提高钢铁质量。但是化验设备和药品不容易买齐全,而且搞一套还要百元到千元,因为成本高,操作技术复杂,因此好多钢铁战斗团还没有化验设备。这个经验很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希望报纸今后多介绍这种简单、方便、花钱少的土办法。并且希望将化验矿石的土办法介绍出来。
甘肃徽县冶金局 张寿考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学会做红薯面包了
人民日报11月6日第三版发表的河南省二十多个县实现红薯面包化的消息,对制作方法介绍得很具体。我市铁路地区食堂,根据这条消息开始试制,把80%的白薯泥掺上20%的玉米面,最初因玉米面粗糙,有裂纹,后来又用白薯掺细玉米面试制,解决了裂纹问题。
白薯面包人人夸好,不仅好吃,而且价廉,一斤还用不了一角钱,比玉米窝头还便宜。18日市里还召开了现场会议,准备在全市推广。
唐山市粮食局 李松涛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有实践意义的科学论文
11月12日人民日报第七版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写的“小麦高产的科学”,是一篇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的科学论文。
今年我国小麦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大丰收,生产实践中的奇迹粉碎了农业科学的陈腐观念。论文中精辟地分析了我国各地小麦高产经验,总结出新的科学理论。从这篇文章也看到我国的科学研究工作正在同生产实践、同劳动群众密切结合。
武汉郊区红星公社 冯一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从故乡的巨大变化想起的
我的故乡在河北平山,是抗日战争时期有名的太行游击区,也是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住过的地方。我1954年参军出来,最近读到家中来信,真是山乡巨变。修起了滹沱河水库、电站。过去双轮马车到不了平山县城,现在修建了铁路、公路。群众发扬老根据地光荣革命传统,鼓起冲天干劲,在党的领导下创造幸福的新生活。因而,我希望你们能够报道老根据地的全新面貌。并且希望报纸辟一个专栏,有计划地介绍全国某些县份飞跃前进的雄姿。
北京国棉三厂 阎竟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