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铁水直接炼钢 钢水直接铸锭
“小土群”炼钢技术大革新
故县钢铁厂日产量猛增土钢全部成锭
本报太原23日电 山西故县钢铁厂职工最近大搞技术革命,大胆改造小土群的炼钢方法,成功地采用了三项重大的技术措施,使土钢全部成锭,大大提高了钢的质量。
这三项措施是:第一,把土化铁炉、小土转炉和铸锭模三级设备连成套,使铁水钢水自动流、自动铸。这样,就使钢的日产量由过去四、五吨提高到十吨左右,质量由不能铸锭提高到全部成锭,每炉每天还节省了十二个人工。第二,洋高炉铁水不再经过铸锭、熔炼过程就直接流进炼钢炉,吹炼成钢和钢水“自流”成锭。这样,就使过去高炉上的炉前工人变成了炼钢工人,每炼一万吨钢由过去三百个人工减少到一百五十个人工。同时,还节省了许多机器设备和焦炭,减低了铁的损耗。第三,采用白云石代替镁砂补炉衬。
故县钢铁厂采取的这三项重大措施,引起了我国钢铁界的重视。鞍钢、武钢等都派人到故县钢铁厂参观学习。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对这三项重大措施给予很高的评价。他指出,这些措施的革命意义,是改变了旧的生产组织和旧的生产过程,改变了过去炼铁和炼钢割裂的情况,从而大大提高了钢铁生产。
故县钢铁厂在9月下旬大搞土法炼钢的时候,群众创造了小土转炉、土平炉和土炒炉等三种好的炼钢炉。但是不久,群众就发现这些炉子有很大缺点:费工多,钢的质量不好,一般都不能浇铸成锭。在小转炉上工作的职工首先动脑筋想办法改进。为了省掉抬运铁水、钢水的工序,避免抬运过程中散温过多,影响质量,他们建议使化铁炉化出的铁水直接流进炼钢炉,炼钢炉炼好的钢水直接流进铸锭模。这项建议得到了党委书记的支持。党委书记还同工人们一起研究和设计了“自流”的设备。他们把化铁炉、小转炉和钢锭模分别安装在三级土台阶上,这样铁水和钢水就再不用人力来抬搬,而能顺着沟槽自动流入指定的地方。
小土群炼钢方面的这一创造,启发了洋高炉上的工人。他们也研究出洋高炉铁水直接炼钢和钢水“自流”铸锭的办法。用这种方法炼钢,需要设备很少,一套日产一百多吨钢的设备,只用两千多元。此外,工人们针对炼钢炉遍地开花以后炉衬缺乏的情况,研究出用我国许多地方都出产的白云石代替镁砂做炉衬的经验。他们用白云石代替镁砂做的炉衬,经过试验证明,在耐火度和延长炉子寿命方面,都超过了镁砂炉衬。


第3版()
专栏:

向企业化专业化工厂化迈进
山东安徽就矿石就燃料建立钢铁基地
本报讯 山东省正在加速重点钢铁基地的建设,以确保钢铁工业更大的跃进。
在全党全民大办钢铁的运动中,山东各地大搞“小土群”。到11月中旬为止,全省已经拥有小高炉、邵阳炉等六万多座,转炉和电炉六百多座;此外,还有五十多万个坩埚和大窑炉等。这些遍布各地的炼铁炼钢炉群,在短期突击炼钢铁当中曾经起了很大作用。但也存在着过于分散和有些炉群距矿石、煤炭产地太远等缺点。
中共山东省委为了加速发展钢铁工业,根据就矿就煤的原则和合理的工业布局,决定加速建设济南、莱芜、峄县、临沂、淄博、潍坊六个钢铁基地,初步确定,在这六个基地内逐步建设较大的钢铁厂四个,中型钢铁厂六个,另有很多小型钢铁厂分布在大、中型厂子的周围。仅四个大型厂建成以后,按照设计能力每年就能生产生铁五百五十万吨,钢三百九十万吨,钢材三百一十五万吨。
这些钢铁基地都建设在铁矿石、煤炭、石灰石和各种耐火材料极为丰富的地区,而且交通比较便利。这些基地在发展钢铁工业的同时,还能做到矿产品综合利用和带动煤矿、水泥、耐火材料、机械、炼油等工业的全面发展。
现在,六个钢铁基地在土炉群的基础上,一面加紧生产,一面整顿、巩固、提高,使它们逐步成为钢铁联合企业,进一步向企业化、专业化、工厂化发展。为了加强基地的领导,中共山东省委抽调了大批领导干部充实到各基地去。淄博基地已将原来的二十五个炉群集中建成二十五个钢铁厂,共建大小炼铁炉五百多座。现在二十五个厂的厂长,党委书记都已配齐,厂内简易的工作房和暖风房等已大部建起。潍坊基地还成立了钢铁公司,下设四个分厂,同时建立了益都虎头山、平度于埠、昌邑岞山三个矿石基地。
这些钢铁基地的建设,还采取了共产主义大协作的办法。有人的出人,有机器的出机器。莱芜、章丘、临沂等基地机械制造工业很薄弱,济南、青岛两市就把机械厂迁去,为当地钢铁厂的机器制造和修理服务。峄县钢铁基地由上海包干建设。从上海来的第一批人员,已经在本月初到达基地进行工作。
山东省在集中力量建设六个钢铁基地的同时,还要在青岛、烟台、济宁、聊城等地建设一批中型和小型钢铁厂,使大、中、小型钢铁厂星罗棋布,洋炉、土炉遍地开花,在全省范围内建成一个大、中、小和土、洋相结合的钢铁基地网。
新华社合肥23日电 安徽省许多土洋结合、以小高炉为骨干的高炉群,正在逐渐形成为许多钢铁基地。
中共安徽省委从全民大办钢铁开始,在建炉上便采取了土洋结合、以小高炉为骨干和质量并重的方针。一方面为了迅速提高铁的产量,提倡土法上马,建立起几万个小高炉;另一方面用很大力量抓紧兴建八立方公尺以上的小高炉。经过全省人民几个月的努力,现在建成投入生产和正在兴建的八立方公尺以上的小高炉已经有一千一百多个。这批小高炉,由于各级党委抓得紧,动手早,到12月上旬估计就可以全部建成投入生产。
中共安徽省委在全民大办钢铁开始的时候,还特别强调了合理布局的问题,提出了建炉的“四就”原则。这就是:就燃料、就矿石、就交通、就动力。在“四就”中至少具有两就条件的,才大批建炉。根据这一原则,几个月来,北从淮河边的蚌埠开始,南到长江岸的裕溪口,长达四百多里的淮南铁路沿线,和西起安庆东到马鞍山的长江两岸,许多城镇都出现了密集的小高炉群,并且逐步形成为基地。如马鞍山、淮安、淮南、合肥、芜湖、铜陵、蚌埠和安庆,就都是在这两条水陆交通线上形成较大的钢铁基地。这些钢铁基地,具有水陆交通的方便条件,有淮南煤矿和皖南小窑煤的煤炭供应,有马鞍山和繁昌等地的矿石供应,还有充足的电源。除了这些基地以外,省委还根据大别山区有几百年土法炼铁经验和丰富的铁砂条件,动员了成百万人上山进行土法炼铁,炼出铁的质量也都合乎国家规定的标准。
省冶金指挥部的负责人说:省委早在几个月以前提出的大建小高炉群的方针和合理布局的四就原则,对今后全省钢铁生产的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他说,这样做的主要好处可以归纳成以下四点:一、土高炉的设备本省可以制造,各种建炉材料本省可以基本解决,因此建炉快;二、小高炉比小土炉的产量高,质量好,生产稳定;三、能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减少长途运输,可以节省大批劳动力;四、因为小高炉群的布局符合“四就”条件,所以它也就为今后向钢铁联合企业发展准备条件。


第3版()
专栏:

让铁成钢 让钢成材
河北从各方面向高硫作斗争
据新华社天津电 河北省召开钢铁生产技术会议,研究从炼铁、炼钢、轧钢三方面同时向高硫作斗争,以迅速提高钢铁质量,保证铁能成钢,钢能成材。
最近两个多月来,河北省生铁生产出现了数量、质量双跃进的新局面。全省烧结铁已经比过去减少,但是在铁的质量上还存在着含硫过高的问题,给炼钢、轧钢带来很大困难。会议指出,解决钢铁质量问题的关键在于政治挂帅,发动群众过好思想关。许多事实说明,只要首先过好思想关,技术关也就好过了。在参观轧钢厂时,代表们亲自看到有的钢锭因为含硫过高轧不成材,深受启发。大家一致表示决心与高硫作坚决斗争。
为了过好技术关,会议提出了具体技术组织措施。在炼铁方面,降低含硫量的具体措施是:一、炉外去硫。对含硫高的煤和矿石采用水洗和焙烧,使含硫量降低。二、炉内去硫。一方面是造好渣,提高炉渣的碱度;一方面是提高炉内温度,加速石灰去硫的反应。三、建立化验机构,迅速培养化验人员。在炼钢方面,一、加强原料管理。将使用的生铁分类堆放,指派专门技术人员取样配料。二、采用碱性热风化铁炉脱硫。三、转炉内脱硫。四、在盛钢桶内用石灰粉、木炭粉去硫。五、加锰铁冶炼,以减少硫的危害性。在轧钢方面,制定一套适应于轧制高硫钢的新的加热制度及轧钢工艺规程,以提高轧制成品率。


第3版()
专栏:

三门峡截流初战告捷
提前七天截断神门河
新华社三门峡23日电 22日22时,三门峡的主流——神门河提前七天被截断了。
神门河宽六十公尺。在截流之前,它的最高流速是六点八六秒公尺,落差最高达到二点七四公尺。在截流的时候,三门峡的水流量是一千八百一十秒公方。但是叫河水让路的英雄的职工们,从正式截流开始到22日22时为止,总共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就把神门河制服了。用这样短的时间在这样大的流速和落差情况下取得截流的胜利,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截断神门河是三门峡整个截流工程的第一个战役。接着,截流的第二战役——截断神门溢流道的工程就要开始。神门溢流道断流以后,将立即转入截流的最后战役——关闭鬼门溢流桥的闸门。
据三门峡截流工程总负责人谈,神门河断流的速度表明,整个三门峡截流工程的完工时间,将比原定计划大大提前。


第3版()
专栏:社论

化学工业也必须开展小土群运动
河北省徐水县商庄综合化工厂,(见昨日本报第六版)是在人民公社中建设化学工业的一个重要实验。这个工厂提供的许多经验,在目前有相当普遍的意义。
化学工业和其他工业一样,必须大搞小土群。小土群能最快地增加产品,这是一条真理。商庄综合化工厂以及全国很多小型工厂的经验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小土群,从一个点、从一个生产单位说,确是很小,产品很少。但正是因为它小而又土,所以容易建设,可以发动群众到处建设,这样就可以搞得快,搞得多。商庄人民公社的丁钠橡胶车间,每年产量不过二十多吨,的确不大。可是像商庄这样的人民公社全国有好几万个,大中小城市中有几十万个工厂学校,其中只要有五千个至一万个单位生产丁钠橡胶,就可以生产十几万吨到二十万吨以上,难道这能说是一个很小的数目吗?
小土群不仅能达到多快的目的,而且也能好、能省。土法生产的很多产品,事实证明在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方面同“洋”法生产的一样。商庄化工厂用红薯生产的淀粉,均为一级品,完全符合国内使用和出口的标准。这个厂生产的胶管,传动带和胶鞋底比大厂毫无逊色,而农药萘乙酸的质量完全可同大工厂媲美。认为土法生产的产品不如洋法好,这也是一种误解。土洋之分,主要是土法采用较简易的生产方法和简单的设备,并不是像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产品一定是质量很差的。省不省呢?在建设投资上可以大省,这是没有人怀疑的。可是生产成本如何呢?劳动力用得是不是很多呢?我们认为,只要合理地利用本地资源,或者同一产品成群地建设(如硫酸群和纯碱群等),或者建立综合利用的联合化工群(商庄综合化工厂可作为这种类型的典型),就可以达到省的目的。比较节省劳动力,这本是化学工业的特点,只要设计上注意,在生产中不断加以改进,也不会比大厂更多。小土群的省,不仅可以节省投资,逐年降低生产成本,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是,它能够最充分地利用非金属材料和设备。像商庄综合化工厂,除了合成氨和丁钠橡胶是“小洋群”不能不较多地使用一些金属设备外,四百多口大缸和砖、瓦、木、沙、石就算是他们的基本设备和全部建筑材料了。
有人认为化学工业很复杂,非气即水,摸不到,看不见,只有城市能搞,因为城市有工程技术人员。而农村呢,并没有工程技术人员,尽是农民,这怎么能搞化学工业呢?其实,这是一种迷信。商庄综合化工厂的青年工人们以自身的实例解答了这个问题。这个厂农药车间的十多个工人,都是小学程度,对化学工业连一点常识也没有,可是他们都是“有心人”,在他们的眼目中,真正是“天下无难事”,仅仅经过两个星期的课堂训练和试生产实习,他们已能了解产品原材料的性能,设备的性能,化学反应过程的基本原理,掌握了操作技术。各省市举办的许多小型化工厂也同样证明,这些厂的操作工人和分析员,只要培养一两个星期就行了。许多公社的干部,很快地就可以成为出色的管理人员。
在人民公社办化学工业,除了人材问题以外,还有资源、产品出路和资金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在商庄人民公社社长和综合化工厂副厂长的文章中,都得到了明确的解答。各地的人民公社的资源条件各有不同,但是可用以发展化学工业的资源却是社社都有,特别是农产品及其副产品。这些资源一经化学加工,马上身价十倍。以红薯为例,经过化学加工以后,可以制成淀粉、葡萄糖以及贵重的合成橡胶、矿山炸药、很好的绝缘材料和塑料。玉米芯或谷糠经过化学加工可以提取糠醛,制成糠醇塑料。糠醛又是合成纤维的基本原料,也是一种良好的拌种剂。人民公社不仅有化工资源,而且也需要大量的多种的化工产品。如橡胶制品、化肥、农药、植物刺激素、肥猪片以及基本化学产品等,都是人民公社在发展工、农、牧、副、渔业的生产中和人民生活中迫切需要的。有些产品还可以支援中小城市和大工业。有资源,有需要,有人力,这就是人民公社可以大搞化学工业的基础和动力。至于资金,事实证明在人民公社这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在谈到资金问题时,必须看到:第一,在人民公社的资金中,不能只算现金,群众的两只手是一笔极大的资金。第二,小土群所用的资金可以分批建设,分批收回,因此资金可以大大节省。
在人民公社搞化学工业的小土群,是一个长期的方针呢?还临时措只是在目前设备材料供应紧张、化工产品需要迫切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施呢?我们说:从人民公社生产发展的趋势看,人民公社需要也应该办工业,这一点是完全肯定了的。同时,不言而喻,人民公社办工业,一般只能是小土群和必要的小洋群。因此,不难确定,小土群乃是一个长期的方针,并不是一个暂时的措施。
在人民公社中如何开展化学工业的小土群运动,商庄人民公社综合化工厂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和参考的经验。基本上有如下几点:第一,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建厂时一定要从利用当地原料和当地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的需要出发。第二,贯彻就地取材的原则。建厂所需的建筑材料,要充分使用当地材料,在基本上可以保证生产的条件下,有啥用啥。设备也应尽量使用当地有的陶瓷、石料、竹木和土钢土铁来制造。除个别“小洋群”所需要的设备外,一般地不要也不可能依靠外地供应大批的金属设备。第三,化工群的组织,一般都应该采用“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方针,以便合理使用资源、人力,并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在城市或较大工业企业搞小土群时,可以多采取同一品种成群建设的办法,但也要注意资源的综合利用。第四,工厂建成生产后,应注意逐步提高。要土中有洋,土洋结合,以有利于节省劳动力和生产成本。第五,在人员训练方面,主要采用边建厂、边劳动、边生产的办法。第六,在群众中大力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打破神秘观念,提高群众办化学工业的信心和勇气。
商庄人民公社综合化工厂,是在化学工业部和河北省委的直接帮助下,是在化工部的设计院、河北省许多化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工人的积极参加下建设的。这种做法,不但使商庄联合化工厂可以在很短的时期内建成,而且可以从中获得许多经验,将大大有助于加速小土群的推广。我们希望各省自治区都参照这个经验,依托中小城市,很快建立一个至几个这样的示范综合化工厂,然后推广到人民公社和其他方面去。
在工业建设上用两条腿走路,在大搞大洋群的同时,展开轰轰烈烈的小土群运动,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党和毛主席领导下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工业建设的方针。钢铁方面的小土群运动早已展开,全民办交通运输,部分地区的全民办电及其他工业的小土群运动也正在逐步发展。化学工业的小土群,也应该在各级党委的领导和推动下,也来一个跃进,为我国飞跃发展的工农业迅速提供量多质好的化工产品,进一步发挥小土群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威力。


第3版()
专栏:

牟定跃进炉
云南省牟定铜矿职工综合了各种炼铜土炉的优点,创造成功一种“跃进炉”。
这种炉子有以下几个优点:一、炉腹上大下小,呈倒“八”字形,因而不易产生梭生(生料下沉)现象。二、炉缸是圆型,炉内受风面比方型炉缸均匀,没有死角,不易发生结瘤等现象。三、可以连续出铜。当炉缸装满铜水时,可以打开出铜口放出铜水,炉子仍旧照常生产,不像一般土炉需要停炉出铜,利用率比一般土炉提高一倍以上。此外,这种炉子用耐火砂石和耐火泥砌成,造价便宜,用燃料也比较省(焦比平均为18%—20%,最低达12.3%)。因此,它被誉为全国炼铜土炉中的一面红旗。
这种炉子可以冶炼氧化矿或用氧化矿和硫化矿混合熔炼。牟定铜矿用氧化矿和硫化矿混合熔炼,入炉品位为1%—2%。每天可处理矿石二点五到三吨。如采用机械鼓风,每日处理矿石最高可达五吨。日产粗铜二十公斤。
在这种炉子上操作的人数,每班六至七人。(附图片)
1、烟囱,2、加料口,3、风口,4、渣口,5、出铜口,6、风嘴。


第3版()
专栏:

云南土法炼铜声势大
领导决心大,群众干劲足。原来全省铜的日产量是四十多吨,现在最高达七百多吨。
本报讯 记者张廷干报道:云南省组织一百多万人的炼铜大军,大搞土法炼铜运动。11月18日,全省日产铜达七百多吨。
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大力发展铜铝工业的指示以后,中共云南省委根据云南铜矿资源比较丰富的情况,决定举铜为“副帅”,组织开展群众性炼铜运动,尽量多产铜来供应国家建设需要。各级党委像领导钢铁生产一样抓紧了对炼铜工业的领导。从边疆到内地,广大群众辩论了大搞炼铜运动的意义。从9月底到10月中旬,全省炼铜队伍很快就由七万多人增加到一百零八万人,建起了约三万个炼铜土炉。铜的日产量由四十多吨增加到几百吨。有六个县、市的最高日产量达到十吨以上。
党委的决心大、群众的干劲足是云南全民炼铜运动的鲜明特点。会泽县由第一书记担任炼铜总指挥,抽调了包括三个县委书记、六个县委委员在内的三十七名区委委员以上的领导干部领导炼铜运动。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地委书记到炉子上参加生产,地委第一书记还自己驾车为铜矿运矿石和燃料。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以县委第一书记为首的指挥部住在铜矿,一面指挥,一面和傣族、哈尼族群众一起炼铜。傣族的老“赞哈”(民间歌手)被感动得到炉边歌唱。
广大群众走上炼铜阵地以后,各级党组织立即组织群众发挥集体智慧猛攻技术关。目前,全省学会土法炼铜的已不下万人;仅楚雄自治州就有三千多人。牟定铜矿已由两个老师傅发展到师徒四代,不少青年男女上阵十几天就当了炉长。各族群众还创造了许多较好的炉型。永胜县创造的铁锅炼铜法,简便易行,只要两口铁锅,一个风箱,每天就能出铜二十多公斤。牟定铜矿创造的“跃进炉”,在生产上一直领先。在鼓风、运输、采矿、选矿等方面,已经出现了许多土机械和发明创造。牟定铜矿试验成功的土法重力选矿,就打破了书本上“铜矿不适于重选”的陈规。
目前,云南省全民炼铜的运动正处在一个新高潮的前夕。近两万座新炉子即将投入生产,两万多个风箱、近二十万吨铜矿石和大量的燃料,正源源运往各个炉群。一个万炉齐发的阵势已经逐渐摆开。(附图片)
金沙江边的炼铜炉 本报记者 王传国摄


第3版()
专栏:

巾帼炉旁
本报记者 陈勇进
在金沙江边。
这里是人们少见的崇山峻岭,这里是人们少见的悬崖绝壁。白云在人们的脚下浮动。炼铜的炉火在蒸腾。虽然才是10月底,这里就已经很冷了。到这里会使你更加感到云南的人民在为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生产大跃进所做努力的可敬;到这里会使你更加感到在大跃进中的云南妇女的可敬。
这天,我们爬过一个大山,到那烟火弥漫的地方看炼铜。还没到炼炉边,党委书记就说:你看,云南的妇女有多么勤劳。在这样大的深山里,她们像男人一样的劳动,我们这里的工地上,妇女占了足有一半。确实是这样,在选矿场上,在运输道上,在炼铜的炉火旁,都有妇女们在紧张地工作。在一个高大的炼炉边,这里围着很多人,正在听一个年青妇女讲话。鼓风机的马达在呼?呼?的响着,炉火喷出来,也发出呼呼的响声。不管这些声音怎么响,那位年青女同志的讲话还可以听得清:
“同志们,我们妇女炉才成立一个多月,没有那样经验。我们炉子上的同志,都知道没有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像我们这些家庭妇女还不都拴在厨房里。现在有了公社,有了公共食堂,我们就能安心地出来炼铜。”她讲话时有些含羞,脸比在炉子前面拿着铁棍通火炉时还红。她理了理额前的短发,把帽子往脑后拉了拉,看样儿,那短发并不是理发馆里给她剪短的,而是炉火烧焦的。她停了一会,好像又鼓足了勇气,把头抬起来说:“这炼铜的地方,我们妇女过去是不能来的。现在党把炼铜的任务交给我们妇女,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技术,把国家的任务完成得更好。”在别人听来,她的话好像并没有讲完,但她却连声说:“没有那样讲的了,没有那样讲的了。”
这位面容消瘦的青年叫胡金英,这里的人们都喊她小胡。和我一块来的高同志说她从开炉以来就没回家睡过觉,只是在炉旁合合眼就算睡觉了。不管有多长时间没有休息,但从她那明亮的眼睛里,从她那粗黑的眉宇之间,却看不出一点疲惫来。小胡是不久前才从金沙江边的家乡来这里的。她爱人在洞子打风道,三个月前,她怀着一颗当工人的希望来到矿区,当时领导上叫她到基建的工地上挑土。对于这样简单的工作,小胡已经非常满意了。不久,她又得到一个满意的消息,领导上叫她到炼铜炉子上来。当时小胡真高兴极了。她恨不得马上跑到烈火熊熊的炉边来锻炼自己,使自己更快地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女工人。小胡多么羡慕那拿着长铁杆的工人啊!他们把头探在炉火旁,勇敢地把铁杆通向炉子的腹部去。她多么羡慕那炼炉上的工人冒着长长的火舌把矿石填到炉子里的豪迈情景呀!但却有人告诉她,到炼炉上去会烧焦她的头发,会烧掉她的眉毛,喷出的火花会烧焦她的衣服,会烫破她的面孔,那巨大的鼓风机的响声,会把人吹倒。这些对小胡没有丝毫的影响,她却更勇敢了。
“人家男人做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做。党叫我们妇女进步,我们还能不进步吗。”
小胡到炉子上的第一天是拉炉渣。她一会也不停息。红红的炉渣,当天把她的嘴唇都烤焦了。这算得什么,她内心鼓励着自己:人家能干的事情我也能干。都是青年人,那有青年干不了的事情,那有青年人吃不了的苦头。每当她想到党委书记说的:你们妇女能到这炉子上来炼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知有多少革命同志的流血牺牲才有了妇女的解放,不然,你们妇女是根本不可能到矿上来的,更当不上炼铜工人。小胡一想到这里真有用不完的劲儿,说不出来的快乐。
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从班长吴品贵那里传出来,说全矿区要在十八号放炼铜卫星。在放卫星前要成立妇女炉,领导上决定要小胡到妇女炉去工作。当小胡听到要她到妇女炉上工作的时候,她内心真有说不出来的感动。党把这样重要的工作交给妇女,党对妇女是多么的关心!自己不努力哪能对得起党。晚上班长吴品贵告诉小胡说:
“你们妇女炉,是李桂英当班长,你当炉长。”
“你不要昏说。”小胡紧张得心跳起来,脸红起来,“我凭哪样当炉长,工人还没当过呢?”
“你怕哪样?努力干就是啦!你不懂还有老师哩。炼铜的本事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不当工人哪能当炉长!”到妇女炉去的兴奋心情变成了紧张和怕。小胡怕真的当了炉长而完不成党的任务。
10月14日,妇女炉开炉了。开炉前,她们还开了誓师大会。党委书记、妇女界的领导人都在会上讲了话。人们欢迎小胡讲话,她只说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几句就红着脸结束了。开炉前,热情的王纲老师向妇女炉上的同志表示坚决把技术教给她们,当场还和小胡、杨国粉订了师徒合同。王纲老师还把炉子应当注意的基本知识向她们作了讲解,说操作时,前床要把炉渣敲干净;要经常看风嘴,看温度;温度正常时外面红里面白;不正常时里面黑外面白;加料时要用秤称过。王纲老师这么一讲,小胡的心才慢慢地放下来。这些妇女们,特别好问,她们问了好多好多的问题。不管那些女同志怎么问,王纲老师都能耐心地满意地回答她们的问题。开炉后,她碰到了一个从来没有碰到的问题:她分配卢德彩在炉上加料,卢德彩却要看风嘴;她分配高桂珍到炉上加料,高桂珍也不去。小胡一点办法也没有,真是生气极了。后来指挥长批评她俩,说不听炉长的话是不对的,加料工作都不干谁干。党员徐翠兰马上报了名,接着李桂英也报名到加料的地方去。
这天夜里,山风呼啸。火不断地从炉子里窜出来。小胡端着矿石向炉子里倒时,前额的头发被烧焦了,脸被火烫红了。她摸了摸火烫的脸,继续把第二筐第三筐矿石倒进炉去。其实对小胡威胁的倒不是火,而是自己不懂技术。从她上炉子来,吃饭总是在炉子上吃,小胡本来是值夜班,到这个炉子上的人,在夜里看到她紧张地工作,在白天也仍然看到她在紧张地工作。我到妇女炉上的时候,这里的干部已经发出第三次让她休息的命令,而小胡总是说不困,就怕完不成任务。使小胡这些年青人不知疲倦地工作的道理就是这样简单。她们唯一的想法,就是为国家炼出更多的铜。
铜是炼出来了,每天只是几百公斤。目前她们是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到十八号大干一下。对于这些出铜的人们来说,时间是再宝贵也没有了。离放卫星的时间还有两天,因为添矿石过多,流出的渣很稠,金门被炉灰堵死了。她们把三个风嘴都打开,火苗还是出不来。王纲老师带了几个小青年,费了好大的劲才把金门打开,使炉子转为正常,可是炉刚刚恢复正常却停电了。停电,对妇女炉来说还是第一次。停电该是多么可怕!李桂英慌忙地把金门用炉灰盖好,小胡领着几个人把炉顶用灰盖好,小胡忙叫李竹英去喊她爱人,看是否电路上有什么毛病。其实李竹英的爱人刚刚睡觉,听说她们妇女炉停电了,只穿了个短裤就跑来了。检查的结果是保险丝烧坏了。保险丝接上后,鼓风机就响起来。出人意料地,晚上十点钟又停电了。她们照常地把金门、炉顶盖好,照常地去叫电工。可是这一次并不是因为坏了保险丝,而是所有的炉子都停电了。一个钟头过去了,两个钟头过去了,几个钟头过去了,电仍然没有来,前床被冻结了。炼铜的人最怕抬“和尚”(冻结在前炉里的铜),最怕人的事情毕竟落在这些青年人的头上来。她们迅速地把前床的砖拆开,二十多个人花了三个钟头的时间才把那两千多斤重的铜块抬掉。出人意外地,“大和尚”抬掉后,还有个几百斤重的“小和尚”,她们在那火红的铜块上站着,像瓦片大小地一块块地往下打。人们的手被烫破了,鞋子被烧焦了,即令这样,“小和尚”也仍然拿不出来。时间是太快了,明天就要放卫星,如果到夜里十点钟修不好,炉温就难以保持了。小胡急得真想哭一顿,哭又有什么用呢。后来,干脆用耐火泥把“小和尚”泥在前床里。
夜里十点钟,炉子修好了。鼓风机那热烈的声音又响起来。令人担心的是炉温太低,她们砍了几百斤柴加上去,不久炉子就旺盛起来。十八号这天上午,炉子空前未有地燃起来,而这班巾帼英雄们已经四天四夜没睡觉了。出人意料地,这天她们生产了五点八吨铜。这天小胡实在高兴极了,她忙着写了封信告诉她远方的爱人。(附图片)
金沙江边妇女炼铜炉的冶炼工正在处理炉门口的?渣
本报记者 王传国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