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庆华等厂“两参”有新发展
工人参加技术管理 车间干部全不脱产
本报齐齐哈尔19日电 记者康伟中、王宝馨报道:创造“两参一改”经验的国营庆华工具厂以及建华机械厂、华安机械厂,在实行“两参”方面有一些新的重要发展。这些厂的生产和管理工作又出现了新面貌。
这三个厂的工人在参加小组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发展到参加设计,参加制定计划。工人参加管理已经由参加生产管理逐步发展为参加生产、财务、技术等方面的全面管理。建华、华安两厂的工人通过“科学院”(群众自己创造的科学研究组织)活动,直接参加了从工卡量具到简易机床的设计。建华机械厂八车间各小组的工人在参加设计以后,仅一个月的时间,就设计和创造出平面块规研磨机、铸铁车刀和小型简易摇头磨床等新产品。现在,全厂工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简易车床已经有三百多台。在计划工作方面,这些厂改变了过去只靠少数人在办公室里编制计划的作法,把编制计划的权利下放到小组,车间只下达参考指标,供给图纸和材料。小组根据总作业进度编制生产进度和工艺,实行长计划短安排。这样,就大大发挥了小组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华机械厂在工人参加小组管理的基础上,实行了工人自取自送工具、材料,自用自取自管劳动保护用品,自算自取工资等新制度。这种作法既提高了管理质量,又便利了生产。
全面加强生产小组的工作,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巩固、发展的集中表现。这三个厂都调整了小组的干部,扩大了小组的职权,加强了党对小组的领导。小组已经由单纯的生产单位发展成进行政治工作、进行生产管理和安排职工生活的基层单位。建华机械厂还在小组内实行了四包制度,即:包生产,包管理,包思想,包生活。
在干部参加劳动方面,这三个厂的干部都由过去的固定时间、固定岗位参加劳动,发展到不固定时间和不固定岗位随时参加劳动,并把干部参加劳动和种试验田结合起来。这样既便于贯彻干部劳动锻炼的方针,也保证了干部的劳动时间,便于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华安机械厂六车间的干部除参加厂领导机关召开的会议,处理必须脱产处理的事务以外,其余全部时间都参加生产劳动;他们参加劳动,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并且采用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群众相结合种试验田的办法,解决生产关键问题。9月份,他们生产柴油机的任务是二百台,到25日才完成了一百零二台。车间支部分析了生产关键,认为要完成生产任务,必须立即提高装配小组的生产能力。于是车间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组成小组,深入装配小组种试验田,结果使这个月的任务超额完成。
庆华工具厂还吸收一部分工人组成以原脱产干部为核心的业余职能小组,分别担任车间的各项管理工作,有关的几个职能人员只在月初或月末业务工作紧张时,抽出两三天时间集中处理业务工作。这样便做到了车间干部全部不脱产,直接参加生产领导生产。这个厂在实行车间干部不脱产的作法以后,厂级各科室也相应地进行了合并,把原来十三个科室合并为四个办公室,职能人员都作“多面手”。因此,全厂脱产干部又由占全厂职工的4.8%降到2%。建华、华安两厂在“两参一改”的基础上,还开始试行干部和工人轮换的制度。


第2版()
专栏:编后

工业也有“宪法”
农业有“宪法”,工业也有“宪法”。
工业“宪法”是领导工业生产经验的总结,也是企业中群众运动的总结。企业中的“两参一改”就是经验的重要部分。随着运动的深入,这个经验愈来愈丰富,有人把这个经验归结为七个字:“党、交、大、参、结、改、学”。“党”,就是说,所有企业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交”,就是向广大职工交任务、交措施,并指出困难,提出克服困难的办法,让大家心中有数;“大”,就是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参”,就是干部参加生产,工人参加管理;“结”,就是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改”,就是要随时随地注意改进工作方法,改进领导作风;“学”,就是学习先进经验,推广先进经验。这七个字概括了企业生产运动的重要经验。
庆华等厂发展了“两参”,是值得提倡的好事情。它之所以好,就在于这个厂的做法,是符合于工业“宪法”的。


第2版()
专栏:

大企业发挥潜力威力大
华北无线电器材厂一个月干了去年两倍多的活
本报讯 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在华北无线电器材厂显示了无穷的威力。从8月开始,这个工厂的产值连续向上飞跃:8月份产值比7月份增长一倍,9月份产值又比8月份增长50%,超额66%完成9月份跃进计划,相当于今年1—6月完成产值的总和。10月完成的产值相当于去年全年的二点四倍。到11月9日完成了全年跃进计划。
这个厂发动群众的主要经验是领导方面放手向群众进行三交:交计划底、交问题底、交措施底。发动大鸣大放,大辩论,开职工大会,小组讨论,写大字报。做到交透、放透、辩透、解决好。
这个厂子8月份的产值虽然比7月增长一倍,然而在领导干部中,有一些人对完成计划还是缺乏信心,想打退堂鼓,想降低计划指标。这种思想,在鸣放辩论中,遇到了迎头痛击。过去低介电容器车间主任一直认为车间任务完成的不好,是零件加工车间协作不好,零件供不上。群众发动以后,大家摆出了大量事实,指出这个车间连续发生过严重质量事故,电容器卷芯供不上装配,生产管理乱。经过一场争辩,车间主任承认自己主观努力不够,干劲不足,没有彻底发动群众。
各生产车间在辩论中进一步加强了协作。模具二工段听说二分厂计划完成的不好,立即组织了十五人的支援队,到二分厂去帮助解决问题。模三工段在辩论中谈到生产车间完不成任务的原因时,工人刘玉玺主动从自己配合的好不好做了检查。他说,过去,我们对模具的要求、特点和缓急情况不了解,也不深入车间摸底,关键也分不清,往往将不急的做出来了,急的倒后拖了。模三工段针对这个情况,立即组织设计人员、工人,由党小组长率领到车间进行访问,主动做好配合工作。
这个厂发动群众的另一个经验是:计划下到小组,人人有计划,组组有计划,不仅有月计划,而且有周计划、日计划、轮班计划。有了计划,群众就有了奔头。高频装配车间,过去工人对计划不知道,1—7月份计划完成的不好,自8月份起,人人知道计划,在每个工人操作位前标上了日产量,工人心中有数。9月份超额8%完成跃进计划。
领导和群众共同检查计划完成情况,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联合厂在生产紧张的时候,每二个小时要检查一次进度,生产小组时时检查,互相检查,上一道工序检查下一道工序,下一道工序检查上一道工序,互相促进。扬声器车间每天要检查四、五次,上半天你超过我下半天我超过你,车间形成了战场,空气紧张。


第2版()
专栏:

城乡协作促进物资畅流
沈阳组织商业协作团帮助农村安排旺季供应工作
据新华社沈阳19日电 中共沈阳市委组织城乡商业协作团,深入农村帮助安排旺季物资供应工作,促使城乡协作进一步密切和城乡物资交流畅通。
协作团是在10月中旬组成的,包括二百多名干部。他们深入农村了解公社化后市场的变化和动态,调整商品的摆布,帮助各县挖掘生产潜力,满足农村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要。协作团在西丰县发现当地棉服加工能力不足,棉服供应不上,如果不解决,就会影响秋收、深翻和大办钢铁工业,于是从沈阳拨出三千套棉服供应西丰。协作团对城乡都需要的物资,按照尽先供应农村的原则,从供应沈阳市的货物中拨调农村。
协作团帮助各县建立了十几个生产棉鞋、板纸、麻袋和针织品等产品的小工厂,使各地最急需的一些物资能够就地制造就地供应。
有些物资农村很需要,但城乡货源都不足,协作团就帮助各地设法用代用品解决。如各县打深井需要大量竹子和铁圈,而这些物资货源不足。协作团一面向外地学习,同时和当地农民研究,用杂木代替竹子,用木圈代替铁圈。
协作团帮助农村解决了许多物资供应上的问题,各县也表示要以更多的副食品供应沈阳市,从而更加密切了城乡协作。


第2版()
专栏:

吉林、兰州化工企业建成钢铁、建筑、机械等综合企业
冲破专业限制向万能厂迈进
本报长春19日电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在贯彻一厂多能、一物多用、一人多艺的方针中,逐步由单一的基本化学联合企业变为以基本化学为主包括钢铁、机械、建筑材料等工业在内的综合性重工业联合企业,给大型企业向综合方向发展开拓了新的前景。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在今年大跃进中已经看到,企业如果仍然像过去一样的伸手向上级要资金,要设备,要钢材水泥,依靠国家包干来发展自己,是不可能达到多快好省的要求的。因此,就坚决建立了自己必需的基本工业部门,增加了化工以外的多种产品。从5月开始,已陆续建设了一座钢铁厂,一座化工机械厂,一座建筑材料厂;原有三大化工厂也分别建立了一批和化工生产相关联的小型卫星厂,如肥料厂的化工仪表、化工分析仪器等生产部门。已经建立的钢铁厂,设计年产生铁十万吨,钢二十万吨,能轧制型钢、元钢、薄板、无缝钢管等钢材,并准备生产不锈钢、矽钢,拔制铜丝和压延铝板。化工机械厂目前正在边生产边建设。其规模是全国少有的。明年4月建成后,年产化学肥料、有机合成等工业设备,可装备像吉林这样的大型化工厂三、四个。建筑材料厂已开始供应建设各厂的水泥、混凝土预制构件、耐火砖、红砖等多种产品。除了生产部分外,这个企业还设有研究、设计、建筑、安装等一套技术力量,包办自己的工程设计、研究工作。这就使这个联合企业挖掘潜力,攀登技术高峰,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能,其结果必然是高速度发展生产。
适应一厂多能,一物多用,向综合方向发展,职工群众中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人多艺的趋势。他们学习和掌握多种技术,逐渐由单一分工变成多面手。
本报兰州19日电 兰州化工厂突破了生产专业化的限制,正在把原设计只能生产化肥、合成橡胶、卡普隆等化工产品的专业工厂,发展成为能够出产钢铁、机械、建筑材料等更多产品的万能工厂。
这个工厂发展成为万能厂以后,除化工部分外,将拥有从炼焦、炼钢、轧钢、机器制造完整的生产系统,明年就可生产出五万吨钢、三万五千吨型钢和板钢、一万吨无缝钢管、二万吨的机器和设备。
现在有的电机修理车间,经过短时间的扩建后,就可成为既能修理,又能制造机电设备的“多面手”车间,明年计划生产五百台总容量为二万瓩的电动机。钢厂化铁炼钢后的矿渣、炉渣,大部分要由简易水泥厂用来制造水泥,每年可以生产四百号左右的水泥数万吨。一小部分的矿渣将用简易方法制成矿渣棉。此外,还要建设一个半土半洋的耐火材料厂。
现在,年产五万吨钢的炼钢厂已经建成并投入生产,机械厂在新厂房没有建成前,已先行在露天制造过滤器等化工设备。炼焦厂也已先用土法开始生产,以后再进行基本建设。轧钢、机械等五座厂房已经勘测好厂址,土建工程将在年底以前全部完工。
今年9月,朱德副主席在视察兰州时,曾指示说:今后专业厂应该向万能厂发展,不要光生产一种东西。朱副主席希望兰州化工厂依靠自己炼钢制造机器设备。这些指示给兰州化工厂职工很大的鼓舞,他们就立即行动起来。
除了机械厂采用半土半洋的机床外,其它在水泥、矿渣棉、耐火材料和炼焦等工厂和车间的建设中,也将采用许多土办法,这样只要短短几个月时间,就能把万能厂基本上建设起来,全部投资也只要一千万元。(附图片)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正在加紧建设一座年产生铁十三万吨,钢二十万吨,能轧制各种钢材,生产不锈钢,矽钢等的中型钢铁联合企业。这是建设中的钢铁联合企业工地一角。 新华社记者 刘恩泰摄


第2版()
专栏:

建筑业节约钢材的重要措施
推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新华社19日讯 建筑工程部、冶金工业部、铁道部、水利电力部和交通部的科学研究机构,最近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预应力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会议,初步确定,明年全国将推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二百万立方公尺,可为国家节约钢材六十到八十万吨。
预应力是在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时,先将钢筋拉紧,不致因钢筋伸缩过大而使构件弯曲、裂断,提高构件的载重能力。一般采取这种预先加上应付能力做出的构件,强度可提高数倍,钢筋、水泥可以少用许多。我国从1956年才开始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短短几年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去年,我国采用这种结构的数量为两万立方公尺,而今年已达到二十万立方公尺,为去年的十倍。山西省太原市今年采用了二万多立方公尺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就节约了二千六百五十吨钢材,降低造价八十万元。目前,我国已有十九个省、市推广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应用的范围也很广,不仅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中的房梁、屋架、屋面板、基础和吊车梁,而且还用做桥梁、轨枕、电杆、压力、水管、矿井支架。
在推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过程中,建筑业的职工们破除了技术上的“神秘论”、“怀疑论”,取得了制造和施工方面的成功经验。他们提出,只向国家要四分之三的材料,便可以百分之百地完成任务。全国各协作区、各省市即将建立起预应力混凝土基地。预计明年国家基本建设中,使用的钢材将减少。


第2版()
专栏:跃进之花

跃进之花
橡皮轴承
最近,华南化工学院有机系橡皮工学专业,制成船舶用的橡皮轴承。用它代替军舰、船舶所用的金属轴承,可避免生锈、腐损、破裂及封闭不密等缺点。这种轴承富于弹性,结实耐用,具有防海水侵蚀、防潮、防腐、防锈等作用,能很好地保护船身。
木制火车头
山东即墨县移风人民公社创造木制火车头,三个人操作在木轨上行驶,能曳引五个载重三千斤的车皮,每时行驶二十里左右。
沙漠汽车
新疆塔里木矿务局为了解决勘探塔里木大沙漠石油的交通运输困难问题,制成了一种沙漠汽车。这种汽车带有螺旋桨,可以在沙漠中行驶。
新华社记者韩文慧摄
*井下行舟*
坑道运输从古到今,一直采用篾篓、车箱,用人力或机械化陆运。在大跃进中,四川云阳县故陵煤厂竹林台矿井的职工,却采用水运成功了。这个矿井的职工用一只长达四点五公尺,口宽一点三公尺,底宽九十公分,载重两吨的木船,在井高二公尺,宽二公尺,蓄水六十六公分深的坑道水面上试航成功。
经过两个月航运证明,使用井下木船运输不仅将井下积水由害变利,且能节约大量人力物力,提高工效,大大减轻劳动强度。还能延长顶木的寿命,增加坑道的支柱力,保证运输安全。因此工人们高唱:
社会主义真正好,拖子背绳丢掉了。
划着船儿去上班,载着煤炭往外跑。
安全去来快如梭,超额任务真不少。
保证高炉有粮吃,坑道航运是个宝。
水力发电船
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农具研究小组,最近制成了一种“水力发电船”。
这种平原水力发电船构造简单,成本低,容易操作,全部机件80%用木料制成,人民公社也能制造。
这种电力船主要是利用水的流速推动水轮机旋转,全部电力可供八十个到九十个十五瓦电灯泡照明,白天还能带动三马力小钢磨、铡草机、饲料粉碎机,加工各种农产品。


第2版()
专栏:

沙漠里的石油尖兵
本报记者 韩文慧
今年,新疆一支石油普查队的队员们,曾经三次进入了历史上许多人曾经想进去但没有实现的塔里木大沙漠,普查了十五万平方公里,把地质普查的红旗插在地质史上一直是个空白点的沙漠腹地,在石油勘探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塔克拉玛干的神话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它的面积达四十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之一。“塔克拉玛干”在维吾尔语中是“进去出不来”的意思。沙漠边缘的农民中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沙漠的神话。他们说这片沙漠很早是一片平地,不知什么年代刮了一次大黑风,平地变成了沙漠,里面还有一座古城,城里有很多金子。多少年以前,有三个远途的跋涉者赶着毛驴到这座古城去找金子。他们推开城门以后,城里堆满了金子,当他们拿上金子往外走的时候,城门立即紧闭,放下金子,城门又开了。在旧中国的历史上,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从沙漠南部进去后,中途死掉七峰骆驼、三个仆人,斯文赫定本人最后只穿了一条裤子狼狈不堪地爬到和阗,被当地牧民救活了性命。多少年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给人的印象是恐怖而又神奇。解放后虽然有两个地质队先后到过沙漠西部,但沙漠东边大半部还是个空白点。
我们一定要进去
今年4月5日,一支有地质、测量、电报员、医生和维吾尔族农民等一百零四人组成的石油勘探尖兵——五零五普查队,接受了新疆石油管理局和党委交给他们了解沙漠地质结构的光荣任务,带了三百多峰骆驼,驮着大量饮水和粮草,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从和阗、于阗县境踏上了与大沙漠战斗的征途。
整个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除在和阗河与于阗河经过的地方有水外,这四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全是茫茫无际的黄色沙丘,没有一滴地面水。沙漠里的水被人唤作珍珠,历史上进沙漠的人所以中途失败,就是因为断了水。普查队在沙漠边缘用一百多个大木桶装满水,由骆驼驮上专门供作生活用水。队员们每天每人只喝二斤水,一律不洗脸、不刷牙。淘了米的水洗锅,先一天晚上洗完锅的水,第二天早晨再洗锅,然后去饮骆驼。大家想尽一切办法节约用水,来保证人的生活用水。骆驼饮水全靠队员们在沙漠挖地下水来供应。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它的抗渴能力最多不能超过三天,如果挖不到地下水,这个沙漠之舟和勘探队员都会陷入绝境。
勘探队员们都懂得骆驼吃水问题关系着进沙漠的成败和大家的生命,他们从进入沙漠的第一天起,白天测量导线和地质点,黄昏收工后大家围着一块沙地挖地下水。第二组和第三组在进入沙漠三四天内,都挖出一次水,唯有第一组挖水工作很不顺利。四天过去了,骆驼饮水期限已过,还没挖出地下水。根据经验,凡是有芦苇和野麻露头的地方,都能挖出地下水来,但越深入沙漠越难遇见野生植物。眼前全是黄澄澄的沙丘。队部每天来电报查问挖水情况,他们只好回答没有结果。到第六天,几十峰骆驼已渴得很难移动;晚上大家挖了一口四公尺宽、四公尺深的井,井下还是干的,队员们站在井旁都默默不语。就在这时候,骆驼夫说骆驼吃的草也完了,这种十分危险的情况,使组里许多人都惊慌起来。
五百公里宽的沙漠,只走了百余公里,怎么办哩!晚饭后,共产党员小组长赵洪铨立即召开了全组紧急会议。他在会上说:过去外国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退出沙漠的,难道我们像他们一样,也中途宣告失败吗?经过讨论,大家终于想出了前进的办法。他们决定减少人的生活用水急救骆驼。把骆驼鞍夹中垫的麦草全部掏出来喂骆驼,然后把骆驼毛剪下来,垫在鞍夹当中。第二天他们又继续前进。到第八天,进入一百三十公里的地方,终于挖出了水。
为了石油再苦也要干
勘探队员们在沙漠里,每天要遭到变幻无常的气候灾难。有时天空湛蓝湛蓝,沙漠又干燥、又闷热;有时头顶出现一团乌云,狂风便卷起一片黑沉沉的黄沙向人扑来,沙漠顿时一片昏暗,只听见脚下细沙刷刷的滚动,脸上像有人不断的用沙子扑打。这样的风沙,勘探队员每天要遭遇好几次。吃饭的时候,大家经常要用衣服把头和碗蒙起来才能不吃到沙子。工作上一天,耳朵、鼻子和衣服口袋,到处塞着沙子。
当风沙弥漫大地,测量员看不见花杆时,他们就缩短距离,一点一点测,沙子扑进测量员的眼睛,擦掉再看仪器;花杆扶不正,工人用两手使劲去扶。风沙一过,太阳又像团火,投射在沙漠上,旷野温度霎时又上升到摄氏四十五度。队员们个个嘴唇裂了,有的人流鼻血,有的人正走着就昏倒在沙漠里。但勘探队员们没有一个人说出一个“苦”字,也没有人要求增加供水量。大家用自己水壶里的水救醒昏倒的同志,又继续前进。就这样,他们把每天测量速度从最初十公里提高到十八公里。
有一天,测量队员袁秀蓉正拿着花杆工作,狂风骤起,风沙顿时弥漫了他们工作的地区,谁也看不见谁。袁秀蓉便抱着花杆往回跑。她一口气翻了几个沙山,却看不见组里一个人,她又一面向前跑,一面吹哨子,挥动花杆上的红旗联络。但还没有人应声。这时,她才意识到自己迷失了方向,而且累得唇干舌燥,两腿发软,但这个天真无邪的十七岁小姑娘,她没有哭,也没有感到可怕,她心想,组里同志一定会找着她的。她检查了水壶,还有少半壶水,就把花杆插在沙丘顶上,用衣服把头一蒙在花杆下睡觉。到下午黄昏时候,组里同志找到她的时候,大家想她一定要大哭一场。但她却又说又笑地向同志们讲她迷失方向的经过。
有趣的沙漠生活
在艰苦的沙漠生活中,勘探队员们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每当朝霞和晚霞来到沙漠的时候,正是队员们出工和收工的时节。大家扛着花杆和仪器,带着一群骆驼,踏着金光灿灿的沙漠,引吭高歌,迎接和结束他们一天的工作。晚间宿营后,空旷的沙漠出现了白色的帐篷,袅袅的炊烟和骆驼群。在这图画般的大自然里,勘探队员们舒坦地坐在松软的沙地上,开始他们每天一个半小时的政治学习。他们逐章学习了青年修养十二讲,讨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生活目的。虽然他们生活在浩瀚荒凉的沙漠世界,他们的思想则和祖国大跃进的脉搏一起跳动。
奇异的沙漠,常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许多预料不到的趣事。有时他们身边突然落下一只迷途的小鸟,有时身上又出现了一只不知从何而来的蝇子。大家对这种稀罕之物便展开一场围攻,都以为这是将要出现树林和人家的预兆。但结果只是一场空欢喜。在沙漠里由于没有水洗脸,汗水流过的地方,便粘上一道沙土,每个人的脸都黑一道白一道。大家对面相视,都乐得哈哈大笑。有一天夜里,大家正在沙滩酣睡,突然袭来人们意想不到的一阵大雨。队员们被惊醒之后,从被窝里跳出来喊着:“下雨了,快洗脸!”稀罕的沙漠甘霖,引起了一阵热闹。
勘探队员们在地质上的发现,比找到地下水还要高兴得多。第二组的队员们在一天下午快要收工时,突然发现前面一座黑沉沉的小山孤零零地耸立在沙漠上。地质队员立即喊着:“同志们加油!前面可能是露头。”大家一听是露头,一个跟一个欢呼着向前跑。到了跟前,果然是一片第三纪的地层露头,这个对解释大沙漠地质结构和含油远景有很大价值的发现,使队员们对自己的工作更加感到光荣,大家欢欣鼓舞地到处采矿样,打电报,给队部报喜。当天晚上这片戈壁上找不到柴做饭,他们虽然吃干馍,喝凉水充饥,但却兴致勃勃地推论大沙漠的地下秘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