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培养人才也能多快好省
杨西光
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工作,能不能够也像工农业生产那样,多快好省地进行,来个大跃进?这个问题,有着两种不同的回答。
有人说: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可以多快好省地进行,但是文教工作,特别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工作,是不可能多快好省地进行的。理由是:知识只能逐渐积累,要多快就不能好省。
但是,上海复旦大学在整风运动基础上,贯彻教学中的群众路线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和创造性的学习的事实,驳斥了这种论点,证明了:文教工作,包括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工作在内,完全可以多快好省地进行。不但速度可以加快,数量可以增多,并且质量也可以提高。关键在于:加强党对高等学校的全面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党委、教师、学生三结合;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学习。复旦大学在大跃进中,由于坚决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在短短几个星期内所学到的知识,比平时更长的时间所学到的知识丰富得多。不仅在数量上增多,并且在质量上也提高了。化学系四年级一个班四十四个同学,结合当前生产中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一面研究一面学习,在两个星期内不仅补学了有机分析、有机结构两门专门化课程,较系统地复习了普通有机和胶体化学的一个章,而且和其它两个班合作,试制成功六十多种国内没有生产过的新产品。这种例子,在学校里是很多的。
根据复旦大学前阶段进行创造性学习的经验,我们体会到,要在高等学校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首先要彻底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彻底实现教育革命,把高等学校的全部工作更牢固地放在党的领导之下。现在分三个问题来说明:
一、党的领导,政治挂帅,不断务虚。过去,在复旦大学由于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教育体系的毒害,和教条主义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束缚,人们在一种奴隶心理的压抑下,一切都要照旧皇历办事。结果是:空气松懈,暮气沉沉,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这就使得培养人才的工作只能少慢差费地进行。由于加强了党的领导,在教学中贯彻了群众路线,批判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打破了教条主义和奴隶思想,把人的创造精神和革命干劲充分地发扬起来,培养人才的工作立刻就面貌一新、生气勃勃,到处出现着日新月异的成绩,使整个工作都多快好省地飞跃发展。物理系1958年的毕业班学生在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三套微波测量系统的设计,制造了超高频毫伏计和超短脉冲发生器,解决了红外热电偶的关键问题。用独创的电子学方法进行了光致发光材料减衰的测定,完成了工厂委托的琴簧的光谱分析,制成了晶体管振荡器。当这个年级的电子班学生在党支部领导下提出了要在三天内完成三套微波测量系统的设计时,一位刚从美国回国的老教师听到后,说这是“胡闹”,认为在国外那么好的设备条件下,至少也要三个月才能完成。学生在党支部领导下,经过讨论,提出:“教授说不行,我们就搞给他看。”结果苦干了两天两夜,任务就完成了。这位老教师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拱手连称钦佩,并且说:“我落后了二十年”。
他们在总结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时,认为是由于树立了四面红旗:第一面红旗是党的领导。他们这次运动是在党的总路线的鼓舞下、在党的直接领导下搞起来的。光学班四十多个同学开始时“单干”,干了一个星期没有什么结果,大家信心不足,有的垂头丧气。后来党支部帮助他们解决了认为“合作化碍手碍脚,不解决问题”等思想障碍,树立了集体主义思想,坚持走协作道路,并把大家组织起来,派党员专门领导,才出现了后来居上、一马当先的局面。第二面红旗是以红带专,以虚带实。同学们说:我们进大学四年了,为什么以前那么自卑,一篇论文搞了半年,毫无成果。现在为什么能大跃进,唯一的原因就是政治挂了帅,破除了迷信,解放了思想,鼓足了干劲。在运动中,同学们充分运用了大班评比、挑战,小组民主生活,及时解决思想问题,收到了很大的效果。第三面红旗是理论联系实际。这次运动中搞的研究题目,大多是国家生产和科学研究迫切需要的,或者是系里建立实验室所需要的。由于同学们明确了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劲头就十足了。第四面红旗是协作的道路。这是科学研究的群众路线问题,也是多快好省的方法问题。人多脑多、议论多、动作快、热气高、信心足,人人各尽所能,走协作的道路,是迅速取得成绩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贯彻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践的方针,使学用一致,把学习和创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我们高等学校中,至今还存留着旧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个可恶的特征:教育和生产劳动隔离,书本知识同实践隔离,学和用隔离。学生学得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就是高年级学生做的一些研究题目,很多也是教师从文献角角里找出来的。做出来有什么用?谁也不知道。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上既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实际问题面前更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显然是不能符合国家培养人才的要求的。但是在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实现革新以后,特别是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做了一部分为发展生产服务的科学研究工作后,情况就不相同了。生物系微生物专门化的学生通过制造细菌肥料,更加深入和牢固地掌握了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且提高了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写出了论文,学习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哲学系学生在农村劳动的同时,向农民讲哲学。他们从“为什么事在人为,人定胜天”“为什么七分靠天,三分靠人是不对的”“什么人说什么话”等来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阶级观点。他们用文娱活动、谈心会等形式向农民宣传无神论。这样,也帮助他们自己真正地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生在生产劳动中,学到了大量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在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知识后,去解决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活泼了学生的思想,使他们能突破书本的束缚,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来,取得创造性地发展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真正符合国家需要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来。
三、高等学校要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还必须根本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死背死记的学习方法。过去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教,广大学生只是被灌输的对象,同学们常常是:上课记笔记,下课读笔记,考试背笔记。许多活的丰富的知识变成了死的枯燥的条文。结果是:多数学生既不能深刻地领会知识,又不能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认识能力。复旦大学在前阶段进行的创造性学习中,改变了这种状况。在党的领导下,采取党组织、教师、学生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使学生从知识的奴隶变成了知识的主人。物理系有四个工农同学,过去上数学课时,由于教师把原来清楚易懂的东西讲得十分复杂和抽象,他们总是听不懂,觉得理论深奥不易掌握。在创造性学习中,他们四个人组成了一个小组,经过自己的摸索,在讨论积分时掌握了从直观出发到严格证明的学习方法,初步破除了过去认为数学理论神秘莫测的迷信。同学们反映: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把知识变成了活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同学们从不能离开书本,不能离开教师的状况下解放出来,达到了有创造的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同时,还应当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工作。复旦大学外文系,过去用八十个小时教语音,教师们在这次大跃进中发现,实际上中国学生对掌握英国语音困难并不大,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现在只要十分之一的时间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许多教师过去把大学生当小孩子来教,学一个词或一个语法,必须巩固再巩固才敢前进一步;还要“五会”齐头并进。现在他们革新了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了在前进中不断巩固和阅读能力一马当先带动其它四会(听、讲、写、翻译)的办法,全年阅读量可以提高三十倍。由于教师们过去把新中国的学生和旧时代的学生等量齐观,看不见同学们的政治觉悟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估计常常是保守的。现在当他们改变了这个看法的时候,教学的进度和质量就大大地提高了。
所有这些都证明:只要在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彻底实现教育革命,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把教育和生产劳动、学和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解放思想,打破教条主义和奴隶思想的束缚,粉碎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工作是完全能够多快好省地进行的。
这同样也证明:多快好省和少慢差费的斗争,不仅在教学工作中存在,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也同样地存在。过去很多同志在组织科学研究力量时,只看到几十个专家(其中大多数是资产阶级专家),却没有看到广大学生群众的力量。而那些资产阶级专家,对科学研究工作又看作只是字里行间的功夫。他们认为科学研究的成果,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在党的领导下,政治挂帅,明确了科学为政治服务、为发展生产服务的方向,贯彻了科学研究工作中的群众路线以后,情况也立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复旦大学最近几个月科学研究工作的成绩远远超过了过去几年的总和,就是一个明证。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照耀我们一切工作的灯塔。它在工业战线上、农业战线上已经显示出无比的威力,在文教战线上,包括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工作,也正在显示出巨大的力量。虽然我们在这个工作中还要继续创造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可能不发生一些困难,还要经过一段摸索。但是,只要我们坚决地在自己的工作中贯彻总路线的精神和党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坚持在教育战线上两条道路两种方法的斗争,我们就一定会在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上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第7版()
专栏:

要全面估价“按劳取酬”
吴定求
目前在“按劳取酬”问题的争论上,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种倾向是把它全盘否定,把它说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一种倾向是把它神圣化,似乎十全其美、神圣不可侵犯。
这两种倾向都不可能对“按劳取酬”这一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作出全面的、正确的理解。我们认为对“按劳取酬”的原则,必须采取两点论的态度,不能全盘肯定,更不能全盘否定。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有积极的一面,这是基本的;另外,它也有消极的一面,虽然这是非基本的方面,却不能对它有任何的忽视。
很多同志只注意到“按劳取酬”的消极的一面,只注意到它“不平等”的一面,甚至把它夸大,和资产阶级法权等同起来,似乎“按劳取酬”就是资产阶级法权。
固然,“按劳取酬”还没有摆脱“等价交换”的原则,因而还保存着人与人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在这个意义上说,它包含着资产阶级法权的残余。但是决不能把它简单地归结为资产阶级法权。否则,人们不禁要怀疑:“按劳取酬”究竟是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还是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
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的“按劳取酬”,和资本主义分配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消费品的任何一种分配,始终只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后果。”(马恩文选,第二卷,第二十三页)由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条件归资本家、农场主所占有,而劳动者一无所有,所以分配的结果是前者吞食了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几乎全部的物质财富。在那样的社会里,少数人不劳而获,多数人多劳少获,甚至不获。对于这样一种极端不公平的分配方式说来,“按劳取酬”是社会分配方式中的一个革命。
“按劳取酬”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意志。“按劳取酬”是依据劳动的量和质,而不是依据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而进行分配。在这个意义上,它是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直接的否定。这一原则,意味着对于资本家、地主、富农的剥削的坚决反对。使资本家、地主、富农不得不进行劳动来养活自己,并在这多少带有强制性的劳动中改造自己成为劳动者。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则不得。这一原则成了无产阶级同剥削现象和剥削思想斗争的武器。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按劳取酬”使“‘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一社会主义原则已经实现了;‘按等量劳动领得等量产品’这一社会主义原则也已经实现了。”(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第118页)在这里,比起极端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来是平等得多了,在这里,“‘资产阶级式的法权’是不复存在的了。”(列宁语)
但是“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也不是毫无缺点的,它有消极的一面。因为“按劳取酬”所依据的原则还是“等价交换”的“平等的权利”。这种“平等的权利”实际上是不平等的。由于每个劳动者具体情况的各不相同(体力的强弱、技能的高低,子女的多少等),所领得的报酬实际上是不相等的,同样是“各尽所能”,但是有的富些,有的穷些,这是不平等的。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按劳取酬”包含着资产阶级法权的残余。
“按劳取酬”在我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曾在反对和限止资本家的剥削,反对资产阶级思想以及反对懒汉思想等方面起过很大的作用,在刺激生产力的提高上也有过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是它也曾起过一些副作用,那就是保存了不同能力的人们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在干部与群众之间、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之间,在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之间,在工人与农民之间,都存在着。这种不平等不同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等级制,但却肯定地也是不平等现象的残余。
有些同志不能理解,为什么“按劳取酬”既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又包含着资产阶级法权的残余,认为这是相互矛盾的。其实这是不难理解的。正如列宁所说,新事物中保存着旧事物的残余的情形是随处可见的。这是矛盾的统一。由于“按劳取酬”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由于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无产阶级思想,反对了剥削者和剥削思想,维护了社会主义劳动纪律,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了刺激的作用;但是由于它依据的是“等价交换”的原则,保留了事实上不完全平等的现象,它可能成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滋长的温床。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和发扬其积极的方面,同时防止和抑制其消极的方面。普遍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资产阶级法权思想进行坚决的斗争,在这里将起重大的作用。当然,要彻底消灭资产阶级法权残余,还必须逐步创造条件,使“按劳取酬”逐步为“各取所需”的原则所代替。


第7版()
专栏:

改行工资制并没有错
江春泽
我们党的工资政策有一条: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因此,我们的工资是有计划的提高,有计划的增长的。如果都实行供给制,即便工资都比较低,那末首先就得把全部家属失业的人都包下来。实际上,原来供给制的老区干部也不是这样的。在参加革命以前生的孩子我们就没有包,因为他们家里都有地,经过土地改革,家属都分到了地,农村里面可以讲没有失业过,因为有劳动力就有地。而城市里面,拿上海来讲,失业现象的彻底解决应该说是最近的事情,现在可以讲是彻底消灭失业了。另外,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差别还很大,如果把城市的家属都包下来,农村的都不包,这样是不是会促进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还有,我们劳动保险中有这个规定:职工家属在上海的,医药费由他本人负担一半,还有一半是劳保单位负担,那个时候我们就考虑,这样是不是会鼓励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至少来了就不愿意回去,因为一回去就没有了。所以一度考虑准备取消。而全部实行供给制,那就是说不管你是不是在上海,都应当享受这个待遇,这当然就要考虑了。
两种制度并行,还有这样的问题:对拿工资制的人来讲,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压力。张春桥同志的文章就提到,有些人参加革命以后,愿意拿供给制,觉得很光荣,这是为革命而工作。这是不是给拿工资的人一种精神压力?“你是工资制,因此你和国家是雇佣关系。”他是拿供给制的,拿得少。因此,我们在政策上就说这个人比较进步,那个人比较落后。当然,还有许多复杂问题,例如地下党员是不是都一律改成供给制,还有地下斗争的积极分子改不改?这样,就会把这个界线加深,很多人要拿供给制作为进步的标志。事实上,我们就听到一些青年同志愿意拿供给制,觉得工资制是不光采的。
不过我前面已经讲了,即便知道有这些复杂问题,如果1955年知道只有三年就会出现人民公社,我们不管怎样也可以硬着头皮顶住。但是当时谁也没有估计到。所以,改工资制不能看作是少数人的“一念之差”,而是根据当时的经济情况和客观条件的。
解放初期以至在这次整风以前,能不能说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工人在工人当中已经占大多数?都像今天这样不计较待遇?工人中现在共产主义思想大发展,是不能否认的,但是不是很巩固了?如果把还是萌芽的东西就看成森林,是不是有些问题?所以,就是现在我们也还不能完全否认物质利益的作用。
当然,工资制度、奖励制度有毛病,特别是计件工资制。但是就包括计件工资制在内,也不能说就是宣扬资产阶级思想,不能把工资制跟封建等级制划等号,也不能把工资制和钞票挂帅划等号。
资产阶级法权观点不同于封建等级制度,而我们的工资制的原则也不是完全等于资产阶级的原则。按劳付酬是有资产阶级法权观点的。可是应该说这个原则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从来没有实现过。工资制不等于钞票挂帅,因为工资制度的对立面就是另外一种分配方式供给制。要实行供给制的条件是物质极大的丰富,思想极大的提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不可能在全体劳动人民当中实行供给制。
(原载“学术月刊”第十一期,本报有删改)


第7版()
专栏:科学动态

科学动态
找到人类食料的新来源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培养单细胞绿藻(栅藻、小球藻)的研究工作,已经获得了显著的成绩。
单细胞绿藻是一类极有价值的经济藻类。它繁殖快,产量高,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比一般作物高得多,培养这类植物可以最有成效地利用太阳辐射能。这类植物的蛋白质含量特别丰富,平均达到干物质的50%左右(奶粉蛋白质含量为26%,瘦猪肉为20%),其中有40%是人类所必需的十种不可替代的氨基酸。油脂含量也很高,在10%左右。此外,它还是提取维生素和一些贵重药物的原料。特别有利的是,它的这些化学成分的含量有很大的可塑性,可以通过定向培养把某一物质的含量特别提高。
根据单细胞绿藻的高超的营养价值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科学家已经预言,这类植物将是宇宙飞行的良好食料。
长期以来,各国科学家都对培养单细胞绿藻极为重视。尤其是日本的科学家,曾经创造了开放式(露天)培养小球藻每年亩产六千斤(干重)的世界最高纪录。现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经过三个月的劳动,创造了开放式培养单细胞绿藻(栅藻)每年亩产一万二千斤的新纪录,实现了苦战三月超过日本的口号。根据初步测定的结果,栅藻和小球藻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8%和48.3%,油脂含量分别为13.4%和11.3%。水生生物研究所还设法获得了在温度上适应性很广的藻种,它既能在35—40℃的高温下生长繁殖,也可以在15°左右的低气温下生长繁殖。
水生生物研究所还用自己培养的单细胞绿藻制成饼干和糖果。这种鲜绿色的饼干和糖果,不仅在国内是首创,而且在国际上也十分稀罕。
新型塑料聚丙烯制成
北京化工研究院沈阳分院试制成功新型塑料——聚丙烯。这是该院在制成聚氯乙烯、聚乙烯等塑料后又一新成就。
聚丙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一种性能优良的新型塑料。这种塑料,具有聚乙烯所有的优良特性,而且还具有许多比聚乙烯更可贵的性能,如熔点比聚乙烯高,约达一百七十度;(一切热塑性物料,在超过七十度温度中应用,即易变形损坏。)机械强度和解电性能都比聚乙烯高,并具有极好的耐腐蚀性能,它的吸水性能几乎等于零。因此,适用于作无线电装置。用它制成的薄膜,透明美观。
聚丙烯另一优良性能是质轻。用它作的合成纤维,可与卡普隆等合成纤维比美,有极大发展前途。此外,它的生产过程较简单,易于操作。原料亦较便宜。
第一台混凝土超声波探伤仪
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院施工研究室和加工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混凝土超声波探伤仪。超声波探伤仪是无损构件测定混凝土质量的最好方法之一。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在实际结构中迅速、简易、精确地鉴定出混凝土的质量。它可以完全不受时间、地点和构件数量等条件的限制。
目前对混凝土质量的检查,一直是采用破坏试块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浪费材料和劳动量,而且还有许多严重缺点,如试块捣固和养护的条件与实际条件并不相符,因此试验结果不能很好代表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情况。利用超声波探伤仪,就能够完全克服上述的缺点。
安徽农学院培养出“棉花王”
在安徽农学院农场的棉花田里,有一株长得特别高大、茁壮的棉花。它高达六尺,基部茎粗达四寸,别人都称它“棉花王”。
这株棉花的主干一般每天要开七、八朵花,10月17日一天开了十七朵花,到11月6日统计,已有果枝一百一十二个,棉桃和花蕾达七百个以上。
这株棉花的品种是岱字棉十五号,播种后,就开始大量施肥,并经常灌水、捉虫和保持土壤疏松。这株“棉花王”的出现,说明进一步精耕细作和加强管理,棉花还能大量增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