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广东省领导晚造生产的经验
中共广东省委书记 赵紫阳
广东的早造粮食生产,虽然获得了比去年早造增产六十七亿斤的大丰收,但在全国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形势中,是不够突出的。省委有意识地运用了这种形势,大讲特讲,以调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使干部和群众认清了形势,鼓足了干劲,大破中游、力争上游。经过连续的苦战,晚造的大丰收已成定局,估计晚稻总产量可达三百五十亿斤,单位面积产量一千斤以上,为去年晚造的三、四倍,将近今年早造的三倍。加上晚造杂粮及春收早稻等,全年总产量初步预计可达六百五十亿斤左右,单位面积产量一千五百五十斤,全省每人平均粮食一千七百斤以上。
农业生产能否跃进,决定的关键在于领导思想和群众思想的大解放,在于广大群众的大发动。“敢想就有可能,敢干就能实现”,这是干部与群众的深切体会。也是领导晚造生产的一条最根本的经验。具体说来是:
第一、贯彻不断革命精神
反对右倾保守思想
跃进的形势,使人们的思想更显得落后于现实。人们对农业生产的潜力,对可以向大自然索取多少财富,并不十分了解,很容易在一点已得的成绩面前自满起来,于是,疲沓松劲,右倾保守,随之俱来。如果向前看,向左右看,就会感到形势迫人,非跃不可。我们是通过不断地讲全国的粮食形势,讲各地的冲天干劲与生产指标,使干部和群众认清形势,打掉骄气的。
“条件论”在一个时间相当流行,落后地区的干部说:“人少地多,山高水冷,耕作落后,别处跃进可以,这里跃进不能。小跃进可以,大跃进不能。上级支援可以,自力更生不能。”条件论成为右倾保守者的挡箭牌,成为大跃进的思想障碍。我们展开了对条件论的批判,使干部认清条件可以改变,矛盾可以转化,看条件的好坏要有辩证观点,“白纸可以写最新最美的字,画最新最美的画。”坏条件正是鼓起人们干劲的动力,干劲又可以创造出有利的条件。对于条件论的批判在改变落后地区的面貌,使生产平衡发展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游论”也是个大障碍。在认清了一浪赶一浪的迫人形势之后,大部分干部是能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但也有一部分人,提出了:“上游不能当,下游不愿当,中游最妥当”、“上游过分紧张难当,下游要挨处分不好当,中游稳坐快乐舒畅”的论调。于是各地大破中游论,开展了辩臭中游论的思想运动。经过辩论之后,正如一些社员所说:“哀中游,臭中游,有了中游不出头,大破中游不能休,人人相争立上游。”中游思想已为群众所不耻。
农业生产是人和自然不断斗争的过程,是人们不断掌握植物生长规律的过程。因此,必须不断地战胜各种自然灾害,清除“劳动在人,成功在天”,慑服于自然威力的心理,树立“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大的产,付出多少劳力,生产多少产量”的敢想敢为风格。根据生产季节,一环紧扣一环地提出新的任务。在办田的时候,提出水足、肥丰、土层厚是关键,水土肥决定一切。在插秧的时候,和主张疏植的“疏禾有谷粜,密禾有草烧”的谬论作斗争,强调密植决定一切。插秧之后,强调合理排灌,攻分蘖关,提出条数决定一切。组织突击队,划分作战区,包干消灭三类禾。田间管理后期,提出保穗攻粒,粒数决定一切,要想尽办法使穗穗齐整,粒粒精壮。在一个战役结束之后,紧接着又组织第二个战役。
政治思想挂帅。讲形势,批判“条件论”、“中游论”,不断提出新的战斗任务,克服右倾保守思想,是获得丰产的思想基础。晚造大丰收是思想大丰收的产物。
第二、突出地抓密植和田间管理
构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是穗数和粒数粒重的积。穗数粒数越多,产量也就越高。因此必须先抓穗数,并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同时抓粒数,先求穗数,后攻粒数。今年早稻插得不密的吃了亏。今年晚稻,全省每亩平均四、五十万穗,比去年晚造的十多万穗、今年早造的十五、六万穗,增加数倍,这是晚造所以增产的首要保证。但是,晚造的密植,是经过一番斗争的。是经过思想交锋之后,才把这项重要的技术措施贯彻下去的。
过去落后的耕作技术形成了人们保守的习惯,因此,密植的第一关是克服人们的疏植思想。有些人说:“疏禾疏丁当,一串谷穗两人扛,密禾密的笃,一串谷穗几粒谷。”相当部分的技术干部,也主张密植,但他们的“密”,只是比过去的“疏”稍密而已,并不是密到充分利用土地。他们说:“早田靠主穗,晚田靠分蘖,密植无效分蘖多,稻秆软弱容易倒”。我们通过专题辩论,批判了疏植多谷,密植易倒的思想,为合理密植打下思想基础。在插秧中,采用了“示范、辩论、推广、评比”的群众路线的方法,也就是田头传授,现场示范,层层试插,鸣放辩论,总结推广,全面开花的做法。既解决具体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使得密植措施得到全面贯彻。
密植后的第二关是必须使各项措施跟上去。但是,由于原来准备不足,晚稻抓密之后,出现秧苗严重不足的现象,播种量由每亩七、八斤增至数十斤。种子粮用完,用商品粮,晚造种播完,用早造种倒播。深耕不够,肥料也跟不上,密植之后,一度出现不少三类禾。有的人也曾因而悲观泄气。我们批判了“重插轻管”的思想,强调“后天决胜”论,贯彻了事在人为的精神。大家在认识到田间管理大有可为之后,鼓起革命干劲,狠狠地抓紧了田间管理,按照禾苗生长过程,分段提出任务,组织大兵团作战,首先围攻三类禾,各级领导深入田间,组织田头会诊,对症下药,指出三类禾的产生,在于肥料不足,因此田间管理的中心是积肥追肥。新丰县的农民这样歌唱:“禾苗本不分三类,好坏全靠人来为,肥足草净三变一,肥少一类变三类。”表达了全省农民“后天决胜”的意志。第三、竞赛、评比、大字报
我们深刻体会到竞赛、评比、大字报是领导生产运动的最好的组织形式、方法和武器,全省的县、乡、社之间掀起了竞赛热潮。为了推动这种竞赛,使之不流于形式,全省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全面系统的农业生产大检查。参加检查的有干部十万多人,群众五百多万人,各地委、县委自己又组织了三、四次本地区的检查评比。检查评比的方法,一般是采取走马看花和下马观花相结合,尽可能做到乡乡到,社社到,鼓舞群众,又能深入重点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检查团到处,对干部和群众鼓舞很大,群众贴大字报说:“听说来了检查团,干劲更足心更专,一亩积肥两千担,三日任务一日完。”检查团走了,留下了宝贵的意见,下面干部这样说:“亲切的指导,无微的关怀,留下珍贵语,结出花果来。”
事实证明,群众性的现场评比,是通过实际事物教育群众的方法,是抓两头,带中间,通过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用先进克服落后的方法,因此,是唯物的方法,是辩证的方法,是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在晚造生产中已普遍运用。在组织评比竞赛中,我们特别注意抓专、县、乡、社之间的接邻地区,这样不仅最能调动竞赛双方的热情,而且能使这些一向落后的边远地区的面貌迅速改变过来。竞赛的双方做到全面挂钩有很大好处。例如偏僻山区的连平新丰二县,在边界地方开了现场评比大会,两县签订竞赛协议书。新丰的七个乡和连平的十三个乡以及两县的三个重点社,都直接挂钩,建立竞赛关系。这就大大促进了两县全面跃进,力争第一的决心。连平县隆街乡在评比前查出全社有一百多亩田到了中耕季节没有中耕,有一部分田到了立秋没有插秧,便立即集中力量突击,通宵苦战,完成任务,迎接评比。新丰县马头社有三十五个老头听说省委来主持评比,自动向社干部请缨,要求让他们参加大战隆街。新丰农民用山歌生动地描绘了这种热火朝天的竞赛形势说:“天南地北战云飘,地动山移日月摇,全党全民齐苦战,英雄人物看今朝。敢唱山歌敢大声,敢订计划敢实行,保证实现卫星县,决心争上北京城。”
各专区,各县乡的边界竞赛评比运动开展之后,群众动起来了,都或明或暗地互派“使节”往来观察。为了战胜对手,群众排除万难来贯彻上级的决议。潮安参加评比的地方,都实现了插秧规格“统一化”,田间管理“花园化”,田基草铲得“光头化”。全省形成了社社夺红旗,队队争第一,人人争上游的局面。在竞赛评比中,群众都认真研究对手的增产措施,提出了超过对手的办法,表现了高度的自觉。
大字报是大搞群众运动的有力武器。从今年5月以来,全省农村贴出了四亿多张大字报,在多数地区已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显示出巨大的威力,既推动了整风整社,也推动了生产。大部分干部,已由怕大字报转变为爱大字报。大字报已由固定一地发展到大字报找人、大字报上门,大字报亲临现场。由农业社内部,发展到乡乡、社社互相赠送。大字报不限时间、地点、对象,能随时鸣放、辩论,经常发扬民主,处理人民的内部矛盾。它矛头所指,扫荡三风五气。正如一个农民说的:“大字报,真正好,人人称它是法宝,右倾保守一扫光,三风五气逃不了。”他批评干部不深入的一张大字报写道:“支部书记刘汉强,农忙开会时间长,建议以后要改过,深入田间多商量。”他表扬了优秀的干部:“社长郭文佳,干事真正快,社内得红旗,坚决把头带,为了三千和八变,领导社员苦战再苦战。”
大字报贴到三类禾,三类禾消灭了;大字报贴到雨淋日晒的农具,农具保管得好了;贴到瘦弱的耕牛身上,管养工作改善了。很多地方,运用大字报作专题辩论,专题鸣放。四会县的幸福社,运用大字报,驳倒了无肥论,表扬了积肥的好典型花木兰突击组,批判了反对积肥的坏典型伍学琦,抓住了对立面,展开了辩论,使积肥运动深入人心,超额完成了积肥任务。
事实证明:哪里的大字报越多,哪里的生产也搞的越好,大字报真的出了粮食。
第四、田头安营扎寨种大面积丰产田
早造一百万亩干部试验田,成为技术改革的典范,高产的旗帜,干部红专的场所。但是,如何使产量提的更高,工作做的更深入,经验更好的传播,成为干部所关心而要求解决的问题。阳江县海陵岛党委书记庞积通和双丰社支部书记戴如喜,商量出了办法,首创在田头搭上草棚,安装上电话,定居下来,吃住、劳动、指导工作,均在于此。湛江地委迅速推广这个经验,全区有90%以上的乡党委委员,84%的社委委员,生产队长以上的干部六万多人,和八十万社员群众,都住在田头,吃在田头,日夜苦战在田头。全省推广这个经验,很多地方的县委书记、县委委员和基层党委委员,都搭了田头指挥台,食宿劳动在田头,决心要和禾苗同命运共呼吸。他们表示决心说:“田头搭起小茅寮,以田为家不动摇,任凭风吹日头晒,虫害难伤一根苗。”
由于食宿在田,领导更具体、更深入了,干群关系也更加密切了。社员在田头大字报上表扬说:“干部带头住田头,解决问题件件周,干部社员齐苦干,力争晚造大丰收。”
不少地方,干部住在田头一直坚持到现在,坚持到稻谷拿到手。而田头,也变成了政治、经济、文化、劳动的活动中心,办田头食堂,办临时托儿所、理发站、供销站。大字报到田,学文化也在田。
种小块的试验田,经验的推广尚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增产的热望要求缩短试验田和大片田产量的距离,要求大面积的丰产。因此,许多地方都由早造的小块试验田,发展到晚造种大面积的试验田、丰产片,开展了万斤万亩丰产片运动。把田头指挥所安扎在丰产片,把丰产片创造的经验迅速加以推广,带动全乡全县前进。这种经验证明非常有效,决定在明年全面推广。


第3版()
专栏:

领导分线 劳力分业 密切协作 互相促进
浙江秋收进度比去年加快
本报讯 浙江省秋收进度加快。就全省范围说,开始收获比去年迟三天到五天,收获结束要比去年早半个月左右。目前,一千九百万亩晚稻、棉花、络麻已经基本收获结束,八百多万亩甘薯、玉米等其他晚秋作物也已收获一半左右。
今年的秋收有两大特点:一是面积大、种类多、产量高、需工多;一是和声势浩大的炼钢炼铁运动齐头并进,同时紧密地结合着季节紧、规格严的冬种工作。广大干部、人民公社社员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发挥了人民公社的巨大优越性,千方百计挖掘劳动潜力,调整劳动队伍,以破竹之势猛攻种、收关,到11月初的旺收时期,达到一天收割晚稻一百三十四万亩的高速纪录。
中共浙江省委在最近召开的电话会议上,把各地在秋收和冬种的实践中创造的许多经验,归纳为以下几条:第一条经验是党委决定,工农并举,领导分线,劳力分业,密切协作,相互促进。在10月下旬,全省六百九十七个人民公社,已实行分工分业的有六百七十七个。这样,保证了一手抓工业,一手抓农业,工农并举。全省一千多万劳动力作了合理安排,工业农业两条战线,两套人马,相互协作促进。从9月开始,有三百多万劳动力从农业岗位上投入钢铁战线,在紧张的钢铁战役中获得胜利;不久前,农业上的秋收冬种战役序幕揭开,各地又在继续打好钢铁仗、提高钢铁生产劳动效率的同时,抽调约一百万劳动力投入秋收冬种。
第二个经验是广泛深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进行田头整风,就实论虚,设置对立面,展开鸣放辩论,批判各种错误思想,不断地鼓干劲。在农业战线上,各地都围绕如何高速度进行秋收冬种的问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进行讨论,开展大鸣大放大辩论,比进度,找原因,摆任务,算季节,组织田间检查和现场参观,使先进的更先进,后进的赶上并超过先进。有些地区通过到钢铁、农业双跃进地区参观学习,检查农业生产情况,解决了某些人所谓“搞钢铁必然影响农业”的一条腿走路思想。
第三个经验是开展检查评比,组织竞赛。金华、建德、嘉兴、台州、舟山、温州等地委都在秋收冬种期间组织了检查总团,各县组织分团,人民公社组织检查组。从省到生产队参加检查的干部近五十万人。他们和群众生活在一起,参加劳动,帮助解决问题,组织秋收冬种高潮,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起了强有力的推动生产的作用。与此同时,各地都组织了队与队、社与社、县与县以及工业战线与农业战线之间的竞赛。
第四个经验是实行生活集体化,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大兵团作战,分段突击;实行流水作业,边收边耕边种。“三化”的显明效果是:大大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使大批妇女直接参加生产。在秋收冬种中,各地以人民公社为单位成立了大兵团,威力极大。大兵团就是把农业生产的整半劳力按具体情况依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分战线(前方和后方),分区域,分工种,密切配合作战。由于大兵团作战力量集中,各专业便于在分业范围内组织突击。许多地区抢收组完成某一丘田的秋收,马上就有耕田组来耕田,种田组来播种,实行流水作业法,因而进度飞快。
第五个经验是大抓工具改革和技术革命。这一工作的特点是:百花齐放,不拘一格。各种各样的动力、人力、畜力工具都拿出来投入秋收冬种。全省还推广了快速收割器近四十万件,受到社员们的欢迎。打稻机也在秋收中发挥了威力。全省推广的五万多台绳索牵引机,大大提高了生产进度。
此外,实行秋收冬种的“五定”(定地区、时间、人员、质量、效量);“三查”(查出勤、质量、效量);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当好“三员”(指挥员、战斗员、宣传员);做好后勤工作,搞好集体福利事业,送饭到田,供应组到田,卫生员到田和各部门密切配合,也是加速秋收冬种中的几条经验。 (李新民)


第3版()
专栏:

田头闹市一日
本报记者 周哲生
自从黄圈人民公社组成的大水瓢野战兵团,在“大水瓢”安营扎寨,开垦荒地、秋播秋种一个月来,为兵团一千多人服务的工厂、商店、医院先后建立,使这个曾经是冷冷清清、没有人烟的“大水瓢”,很快形成一个新型市场——田头闹市。
10月12日清晨一时,当人们还在熟睡的时候,黄圈人民公社大水瓢野战兵团农具修配厂厂长时登和,一觉醒来,翻来复去睡不着。“老时!现在是一刻值千金的秋播大好时光,战士们要能按计划在20日前播种完这万亩土地,主要看你们能不能突击把耩子改装好。”想到白天兵团政治委员寇从年的话,时登和掀开了暖和和的被子,霍地一声爬了起来,燃点汽油灯。同睡在一个屋子的木工陈伯恒等人,一个个也跟着穿好衣服,走到田头场地拿起工具干起活来。东方发白了,农具修配厂的二十多个铁木工人,已经改装了六十多部耩子。加上前两天的劳动,完成了兵团交给改装两百八十部耩子的任务。

这天早上五点钟,综合商店的营业员路明岐就把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顾客。综合商店商品花样繁多。日用百货有毛巾、袜子、棉布,文具用品有自来水笔、铅笔、笔记簿,食品有油、盐、酒、酱菜、糖果和茶食,……。到商店买东西的战士一般都能挑选到称心满意的商品。战士们感谢营业员把商店开设在田头,不然要跑到十里路的集镇才能买到。

综合商店隔壁,写着“黄圈人民公社大水瓢野战兵团服装缝纫厂”字样的一块长牌子惹人注目。每到休息时间,挟着布料和衣服的人从这里进进出出。这天中午,青年姑娘王香彩夹着七尺花布匆匆地走到缝纫厂,加工褂子,她一再要求缝纫工人最好在18或19日缝制成功,因为那两天兵团要举行庆丰收庆秋播结束的文娱晚会,她打算穿上新衣登台演唱。缝纫厂每天要收到一二十套衣服料子,工人早上六点钟上工,晚上十点钟下工都做不完。兵团政委寇从年答应从别处调来几个缝纫工人。

战士吴行瑞一拐一拐地走进兵团医院,医生孙咸磷扶他坐下,代他针灸。医院的病历表上记载着,吴行瑞在7日因翻地不慎,蹩住右脚,肿有寸把厚,经过五天针灸,肿痛全部消除。医生说,只要再医治两天,就可痊愈。医生一面替病人治病,一面向他们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介绍卫生常识。这天一共医治了二十人。凡是在兵团医院就诊的人,不需付分文,因为公社实行了免费医疗。

医院对面空地上的理发处和皮匠担等服务行业也很忙碌,人们都在为这块处女地出力,争取“大水瓢”万亩土地明年亩产小麦千斤。
这里记述的只是江苏北部徐淮平原东海县境“大水瓢”田头闹市的一日。田头闹市,反映了人民公社化以后,兵团田头扎营,各行各业该如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问题。


第3版()
专栏:

办好食堂 人人有责
火箭卫星两公社抓住办食堂主要环节
据新华社南京17日电 江苏省盐城县卫星公社合兴中队由党支部书记挂帅,坚持民主管理食堂的原则,把食堂办得井井有条,使社员吃得饱,吃得好,人人满意。
合兴中队党支部采取“三员、五改”的措施,来改进食堂管理。三员,就是食堂的工作人员既是炊事员,又是饲养员和种植员。食堂一共经营了四十二亩菜园,不但使社员天天有足够的新鲜蔬菜吃,而且还卖出四万多斤。食堂管理委员会是由民主选举社员代表、炊事员代表等七人组成的。管理委员会的任务主要是帮助计划,实行收支核算,检查账目,听取群众的反映和要求,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改进食堂工作。最近委员会就根据社员的需要进行了“五改”:一、改无计划为有计划,实行“吃饭早知道”。食堂十天一计划,三天一安排,使社员个个晓得吃的饭和菜。二、改一样饭菜为多样饭菜。三、改露天吃为饭堂吃。四、改按时吃饭为随到随吃,固定坐位,不排队、不拥挤、不等候。五、照顾病老妇幼,托儿所、幼儿园、幸福院、学校等分七处开饭。这样不但做到秩序井然,不忙不乱,而且有利于工作和劳动。对病人,食堂用小锅灶煮调味的粥,由炊事员送到床边,或由家属打回去。对产妇,食堂发给油、糯米等,由她自己支配。对于外来的客人、出外有事的社员以及社员家有喜事,食堂也都规定了照顾的办法。“五改”以后,食堂更加巩固了,社员们说:“我们的食堂真是台风吹不动,铁棒打不散,一家一户那有这样周到!”
据江西日报消息 赣县火箭人民公社吉埠连的四个食堂,实行民主管理,不断改进工作,做到了人人满意。
公共食堂是群众集体生活组织,必须搞好民主管理。因此,这四个食堂都成立了管理委员会,由一个排长兼膳食委员会主任,随时征求社员意见,定期召开会议,作到及时总结成绩,推广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每个食堂都订出管理制度,财务帐目半月一小结,一月一大结,一个月公布一次。管理人员都是选择政治可靠,能力较强的担任。炊事员的条件,不但要政治可靠,而且要刻苦耐劳,重视清洁卫生,身体健康,有作饭作菜的技术。食堂之间还组织了竞赛,如二排的公共食堂提出比三好一多:即“一比吃得饱,吃得好;二比清洁卫生好,三比菜园管理好”;一多是“吃菜的花样多”。社员也提出了生活公约,互相监督,做到人人办食堂,个个有责任。
公共食堂必须保证社员吃的好,吃的饱,又省钱,达到便利社员,有利于社员,才能巩固下来。开始,由于缺乏经验,食堂对有些问题卡的紧,如按定量标准用钵子蒸饭,出现饭量大的吃不饱,量小的吃不完,带回家去喂鸡、鸭,吃不饱的社员就有意见。党支部和膳食委员会经过研究,认为必须进一步改进经营管理,首先改吃大锅饭,不但大家拥护,而且粮食有节余。同时取消了按户排座,建立八个人一桌,自愿结合,随到随吃的办法。其次,根据生产需要和群众的风俗习惯调剂生活,农忙活累加油加肉,伙食好一点。个别因病或天下雨,不能来食堂的可以打回去吃。为了照顾年老和小孩,秋收结束后,准备成立老年、儿童食堂。


第3版()
专栏:

我们的好炊事员马锦屏
本报记者 张碨
湖北孝感县城关人民公社成立后,一时食堂找不到炊事员。妇女们说,围着锅台转了几十年,现在有机会参加生产,那个还愿意再洗碗做饭?这时一个年轻妇女出来自荐说:“我来当炊事员。”
这人叫马锦屏,今年才二十三岁,是一个工人的妻子。大家讨论办食堂时,她说:“任何事情都是为人民服务。一人做饭许多人吃;一人当炊事员让许多人撒手去生产,这有多光荣!”
9月1号食堂开张了。社员们考虑许多问题:病了吃饭怎么办?老人嚼不动怎么办?来了客怎么办?等等,都怕食堂不称心。马锦屏抱着“一心一意搞好食堂”的决心,想了许多办法。高嫂子一家五口人都有胃病,饭要吃软的;罗秀英一家人却习惯吃硬饭……马锦屏每次蒸饭时即按照她预先在这些人的饭钵上做的记号,分别下米放水。对老人和孩子,她每顿饭都另外准备了稀饭和面食。她自己还想法做些霉豆腐、霉千张、咸萝卜,买些虾、鱼、鸡蛋作菜,因此,每顿饭都保持了四、五样菜。开始有些社员喊菜咸了,或喊淡了,有人又嫌油放少了等等。社员在发表这些意见的时候,她总是耐心听着,慢慢地她熟悉了人们的口味,做的味道就很可口了,她做的菜大家常常抢着买。
马锦屏为便利社员,没有机械执行开饭时间。她经常给社员们把饭菜留在蒸笼里,使那些不同按时来到食堂的社员和学生们,随时吃到热呼呼的饭菜。因此,这个食堂每天上午总是从九点钟开饭一直开到十二点,下午从四点开到上灯。9月下旬有几天阴雨连绵,天气突然变冷。马锦屏便问独居的七十多岁的袁老婆婆吃饭有什么困难。袁老婆婆叹口气说:“别的困难没有,就是下雨路不好走。”马锦屏立即说:“那我给你送去。”接着,她在下雨的日子便给袁老婆婆送饭送水。从此以后,她发现谁病了,谁临时有特殊困难,就亲自把饭菜给送到家里。
马锦屏很注意食堂的清洁卫生。她给生病人的筷子编号,并排插在墙上的纸袋里,一般人的碗、筷也都餐餐消毒。当地群众原来都吃河里水,很不卫生,她一方面尽量改用井水,一方面还用漂白粉给饮水消毒。食堂的条件虽然很简陋,但是,到处干干净净,没有苍蝇。
马锦屏自当炊事员以来,天天从不亮起床把孩子送到托儿组,一直到晚上清好账时抱孩子回家为止,把自己整整一天的时间交给了食堂,没有怨言。
这个食堂办得好的风儿传出去后,参加食堂的人一下子由四十二人增加到一百七十四人。社员们普遍反映:“马锦屏是我们的好炊事员。”全公社的炊事员都向她学习,贴大字报表扬她。现在,公社已有三十五个食堂办得像马锦屏的食堂那样好。


第3版()
专栏:

雁北·坝上
一年农业大跃进结束千年缺粮史
本报讯 山西省雁门关外古长城塞上的人民,在大跃进的第一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二十二亿多斤,比去年增长了一点六四倍,亩产达到四百一十斤,比去年增长了三点七七倍,从此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缺粮史,开创了改变雁北地区低产面貌的新纪元。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雁北地区就有了文字记载,可是翻开这两千多年的史册,灾荒饥馑记述满目皆是。过去多少年来,这里的人们就靠着外运粮食度日。解放以后这种悲惨景象虽然一去不返,但全区粮食总产量一直没有突破十亿斤大关,赶不上人民生活需要。从1949年到1957年九年间,除1953、1954、1957年外,其余年年缺粮。今年,雁北地区人民经过一年猛干苦干,这种现象已经彻底改变,全区二百万人口,每人平均占有粮食千斤以上,再不为粮食不够吃而担忧了。
雁北地区风砂、旱涝、霜冻等自然灾害很多,一向是举国闻名的粮食低产区。仅仅在一年以前,有些人还把亩产百斤粮食看作是一道不可以逾越的“天河”。可是今年雁北人民在党的关怀和支持下,打碎了“地区落后论”,鼓起了革命干劲,建立了“基本农田”制度,全面展开了改造自然的斗争,使长期以来生产的落后面貌从根本上大大改观。全区十三个县(市)中,广灵、灵丘县和大同市郊亩产六百斤以上跃过黄河,其余十个县都达到了四百斤。特别是抗日战争中有过巨大贡献的革命根据地灵丘县大南山,一下就由亩产几十斤变为“千斤山”。
雁北地区今年大丰收突出的特点是,无论风砂区和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区,也无论是山区、盐碱滩,到处出现大面积丰产田。一向被人们看作是低产作物的谷子,今年全区在近百万亩面积上,每亩平均产到四百三十九斤;被喻为雁北人民命脉的山药蛋,今年在一百万亩大面积上亩产到三千斤,比去年增产四倍多。特别是全区三十八万多亩玉米,亩产一千零四十四斤,更彻底粉碎了雁门关外注定不能种植玉米的论断。
现在,这个地区已经提出明年农业生产的规划,全区1959年耕地面积要缩减至五百万亩,平均每个农村人口种三亩地,一亩经济作物、二亩粮食作物。粮食作物全部实现园田化。目前雁北人民已经为实现这个规划开始行动起来,正全面组织深翻地的“百团大战”和“淮海战役”,并积极为冬季大搞园田化进行准备工作,他们决心明年要以更大的干劲更有力的措施取得更大的跃进。
本报讯 位居古长城外,一向低产的河北省张家口专区坝上五县(商都、尚义、张北、保康、沽源),实行基本农田制度,变广种薄收为少种多收,今年获得从未有过的大丰收。全坝上五县三百六十八万亩粮食作物基本田,平均亩产三百二十一斤,比去年提高二倍半,连同一般农田在内,粮食总产量共达十二亿九千四百万斤,比去年提高一点二倍。其中张北县和商都县,平均亩产达到四百斤以上。按坝上五县八十三万人口计算,全区平均每人占有粮食已由去年的七百多斤,增加到一千五百七十斤,大大改变了坝上的贫困落后面貌。
坝上五县地处拔海一千五百公尺的蒙古高原,是“十年九旱,四季常灾”的地方;同时,这里人少地多,每个劳动力平均负担四、五十亩耕地,一向耕作粗放,因此,粮食亩产不过五、六十斤。解放后,在党的积极领导教育下,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进,但是在个体经济和小农业社的条件下,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广种薄收习惯并未根本改变,粮食亩产量始终在百斤上下。1957年冬,随着农业生产大跃进形势的出现,中共张家口地委确定采取革命办法,彻底改变广种薄收的习惯,实行基本农田制度,集中优势的人力物力,精耕细作,少种多收。经过群众大鸣、大放、大辩论,解除了某些群众怕种少了发生意外的顾虑,驳倒了“守旧派”、“悲观论”和“条件论”,把人们从“不种千顷地,难打万石粮”的迷信中解放出来,进行了耕作制度上的一场大革命。各县从原来耕种的九百二十八万亩耕地中,选择了三百六十八万亩上等好地,作为基本农田,其余五百六十万亩次等地除一部分播种油料和草粮外,全部退耕种牧草、造林和压青轮歇。
为了保证基本农田制度的胜利,实现生产大跃进,坝上人民以冲天的干劲,紧紧抓住了水、肥、土、种、密、虫、工、管和植树造林等农业宪法,一浪高一浪地大干苦干了一年。去冬今春,人们在积雪三尺,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下,冒着满天风雪,战胜地冻六、七尺的困难,大兴水利,通过开渠、打井、挖泉、建水库等办法,一举扩大水地面积二百四十九万多亩,比坝上过去几百年(只有二万多亩水地)和解放后八年来兴修水利所有水地面积的总和增加了五倍还多;并出现了一个基本水利化的商都县。各地还通过翻天覆地的积肥运动,一般每亩地达二万斤肥料左右,比以往增加十倍左右。田间管理工作中,平均每亩地用工比过去耕作增加五倍以上。因此,保证了坝上地区今年在春季百日无透雨,夏季“卡脖旱”,和山药晚疫病严重侵害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大丰收。并连续放出了亩产千斤以上的小麦、莜麦、蚕豆、谷子和亩产万斤以上的山药等高产卫星数十个。
中共张家口地委最近通过总结今年丰产经验,进一步肯定了基本农田制度,并作出决定明年在全专区普遍推行这一制度。据地委计划,1959年全专区采取少种多收的办法,播种面积将由今年的一千五百九十二万亩,减缩为一千零五十万亩,每人平均有三亩半耕地,其余撒种草粮、还草还林和轮荒压青。要集中力量,精耕细作,大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争取粮食作物平均亩产一千斤,比今年翻三番,总产量达到九十亿斤,比今年翻二番,使每人平均占有粮食由今年一千斤增加到三千斤,真正达到丰衣足食。


第3版()
专栏:

福建闽北山区农民,抢收晚稻做到颗粒不丢。这是福州市郊农民在收打晚稻。 新华社记者 戴星摄


返回顶部